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郗羽第一次来这种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目光所及都觉得出乎意料。
当年潘越的事情之后,郗羽有很长一段时间精神不振,她的父母都是眼界开阔的知识分子,深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郗羽的母亲通过关系联系上了一位据说是研究青少年心理的教授,请教授帮着她做了好几次心理辅导,她接受心理辅导的地方就在那位教授的办公室,那是一间普通朴实得堪称简陋的房间。
而她现在身处的办公室和当年所见截然不同。房间挺大,至少就心理咨询中心的标准而言很大,约有三十平米,装修雅致精美。地毯厚实,空调温度适宜,沙发松软,右侧还有一个较大的温室花园,现在窗帘拉了一半,挡住了炙热的阳光。郗羽在美国这几年,诺奖获得者的办公室她也见过不是一间两间,很少有谁的办公室有这么舒适的。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郗羽再一次认识到了这句话的是何等的真相。面前的这位季教授看上去十分年轻,和李泽文年龄相仿,相貌俊朗,浑身上下都看不出烟火气,郗羽可以肯定,这位季教授在大学里的受欢迎程度应该和李泽文不相上下。
助理端着三杯绿茶走了进来,在三人面前放下,又轻手轻脚退了出去。
“我知道你还有客户,长话短说,”李泽文开口,“你有什么结论?”
“你发给我的文档,我早上已经看过了,”季时峻从自己的书桌上拿过一叠打印文稿,“泽文,其实你自己就可以下结论了。”
“如果是普通的事,我是可以下结论。但这事很重要,我希望听听更专业的意见。”
季时峻笑了:“你这么恭维我啊,真是受宠若惊。”
李泽文瞧了眼友人,省略了互相吹捧的客套话,直接说:“说吧。”
“因为年龄所限,潘越的大多数作品都是童话,这篇童话可以作为代表了,”他点了点手中的文稿,“说的是一位小男孩追寻彩虹的故事,哪里有彩虹他就会去到哪里,试图追到彩虹的尽头,当然我们都知道彩虹是没有尽头的,故事的主角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不过却没有灰心丧气,转而树立了‘我要制造彩虹的梦想’,给了一个光明灿烂的结局。实际上他的文章都是这种风格,主角遇到挫折,但不会灰心丧气,反而会更振作。”
郗羽连忙把自己知道的情况说出来:“我听说,他的日记本写着很多负面的情绪。”
季时峻微笑着喝着茶,仔细打量了郗羽。
李泽文没有告诉他太多细节,只在今天一早就把潘越的文章打包发给了他,再把潘越的背景资料简要介绍了一遍,让他对这个十四岁的男孩做一个心理侧写。提出这个古怪的要求后两个小时,李泽文就带来了这位叫郗羽的女孩,用脚趾头想也知道,这个早逝的男孩子肯定和郗羽有一定瓜葛。
高挑纤细的女孩子,纯素颜,肌肤肤质不错,五官很动人,笑起来有一对非常让人想戳一戳的酒窝;衣着是最简单的基本款,换个人穿就淹没在人群中找不到,但是穿在她身上,倒是很衬——她明显是人表现服装不是服装衬托人的那类人。
这种女孩子的身上,从来都不缺少故事。
“日记本里有负面的情绪不奇怪,日记本其实跟我们心理医生的作用差不多,是做一种宣泄情绪道的手段。他发表文章则是他成熟思考的结晶,两者定位不同。他发表作品里所展现出来的精神状态是积极向上的,”季时峻最后下了个结论,“就目前的情况侧写,我认为潘越虽然敏感,但性格中不乏坚韧,很难轻易则断。自杀这种事情不应该出现在他身上。”
郗羽脸色发白,她盯着茶几上潘越曾经写的那么多文章,喃喃自语:“当年……警察很快就下结论认为是自杀的。”
季时峻的结论和李泽文自己的判断也是一样的,李泽文看她一眼,解释道:“你要知道警方的工作流程。出了人命案,有人报警后,第一个到达现场的是辖区派出所的民警,同时,分局刑侦队也会接到通报。民警到达后会迅速控制现场,维持秩序;随后,公安分局的刑警、痕迹专家、法医会陆陆续续到达,他们走访、取证,初步分析案件,做出定性分析,判断案件是否属于犯罪事件。如果不是,出具报告,结案;如果是,作为刑事案件立案调查;再根据案件的恶劣情况,需要的技术支持程度决定是否成立专项组,是否通报市局、省厅以及更上级的机构。”
这些知识对郗羽来说是完全新鲜的,她凝神听着李泽文的讲述。
李泽文继续道:“你可以看出,对命案而言,公安分局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操控性很大。分局的取证详细程度,调查过程的细致程度,决定了一件案子是大还是小。往上,就是查不出来是要受处分的大案;往下,是只要几页报告纸就可以扔进档案堆的小案。好在大部分命案案情都较为简单,分局的刑侦队调查比较短的时间就可以得出结论。”
“什么结论?”
“意外死、自杀、他杀。”
“教授,这三种怎么判断?”
“排除法。先找他杀的证据;如果找不到,再找自杀的证据;如果还找不到,就是意外死。”
“……我觉得这个标准很似乎模糊。”郗羽说。
“不,这很严谨,并且很有效。警方有一套详细的判断标准,如果按照标准一一校准条件,可以快速得出意外死、自杀还是他杀的结论,出错可能性较低,”李泽文说,“但这也只是‘较低’,不可能百分之百准确。”
“在司法实践中,”季时峻补充,“最难判断自杀和他杀的就是两种情况,一种是溺水死亡,一种就是高坠死亡。很不幸,潘越的案件就是后一种。在没有目击证人的情况下,趁着一个人不注意把人从楼顶上推下去和他自杀跳楼这两种情况是很难判断的。”
郗羽默默点头。她算是看过一些推理小说,当然知道这样的案子是最难破的。
李泽文说:“警方的原则是‘命案必破’,如果破不了案,年终考核也不光彩。警察是公务员,是官僚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他们做事的逻辑是基于让问题消失而不是让问题得到解决。”
“‘消失’‘解决’……”
郗羽仔细咀嚼着李泽文的话。她领悟力其实不差。解决问题和让问题消失看似相似,其实处理方式截然不同。
“类似亚历山大砍断绳索的故事?”郗羽问两位教授。
“你可以这么理解。”李泽文道。
这是一个著名的传说故事。2000多千年前,亚历山大大帝进兵亚细亚。当他到达亚细亚的弗尼吉亚城时,听说城里有个著名的预言:几百年前,弗尼吉亚的戈迪亚斯王在其牛车上系了一个复杂的绳结,并宣告谁能解开它,谁就会成为亚细亚王。亚历山大他举起剑对准绳结,狠狠的一剑把绳结劈成了两半,这个保留了数百载的难解之结,就这样轻易地被解开了。
解决一个案件其实是件很难的事情。彻底解决案件,你就要顺藤摸瓜找到案件的每一个要素,就好比解开一个复杂无比的绳结;但是让案件消失,就好比亚历山大砍断绳结的过程,直接砍断,就没有“问题”存在了。
“我不是说警方会草菅人命,但对坠楼这样的简单的案件,他们一定会出具一个结果,”李泽文看出了她在想什么,直接道,“只要没有明显的疑点,就会归纳到意外死和自杀两种情况;倘若有证据证明某人某坠楼前情绪低落,遭遇变故,那结论会倒向‘自杀’——同时,如果此人还留下了一份遗书,那就可以办成铁案了。”
季时峻道:“还有一点也要考虑,那就是校方的态度。我可以负责任的说,只要出了学校的负面新闻,校方的态度一定是息事宁人。对学校来说,没有什么比‘影响学校名声’更可怕的事情,学生利益永远在校领导的利益之后,越是名校越是如此。校方一定会在最短时间内把这起人命案压下去。通常来说学校方面的施压都很管用,毕竟警察的孩子也是要送进学校读书的。几个入学名额可以换得警方快速侦破结案,那又何必把一件明显的有自杀动机有遗言的自杀案搞得天翻地覆?”
李泽文继续耐心科普:“而且,对自杀人员做心理分析和侧写也是不可能的。基层派出所和公安分局工作量太大,接警电话可以从早响到晚,哪有这个时间去请教心理专家?更何况,案件发生在十几年前,大部分警察是没有对死者做心理侧写这种认知的。就算有这个意识,他们也很难找到真正专业的从业人员。实际上直到现在,心理侧写在国内都是玩笑一般的存在。”
“当年我能理解,现在居然还不重视心理侧写吗?”郗羽很吃惊。
季时峻反问:“你在美国看过那种破案的美剧吗?”
“有机会就看一点。”郗羽点头。
实际上她在美国这几年,也就只有“偶尔看看破案美剧”这一个娱乐了。
季时峻说:“在美国,心理侧写从理论进入犯罪学领域花了数十年时间;而国内呢?现有的理论完全是舶来品不说,还很原始,想要嫁接美国的套路又水土不服,专家们得出的结论千差万别,有人甚至连简单的鉴别都不做,直接拿外国人的理论往中国人身上套,时不时还会闹几场笑话。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学在警方的工作中几乎没有生存余地。”
郗羽凝神听着两名专家上课。
“在这种情况下,警察的调查也只能触及表面。比如一起杀妻案,警察根据已知信息判断,丈夫因为迷上女性网友而杀妻,”季时峻说,“但真相却是另外一种,如果丈夫没有在网上遇到异性网友,可能更早的时候就预谋杀妻了。”
“信息,是一切的基础。”李泽文说。
“也就是说,要拿到之前的案卷是吗?”郗羽问。
李泽文用容忍的目光看了一眼郗羽:“当然,收集信息是永远是侦查工作的第一步。不收集信息,侦查无从进行。”
“十几年前的案子还会有资料吗?”
季时峻道:“郗羽,我和警察有合作过,知道他们的工作方式。当年的案卷肯定还在公安分局的档案室。”
郗羽重重点头:“我知道了。我会想办法的。”
“你怎么想办法?”季时峻问。
“我姐夫就是公安分局的警察,我回去问问他能不能想想办法。”
“这个渠道的确可以利用。你的中学在他的辖区内?”
“是的。”
南都市下辖六区五县,南都二中就在黎宇飞工作的开云区公安分局辖区内。请姐夫去查旧案,这事不会简单,但是总比没有可能性来的好。
李泽文颔首:“你可以试试,找不到也没关系。”
“我姐夫是个很认真的人,之前找他查程茵的户籍资料他都表现得有些勉强……不过我想,他最后肯定还是会帮忙的。”
“我建议你直接跟你姐姐打电话。”
“嗯?”
李泽文无奈地看自己的这位学生一眼,大约是搞科研已经耗去了她绝大多数智商,郗羽在某些事情上实在太天真了。小姨子和姐夫的关系本就比较微妙,小姨子拜托姐夫帮忙,于情于理应该知会姐姐一声。既然姐姐总要知道这件事,还不如请姐姐开口对老公提出恳求来得更加委婉有效。
“你不会以为,找你姐夫帮忙查旧案的案卷,你姐夫会瞒着你姐姐吧?夫妻间没有隔夜的秘密。”
“……确实是这样。”郗羽一时没想到,经过点拨倒是明白了。
“打电话告诉你姐姐,就说你见到了程茵,所以想起了潘越的事,想看看当年的案卷,具体细节不要多说,其他随你编,能说得你姐姐泪流满面是最好,”李泽文说,“再由你姐姐跟你姐夫开口,让你姐夫去档案室看看案卷,资料也不用拿出来,拍个照或者复印一下就行。”
“是的,”季时峻道,“这种已经结案的案卷资料要说重要也是重要的,要说不重要也不重要……关系足够的话,看一看不妨事。”
“我明白了。”郗羽受教地点头。
“也快到中午了,泽文,难得你今天过来,一起吃顿饭?”
李泽文看了看郗羽,他自己没什么意见——反正自从他回国,在家里吃饭的时候太少。
季时峻扬眉一笑,对郗羽笑道,“不会耽误太多时间,一顿便饭而已。”
第19章
说是“一顿便饭”,真的就是一顿便饭而已。吃饭的地方就在大厦旁边商城的餐饮区,数十家餐饮店宛如煮开的沸水,在沸水的中央有那么一家门脸不大的小店,客人很多,看价格也并不贵。
郗羽和两位教授就坐在店内的一角,正在点菜。三个人各自点了一份套餐,李泽文和季时峻则各自点了一份面食,郗羽则在季时峻推荐下点了一份馄饨。点好餐后三人在不太大的店面落座,季时峻热心的跟郗羽介绍:“别小看这里,这家店是连李泽文这个嘴巴极其挑剔的人都说过不错的。”
郗羽眨了眨眼:“是吗?”
“当然了,”季时峻竖起手指头对李泽文一摇,“我一直说,他改行去当美食家都没问题。食材是否新鲜,佐料是否适宜,摆盘是否漂亮,菜是否过了夜……他一尝就能发现问题。有一次更邪门,我们吃海鲜时,他居然一口说出那些北极虾冰冻了多少天。”
李泽文并不接受好友的恭维,只说:“没有那么夸张,只是凑巧听说了‘北极虾滞销’的新闻。”
“很厉害!”郗羽才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佩服了再说。
季时峻笑着看她:“怎么,你不吃惊?”
郗羽绝对不是会伪装掩饰情绪的人,季时峻的眼力很不同凡响,一眼就看得出来她眼中的情绪——她对李泽文有打心眼的佩服,但不是真的很吃惊。
“我有时的确觉得教授可能是对食物很挑剔的人。”郗羽说。
李泽文觉得这种说法挺有趣,微笑着反问:“你没见过我啃汉堡和三明治吗?”
她确实见过。在美国的时候,郗羽自己其实很少到外面吃饭,自己做饭比外面买饭便宜多了,她很穷,为了省钱基本自己做饭,前一天晚上做好一大锅第二天带去实验室,用微波炉热一热就可以吃。但人总有忙得连做饭都没有时间的时候,有那么一次,她在哈佛上完李泽文的选修课后就在附近找地方吃午饭,凑巧看到了李泽文挺平民气质的在某台餐车前排队,还问她要不要帮她也带点吃的。
当时排队队伍还挺长,郗羽看了看,觉得这主意不坏。于是李泽文教授就买了三个一模一样的三明治,一个给她,两个打包带走说去办公室里吃。
要说为什么她对此事印象如此深刻,大概是因为那次的三明治除了价格偏贵外,味道也很不错,算得上她在美国吃过的最好吃的三明治了。当时她就觉得李泽文在“吃”这件事情上的标准应该挺高的,哪怕是在路边买个三明治都选味道比较好的。
“这又不矛盾,”郗羽有点感慨,“忙的时候就没必要在一日三餐上下功夫,不过一旦有条件,就会吃好一点吧。”
她感慨的不是李泽文堪比美食家的水准,而是他能吃苦。
凡是在美国名校啃ph.d学位的人都知道读书是件多么难的事情,和按部就班地念本科不同,读博士是在未知的领域探索,学习压力极其大,经济压力也不小,有份调查说,百分之七十的ph.d都有心理问题绝不是夸张,甚至读出抑郁症的人都不少。但郗羽觉得自己比较适应留学生活,她在北美的日常生活比国内好,人际关系简单,居住环境不错,奖学金足够花,除了距离家人远一点,哪个方面看都很不错。
可对李泽文来说则未必了。毕竟李泽文和她这种北美穷博士有着完全不同的出身,他在国内明显可以过上养尊处优的大少爷生活,一日三餐都可以珍馐玉馔,出入有司机,还有阿姨做饭……他却选择了留在北美苦读十余年,饭要自己做,车要自己开,衣服要自己烫,屋子要自己收拾,生活上各种各样的琐事都要自己处理,和普通的留学生没什么本质差别。
服务生麻利地送来三人的套餐,李泽文拆了筷子递给她。
“趁热吃,冷了味道就差一些。”
确实味道很好,面皮厚实,馅料肉质新鲜。但是要说特别好吃,郗羽觉得也许不如昨晚李泽文给她打包的那顿晚餐——但就性价比而言,确实已经称得上良心食品。
“确实很鲜美。”郗羽品尝着馄饨,“和我吃过的馄饨味道都不一样。”
“这家的馅料很扎实,除了肉之外至少混进了十种食材,比如香菇、皮丝、西芹、香菜,很用心了。”
郗羽咋舌:“看来做馄饨也是学问。”
季时峻道:“食客也是有眼光的,所以生意才好。”
“衣食住行皆学问,”李泽文也拿起筷子开吃,“如果不够就再点一份。”
看来昨晚把李泽文打包的食物一扫而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郗羽默默想。
当年潘越的事情之后,郗羽有很长一段时间精神不振,她的父母都是眼界开阔的知识分子,深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郗羽的母亲通过关系联系上了一位据说是研究青少年心理的教授,请教授帮着她做了好几次心理辅导,她接受心理辅导的地方就在那位教授的办公室,那是一间普通朴实得堪称简陋的房间。
而她现在身处的办公室和当年所见截然不同。房间挺大,至少就心理咨询中心的标准而言很大,约有三十平米,装修雅致精美。地毯厚实,空调温度适宜,沙发松软,右侧还有一个较大的温室花园,现在窗帘拉了一半,挡住了炙热的阳光。郗羽在美国这几年,诺奖获得者的办公室她也见过不是一间两间,很少有谁的办公室有这么舒适的。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郗羽再一次认识到了这句话的是何等的真相。面前的这位季教授看上去十分年轻,和李泽文年龄相仿,相貌俊朗,浑身上下都看不出烟火气,郗羽可以肯定,这位季教授在大学里的受欢迎程度应该和李泽文不相上下。
助理端着三杯绿茶走了进来,在三人面前放下,又轻手轻脚退了出去。
“我知道你还有客户,长话短说,”李泽文开口,“你有什么结论?”
“你发给我的文档,我早上已经看过了,”季时峻从自己的书桌上拿过一叠打印文稿,“泽文,其实你自己就可以下结论了。”
“如果是普通的事,我是可以下结论。但这事很重要,我希望听听更专业的意见。”
季时峻笑了:“你这么恭维我啊,真是受宠若惊。”
李泽文瞧了眼友人,省略了互相吹捧的客套话,直接说:“说吧。”
“因为年龄所限,潘越的大多数作品都是童话,这篇童话可以作为代表了,”他点了点手中的文稿,“说的是一位小男孩追寻彩虹的故事,哪里有彩虹他就会去到哪里,试图追到彩虹的尽头,当然我们都知道彩虹是没有尽头的,故事的主角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不过却没有灰心丧气,转而树立了‘我要制造彩虹的梦想’,给了一个光明灿烂的结局。实际上他的文章都是这种风格,主角遇到挫折,但不会灰心丧气,反而会更振作。”
郗羽连忙把自己知道的情况说出来:“我听说,他的日记本写着很多负面的情绪。”
季时峻微笑着喝着茶,仔细打量了郗羽。
李泽文没有告诉他太多细节,只在今天一早就把潘越的文章打包发给了他,再把潘越的背景资料简要介绍了一遍,让他对这个十四岁的男孩做一个心理侧写。提出这个古怪的要求后两个小时,李泽文就带来了这位叫郗羽的女孩,用脚趾头想也知道,这个早逝的男孩子肯定和郗羽有一定瓜葛。
高挑纤细的女孩子,纯素颜,肌肤肤质不错,五官很动人,笑起来有一对非常让人想戳一戳的酒窝;衣着是最简单的基本款,换个人穿就淹没在人群中找不到,但是穿在她身上,倒是很衬——她明显是人表现服装不是服装衬托人的那类人。
这种女孩子的身上,从来都不缺少故事。
“日记本里有负面的情绪不奇怪,日记本其实跟我们心理医生的作用差不多,是做一种宣泄情绪道的手段。他发表文章则是他成熟思考的结晶,两者定位不同。他发表作品里所展现出来的精神状态是积极向上的,”季时峻最后下了个结论,“就目前的情况侧写,我认为潘越虽然敏感,但性格中不乏坚韧,很难轻易则断。自杀这种事情不应该出现在他身上。”
郗羽脸色发白,她盯着茶几上潘越曾经写的那么多文章,喃喃自语:“当年……警察很快就下结论认为是自杀的。”
季时峻的结论和李泽文自己的判断也是一样的,李泽文看她一眼,解释道:“你要知道警方的工作流程。出了人命案,有人报警后,第一个到达现场的是辖区派出所的民警,同时,分局刑侦队也会接到通报。民警到达后会迅速控制现场,维持秩序;随后,公安分局的刑警、痕迹专家、法医会陆陆续续到达,他们走访、取证,初步分析案件,做出定性分析,判断案件是否属于犯罪事件。如果不是,出具报告,结案;如果是,作为刑事案件立案调查;再根据案件的恶劣情况,需要的技术支持程度决定是否成立专项组,是否通报市局、省厅以及更上级的机构。”
这些知识对郗羽来说是完全新鲜的,她凝神听着李泽文的讲述。
李泽文继续道:“你可以看出,对命案而言,公安分局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操控性很大。分局的取证详细程度,调查过程的细致程度,决定了一件案子是大还是小。往上,就是查不出来是要受处分的大案;往下,是只要几页报告纸就可以扔进档案堆的小案。好在大部分命案案情都较为简单,分局的刑侦队调查比较短的时间就可以得出结论。”
“什么结论?”
“意外死、自杀、他杀。”
“教授,这三种怎么判断?”
“排除法。先找他杀的证据;如果找不到,再找自杀的证据;如果还找不到,就是意外死。”
“……我觉得这个标准很似乎模糊。”郗羽说。
“不,这很严谨,并且很有效。警方有一套详细的判断标准,如果按照标准一一校准条件,可以快速得出意外死、自杀还是他杀的结论,出错可能性较低,”李泽文说,“但这也只是‘较低’,不可能百分之百准确。”
“在司法实践中,”季时峻补充,“最难判断自杀和他杀的就是两种情况,一种是溺水死亡,一种就是高坠死亡。很不幸,潘越的案件就是后一种。在没有目击证人的情况下,趁着一个人不注意把人从楼顶上推下去和他自杀跳楼这两种情况是很难判断的。”
郗羽默默点头。她算是看过一些推理小说,当然知道这样的案子是最难破的。
李泽文说:“警方的原则是‘命案必破’,如果破不了案,年终考核也不光彩。警察是公务员,是官僚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他们做事的逻辑是基于让问题消失而不是让问题得到解决。”
“‘消失’‘解决’……”
郗羽仔细咀嚼着李泽文的话。她领悟力其实不差。解决问题和让问题消失看似相似,其实处理方式截然不同。
“类似亚历山大砍断绳索的故事?”郗羽问两位教授。
“你可以这么理解。”李泽文道。
这是一个著名的传说故事。2000多千年前,亚历山大大帝进兵亚细亚。当他到达亚细亚的弗尼吉亚城时,听说城里有个著名的预言:几百年前,弗尼吉亚的戈迪亚斯王在其牛车上系了一个复杂的绳结,并宣告谁能解开它,谁就会成为亚细亚王。亚历山大他举起剑对准绳结,狠狠的一剑把绳结劈成了两半,这个保留了数百载的难解之结,就这样轻易地被解开了。
解决一个案件其实是件很难的事情。彻底解决案件,你就要顺藤摸瓜找到案件的每一个要素,就好比解开一个复杂无比的绳结;但是让案件消失,就好比亚历山大砍断绳结的过程,直接砍断,就没有“问题”存在了。
“我不是说警方会草菅人命,但对坠楼这样的简单的案件,他们一定会出具一个结果,”李泽文看出了她在想什么,直接道,“只要没有明显的疑点,就会归纳到意外死和自杀两种情况;倘若有证据证明某人某坠楼前情绪低落,遭遇变故,那结论会倒向‘自杀’——同时,如果此人还留下了一份遗书,那就可以办成铁案了。”
季时峻道:“还有一点也要考虑,那就是校方的态度。我可以负责任的说,只要出了学校的负面新闻,校方的态度一定是息事宁人。对学校来说,没有什么比‘影响学校名声’更可怕的事情,学生利益永远在校领导的利益之后,越是名校越是如此。校方一定会在最短时间内把这起人命案压下去。通常来说学校方面的施压都很管用,毕竟警察的孩子也是要送进学校读书的。几个入学名额可以换得警方快速侦破结案,那又何必把一件明显的有自杀动机有遗言的自杀案搞得天翻地覆?”
李泽文继续耐心科普:“而且,对自杀人员做心理分析和侧写也是不可能的。基层派出所和公安分局工作量太大,接警电话可以从早响到晚,哪有这个时间去请教心理专家?更何况,案件发生在十几年前,大部分警察是没有对死者做心理侧写这种认知的。就算有这个意识,他们也很难找到真正专业的从业人员。实际上直到现在,心理侧写在国内都是玩笑一般的存在。”
“当年我能理解,现在居然还不重视心理侧写吗?”郗羽很吃惊。
季时峻反问:“你在美国看过那种破案的美剧吗?”
“有机会就看一点。”郗羽点头。
实际上她在美国这几年,也就只有“偶尔看看破案美剧”这一个娱乐了。
季时峻说:“在美国,心理侧写从理论进入犯罪学领域花了数十年时间;而国内呢?现有的理论完全是舶来品不说,还很原始,想要嫁接美国的套路又水土不服,专家们得出的结论千差万别,有人甚至连简单的鉴别都不做,直接拿外国人的理论往中国人身上套,时不时还会闹几场笑话。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学在警方的工作中几乎没有生存余地。”
郗羽凝神听着两名专家上课。
“在这种情况下,警察的调查也只能触及表面。比如一起杀妻案,警察根据已知信息判断,丈夫因为迷上女性网友而杀妻,”季时峻说,“但真相却是另外一种,如果丈夫没有在网上遇到异性网友,可能更早的时候就预谋杀妻了。”
“信息,是一切的基础。”李泽文说。
“也就是说,要拿到之前的案卷是吗?”郗羽问。
李泽文用容忍的目光看了一眼郗羽:“当然,收集信息是永远是侦查工作的第一步。不收集信息,侦查无从进行。”
“十几年前的案子还会有资料吗?”
季时峻道:“郗羽,我和警察有合作过,知道他们的工作方式。当年的案卷肯定还在公安分局的档案室。”
郗羽重重点头:“我知道了。我会想办法的。”
“你怎么想办法?”季时峻问。
“我姐夫就是公安分局的警察,我回去问问他能不能想想办法。”
“这个渠道的确可以利用。你的中学在他的辖区内?”
“是的。”
南都市下辖六区五县,南都二中就在黎宇飞工作的开云区公安分局辖区内。请姐夫去查旧案,这事不会简单,但是总比没有可能性来的好。
李泽文颔首:“你可以试试,找不到也没关系。”
“我姐夫是个很认真的人,之前找他查程茵的户籍资料他都表现得有些勉强……不过我想,他最后肯定还是会帮忙的。”
“我建议你直接跟你姐姐打电话。”
“嗯?”
李泽文无奈地看自己的这位学生一眼,大约是搞科研已经耗去了她绝大多数智商,郗羽在某些事情上实在太天真了。小姨子和姐夫的关系本就比较微妙,小姨子拜托姐夫帮忙,于情于理应该知会姐姐一声。既然姐姐总要知道这件事,还不如请姐姐开口对老公提出恳求来得更加委婉有效。
“你不会以为,找你姐夫帮忙查旧案的案卷,你姐夫会瞒着你姐姐吧?夫妻间没有隔夜的秘密。”
“……确实是这样。”郗羽一时没想到,经过点拨倒是明白了。
“打电话告诉你姐姐,就说你见到了程茵,所以想起了潘越的事,想看看当年的案卷,具体细节不要多说,其他随你编,能说得你姐姐泪流满面是最好,”李泽文说,“再由你姐姐跟你姐夫开口,让你姐夫去档案室看看案卷,资料也不用拿出来,拍个照或者复印一下就行。”
“是的,”季时峻道,“这种已经结案的案卷资料要说重要也是重要的,要说不重要也不重要……关系足够的话,看一看不妨事。”
“我明白了。”郗羽受教地点头。
“也快到中午了,泽文,难得你今天过来,一起吃顿饭?”
李泽文看了看郗羽,他自己没什么意见——反正自从他回国,在家里吃饭的时候太少。
季时峻扬眉一笑,对郗羽笑道,“不会耽误太多时间,一顿便饭而已。”
第19章
说是“一顿便饭”,真的就是一顿便饭而已。吃饭的地方就在大厦旁边商城的餐饮区,数十家餐饮店宛如煮开的沸水,在沸水的中央有那么一家门脸不大的小店,客人很多,看价格也并不贵。
郗羽和两位教授就坐在店内的一角,正在点菜。三个人各自点了一份套餐,李泽文和季时峻则各自点了一份面食,郗羽则在季时峻推荐下点了一份馄饨。点好餐后三人在不太大的店面落座,季时峻热心的跟郗羽介绍:“别小看这里,这家店是连李泽文这个嘴巴极其挑剔的人都说过不错的。”
郗羽眨了眨眼:“是吗?”
“当然了,”季时峻竖起手指头对李泽文一摇,“我一直说,他改行去当美食家都没问题。食材是否新鲜,佐料是否适宜,摆盘是否漂亮,菜是否过了夜……他一尝就能发现问题。有一次更邪门,我们吃海鲜时,他居然一口说出那些北极虾冰冻了多少天。”
李泽文并不接受好友的恭维,只说:“没有那么夸张,只是凑巧听说了‘北极虾滞销’的新闻。”
“很厉害!”郗羽才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佩服了再说。
季时峻笑着看她:“怎么,你不吃惊?”
郗羽绝对不是会伪装掩饰情绪的人,季时峻的眼力很不同凡响,一眼就看得出来她眼中的情绪——她对李泽文有打心眼的佩服,但不是真的很吃惊。
“我有时的确觉得教授可能是对食物很挑剔的人。”郗羽说。
李泽文觉得这种说法挺有趣,微笑着反问:“你没见过我啃汉堡和三明治吗?”
她确实见过。在美国的时候,郗羽自己其实很少到外面吃饭,自己做饭比外面买饭便宜多了,她很穷,为了省钱基本自己做饭,前一天晚上做好一大锅第二天带去实验室,用微波炉热一热就可以吃。但人总有忙得连做饭都没有时间的时候,有那么一次,她在哈佛上完李泽文的选修课后就在附近找地方吃午饭,凑巧看到了李泽文挺平民气质的在某台餐车前排队,还问她要不要帮她也带点吃的。
当时排队队伍还挺长,郗羽看了看,觉得这主意不坏。于是李泽文教授就买了三个一模一样的三明治,一个给她,两个打包带走说去办公室里吃。
要说为什么她对此事印象如此深刻,大概是因为那次的三明治除了价格偏贵外,味道也很不错,算得上她在美国吃过的最好吃的三明治了。当时她就觉得李泽文在“吃”这件事情上的标准应该挺高的,哪怕是在路边买个三明治都选味道比较好的。
“这又不矛盾,”郗羽有点感慨,“忙的时候就没必要在一日三餐上下功夫,不过一旦有条件,就会吃好一点吧。”
她感慨的不是李泽文堪比美食家的水准,而是他能吃苦。
凡是在美国名校啃ph.d学位的人都知道读书是件多么难的事情,和按部就班地念本科不同,读博士是在未知的领域探索,学习压力极其大,经济压力也不小,有份调查说,百分之七十的ph.d都有心理问题绝不是夸张,甚至读出抑郁症的人都不少。但郗羽觉得自己比较适应留学生活,她在北美的日常生活比国内好,人际关系简单,居住环境不错,奖学金足够花,除了距离家人远一点,哪个方面看都很不错。
可对李泽文来说则未必了。毕竟李泽文和她这种北美穷博士有着完全不同的出身,他在国内明显可以过上养尊处优的大少爷生活,一日三餐都可以珍馐玉馔,出入有司机,还有阿姨做饭……他却选择了留在北美苦读十余年,饭要自己做,车要自己开,衣服要自己烫,屋子要自己收拾,生活上各种各样的琐事都要自己处理,和普通的留学生没什么本质差别。
服务生麻利地送来三人的套餐,李泽文拆了筷子递给她。
“趁热吃,冷了味道就差一些。”
确实味道很好,面皮厚实,馅料肉质新鲜。但是要说特别好吃,郗羽觉得也许不如昨晚李泽文给她打包的那顿晚餐——但就性价比而言,确实已经称得上良心食品。
“确实很鲜美。”郗羽品尝着馄饨,“和我吃过的馄饨味道都不一样。”
“这家的馅料很扎实,除了肉之外至少混进了十种食材,比如香菇、皮丝、西芹、香菜,很用心了。”
郗羽咋舌:“看来做馄饨也是学问。”
季时峻道:“食客也是有眼光的,所以生意才好。”
“衣食住行皆学问,”李泽文也拿起筷子开吃,“如果不够就再点一份。”
看来昨晚把李泽文打包的食物一扫而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郗羽默默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