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于连已经赶往喜峰口驻防的周遇吉,也听了卢象升的话,派人给朝廷报信,说刑天军突袭山海关,他无法力敌,但是吴襄以大局为重,为了防备建奴大军入关,派他率领“残部”赶往喜峰口布防,以此来力证吴襄没有判降刑天军,这一下估摸着够大明皇帝朱由检同志糊涂一阵子了。
所以吴襄暂时不用担心他在京师之中的家人的安全,更何况冯卫汉在安排好这边的事情之后,今天便离开了山海关,再一次赶回了京师,去安排暗中保护吴家全家的事情去了,另外还有部分吴襄麾下的明军军将的家人,也在京师,冯卫汉也会安排人予以保护,争取在大中军今后兵至京师之前,将他们的家人暗中提前迁出京师,确保他们的安全。
所以吴襄和麾下的军将们,这一下可以放心了,全力以赴的配合大中军打好山海关这一战就可以了。
对于换防的事情,吴襄和阎重喜商量了一下,明军战力有限,这一点双方都有共同的认知,明军军将们虽然嘴上不服,可是心中却还是不得不承认,他们确实没有大中军能打,所以吴襄同意,他们山海关的明军将会集中兵力在山海关主城和东罗城以及北翼城这三个关城,以重兵死守这三处地方,同时部分官军则听阎重喜的调遣,配合大中军,充当大中军的辅兵,协防山海关主城以西的边墙,包括南翼城、西罗城在内的几处关城,也交予大中军负责防守。
以他们目前的兵力,虽然得到了大中军一万五千兵将的增强,但是还不足以出关和建奴大军会战,今天这样的逆袭战,是不能再打了,建奴大军吃了一个大亏之后,肯定不会再吃这样的亏了,所以他们的主要精力便是先防住这里,等候中路军和右路军到达之后,再与建奴进行会战,一举将建奴大军打回到辽东去。
这个时候虽然已经是半夜了,但是大中军和大明山海关守军今日在关下取得大捷的消息还是不胫而走,立即便传遍了山海关内各地,除了吴襄和大中军方面有意而为之外,许多百姓是自发起来奔走相告,将这个消息连夜便传递到了很远的地方。
所以关内那些靠近山海关一带留下没有逃走的老百姓乃至乡绅们,无不欢呼雀跃,连声叫好,有些乡绅连夜便开始安排下人,把家里面的猪羊赶出来,又起出一些粮食,装满了几坛子的酒水,天一亮便朝着山海关一带赶来,为明军祝捷,虽然他们有点担心大中军会不会来到这里之后,效仿其他地方,对他们这些有钱人抢掠,但是现如今他们也知道国事不可逆转,大明已经完了,现如今如果大中军挡住建奴的话,那么今后他们便要在大中朝治下为生了,所以现如今还不如先去跟大中军讨个好去,所以他们这些乡绅,便也为大中军那边准备了同等的一份祝捷贺礼。
至于老百姓就更好说了,他们才不管谁来执掌天下呢!总之他们最怕建奴鞑子入关,先前他们害怕,都躲着大明守军,不太敢前来助战,可是现如今得知大中军也加入到了战团之中,跟着明军一起打鞑子,所以底气便足了,于是纷纷在乡绅们的组织下,扛起了家伙式子,纷纷也跟着赶往了山海关,打算去为明军或者大中军助战,他们杀敌不成,起码搬运个东西没有问题,为了挡住鞑子入关,老百姓是不遗余力的。
一整天的急行军下来,虽然左路军上下兵将都很疲惫,但是阎重喜考虑到军情紧急,还是下令当晚便开始和明军守军换防,整个山海关城西一带的边关上面,整夜里都是灯火通明,灯球火把亮子油松,把整条长城沿线都照的雪亮,星星点点的火光如同一条灯火长龙一般,横亘在山野之间。
不少明军扯下了边墙退出了敌楼,将守御的地点移交给了大中军,而他们则大批开始转向了山海关主城和东罗城之中驻防,部分明军则受命留下,充当大中军的辅兵,帮着大中军守关,这一下把左路军的那些参谋们可忙了个四脚朝天,随着参谋制度的推行,诸军主帅发现一个好处,就是有了这些参谋之后,他们可以少动不少的脑子,也少费不少的力气,将许多事情交给这些参谋部的参谋人员去考虑和安排,而他们只需要对参谋们提出的各种建议,下决断即可,这让他们既少出错,又能偷懒,所以他们又何乐而不为,于是立即奉命也都在各自手下成立了参谋部门,由肖天健抽派了一批参谋,又从诸军之中抽选了一大批有参谋潜质的军官,在诸军之中成立了参谋分部,参谋最低配备到了营一级的单位,下一步肖天健打算将参谋甚至直接配备到连队一级去,来完善参谋制度。
所以像这样换防的事情,阎重喜基本上不必怎么操心,参谋们便拿出了计划和各处守将的人选,阎重喜只需要根据他们的计划,稍作考虑和调整之后,便点头下令执行,故此阎重喜他们这些主将,反倒并不是最忙的人,倒是参谋们一个个忙的是四脚朝天,脚后跟直打后脑勺,颇让卢象升同情这帮参谋人员。
和大中军的有条不紊不同的是明军那边,由于明军没有参谋可言,所以事情基本上要靠吴襄和麾下部将们亲力亲为,去调动人马下达命令,这一晚吴襄和明军部将们个个都忙的是屁滚尿流,但是即便如此,和大中军的有条不紊的接防相比,他们的撤防动作却搞得是一塌糊涂,乱的如同乱麻一般。
许多官兵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换防之后又该去什么地方报到,结果是像一群没头苍蝇一般的在边关一带乱撞,搞得是乌烟瘴气,让不少大中军兵将们看得是直摇头,颇为同情他们。
第三十八章 留发不留头
不过虽然乱归乱,但是经过一晚上的忙活之后,两军的换防还是基本上完成了,只有稍远一些的地方尚未完成最后的换防,在山海关一带的关墙、敌楼、关城的换防工作在天亮的时候,基本上已经到位,许多地方已经升起了大中军的军旗,远远望去红灿灿的一片,颇为威风,而大明的旗幡,却基本上已经集中在了山海关主城和东罗城和北翼城三处关城之中,很明显双方已经明确了防御的分工,虽然没有合兵一处,但是却正儿八经的已经成了联军了。
不过两军不合兵一处,也有很多好处,毕竟明军和大中军的指挥系统各自都是自成一体,相互之间也不熟悉,如果强行合并的话,短时间之内不但无法提升战斗力,还可能造成混乱,现在这么做,可谓是最佳的办法,双方都可以发挥出他们的战斗力。
山海关一带本来就火炮很是密集,明军撤防的时候,也没必要将所有其他地方的火炮都移至他们驻守的三城之中,于是不少轻炮便都留在了原地,交给了大中军使用,同时官军的一些炮手也被留了下来,并入到了大中军之中,听从大中军军将的调遣。
但是像一些大炮,比如说大发熕、红夷大炮、大将军炮,吴襄还是试探着对阎重喜提出想要过去,天亮之后开始转运到山海关主城和东罗城、北翼城三城的城墙之上,增强这三城的火力。
至于吴襄的这个要求,阎重喜当即便答应了下来,大中军的火炮比起明军的火炮要犀利的多,左路军又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火炮装备质量和数量都超出第二镇和第三镇一些,所以此次出兵,阎重喜麾下调集了两个重炮营,军中足足拥有数十门六磅、八磅和十二磅炮,火力很是凶悍,再加上各营直属的三磅轻炮,他们的火力也相当可观,故此他并不稀罕这些明军的旧式的大发熕、将军炮和红夷大炮呢!
所以阎重喜当即便同意了吴襄的要求,吴襄听罢之后,更是大为感激,同时也看出大中军对于配合他死守山海关一线,是有着充分的诚意的,否则的话也不会同意将这些大杀器交还给他,这也说明大中军对他并没有什么防范,于是吴襄暗生感激,为了表示他的诚意,考虑到大中军远道而来,可能携带的弹药不足,而山海关一带明军常年累月积存下来了不少火药,于是便下令从库房之中拨出了一部分火药,送给了大中军一方,也表示一下他的诚意。
天亮之后没多长时间,在山海关内一条条的道路上,便开始出现了不少人的身影,巡逻的两军夜不收和斥候立即拦住了这些人,问罢之后才知道,这些人基本上都是抚宁卫一带的百姓和士绅,得知了头一天两军大捷的消息之后,便纷纷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纷纷赶来山海关劳军,同时要帮着两军助战,一起打鞑子。
于是阎重喜和吴襄得知消息之后,都十分高兴,特别是吴襄,比起前段时间,老百姓们对他们明军畏如蛇蝎避之不及,现如今一经得知他们在关城一带打了胜仗,便立即纷纷前来助战,这说明老百姓还是愿意帮着他们的,以前不过是因为他们军纪败坏,再加上老百姓对他们实在是没有信心,所以才不愿意给他们帮忙,可是大中军来了之后,他们便打了大胜仗,于是便让这些百姓看到了希望,纷纷跑来助战来了!这也说明了老百姓是恨透了建奴,在对付建奴这件事上,绝大多数百姓是站在他们这一边的。
当然了老百姓现如今愿意来助战劳军,其实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和这段时间散布在这一带的大中军细作的努力分不开关系的,近期京畿和各地都流传着一种说法,那就是一旦建奴鞑子入关的话,便会强令老百姓剃发,今后也跟鞑子一样,剃那种金钱鼠尾的发式,而且是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这种事情对于大明百姓来说,特别是男人,绝大多数人是不能接受的,因为汉人自古以来,都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此乃是孝道之事,被写入到了孝经之中,要是剃掉头发,留鞑子那种难看到极致的金钱鼠尾的话,许多人宁可掉脑袋,也不肯干,现如今建奴南下,想要夺占燕云之地的野心,这已经是昭然若揭了,所以特别是燕云一带的百姓,无不为此忧心忡忡,有些人干脆想要南下,也有人故土难舍,便宁可跟着明军抑或是大中军,跟建奴拼了,也不愿让建奴入主燕云。
对于头发的事情,其实肖天健以前也不是没有想过,毕竟古人头发太长,打理费时间不说,而且还不卫生,容易滋生跳蚤虱子,起初他初来这个时代的时候,便是一头短发,让人误以为他是一个和尚,所以他也曾经想过在刑天军之中,推行短发甚至是光头,可是结果是下面的兵将抵触的厉害,为了不影响到军心,胳膊扭不过大腿,肖天健也只能作罢,就连他自己也蓄起了头发和胡子,否则的话保不准他因此能不能发展起来都成问题,可见的头发这东西,对于古人的重要性。
现如今他要北上对付鞑子,于是便响起了历史上鞑子入关之后,顺治下的圣旨,要汉人剃发,还说什么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所以这样的反面教材,他不用白不用,老百姓既然这么在乎头发,那么他索性便令情报部门,干脆将这个事情给散播了出去,虽说现如今鞑子根本就没有想过要这么做,可是毕竟关外的那些汉人,现如今基本上都剃去了头发,这么说建奴,也不算是污蔑他们。
而这条小道消息,无疑在民间等于是丢了一个重磅炸弹,说实在的中国老百姓自古以来,都不太关心国事,他们更多关心的还是生存的问题,谁来当皇帝,对他们来说都无所谓,反正他们只要有田种,有饭吃,该纳粮不管谁当皇帝,他们都要纳粮,只是多少而已,所以一般情况下,改朝换代,对他们来说并不是最关心的事情。
但是在剃发的问题上,这就干系到了他们切身利益了,这头发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剃的,剃了的话就是对不起他们老祖宗,所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肖天健“别有用心”的散布出的这个消息,一下子便激起了老百姓的公愤,这无疑也使得许多百姓,更加仇视建奴一方,转而开始帮着明军抑或是大中军,来对付建奴了。
所以自从大中军接防部分山海关沿线的城墙和关城之后,不少百姓便在乡绅们的组织下,开始络绎不绝的从抚宁周边汇聚向了山海关一带,自发的加入到了抗击建奴的行列之中,在这个时候,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少有的在一种利益面前,走到了一起。
多尔衮一败之后,连续三天时间都没有再发动对山海关的猛攻,一方面他要休整一下被打惨的汉军旗和蒙古八旗的兵将,重新调动起他们的士气,另外一个他也知道,大中军和明军勾结起来之后,山海关已经不像起初那样兵力单薄了,他再想轻取山海关已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所以他就干脆等皇太极领兵前来,一起商议下一步攻入关内的办法,另外就地开始打造各种攻城器具,并且派人到周边将那些没有来得及逃入关内的百姓抓起来,驱赶着他们为建奴军干活。
可怜关外尚有十几万汉民没有来得及逃入关内,这一下他们可就惨了,被如狼似虎的建奴骑兵们圈住,像是驱猪赶羊一般的带到了山海关外建奴大营一带,稍有不从这些鞑子便立即刀枪相向,女人要为建奴做饭补衣,还要满足建奴兵将的兽欲,男人则全部成为苦力,为建奴做苦工,伐木搬运土石,帮建奴准备攻关的器具,每日吃的是猪狗不如,还要时时刻刻的遭到建奴们的毒打和杀戮,整个关外到处都是哀鸿一片,汉人百姓的尸体遍地可见。
趁着这个机会,大中军和吴襄麾下的明军也争分夺秒的加固修葺那些炮损的城墙关隘,大批百姓也热火朝天的帮忙运送各种御守器具登城,赶制各种守具,如狼牙拍、夜叉擂、防箭用的捱牌、木立牌等物,源源不断的开始被造出来并且运至城头。
而大中军之中除了火炮和火枪之外,还有一种非常厉害的守城武器,那就是他们这些年来日益成熟的霹雳炮,也就是装填了粒状黑火药的原始手榴弹,这些东西也纷纷被运至了各处,配发到了诸军手中。
皇太极是在四月二十七这一天,率领了十数万建奴大军,浩浩荡荡的抵达了山海关以北之地,多尔衮、多铎、阿济格等诸将立即便接住了皇太极,现如今皇太极身为大清皇帝,出行的排场是非常大的,虽然是出战之中,但是全套的排场和行头却都不少,代表着他皇帝身份的大纛远远的便能看到,令人知道他大清皇帝的到来。
第三十九章 奴酋的争论
但是今天皇太极的心情却很不好,前段时间他们打宁远,本以为以远超过洪承畴那么多倍的兵力,打下宁远城应该是手到擒来的事情,可是没成想洪承畴这个顽固不化之徒,却领兵死守宁远城了近月时间,才最终在叛将的内应下,攻破了宁远城,打宁远他兴师动众,除了最终击溃了数万大明的关辽军,屠杀了一批明军和汉人之外,什么也没有捞着,仅仅是抓住了辽东总兵祖大寿,却让蓟辽总督洪承畴最后一刻逃入了大海,不知了所踪,本来他很想生擒洪承畴,逼迫洪承畴投降的,这样一来,有洪承畴投降他大清这件事,想必接下来入关会获得很多明朝的官吏的效仿,事情可以办的顺利一些,搞不好以洪承畴的身份,连山海关的明军也能招降。
可是最终宁远打下来,洪承畴却还是跑了,虽说抓住了祖大寿,可是祖大寿却身负重伤,被他擒获之后,三天时间都没有撑过来,便在他的军营之中撒手而去,反倒是成就了祖大寿的忠勇之名,这一战除了那个副将夏承德投降他们之外,其余的明军大将几乎全部战死,所以他这一战下来,虽然获胜,但是意义却并不算是重大,仅仅是扫清了山海关之外的明军最后一道防线,大大的削弱了明军对抗他们的实力。
虽然战果没有他最初预料的好,但是好歹他还是打赢了,也检验了他建奴大军这两年来的建军成果,汉八旗的建立,大大增强了他们攻坚的能力,火炮质量也开始强过了大明的军队,这一点他还是比较欣慰的,而且宁远对于他们建奴有着特殊的意义,当初他们老爹野猪皮和他都多次攻打过宁远城,但是最终都铩羽而归,没有能打下宁远,现如今宁远的取得,使得他的权势和威信在建奴之中更是如日中天,所以皇太极还是很高兴能打下宁远城的。
本来在皇太极看来,宁远一下,山海关仅剩下了屈指可数的区区两万多明军,以他这一次集大清所有的武力南下,叩关而入抢先扫平燕云,取下大明京师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于是便令多尔衮率领七万大军先行出发,去拿下山海关!
在皇太极的想法之中,镇守山海关的吴襄,本来就不是什么厉害人物,当年在和他们建奴交手的时候,这家伙还临阵逃脱过,所以他们上下都认为,只要多尔衮大军压境,吴襄肯定会放弃山海关,要么逃走,要么便会投降他们,他还是希望能以和平一点的手段,逼迫吴襄投降,轻取下山海关为好。
可是没成想就在他随后督军赶往山海关的路上,却收到了多尔衮的急报,说吴襄拒不投降,还杀了他们的使臣,现如今一支刑天贼突然间出现在了山海关之内,迫使吴襄倒向了刑天贼那一边,刑天贼和吴襄麾下的明军联手死守山海关,多尔衮督军强攻山海关,却吃了败仗,损失了不少的汉军旗兵马,所以多尔衮自陈有罪,请皇太极加快赶至山海关,共议克关之事。
皇太极闻听之后吃了一大惊,心中暗骂多尔衮是个无能之辈,瞬间甚至还对多尔衮起了杀心,想干脆趁此机会就收拾了多尔衮,将多尔衮和多铎的两白旗也收入他的手中,可是冷静下来仔细一想,他不能这么做,虽然自从他继位之后,这些年来想尽办法来削弱多尔衮和多铎、阿济格三兄弟的实力,并且夺了他们的两黄旗,并且削弱了他们的实力,扶植起来了他儿子豪格的势力,但是因为天然的缘故,多尔衮和多铎的两白旗始终非常团结,这两白旗的实力一直都很强,在八旗之中始终处于第二的位置,如果他现在想要收拾多尔衮的话,多尔衮不可能不反击,到时候一旦弄不好,他们建奴就先自己乱起来了,这不符合他的计划,所以多尔衮他还是暂时不能动。
于是皇太极只得率兵赶往了山海关,并且在路上碰上了迎接他的多尔衮和多铎等将,就地扎下了大营。
皇太极以大清皇帝的身份御驾亲征,可见的这一次他对入关之事可以说是势在必得,大清重将基本上都随行左右,诸军这时候也都跟着皇太极来到了山海关之外,于是皇太极当即便召集诸臣,开始商议下一步的行动。
对于多尔衮的请罪,皇太极根本就没有提,反倒是温言安慰多尔衮,好像对多尔衮十分信任一般,告诉多尔衮和多铎他们,不必为此事担心,胜败乃是兵家常事,谁也没有预料到山海关会发生这样的变故,也没有人预料到刑天军的人马来的这么快,居然放弃大明京师而不入,长驱赶来到了山海关,并且迫降了山海关守将吴襄,这是他们都没有提前预料到的事情,所以多尔衮和多铎他们不必挂怀。
于是多尔衮在大帐之中详细的说了一遍山海关的局势,告知帐中所有人,吴襄和他麾下的山海关守军眼下已经彻底倒向了大中军一方,并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清洗掉了军中原本打算投效他们大清的那些部将,换上了一批他的亲信和倾向于投靠大中军的军将,再想说服吴襄和他麾下的明军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所以这个幻想完全可以不再考虑。
而且现如今刑天军的一路人马大致有两万人左右,也已和吴襄麾下的明军联合在了一起,进入到了山海关一线布防,大大增强了山海关一带的守军力量,使得山海关明军和刑天军的兵力总数达到了四万人左右(有点高估了他们的实力!)同时还有近两万民壮助战(也是以讹传讹,实际上在这个时候,也就是几千人就不错了!),所以下一步唯有强攻,才有可能攻下山海关。
这样的局面顿时让皇太极和建奴诸将都有点头疼,他们谁不知道山海关的厉害,虽说他们兵力强盛,远超过山海关明军和刑天军联军的兵力,可是对方却居于雄关之中,完全占据着地利上的优势,并且现如今已经是联合起来同仇敌忾来对付他们建奴大军,从内部瓦解他们,基本上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可是强攻山海关,就要死人,而且是死的人少了都不行,他们建奴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少,整个建奴族人划拉划拉现如今也不过二十万人左右,其中还有不少人的身份是有水分的,他们大军的主力构成主要是蒙古人、辽东汉人构成,还有一部分是随征的朝鲜人,这些人能卖命吗?
可是此次南下,他们最初打定的主意就是拿下山海关这个拦住他们数十年的大明雄关,破关进入到燕云之地,抢先夺占大明京师,造成既成事实,今后和中原新兴的势力大中朝分庭抗礼,效仿当年宋辽士气,抢占一个可以随时挥师南下的立足点,不再跟以前一样,每次南下入寇,都要走小路偷偷摸摸的入关捞一把,就撤回到关外。
屡次的入关行掠,让他们这些辽东建奴们都见识到了中原的富庶和宜人的气候,他们现在已经不满足于仅仅占领辽东一带的土地了,在他们看来,他们已经完全有实力也去中原分一杯羹,为什么他们建奴就要生活在辽东那些苦寒之地,而不能像当年他们的祖先建立起大金国那样,也统治中原呢?
所以这才是这一次皇太极调动这么多兵马南下的动因,而随征的那些建奴将臣们,也都是这样的想法。
甚至于包括像范文程、耿仲明、孔有德等这帮铁杆汉奸们,也都认为,建奴应该南下入关,取燕云和大中今后分庭抗礼,为下一步争夺天下打下基础,这帮铁杆汉奸很清楚他们自己的身份,既然已经当了汉奸,成了建奴的家犬,那么他们这汉奸的名声便无法洗脱,唯一堵住天下人嘴的办法,就是帮着他们的主子取了天下,靠着他们的主子的刀,迫使天下人不能骂他们为汉奸,所以他们愿意当马前卒,为建奴主子效力。
至于蒙古人那边不用说了,他们被建奴压制的没有办法,只有当建奴的走狗,虽然有点外心,但是毕竟他们蒙古诸部相互并不团结,所以在皇太极高压之下,他们也不敢不效力于建奴大军军前,何况每次建奴军入寇,他们也能跟着捞一点便宜,分一些奴隶财帛之物,所以只能跟着干了。
在听罢了多尔衮的话之后,这些各旗固山额真们于是都望向了皇太极,皇太极颇为无奈,时下的局势不是他原来预想的那面简单了,所有的事情都在吴襄投靠了刑天军那边之后,要重新推倒重来,再另行布置了。
于是皇太极便问计于他大帐之中的这些旗主们,于是这些旗主们自然少不了七嘴八舌的讨论一番,拿出他们的看法和建议,当然能提建议的也仅限于像多尔衮之类的那些建奴的旗主们,蒙古旗主和汉军旗的旗主,只有听着的份。
于是这帮建奴旗主们好一通争论,有人说他们大清军兵力雄厚,虽然眼下山海关一带明军和刑天军联手,但是兵力还是远不及他们,他们现在兵多将广,完全可以依靠着兵力的优势攻破山海关,一举将这些冥顽不化的守军给尽屠于山海关,夺取山海关之后,便踏平大明京师一带。
也有人提议眼下山海关一线防御增强,强行破关恐怕是不智之举,倒不如分兵,从其它地方破关而入,然后大军入关之后从背后两相夹击山海关,攻破山海关之后再谋攻打大明京师顺天府不迟。
更有人提议,分兵进击,从其它地方破关而入,直接直扑京师,弃山海关不管,料定明军和刑天军都不会坐视他们攻打顺天府,只能去京师寻求和他们对决,到时候山海关也就不攻自破,那时再谋取击垮他们不晚。
(这几天出去了,对于打赏朋友的答谢来的晚了些,对不住了!今日补上,特别鸣谢不开心胆小鬼、信离、勇敢1023三位弟兄的打赏!)
第四十章 皇太极的算计
皇太极坐在软榻上不时的擦一下鼻子,这厮可能是太过好色,怕满足不了后宫那些妃嫔们,于是进补太多,人参鹿茸这类上火的东西吃多了,这段时间开始时不时的流点鼻血,而且止不住,医官也看不出他得了什么病,总之这次出征一来,这一路上便时不时的会流鼻血,而且量还不小,怎么都没有办法彻底止住,皇太极只能一路走,一路擦,搞得他不胜其烦。
听罢了大帐中那些诸将你一句我一句的争论,皇太极也在脑子里合计,各种念头都在脑子里面转悠,渐渐的便有了一定的想法。
于是又等着众人商量了一阵子之后,皇太极便拿定了主意,很威严的坐正了身体,这厮是个超级大胖子,体重现如今已经有三百多斤了,整个肥的跟头猪差不多,坐在那儿如同肉山一般,但是却颇显威严,自从他继位之后,这手腕子玩儿的实在是厉害,先是夺了阿济格和多铎、多尔衮三兄弟的两黄旗,接着便开始猛折腾八旗诸部,又是分,又是合,后来废了阿敏和莽古尔泰,莽古尔泰暴毙后其同母弟德格类领正蓝旗,德格类又离奇暴毙,皇太极发动了莽德姐弟三人谋反案,吞并了正蓝旗,将正蓝旗和正黄旗混编后一分为二,组成新的正蓝和镶黄旗,由自己亲自统帅,从中还分出一部分牛录给豪格壮力,豪格的镶黄旗成了正蓝旗,总之折腾的这帮兄弟们无不胆战心惊,对他心生惧意,所以他这会儿确实很威风。
众人一见皇太极要说话,便都惊了下来,皇太极点点头道:“你们说的有道理,这山海关却是不太好打,但是不好打不能不打,毕竟此关不克,便如同一根鱼刺一般令我们如鲠在喉,所以放弃山海关不打不成!
但是仅仅只打山海关,我们这么多兵力放在这里,也用不上,倒是可以考虑分兵之计,从其它地方攻入关内,不管是这边打下山海关也好,还是打不下也好,两边只需一路人马攻入关内,那么此关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现如今全军皆放在这里和守关的刑天军还有明军对峙,每日消耗的粮秣不计其数,所以分兵入关就粮以战养战,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皇太极说的一点不假,他这一次调动了这么多兵马南下,以他们大清国目前的国立来说,供应这么多兵马人吃马嚼,根本就支撑不了多长时间,而且近期由于刑天军掐断了运河的漕运,除了扼住了大明朝廷的脖子之外,同时也掐断了和他们建奴来往的大明商贾的货源,使得这些和他们勾结的大明的商贾们没法再朝关外运送粮食了。
虽说皇太极继位之后,缓和了关外汉人和女真人的矛盾,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辽东的农业生产,但是却还远不足以满足他们对关内各种物资的需求,刑天军的行动无疑也威胁到了他们的生存,这也是他这么急迫倾巢南下想要入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这二十万大军堆在山海关到前屯卫这一带,每天的消耗之巨,是一个天文数字,其他人不考虑这件事,他皇太极可是要考虑这件事的,虽说出征的时候,这些旗兵们要自行携带一些粮食满足他们的需要,可是毕竟每个人带的粮食有限,他大清皇帝要负责供应兵将们吃喝,一旦没了粮食的话,他们大清的兵马也照样打不成仗,那么后果就将会非常的严峻,一旦到了粮绝之时,别说叩关而入夺取燕云之地了,恐怕维系他大清在关外的统治都会出现严重的问题。
蒙古人那边只是暂时性的被他压制住了,要是不给他们粮食吃的话,这帮蒙古诸部是根本不会再听他的调遣,至于那些汉军旗,虽然旗主们很听话,但是他们下面的人不见得就一定效忠于他大清国,只是眼下被迫跟着他们做事罢了,一旦看到了他们大清的虚弱,这些汉人又看到了大中军的崛起,那么保不准他们又会反叛他的大清国,投向那肖刑天的大中朝。
所以这一次他集结大军南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出了觊觎燕云之地以外,也是要为他的大清国的生存争取空间,如果半年之内他还拿不下燕云之地,并且击败大中军的话,那么他大清国上下恐怕都要饿肚子,辽东铁定会出现大饥荒,到时候他大清国恐怕就危险了。
于是这些建奴奴酋们听罢了皇太极的话之后,也纷纷点头称是,觉得皇太极说的不错,请皇太极拿个主意,下一步该怎么办。
于是皇太极考虑了一番之后,便令多尔衮和多铎继续领兵攻打山海关,除了他们两旗之外,还将汉军旗之中的镶黄旗、正红旗、镶蓝旗三旗汉军交给多尔衮统领,令镶蓝旗的李率泰、镶黄旗的刘之源、正红旗的吴守进等汉军旗主听从他的调遣,同时还令蒙古八旗中的两旗也归于他调遣,调集众多大炮,攻打山海关,务求争取早日打下山海关。
同时令阿巴泰和豪格率领一批人马,以阿巴泰为右路军元帅,分兵向西沿明长城一线寻求另外的入关之路,分兵破关攻入关内,分散明军和大中军的注意力。
皇太极是个很聪明的人,甚至可以说是有着远见卓识之人,在看到山海关的大中军出现之后,他便预料到了下一步将会有更多的大中军会赶赴山海关,那么一旦双方在这里形成对峙的话,长时间的僵持对于他大清国是非常不利的,那个肖刑天眼下已经打下了湖广、南直隶、浙江、四川等大明最富庶的地域,在应天府南京宣布建国登基称皇,建立了大中朝,那么他顺大运河北上,可以通过大运河将南方的粮食和各种物资源源不断的运往北方,所以他们有更坚实的物质基础,倒是他们大清这边,却只能依靠“贫瘠”的辽东之地,来供应他们大军的用度,长久僵持,最终只有他大清吃亏,所以他必须要尽快的入关靠着抢掠,来满足他大军的需要。
而且皇太极的心机很深,明知道山海关现如今不好打,但是他却还是让多尔衮、多铎他们去打山海关,明面上似乎是他对多尔衮十分器重和信任,其实背后还是在玩儿的花活,想要让多尔衮和多铎在山海关消耗掉他们麾下的两白旗的实力,今后省的有一天他皇太极嗝屁的时候,多尔衮跟他儿子豪格争夺大清的皇位,所以他这一招很阴,多尔衮接也要接,不接也要接,他皇太极就坐镇前屯卫,在多尔衮背后盯着,多尔衮只有在山海关死拼下去。
另一方面他令阿巴泰和豪格领兵从其它地方破关而入,很显然他知道其它地方要比山海关更容易攻破,这先入关的功劳,便不会落在多尔衮的头上,而且他让阿巴泰为正,他儿子豪格为辅,一旦失利的话,罪责在阿巴泰身上,豪格不会受到牵连,但是有功的话,豪格便可以分润到很大的功劳,今后对于稳固豪格在大清国的地位,无疑使有着很大的帮助的。
皇太极可谓是老奸巨猾之辈,什么都被他算到了,总之他就一个想法,既要入关夺取天下,又要想办法削弱多尔衮三兄弟的实力,令他们今后不会成为豪格继位的阻碍。
同时他还有一个非常险恶的居心,那就是对于这些汉军旗的汉人们,其实皇太极也并非就是对这些汉军旗非常信任,那些旗主们还好说,他们没有回头路可走了,这些年来,他们跟着他爹野猪皮和他,屠杀了不少的汉人,回头是不可能了,但是谁保得住他们手下的那些汉人兵将们,就会也一点异心也没有呢?
这一战皇太极虽然认为他成算很大,但是战争这种事情,有时候跟赌博也差不多,不见得次次他们建奴这边,都能打胜,如果一旦这一次他们失败的话,那么这些汉军旗之中的汉人便是很大的隐患,包括那些蒙古人在内,都不会再安安分分的听他们建奴的调遣了,所以他要提前防着这一点,尽可能的先消耗掉这些蒙古人和汉军旗的汉人们,让他们为建奴冲锋陷阵,死光了的话,只要能打胜仗,那么他可以想要多少就要多少,随时可以再重新补充起来这些汉军旗,蒙古人那边,在他看来死光了才好,省的他们不安分!但是一旦打输了的话,这些汉人和蒙古人反正也死的差不多了,一旦他们有异心的话,到时候也好收拾他们。
所以皇太极看似简单的安排,却将所有人都算计了进去,总而言之,他做好了所有的准备,一方面他要继续巩固他和儿子豪格在大清国之中的地位,削弱多尔衮三兄弟的实力,另一方面他也要将燕云之地拿到他们建奴的手中。
第四十一章 激战山海关
多尔衮岂是笨蛋,听罢了皇太极的吩咐之后,立即便猜出了皇太极暗地里面见不得人的那些想法,但是眼下他皇太极是大清皇帝,为了大局他多尔衮也不能说不,更何况皇太极手中现在的实力,要超过他和多铎手中掌握的两白旗的实力,经过这么多年来,皇太极一再的分化,他和多铎手中的两旗实力,已经被大大的削弱了,即便是他想要作反,现如今也不是皇太极的对手,还可能成为整个大清的公敌,所以他明知这是皇太极给他下的毒药,也没法不捏着鼻子喝下去。
所以吴襄暂时不用担心他在京师之中的家人的安全,更何况冯卫汉在安排好这边的事情之后,今天便离开了山海关,再一次赶回了京师,去安排暗中保护吴家全家的事情去了,另外还有部分吴襄麾下的明军军将的家人,也在京师,冯卫汉也会安排人予以保护,争取在大中军今后兵至京师之前,将他们的家人暗中提前迁出京师,确保他们的安全。
所以吴襄和麾下的军将们,这一下可以放心了,全力以赴的配合大中军打好山海关这一战就可以了。
对于换防的事情,吴襄和阎重喜商量了一下,明军战力有限,这一点双方都有共同的认知,明军军将们虽然嘴上不服,可是心中却还是不得不承认,他们确实没有大中军能打,所以吴襄同意,他们山海关的明军将会集中兵力在山海关主城和东罗城以及北翼城这三个关城,以重兵死守这三处地方,同时部分官军则听阎重喜的调遣,配合大中军,充当大中军的辅兵,协防山海关主城以西的边墙,包括南翼城、西罗城在内的几处关城,也交予大中军负责防守。
以他们目前的兵力,虽然得到了大中军一万五千兵将的增强,但是还不足以出关和建奴大军会战,今天这样的逆袭战,是不能再打了,建奴大军吃了一个大亏之后,肯定不会再吃这样的亏了,所以他们的主要精力便是先防住这里,等候中路军和右路军到达之后,再与建奴进行会战,一举将建奴大军打回到辽东去。
这个时候虽然已经是半夜了,但是大中军和大明山海关守军今日在关下取得大捷的消息还是不胫而走,立即便传遍了山海关内各地,除了吴襄和大中军方面有意而为之外,许多百姓是自发起来奔走相告,将这个消息连夜便传递到了很远的地方。
所以关内那些靠近山海关一带留下没有逃走的老百姓乃至乡绅们,无不欢呼雀跃,连声叫好,有些乡绅连夜便开始安排下人,把家里面的猪羊赶出来,又起出一些粮食,装满了几坛子的酒水,天一亮便朝着山海关一带赶来,为明军祝捷,虽然他们有点担心大中军会不会来到这里之后,效仿其他地方,对他们这些有钱人抢掠,但是现如今他们也知道国事不可逆转,大明已经完了,现如今如果大中军挡住建奴的话,那么今后他们便要在大中朝治下为生了,所以现如今还不如先去跟大中军讨个好去,所以他们这些乡绅,便也为大中军那边准备了同等的一份祝捷贺礼。
至于老百姓就更好说了,他们才不管谁来执掌天下呢!总之他们最怕建奴鞑子入关,先前他们害怕,都躲着大明守军,不太敢前来助战,可是现如今得知大中军也加入到了战团之中,跟着明军一起打鞑子,所以底气便足了,于是纷纷在乡绅们的组织下,扛起了家伙式子,纷纷也跟着赶往了山海关,打算去为明军或者大中军助战,他们杀敌不成,起码搬运个东西没有问题,为了挡住鞑子入关,老百姓是不遗余力的。
一整天的急行军下来,虽然左路军上下兵将都很疲惫,但是阎重喜考虑到军情紧急,还是下令当晚便开始和明军守军换防,整个山海关城西一带的边关上面,整夜里都是灯火通明,灯球火把亮子油松,把整条长城沿线都照的雪亮,星星点点的火光如同一条灯火长龙一般,横亘在山野之间。
不少明军扯下了边墙退出了敌楼,将守御的地点移交给了大中军,而他们则大批开始转向了山海关主城和东罗城之中驻防,部分明军则受命留下,充当大中军的辅兵,帮着大中军守关,这一下把左路军的那些参谋们可忙了个四脚朝天,随着参谋制度的推行,诸军主帅发现一个好处,就是有了这些参谋之后,他们可以少动不少的脑子,也少费不少的力气,将许多事情交给这些参谋部的参谋人员去考虑和安排,而他们只需要对参谋们提出的各种建议,下决断即可,这让他们既少出错,又能偷懒,所以他们又何乐而不为,于是立即奉命也都在各自手下成立了参谋部门,由肖天健抽派了一批参谋,又从诸军之中抽选了一大批有参谋潜质的军官,在诸军之中成立了参谋分部,参谋最低配备到了营一级的单位,下一步肖天健打算将参谋甚至直接配备到连队一级去,来完善参谋制度。
所以像这样换防的事情,阎重喜基本上不必怎么操心,参谋们便拿出了计划和各处守将的人选,阎重喜只需要根据他们的计划,稍作考虑和调整之后,便点头下令执行,故此阎重喜他们这些主将,反倒并不是最忙的人,倒是参谋们一个个忙的是四脚朝天,脚后跟直打后脑勺,颇让卢象升同情这帮参谋人员。
和大中军的有条不紊不同的是明军那边,由于明军没有参谋可言,所以事情基本上要靠吴襄和麾下部将们亲力亲为,去调动人马下达命令,这一晚吴襄和明军部将们个个都忙的是屁滚尿流,但是即便如此,和大中军的有条不紊的接防相比,他们的撤防动作却搞得是一塌糊涂,乱的如同乱麻一般。
许多官兵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换防之后又该去什么地方报到,结果是像一群没头苍蝇一般的在边关一带乱撞,搞得是乌烟瘴气,让不少大中军兵将们看得是直摇头,颇为同情他们。
第三十八章 留发不留头
不过虽然乱归乱,但是经过一晚上的忙活之后,两军的换防还是基本上完成了,只有稍远一些的地方尚未完成最后的换防,在山海关一带的关墙、敌楼、关城的换防工作在天亮的时候,基本上已经到位,许多地方已经升起了大中军的军旗,远远望去红灿灿的一片,颇为威风,而大明的旗幡,却基本上已经集中在了山海关主城和东罗城和北翼城三处关城之中,很明显双方已经明确了防御的分工,虽然没有合兵一处,但是却正儿八经的已经成了联军了。
不过两军不合兵一处,也有很多好处,毕竟明军和大中军的指挥系统各自都是自成一体,相互之间也不熟悉,如果强行合并的话,短时间之内不但无法提升战斗力,还可能造成混乱,现在这么做,可谓是最佳的办法,双方都可以发挥出他们的战斗力。
山海关一带本来就火炮很是密集,明军撤防的时候,也没必要将所有其他地方的火炮都移至他们驻守的三城之中,于是不少轻炮便都留在了原地,交给了大中军使用,同时官军的一些炮手也被留了下来,并入到了大中军之中,听从大中军军将的调遣。
但是像一些大炮,比如说大发熕、红夷大炮、大将军炮,吴襄还是试探着对阎重喜提出想要过去,天亮之后开始转运到山海关主城和东罗城、北翼城三城的城墙之上,增强这三城的火力。
至于吴襄的这个要求,阎重喜当即便答应了下来,大中军的火炮比起明军的火炮要犀利的多,左路军又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火炮装备质量和数量都超出第二镇和第三镇一些,所以此次出兵,阎重喜麾下调集了两个重炮营,军中足足拥有数十门六磅、八磅和十二磅炮,火力很是凶悍,再加上各营直属的三磅轻炮,他们的火力也相当可观,故此他并不稀罕这些明军的旧式的大发熕、将军炮和红夷大炮呢!
所以阎重喜当即便同意了吴襄的要求,吴襄听罢之后,更是大为感激,同时也看出大中军对于配合他死守山海关一线,是有着充分的诚意的,否则的话也不会同意将这些大杀器交还给他,这也说明大中军对他并没有什么防范,于是吴襄暗生感激,为了表示他的诚意,考虑到大中军远道而来,可能携带的弹药不足,而山海关一带明军常年累月积存下来了不少火药,于是便下令从库房之中拨出了一部分火药,送给了大中军一方,也表示一下他的诚意。
天亮之后没多长时间,在山海关内一条条的道路上,便开始出现了不少人的身影,巡逻的两军夜不收和斥候立即拦住了这些人,问罢之后才知道,这些人基本上都是抚宁卫一带的百姓和士绅,得知了头一天两军大捷的消息之后,便纷纷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纷纷赶来山海关劳军,同时要帮着两军助战,一起打鞑子。
于是阎重喜和吴襄得知消息之后,都十分高兴,特别是吴襄,比起前段时间,老百姓们对他们明军畏如蛇蝎避之不及,现如今一经得知他们在关城一带打了胜仗,便立即纷纷前来助战,这说明老百姓还是愿意帮着他们的,以前不过是因为他们军纪败坏,再加上老百姓对他们实在是没有信心,所以才不愿意给他们帮忙,可是大中军来了之后,他们便打了大胜仗,于是便让这些百姓看到了希望,纷纷跑来助战来了!这也说明了老百姓是恨透了建奴,在对付建奴这件事上,绝大多数百姓是站在他们这一边的。
当然了老百姓现如今愿意来助战劳军,其实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和这段时间散布在这一带的大中军细作的努力分不开关系的,近期京畿和各地都流传着一种说法,那就是一旦建奴鞑子入关的话,便会强令老百姓剃发,今后也跟鞑子一样,剃那种金钱鼠尾的发式,而且是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这种事情对于大明百姓来说,特别是男人,绝大多数人是不能接受的,因为汉人自古以来,都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此乃是孝道之事,被写入到了孝经之中,要是剃掉头发,留鞑子那种难看到极致的金钱鼠尾的话,许多人宁可掉脑袋,也不肯干,现如今建奴南下,想要夺占燕云之地的野心,这已经是昭然若揭了,所以特别是燕云一带的百姓,无不为此忧心忡忡,有些人干脆想要南下,也有人故土难舍,便宁可跟着明军抑或是大中军,跟建奴拼了,也不愿让建奴入主燕云。
对于头发的事情,其实肖天健以前也不是没有想过,毕竟古人头发太长,打理费时间不说,而且还不卫生,容易滋生跳蚤虱子,起初他初来这个时代的时候,便是一头短发,让人误以为他是一个和尚,所以他也曾经想过在刑天军之中,推行短发甚至是光头,可是结果是下面的兵将抵触的厉害,为了不影响到军心,胳膊扭不过大腿,肖天健也只能作罢,就连他自己也蓄起了头发和胡子,否则的话保不准他因此能不能发展起来都成问题,可见的头发这东西,对于古人的重要性。
现如今他要北上对付鞑子,于是便响起了历史上鞑子入关之后,顺治下的圣旨,要汉人剃发,还说什么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所以这样的反面教材,他不用白不用,老百姓既然这么在乎头发,那么他索性便令情报部门,干脆将这个事情给散播了出去,虽说现如今鞑子根本就没有想过要这么做,可是毕竟关外的那些汉人,现如今基本上都剃去了头发,这么说建奴,也不算是污蔑他们。
而这条小道消息,无疑在民间等于是丢了一个重磅炸弹,说实在的中国老百姓自古以来,都不太关心国事,他们更多关心的还是生存的问题,谁来当皇帝,对他们来说都无所谓,反正他们只要有田种,有饭吃,该纳粮不管谁当皇帝,他们都要纳粮,只是多少而已,所以一般情况下,改朝换代,对他们来说并不是最关心的事情。
但是在剃发的问题上,这就干系到了他们切身利益了,这头发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剃的,剃了的话就是对不起他们老祖宗,所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肖天健“别有用心”的散布出的这个消息,一下子便激起了老百姓的公愤,这无疑也使得许多百姓,更加仇视建奴一方,转而开始帮着明军抑或是大中军,来对付建奴了。
所以自从大中军接防部分山海关沿线的城墙和关城之后,不少百姓便在乡绅们的组织下,开始络绎不绝的从抚宁周边汇聚向了山海关一带,自发的加入到了抗击建奴的行列之中,在这个时候,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少有的在一种利益面前,走到了一起。
多尔衮一败之后,连续三天时间都没有再发动对山海关的猛攻,一方面他要休整一下被打惨的汉军旗和蒙古八旗的兵将,重新调动起他们的士气,另外一个他也知道,大中军和明军勾结起来之后,山海关已经不像起初那样兵力单薄了,他再想轻取山海关已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所以他就干脆等皇太极领兵前来,一起商议下一步攻入关内的办法,另外就地开始打造各种攻城器具,并且派人到周边将那些没有来得及逃入关内的百姓抓起来,驱赶着他们为建奴军干活。
可怜关外尚有十几万汉民没有来得及逃入关内,这一下他们可就惨了,被如狼似虎的建奴骑兵们圈住,像是驱猪赶羊一般的带到了山海关外建奴大营一带,稍有不从这些鞑子便立即刀枪相向,女人要为建奴做饭补衣,还要满足建奴兵将的兽欲,男人则全部成为苦力,为建奴做苦工,伐木搬运土石,帮建奴准备攻关的器具,每日吃的是猪狗不如,还要时时刻刻的遭到建奴们的毒打和杀戮,整个关外到处都是哀鸿一片,汉人百姓的尸体遍地可见。
趁着这个机会,大中军和吴襄麾下的明军也争分夺秒的加固修葺那些炮损的城墙关隘,大批百姓也热火朝天的帮忙运送各种御守器具登城,赶制各种守具,如狼牙拍、夜叉擂、防箭用的捱牌、木立牌等物,源源不断的开始被造出来并且运至城头。
而大中军之中除了火炮和火枪之外,还有一种非常厉害的守城武器,那就是他们这些年来日益成熟的霹雳炮,也就是装填了粒状黑火药的原始手榴弹,这些东西也纷纷被运至了各处,配发到了诸军手中。
皇太极是在四月二十七这一天,率领了十数万建奴大军,浩浩荡荡的抵达了山海关以北之地,多尔衮、多铎、阿济格等诸将立即便接住了皇太极,现如今皇太极身为大清皇帝,出行的排场是非常大的,虽然是出战之中,但是全套的排场和行头却都不少,代表着他皇帝身份的大纛远远的便能看到,令人知道他大清皇帝的到来。
第三十九章 奴酋的争论
但是今天皇太极的心情却很不好,前段时间他们打宁远,本以为以远超过洪承畴那么多倍的兵力,打下宁远城应该是手到擒来的事情,可是没成想洪承畴这个顽固不化之徒,却领兵死守宁远城了近月时间,才最终在叛将的内应下,攻破了宁远城,打宁远他兴师动众,除了最终击溃了数万大明的关辽军,屠杀了一批明军和汉人之外,什么也没有捞着,仅仅是抓住了辽东总兵祖大寿,却让蓟辽总督洪承畴最后一刻逃入了大海,不知了所踪,本来他很想生擒洪承畴,逼迫洪承畴投降的,这样一来,有洪承畴投降他大清这件事,想必接下来入关会获得很多明朝的官吏的效仿,事情可以办的顺利一些,搞不好以洪承畴的身份,连山海关的明军也能招降。
可是最终宁远打下来,洪承畴却还是跑了,虽说抓住了祖大寿,可是祖大寿却身负重伤,被他擒获之后,三天时间都没有撑过来,便在他的军营之中撒手而去,反倒是成就了祖大寿的忠勇之名,这一战除了那个副将夏承德投降他们之外,其余的明军大将几乎全部战死,所以他这一战下来,虽然获胜,但是意义却并不算是重大,仅仅是扫清了山海关之外的明军最后一道防线,大大的削弱了明军对抗他们的实力。
虽然战果没有他最初预料的好,但是好歹他还是打赢了,也检验了他建奴大军这两年来的建军成果,汉八旗的建立,大大增强了他们攻坚的能力,火炮质量也开始强过了大明的军队,这一点他还是比较欣慰的,而且宁远对于他们建奴有着特殊的意义,当初他们老爹野猪皮和他都多次攻打过宁远城,但是最终都铩羽而归,没有能打下宁远,现如今宁远的取得,使得他的权势和威信在建奴之中更是如日中天,所以皇太极还是很高兴能打下宁远城的。
本来在皇太极看来,宁远一下,山海关仅剩下了屈指可数的区区两万多明军,以他这一次集大清所有的武力南下,叩关而入抢先扫平燕云,取下大明京师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于是便令多尔衮率领七万大军先行出发,去拿下山海关!
在皇太极的想法之中,镇守山海关的吴襄,本来就不是什么厉害人物,当年在和他们建奴交手的时候,这家伙还临阵逃脱过,所以他们上下都认为,只要多尔衮大军压境,吴襄肯定会放弃山海关,要么逃走,要么便会投降他们,他还是希望能以和平一点的手段,逼迫吴襄投降,轻取下山海关为好。
可是没成想就在他随后督军赶往山海关的路上,却收到了多尔衮的急报,说吴襄拒不投降,还杀了他们的使臣,现如今一支刑天贼突然间出现在了山海关之内,迫使吴襄倒向了刑天贼那一边,刑天贼和吴襄麾下的明军联手死守山海关,多尔衮督军强攻山海关,却吃了败仗,损失了不少的汉军旗兵马,所以多尔衮自陈有罪,请皇太极加快赶至山海关,共议克关之事。
皇太极闻听之后吃了一大惊,心中暗骂多尔衮是个无能之辈,瞬间甚至还对多尔衮起了杀心,想干脆趁此机会就收拾了多尔衮,将多尔衮和多铎的两白旗也收入他的手中,可是冷静下来仔细一想,他不能这么做,虽然自从他继位之后,这些年来想尽办法来削弱多尔衮和多铎、阿济格三兄弟的实力,并且夺了他们的两黄旗,并且削弱了他们的实力,扶植起来了他儿子豪格的势力,但是因为天然的缘故,多尔衮和多铎的两白旗始终非常团结,这两白旗的实力一直都很强,在八旗之中始终处于第二的位置,如果他现在想要收拾多尔衮的话,多尔衮不可能不反击,到时候一旦弄不好,他们建奴就先自己乱起来了,这不符合他的计划,所以多尔衮他还是暂时不能动。
于是皇太极只得率兵赶往了山海关,并且在路上碰上了迎接他的多尔衮和多铎等将,就地扎下了大营。
皇太极以大清皇帝的身份御驾亲征,可见的这一次他对入关之事可以说是势在必得,大清重将基本上都随行左右,诸军这时候也都跟着皇太极来到了山海关之外,于是皇太极当即便召集诸臣,开始商议下一步的行动。
对于多尔衮的请罪,皇太极根本就没有提,反倒是温言安慰多尔衮,好像对多尔衮十分信任一般,告诉多尔衮和多铎他们,不必为此事担心,胜败乃是兵家常事,谁也没有预料到山海关会发生这样的变故,也没有人预料到刑天军的人马来的这么快,居然放弃大明京师而不入,长驱赶来到了山海关,并且迫降了山海关守将吴襄,这是他们都没有提前预料到的事情,所以多尔衮和多铎他们不必挂怀。
于是多尔衮在大帐之中详细的说了一遍山海关的局势,告知帐中所有人,吴襄和他麾下的山海关守军眼下已经彻底倒向了大中军一方,并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清洗掉了军中原本打算投效他们大清的那些部将,换上了一批他的亲信和倾向于投靠大中军的军将,再想说服吴襄和他麾下的明军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所以这个幻想完全可以不再考虑。
而且现如今刑天军的一路人马大致有两万人左右,也已和吴襄麾下的明军联合在了一起,进入到了山海关一线布防,大大增强了山海关一带的守军力量,使得山海关明军和刑天军的兵力总数达到了四万人左右(有点高估了他们的实力!)同时还有近两万民壮助战(也是以讹传讹,实际上在这个时候,也就是几千人就不错了!),所以下一步唯有强攻,才有可能攻下山海关。
这样的局面顿时让皇太极和建奴诸将都有点头疼,他们谁不知道山海关的厉害,虽说他们兵力强盛,远超过山海关明军和刑天军联军的兵力,可是对方却居于雄关之中,完全占据着地利上的优势,并且现如今已经是联合起来同仇敌忾来对付他们建奴大军,从内部瓦解他们,基本上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可是强攻山海关,就要死人,而且是死的人少了都不行,他们建奴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少,整个建奴族人划拉划拉现如今也不过二十万人左右,其中还有不少人的身份是有水分的,他们大军的主力构成主要是蒙古人、辽东汉人构成,还有一部分是随征的朝鲜人,这些人能卖命吗?
可是此次南下,他们最初打定的主意就是拿下山海关这个拦住他们数十年的大明雄关,破关进入到燕云之地,抢先夺占大明京师,造成既成事实,今后和中原新兴的势力大中朝分庭抗礼,效仿当年宋辽士气,抢占一个可以随时挥师南下的立足点,不再跟以前一样,每次南下入寇,都要走小路偷偷摸摸的入关捞一把,就撤回到关外。
屡次的入关行掠,让他们这些辽东建奴们都见识到了中原的富庶和宜人的气候,他们现在已经不满足于仅仅占领辽东一带的土地了,在他们看来,他们已经完全有实力也去中原分一杯羹,为什么他们建奴就要生活在辽东那些苦寒之地,而不能像当年他们的祖先建立起大金国那样,也统治中原呢?
所以这才是这一次皇太极调动这么多兵马南下的动因,而随征的那些建奴将臣们,也都是这样的想法。
甚至于包括像范文程、耿仲明、孔有德等这帮铁杆汉奸们,也都认为,建奴应该南下入关,取燕云和大中今后分庭抗礼,为下一步争夺天下打下基础,这帮铁杆汉奸很清楚他们自己的身份,既然已经当了汉奸,成了建奴的家犬,那么他们这汉奸的名声便无法洗脱,唯一堵住天下人嘴的办法,就是帮着他们的主子取了天下,靠着他们的主子的刀,迫使天下人不能骂他们为汉奸,所以他们愿意当马前卒,为建奴主子效力。
至于蒙古人那边不用说了,他们被建奴压制的没有办法,只有当建奴的走狗,虽然有点外心,但是毕竟他们蒙古诸部相互并不团结,所以在皇太极高压之下,他们也不敢不效力于建奴大军军前,何况每次建奴军入寇,他们也能跟着捞一点便宜,分一些奴隶财帛之物,所以只能跟着干了。
在听罢了多尔衮的话之后,这些各旗固山额真们于是都望向了皇太极,皇太极颇为无奈,时下的局势不是他原来预想的那面简单了,所有的事情都在吴襄投靠了刑天军那边之后,要重新推倒重来,再另行布置了。
于是皇太极便问计于他大帐之中的这些旗主们,于是这些旗主们自然少不了七嘴八舌的讨论一番,拿出他们的看法和建议,当然能提建议的也仅限于像多尔衮之类的那些建奴的旗主们,蒙古旗主和汉军旗的旗主,只有听着的份。
于是这帮建奴旗主们好一通争论,有人说他们大清军兵力雄厚,虽然眼下山海关一带明军和刑天军联手,但是兵力还是远不及他们,他们现在兵多将广,完全可以依靠着兵力的优势攻破山海关,一举将这些冥顽不化的守军给尽屠于山海关,夺取山海关之后,便踏平大明京师一带。
也有人提议眼下山海关一线防御增强,强行破关恐怕是不智之举,倒不如分兵,从其它地方破关而入,然后大军入关之后从背后两相夹击山海关,攻破山海关之后再谋攻打大明京师顺天府不迟。
更有人提议,分兵进击,从其它地方破关而入,直接直扑京师,弃山海关不管,料定明军和刑天军都不会坐视他们攻打顺天府,只能去京师寻求和他们对决,到时候山海关也就不攻自破,那时再谋取击垮他们不晚。
(这几天出去了,对于打赏朋友的答谢来的晚了些,对不住了!今日补上,特别鸣谢不开心胆小鬼、信离、勇敢1023三位弟兄的打赏!)
第四十章 皇太极的算计
皇太极坐在软榻上不时的擦一下鼻子,这厮可能是太过好色,怕满足不了后宫那些妃嫔们,于是进补太多,人参鹿茸这类上火的东西吃多了,这段时间开始时不时的流点鼻血,而且止不住,医官也看不出他得了什么病,总之这次出征一来,这一路上便时不时的会流鼻血,而且量还不小,怎么都没有办法彻底止住,皇太极只能一路走,一路擦,搞得他不胜其烦。
听罢了大帐中那些诸将你一句我一句的争论,皇太极也在脑子里合计,各种念头都在脑子里面转悠,渐渐的便有了一定的想法。
于是又等着众人商量了一阵子之后,皇太极便拿定了主意,很威严的坐正了身体,这厮是个超级大胖子,体重现如今已经有三百多斤了,整个肥的跟头猪差不多,坐在那儿如同肉山一般,但是却颇显威严,自从他继位之后,这手腕子玩儿的实在是厉害,先是夺了阿济格和多铎、多尔衮三兄弟的两黄旗,接着便开始猛折腾八旗诸部,又是分,又是合,后来废了阿敏和莽古尔泰,莽古尔泰暴毙后其同母弟德格类领正蓝旗,德格类又离奇暴毙,皇太极发动了莽德姐弟三人谋反案,吞并了正蓝旗,将正蓝旗和正黄旗混编后一分为二,组成新的正蓝和镶黄旗,由自己亲自统帅,从中还分出一部分牛录给豪格壮力,豪格的镶黄旗成了正蓝旗,总之折腾的这帮兄弟们无不胆战心惊,对他心生惧意,所以他这会儿确实很威风。
众人一见皇太极要说话,便都惊了下来,皇太极点点头道:“你们说的有道理,这山海关却是不太好打,但是不好打不能不打,毕竟此关不克,便如同一根鱼刺一般令我们如鲠在喉,所以放弃山海关不打不成!
但是仅仅只打山海关,我们这么多兵力放在这里,也用不上,倒是可以考虑分兵之计,从其它地方攻入关内,不管是这边打下山海关也好,还是打不下也好,两边只需一路人马攻入关内,那么此关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现如今全军皆放在这里和守关的刑天军还有明军对峙,每日消耗的粮秣不计其数,所以分兵入关就粮以战养战,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皇太极说的一点不假,他这一次调动了这么多兵马南下,以他们大清国目前的国立来说,供应这么多兵马人吃马嚼,根本就支撑不了多长时间,而且近期由于刑天军掐断了运河的漕运,除了扼住了大明朝廷的脖子之外,同时也掐断了和他们建奴来往的大明商贾的货源,使得这些和他们勾结的大明的商贾们没法再朝关外运送粮食了。
虽说皇太极继位之后,缓和了关外汉人和女真人的矛盾,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辽东的农业生产,但是却还远不足以满足他们对关内各种物资的需求,刑天军的行动无疑也威胁到了他们的生存,这也是他这么急迫倾巢南下想要入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这二十万大军堆在山海关到前屯卫这一带,每天的消耗之巨,是一个天文数字,其他人不考虑这件事,他皇太极可是要考虑这件事的,虽说出征的时候,这些旗兵们要自行携带一些粮食满足他们的需要,可是毕竟每个人带的粮食有限,他大清皇帝要负责供应兵将们吃喝,一旦没了粮食的话,他们大清的兵马也照样打不成仗,那么后果就将会非常的严峻,一旦到了粮绝之时,别说叩关而入夺取燕云之地了,恐怕维系他大清在关外的统治都会出现严重的问题。
蒙古人那边只是暂时性的被他压制住了,要是不给他们粮食吃的话,这帮蒙古诸部是根本不会再听他的调遣,至于那些汉军旗,虽然旗主们很听话,但是他们下面的人不见得就一定效忠于他大清国,只是眼下被迫跟着他们做事罢了,一旦看到了他们大清的虚弱,这些汉人又看到了大中军的崛起,那么保不准他们又会反叛他的大清国,投向那肖刑天的大中朝。
所以这一次他集结大军南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出了觊觎燕云之地以外,也是要为他的大清国的生存争取空间,如果半年之内他还拿不下燕云之地,并且击败大中军的话,那么他大清国上下恐怕都要饿肚子,辽东铁定会出现大饥荒,到时候他大清国恐怕就危险了。
于是这些建奴奴酋们听罢了皇太极的话之后,也纷纷点头称是,觉得皇太极说的不错,请皇太极拿个主意,下一步该怎么办。
于是皇太极考虑了一番之后,便令多尔衮和多铎继续领兵攻打山海关,除了他们两旗之外,还将汉军旗之中的镶黄旗、正红旗、镶蓝旗三旗汉军交给多尔衮统领,令镶蓝旗的李率泰、镶黄旗的刘之源、正红旗的吴守进等汉军旗主听从他的调遣,同时还令蒙古八旗中的两旗也归于他调遣,调集众多大炮,攻打山海关,务求争取早日打下山海关。
同时令阿巴泰和豪格率领一批人马,以阿巴泰为右路军元帅,分兵向西沿明长城一线寻求另外的入关之路,分兵破关攻入关内,分散明军和大中军的注意力。
皇太极是个很聪明的人,甚至可以说是有着远见卓识之人,在看到山海关的大中军出现之后,他便预料到了下一步将会有更多的大中军会赶赴山海关,那么一旦双方在这里形成对峙的话,长时间的僵持对于他大清国是非常不利的,那个肖刑天眼下已经打下了湖广、南直隶、浙江、四川等大明最富庶的地域,在应天府南京宣布建国登基称皇,建立了大中朝,那么他顺大运河北上,可以通过大运河将南方的粮食和各种物资源源不断的运往北方,所以他们有更坚实的物质基础,倒是他们大清这边,却只能依靠“贫瘠”的辽东之地,来供应他们大军的用度,长久僵持,最终只有他大清吃亏,所以他必须要尽快的入关靠着抢掠,来满足他大军的需要。
而且皇太极的心机很深,明知道山海关现如今不好打,但是他却还是让多尔衮、多铎他们去打山海关,明面上似乎是他对多尔衮十分器重和信任,其实背后还是在玩儿的花活,想要让多尔衮和多铎在山海关消耗掉他们麾下的两白旗的实力,今后省的有一天他皇太极嗝屁的时候,多尔衮跟他儿子豪格争夺大清的皇位,所以他这一招很阴,多尔衮接也要接,不接也要接,他皇太极就坐镇前屯卫,在多尔衮背后盯着,多尔衮只有在山海关死拼下去。
另一方面他令阿巴泰和豪格领兵从其它地方破关而入,很显然他知道其它地方要比山海关更容易攻破,这先入关的功劳,便不会落在多尔衮的头上,而且他让阿巴泰为正,他儿子豪格为辅,一旦失利的话,罪责在阿巴泰身上,豪格不会受到牵连,但是有功的话,豪格便可以分润到很大的功劳,今后对于稳固豪格在大清国的地位,无疑使有着很大的帮助的。
皇太极可谓是老奸巨猾之辈,什么都被他算到了,总之他就一个想法,既要入关夺取天下,又要想办法削弱多尔衮三兄弟的实力,令他们今后不会成为豪格继位的阻碍。
同时他还有一个非常险恶的居心,那就是对于这些汉军旗的汉人们,其实皇太极也并非就是对这些汉军旗非常信任,那些旗主们还好说,他们没有回头路可走了,这些年来,他们跟着他爹野猪皮和他,屠杀了不少的汉人,回头是不可能了,但是谁保得住他们手下的那些汉人兵将们,就会也一点异心也没有呢?
这一战皇太极虽然认为他成算很大,但是战争这种事情,有时候跟赌博也差不多,不见得次次他们建奴这边,都能打胜,如果一旦这一次他们失败的话,那么这些汉军旗之中的汉人便是很大的隐患,包括那些蒙古人在内,都不会再安安分分的听他们建奴的调遣了,所以他要提前防着这一点,尽可能的先消耗掉这些蒙古人和汉军旗的汉人们,让他们为建奴冲锋陷阵,死光了的话,只要能打胜仗,那么他可以想要多少就要多少,随时可以再重新补充起来这些汉军旗,蒙古人那边,在他看来死光了才好,省的他们不安分!但是一旦打输了的话,这些汉人和蒙古人反正也死的差不多了,一旦他们有异心的话,到时候也好收拾他们。
所以皇太极看似简单的安排,却将所有人都算计了进去,总而言之,他做好了所有的准备,一方面他要继续巩固他和儿子豪格在大清国之中的地位,削弱多尔衮三兄弟的实力,另一方面他也要将燕云之地拿到他们建奴的手中。
第四十一章 激战山海关
多尔衮岂是笨蛋,听罢了皇太极的吩咐之后,立即便猜出了皇太极暗地里面见不得人的那些想法,但是眼下他皇太极是大清皇帝,为了大局他多尔衮也不能说不,更何况皇太极手中现在的实力,要超过他和多铎手中掌握的两白旗的实力,经过这么多年来,皇太极一再的分化,他和多铎手中的两旗实力,已经被大大的削弱了,即便是他想要作反,现如今也不是皇太极的对手,还可能成为整个大清的公敌,所以他明知这是皇太极给他下的毒药,也没法不捏着鼻子喝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