虽然名义上主持伐陈大事的是晋王杨广,但是实际上,三军之事,皆参决于高颎。
杨广只是名义上的领头人,实际上办事儿的人是高颎。
既然都是挣名望去的,那为什么可以让晋王杨广办,不能让太子杨勇办呢?
当然了,按照杨坚“性多忌克”的个性,太子过于能干,在他的手下是讨不了好的。
给太子增加名望,对于皇帝来说,他的权力与地位就多受一份威胁。
可是太子杨勇不行,晋王杨广就可以吗?
杨坚这个人,公认他是“无宽仁之度,有刻薄之资”,杨勇因为是太子,所以对比他的兄弟们,杨坚的猜忌都冲着他去了,要是把杨坚的目标分散开来,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作为七岁的皇孙,杨俨早已启蒙,被封王之前,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名字。
提议的人是太子冼马陆爽。
太子冼马,乃是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员,后来唐朝的魏征还在李建成府上的时候,任的就是这个官,不过概因后人误传,由冼马被写做了洗马二字,如今的字形已经混同了。
陆爽之子陆词任承奉郎一职,在后世中国的语音史上,其人所占的地位极高。
陆词,也就是陆法言,其所撰的《切韵》,是后世可考的最早的韵书,开创了韵书修撰的体例,对后世的音韵传承、考证有很大的影响。
给杨俨启蒙的人是从东宫出的,他的老师当然不只一个,陆词就是其中一个。
不过现在的陆词还是太年轻了,让他当杨俨的老师,纵然只是其中之一,看的也应当是其父陆爽的面子。
陆爽卒于太子冼马任上,到了杨勇被废,杨坚迁怒其家人,陆词后来被夺官,只可惜杨俨那时候也是自身难保,陆家只是被夺官,生活还算有保障,他也只是私下里照拂一二,没有再与他们联系。
而陆爽即便身死也被迁怒的原因很是可笑,只因他上奏天子,道是“皇太子诸子未有嘉名,请依《春秋》之义,更立名字”。
等到太子杨勇被废了以后,杨坚自然不能承认是自己没有教好儿子,杨勇能被立为太子,当然也不是一开始就像他废太子的时候说的那样不成器,只能寻找几个供他出气的替死鬼。
太子的儿子们没有名字,陆爽作为东宫属官,请为皇孙取名,本来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可是在杨坚“我孙制名,宁不自解?陆爽乃尔多事!煽惑杨勇,亦由此人”的结论下,陆爽的子孙后代一并被免官,终隋一朝,受累不少。
这日的课业完成后,杨俨便跑去寻祖父祖母,中间路过玄武门,见杨昭在那里玩耍,又把他给带上了。
养在杨坚夫妇膝下的皇孙就只有杨俨和杨昭两个,因着他们的父母都长年在外,所以和祖父母的感情更好一些。
杨俨比杨昭好一些,杨勇作为皇太子,每年都有回大兴城,不像其余诸王,都是隔几年才回来一趟,因此杨俨与杨勇见面还算频繁。
加之平常他都有书信与杨勇联络,告知自己身边日常发生了什么,让杨勇虽不在他身边,也能知道他的成长轨迹。
再加上之前杨勇的身边虽只跟了一个太子妃元氏过去,但也只是让他们的关系不再恶劣,杨勇对自己的太子妃依然十分冷淡。
个中原因,实不明了,但是太子妃依然未有一儿半女,却是不争的事实。
索性这辈子在杨俨的刻意经营下,她对杨俨原有的几分喜爱愈发增加起来,杨俨是长子,名分上就占优势,她也不介意锦上添花。
若不是他们通信来往都是家书,恐怕朝中早就盛传太子妃要将长宁王殿下记入名下养育了!
除了同母的二弟杨裕之外,杨俨后面的几个弟弟,生母都已与他记忆中不同。
当然了,因为秦王杨俊、蜀王杨秀府上也有庶妃及庶出的子嗣,独孤皇后看到夫妻情深的盼望大概只能在次子杨广和幼子杨谅身上实现,也就不再过分苛责杨勇了。
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杨勇出镇洛阳之后,云定兴就没有了时常出入东宫的理由,蛊惑太子不学好这样的事情也没有发生。
要杨俨说,上辈子他要是知道后续发展的话,早就使法子让杨勇被调离京城了,哪里还会眼睁睁地看着还算靠谱的老爹最终被外公坑成了猪队友。
杨坚政务繁忙,最忙的时候,从大清早开始,一直到太阳西落,他都在处理政务,寻常人劝他是没用的。
杨俨拉上杨昭,先去独孤皇后那里坐着,转借独孤皇后的手,让杨坚先休息一会儿。
即使是皇帝,也应当劳逸结合嘛!
杨坚过来之后,他们便在一道用饭,偶尔说起课业上的事,政务的话,杨坚与独孤伽罗夫妻二人也会说一说,但是杨俨是很少插话的。
不过今日,杨俨却是主动提起了南征的事。
杨坚要南征灭陈的事,随着他的诏书发布,整个大隋都已传遍了,杨俨清楚自然不奇怪。
事实上,十五岁的汉王杨谅对南征的事情也很感兴趣,被唤来一同吃饭,杨俨提起这话头以后,杨谅马上就接了下去:“阿耶,孩儿也想为君分忧!”
杨谅话语中满是跃跃欲试的冲动,最是宠爱幼子的杨坚叱了声“胡闹”。
杨谅依然不依不饶:“阿耶,孩儿已十五岁了,二兄他们出镇一方的时候都没我现在大。”
“南征之事,虽是倾国之战,不过陈主无道,大隋准备日久,当是轻而易举。况且有你二兄、三兄在,益钱觉得自己可越过他们成主帅吗?”杨坚丝毫不为爱子的言语所动,依然老神在在的模样。
杨谅气闷地夹了一筷子菜,转眼看到的杨俨,便不服气地说道:“那还不如让大兄去呢!大兄去当主帅,我同二兄、三兄他们都统领一军,这总没问题吧?”
杨勇这个太子有了像其他做藩王的皇子一样出镇一方的先例——虽然他镇守的是洛阳这个东京——因此杨坚竟开始认真考虑杨谅的话来。
那头杨谅转而又软磨硬泡独孤皇后,想让她同意。
那头相较于幼年已经“明事理”了许多,能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只会让人认为是聪颖早慧而不是妖孽的杨俨,已经另外给出了提议:“五叔这么说的话,倒不如让阿翁亲征呢!阿翁率大军南征,一来可以让人见到阿翁的赫赫武功,二来嘛,在前方调度兵马,也更加方便。至于实际谁人领军,千金之子,坐不垂堂,阿翁身为天子,我大隋人才济济,不需身先士卒,毁城灭国之事,大可另遣他人,阿叔你们便可以为阿翁分忧了!”
杨俨作为皇孙,没有第一时间提名自己的太子父亲,反而想到杨坚的名声,让杨坚很是满意。
他这个提议说出来,杨坚仔细一想,倒觉得有可行之处。
从前他做北周重臣的时候,也随军出征过,安全性自然不必多说,而宇文邕的皇威赫赫,有不少便是在战场上搏来的。
他原本的想法是点名自己的次子杨广——因为他身为皇帝、杨勇身为太子,都不能轻离都城——掌管大军,实际指挥令高颎进行,但是灭国之役,功成之后,实行之人的威望必定大增。
与其将功劳给次子,日后让他生出什么与太子相争的心思来,倒不如自己亲征,然后让几个儿子都分润功劳的好。
杨坚心中已然在思索可行性,不过面上并不显露,打算打定了主意之后再说。
作者有话要说: 北方都是胡人化的汉人贵族或者汉人化的胡人贵族,灭南方还挺令人悲伤的,但是陈朝的陈后主他……真的挺一言难尽的。
先抢一下二广的灭陈军功——虽然实际上的指挥不是他,但是名声是他的啊——然后再开始搞大事23333
第131章 谶语
开皇八年七月, 杨坚正式宣布他要御驾亲征。
群臣:excuse me?至尊, 这和我们之前说好的不一样啊!
大臣们苦苦劝阻,希望陛下不要将大隋的政务弃之不顾的时候, 杨坚又投下了一块炸弹。
在他离京的这段时间,太子杨勇将会返京, 坐镇都城大兴。
自从开皇四年出镇洛阳之后,太子殿下就只是每年不定时地回来待一段时间, 大兴城中的贵族皇亲,都不知道有多久没有见过这位殿下了。
不过自从出镇洛阳之后,事务繁忙起来, 又没了专门拐带他不学好的云定兴——是的, 云定兴在大隋不受待见的程度, 就和上一卷【喂!】明帝毛皇后那位自称“侯身”的老爹毛嘉一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毕竟人家是名正言顺的国丈, 而云定兴嘛, 就呵呵了——太子殿下的储君威严就愈发深厚了。
长宁王杨俨年方七岁, 竟随着御驾一同离京了,让人不禁感叹这位殿下的圣眷之隆。
大隋为灭陈不知准备了多少年, 光是在正式伐陈之前每年于秋收时节前放出风声要攻陈的事情就做了不少,闹得南边人心惶惶、无心收粮。
加上此番又是杨坚亲征, 声势不可谓不浩大。
前世仅仅三月,隋军便攻占了陈都建康,虽然还有长江中游、三吴与岭南地区没被大隋掌握在手中, 然而陈主陈叔宝的被俘以及其国都的被破已经宣告了南朝的最后一个王朝陈朝的灭亡。
此番杨坚亲征,大权却很信任地交付给了手下的将军们,只是又各自派了皇子去分功。
按照固定的套路,天下一统,自然证明杨坚是天命所归,少不了要出什么祥瑞,而杨俨,已经在暗地里给祖父杨坚准备好了一份大礼。
开皇九年正月末,灭陈,俘陈主叔宝,南朝衣冠士族、文武官员、百工杂技、乘服、法物等皆入隋都大兴。
此后数月,祥瑞频出。
南地归于大隋治下后,频有嘉禾现世,后蜀王秀进献一茎九穗之嘉禾,又有地方官员,进献苍鸟、赤兔、白狼、白虎等祥瑞,待到六月十三,天子生日,太史监报天现庆云,夜有景星。
太子杨勇并长宁王杨俨进献烟花为主上庆贺,是夜炫如白昼,大兴城中山呼“至尊万寿”。
太子杨勇又进言:“至尊生日,是为降圣之日,请以此日为降圣节,禁断屠杀,为至尊积福,并延为常例。”
在唐朝之前,其实中国是没有太多庆祝生日的习俗的,一直到后来佛教大规模地传播,才渐渐地有了生日的说法——这也是魏晋之后的事情了——到了唐朝,在皇室的推广下,生日的概念才慢慢地被人广为接受。
前世的杨坚,只是于在位的后期,在生日那天降旨“禁断屠杀”,也没有大肆庆贺。
但是天子生日有祥瑞出,这是多么好的一个噱头,且让人庆贺杨坚的生日,也能让天下人更好地认识到杨坚这个天子的存在,因此在之前模模糊糊地透露了消息并得到了杨坚与独孤皇后的许可之后,太子杨勇弄出了这么一个提议。
作为最早想出这个主意的人,杨俨又在后头补充了一段:“请以皇后凤诞之日为千秋节,亦同至尊例。”
而且有了两个固定的名头之后,杨坚想在自己和皇后的生日施恩什么的,也很方便,自然准允了太子与长宁王的奏请。
烟花这种东西是在唐朝的时候才有的,杨俨提前把它变了出来,在其大规模出现的首日,还塑造了一场祥瑞嘉话,可见杨俨的搞事能力之强。
不过他搞出来的最强的事,不是宫外那些人尽皆知的祥瑞,也不是新奇的降圣节与千秋节,而是不为人知、被杨坚严密封锁的谶语。
大兴宫中,有湖旁柳树无端枯死,又有李树之上,有虫食树叶成文字,曰“杨花落,李花开”。
后于湖中捞起一块白石,其形如书册,上书《帝皇册·桃李章》六个古篆字,石头有明显的断裂,除去题目之外,最开始的部分以“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开头,接着便写到“迨至隋,一土宇,传二世,失统绪;炀帝广,失天下,唐高祖,除隋乱;三百载,二十传,梁灭之,国乃改”。
不用说,这当然是杨俨的杰作。
《桃李章》是借用的第一世所记得的隋末谶语的名字,所谓的《帝皇册》,意指所有的皇朝,而这里的《桃李章》部分,正好对应这个时代以及前后呼应,配上石头的断裂之处,大概就是想让杨坚认为《帝皇册》这本不存在的书记载的是所有的朝代,而桃李章对应的就是这个时代。
后头的内容来自于他第一世记诵的三字经,不过对某些部分做了调整更改,比如李唐皇朝,强调了三百载,再说明了二十传,前头的“炀帝广,失天下”当然是他更改的,既然都要装神弄鬼了,不做得好一点,把他的好二叔给坑进去,那就太对不起他自己了。
和题目的古篆字一样,后头的部分杨俨也是用篆字写的。
这是他前世后来才慢慢拾回来的技能,感谢大学时选修的课程,以及他穿越后能够支持他学习的身份。
值得一提的是,篆书是他前世后期才完全掌握的一种文字,和现在通行的楷书、隶书字体比起来,没人会认为杨俨一个时年八岁的皇孙能识得多少篆书,更别提伪造什么“神迹”、“河图”了。
在发现这些异象的同时,杨坚就命人封锁了消息,而对于谶语所蕴含的意思,更是万分上心。
所谓谶语,大部分,或者说所有的,都是人为造出来的。
什么“亡秦者胡”、“公孙病已立”、“大楚兴,陈胜王”以及后来的“杨花落、李花开”,都不过是人们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制造的“预言”,或许同时代还有其他的“谶语”存在,但是应验的是这几句,那么流传下来的就变成了这几句,同时也给人留下了谶语必然会应验的印象。
信则有,不信则无。
很可惜的是,对于关乎自家身家性命以及后世千秋万代的谶语,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相信,更何况杨坚本就信这些。
一直到需要用到这些特殊手段的时候,杨俨才想起来,由汉魏长安城迁都大兴,也就是后来的隋唐长安城,除了原本的都城狭小之外,还与杨坚做过的一个梦有关。
因为夜梦洪水没长安,杨坚决意兴建新都,而他所做的洪水之梦,后来似乎被杨广与名字中带水、带洪的李姓之人联系在了一起。
杨广对杨坚的梦如此重视,可见他老人家自己也一直对这个梦念念不忘。
而且杨俨这次重生回来的时候,就已经为阿翁的迷信程度添砖加瓦了。
想到几年前他就预言过的“杨花落”,杨俨不禁感叹有时候神来一笔还是非常有帮助的。
让树木快速地枯死,方法有很多种,制造虫食文也并不是一件难事,而且几乎都能达到神不知鬼不觉的程度。
前世的杨俨也弄过实验,这辈子刚好全都用上,还能完全塑造自己毫不知情的角色,当真是方便。
杨广只是名义上的领头人,实际上办事儿的人是高颎。
既然都是挣名望去的,那为什么可以让晋王杨广办,不能让太子杨勇办呢?
当然了,按照杨坚“性多忌克”的个性,太子过于能干,在他的手下是讨不了好的。
给太子增加名望,对于皇帝来说,他的权力与地位就多受一份威胁。
可是太子杨勇不行,晋王杨广就可以吗?
杨坚这个人,公认他是“无宽仁之度,有刻薄之资”,杨勇因为是太子,所以对比他的兄弟们,杨坚的猜忌都冲着他去了,要是把杨坚的目标分散开来,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作为七岁的皇孙,杨俨早已启蒙,被封王之前,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名字。
提议的人是太子冼马陆爽。
太子冼马,乃是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员,后来唐朝的魏征还在李建成府上的时候,任的就是这个官,不过概因后人误传,由冼马被写做了洗马二字,如今的字形已经混同了。
陆爽之子陆词任承奉郎一职,在后世中国的语音史上,其人所占的地位极高。
陆词,也就是陆法言,其所撰的《切韵》,是后世可考的最早的韵书,开创了韵书修撰的体例,对后世的音韵传承、考证有很大的影响。
给杨俨启蒙的人是从东宫出的,他的老师当然不只一个,陆词就是其中一个。
不过现在的陆词还是太年轻了,让他当杨俨的老师,纵然只是其中之一,看的也应当是其父陆爽的面子。
陆爽卒于太子冼马任上,到了杨勇被废,杨坚迁怒其家人,陆词后来被夺官,只可惜杨俨那时候也是自身难保,陆家只是被夺官,生活还算有保障,他也只是私下里照拂一二,没有再与他们联系。
而陆爽即便身死也被迁怒的原因很是可笑,只因他上奏天子,道是“皇太子诸子未有嘉名,请依《春秋》之义,更立名字”。
等到太子杨勇被废了以后,杨坚自然不能承认是自己没有教好儿子,杨勇能被立为太子,当然也不是一开始就像他废太子的时候说的那样不成器,只能寻找几个供他出气的替死鬼。
太子的儿子们没有名字,陆爽作为东宫属官,请为皇孙取名,本来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可是在杨坚“我孙制名,宁不自解?陆爽乃尔多事!煽惑杨勇,亦由此人”的结论下,陆爽的子孙后代一并被免官,终隋一朝,受累不少。
这日的课业完成后,杨俨便跑去寻祖父祖母,中间路过玄武门,见杨昭在那里玩耍,又把他给带上了。
养在杨坚夫妇膝下的皇孙就只有杨俨和杨昭两个,因着他们的父母都长年在外,所以和祖父母的感情更好一些。
杨俨比杨昭好一些,杨勇作为皇太子,每年都有回大兴城,不像其余诸王,都是隔几年才回来一趟,因此杨俨与杨勇见面还算频繁。
加之平常他都有书信与杨勇联络,告知自己身边日常发生了什么,让杨勇虽不在他身边,也能知道他的成长轨迹。
再加上之前杨勇的身边虽只跟了一个太子妃元氏过去,但也只是让他们的关系不再恶劣,杨勇对自己的太子妃依然十分冷淡。
个中原因,实不明了,但是太子妃依然未有一儿半女,却是不争的事实。
索性这辈子在杨俨的刻意经营下,她对杨俨原有的几分喜爱愈发增加起来,杨俨是长子,名分上就占优势,她也不介意锦上添花。
若不是他们通信来往都是家书,恐怕朝中早就盛传太子妃要将长宁王殿下记入名下养育了!
除了同母的二弟杨裕之外,杨俨后面的几个弟弟,生母都已与他记忆中不同。
当然了,因为秦王杨俊、蜀王杨秀府上也有庶妃及庶出的子嗣,独孤皇后看到夫妻情深的盼望大概只能在次子杨广和幼子杨谅身上实现,也就不再过分苛责杨勇了。
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杨勇出镇洛阳之后,云定兴就没有了时常出入东宫的理由,蛊惑太子不学好这样的事情也没有发生。
要杨俨说,上辈子他要是知道后续发展的话,早就使法子让杨勇被调离京城了,哪里还会眼睁睁地看着还算靠谱的老爹最终被外公坑成了猪队友。
杨坚政务繁忙,最忙的时候,从大清早开始,一直到太阳西落,他都在处理政务,寻常人劝他是没用的。
杨俨拉上杨昭,先去独孤皇后那里坐着,转借独孤皇后的手,让杨坚先休息一会儿。
即使是皇帝,也应当劳逸结合嘛!
杨坚过来之后,他们便在一道用饭,偶尔说起课业上的事,政务的话,杨坚与独孤伽罗夫妻二人也会说一说,但是杨俨是很少插话的。
不过今日,杨俨却是主动提起了南征的事。
杨坚要南征灭陈的事,随着他的诏书发布,整个大隋都已传遍了,杨俨清楚自然不奇怪。
事实上,十五岁的汉王杨谅对南征的事情也很感兴趣,被唤来一同吃饭,杨俨提起这话头以后,杨谅马上就接了下去:“阿耶,孩儿也想为君分忧!”
杨谅话语中满是跃跃欲试的冲动,最是宠爱幼子的杨坚叱了声“胡闹”。
杨谅依然不依不饶:“阿耶,孩儿已十五岁了,二兄他们出镇一方的时候都没我现在大。”
“南征之事,虽是倾国之战,不过陈主无道,大隋准备日久,当是轻而易举。况且有你二兄、三兄在,益钱觉得自己可越过他们成主帅吗?”杨坚丝毫不为爱子的言语所动,依然老神在在的模样。
杨谅气闷地夹了一筷子菜,转眼看到的杨俨,便不服气地说道:“那还不如让大兄去呢!大兄去当主帅,我同二兄、三兄他们都统领一军,这总没问题吧?”
杨勇这个太子有了像其他做藩王的皇子一样出镇一方的先例——虽然他镇守的是洛阳这个东京——因此杨坚竟开始认真考虑杨谅的话来。
那头杨谅转而又软磨硬泡独孤皇后,想让她同意。
那头相较于幼年已经“明事理”了许多,能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只会让人认为是聪颖早慧而不是妖孽的杨俨,已经另外给出了提议:“五叔这么说的话,倒不如让阿翁亲征呢!阿翁率大军南征,一来可以让人见到阿翁的赫赫武功,二来嘛,在前方调度兵马,也更加方便。至于实际谁人领军,千金之子,坐不垂堂,阿翁身为天子,我大隋人才济济,不需身先士卒,毁城灭国之事,大可另遣他人,阿叔你们便可以为阿翁分忧了!”
杨俨作为皇孙,没有第一时间提名自己的太子父亲,反而想到杨坚的名声,让杨坚很是满意。
他这个提议说出来,杨坚仔细一想,倒觉得有可行之处。
从前他做北周重臣的时候,也随军出征过,安全性自然不必多说,而宇文邕的皇威赫赫,有不少便是在战场上搏来的。
他原本的想法是点名自己的次子杨广——因为他身为皇帝、杨勇身为太子,都不能轻离都城——掌管大军,实际指挥令高颎进行,但是灭国之役,功成之后,实行之人的威望必定大增。
与其将功劳给次子,日后让他生出什么与太子相争的心思来,倒不如自己亲征,然后让几个儿子都分润功劳的好。
杨坚心中已然在思索可行性,不过面上并不显露,打算打定了主意之后再说。
作者有话要说: 北方都是胡人化的汉人贵族或者汉人化的胡人贵族,灭南方还挺令人悲伤的,但是陈朝的陈后主他……真的挺一言难尽的。
先抢一下二广的灭陈军功——虽然实际上的指挥不是他,但是名声是他的啊——然后再开始搞大事23333
第131章 谶语
开皇八年七月, 杨坚正式宣布他要御驾亲征。
群臣:excuse me?至尊, 这和我们之前说好的不一样啊!
大臣们苦苦劝阻,希望陛下不要将大隋的政务弃之不顾的时候, 杨坚又投下了一块炸弹。
在他离京的这段时间,太子杨勇将会返京, 坐镇都城大兴。
自从开皇四年出镇洛阳之后,太子殿下就只是每年不定时地回来待一段时间, 大兴城中的贵族皇亲,都不知道有多久没有见过这位殿下了。
不过自从出镇洛阳之后,事务繁忙起来, 又没了专门拐带他不学好的云定兴——是的, 云定兴在大隋不受待见的程度, 就和上一卷【喂!】明帝毛皇后那位自称“侯身”的老爹毛嘉一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毕竟人家是名正言顺的国丈, 而云定兴嘛, 就呵呵了——太子殿下的储君威严就愈发深厚了。
长宁王杨俨年方七岁, 竟随着御驾一同离京了,让人不禁感叹这位殿下的圣眷之隆。
大隋为灭陈不知准备了多少年, 光是在正式伐陈之前每年于秋收时节前放出风声要攻陈的事情就做了不少,闹得南边人心惶惶、无心收粮。
加上此番又是杨坚亲征, 声势不可谓不浩大。
前世仅仅三月,隋军便攻占了陈都建康,虽然还有长江中游、三吴与岭南地区没被大隋掌握在手中, 然而陈主陈叔宝的被俘以及其国都的被破已经宣告了南朝的最后一个王朝陈朝的灭亡。
此番杨坚亲征,大权却很信任地交付给了手下的将军们,只是又各自派了皇子去分功。
按照固定的套路,天下一统,自然证明杨坚是天命所归,少不了要出什么祥瑞,而杨俨,已经在暗地里给祖父杨坚准备好了一份大礼。
开皇九年正月末,灭陈,俘陈主叔宝,南朝衣冠士族、文武官员、百工杂技、乘服、法物等皆入隋都大兴。
此后数月,祥瑞频出。
南地归于大隋治下后,频有嘉禾现世,后蜀王秀进献一茎九穗之嘉禾,又有地方官员,进献苍鸟、赤兔、白狼、白虎等祥瑞,待到六月十三,天子生日,太史监报天现庆云,夜有景星。
太子杨勇并长宁王杨俨进献烟花为主上庆贺,是夜炫如白昼,大兴城中山呼“至尊万寿”。
太子杨勇又进言:“至尊生日,是为降圣之日,请以此日为降圣节,禁断屠杀,为至尊积福,并延为常例。”
在唐朝之前,其实中国是没有太多庆祝生日的习俗的,一直到后来佛教大规模地传播,才渐渐地有了生日的说法——这也是魏晋之后的事情了——到了唐朝,在皇室的推广下,生日的概念才慢慢地被人广为接受。
前世的杨坚,只是于在位的后期,在生日那天降旨“禁断屠杀”,也没有大肆庆贺。
但是天子生日有祥瑞出,这是多么好的一个噱头,且让人庆贺杨坚的生日,也能让天下人更好地认识到杨坚这个天子的存在,因此在之前模模糊糊地透露了消息并得到了杨坚与独孤皇后的许可之后,太子杨勇弄出了这么一个提议。
作为最早想出这个主意的人,杨俨又在后头补充了一段:“请以皇后凤诞之日为千秋节,亦同至尊例。”
而且有了两个固定的名头之后,杨坚想在自己和皇后的生日施恩什么的,也很方便,自然准允了太子与长宁王的奏请。
烟花这种东西是在唐朝的时候才有的,杨俨提前把它变了出来,在其大规模出现的首日,还塑造了一场祥瑞嘉话,可见杨俨的搞事能力之强。
不过他搞出来的最强的事,不是宫外那些人尽皆知的祥瑞,也不是新奇的降圣节与千秋节,而是不为人知、被杨坚严密封锁的谶语。
大兴宫中,有湖旁柳树无端枯死,又有李树之上,有虫食树叶成文字,曰“杨花落,李花开”。
后于湖中捞起一块白石,其形如书册,上书《帝皇册·桃李章》六个古篆字,石头有明显的断裂,除去题目之外,最开始的部分以“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开头,接着便写到“迨至隋,一土宇,传二世,失统绪;炀帝广,失天下,唐高祖,除隋乱;三百载,二十传,梁灭之,国乃改”。
不用说,这当然是杨俨的杰作。
《桃李章》是借用的第一世所记得的隋末谶语的名字,所谓的《帝皇册》,意指所有的皇朝,而这里的《桃李章》部分,正好对应这个时代以及前后呼应,配上石头的断裂之处,大概就是想让杨坚认为《帝皇册》这本不存在的书记载的是所有的朝代,而桃李章对应的就是这个时代。
后头的内容来自于他第一世记诵的三字经,不过对某些部分做了调整更改,比如李唐皇朝,强调了三百载,再说明了二十传,前头的“炀帝广,失天下”当然是他更改的,既然都要装神弄鬼了,不做得好一点,把他的好二叔给坑进去,那就太对不起他自己了。
和题目的古篆字一样,后头的部分杨俨也是用篆字写的。
这是他前世后来才慢慢拾回来的技能,感谢大学时选修的课程,以及他穿越后能够支持他学习的身份。
值得一提的是,篆书是他前世后期才完全掌握的一种文字,和现在通行的楷书、隶书字体比起来,没人会认为杨俨一个时年八岁的皇孙能识得多少篆书,更别提伪造什么“神迹”、“河图”了。
在发现这些异象的同时,杨坚就命人封锁了消息,而对于谶语所蕴含的意思,更是万分上心。
所谓谶语,大部分,或者说所有的,都是人为造出来的。
什么“亡秦者胡”、“公孙病已立”、“大楚兴,陈胜王”以及后来的“杨花落、李花开”,都不过是人们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制造的“预言”,或许同时代还有其他的“谶语”存在,但是应验的是这几句,那么流传下来的就变成了这几句,同时也给人留下了谶语必然会应验的印象。
信则有,不信则无。
很可惜的是,对于关乎自家身家性命以及后世千秋万代的谶语,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相信,更何况杨坚本就信这些。
一直到需要用到这些特殊手段的时候,杨俨才想起来,由汉魏长安城迁都大兴,也就是后来的隋唐长安城,除了原本的都城狭小之外,还与杨坚做过的一个梦有关。
因为夜梦洪水没长安,杨坚决意兴建新都,而他所做的洪水之梦,后来似乎被杨广与名字中带水、带洪的李姓之人联系在了一起。
杨广对杨坚的梦如此重视,可见他老人家自己也一直对这个梦念念不忘。
而且杨俨这次重生回来的时候,就已经为阿翁的迷信程度添砖加瓦了。
想到几年前他就预言过的“杨花落”,杨俨不禁感叹有时候神来一笔还是非常有帮助的。
让树木快速地枯死,方法有很多种,制造虫食文也并不是一件难事,而且几乎都能达到神不知鬼不觉的程度。
前世的杨俨也弄过实验,这辈子刚好全都用上,还能完全塑造自己毫不知情的角色,当真是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