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仁看着眼前的小舅子,依旧还是不以为意的样子,不禁皱眉,他这个小舅子果然只适合做个只有眼前利的小商人,便是像那家以舆图封勋的贺家一样,也是不可能的,更别提做官了,而且他这位小舅子还自视甚高,若不是看其在经商,敛财上还有几分头脑,能帮他在恩师面前长脸,提供银钱,不然,便是此人再是他小舅子,他也不会搭理他一句,更别提和他在这里讲明其中利害,浪费口舌。
“天高皇帝远,再是什么次辅的家族,和什么卫家的嫡长子又如何?在山东这个地盘,哪里有人敢和杨大人作对?当然,在章县,自然也是没有人敢和姐夫您作对的,我都是生活在您的庇护之下的,没有您,哪里有现在的我啊。”苗文伟不以为然地摆摆手,但看着周仁看向他的目光中带着浓浓的不悦之意,又陪笑奉承着周仁。
“不过,姐夫,就是那次辅和卫赜再厉害,这手也伸不进章县来不是?”苗文伟对着周仁偶赔笑着,卫赜的治所在任安郡,章县不属于任安郡的治下,而次辅便是在位高权重,也不能直接插手地方政务,这点常识他还是知道的,然后继续对着周仁道:“再说,咱们山东本就远离京城,上面每次派来的钦察不都是象征性的走个过场,所以这也没什么可害怕的。”
“咱们做这事是杨大人默认的,有事杨大人也脱不了关系,他不会不保咱们的。”苗文伟没有丝毫担心地对着周仁道。
“这次和以前不一样,据说上面已经派了钦察来山东,来得人中还有皇天贵胄,这阵仗哪里是以前那样的小打小闹可比?”说道这,周仁似乎想起了什么,眉头狠狠皱起,“这次钦差的到来,并没有提前知会各府,据说后日钦差仪驾就会驾临齐州府,这件事可不同寻常。”这是之前从没有过的事情,钦察巡查至少提前半个月只会省台,这是惯例,但从这次钦差的行为来看,似乎来者不善。这个消息,还是三日前才收到的消息,这个时候,估计各府除了例如任安郡和个别几个被布政使监视起来的知府县令外,其余的人都知道了。
“至于你说得那些关于布政使大人的话,最好把嘴把严,不然谁都救不了你。”周仁警告道:“你我不过是最底层的一个,泄露了一些秘密,没人能保得住你。”
“再者,你我在那些人眼中,不过是一颗随时可以舍弃的棋子,到时出事了,上面的人没有事,推得一干二净,他们将自己指摘干净,没有什么事,倒霉的只会是我们这些办事的,到时依照大齐律,我们便是有十个脑袋也不够砍的。”周仁说道这,眼中寒气渐起,他在官场上呆了这么多年,这种事情真的是屡见不鲜,但若是真是到了鱼死网破的时候,他不介意为了活命,让那些人下水,一个都别想跑。
没道理他出了最大的力,拿最少的银子,最后什么脏水都往他身上泼,让他承担全部的罪责,这样的事是不可能的。
“嗯,谨遵姐夫教导,我以后一定注意。”苗文伟应道。
“那姐夫,这么好的营生还干不,这可是赚钱最好的时候。”这段时间,指着那里的粮食,他赚得个盆钵满提,虽然上交给布政使六成的收入,但剩下的也依旧够他每天从梦里笑醒了。
“算了,还是继续吧。”周仁想到自己老师经常对自己催银子的事,点了点头,“相信恩师会处理好这些关系的。”
“嗯,我知道了,谢谢姐夫。”苗文伟一听这句话,立时笑开了。
此时,前往章县的官道上,沈皎对着身旁的暗彦道:“他们若是真的是利用那里的粮食……”说到这,沈皎没再说下去,但眼中充满了深深的寒意,语气森然。
第147章 粮仓
沈皎皱了皱眉, 没有将话再说下去,看着眼前这些怀里抱着馒头的灾民,对着一旁的暗彦问道:“彦先生, 咱们所带的粮食若是救济周围村庄的百姓, 可能维持两餐?”
“公子,现在的粮食是前天才送来的,若是救济周围村庄的灾民, 维持两餐应是可以的。”暗彦看着沈皎心中已经有了打算,只是回答, 也不阻止,在来之前陛下便有交代, 让他一路上以元嘉郡主这个主子的想法为主, 便是遇到想法相悖时, 也尽量遵循元嘉郡主的意思。所以,虽然他现在对其的做法,并不认同,但也不会阻止,他只需要服从命令便够了,主次永远要记得。
“不过, 按照属下之前了解的情况,这周围的百姓应该有千人左右, 肯定是不能按照刚才那样的供给了。”暗彦核算了一下随行的粮食, 皱眉道。他不阻止郡主发善心, 救助百姓, 但也不能让其随性子来,不知粮草之事的重大。若是像之前承诺柳树村的村民一般,都给了平常百姓半年都不一定能吃上一顿的馒头,还管饱,这样救济程度根本不是他们现在所带的粮食能承受的了的。
“这个彦先生放心,我明白轻重。既然是救灾,就按照朝中救灾的惯例来,每人领一升粟,孩童领半升。”按照大齐救灾时的惯例,每人一天可领一升粟,孩童领半粟,虽然不多,但也够一个人在灾年维持生命,不饿死了。
“对了,让男女分开领,维持好秩序,避免相蹂。”沈皎说完后,又对着身旁的暗彦嘱咐道。在这样一个饥荒的时代,可以想象,领粮食时,百姓蜂拥而至的场面,但这样的场面,最令人担忧的便是踩踏事件了,她记得在学史时,老师张博钧在讲到赈灾时,有一篇介绍前朝的一位刺史在赈灾时,便是采用这样男女分开领粮的方法,从而减少了很多的踩踏事件。
“是,属下这就吩咐下去,让良器维持好秩序,公子放心便是。”暗彦应道。他也是没有想到元嘉郡主会考虑如此周全,但心中还是止不住的担忧,这将粮食都发出去,他们接下来该怎么办,虽说饿个两三天不会有饿死,但也会让那些士兵手无战斗之力,若是再遇到一次劫匪,那后果不堪设想。
如此想着,暗彦也皱眉问了出来:“公子,这也不是长久之法啊……”
“这个我自然知道。”沈皎不待暗彦说完,摆了摆手,安抚道:“彦先生,我自是知道这不是长久之法。至于粮食问题,您不必担心,明天咱们往章县县城而去,我记得章县应是有官仓的,并且还应有不少储量才是。”
暗彦听后大惊,连忙道:“公子,章县是有官仓,但是那可是军仓,不能擅动啊。”
“我自是知道是军仓。”沈皎摆了摆手道:“军仓又如何?”
“军仓没有内阁公文和圣旨,是不能擅动的。动了军仓,公子,原是好意,也会成为坏事,到时朝中的一些大臣,得知后,一定不会善罢甘休,到时朝野废然。更何况,您身上并无官职,介时又是一个把柄落在那些有心人手中,您和……”说到这,暗彦还向上方拱手以示天和帝的身份,然后道:“之前的打算可都不成了啊。”
在沈皎和天和帝身边这么长时间,他多多少少也知道天和帝对元嘉郡主的期盼和沈皎自己的打算,天和帝似乎有意让元嘉郡主进入朝堂,而元嘉郡主也十分有此意。他多多少少也能猜出天和帝和元嘉郡主打算以这次山东受灾之事作为元嘉郡主进入朝堂的踏板,但若是开了军仓,介时便是元嘉郡主立了再大的功劳,也无济于事,反而还会收到群臣弹劾,最后很可能连原本的荣耀都保不住。
在大齐,天下粮仓共分六种,正仓、转运仓、太仓、军仓、常平仓、义仓。正仓即所谓的常年直接受纳正租的官仓,军仓、正仓供应兵饷;正仓、太仓供应官禄;常平仓负责平准籴粜;义仓负责赈贷救济。所以,平日里地方官员能动用的只有义仓,常平仓的动用需要报省部审核,而太仓供应官禄,根本不是地方官可以触碰的。至于转运仓,是沿漕运设置的,是为了长途运输粮食物资集中于京师而特设的粮仓,这样的粮仓在大齐多是只起到中途转运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并不会存储多少粮食。至于正仓,存储量巨大,是真正的官仓,也不是地方官员可以擅动的,动用官仓时,一般情况下,都也要报阁部和户部审批,不过,历史上也有不少地方官员在遇到紧急灾情时,没有经过阁部和户部审批而动用官仓的,动用官仓者,朝中会根据其具体作用,而决定其是否降职还是如何,不过,动用官仓被嘉奖的官员也有不少。
但无论是哪种仓,都没有军仓来得重要和敏感。军仓不仅是为了发放军饷,也是以防大齐在突然进入战争时,有足够的粮草供给士兵,可谓是重中之重。所以,还没有哪个官员会去动用军仓的,凡是挪用军仓的,就没有全身而退的,重者,将会诛三族。
但军仓也不是哪个地方都有的,章县之所以有军仓,不过是占了其水运便利的条件,方便粮草的运输和调给。
“公子,您可千万不要打军仓的主意啊。”暗彦看着沈皎不为所动的样子,着急难耐地急声道:“郡主,这章县也不止一个粮仓不是?”
提到章县的粮仓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章县的军仓,可章县的粮仓也不止一个?
“章县只是县,不设官仓。”沈皎似乎只是在陈述事实。按照大齐的惯例,官仓一般设在郡中,县中不设。
“还有义仓!公子,还有义仓!”暗彦急声道。没有官仓,还有义仓。
“公子,义仓才是赈灾所用的粮仓啊。”义仓是地方官员可以随便调用赈灾的,朝中规定,若年谷不登,百姓饥馑,当所州县,随便取给。
听到义仓两个字,沈皎轻笑,摇头道:“彦先生,义仓中不可能有存粮。”
“怎么不可能?”暗彦反驳道:“自大齐建国起,朝廷便下令各州县设立义仓,这些义仓中的粮食再少,应该也是能支撑到端王殿下来的。”端王马上就会到达齐州府,介时赈灾的粮草定会分发给各州县,章县又是受灾最严重的县之一,应是会成为最先被发放粮食的地方。
沈皎摇了摇头,叹了一口气。暗彦所说的事情她明白,义仓本就是为备荒年而设置的粮仓,北齐时征义租,在州、县设仓存储,此为义仓的先河。前隋始设义仓。《隋书·长孙平传》:“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以下,贫富差等,储之里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前唐和前陈时,义仓时废时设,但是在大齐义仓一直是设立的。
在大齐,义仓由州县设置,王公已下垦田,亩纳二升。其粟麦粳稻之属,各依土地。贮之州县,以备凶年。当然,这个规定,依照每年各地的收成,有所增减。但无论如何增减,时至今日,大齐义仓的规定至今都没有被废除,所以,按照常理来说,各县和各州郡的义仓中都多多少少的应该有存粮才是。
不过,凡是都有例外不是?
“彦先生,章县的百姓多数以护河款为生,本就没有多少人种田,更何况,章县的这些漕户多少年没有领过全部的工钱了,你没听他们说,他们平日里靠那点少的可怜的工钱和种的一点地为生,哪里还有其余的粮食去填满义仓。而章县和其所属的山阳郡皆知道其拿不出粮食,平日里的漕运还需要漕户出力,所以也不至于逼得太狠,让其出粮填满义仓,所以这这章县的义仓中应该不会有存粮了。”说到这,沈皎叹了口气。
“至于这社仓,估计是更不会有了。”大齐,二十五家为一社,好一点的地方,每一社会设立社仓,以备灾年,但也只是好一点的地方,社仓的设立不是硬性的规定,全凭百姓自己。章县的漕户这么多年连平日里吃饭都困难,哪里还有余粮存在社仓中呢?本来这社仓,也只有江南的一些富县才会有。
暗彦听完沈皎的这些话,眉头紧皱,他知道元嘉郡主分析的都是正确的,可便是再正确,他也不能任由元嘉郡主真的去打军仓的主意啊。
沈皎看着暗彦还想再劝,便道:“彦先生,便是没有我,也已经有人打上了军仓的主意了。”她知道暗彦是为了她好,所以点明道。
“郡主是说章县的县令?”暗彦听到沈皎的话,想到之前村正所说的章县正在贵的离谱的粮食,恍然道。
“周仁当真如此大胆?”一个县令居然敢动军仓,在他看来,不是大胆,而是不要命了。
“财帛动人心。”沈皎点了点头,说到这眼中满是寒意,“更何况这财帛动的可不止周仁一个人的心。”
说到这后,沈皎不再说周仁,而是对着暗彦安抚道:“彦先生放心,我动军仓,不会直接动处在军仓中的粮食的,朝中不会有我的把柄的。”
随后,也不管暗彦明不明白,也不再说下去,而是对着安排好事宜,走过来的吴琼道:“辛苦了。”
“公子客气了。”吴琼回道:“公子,一应事宜都已准备妥当,只是不知这发粮的地方定在哪里?还有,现下天色也不早了,定然到不了附近的馆驿了,不知今日宿在哪里?还请公子示下,良器也好早做准备。”
“叫村正过来。”沈皎没有回答,而是吩咐道。
待村正上前,沈皎问道:“村正可知这附近的村子一共几家,哪个村子在中间,离周围的村子比较近?”
“回公子,这也是巧了,我们附近一共三个村子,数我们柳树村在三个村子的正中间,也是最大的一个。”村正赶紧回道。
“那今日便下榻柳树村吧。”沈皎对着吴琼吩咐完,然后又对着村正道:“一会儿你带着一些村民去旁边的两个村子去,告诉他们我会在柳树村发粮,让他们来领,男女分开,每人一升,孩童半升。”
“公子真是大好人啊,公子的大恩大德我们没齿难忘……”村正跪下,激动地说着。
沈皎叹了口气,让人扶起村正。
“好了,现在去柳树村吧。”沈皎上车。
随后,在村民的领路下,一行人往柳树村而去。
第148章 粮商
章县县城的城门前,一队由七八十人左右护卫的车队从城外驶来, 颇为引人注目。
守门的士兵看到前来的车队对着身旁的一块儿的士兵道:“呦, 这个天儿居然还有人往章县里面跑, 估计又是不知道章县情况的。”说话的是一个年纪大些的兵士。
说完后,其身旁的一个差不多年纪的, 立时赞同道:“咱这章县又不是以前, 现在来咱这的,也就只有那些不知道章县情况的, 等他们打听清楚章县的事情后, 肯定会立时就走的。”章县可不是之前那个繁华的漕运要塞,往来的商队络绎不绝, 就依照现在章县的这个灾情,里面遍地都是灾民, 饿死者太多,连买粮食的钱都不够, 哪里还能有钱买其他的东西。
“石大哥,虽然咱们章县是灾城,可正是如此,这卖粮食不才有利可图吗?这群商人,说不定就是一群看准了章县的灾情,来卖粮食的粮商, 想大发一笔呢?”一位年轻的军士不明所以, 问着刚刚说话的人。在他看来, 章县正是因为是灾城, 才有利可图不是?现在章县的粮食已经高的离谱了,别说是那些贫苦的百姓,便是一些家底不丰厚的乡下的乡绅都负担不起这个价格了。
“小弟不懂事,还要劳烦石大哥和黄大哥提点小弟一下,小弟感激不尽。”年轻人发现自己话落后,旁边刚刚说话的两人嗤笑了一声,眼中露出嘲意,便知道自己的话不对了,这其中有不少的关窍,立时求教道。他不想自己还以后踩着什么地方,要了自己的命。
“看在你小子还算不错的份上,今天你石大哥就提醒提醒你,免得你日后丢了小名都不知道。”那个叫姓石的人对着年轻的军士说道:“现在还在卖粮食的粮铺的东家是谁,你知道吗?”
“知道,苗家粮铺吗?”年轻人立时答道:“现在满章县也只有苗家一家粮铺在卖粮食了,其余的粮铺都关门了,所以这粮价才这么高吗?”这点,全章县的人都知道。
“可你知道这苗家为什么能经营下去吗?”
“还能为什么,不就是因为其在这灾年有粮食,而其余的粮铺没有粮食吗?还能为什么?”年轻的士兵对这个问题有些不明所以。这个时候,粮食价格这么高,谁要是手里有多得吃不完的粮食还不都该拿出来卖,趁机大发一笔吗?反正要是他手中有粮食,一定会拿出来卖的。不过这样的事,也只是想一想而已,他们这些守城门的士兵虽然位卑,但终究也是有军籍的,由朝廷供给粮食,他们的供粮不是有县衙发的,而是由兵部发给地方提督,在发给他们,中间不经过县衙,所以他们还有粮食,便是靠着他们这点俸粮,家中才不至于饿死。但手中多余的粮食也是没有的,不然他真的想要趁机发一笔财的。
“你当真以为章县的那些个乡绅员外的粮铺中没有粮食?”姓石的士兵压低声音道:“这才离水灾过去不到两个月,河口决堤的地方也多是在周边的乡镇,咱们县城随也被淹了,但也不至于所有富户家中的存粮都被冲走了。”相反,那些富户有专门巨大的储存粮食的地方,损失并不大,反而是那些平常百姓家中没有好的储量地方的人家,家中的粮食损失巨大。
“所以,那些粮商手中肯定有存粮。”年轻的士兵听到后,得出结论,但随后又不明白的问道:“既然他们手中有粮,怎么不拿出来卖?”
“说你傻你真的傻。”石姓的士兵嗤笑道:“你知道那姓苗家商铺的东家是什么背景吗?”
石姓士兵看着旁边的人不知所以的样子,低声道:“那位可是咱们县太爷的小舅子,不然为什么咱们县城只有姓苗的一家粮铺卖粮。还有,咱们县城一开始受灾时,不是没有粮商来咱们这卖粮,可是最后呢?不都是全都离开了。”每一个受灾的城市,都是那些粮商最喜欢光顾的地方,但是也不是每一个地方那些新来的粮商都能生存下来,章县又只是县城,来得也都是一些小粮商,没有什么大的背景,再说这民不与官斗,商人更是如此。
“所以,这也是我和你黄大哥之前为什么说,等他们知道咱们章县的情况后,就会走得。这情况可不只是指咱们章县受灾的事,也是只咱们章县这粮商问题牵扯上的官场上的事。”石姓的士兵看着年轻人还是不太明白,所以压低声音,靠近其耳边将事情挑明道。
“好了,那队人快来了,别聊了,有的忙了。”黄姓的士兵看着到了眼前的车队,对着身旁的人道。
黄姓的士兵话落后,石姓士兵和身旁的年轻人赶紧分开站好。
“请出示你们的路引。”黄姓的士兵在车队走来后,看到前方一辆马车拉车用的双匹高头大马,态度比之前恭敬很多。不说别得,单是那两匹马,虽然他相马的本事不佳,但是他那两匹马实在是太显眼了,只要是稍微了解马的人,都知道这两匹马珍贵得很,至于到底价值几何,他就不清楚了。更重要的是,拉马车用的是双匹马,在大齐,只有官员和权贵子弟才能用双匹马,而且这些护卫穿戴相同,气势非凡,也不是平常人家可以培养的。
所以,无论从哪一个方面,都足以说明,眼前的这队人马都不是他们之前以为的普通商人,而且身份非比寻常。
“给。”前方的吴琼将事先准备好的路引从袖中拿出。
“请。”黄姓士兵看过路引,将其归还。
待一行人远去,旁边的石姓士兵和年轻的士兵才走了过来,好奇地问道:“这架势看着可不像是商人,到底是什么人啊?”
“不知道。”黄姓士兵摇了摇头。
“你不是看了路引了吗?”
“路引上只写了是从京城来的,其余的就不清楚了。路引又不是身份文牒,将身份写得一清二楚的。”他们这里又不是关卡,只是一个县城,只有查看路引的权利,没有查看身份文牒的权利。
“要是再遇到,恭敬些。京城那个地方,权贵多得到处都是,随便一个在京中不起眼的官员,来到咱这,说不定都比县太爷还大,小心些总无过错。”黄姓士兵对着身旁的两人好心劝道。
见两人都慎重地点了点头,黄姓士兵才放下心来。
而被他们讨论的沈皎一行人,自进门后,便在随行的柳树村村正的指路下,一路朝着苗家粮铺而去。
等他们到时,苗家粮铺前围满了不少人,但多是出于观望的状态,真正买的没有几人。旁边的管事看着围着粮铺的人不买,很是不满,喝令让不买的人赶紧离开。
“多少钱一斗?”沈皎对身旁的暗彦问道。
“一……千文。”暗彦看着粮铺旁边的告示,有些不敢置信地将告示上的字读了出来。
第149章 天价
一千文是什么概念,在大齐, 一千文便是一贯钱, 而一个三品大员的俸禄也不过是一月四百贯钱, 当然这是不包括其余的一些茶水费等其余费用的结果,所以这斗米千文的价格可谓是米珠薪桂了。
沈皎听到这个价格, 眼中露出寒意。她记得《贞观政要》中记载, 贞观三年,斗米三钱, 《通典·食货志》中记载开皇十三年, 斗米五钱,便是唐朝大中年间, 斗米也不过是五十钱。而斗米千文,这样的价格只有在战乱的年代才能出现, 比如前陈末年,那个时候群雄割据, 粮食才一度被吵到了斗米一千二百文的价格,不过那个时候,是战乱,粮食紧缺,物价奇高是正常的。可是现在呢,正值太平盛世, 以前大齐每年不是没有遇到过旱灾和水灾, 但物价最高也不过是二百钱一斗, 比之平时的米价亦是贵得离谱, 可现在的这个价格却是连她都没有接受的。
“彦先生,我若是没有记错的话,京城的粮价应是斗米七钱吧。”沈皎皱眉问道。
“回郡主,京城的粮价普遍偏高,粮价多是在五钱到七钱左右,但周围各县城的粮价差不多是斗米三钱,这在历朝历代算得上是十分低价的了。”粮食价格越低,说明百姓手中的存粮越多,也许在其余的方便不好,但粮食价格低,最起码百姓能吃饱,如此,也算是上是太平盛世了。
“天高皇帝远,再是什么次辅的家族,和什么卫家的嫡长子又如何?在山东这个地盘,哪里有人敢和杨大人作对?当然,在章县,自然也是没有人敢和姐夫您作对的,我都是生活在您的庇护之下的,没有您,哪里有现在的我啊。”苗文伟不以为然地摆摆手,但看着周仁看向他的目光中带着浓浓的不悦之意,又陪笑奉承着周仁。
“不过,姐夫,就是那次辅和卫赜再厉害,这手也伸不进章县来不是?”苗文伟对着周仁偶赔笑着,卫赜的治所在任安郡,章县不属于任安郡的治下,而次辅便是在位高权重,也不能直接插手地方政务,这点常识他还是知道的,然后继续对着周仁道:“再说,咱们山东本就远离京城,上面每次派来的钦察不都是象征性的走个过场,所以这也没什么可害怕的。”
“咱们做这事是杨大人默认的,有事杨大人也脱不了关系,他不会不保咱们的。”苗文伟没有丝毫担心地对着周仁道。
“这次和以前不一样,据说上面已经派了钦察来山东,来得人中还有皇天贵胄,这阵仗哪里是以前那样的小打小闹可比?”说道这,周仁似乎想起了什么,眉头狠狠皱起,“这次钦差的到来,并没有提前知会各府,据说后日钦差仪驾就会驾临齐州府,这件事可不同寻常。”这是之前从没有过的事情,钦察巡查至少提前半个月只会省台,这是惯例,但从这次钦差的行为来看,似乎来者不善。这个消息,还是三日前才收到的消息,这个时候,估计各府除了例如任安郡和个别几个被布政使监视起来的知府县令外,其余的人都知道了。
“至于你说得那些关于布政使大人的话,最好把嘴把严,不然谁都救不了你。”周仁警告道:“你我不过是最底层的一个,泄露了一些秘密,没人能保得住你。”
“再者,你我在那些人眼中,不过是一颗随时可以舍弃的棋子,到时出事了,上面的人没有事,推得一干二净,他们将自己指摘干净,没有什么事,倒霉的只会是我们这些办事的,到时依照大齐律,我们便是有十个脑袋也不够砍的。”周仁说道这,眼中寒气渐起,他在官场上呆了这么多年,这种事情真的是屡见不鲜,但若是真是到了鱼死网破的时候,他不介意为了活命,让那些人下水,一个都别想跑。
没道理他出了最大的力,拿最少的银子,最后什么脏水都往他身上泼,让他承担全部的罪责,这样的事是不可能的。
“嗯,谨遵姐夫教导,我以后一定注意。”苗文伟应道。
“那姐夫,这么好的营生还干不,这可是赚钱最好的时候。”这段时间,指着那里的粮食,他赚得个盆钵满提,虽然上交给布政使六成的收入,但剩下的也依旧够他每天从梦里笑醒了。
“算了,还是继续吧。”周仁想到自己老师经常对自己催银子的事,点了点头,“相信恩师会处理好这些关系的。”
“嗯,我知道了,谢谢姐夫。”苗文伟一听这句话,立时笑开了。
此时,前往章县的官道上,沈皎对着身旁的暗彦道:“他们若是真的是利用那里的粮食……”说到这,沈皎没再说下去,但眼中充满了深深的寒意,语气森然。
第147章 粮仓
沈皎皱了皱眉, 没有将话再说下去,看着眼前这些怀里抱着馒头的灾民,对着一旁的暗彦问道:“彦先生, 咱们所带的粮食若是救济周围村庄的百姓, 可能维持两餐?”
“公子,现在的粮食是前天才送来的,若是救济周围村庄的灾民, 维持两餐应是可以的。”暗彦看着沈皎心中已经有了打算,只是回答, 也不阻止,在来之前陛下便有交代, 让他一路上以元嘉郡主这个主子的想法为主, 便是遇到想法相悖时, 也尽量遵循元嘉郡主的意思。所以,虽然他现在对其的做法,并不认同,但也不会阻止,他只需要服从命令便够了,主次永远要记得。
“不过, 按照属下之前了解的情况,这周围的百姓应该有千人左右, 肯定是不能按照刚才那样的供给了。”暗彦核算了一下随行的粮食, 皱眉道。他不阻止郡主发善心, 救助百姓, 但也不能让其随性子来,不知粮草之事的重大。若是像之前承诺柳树村的村民一般,都给了平常百姓半年都不一定能吃上一顿的馒头,还管饱,这样救济程度根本不是他们现在所带的粮食能承受的了的。
“这个彦先生放心,我明白轻重。既然是救灾,就按照朝中救灾的惯例来,每人领一升粟,孩童领半升。”按照大齐救灾时的惯例,每人一天可领一升粟,孩童领半粟,虽然不多,但也够一个人在灾年维持生命,不饿死了。
“对了,让男女分开领,维持好秩序,避免相蹂。”沈皎说完后,又对着身旁的暗彦嘱咐道。在这样一个饥荒的时代,可以想象,领粮食时,百姓蜂拥而至的场面,但这样的场面,最令人担忧的便是踩踏事件了,她记得在学史时,老师张博钧在讲到赈灾时,有一篇介绍前朝的一位刺史在赈灾时,便是采用这样男女分开领粮的方法,从而减少了很多的踩踏事件。
“是,属下这就吩咐下去,让良器维持好秩序,公子放心便是。”暗彦应道。他也是没有想到元嘉郡主会考虑如此周全,但心中还是止不住的担忧,这将粮食都发出去,他们接下来该怎么办,虽说饿个两三天不会有饿死,但也会让那些士兵手无战斗之力,若是再遇到一次劫匪,那后果不堪设想。
如此想着,暗彦也皱眉问了出来:“公子,这也不是长久之法啊……”
“这个我自然知道。”沈皎不待暗彦说完,摆了摆手,安抚道:“彦先生,我自是知道这不是长久之法。至于粮食问题,您不必担心,明天咱们往章县县城而去,我记得章县应是有官仓的,并且还应有不少储量才是。”
暗彦听后大惊,连忙道:“公子,章县是有官仓,但是那可是军仓,不能擅动啊。”
“我自是知道是军仓。”沈皎摆了摆手道:“军仓又如何?”
“军仓没有内阁公文和圣旨,是不能擅动的。动了军仓,公子,原是好意,也会成为坏事,到时朝中的一些大臣,得知后,一定不会善罢甘休,到时朝野废然。更何况,您身上并无官职,介时又是一个把柄落在那些有心人手中,您和……”说到这,暗彦还向上方拱手以示天和帝的身份,然后道:“之前的打算可都不成了啊。”
在沈皎和天和帝身边这么长时间,他多多少少也知道天和帝对元嘉郡主的期盼和沈皎自己的打算,天和帝似乎有意让元嘉郡主进入朝堂,而元嘉郡主也十分有此意。他多多少少也能猜出天和帝和元嘉郡主打算以这次山东受灾之事作为元嘉郡主进入朝堂的踏板,但若是开了军仓,介时便是元嘉郡主立了再大的功劳,也无济于事,反而还会收到群臣弹劾,最后很可能连原本的荣耀都保不住。
在大齐,天下粮仓共分六种,正仓、转运仓、太仓、军仓、常平仓、义仓。正仓即所谓的常年直接受纳正租的官仓,军仓、正仓供应兵饷;正仓、太仓供应官禄;常平仓负责平准籴粜;义仓负责赈贷救济。所以,平日里地方官员能动用的只有义仓,常平仓的动用需要报省部审核,而太仓供应官禄,根本不是地方官可以触碰的。至于转运仓,是沿漕运设置的,是为了长途运输粮食物资集中于京师而特设的粮仓,这样的粮仓在大齐多是只起到中途转运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并不会存储多少粮食。至于正仓,存储量巨大,是真正的官仓,也不是地方官员可以擅动的,动用官仓时,一般情况下,都也要报阁部和户部审批,不过,历史上也有不少地方官员在遇到紧急灾情时,没有经过阁部和户部审批而动用官仓的,动用官仓者,朝中会根据其具体作用,而决定其是否降职还是如何,不过,动用官仓被嘉奖的官员也有不少。
但无论是哪种仓,都没有军仓来得重要和敏感。军仓不仅是为了发放军饷,也是以防大齐在突然进入战争时,有足够的粮草供给士兵,可谓是重中之重。所以,还没有哪个官员会去动用军仓的,凡是挪用军仓的,就没有全身而退的,重者,将会诛三族。
但军仓也不是哪个地方都有的,章县之所以有军仓,不过是占了其水运便利的条件,方便粮草的运输和调给。
“公子,您可千万不要打军仓的主意啊。”暗彦看着沈皎不为所动的样子,着急难耐地急声道:“郡主,这章县也不止一个粮仓不是?”
提到章县的粮仓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章县的军仓,可章县的粮仓也不止一个?
“章县只是县,不设官仓。”沈皎似乎只是在陈述事实。按照大齐的惯例,官仓一般设在郡中,县中不设。
“还有义仓!公子,还有义仓!”暗彦急声道。没有官仓,还有义仓。
“公子,义仓才是赈灾所用的粮仓啊。”义仓是地方官员可以随便调用赈灾的,朝中规定,若年谷不登,百姓饥馑,当所州县,随便取给。
听到义仓两个字,沈皎轻笑,摇头道:“彦先生,义仓中不可能有存粮。”
“怎么不可能?”暗彦反驳道:“自大齐建国起,朝廷便下令各州县设立义仓,这些义仓中的粮食再少,应该也是能支撑到端王殿下来的。”端王马上就会到达齐州府,介时赈灾的粮草定会分发给各州县,章县又是受灾最严重的县之一,应是会成为最先被发放粮食的地方。
沈皎摇了摇头,叹了一口气。暗彦所说的事情她明白,义仓本就是为备荒年而设置的粮仓,北齐时征义租,在州、县设仓存储,此为义仓的先河。前隋始设义仓。《隋书·长孙平传》:“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以下,贫富差等,储之里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前唐和前陈时,义仓时废时设,但是在大齐义仓一直是设立的。
在大齐,义仓由州县设置,王公已下垦田,亩纳二升。其粟麦粳稻之属,各依土地。贮之州县,以备凶年。当然,这个规定,依照每年各地的收成,有所增减。但无论如何增减,时至今日,大齐义仓的规定至今都没有被废除,所以,按照常理来说,各县和各州郡的义仓中都多多少少的应该有存粮才是。
不过,凡是都有例外不是?
“彦先生,章县的百姓多数以护河款为生,本就没有多少人种田,更何况,章县的这些漕户多少年没有领过全部的工钱了,你没听他们说,他们平日里靠那点少的可怜的工钱和种的一点地为生,哪里还有其余的粮食去填满义仓。而章县和其所属的山阳郡皆知道其拿不出粮食,平日里的漕运还需要漕户出力,所以也不至于逼得太狠,让其出粮填满义仓,所以这这章县的义仓中应该不会有存粮了。”说到这,沈皎叹了口气。
“至于这社仓,估计是更不会有了。”大齐,二十五家为一社,好一点的地方,每一社会设立社仓,以备灾年,但也只是好一点的地方,社仓的设立不是硬性的规定,全凭百姓自己。章县的漕户这么多年连平日里吃饭都困难,哪里还有余粮存在社仓中呢?本来这社仓,也只有江南的一些富县才会有。
暗彦听完沈皎的这些话,眉头紧皱,他知道元嘉郡主分析的都是正确的,可便是再正确,他也不能任由元嘉郡主真的去打军仓的主意啊。
沈皎看着暗彦还想再劝,便道:“彦先生,便是没有我,也已经有人打上了军仓的主意了。”她知道暗彦是为了她好,所以点明道。
“郡主是说章县的县令?”暗彦听到沈皎的话,想到之前村正所说的章县正在贵的离谱的粮食,恍然道。
“周仁当真如此大胆?”一个县令居然敢动军仓,在他看来,不是大胆,而是不要命了。
“财帛动人心。”沈皎点了点头,说到这眼中满是寒意,“更何况这财帛动的可不止周仁一个人的心。”
说到这后,沈皎不再说周仁,而是对着暗彦安抚道:“彦先生放心,我动军仓,不会直接动处在军仓中的粮食的,朝中不会有我的把柄的。”
随后,也不管暗彦明不明白,也不再说下去,而是对着安排好事宜,走过来的吴琼道:“辛苦了。”
“公子客气了。”吴琼回道:“公子,一应事宜都已准备妥当,只是不知这发粮的地方定在哪里?还有,现下天色也不早了,定然到不了附近的馆驿了,不知今日宿在哪里?还请公子示下,良器也好早做准备。”
“叫村正过来。”沈皎没有回答,而是吩咐道。
待村正上前,沈皎问道:“村正可知这附近的村子一共几家,哪个村子在中间,离周围的村子比较近?”
“回公子,这也是巧了,我们附近一共三个村子,数我们柳树村在三个村子的正中间,也是最大的一个。”村正赶紧回道。
“那今日便下榻柳树村吧。”沈皎对着吴琼吩咐完,然后又对着村正道:“一会儿你带着一些村民去旁边的两个村子去,告诉他们我会在柳树村发粮,让他们来领,男女分开,每人一升,孩童半升。”
“公子真是大好人啊,公子的大恩大德我们没齿难忘……”村正跪下,激动地说着。
沈皎叹了口气,让人扶起村正。
“好了,现在去柳树村吧。”沈皎上车。
随后,在村民的领路下,一行人往柳树村而去。
第148章 粮商
章县县城的城门前,一队由七八十人左右护卫的车队从城外驶来, 颇为引人注目。
守门的士兵看到前来的车队对着身旁的一块儿的士兵道:“呦, 这个天儿居然还有人往章县里面跑, 估计又是不知道章县情况的。”说话的是一个年纪大些的兵士。
说完后,其身旁的一个差不多年纪的, 立时赞同道:“咱这章县又不是以前, 现在来咱这的,也就只有那些不知道章县情况的, 等他们打听清楚章县的事情后, 肯定会立时就走的。”章县可不是之前那个繁华的漕运要塞,往来的商队络绎不绝, 就依照现在章县的这个灾情,里面遍地都是灾民, 饿死者太多,连买粮食的钱都不够, 哪里还能有钱买其他的东西。
“石大哥,虽然咱们章县是灾城,可正是如此,这卖粮食不才有利可图吗?这群商人,说不定就是一群看准了章县的灾情,来卖粮食的粮商, 想大发一笔呢?”一位年轻的军士不明所以, 问着刚刚说话的人。在他看来, 章县正是因为是灾城, 才有利可图不是?现在章县的粮食已经高的离谱了,别说是那些贫苦的百姓,便是一些家底不丰厚的乡下的乡绅都负担不起这个价格了。
“小弟不懂事,还要劳烦石大哥和黄大哥提点小弟一下,小弟感激不尽。”年轻人发现自己话落后,旁边刚刚说话的两人嗤笑了一声,眼中露出嘲意,便知道自己的话不对了,这其中有不少的关窍,立时求教道。他不想自己还以后踩着什么地方,要了自己的命。
“看在你小子还算不错的份上,今天你石大哥就提醒提醒你,免得你日后丢了小名都不知道。”那个叫姓石的人对着年轻的军士说道:“现在还在卖粮食的粮铺的东家是谁,你知道吗?”
“知道,苗家粮铺吗?”年轻人立时答道:“现在满章县也只有苗家一家粮铺在卖粮食了,其余的粮铺都关门了,所以这粮价才这么高吗?”这点,全章县的人都知道。
“可你知道这苗家为什么能经营下去吗?”
“还能为什么,不就是因为其在这灾年有粮食,而其余的粮铺没有粮食吗?还能为什么?”年轻的士兵对这个问题有些不明所以。这个时候,粮食价格这么高,谁要是手里有多得吃不完的粮食还不都该拿出来卖,趁机大发一笔吗?反正要是他手中有粮食,一定会拿出来卖的。不过这样的事,也只是想一想而已,他们这些守城门的士兵虽然位卑,但终究也是有军籍的,由朝廷供给粮食,他们的供粮不是有县衙发的,而是由兵部发给地方提督,在发给他们,中间不经过县衙,所以他们还有粮食,便是靠着他们这点俸粮,家中才不至于饿死。但手中多余的粮食也是没有的,不然他真的想要趁机发一笔财的。
“你当真以为章县的那些个乡绅员外的粮铺中没有粮食?”姓石的士兵压低声音道:“这才离水灾过去不到两个月,河口决堤的地方也多是在周边的乡镇,咱们县城随也被淹了,但也不至于所有富户家中的存粮都被冲走了。”相反,那些富户有专门巨大的储存粮食的地方,损失并不大,反而是那些平常百姓家中没有好的储量地方的人家,家中的粮食损失巨大。
“所以,那些粮商手中肯定有存粮。”年轻的士兵听到后,得出结论,但随后又不明白的问道:“既然他们手中有粮,怎么不拿出来卖?”
“说你傻你真的傻。”石姓的士兵嗤笑道:“你知道那姓苗家商铺的东家是什么背景吗?”
石姓士兵看着旁边的人不知所以的样子,低声道:“那位可是咱们县太爷的小舅子,不然为什么咱们县城只有姓苗的一家粮铺卖粮。还有,咱们县城一开始受灾时,不是没有粮商来咱们这卖粮,可是最后呢?不都是全都离开了。”每一个受灾的城市,都是那些粮商最喜欢光顾的地方,但是也不是每一个地方那些新来的粮商都能生存下来,章县又只是县城,来得也都是一些小粮商,没有什么大的背景,再说这民不与官斗,商人更是如此。
“所以,这也是我和你黄大哥之前为什么说,等他们知道咱们章县的情况后,就会走得。这情况可不只是指咱们章县受灾的事,也是只咱们章县这粮商问题牵扯上的官场上的事。”石姓的士兵看着年轻人还是不太明白,所以压低声音,靠近其耳边将事情挑明道。
“好了,那队人快来了,别聊了,有的忙了。”黄姓的士兵看着到了眼前的车队,对着身旁的人道。
黄姓的士兵话落后,石姓士兵和身旁的年轻人赶紧分开站好。
“请出示你们的路引。”黄姓的士兵在车队走来后,看到前方一辆马车拉车用的双匹高头大马,态度比之前恭敬很多。不说别得,单是那两匹马,虽然他相马的本事不佳,但是他那两匹马实在是太显眼了,只要是稍微了解马的人,都知道这两匹马珍贵得很,至于到底价值几何,他就不清楚了。更重要的是,拉马车用的是双匹马,在大齐,只有官员和权贵子弟才能用双匹马,而且这些护卫穿戴相同,气势非凡,也不是平常人家可以培养的。
所以,无论从哪一个方面,都足以说明,眼前的这队人马都不是他们之前以为的普通商人,而且身份非比寻常。
“给。”前方的吴琼将事先准备好的路引从袖中拿出。
“请。”黄姓士兵看过路引,将其归还。
待一行人远去,旁边的石姓士兵和年轻的士兵才走了过来,好奇地问道:“这架势看着可不像是商人,到底是什么人啊?”
“不知道。”黄姓士兵摇了摇头。
“你不是看了路引了吗?”
“路引上只写了是从京城来的,其余的就不清楚了。路引又不是身份文牒,将身份写得一清二楚的。”他们这里又不是关卡,只是一个县城,只有查看路引的权利,没有查看身份文牒的权利。
“要是再遇到,恭敬些。京城那个地方,权贵多得到处都是,随便一个在京中不起眼的官员,来到咱这,说不定都比县太爷还大,小心些总无过错。”黄姓士兵对着身旁的两人好心劝道。
见两人都慎重地点了点头,黄姓士兵才放下心来。
而被他们讨论的沈皎一行人,自进门后,便在随行的柳树村村正的指路下,一路朝着苗家粮铺而去。
等他们到时,苗家粮铺前围满了不少人,但多是出于观望的状态,真正买的没有几人。旁边的管事看着围着粮铺的人不买,很是不满,喝令让不买的人赶紧离开。
“多少钱一斗?”沈皎对身旁的暗彦问道。
“一……千文。”暗彦看着粮铺旁边的告示,有些不敢置信地将告示上的字读了出来。
第149章 天价
一千文是什么概念,在大齐, 一千文便是一贯钱, 而一个三品大员的俸禄也不过是一月四百贯钱, 当然这是不包括其余的一些茶水费等其余费用的结果,所以这斗米千文的价格可谓是米珠薪桂了。
沈皎听到这个价格, 眼中露出寒意。她记得《贞观政要》中记载, 贞观三年,斗米三钱, 《通典·食货志》中记载开皇十三年, 斗米五钱,便是唐朝大中年间, 斗米也不过是五十钱。而斗米千文,这样的价格只有在战乱的年代才能出现, 比如前陈末年,那个时候群雄割据, 粮食才一度被吵到了斗米一千二百文的价格,不过那个时候,是战乱,粮食紧缺,物价奇高是正常的。可是现在呢,正值太平盛世, 以前大齐每年不是没有遇到过旱灾和水灾, 但物价最高也不过是二百钱一斗, 比之平时的米价亦是贵得离谱, 可现在的这个价格却是连她都没有接受的。
“彦先生,我若是没有记错的话,京城的粮价应是斗米七钱吧。”沈皎皱眉问道。
“回郡主,京城的粮价普遍偏高,粮价多是在五钱到七钱左右,但周围各县城的粮价差不多是斗米三钱,这在历朝历代算得上是十分低价的了。”粮食价格越低,说明百姓手中的存粮越多,也许在其余的方便不好,但粮食价格低,最起码百姓能吃饱,如此,也算是上是太平盛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