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说来,这种书生不是自己、就是有亲友曾为许平效力过,眼见官兵势大,就急忙赶来投军希望能得以洗刷。当然,无论是郁董还是吴维都知道,这种人在闯营中也不会身居要职,那些被孙可望委以重任的人,哪怕是负责司法的讼师都坚决支持闯营,现在这些和闯营关系密切的官吏都跑到归德等大城坚持抵抗。
这个人不出所料也在闯营干过几天文书和授课的工作,拿过一些菲薄的俸禄,因为不是闯营的官吏,孙可望逃走时当然不会带上他,而地方闯军也没有给他在各个坚固据点安排位置。虽说不是什么要职,但罪名可大可小,这个人感觉自己教了些时日的书,并无参与任何闯营的军务、政务,要是被定一个失身贼寇有些冤枉。眼见官兵步步逼近,这个人心里越来越担忧,他曾为闯营工作的事情有不少人知道,生怕官兵会在得胜后算帐。听说郁董比较和善,又自认为罪过很小未必会有人计较,这个人就急忙赶来投军,希望能以此洗刷之前的污点。
竖着耳朵听那个人吞吞吐吐地说出这段经历后,早就蓄势待发的郁董一下子又从门槛上窜起来:“书生,这又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难道闯贼来了,农民就不种地了?商贩就不做买卖了?你一个年轻书生不教书,拿什么糊口?拿什么赡养父母?你又没有替闯贼出力,再说就是出过力又如何?”
顿了一顿后,郁董深吸一口气,再次向着周围的人群大声重复道:“俺是河南人,不是湖广蛮子、直隶佬!俺是打回老家,不是来河南争功的。不少闯贼手下也是河南人,对湖广蛮子、直隶佬来说,他们是首级、是功劳!但对本将来说,那都是本将的老乡,是老乡!别说替闯贼教教书、种种地,就是替闯贼打过仗的,本将也是胁从不问!”
和之前来的一路上相同,郁董的宣言再次引起如雷的彩声,每听到这话的人都放下心来,真心实意地向郁董欢呼。
这些话实现郁董和师爷商量过,如果说多了朝廷难免会不快,不过许平听了估计会很痛快,最清楚自己斤两的就是许平和孙可望,郁董知道对方根本不怕自己去他们争夺民心。朝廷很可能因为自己说什么不追究、不坚守的话不满,不过吴维帮郁董分析说:还真没听说过当今皇上敢收拾什么手握兵权的将领,典型一个欺软怕硬。
现在郁董手握兵权,所以不必担心皇上拿自己问罪,而要想保住自己的兵权,不能得罪的还是许平而不是朝廷。所以……朝廷是不是听了会不痛快,谁在乎?
“又是一个笨蛋。”等郁董和吴维两人回营时,他们说起今天这个来投军的书生:“现在胜败如何我们都看不清,我们都怕许将军多于朝廷的时候,他竟然会把注压在我们身上!怪不得闯贼只让他去教书,这人怕不是书读得都把脑子读傻了吧。”
……
“郁董真是个知情识趣的人,”一向把归德府视为自己私产的孙可望,虽然不得不撤退到开封,但仍然对郁董的行动极为关注,他审视着这些日子来从归德送回的报告,上面说郁董没有动过孙可望的一草一木,每次要是有人助饷郁董都会敲锣打鼓地把人送走:“生怕我不知道他绝没有拿过我一两银子,没有动过我的铺子、吃过我的粮食——就是吃也一定会付钱的。”孙可望咯咯笑道:“要是许兄弟去打他的话,恐怕我都会不好意思、会替他说情了。”
和孙可望一样,南京也在关注着郁董的进展,虽然他还是河南的总兵,但最近以来一直吃南京的粮、拿南京的饷,手下也有大批的南直隶士兵,江北军无人敢于出击,郁董是唯一能给他们挣脸的人了。自从郁董出兵以来,南京方面就连篇累牍地为他歌功颂德,尤其是一开始杨致远和左良玉都谨慎持重时,郁董一路高歌猛进,兵不血刃地收复了半个归德府,南京方面当然把这块功劳中最大的一块划给了自己:正是由于南京果断地截流新军的军火、物资已经应该上缴给朝廷的赋税,才得以迅速建立了一支精锐的江北军,一支能够在河南出现危机的时候,将闯贼挡在大明赋税重地之外的军队,而郁董就是这支军队战斗力的证明。
河南巡抚当然不服气,高明衡觉得郁董是自己火线提拔的,之前在河南战绩也不错,足以说明自己才是慧眼识英才的伯乐。不过现在和南京争论很困难而且很不明智,困难在于高明衡还被包围在开封城里,和京师的联系时断时续非常不可靠,最近还是因为解围军的压力迫使闯军大量移到外线才让开封的通讯好了一些;而不明智在于,高明衡现在日夜期盼着解围部队杀到开封城下,在这个时候得罪南京和江北军显然是很愚蠢的。不过高明衡已经暗暗打定主意,一旦开封解围他就要立刻把郁董要回来。郁董这么念乡情的人,目前仍挂着河南的官衔,于情于理都不会太难,若是成功的话高明衡还打算保举郁董提督河南军务来报偿他。
至于朝廷方面,对郁董的观感则很复杂,最开始郁董率先发起反击,作为三路解围大军最先一路攻入闯营领地的将领,崇祯天子和内阁都是很欣赏他的。
南京的报捷奏章每天都有好几封,崇祯天子第一天称赞郁董为:中原战局的救星;第二天称赞郁董为:许贼的克星。第三天则一连重复了好几遍:中原的救星、许贼的克星、中原的救星、许贼的克星……
尤其让内阁满意的是:不仅仅是南京的奏章,地方上的缙绅也纷纷主动写文章称赞郁董。之前每次官兵过境,士人、缙绅无不骂声一片,官兵杀良冒功的时候,就连痒生也不放过,只是崇祯天子不愿意得罪有兵权的将领,朝廷也不得不装聋作哑。这次河南的士人、缙绅,听说官兵又来解围的时候,就和其他百姓一起四散逃亡,个别胆大包天留在南部的,果然在楚军手里遭了灾。但对郁董的军纪行止,缙绅则是交口赞誉,那些河南籍的官员人人都受到家乡故旧的来信,称颂郁董之余,都主动替他求情,希望朝臣能够在皇上面前为这位河南老乡美言,让他能够升官发财。
最开始崇祯天子对此是满意的,不然也不会称赞郁董为中原的救星和许平的克星,不过渐渐的,随着一些郁董的言论传入朝中后,皇上和阁臣就开始不高兴了。
“郁帅说他不会猛烈扫平闯贼,以免闯贼狗急跳墙!”崇祯知道这话郁董说了不止一次,他不满地说道:“郁帅忘了他吃的是朝廷的粮、拿的是朝廷的饷了么?怎么可以把私情放在朝廷大义之上。”
御案上还有一份称赞郁董的奏章,里面的话崇祯也不是第一次见到,因此他更为不满:“郁帅说什么万一战败他不会坚壁清野,这种自堕军心的话怎么可以乱说?这在军中不算是妖言惑众么?郁帅身为一军之主竟然会自己说,真是太让朕失望了。”崇祯生气地抛下奏章。
“圣上所言极是,”魏阁老立刻附和道:“郁董还说什么为了避免家乡兵祸所以不会坚守城池,会主动放弃国土,这真是大谬不然之语!臣以为:圣上应该严词切责郁董,问他还记不记得到底这天下的城池,是谁家的城池?这普天之下的土地,到底是谁家的国土?”
已经成为首辅的陈演也从朝班中跳出来,配合大骂道:“郁董口出狂言,说什么对失身闯贼的罪人既往不咎,臣以为其有僭越之嫌,请皇上切词责问,令其自辩。”
这种回答显然有些出乎崇祯的预料,他咳嗽一声:“诸位爱卿所言甚是,只是当今乃是用人之时。”
陈演心里有数,皇上刚说的这最后一句话多半是他希望从群臣口中听到的,但即便如此陈首辅仍没有给皇上搭台阶的意思,他再三恳请道:“郁董僭越无礼,臣以为不可姑息,望圣上明断。”
“臣附议,”其他阁臣一片响应之声,几个人甚至跪下叩头:“圣上,郁董胆大妄为,恳请圣上穷治此罪。”
崇祯天子又咳嗽两声,驳回了臣子们的建议:“郁帅虽有小过,但一片忠勤之心不可不察。”说着崇祯就看向陈演:“元辅以为如何?”
“臣不以为然!”陈演一点儿也没给皇上面子,断然摇头否定道:“唯名与器,不可假人,郁董僭越之罪,不可不严惩以戒后人。”
——若是今天顺了圣上的话,万一明天郁董出了什么事,或是此事遭到非议,圣上一定会把我推出去做替罪羊,哪怕是双方旗鼓相当,圣上也未必会替我说话,说不定还要装幅不偏不倚的模样谋取名声。何况……
陈演心里如是想着:
——何况不可能旗鼓相当,圣上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替谁背过黑锅,不会再有谁帮圣上说话的,我出头定然是孤家寡人,说不定还会被想谋取名声的御史抨击为阿谀逢迎的佞臣,这祸可我可不能惹,也惹不起。
“元辅说得极是,”崇祯天子再次婉言劝解道:“只是郁帅为国效力多年,若是责罚他,元辅难道不担心寒了军心么?”
“臣以为,这是姑息养奸。”陈演义正辞严。
——若是圣上同先帝那般,宁可自己名声受损,也要拼命护住为他出力的臣子,那我拼着被御史说成是奸佞也要给圣上搭这个台子,若是圣上同先帝那样,念着给他出力臣子的好,便是被旁人说成是魏忠贤我又何惧。
只是陈演很清楚崇祯皇帝一旦得志,就会把所有功劳都揽到自己身上,只有出问题需要有人顶缸时才会四下搜索当年支持自己意见的臣子,而陈演估计自己没机会得到兵权来自保。虽说陈演很同意崇祯的意见:那就是如此行事会寒了军心,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不过……
——不过圣上可不敢处罚手握兵权的将领,我就是不替郁帅说话,就是满朝文武都把郁帅说得十恶不赦,圣上也不会把他怎么样。既然无论我怎么说都不会有害国事,那又何必去顺着圣上的意思说话,去招惹不测之祸呐?
第三十五节 朝堂
抱着了陈首辅一样心思的臣子们,纷纷大骂郁董有错,一时朝堂上沸沸扬扬全是责备郁董的声音。最后崇祯皇帝只好亲自上阵,下旨说郁董功大于过,这次就不追究了,然后还严令两外两路援军加紧行军,同江北军一起给开封迅速解围。
跟着众人一起山呼万岁后,陈演又跟着退朝的人群一起走出皇宫,今天这些臣子都认为自己表现的不错,为了朝廷的大义据理力争,没有附和皇帝的举止也就不会被御史弹劾,更不会被皇帝在将来用做在郁董或江北军问题上处置失当的挡箭牌。至于最后的决议,也没有人回去用行动反对,因为大家都认为这种行为是里所应当的,只是皇上既然不分功给臣子,那也不要指望臣子出力。
“元辅,若是郁帅此番成功,下官以为可以保举他为江北提督。”
“元辅,郁帅劳苦功高,圣上为何不赐下金币、锦衣?将来若是有余暇,便是招入京师兰台赐宴也不为过啊。”
说话的人很多,陈演记不得都是谁说的什么话,但这些人无疑都要他抢在崇祯皇帝之前把这些话说出来,这样臣子们才能支持。若是不小心被崇祯皇帝抢先说出来了,那大家只好反对到底,虽说太荒谬的事情皇上还是会看出来并且拒绝下旨的,但有些不是荒谬到极点的错误,皇上就会执行下去。
比如河南大旱,朝议要赈济灾难、减免河南赋税,有南京的地方官说此时江南也有灾——当然了,大灾、小灾哪朝哪代不会有一点?所以要免一起免。
当时陈演还不是首辅,只是一个普通的朝臣,听到这个胡说八道的奏章后,他在心里痛骂道:这么荒谬的说法居然也敢堂而皇之地送到御前!一会儿元辅和阁老们开始骂时,我要跟着一起骂。
可是第一个开口的是崇祯皇帝,他觉得这道理很难反驳,所以说既然都有灾,那就都不必免了,也都不必赈济了。
陈演心中又是一片抗议之声,并且暗暗发誓:一会儿当首辅开始反对时,我要跟着嗡嗡。
为什么之前要跟着一起骂,而后一次只能跟着嗡嗡呢?因为对南京的收税涉及到很多东林集团成员的利益。虽然自己也是东林集团的一份子,但是陈演觉得有些时候还是要以国家为重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但是他不是首辅、不是阁老,这份奏章既然是南京的东林官员启奏的,那还是由周首辅开这个口更为稳妥吧,毕竟在朝堂上他是首辅,在东林内,他是多年来无数东林士人的座师。
不过周首辅没有反对,他赞同了。当时陈演在心里对周延儒又是一顿痛骂:真是懦夫、大懦夫,这么荒谬的决定你居然也会表示同意。
其他的朝臣一个接着一个,都表示同意,陈演也同意了。河南不会得到赈济,而赋税仍要继续,只是因为——崇祯皇上希望靠这个封住南京地方官的口。“皇上不会真的不知道这个主意有多荒谬,或是真的不知道该如何鉴别真受灾、假受灾和大灾、小灾吧。”陈演当时心里如是想着。
一次又一次,每次陈演都想在首辅表示反对后跟着嗡嗡,但每次首辅都没有对那些荒谬的决议表示反对。“真是懦夫。”陈演每次都给出这样的评判,下朝的时候,陈演时常会趁人不注意,或是周围人正七嘴八舌地给首辅出主意时也跑到首辅身后,发出一两声他认为对国家有利的建议,希望首辅下次上朝时能够把它说出口——反正这么多人都在说话,首辅也不会记得是谁说的,同僚也不会知道是谁提出的建议。
日复一日,陈演已经不准备跟着嗡嗡了,因为首辅是肯定不会在任何有利东林利益的提议上表示反对的,在这种问题上附和皇上也没有关系——不会有御史骂;其他问题一定不能附和皇上——御史还等着骂人的素材呢。
背后还传来乱哄哄的人声,陈演头也不回地向前走着,那些各种有利于国家的提案他不知道是谁说的,也没有心情去记。
“温体仁,不是我们东林的人,一直替圣上遮风挡雨,替圣上办他相干但是不好意思干的事情,在圣上想获利的时候替圣上抗下不想挨的骂。周延儒送了曹化淳一笔银子,让他对圣上说温体仁结党,圣上就把温体仁罢免了。很干脆、很痛快,完全没有记起温体仁多年的效劳,而是很高兴这个人带走了全部骂名。然后呢……然后就是北虏入寇,周延儒硬是把在通县的惨败说成自成祖以来前所未有的大捷,圣上因此去太庙献捷,而百官人人喜形于色,人手一篇给太祖高皇帝的锦绣贺文,好像真是什么大捷一般……最后周延儒也被罢免了,也没有什么特别倒霉的嘛,自古坐上宰相这个位置的,能被罢免然后高高兴兴的回乡,就算命不错了。”
打倒了周延儒当上首辅之后,陈演对自己的期许就是要比周延儒强,而所谓的强就是不把惨败硬说成大捷。很久之前,陈演的理想是在首辅反对时跟着嗡嗡,哪怕是触犯东林集团的利益,他仍然要跟着嗡嗡,但现在,他可以反对了,但朝堂之上的风气仍一如以往:“就凭我身后这批懦夫,我要是出来反对的话,他们是绝对不敢跟着嗡嗡的,我会成为孤家寡人被打翻在地的。如果我不坐在这个位置上,再来一个谎报军情的周延儒,那圣上受到的蒙蔽更多,至少现在他还能知道真相,有机会做出正确的决断……”
……
“事事忧人啊,”这是侯洵最近的口头禅,作为在一线负责指挥的督师,他比朝中的大臣们更能感到闯营的压力:“事事忧人啊。”
最近灾害比过去几年好了一些,但大明并没有从中受益很多,倒是相反对义军极为有利,大明的吏治和军队中的问题已经积重难返,侯洵还记得天下刚开始烽火四起的时候,一纸招安往往就能让大批的叛军束手就擒,或是抽调几千边军,便能把流民杀得血流成河。可是现在形势完全不同了,义军中的底层士兵或许还幻想招安,但他们的首领却已经有了夺取天下的雄心,而他们的军队已经不是明军能够匹敌,镇东侯的新军已经是朝廷的最后希望——不过真的是大明的救星么?对此侯洵心中也是疑云重重。
十几年前,侯洵第一次奉命来河南镇压叛乱,那次的起因很简单,首先是一场水灾,地方官吏请求赈济和减免赋税,不巧的是当时温体仁和东林的激烈争斗正处于紧要关头。温体仁是东林的死对头,他在崇祯面前揭露了钱谦益组织科举舞弊等种种罪状,导致钱谦益无法入阁拜相,东林恨他入骨。为了将这个奸佞轰下台,东林的策略是:在温体仁提出政策时上报灾害,以证明这个奸佞搞得天怒人怨;而东林保举人才时应该风调雨顺。如此水灾的上报不得不推迟一段,侯洵觉得这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反正等我们斗倒了温体仁这个奸佞,我们还是会为民请命的。
一年后,是时候上报水灾了,朝廷下旨让富户认捐,同意地方官收集船只打捞难民尸体加以掩埋,预防瘟疫等等……总之,侯洵觉得朝廷想到了每一件能替百姓做的事。可惜天公不作美,刚刚准备赖斯处理水灾的时候,地方官报告今天发生了大旱,需要进行预防蝗灾等工作。
既然刚刚报告皇上水灾,那总不好立刻报告旱灾吧,于是朝臣决定把这个灾情继续押后一年再报告给皇上,至于修河堤、购买船只等应付水灾的拨款,反正已经发下而且地方不再需要,那就先分了吧。
又过去了一年,是该上报旱灾和蝗灾的时候了,可是已经无法报告了,受灾的难民已经揭竿而起,冲进县里烧了衙门,赶走了地方官——这可不是小事,只有立刻拨款、抽调军队进行镇压。
侯洵带着边军赶到叛乱区,杀光了闹事的饥民,灾区已经是满目疮痍,连续的水灾、旱灾、蝗灾和兵灾。安分守己的百姓都死了,闹事的被杀了,剩下的都背井离乡逃难去了。当时侯洵气愤地责问被俘的一个闹事首领:“你为什么老老实实在家饿死,而要出来扰乱这太平世界?”
天下的事情都是被这些刁民扰乱了,如果他们安分守己地死在家里不出来闹事,那么朝廷就算晚上一年、两年,可终归会来赈济对不对?叛军是侯洵最憎恨的东西,都是他们,让朝廷无法有效地控制地方,这些死去的百姓的血债,都要算在他们头上。
温体仁这个奸佞已经被打倒了,东林又一次掌控朝政,但天下还是没有好起来,这当然不是东林的错,都是因为周延儒这个奸佞。当初他和我们东林就不是一条心,侯洵还记得当年温体仁揭露钱谦益时他的说辞,他跟着温体仁一起攻击东林,在钱公彻底失去入阁希望后,他就成为东林不得不依靠的对象。和复社一起进行科举舞弊,亲任主考官,成为了所有中举的士人的座师。
说道科举舞弊,侯洵也没有什么惭愧的,这是为了保证大明能够“众正盈朝。”保证再也不会有阿谀太监的阉党出来惑乱朝政。
太监都不是好东西,当年的王安,为了司礼监的掌印宝座,就带着东林官员冲进内功挟持天子。当然我们东林是为了清除奸,不得不和这个太监合作,不过可想而知太监是多么邪恶的一伙儿。
至于王安的干儿子曹化淳,这个家伙比魏忠贤还不如,只要给钱就能把皇帝把火坑里推,为了打倒温体仁这个奸佞,我们东林塞钱给了他,让他向皇上密告温体仁结党,向皇上保证我们没有进行科举舞弊,扳倒了这个奸佞。
现在,陈演是首辅了,侯洵庆幸地想到,大明朝廷终于被正人君子所掌握了,只要消灭了这些叛贼,就能开启中兴之治了。
侯洵的手指在地图上摩挲着,从陕西转到山西、从山西转到直隶、接着通过山东一直抚摸到南京的位置上,他长叹了一口气:“这次给开封解围,可是万万不能有失啊。”
北方的明军已经不复存在,孙传庭声称他还要一年的时间才能让秦军恢复野战能力,山西自顾不暇,之前也已经被闯营打破了胆;直隶杨文岳,也不要指望了;江北军,除了一个郁董再没有敢踏入河南一步的。现在大明最后两支军队:新军和楚军,都投入了河南战场。
“如果杨帅和左帅有失。”侯洵每次想到这个问题时心肝都会发颤,如果左良玉败给李自成、杨致远败给许平:“那么大明就再也没有可用之兵了。”
开封,这座中原的腹心城市,向北就是大明的统治中心直隶。
“如果、假如、万一闯贼得胜,那么他们就会北渡黄河,攻入直隶。”再没有军队能够抵挡叛军,闯军会直扑京师,而周围没有任何援军。一旦京师陷入包围,不但朝廷会失去对全国的控制,而且拥有上百万人口的京师也是无法长期坚持的。
“那就意味着——”虽然身边没有人,但侯洵甚至不敢把“灭亡”两个字在心中多想,如果京师失守,那么明廷就会威信扫地,整个北方边军赖以为生的南方粮饷再也无从转运。
“开封一定要保住,这次解围一定不能有失啊。”侯洵口中唠叨着:“朝堂上已经是我们正人君子的天下了,太平就要来到了啊,只要扫平了这些贼子。”
……
许平和李自成就要分道扬镳了,李自成的本部已经朝南向朱仙镇挺进,而许平的部队则向野鸡岗进发,开封城已经被他们远远抛在身后,只留下少量监视部队。
和李自成并驾齐驱的许平,突然开口问道:“大王,为何闷闷不乐?”
“哪里?”李自成先是一愣,然后哈哈一笑道:“只是在考虑如何击败左良玉罢了。”
“击败左良玉,对大王来说会是难事么?”许平笑着摇头道:“大王此言,末将却是不信。”
“嗯。”李自成敛起脸上的笑容,并没有回答许平的疑问。
“大王,末将斗胆猜上一猜吧。”许平说道:“开封周围已经有十多万逃出城的百姓,这段时间大王常常去巡视他们的营地,末将估计大王在那里见不到欢声笑语,逃出城的百姓不但没有庆幸之意,相反倒是愁容满面,整天哀声叹气。”
根据许平的派去的巡查官吏回报,这些开封的百姓家里几乎供着菩萨、烧着香,祈祷他们还在城中的亲人能从破城的战火中逃生:“我们的弟兄照顾那些老人时,看到老人们都是整夜不能入睡,或是一夜三惊,被噩梦吓得浑身冒冷汗,因为惦念城里的家人,连饭都咽不下。”
李自成叹了口气:“军师总是宽慰我,说我们兴仁义之兵,吊民伐罪,不过若是我们败了,这些逃出来的百姓,多半又会被论以同贼之罪。”
“所以我们不能败,不过大王忧心的显然不是这个。”许平没有让话题岔开,而是继续说道:“我和大王相处的日子并不算很长,也就是最近这段日子比较熟络。我以前听说到的那个闯王,是一个总在说替天行道,要剿兵安民的人。但我见到的这个闯王,却是一个总犹豫苦恼的人。我见到的这个闯王,心里并不相信他嘴上说的,一直怀疑自己是混世魔王,因为闯王走到哪里,哪里就尸横遍野。大批的官兵倒在我们闯营的刀下,其中也有很多是穷苦人,他们也有白发苍苍的父母,也有等他回家的妻子,有需要抚养的幼儿。这些官兵就是他们家的顶梁柱,当我们杀死他们的时候,实际就是杀了他的全家。”
李自成猛地勒住马,侧头紧紧盯住许平。
“大王,我也希望能立刻破城,让开封的百姓合家团圆,那时我也会和他们一起笑起来。”许平好像没有注意到李自成的凝视,缓缓拉着马缰让坐骑原地转了一个小圈,和李自成马头相对:“我猜大王只有在看到百姓笑出来的时候,才相信自己真的是在替天行道而不是一个魔头,大王,末将也是如此,末将比大王更加不堪,末将杀害过自己的师长。末将背叛朝廷的理由荒唐可笑——恕末将不愿再提起,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末将才相信自己没有大错特错。”
李自成沉默片刻,发出一声满是苍凉的苦笑:“是啊,只有在那个时候,我才觉得我确实是在替天行道。许兄弟猜对了我的心思,我是不是软弱,是不是不配做整个闯营的大王?”
第三十六节 对决
笔者按:不知道怎么回事,本该在这里出现的一段场景,以前登出了没有上下文的一部分,笔者马虎没有发现,经读者提醒后才发现。上次错误粘贴的部分大约有一千字,今天多一千补上这个失误,再次抱歉。
--------------------------------------------
“我曾经见过侯洵,他的标营现在离我们不足百里,是闯王的对手。侯洵很会读书,学而优则仕,他称得上是心如铁石,从来不曾怀疑自己做得不对。他深信他杀的每一个人都是为了报答朝廷;他深信他每杀一个人,离太平盛世就近了一步,他每杀一个人,就会有更多的人因此得救。因此侯洵心安理得地杀,杀人只会让他睡得更香、更沉,他绝不会像闯王这样疑虑,像闯王这样有时显得软弱。”许平顿了一顿,道:“就好比虎狼,它们吃人时不会疑虑,不会软弱,这种疑虑和软弱,让闯王您远离禽兽,让您还是一个人。新军里面有很多人是我所崇敬的,我也曾是其中的一员。我总是对自己说不和他们交战,河南就要生灵涂炭;但是新军的俘虏,我不会去屠杀他们,因为我也有疑虑,我有时也会软弱。”
“说来好笑,”李自成插嘴道:“纵横天下的闯营,竟然是由我和许兄弟来统帅。”
“因为我们不想做黄巢,如果大王是黄巢那样的人,末将也不愿意为大王效力。而且我不认为软弱和犹豫是什么难以启齿的事情,相反我为此而自豪,虽然我征战多年,但我仍不会从杀人中得到满足和愉快,我会难过、会犹豫、会怀疑,是不是我做的恶真的能给天下苍生带来好处。而每当这个时候,我就知道我还是一个人,而不是吃人的虎狼。”许平感慨道:“自古以来,王业欲兴,必有前驱。我所知道的王者,大都不是人类了。大王的目的是一统天下,而绝不甘为前驱,我常常担心,大王总有一天也会变得铁石心肠。”
“许兄弟放心吧,我虽然要推翻明廷,但我还记得曾和许兄弟击掌为誓过——杀一不辜取下不为也。”李自成笑了起来,这次他笑得很轻松:“并不是每一个义军首领都是一样的,你看,有尚未得志便强抢民女组建后宫的;也有我这般只有一妻的;有冷酷好杀的,也有我这种优柔寡断的。所以王者也应该可以千奇百怪,我不信一定要心如铁石才能夺取天下。”
“正是如此,”许平大声说道:“闯王,就让开封的百姓多做一个月的噩梦,多提心吊胆一段时间吧。等我们击败了新军、楚军,立刻就联系守将破城。开封的百姓一定能合家团圆,母子相认,夫妻团聚,末将向你保证!”
……
和许平分手后,李自成带着亲卫去追赶他的大军,等他回到自己的中军后,牛金星已经等得有些不耐烦了:“大王,我们的先锋在朱仙镇遇到了左良玉的先锋。”
“战事如何?”
“还没有打起来,”虽然闯营准备充足,但是事先李自成已经让先头部队处于守势,以免把楚军先锋打疼导致左良玉不敢继续前进,牛金星已经发现楚军的主力正急速向他们的先锋靠拢:“左良玉还不清楚我们的实力,他好像误认为我们正赶去攻击郁董,朱仙镇是我军的偏师,所以急着想打我们后卫一个措手不及。”
这个人不出所料也在闯营干过几天文书和授课的工作,拿过一些菲薄的俸禄,因为不是闯营的官吏,孙可望逃走时当然不会带上他,而地方闯军也没有给他在各个坚固据点安排位置。虽说不是什么要职,但罪名可大可小,这个人感觉自己教了些时日的书,并无参与任何闯营的军务、政务,要是被定一个失身贼寇有些冤枉。眼见官兵步步逼近,这个人心里越来越担忧,他曾为闯营工作的事情有不少人知道,生怕官兵会在得胜后算帐。听说郁董比较和善,又自认为罪过很小未必会有人计较,这个人就急忙赶来投军,希望能以此洗刷之前的污点。
竖着耳朵听那个人吞吞吐吐地说出这段经历后,早就蓄势待发的郁董一下子又从门槛上窜起来:“书生,这又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难道闯贼来了,农民就不种地了?商贩就不做买卖了?你一个年轻书生不教书,拿什么糊口?拿什么赡养父母?你又没有替闯贼出力,再说就是出过力又如何?”
顿了一顿后,郁董深吸一口气,再次向着周围的人群大声重复道:“俺是河南人,不是湖广蛮子、直隶佬!俺是打回老家,不是来河南争功的。不少闯贼手下也是河南人,对湖广蛮子、直隶佬来说,他们是首级、是功劳!但对本将来说,那都是本将的老乡,是老乡!别说替闯贼教教书、种种地,就是替闯贼打过仗的,本将也是胁从不问!”
和之前来的一路上相同,郁董的宣言再次引起如雷的彩声,每听到这话的人都放下心来,真心实意地向郁董欢呼。
这些话实现郁董和师爷商量过,如果说多了朝廷难免会不快,不过许平听了估计会很痛快,最清楚自己斤两的就是许平和孙可望,郁董知道对方根本不怕自己去他们争夺民心。朝廷很可能因为自己说什么不追究、不坚守的话不满,不过吴维帮郁董分析说:还真没听说过当今皇上敢收拾什么手握兵权的将领,典型一个欺软怕硬。
现在郁董手握兵权,所以不必担心皇上拿自己问罪,而要想保住自己的兵权,不能得罪的还是许平而不是朝廷。所以……朝廷是不是听了会不痛快,谁在乎?
“又是一个笨蛋。”等郁董和吴维两人回营时,他们说起今天这个来投军的书生:“现在胜败如何我们都看不清,我们都怕许将军多于朝廷的时候,他竟然会把注压在我们身上!怪不得闯贼只让他去教书,这人怕不是书读得都把脑子读傻了吧。”
……
“郁董真是个知情识趣的人,”一向把归德府视为自己私产的孙可望,虽然不得不撤退到开封,但仍然对郁董的行动极为关注,他审视着这些日子来从归德送回的报告,上面说郁董没有动过孙可望的一草一木,每次要是有人助饷郁董都会敲锣打鼓地把人送走:“生怕我不知道他绝没有拿过我一两银子,没有动过我的铺子、吃过我的粮食——就是吃也一定会付钱的。”孙可望咯咯笑道:“要是许兄弟去打他的话,恐怕我都会不好意思、会替他说情了。”
和孙可望一样,南京也在关注着郁董的进展,虽然他还是河南的总兵,但最近以来一直吃南京的粮、拿南京的饷,手下也有大批的南直隶士兵,江北军无人敢于出击,郁董是唯一能给他们挣脸的人了。自从郁董出兵以来,南京方面就连篇累牍地为他歌功颂德,尤其是一开始杨致远和左良玉都谨慎持重时,郁董一路高歌猛进,兵不血刃地收复了半个归德府,南京方面当然把这块功劳中最大的一块划给了自己:正是由于南京果断地截流新军的军火、物资已经应该上缴给朝廷的赋税,才得以迅速建立了一支精锐的江北军,一支能够在河南出现危机的时候,将闯贼挡在大明赋税重地之外的军队,而郁董就是这支军队战斗力的证明。
河南巡抚当然不服气,高明衡觉得郁董是自己火线提拔的,之前在河南战绩也不错,足以说明自己才是慧眼识英才的伯乐。不过现在和南京争论很困难而且很不明智,困难在于高明衡还被包围在开封城里,和京师的联系时断时续非常不可靠,最近还是因为解围军的压力迫使闯军大量移到外线才让开封的通讯好了一些;而不明智在于,高明衡现在日夜期盼着解围部队杀到开封城下,在这个时候得罪南京和江北军显然是很愚蠢的。不过高明衡已经暗暗打定主意,一旦开封解围他就要立刻把郁董要回来。郁董这么念乡情的人,目前仍挂着河南的官衔,于情于理都不会太难,若是成功的话高明衡还打算保举郁董提督河南军务来报偿他。
至于朝廷方面,对郁董的观感则很复杂,最开始郁董率先发起反击,作为三路解围大军最先一路攻入闯营领地的将领,崇祯天子和内阁都是很欣赏他的。
南京的报捷奏章每天都有好几封,崇祯天子第一天称赞郁董为:中原战局的救星;第二天称赞郁董为:许贼的克星。第三天则一连重复了好几遍:中原的救星、许贼的克星、中原的救星、许贼的克星……
尤其让内阁满意的是:不仅仅是南京的奏章,地方上的缙绅也纷纷主动写文章称赞郁董。之前每次官兵过境,士人、缙绅无不骂声一片,官兵杀良冒功的时候,就连痒生也不放过,只是崇祯天子不愿意得罪有兵权的将领,朝廷也不得不装聋作哑。这次河南的士人、缙绅,听说官兵又来解围的时候,就和其他百姓一起四散逃亡,个别胆大包天留在南部的,果然在楚军手里遭了灾。但对郁董的军纪行止,缙绅则是交口赞誉,那些河南籍的官员人人都受到家乡故旧的来信,称颂郁董之余,都主动替他求情,希望朝臣能够在皇上面前为这位河南老乡美言,让他能够升官发财。
最开始崇祯天子对此是满意的,不然也不会称赞郁董为中原的救星和许平的克星,不过渐渐的,随着一些郁董的言论传入朝中后,皇上和阁臣就开始不高兴了。
“郁帅说他不会猛烈扫平闯贼,以免闯贼狗急跳墙!”崇祯知道这话郁董说了不止一次,他不满地说道:“郁帅忘了他吃的是朝廷的粮、拿的是朝廷的饷了么?怎么可以把私情放在朝廷大义之上。”
御案上还有一份称赞郁董的奏章,里面的话崇祯也不是第一次见到,因此他更为不满:“郁帅说什么万一战败他不会坚壁清野,这种自堕军心的话怎么可以乱说?这在军中不算是妖言惑众么?郁帅身为一军之主竟然会自己说,真是太让朕失望了。”崇祯生气地抛下奏章。
“圣上所言极是,”魏阁老立刻附和道:“郁董还说什么为了避免家乡兵祸所以不会坚守城池,会主动放弃国土,这真是大谬不然之语!臣以为:圣上应该严词切责郁董,问他还记不记得到底这天下的城池,是谁家的城池?这普天之下的土地,到底是谁家的国土?”
已经成为首辅的陈演也从朝班中跳出来,配合大骂道:“郁董口出狂言,说什么对失身闯贼的罪人既往不咎,臣以为其有僭越之嫌,请皇上切词责问,令其自辩。”
这种回答显然有些出乎崇祯的预料,他咳嗽一声:“诸位爱卿所言甚是,只是当今乃是用人之时。”
陈演心里有数,皇上刚说的这最后一句话多半是他希望从群臣口中听到的,但即便如此陈首辅仍没有给皇上搭台阶的意思,他再三恳请道:“郁董僭越无礼,臣以为不可姑息,望圣上明断。”
“臣附议,”其他阁臣一片响应之声,几个人甚至跪下叩头:“圣上,郁董胆大妄为,恳请圣上穷治此罪。”
崇祯天子又咳嗽两声,驳回了臣子们的建议:“郁帅虽有小过,但一片忠勤之心不可不察。”说着崇祯就看向陈演:“元辅以为如何?”
“臣不以为然!”陈演一点儿也没给皇上面子,断然摇头否定道:“唯名与器,不可假人,郁董僭越之罪,不可不严惩以戒后人。”
——若是今天顺了圣上的话,万一明天郁董出了什么事,或是此事遭到非议,圣上一定会把我推出去做替罪羊,哪怕是双方旗鼓相当,圣上也未必会替我说话,说不定还要装幅不偏不倚的模样谋取名声。何况……
陈演心里如是想着:
——何况不可能旗鼓相当,圣上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替谁背过黑锅,不会再有谁帮圣上说话的,我出头定然是孤家寡人,说不定还会被想谋取名声的御史抨击为阿谀逢迎的佞臣,这祸可我可不能惹,也惹不起。
“元辅说得极是,”崇祯天子再次婉言劝解道:“只是郁帅为国效力多年,若是责罚他,元辅难道不担心寒了军心么?”
“臣以为,这是姑息养奸。”陈演义正辞严。
——若是圣上同先帝那般,宁可自己名声受损,也要拼命护住为他出力的臣子,那我拼着被御史说成是奸佞也要给圣上搭这个台子,若是圣上同先帝那样,念着给他出力臣子的好,便是被旁人说成是魏忠贤我又何惧。
只是陈演很清楚崇祯皇帝一旦得志,就会把所有功劳都揽到自己身上,只有出问题需要有人顶缸时才会四下搜索当年支持自己意见的臣子,而陈演估计自己没机会得到兵权来自保。虽说陈演很同意崇祯的意见:那就是如此行事会寒了军心,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不过……
——不过圣上可不敢处罚手握兵权的将领,我就是不替郁帅说话,就是满朝文武都把郁帅说得十恶不赦,圣上也不会把他怎么样。既然无论我怎么说都不会有害国事,那又何必去顺着圣上的意思说话,去招惹不测之祸呐?
第三十五节 朝堂
抱着了陈首辅一样心思的臣子们,纷纷大骂郁董有错,一时朝堂上沸沸扬扬全是责备郁董的声音。最后崇祯皇帝只好亲自上阵,下旨说郁董功大于过,这次就不追究了,然后还严令两外两路援军加紧行军,同江北军一起给开封迅速解围。
跟着众人一起山呼万岁后,陈演又跟着退朝的人群一起走出皇宫,今天这些臣子都认为自己表现的不错,为了朝廷的大义据理力争,没有附和皇帝的举止也就不会被御史弹劾,更不会被皇帝在将来用做在郁董或江北军问题上处置失当的挡箭牌。至于最后的决议,也没有人回去用行动反对,因为大家都认为这种行为是里所应当的,只是皇上既然不分功给臣子,那也不要指望臣子出力。
“元辅,若是郁帅此番成功,下官以为可以保举他为江北提督。”
“元辅,郁帅劳苦功高,圣上为何不赐下金币、锦衣?将来若是有余暇,便是招入京师兰台赐宴也不为过啊。”
说话的人很多,陈演记不得都是谁说的什么话,但这些人无疑都要他抢在崇祯皇帝之前把这些话说出来,这样臣子们才能支持。若是不小心被崇祯皇帝抢先说出来了,那大家只好反对到底,虽说太荒谬的事情皇上还是会看出来并且拒绝下旨的,但有些不是荒谬到极点的错误,皇上就会执行下去。
比如河南大旱,朝议要赈济灾难、减免河南赋税,有南京的地方官说此时江南也有灾——当然了,大灾、小灾哪朝哪代不会有一点?所以要免一起免。
当时陈演还不是首辅,只是一个普通的朝臣,听到这个胡说八道的奏章后,他在心里痛骂道:这么荒谬的说法居然也敢堂而皇之地送到御前!一会儿元辅和阁老们开始骂时,我要跟着一起骂。
可是第一个开口的是崇祯皇帝,他觉得这道理很难反驳,所以说既然都有灾,那就都不必免了,也都不必赈济了。
陈演心中又是一片抗议之声,并且暗暗发誓:一会儿当首辅开始反对时,我要跟着嗡嗡。
为什么之前要跟着一起骂,而后一次只能跟着嗡嗡呢?因为对南京的收税涉及到很多东林集团成员的利益。虽然自己也是东林集团的一份子,但是陈演觉得有些时候还是要以国家为重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但是他不是首辅、不是阁老,这份奏章既然是南京的东林官员启奏的,那还是由周首辅开这个口更为稳妥吧,毕竟在朝堂上他是首辅,在东林内,他是多年来无数东林士人的座师。
不过周首辅没有反对,他赞同了。当时陈演在心里对周延儒又是一顿痛骂:真是懦夫、大懦夫,这么荒谬的决定你居然也会表示同意。
其他的朝臣一个接着一个,都表示同意,陈演也同意了。河南不会得到赈济,而赋税仍要继续,只是因为——崇祯皇上希望靠这个封住南京地方官的口。“皇上不会真的不知道这个主意有多荒谬,或是真的不知道该如何鉴别真受灾、假受灾和大灾、小灾吧。”陈演当时心里如是想着。
一次又一次,每次陈演都想在首辅表示反对后跟着嗡嗡,但每次首辅都没有对那些荒谬的决议表示反对。“真是懦夫。”陈演每次都给出这样的评判,下朝的时候,陈演时常会趁人不注意,或是周围人正七嘴八舌地给首辅出主意时也跑到首辅身后,发出一两声他认为对国家有利的建议,希望首辅下次上朝时能够把它说出口——反正这么多人都在说话,首辅也不会记得是谁说的,同僚也不会知道是谁提出的建议。
日复一日,陈演已经不准备跟着嗡嗡了,因为首辅是肯定不会在任何有利东林利益的提议上表示反对的,在这种问题上附和皇上也没有关系——不会有御史骂;其他问题一定不能附和皇上——御史还等着骂人的素材呢。
背后还传来乱哄哄的人声,陈演头也不回地向前走着,那些各种有利于国家的提案他不知道是谁说的,也没有心情去记。
“温体仁,不是我们东林的人,一直替圣上遮风挡雨,替圣上办他相干但是不好意思干的事情,在圣上想获利的时候替圣上抗下不想挨的骂。周延儒送了曹化淳一笔银子,让他对圣上说温体仁结党,圣上就把温体仁罢免了。很干脆、很痛快,完全没有记起温体仁多年的效劳,而是很高兴这个人带走了全部骂名。然后呢……然后就是北虏入寇,周延儒硬是把在通县的惨败说成自成祖以来前所未有的大捷,圣上因此去太庙献捷,而百官人人喜形于色,人手一篇给太祖高皇帝的锦绣贺文,好像真是什么大捷一般……最后周延儒也被罢免了,也没有什么特别倒霉的嘛,自古坐上宰相这个位置的,能被罢免然后高高兴兴的回乡,就算命不错了。”
打倒了周延儒当上首辅之后,陈演对自己的期许就是要比周延儒强,而所谓的强就是不把惨败硬说成大捷。很久之前,陈演的理想是在首辅反对时跟着嗡嗡,哪怕是触犯东林集团的利益,他仍然要跟着嗡嗡,但现在,他可以反对了,但朝堂之上的风气仍一如以往:“就凭我身后这批懦夫,我要是出来反对的话,他们是绝对不敢跟着嗡嗡的,我会成为孤家寡人被打翻在地的。如果我不坐在这个位置上,再来一个谎报军情的周延儒,那圣上受到的蒙蔽更多,至少现在他还能知道真相,有机会做出正确的决断……”
……
“事事忧人啊,”这是侯洵最近的口头禅,作为在一线负责指挥的督师,他比朝中的大臣们更能感到闯营的压力:“事事忧人啊。”
最近灾害比过去几年好了一些,但大明并没有从中受益很多,倒是相反对义军极为有利,大明的吏治和军队中的问题已经积重难返,侯洵还记得天下刚开始烽火四起的时候,一纸招安往往就能让大批的叛军束手就擒,或是抽调几千边军,便能把流民杀得血流成河。可是现在形势完全不同了,义军中的底层士兵或许还幻想招安,但他们的首领却已经有了夺取天下的雄心,而他们的军队已经不是明军能够匹敌,镇东侯的新军已经是朝廷的最后希望——不过真的是大明的救星么?对此侯洵心中也是疑云重重。
十几年前,侯洵第一次奉命来河南镇压叛乱,那次的起因很简单,首先是一场水灾,地方官吏请求赈济和减免赋税,不巧的是当时温体仁和东林的激烈争斗正处于紧要关头。温体仁是东林的死对头,他在崇祯面前揭露了钱谦益组织科举舞弊等种种罪状,导致钱谦益无法入阁拜相,东林恨他入骨。为了将这个奸佞轰下台,东林的策略是:在温体仁提出政策时上报灾害,以证明这个奸佞搞得天怒人怨;而东林保举人才时应该风调雨顺。如此水灾的上报不得不推迟一段,侯洵觉得这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反正等我们斗倒了温体仁这个奸佞,我们还是会为民请命的。
一年后,是时候上报水灾了,朝廷下旨让富户认捐,同意地方官收集船只打捞难民尸体加以掩埋,预防瘟疫等等……总之,侯洵觉得朝廷想到了每一件能替百姓做的事。可惜天公不作美,刚刚准备赖斯处理水灾的时候,地方官报告今天发生了大旱,需要进行预防蝗灾等工作。
既然刚刚报告皇上水灾,那总不好立刻报告旱灾吧,于是朝臣决定把这个灾情继续押后一年再报告给皇上,至于修河堤、购买船只等应付水灾的拨款,反正已经发下而且地方不再需要,那就先分了吧。
又过去了一年,是该上报旱灾和蝗灾的时候了,可是已经无法报告了,受灾的难民已经揭竿而起,冲进县里烧了衙门,赶走了地方官——这可不是小事,只有立刻拨款、抽调军队进行镇压。
侯洵带着边军赶到叛乱区,杀光了闹事的饥民,灾区已经是满目疮痍,连续的水灾、旱灾、蝗灾和兵灾。安分守己的百姓都死了,闹事的被杀了,剩下的都背井离乡逃难去了。当时侯洵气愤地责问被俘的一个闹事首领:“你为什么老老实实在家饿死,而要出来扰乱这太平世界?”
天下的事情都是被这些刁民扰乱了,如果他们安分守己地死在家里不出来闹事,那么朝廷就算晚上一年、两年,可终归会来赈济对不对?叛军是侯洵最憎恨的东西,都是他们,让朝廷无法有效地控制地方,这些死去的百姓的血债,都要算在他们头上。
温体仁这个奸佞已经被打倒了,东林又一次掌控朝政,但天下还是没有好起来,这当然不是东林的错,都是因为周延儒这个奸佞。当初他和我们东林就不是一条心,侯洵还记得当年温体仁揭露钱谦益时他的说辞,他跟着温体仁一起攻击东林,在钱公彻底失去入阁希望后,他就成为东林不得不依靠的对象。和复社一起进行科举舞弊,亲任主考官,成为了所有中举的士人的座师。
说道科举舞弊,侯洵也没有什么惭愧的,这是为了保证大明能够“众正盈朝。”保证再也不会有阿谀太监的阉党出来惑乱朝政。
太监都不是好东西,当年的王安,为了司礼监的掌印宝座,就带着东林官员冲进内功挟持天子。当然我们东林是为了清除奸,不得不和这个太监合作,不过可想而知太监是多么邪恶的一伙儿。
至于王安的干儿子曹化淳,这个家伙比魏忠贤还不如,只要给钱就能把皇帝把火坑里推,为了打倒温体仁这个奸佞,我们东林塞钱给了他,让他向皇上密告温体仁结党,向皇上保证我们没有进行科举舞弊,扳倒了这个奸佞。
现在,陈演是首辅了,侯洵庆幸地想到,大明朝廷终于被正人君子所掌握了,只要消灭了这些叛贼,就能开启中兴之治了。
侯洵的手指在地图上摩挲着,从陕西转到山西、从山西转到直隶、接着通过山东一直抚摸到南京的位置上,他长叹了一口气:“这次给开封解围,可是万万不能有失啊。”
北方的明军已经不复存在,孙传庭声称他还要一年的时间才能让秦军恢复野战能力,山西自顾不暇,之前也已经被闯营打破了胆;直隶杨文岳,也不要指望了;江北军,除了一个郁董再没有敢踏入河南一步的。现在大明最后两支军队:新军和楚军,都投入了河南战场。
“如果杨帅和左帅有失。”侯洵每次想到这个问题时心肝都会发颤,如果左良玉败给李自成、杨致远败给许平:“那么大明就再也没有可用之兵了。”
开封,这座中原的腹心城市,向北就是大明的统治中心直隶。
“如果、假如、万一闯贼得胜,那么他们就会北渡黄河,攻入直隶。”再没有军队能够抵挡叛军,闯军会直扑京师,而周围没有任何援军。一旦京师陷入包围,不但朝廷会失去对全国的控制,而且拥有上百万人口的京师也是无法长期坚持的。
“那就意味着——”虽然身边没有人,但侯洵甚至不敢把“灭亡”两个字在心中多想,如果京师失守,那么明廷就会威信扫地,整个北方边军赖以为生的南方粮饷再也无从转运。
“开封一定要保住,这次解围一定不能有失啊。”侯洵口中唠叨着:“朝堂上已经是我们正人君子的天下了,太平就要来到了啊,只要扫平了这些贼子。”
……
许平和李自成就要分道扬镳了,李自成的本部已经朝南向朱仙镇挺进,而许平的部队则向野鸡岗进发,开封城已经被他们远远抛在身后,只留下少量监视部队。
和李自成并驾齐驱的许平,突然开口问道:“大王,为何闷闷不乐?”
“哪里?”李自成先是一愣,然后哈哈一笑道:“只是在考虑如何击败左良玉罢了。”
“击败左良玉,对大王来说会是难事么?”许平笑着摇头道:“大王此言,末将却是不信。”
“嗯。”李自成敛起脸上的笑容,并没有回答许平的疑问。
“大王,末将斗胆猜上一猜吧。”许平说道:“开封周围已经有十多万逃出城的百姓,这段时间大王常常去巡视他们的营地,末将估计大王在那里见不到欢声笑语,逃出城的百姓不但没有庆幸之意,相反倒是愁容满面,整天哀声叹气。”
根据许平的派去的巡查官吏回报,这些开封的百姓家里几乎供着菩萨、烧着香,祈祷他们还在城中的亲人能从破城的战火中逃生:“我们的弟兄照顾那些老人时,看到老人们都是整夜不能入睡,或是一夜三惊,被噩梦吓得浑身冒冷汗,因为惦念城里的家人,连饭都咽不下。”
李自成叹了口气:“军师总是宽慰我,说我们兴仁义之兵,吊民伐罪,不过若是我们败了,这些逃出来的百姓,多半又会被论以同贼之罪。”
“所以我们不能败,不过大王忧心的显然不是这个。”许平没有让话题岔开,而是继续说道:“我和大王相处的日子并不算很长,也就是最近这段日子比较熟络。我以前听说到的那个闯王,是一个总在说替天行道,要剿兵安民的人。但我见到的这个闯王,却是一个总犹豫苦恼的人。我见到的这个闯王,心里并不相信他嘴上说的,一直怀疑自己是混世魔王,因为闯王走到哪里,哪里就尸横遍野。大批的官兵倒在我们闯营的刀下,其中也有很多是穷苦人,他们也有白发苍苍的父母,也有等他回家的妻子,有需要抚养的幼儿。这些官兵就是他们家的顶梁柱,当我们杀死他们的时候,实际就是杀了他的全家。”
李自成猛地勒住马,侧头紧紧盯住许平。
“大王,我也希望能立刻破城,让开封的百姓合家团圆,那时我也会和他们一起笑起来。”许平好像没有注意到李自成的凝视,缓缓拉着马缰让坐骑原地转了一个小圈,和李自成马头相对:“我猜大王只有在看到百姓笑出来的时候,才相信自己真的是在替天行道而不是一个魔头,大王,末将也是如此,末将比大王更加不堪,末将杀害过自己的师长。末将背叛朝廷的理由荒唐可笑——恕末将不愿再提起,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末将才相信自己没有大错特错。”
李自成沉默片刻,发出一声满是苍凉的苦笑:“是啊,只有在那个时候,我才觉得我确实是在替天行道。许兄弟猜对了我的心思,我是不是软弱,是不是不配做整个闯营的大王?”
第三十六节 对决
笔者按:不知道怎么回事,本该在这里出现的一段场景,以前登出了没有上下文的一部分,笔者马虎没有发现,经读者提醒后才发现。上次错误粘贴的部分大约有一千字,今天多一千补上这个失误,再次抱歉。
--------------------------------------------
“我曾经见过侯洵,他的标营现在离我们不足百里,是闯王的对手。侯洵很会读书,学而优则仕,他称得上是心如铁石,从来不曾怀疑自己做得不对。他深信他杀的每一个人都是为了报答朝廷;他深信他每杀一个人,离太平盛世就近了一步,他每杀一个人,就会有更多的人因此得救。因此侯洵心安理得地杀,杀人只会让他睡得更香、更沉,他绝不会像闯王这样疑虑,像闯王这样有时显得软弱。”许平顿了一顿,道:“就好比虎狼,它们吃人时不会疑虑,不会软弱,这种疑虑和软弱,让闯王您远离禽兽,让您还是一个人。新军里面有很多人是我所崇敬的,我也曾是其中的一员。我总是对自己说不和他们交战,河南就要生灵涂炭;但是新军的俘虏,我不会去屠杀他们,因为我也有疑虑,我有时也会软弱。”
“说来好笑,”李自成插嘴道:“纵横天下的闯营,竟然是由我和许兄弟来统帅。”
“因为我们不想做黄巢,如果大王是黄巢那样的人,末将也不愿意为大王效力。而且我不认为软弱和犹豫是什么难以启齿的事情,相反我为此而自豪,虽然我征战多年,但我仍不会从杀人中得到满足和愉快,我会难过、会犹豫、会怀疑,是不是我做的恶真的能给天下苍生带来好处。而每当这个时候,我就知道我还是一个人,而不是吃人的虎狼。”许平感慨道:“自古以来,王业欲兴,必有前驱。我所知道的王者,大都不是人类了。大王的目的是一统天下,而绝不甘为前驱,我常常担心,大王总有一天也会变得铁石心肠。”
“许兄弟放心吧,我虽然要推翻明廷,但我还记得曾和许兄弟击掌为誓过——杀一不辜取下不为也。”李自成笑了起来,这次他笑得很轻松:“并不是每一个义军首领都是一样的,你看,有尚未得志便强抢民女组建后宫的;也有我这般只有一妻的;有冷酷好杀的,也有我这种优柔寡断的。所以王者也应该可以千奇百怪,我不信一定要心如铁石才能夺取天下。”
“正是如此,”许平大声说道:“闯王,就让开封的百姓多做一个月的噩梦,多提心吊胆一段时间吧。等我们击败了新军、楚军,立刻就联系守将破城。开封的百姓一定能合家团圆,母子相认,夫妻团聚,末将向你保证!”
……
和许平分手后,李自成带着亲卫去追赶他的大军,等他回到自己的中军后,牛金星已经等得有些不耐烦了:“大王,我们的先锋在朱仙镇遇到了左良玉的先锋。”
“战事如何?”
“还没有打起来,”虽然闯营准备充足,但是事先李自成已经让先头部队处于守势,以免把楚军先锋打疼导致左良玉不敢继续前进,牛金星已经发现楚军的主力正急速向他们的先锋靠拢:“左良玉还不清楚我们的实力,他好像误认为我们正赶去攻击郁董,朱仙镇是我军的偏师,所以急着想打我们后卫一个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