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不是旁人,正是现如今南明绍武朝的重臣,福建都督同知兼福建水师提督之职的郑家的首领郑芝龙。
郑芝龙在这一年,也不过刚刚三十多岁,尚不足四十岁,正值壮年,他的发家史简直堪称为传奇,从最早开始的在大海盗建海商李旦手下做事,到后来成为南海最大的一个海盗,又转而接受明朝招抚之后,转身成为了执掌明朝福建水师的掌门人,更成为了明朝南方的大将,同时还是明朝的红顶商人和纵横大海上的枭雄。
想他这些年来,一手打造出的庞大无匹的海上实力,他打个喷嚏南洋的各种势力都要感冒,可谓是抵达了他的人生的巅峰。
即便是红毛人和弗朗机人,也要对他退让三分,在大海上没他的令旗,就别想安然通过,此时的郑芝龙已经实可谓称作南海霸主了。
可是眼看着他已经成就了这么一番大业,却偏偏在这个时候,被他视作依仗的大明王朝,突然间便在近些年新崛起的自称为刑天军的一支流民军的打击之下,轰然倒塌了下去。
现如今刑天军的首领肖天健已经在南京称帝建国大中,在短短数年时间里,便一举将庞大无匹的大明王朝给扫入了垃圾堆之中,并且控制住了几乎大半个中国。
这样的情况让郑芝龙始料不及,本来郑芝龙以为,即便是这些流民军折腾的厉害,但是大明朝还是可以撑得下去的,迟早还是能将这些流民军给剿灭掉,可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大明王朝居然就如同豆腐渣搭建起来的一般,迅速的便在时下改称为大中军的攻势之下崩塌下去。
就连之前号称明君的崇祯皇帝,也被大中朝的新皇肖天健逼得在京师自缢身亡,宣告了大明王朝的覆亡。
这一切来的实在是太快了,以至于让郑芝龙一时间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当北方传来京师被大中军攻克,圣上崇祯帝自杀殉国,而且太子朱慈烺宣布禅位给大中皇帝肖天健的时候,整个南方诸省顿时便陷入了混乱之中。
在短短半个月不到的时间,尚还没有被大中军攻占的浙江南部和江西、贵州等省的明朝官员们还有明军,便纷纷宣布投降了大中朝,一下子让整个南方的形势变得非常糟糕。
虽然他在得知消息之后,立即听了福建巡抚张肯唐的建议,将此时逃到福建的唐王之弟朱聿鐭拥立成了皇帝,在福建成立了绍武朝,宣布朱聿鐭继承大明衣钵,成为大明王朝的继任者。
但是没成想他们事先没有和两广方面联络好,两广总督朱治涧和广西巡抚翟式耜等人却在广东同时拥立了皇亲朱由榔也登基称皇。
这一下倒好,两方因为事先联络不畅,各自拥立了一个皇帝,都宣称继承大明王朝的衣钵,永历和绍武这俩皇帝,都自称正统,结果是双方都骑虎难下,谁也不肯退让,以至于两个小朝廷称皇之后,他们两方先为了名分的事情,自己大打出手了起来。
郑芝龙本以为以他们的实力,可以轻松的将永历朝给吞掉,谁知道情况并没有他想的那么简单,虽然他拥有很强的水师,可以封锁两广沿海,但是两广那边的永历朝却也纠集起来了十余万明军,使他们无法短期之内解决他们内部的问题。
更让郑芝龙担心的事情是,随着浙江和江西的陷落之后,大中军明显开始朝着福建交界处增兵,两个月之前,更是拿下了福建的门户之地赣州,使得福建整个暴露在了大中军的兵锋之下。
于是他们绍武朝便无法集中兵力先吞并掉永历朝,不得不调集重兵放在北面防备大中军对福建的攻击,如此一来,他们绍武朝便要腹背受敌,更是让他们自顾不暇。
还有一件事让郑芝龙很是忧心,他们郑家靠的是海上经商为本,但是随着北方诸省一个接着一个的陷落之后,他们的主要商品丝绸、瓷器、铁器的产地纷纷陷落,福建这个时候,并不算繁华,商品数量有限,大中军掌控住这些地方之后,便不准货物出海,断掉了他重要的商品供应,这对他们郑家生意上的打击非常严重。
虽然郑芝龙前期派出了弟弟郑芝彪带领了百余条船只北上,到江浙一带沿海袭扰,试图获取一地供他们之用,但是大中军不是一般的厉害,即便是留守南直隶和江浙一带的守军,也甚为凶悍,而且大中军显然也有水师,虽然战船不多,但是却也相当凶猛,派出了战船驻防在松江府和宁波府一带,并且实力逐步增强,到了过年的时候,更是发兵攻占了舟山,使得他的弟弟郑芝彪失去了立足之地,不得不率领船队返回了福建。
现如今大中军陈兵于仙霞关、分水关外,虎视眈眈的盯着福建,随时都有可能会挥师攻入福建,那样的话,一旦福建有失,他们郑家就失去了立足之地。
这段时间他们郑家的兵将也跟大中军交手了多次,但是可以说是次次败北,没有一次占到便宜的。
据败回的兵将所述,大中军的战法和明军大为不同,装备了大批的犀利异常的火铳,威力远超过大明所用的鸟铳许多,而且还装备了不少的各式红夷大炮,更是军纪森严凶悍无匹,战法更似于红毛人和弗朗机人的战法。
虽然郑芝龙依靠着独霸南洋的优势,可以从荷兰人和葡萄牙人以及西班牙人手中购买来大炮以及火铳,但是却还是无法于大中军相抗衡,跟大中军交手,丝毫在火器上占不了一点便宜,郑芝龙这个时候便已经开始担心了。
因为他知道,大中朝时下是气候已成,随着建奴被大中军打残退回辽东之后,大中朝已经暂时没有了后顾之忧,接下来大批大中军精锐,便会朝南集结,虽然陕西还有一个闯贼李自成在跟大中军作对,但是到了过年之前,从陕西传来了消息,说李自成跟大中军的交手,可以说是一败涂地,连他大顺的国都西安府也被大中军给夺了去,逼得李自成逃向了汉中,李自成已经无法牵制大中朝多少实力了。
如此一来,大中朝便有足够的精锐兵马,调往南方,接下来进攻福建和两广就只是时间的问题,如果不出意料的话,大中军最迟在三月前,便会大举兴兵发动猛攻,到时候他们两个南明小朝廷还能生存下去吗?
郑芝龙其实也非常清楚南方两个小朝廷这个时候,不能再闹下去了,他们必须要团结起来,还可能和大中朝对抗一下,但是眼下的问题是,绍武和永历两个小朝廷谁也不肯服软,即便是他愿意这个时候,放弃支持绍武帝,转而支持永历,但是几个月的对抗下来,他郑家已经早已将永历朝给得罪到死了,即便是他服软,永历帝会给他好脸吗?
现在郑芝龙最大的烦心事就是来自大中朝那边对他的劝降了,大中皇帝肖天健派出了明朝大臣钱谦益,亲自南下来到了福建,带来了一封肖天健的亲笔信,这封信之中,肖天健力陈了明朝的暗弱和腐朽,并且在信中对郑芝龙阐明,他们皆为汉人,不该如此再自相残杀下去了,国家必将一统,不管他们这些人如何抗拒,也改变不了这个现实,至多也就是拖延一下南明小朝廷的覆灭时日罢了,这么做只能徒增伤亡,空耗汉人的国力。
而且肖天健告诉郑芝龙,现如今作为中国人,他们最应该先考虑的就是北上辽东,尽快的将建奴这个汉人的心腹之患彻底的从辽东土地上清除掉,还天下百姓一个太平。
另外肖天健还在给郑芝龙的信中,阐明了他对于海商的意见,告诉郑芝龙,他的大中朝绝不会再效仿前明,行封海之事,准许海商出海行商,并且还将对海商进行鼓励支持。
对于他们郑家,肖天健也表示十分钦佩,因为肖天健知道很多他们郑家的事情,他们郑家虽然曾经为盗,但是后来接受招抚之后,却为中国人做了很多事情,维护了南洋中国海商的权益,这一点肖天健对郑芝龙表示赞赏,并且保证,只要郑芝龙率领郑家归顺大中朝,那么他可以保证郑氏族人的安全,绝不会加以迫害,更不会抄没郑家家产,保证郑家的商业利益,同时可以封郑芝龙靖海公,希望郑芝龙能以民族大义为先,不要再兴兵和大中朝为敌。
甚至于肖天健还保证,如果郑芝龙投顺大中朝的话,连绍武帝他都可以保证不杀。
肖天健的这封信这句话对于郑芝龙的打动很大,特别是有关禁海的问题,让郑芝龙颇为心动,再加上钱谦益此行来到福建之后,也力劝郑芝龙不要继续再与大中朝为敌,还是速速投顺大中朝为妙,再加上他提起了诸多大明前朝名臣,现如今都已经转而为大中朝效命,肖天健乃是一代明君,绝不会食言而肥,事后对郑家不利。
郑芝龙对此更是心动了起来,因为事情在哪儿放着,前朝的重臣之中,比如卢象升、丁启睿、孙传庭、吕维祺等等,现如今都被肖天健重用,并未因为他们曾经和肖天健为敌,便被肖天健追究,相反还委以重任信任有加,所以肖天健说不会事后追究郑家曾经与他为敌,这话他郑芝龙是相信的。
所以在见到了肖天健这封信,和听罢了钱谦益的规劝之后,郑芝龙其实已经开始动摇了起来,不想再与大中朝为敌了,毕竟他和其他大明的死忠不同,之前他就不是什么朝廷命官,而且最初也是跟大明朝廷为敌之人,只不过是后来接受了熊文灿的招抚,故此对大明也谈不上什么忠诚,之所以跟着在福建拥立绍武帝,其实还是因为他生怕大中朝攻下福建之后,对他们郑氏家族不利,抄没他们郑家的家产,所以他才会选择跟大中朝为敌。
现如今既然大中皇帝已经明确表态,在他投顺之后,对他们郑家之前所做既往不咎,保留他们郑家家产,还保证他们海上行商的权力,那么他们便没有理由,继续跟大中朝死磕到底,最终落得一个跟着明朝殉葬的下场。
在郑芝龙看来,他们郑家的根基还在陆上,如果大中朝攻占了福建,他们倒是可以带着船队退守澎湖,甚至于可以抢了被荷兰人所占的东蕃(台湾),但是他们毕竟却还是要以海上行商为生,澎湖和台湾可供他们使用的资源相当有限,虽然现如今他们的水师可以在大海上称雄,但是他也看出这个大中皇帝肖天健乃是有雄才大略之人,这仅从他可以短短数年时间,便平定北方并且推翻大明王朝这些事情上,就能看出来,此人肯定不是好对付的。
而且从肖天健给他的信中,他也可以看出来,肖天健非常看重大海,对于大海上的事情也十分精通,所以即便是他暂时可以领着麾下水师,称雄大海之上,但是肖天健也绝不会坐视他纵横大海之上,对大中朝形成威胁,迟早有一天,他可以利用整个国家的资源,打造出一支远超过他郑家的强大水师,将他们郑家集团,从南洋彻底的抹去。
所以事到如今,在形势所迫之下,郑芝龙其实已经没心思继续和大中朝对抗下去了,在陆上他知道,凭借他一省之力所招募起来的军队,根本就不是大中朝的对手,福建的丢失仅仅是时间的问题。
对于这一点,他年前的时候,将几个弟弟以及麾下重臣都招到了一起,详细的商议过了一次,但是对于是否投降大中朝,目前他们内部还有一些争议,而争议的主要原因,并非是投不投降刑天军这件事,而是怎么投降,投降之后他们郑家的水师该怎么办的问题。
郑家上下其实也都能看到,大明其实在京师陷落的时候,便已经算是覆亡了,现如今南方的两个小朝廷,也成不了大业,想要再将天下夺回来,凭借着他们的实力,基本上是不用想了,而且大中军凶悍的很,根本就不是他们可以对付得了的,与其被大中军灭了,倒还不如现在识相一点先投降比较好,这样也可以保全他们郑家集团的实力。
但是之所以会有人反对,并不是有些人不想投降,而关键是在怎么投降的问题上,郑芝龙手下很多人提出,投降可以,但是他们郑家在投降之后,郑芝龙要做福建王,他们郑家也要保存现如今的军队,特别是水师要置于他们掌管之下。
对于这一点,郑芝龙也是同意的,毕竟这天下谁手里面有兵有将,谁就腰杆子硬朗,于是年前的时候,郑芝龙便暗中将他们投降大中朝的条件告知了受命前来游说他的钱谦益,但是钱谦益立即便回绝了郑芝龙的要求。
钱谦益在被肖天健俘虏的这段时间,作为一个名人,钱谦益并未受到大中军的迫害,而且钱谦益和丁启睿私交还算是不错,丁启睿投降肖天健之后,钱谦益虽然没有出仕在大中朝当官,但是却获准出门走动。
肖天健在请钱谦益出使福建的时候,便跟钱谦益说起过有关郑芝龙纳降的一些条件,其中说的明白,大中朝决不允许私人武装盘踞一方,郑芝龙如果愿意投顺大中朝的话,那么他可以确保郑家财产和商船队的安全和利益不会受损,但是郑家水军却必须要归于大中朝的治下,进行重新整编,郑家的兵将也都要纳入到大中军的旗下,统一接受大中军的调度和任命,愿意留在水军之中的,肖天健会量才为用。
郑芝龙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才将投顺大中军的事情给拖了下来,毕竟他们这些人最早的时候,便是亦盗亦商出身,在海上纵横凭借的就是他们的武力,现如今大中朝要求他们交出武力,这让他们都不放心,担心一旦交出武力之后,就连商业利益也无从保证。
特别是现如今他们几乎可以独霸南洋,就算是红毛人和弗朗机人也要看他们的脸色行事,一旦交出水师的话,今后他们无法再在南洋行船,这件事郑芝龙不想答应,他的弟弟郑芝彪、郑芝豹都不肯答应,于是投顺大中朝的事情也就此拖了下来。
这事情一拖,就起了变化,大中朝劝降郑芝龙的事情不知通过谁走露了风声,传到了福建绍武帝和福建巡抚张肯唐的耳中,张肯唐立即便找郑芝龙质问这件事是不是真的,郑芝龙为此很是尴尬,无奈之下矢口否认,并且表示要在年后便发兵北伐,克复南京。
这句话简直就是笑话,谁都知道现如今仅凭他们的力量,能守住福建就谢天谢地了,郑芝龙信口开河说克复南京,根本就是信口开河。
如此一来,非但没有打消张肯唐和绍武帝对郑家的疑虑,相反让绍武帝更是感到了惊慌失措。
郑芝龙正在安平郑家城中为了是否该投降大中朝伤脑筋的时候,忽然间郑芝龙的弟弟郑芝彪从外面闯了进来,惊呼道:“兄长!大事不好了!绍武帝今早突然间在张肯唐率领的一千多明军的护送下出了泉州城,朝着广东方向逃去,他们已经不相信咱们了!”
郑芝龙听罢之后,立即惊得丢了茶碗,腾身站了起来……
第一百四十四章 首尾两端
朱聿鐭坐在马车上,连连催促护随人员加快速度,自从他得知崇祯帝自缢于北京的消息之后不久,便立即被张肯唐等人扶起来做了这个绍武帝,作为朱家后裔,本来他还一心想要重整河山,光复大明帝国。
可是当他当上了这个所谓的皇帝之后,才发现他所谓的理想根本就是一场梦境罢了,他这个皇帝根本就是一个傀儡,虽然在张肯唐和郑芝龙的辅佐之下,他搭建起了一个草台班子,设立了六部,但是他在登基之后才发现,事情根本没有他想的那么简单。
先不说大中军如何厉害,单单说福建的政务,他便没有一点权力,军权几乎全部都把持在了郑芝龙的手中,而政务权力则都旁落在了那些文臣手中。
更让他郁闷的是就在他登基之后,两广那边的明朝旧吏们也在广东扶起了同样是朱家子孙的朱由榔,成立了一个永历政权,这倒好,小小的南方之地,居然同时出现了两个南明政权,仅有的一点资源,也基本上都被他们用来两个小南明朝廷争夺名分上了。
所以虽然他登基了半年时间,两个南明朝廷非但一块失地也没有从大中军手中夺回来,而且局势却日益糜烂,大中军逐渐从北方腾出兵力,将他们生存的空间挤压的越来越小。
这还不是他要逃走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在年前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整个福建到处都在传言,郑芝龙正在于大中朝何谈,准备投降大中朝。
这个消息到底是怎么传出来的,朱聿鐭并不清楚,但是诸多大臣都对此事表示出了极大的担忧,而且多次对朱聿鐭建言,让朱聿鐭罢免郑芝龙。
但是朱聿鐭充其量也就算是一个被供奉的泥胎,现如今他的绍武政权无论是军队还是财政,全要靠郑芝龙来扶持,他又怎么可能罢免郑芝龙,夺了郑芝龙的兵权呢?
现如今他所谓的绍武军,其实根本就是郑家的私兵,军饷是郑家发的,兵将们只认得他郑芝龙,又有多少人肯听他这个傀儡皇帝的话呢?
所以一些大臣的建言根本就是笑话,为此朱聿鐭年前召见了郑芝龙,对郑芝龙问及了有关他和大中朝议和之事,但是却被郑芝龙矢口否认,到了过年期间,这样的风传更是在福建各地甚嚣尘上。
成语说的好三人成虎,谣言传的多了,也会被人信以为真,何况郑家和大中朝谈判,绝非是空穴来风之事,这几月间有不少明朝旧吏从北方逃到南方,其中谁也说不清到底多少人是真的效忠于大明王朝,来投奔南明两个小朝廷的,也说不清里面又有多少人是已经暗中投靠了大中军,前来充当说客,或者是来给大中军充当细作的。
总之朱聿鐭不得不相信郑芝龙已经开始动摇,这对于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噩耗,他的绍武朝立足的根本就是郑芝龙的郑军,假如郑芝龙一旦投降大中朝的话,那么第一个遭殃的便肯定是他朱聿鐭,他可是郑芝龙投降大中朝的最佳的投名状,所以过罢年之后,朱聿鐭真的是坐不住了。
于是朱聿鐭暗中便将张肯唐等他信得过的重臣招至了他的宫中,密议对策,但是张肯唐这些人皆身为文官,手中并无多少兵可用,根本不能拿郑芝龙怎样,而张肯唐也怕郑芝龙一旦投降,会对他先下手,于是张肯唐等人便怂恿朱聿鐭放弃这个帝位,干脆逃往两广投靠永历朝,即便是皇帝当不成,起码可以保住性命。
于是朱聿鐭思前想后一番之后,觉得性命还是重要一些,更何况这种傀儡皇帝当的也不痛快,做不做这个皇帝对他来说都已经是无所谓了。
在上元节过后,朱聿鐭终于下定了决心,背着郑芝龙,暗中让张肯唐联络了一个叫方正明的都指挥佥事,并且笼络了千余名效忠于大明的明军旧部,突然间便护着朱聿鐭逃出了泉州府,一路朝着广东方向逃去。
什么皇帝不皇帝,朱聿鐭这会儿已经不在乎了,他只想着赶紧离开这个是非之地,有多远走多远,至于永历帝会如何安置他,这会儿他暂时已经顾不上了。
负责镇守泉州的大将正是郑芝龙的弟弟郑芝豹,郑芝豹怎么也没有想到,绍武帝居然会在这个时候选择逃离泉州,连皇帝的位子都不要了,所以起初有人禀告他,说都指挥佥事方正明带领千余明军旧部,离开泉州的时候,他还没怎么在意,只是派人去追上方正明,问其要做什么。
而方正明则回答,说奉旨前往漳州府,增援在漳州府以南的兵马,而这个时候绍武朝的军事方面并没有统一,虽说以郑芝龙的郑军实力最强,但是毕竟郑芝龙并未控制全部兵马,一些福建的明军并没有全部接受郑芝龙的统御,故此虽然郑芝豹有点怀疑方正明此行的目的,但是起初他以为最多方正明也就是看不惯他们郑家把持绍武朝的军权,想要离开这里罢了。
对于那千余名明军,郑芝豹也没想怎么样他们,他们走了正好,也省的他们郑家要出钱出饷来养活他们了。
但是随后郑芝豹才发现,事情没有他想的那么简单,方正明跑的时候,张肯唐也不见了踪影,接着宫中传出消息,说绍武帝也突然失踪了,郑芝豹这才意识到出大事了。
于是郑芝豹一边派人立即快马加鞭朝南追赶绍武帝一行人,一边赶紧派人给郑芝龙报信。
但是这个时候他动作已经慢了许多,绍武帝在张肯唐和方正明等人的护送下,已经远离了泉州府,快要进入到漳州府了。
郑芝龙听闻这个消息的时候,绍武帝已经跑了快一天时间了,所以郑芝龙惊得是目瞪口呆,一时间也有点麻了手脚了。
要知道现如今他郑芝龙之所以能名正言顺的控制福建,最重要的就是他曾经是大明福建总兵官,而绍武帝则是他立足的根本,绍武帝在,他便可以名正言顺的执掌兵马,但是现如今绍武帝突然之间,便弃了他而去,就等于是已经彻底于他决裂,他便不再是什么绍武朝兵马大将军了。
而前段时间因为绍武帝和永历帝的身份之争,他郑家已经和两广的永历朝闹得是兵戎相见,把永历朝上下给得罪了个光,现如今绍武帝也弃他而逃,这就等于让他失去了立足的政治基础,即便是现在他想向永历称臣,估计永历朝也难以再信任与他了。
所以绍武帝的突然逃走,对于郑芝龙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打击,有绍武帝在,他还有一点政治资本,可以名正言顺的在福建招募兵马,跟大中朝相对抗,但是没了绍武帝,他的身份便非常尴尬了,如此一来,他就不再有合法的身份,充其量也就算是一支私军,什么名分都没有了。
于是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郑芝龙被惊得顿时有点手忙脚乱,立即下令派人快马加鞭赶往漳州府,以期能赶在绍武帝逃到广东之前,令漳州府的守军将绍武帝截下来,那样的话他便还有回旋的余地。
可是郑芝龙最终还是慢了半步,就在他的人赶到漳州府的时候,绍武帝一行人已经提前一步逃入了广东,漳州驻防的郑芝龙的兵马,虽然怀疑他们一行人的目的,但是因为带队的乃是时下绍武朝的吏部尚书张肯唐,而且随行的还有都指挥佥事方正明,而且他们声称是奉了圣旨,要前往广东和永历朝议和,故此当地守将虽然怀疑,但是也没有理由截下他们,故此在郑芝龙的军令到达之前,便将他们一行人放过了漳州府,进入到了广东境内。
等郑芝龙的军命到达漳州府的时候,漳州守将想要再追绍武帝一行,已经是为之晚矣,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绍武帝逃到了永历朝的控制范围之内。
如此一来,郑芝龙便算是没了主意了,于是郑芝龙立即召集他麾下的人等,商议此事该如何处置。
出了这等大事,对于郑芝龙一系的人来说,无疑让所有人都乱了分寸,虽然他们也大多知道,郑芝龙眼下正在和大中朝商议接受大中朝招抚之事,有人便提议,既然现在绍武帝逃离了福建,他们便已经没有了明朝的官身,与其两边受夹板气,倒不如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现在就投顺大中朝拉倒。
但是也有人认为,现在他们投顺大中朝,还为时过早,毕竟大中朝尚未给他们郑军今后的地位以及身份一个明确的答复,现如今便急于投顺大中朝,很显然不是上策,现如今虽然绍武帝已经逃离了福建,但是他们手中也并不是没有牌打,永历朝肯定是不愿意看着他们这样一支实力很强的兵力倒向大中朝的,所以即便是先前他们闹得很是不快,但是只要他们手中有兵有马还有战船,那么永历朝便不会轻易坐视他们就这么投顺大中朝的。
所以有人提议,如果想要卖出好价钱的话,现在可以先投顺永历朝,然后再跟大中朝讨价还价,如果大中朝想要彻底灭掉大明的话,那么就不得不给他们开出一个好的价钱。
郑芝龙听着手下这些文臣武将们的意见,一时间也有点没了主意,本来他是想要现在就答应大中朝的条件,投顺大中朝拉倒,但是因为大中皇帝肖天健不许他私养私兵,这年头手头有兵马,才能腰杆硬,这本钱一旦没的话,他郑家就等于成了俎上之肉,只能任凭大中朝宰割了。
于是郑芝龙思量再三之后,还是决定同时跟两边联络,先看看谁的开价高再说,就在绍武帝逃离福建之后,郑芝龙终于在漳州息兵罢战,并且派出了手下大员紧随绍武帝之后,赶往了广州府。
第一百四十五章 西北终决
新年过后肖天健并未闲着,在他的督促之下,朝中各种事务都在迅速的推进,各部各司其职之下,使得辖域之内的各种事务都在齐头并进,之前大明朝推行的各种摊派尽数被大中朝废止。
如此一来,各地百姓的负担便大幅度的降低下来,而且随着土地逐步的回到农民的手中之后,农民对于今后的日子也有了盼头,谁还愿意继续提着脑袋干事呀!于是各地的局势也就随之开始平稳了下来。
当然也不能说局势一下子就可以恢复到国泰民安的状态,毕竟每每改朝换代,总是有一些效忠于旧朝的人,不甘心就这么向新朝俯首帖耳,所以很多地方还有一些大明朝的愚忠,在想尽办法纠集人众和大中朝作对,想要再次恢复大明的统治。
但是对于大中朝来说,这些地方上的反抗势力已经是不足为患,基本上已经无法再动摇大中朝的统治了,在一道道抚民的政策推行下去之后,愿意跟着那些大明愚忠闹事的人也越来越少,主要也就是一些因为大中朝的建立,毁损到他们个人利益的一些地主以及旧官吏和官军在各地折腾。
郑芝龙在这一年,也不过刚刚三十多岁,尚不足四十岁,正值壮年,他的发家史简直堪称为传奇,从最早开始的在大海盗建海商李旦手下做事,到后来成为南海最大的一个海盗,又转而接受明朝招抚之后,转身成为了执掌明朝福建水师的掌门人,更成为了明朝南方的大将,同时还是明朝的红顶商人和纵横大海上的枭雄。
想他这些年来,一手打造出的庞大无匹的海上实力,他打个喷嚏南洋的各种势力都要感冒,可谓是抵达了他的人生的巅峰。
即便是红毛人和弗朗机人,也要对他退让三分,在大海上没他的令旗,就别想安然通过,此时的郑芝龙已经实可谓称作南海霸主了。
可是眼看着他已经成就了这么一番大业,却偏偏在这个时候,被他视作依仗的大明王朝,突然间便在近些年新崛起的自称为刑天军的一支流民军的打击之下,轰然倒塌了下去。
现如今刑天军的首领肖天健已经在南京称帝建国大中,在短短数年时间里,便一举将庞大无匹的大明王朝给扫入了垃圾堆之中,并且控制住了几乎大半个中国。
这样的情况让郑芝龙始料不及,本来郑芝龙以为,即便是这些流民军折腾的厉害,但是大明朝还是可以撑得下去的,迟早还是能将这些流民军给剿灭掉,可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大明王朝居然就如同豆腐渣搭建起来的一般,迅速的便在时下改称为大中军的攻势之下崩塌下去。
就连之前号称明君的崇祯皇帝,也被大中朝的新皇肖天健逼得在京师自缢身亡,宣告了大明王朝的覆亡。
这一切来的实在是太快了,以至于让郑芝龙一时间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当北方传来京师被大中军攻克,圣上崇祯帝自杀殉国,而且太子朱慈烺宣布禅位给大中皇帝肖天健的时候,整个南方诸省顿时便陷入了混乱之中。
在短短半个月不到的时间,尚还没有被大中军攻占的浙江南部和江西、贵州等省的明朝官员们还有明军,便纷纷宣布投降了大中朝,一下子让整个南方的形势变得非常糟糕。
虽然他在得知消息之后,立即听了福建巡抚张肯唐的建议,将此时逃到福建的唐王之弟朱聿鐭拥立成了皇帝,在福建成立了绍武朝,宣布朱聿鐭继承大明衣钵,成为大明王朝的继任者。
但是没成想他们事先没有和两广方面联络好,两广总督朱治涧和广西巡抚翟式耜等人却在广东同时拥立了皇亲朱由榔也登基称皇。
这一下倒好,两方因为事先联络不畅,各自拥立了一个皇帝,都宣称继承大明王朝的衣钵,永历和绍武这俩皇帝,都自称正统,结果是双方都骑虎难下,谁也不肯退让,以至于两个小朝廷称皇之后,他们两方先为了名分的事情,自己大打出手了起来。
郑芝龙本以为以他们的实力,可以轻松的将永历朝给吞掉,谁知道情况并没有他想的那么简单,虽然他拥有很强的水师,可以封锁两广沿海,但是两广那边的永历朝却也纠集起来了十余万明军,使他们无法短期之内解决他们内部的问题。
更让郑芝龙担心的事情是,随着浙江和江西的陷落之后,大中军明显开始朝着福建交界处增兵,两个月之前,更是拿下了福建的门户之地赣州,使得福建整个暴露在了大中军的兵锋之下。
于是他们绍武朝便无法集中兵力先吞并掉永历朝,不得不调集重兵放在北面防备大中军对福建的攻击,如此一来,他们绍武朝便要腹背受敌,更是让他们自顾不暇。
还有一件事让郑芝龙很是忧心,他们郑家靠的是海上经商为本,但是随着北方诸省一个接着一个的陷落之后,他们的主要商品丝绸、瓷器、铁器的产地纷纷陷落,福建这个时候,并不算繁华,商品数量有限,大中军掌控住这些地方之后,便不准货物出海,断掉了他重要的商品供应,这对他们郑家生意上的打击非常严重。
虽然郑芝龙前期派出了弟弟郑芝彪带领了百余条船只北上,到江浙一带沿海袭扰,试图获取一地供他们之用,但是大中军不是一般的厉害,即便是留守南直隶和江浙一带的守军,也甚为凶悍,而且大中军显然也有水师,虽然战船不多,但是却也相当凶猛,派出了战船驻防在松江府和宁波府一带,并且实力逐步增强,到了过年的时候,更是发兵攻占了舟山,使得他的弟弟郑芝彪失去了立足之地,不得不率领船队返回了福建。
现如今大中军陈兵于仙霞关、分水关外,虎视眈眈的盯着福建,随时都有可能会挥师攻入福建,那样的话,一旦福建有失,他们郑家就失去了立足之地。
这段时间他们郑家的兵将也跟大中军交手了多次,但是可以说是次次败北,没有一次占到便宜的。
据败回的兵将所述,大中军的战法和明军大为不同,装备了大批的犀利异常的火铳,威力远超过大明所用的鸟铳许多,而且还装备了不少的各式红夷大炮,更是军纪森严凶悍无匹,战法更似于红毛人和弗朗机人的战法。
虽然郑芝龙依靠着独霸南洋的优势,可以从荷兰人和葡萄牙人以及西班牙人手中购买来大炮以及火铳,但是却还是无法于大中军相抗衡,跟大中军交手,丝毫在火器上占不了一点便宜,郑芝龙这个时候便已经开始担心了。
因为他知道,大中朝时下是气候已成,随着建奴被大中军打残退回辽东之后,大中朝已经暂时没有了后顾之忧,接下来大批大中军精锐,便会朝南集结,虽然陕西还有一个闯贼李自成在跟大中军作对,但是到了过年之前,从陕西传来了消息,说李自成跟大中军的交手,可以说是一败涂地,连他大顺的国都西安府也被大中军给夺了去,逼得李自成逃向了汉中,李自成已经无法牵制大中朝多少实力了。
如此一来,大中朝便有足够的精锐兵马,调往南方,接下来进攻福建和两广就只是时间的问题,如果不出意料的话,大中军最迟在三月前,便会大举兴兵发动猛攻,到时候他们两个南明小朝廷还能生存下去吗?
郑芝龙其实也非常清楚南方两个小朝廷这个时候,不能再闹下去了,他们必须要团结起来,还可能和大中朝对抗一下,但是眼下的问题是,绍武和永历两个小朝廷谁也不肯服软,即便是他愿意这个时候,放弃支持绍武帝,转而支持永历,但是几个月的对抗下来,他郑家已经早已将永历朝给得罪到死了,即便是他服软,永历帝会给他好脸吗?
现在郑芝龙最大的烦心事就是来自大中朝那边对他的劝降了,大中皇帝肖天健派出了明朝大臣钱谦益,亲自南下来到了福建,带来了一封肖天健的亲笔信,这封信之中,肖天健力陈了明朝的暗弱和腐朽,并且在信中对郑芝龙阐明,他们皆为汉人,不该如此再自相残杀下去了,国家必将一统,不管他们这些人如何抗拒,也改变不了这个现实,至多也就是拖延一下南明小朝廷的覆灭时日罢了,这么做只能徒增伤亡,空耗汉人的国力。
而且肖天健告诉郑芝龙,现如今作为中国人,他们最应该先考虑的就是北上辽东,尽快的将建奴这个汉人的心腹之患彻底的从辽东土地上清除掉,还天下百姓一个太平。
另外肖天健还在给郑芝龙的信中,阐明了他对于海商的意见,告诉郑芝龙,他的大中朝绝不会再效仿前明,行封海之事,准许海商出海行商,并且还将对海商进行鼓励支持。
对于他们郑家,肖天健也表示十分钦佩,因为肖天健知道很多他们郑家的事情,他们郑家虽然曾经为盗,但是后来接受招抚之后,却为中国人做了很多事情,维护了南洋中国海商的权益,这一点肖天健对郑芝龙表示赞赏,并且保证,只要郑芝龙率领郑家归顺大中朝,那么他可以保证郑氏族人的安全,绝不会加以迫害,更不会抄没郑家家产,保证郑家的商业利益,同时可以封郑芝龙靖海公,希望郑芝龙能以民族大义为先,不要再兴兵和大中朝为敌。
甚至于肖天健还保证,如果郑芝龙投顺大中朝的话,连绍武帝他都可以保证不杀。
肖天健的这封信这句话对于郑芝龙的打动很大,特别是有关禁海的问题,让郑芝龙颇为心动,再加上钱谦益此行来到福建之后,也力劝郑芝龙不要继续再与大中朝为敌,还是速速投顺大中朝为妙,再加上他提起了诸多大明前朝名臣,现如今都已经转而为大中朝效命,肖天健乃是一代明君,绝不会食言而肥,事后对郑家不利。
郑芝龙对此更是心动了起来,因为事情在哪儿放着,前朝的重臣之中,比如卢象升、丁启睿、孙传庭、吕维祺等等,现如今都被肖天健重用,并未因为他们曾经和肖天健为敌,便被肖天健追究,相反还委以重任信任有加,所以肖天健说不会事后追究郑家曾经与他为敌,这话他郑芝龙是相信的。
所以在见到了肖天健这封信,和听罢了钱谦益的规劝之后,郑芝龙其实已经开始动摇了起来,不想再与大中朝为敌了,毕竟他和其他大明的死忠不同,之前他就不是什么朝廷命官,而且最初也是跟大明朝廷为敌之人,只不过是后来接受了熊文灿的招抚,故此对大明也谈不上什么忠诚,之所以跟着在福建拥立绍武帝,其实还是因为他生怕大中朝攻下福建之后,对他们郑氏家族不利,抄没他们郑家的家产,所以他才会选择跟大中朝为敌。
现如今既然大中皇帝已经明确表态,在他投顺之后,对他们郑家之前所做既往不咎,保留他们郑家家产,还保证他们海上行商的权力,那么他们便没有理由,继续跟大中朝死磕到底,最终落得一个跟着明朝殉葬的下场。
在郑芝龙看来,他们郑家的根基还在陆上,如果大中朝攻占了福建,他们倒是可以带着船队退守澎湖,甚至于可以抢了被荷兰人所占的东蕃(台湾),但是他们毕竟却还是要以海上行商为生,澎湖和台湾可供他们使用的资源相当有限,虽然现如今他们的水师可以在大海上称雄,但是他也看出这个大中皇帝肖天健乃是有雄才大略之人,这仅从他可以短短数年时间,便平定北方并且推翻大明王朝这些事情上,就能看出来,此人肯定不是好对付的。
而且从肖天健给他的信中,他也可以看出来,肖天健非常看重大海,对于大海上的事情也十分精通,所以即便是他暂时可以领着麾下水师,称雄大海之上,但是肖天健也绝不会坐视他纵横大海之上,对大中朝形成威胁,迟早有一天,他可以利用整个国家的资源,打造出一支远超过他郑家的强大水师,将他们郑家集团,从南洋彻底的抹去。
所以事到如今,在形势所迫之下,郑芝龙其实已经没心思继续和大中朝对抗下去了,在陆上他知道,凭借他一省之力所招募起来的军队,根本就不是大中朝的对手,福建的丢失仅仅是时间的问题。
对于这一点,他年前的时候,将几个弟弟以及麾下重臣都招到了一起,详细的商议过了一次,但是对于是否投降大中朝,目前他们内部还有一些争议,而争议的主要原因,并非是投不投降刑天军这件事,而是怎么投降,投降之后他们郑家的水师该怎么办的问题。
郑家上下其实也都能看到,大明其实在京师陷落的时候,便已经算是覆亡了,现如今南方的两个小朝廷,也成不了大业,想要再将天下夺回来,凭借着他们的实力,基本上是不用想了,而且大中军凶悍的很,根本就不是他们可以对付得了的,与其被大中军灭了,倒还不如现在识相一点先投降比较好,这样也可以保全他们郑家集团的实力。
但是之所以会有人反对,并不是有些人不想投降,而关键是在怎么投降的问题上,郑芝龙手下很多人提出,投降可以,但是他们郑家在投降之后,郑芝龙要做福建王,他们郑家也要保存现如今的军队,特别是水师要置于他们掌管之下。
对于这一点,郑芝龙也是同意的,毕竟这天下谁手里面有兵有将,谁就腰杆子硬朗,于是年前的时候,郑芝龙便暗中将他们投降大中朝的条件告知了受命前来游说他的钱谦益,但是钱谦益立即便回绝了郑芝龙的要求。
钱谦益在被肖天健俘虏的这段时间,作为一个名人,钱谦益并未受到大中军的迫害,而且钱谦益和丁启睿私交还算是不错,丁启睿投降肖天健之后,钱谦益虽然没有出仕在大中朝当官,但是却获准出门走动。
肖天健在请钱谦益出使福建的时候,便跟钱谦益说起过有关郑芝龙纳降的一些条件,其中说的明白,大中朝决不允许私人武装盘踞一方,郑芝龙如果愿意投顺大中朝的话,那么他可以确保郑家财产和商船队的安全和利益不会受损,但是郑家水军却必须要归于大中朝的治下,进行重新整编,郑家的兵将也都要纳入到大中军的旗下,统一接受大中军的调度和任命,愿意留在水军之中的,肖天健会量才为用。
郑芝龙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才将投顺大中军的事情给拖了下来,毕竟他们这些人最早的时候,便是亦盗亦商出身,在海上纵横凭借的就是他们的武力,现如今大中朝要求他们交出武力,这让他们都不放心,担心一旦交出武力之后,就连商业利益也无从保证。
特别是现如今他们几乎可以独霸南洋,就算是红毛人和弗朗机人也要看他们的脸色行事,一旦交出水师的话,今后他们无法再在南洋行船,这件事郑芝龙不想答应,他的弟弟郑芝彪、郑芝豹都不肯答应,于是投顺大中朝的事情也就此拖了下来。
这事情一拖,就起了变化,大中朝劝降郑芝龙的事情不知通过谁走露了风声,传到了福建绍武帝和福建巡抚张肯唐的耳中,张肯唐立即便找郑芝龙质问这件事是不是真的,郑芝龙为此很是尴尬,无奈之下矢口否认,并且表示要在年后便发兵北伐,克复南京。
这句话简直就是笑话,谁都知道现如今仅凭他们的力量,能守住福建就谢天谢地了,郑芝龙信口开河说克复南京,根本就是信口开河。
如此一来,非但没有打消张肯唐和绍武帝对郑家的疑虑,相反让绍武帝更是感到了惊慌失措。
郑芝龙正在安平郑家城中为了是否该投降大中朝伤脑筋的时候,忽然间郑芝龙的弟弟郑芝彪从外面闯了进来,惊呼道:“兄长!大事不好了!绍武帝今早突然间在张肯唐率领的一千多明军的护送下出了泉州城,朝着广东方向逃去,他们已经不相信咱们了!”
郑芝龙听罢之后,立即惊得丢了茶碗,腾身站了起来……
第一百四十四章 首尾两端
朱聿鐭坐在马车上,连连催促护随人员加快速度,自从他得知崇祯帝自缢于北京的消息之后不久,便立即被张肯唐等人扶起来做了这个绍武帝,作为朱家后裔,本来他还一心想要重整河山,光复大明帝国。
可是当他当上了这个所谓的皇帝之后,才发现他所谓的理想根本就是一场梦境罢了,他这个皇帝根本就是一个傀儡,虽然在张肯唐和郑芝龙的辅佐之下,他搭建起了一个草台班子,设立了六部,但是他在登基之后才发现,事情根本没有他想的那么简单。
先不说大中军如何厉害,单单说福建的政务,他便没有一点权力,军权几乎全部都把持在了郑芝龙的手中,而政务权力则都旁落在了那些文臣手中。
更让他郁闷的是就在他登基之后,两广那边的明朝旧吏们也在广东扶起了同样是朱家子孙的朱由榔,成立了一个永历政权,这倒好,小小的南方之地,居然同时出现了两个南明政权,仅有的一点资源,也基本上都被他们用来两个小南明朝廷争夺名分上了。
所以虽然他登基了半年时间,两个南明朝廷非但一块失地也没有从大中军手中夺回来,而且局势却日益糜烂,大中军逐渐从北方腾出兵力,将他们生存的空间挤压的越来越小。
这还不是他要逃走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在年前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整个福建到处都在传言,郑芝龙正在于大中朝何谈,准备投降大中朝。
这个消息到底是怎么传出来的,朱聿鐭并不清楚,但是诸多大臣都对此事表示出了极大的担忧,而且多次对朱聿鐭建言,让朱聿鐭罢免郑芝龙。
但是朱聿鐭充其量也就算是一个被供奉的泥胎,现如今他的绍武政权无论是军队还是财政,全要靠郑芝龙来扶持,他又怎么可能罢免郑芝龙,夺了郑芝龙的兵权呢?
现如今他所谓的绍武军,其实根本就是郑家的私兵,军饷是郑家发的,兵将们只认得他郑芝龙,又有多少人肯听他这个傀儡皇帝的话呢?
所以一些大臣的建言根本就是笑话,为此朱聿鐭年前召见了郑芝龙,对郑芝龙问及了有关他和大中朝议和之事,但是却被郑芝龙矢口否认,到了过年期间,这样的风传更是在福建各地甚嚣尘上。
成语说的好三人成虎,谣言传的多了,也会被人信以为真,何况郑家和大中朝谈判,绝非是空穴来风之事,这几月间有不少明朝旧吏从北方逃到南方,其中谁也说不清到底多少人是真的效忠于大明王朝,来投奔南明两个小朝廷的,也说不清里面又有多少人是已经暗中投靠了大中军,前来充当说客,或者是来给大中军充当细作的。
总之朱聿鐭不得不相信郑芝龙已经开始动摇,这对于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噩耗,他的绍武朝立足的根本就是郑芝龙的郑军,假如郑芝龙一旦投降大中朝的话,那么第一个遭殃的便肯定是他朱聿鐭,他可是郑芝龙投降大中朝的最佳的投名状,所以过罢年之后,朱聿鐭真的是坐不住了。
于是朱聿鐭暗中便将张肯唐等他信得过的重臣招至了他的宫中,密议对策,但是张肯唐这些人皆身为文官,手中并无多少兵可用,根本不能拿郑芝龙怎样,而张肯唐也怕郑芝龙一旦投降,会对他先下手,于是张肯唐等人便怂恿朱聿鐭放弃这个帝位,干脆逃往两广投靠永历朝,即便是皇帝当不成,起码可以保住性命。
于是朱聿鐭思前想后一番之后,觉得性命还是重要一些,更何况这种傀儡皇帝当的也不痛快,做不做这个皇帝对他来说都已经是无所谓了。
在上元节过后,朱聿鐭终于下定了决心,背着郑芝龙,暗中让张肯唐联络了一个叫方正明的都指挥佥事,并且笼络了千余名效忠于大明的明军旧部,突然间便护着朱聿鐭逃出了泉州府,一路朝着广东方向逃去。
什么皇帝不皇帝,朱聿鐭这会儿已经不在乎了,他只想着赶紧离开这个是非之地,有多远走多远,至于永历帝会如何安置他,这会儿他暂时已经顾不上了。
负责镇守泉州的大将正是郑芝龙的弟弟郑芝豹,郑芝豹怎么也没有想到,绍武帝居然会在这个时候选择逃离泉州,连皇帝的位子都不要了,所以起初有人禀告他,说都指挥佥事方正明带领千余明军旧部,离开泉州的时候,他还没怎么在意,只是派人去追上方正明,问其要做什么。
而方正明则回答,说奉旨前往漳州府,增援在漳州府以南的兵马,而这个时候绍武朝的军事方面并没有统一,虽说以郑芝龙的郑军实力最强,但是毕竟郑芝龙并未控制全部兵马,一些福建的明军并没有全部接受郑芝龙的统御,故此虽然郑芝豹有点怀疑方正明此行的目的,但是起初他以为最多方正明也就是看不惯他们郑家把持绍武朝的军权,想要离开这里罢了。
对于那千余名明军,郑芝豹也没想怎么样他们,他们走了正好,也省的他们郑家要出钱出饷来养活他们了。
但是随后郑芝豹才发现,事情没有他想的那么简单,方正明跑的时候,张肯唐也不见了踪影,接着宫中传出消息,说绍武帝也突然失踪了,郑芝豹这才意识到出大事了。
于是郑芝豹一边派人立即快马加鞭朝南追赶绍武帝一行人,一边赶紧派人给郑芝龙报信。
但是这个时候他动作已经慢了许多,绍武帝在张肯唐和方正明等人的护送下,已经远离了泉州府,快要进入到漳州府了。
郑芝龙听闻这个消息的时候,绍武帝已经跑了快一天时间了,所以郑芝龙惊得是目瞪口呆,一时间也有点麻了手脚了。
要知道现如今他郑芝龙之所以能名正言顺的控制福建,最重要的就是他曾经是大明福建总兵官,而绍武帝则是他立足的根本,绍武帝在,他便可以名正言顺的执掌兵马,但是现如今绍武帝突然之间,便弃了他而去,就等于是已经彻底于他决裂,他便不再是什么绍武朝兵马大将军了。
而前段时间因为绍武帝和永历帝的身份之争,他郑家已经和两广的永历朝闹得是兵戎相见,把永历朝上下给得罪了个光,现如今绍武帝也弃他而逃,这就等于让他失去了立足的政治基础,即便是现在他想向永历称臣,估计永历朝也难以再信任与他了。
所以绍武帝的突然逃走,对于郑芝龙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打击,有绍武帝在,他还有一点政治资本,可以名正言顺的在福建招募兵马,跟大中朝相对抗,但是没了绍武帝,他的身份便非常尴尬了,如此一来,他就不再有合法的身份,充其量也就算是一支私军,什么名分都没有了。
于是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郑芝龙被惊得顿时有点手忙脚乱,立即下令派人快马加鞭赶往漳州府,以期能赶在绍武帝逃到广东之前,令漳州府的守军将绍武帝截下来,那样的话他便还有回旋的余地。
可是郑芝龙最终还是慢了半步,就在他的人赶到漳州府的时候,绍武帝一行人已经提前一步逃入了广东,漳州驻防的郑芝龙的兵马,虽然怀疑他们一行人的目的,但是因为带队的乃是时下绍武朝的吏部尚书张肯唐,而且随行的还有都指挥佥事方正明,而且他们声称是奉了圣旨,要前往广东和永历朝议和,故此当地守将虽然怀疑,但是也没有理由截下他们,故此在郑芝龙的军令到达之前,便将他们一行人放过了漳州府,进入到了广东境内。
等郑芝龙的军命到达漳州府的时候,漳州守将想要再追绍武帝一行,已经是为之晚矣,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绍武帝逃到了永历朝的控制范围之内。
如此一来,郑芝龙便算是没了主意了,于是郑芝龙立即召集他麾下的人等,商议此事该如何处置。
出了这等大事,对于郑芝龙一系的人来说,无疑让所有人都乱了分寸,虽然他们也大多知道,郑芝龙眼下正在和大中朝商议接受大中朝招抚之事,有人便提议,既然现在绍武帝逃离了福建,他们便已经没有了明朝的官身,与其两边受夹板气,倒不如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现在就投顺大中朝拉倒。
但是也有人认为,现在他们投顺大中朝,还为时过早,毕竟大中朝尚未给他们郑军今后的地位以及身份一个明确的答复,现如今便急于投顺大中朝,很显然不是上策,现如今虽然绍武帝已经逃离了福建,但是他们手中也并不是没有牌打,永历朝肯定是不愿意看着他们这样一支实力很强的兵力倒向大中朝的,所以即便是先前他们闹得很是不快,但是只要他们手中有兵有马还有战船,那么永历朝便不会轻易坐视他们就这么投顺大中朝的。
所以有人提议,如果想要卖出好价钱的话,现在可以先投顺永历朝,然后再跟大中朝讨价还价,如果大中朝想要彻底灭掉大明的话,那么就不得不给他们开出一个好的价钱。
郑芝龙听着手下这些文臣武将们的意见,一时间也有点没了主意,本来他是想要现在就答应大中朝的条件,投顺大中朝拉倒,但是因为大中皇帝肖天健不许他私养私兵,这年头手头有兵马,才能腰杆硬,这本钱一旦没的话,他郑家就等于成了俎上之肉,只能任凭大中朝宰割了。
于是郑芝龙思量再三之后,还是决定同时跟两边联络,先看看谁的开价高再说,就在绍武帝逃离福建之后,郑芝龙终于在漳州息兵罢战,并且派出了手下大员紧随绍武帝之后,赶往了广州府。
第一百四十五章 西北终决
新年过后肖天健并未闲着,在他的督促之下,朝中各种事务都在迅速的推进,各部各司其职之下,使得辖域之内的各种事务都在齐头并进,之前大明朝推行的各种摊派尽数被大中朝废止。
如此一来,各地百姓的负担便大幅度的降低下来,而且随着土地逐步的回到农民的手中之后,农民对于今后的日子也有了盼头,谁还愿意继续提着脑袋干事呀!于是各地的局势也就随之开始平稳了下来。
当然也不能说局势一下子就可以恢复到国泰民安的状态,毕竟每每改朝换代,总是有一些效忠于旧朝的人,不甘心就这么向新朝俯首帖耳,所以很多地方还有一些大明朝的愚忠,在想尽办法纠集人众和大中朝作对,想要再次恢复大明的统治。
但是对于大中朝来说,这些地方上的反抗势力已经是不足为患,基本上已经无法再动摇大中朝的统治了,在一道道抚民的政策推行下去之后,愿意跟着那些大明愚忠闹事的人也越来越少,主要也就是一些因为大中朝的建立,毁损到他们个人利益的一些地主以及旧官吏和官军在各地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