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无论如何, 他今日终于能娶到可心的王妃,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高兴的?周王心中满是欢喜, 依着礼官指点用心地完成奠雁、亲迎礼, 与王妃一前一后乘轿回到宫中皇子所。
他的内殿已经为这场大婚重新装饰过, 正中稍南设了酒案, 上面摆着一双金爵与一双饮合卺酒的瓠盏, 殿内东西方各设两座供周王与王妃坐。
殿外又设了一副帘幕,王妃进殿后便先入帘内整妆,周王看着薄幕后隐约可见的雍容佳人, 这一天被繁琐礼仪压抑的欢喜几乎要喷薄而出。
从幕后整妆而出的王妃立在内殿中央,身姿袅袅,竟比年少时更添了几分惊艳。而他最爱的那种淡远疏落之色也是有增无减,仿佛这金妆玉砌的宫廷、这滔天权势都不能在她心中落下影子似的。
待两人依礼交拜,饮过合卺酒,进了三次酒馔,全了大礼之后,小夫妻终于能进入内殿休息,周王便坐在元娘身边,亲昵地问:“王妃闺字元娘么?以后我便唤你元娘了。”
桓元娘垂眸应道:“但凭王爷喜欢。”
周王喜欢得恨不得将这宫中的东西都捧到她面前,又觉得这些金银之物太过俗气,拿来竟是亵渎了她,便从匣中取来几本书,温存小意地说:“我听说舅兄在福建为官时办了两场讲学大会,会上名家云集,堪称东南盛事,特地叫人寻了这两本讲学会的语录集来,元娘闲暇时看看,也可稍减思亲之情。”
他将书送到王妃面前,却见她神色僵硬,仿佛不愿意接过那本书似的,不由低头看了一眼——正看见书封左上角书签上印的“宋时”二字。
他仿佛明白了王妃的顾虑,微微一笑:“元娘不必多虑,你与宋家订亲的始末母妃与我都知道,不会有什么误会。那宋时为了跟父亲到福建任官,不能与你成亲,是他没有福气,也是孤的幸事。”
他将书塞进桓元娘怀中,眉梢眼角都流动着单纯的欢喜得意:“亏得有他这桩婚约在先,元娘才能等到今日嫁我。以后若有机会见他入京,孤倒要好生谢谢他呢。”
周王虽一时见不着那位替他与王妃搭了雀桥的宋前未婚夫,倒是见着了舅兄——两家结亲之后,桓凌作为王妃的兄长自然要拜见周王。
他当年在都察院待了没多久就出了京,一向不曾见过周王,大婚那日初见,对周王的印象却比他妹妹好的多。
臣子对君上的要求自然没有少女对夫婿的要求高,只要他不贪财好色,爱读书、肯纳谏,便是绝好的天子了。似汉武那样的英察之主反而不如温和宽厚的昭烈帝更能满足大臣和书生的向往。
桓凌是个文人,对天子的要求自然也偏向于宽仁,而周王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又占着一个“长”字,的确是再合适不过的储君人选。
而周王对他这个舅兄的感觉也极佳。
这位舅兄生得极好,五官俊秀而深邃,身材挺秀如松,叫人看着便舒心。而且他年纪尚轻,眼神明亮而凌厉,虽然垂着头的样子和寻常官员一般内敛,沉默间却给人一种可以安然依靠的感觉。
这是他王妃的兄长,往后也是会和外祖父一般支持他的家人。
周王前日刚用两本福建讲学大会语录哄过王妃,如今见了舅兄,恰好也拿那本语录做个话题:“本王在宫中无事,常常看书,也曾过福建讲学大会的语录,其中有许多兄长为人点评理学之语,看着比内书房先生教的更觉易读易懂。兄长无事时,可愿意常来为本王讲书?”
桓凌稳重地答道:“王爷身居宫内,臣岂能时常进宫拜见?其实臣所讲也不比旁人强什么,只是那场大会上学子各有新论,臣依着他们的理学做点评,才显出几分新意。”
他倒诚恳地劝周王,学问不一定要求新,更要紧的是合用。内书房是太祖所设,教授的皆是经千百年锤炼,大浪淘沙留下来的精义。与其看宫外才子争奇斗艳的文章和理学,不如持静修心,将陛下让他学的东西学到极致。
周王懵懂地听着,觉得他讲几句做学问的话里都含着些更深远的意味,倒是真心地赞了他几句。
而这话辗转传到天子耳中,新泰帝倒轻叹一声:“桓家这少年倒懂事……外头虽有些浮华妖言惑人,可他也该知道,朕给他的东西他才能要,朕不给的……他就只能给朕等着。”
殿中人人噤声肃立,这话出口便融入了僵冷无声的空气中,就如从未说过一般。
===================
周王大婚之后,朝廷难得地安静了些日子。
六科十三道言官、翰林院与郎署诸官这几年交章上奏,请陛下允许周王成亲,如今终于成功,众人也要先放松一阵,再图下一次进谏——周王身居庶长,又已经成亲,自然就该备位储君了。
众人都有这般心思,马尚书与桓侍郎府上自然人流如织,都借着恭贺周王娶妃之名,与未来的皇储与太子妃家搭上关系。
马家门庭若市,来者不拒,桓家却显得冷清了许多。桓王妃的祖父已经入阁,自不会轻易接见下面的官员,而王妃的亲兄长也是孤僻冷淡的性子,镇日只在都察院值班,早出晚归,不肯与人交际。
如此对比起来,王妃桓家的风评倒好过了马尚书家,世人多说他家门庭清贵,不汲汲于权势,将来做了外戚定然也不会干政。
桓侍郎是个好名的人,听着外头的风评,就越发要约束家人做出清高之态,这么一来倒是上下清静,也叫桓凌放心了几分。
家中安静无事,他正好可以把心思投在会试上,投在他即将入京考试的师弟身上。
只是宋时为了避开接他入京的礼部官员,刻意将赴京的日子拖后了些,桓凌从正月等到二月,等到河开春暖,才终于收到了福建会馆送来的短笺:宋时与武平本地的举子们一道包船上京,二月初一正好进京。
不过进京之后宋时就不能来找他了,因为他两位兄长也进京应试,如今已包了往年常住的客栈房间,他进京之后也要投奔兄长同住的。
——他临别时叮嘱宋时早些进京来歇着,这师弟竟有自己的主意,不听他的,真该教训一顿了。
桓凌这么想着,在妹妹成亲时仍含着几分愁色的眉头却舒展开,含笑收起纸笺,趁着休沐日找到宋家两位兄长住的客栈,亲自请二人到他为了宋时备考居住而提前租下的院子里住。
宋家两兄弟虽然从父亲和弟弟的家书里知道桓凌待他们极好,可毕竟两家退过亲,那原本该当他们弟媳的姑娘如今成了王妃,要他们住在桓凌备下的院子里,两人心中始终有些别扭。
然而桓凌立意要请他们,自然不能给他们推托的机会,指着宋时说:“两位兄长自己纵然不想随我回去,便不想让时官儿清清静静地复习么?他好容易考了福建的解元,若是因为吃住不好,精神不足,考到了三甲里头,岂不辜负他一身才学,也辜负了他乡试解元之名?”
提到弟弟这个死穴,两位做兄长的就什么也说不出了。
他们的天赋随了父亲,考到举人都费力,更不敢奢求会试上榜,每年考一回不过是自己安心。但时官儿跟他们不一样,这孩子可是个神童,虽然前几年耽搁了几科没下场,可这一下场就考了解元回来!
福建的解元!
何止比北直隶的难考数倍!
时官儿能考到解元,那是何等天份?他们自己受点委屈也不要紧,却怎么能让时官儿因为住得不好,再耽搁一科!
宋氏兄弟为了弟弟委委屈屈地答应了。桓凌亲自将他们带到那座小院,又奉上几本他回京后为宋时搜罗的程文和制艺名家编篡的新闱墨集,请两位兄长安心复习。
顺便,二月初一福建举子进京时,也把宋时接到这院子里。
他刚回都察院当值,妹妹又新成了王妃,十目所视,不方便请假去接人,有两位兄长去接时官儿,他也放心多了。
宋家兄弟被他赶着搬了家,又答应他把弟弟也接来这小院同住,晚上他走后,兄弟们坐在窗明几净的堂前说起话来,才都有些纳闷地说:“咱们才是时官儿的亲兄弟,怎地叫他安排这一天,倒觉着他比咱们更亲时官儿似的?”
他白天是不是还叫了声时官儿?
都退了亲了,这大舅子还拿自己不当外人呢!
两兄弟又不满他对自家弟弟太亲热,又有些庆幸弟弟在朝中有这么个可以依靠的朋友,自家兄弟间抱怨了一阵,仍是听着桓凌的安排,二月初一便到城门口接宋时。
沈主席和赵悦书等从武平县同来的举人见着他两位兄长亲自来接人,都羡慕不已。宋时这么大人了,见兄长还像接孩子一样来接他,倒有点不好意思,辞别同行的福建举子之后便问:“两位兄长不在客栈复习,怎么想起来接我了?我也在京师住过几年,比兄长们还熟悉地方……”
他大哥抿着嘴角,故意作出几分怒色:“我们早不住客栈了,你那好师兄前几天硬把我们拐到他租的院子里,还叮嘱我们一定来接你,住到那边好清静复习……”
宋二哥也同样怀着怨愤,从鼻子里“嗤”了一声:“这还用得着他嘱咐?我们当哥哥的不知道接弟弟?闹得好像他跟你比咱们还亲似的!”
他这几年跟师兄天天住一座院子,确实比哥哥都亲了点儿。
宋时不好意思说实话,就哈哈笑了几声,问道:“桓师兄今天当值么?我在路上听说桓师妹嫁作周王妃了,师兄也回翰林院了,回头还得买些什么贺他一贺。”
二哥啧啧叹道:“你这一见面,不问兄长们如何,倒先问你那无缘的舅兄,可见福建这几年是叫他收买了!早知前年父亲回京大计时就留你在家里,我们兄弟跟着南下,省得一个弟弟叫人拐走了!”
宋时听到这个“拐”字,莫名有些心虚,连忙板起脸严肃地说:“我跟爹在福建,自然一心想着娘和兄嫂、侄儿侄女们,怎么会给外人拐走!”
绝无此事!
他跟小师兄是清清白白的师兄弟关系!就是打算听父亲的话跟人家义结金兰,也是不入族谱的纯洁义兄弟!
宋大哥叫他一番极正经的剖白弄得有些莫名其妙,不知他受了什么刺激。思来想去,还是骂二弟一句没错:“时官儿一向亲着咱们,哪儿这么容易叫人骗走的?你说这个做什么?瞧把孩子吓的!”
第72章
桓凌给宋时备下的院子虽说是现租的,翻修得却十分精细:三进的小院子, 院里就有水井, 屋里盘了火炕, 灶装在墙外,又暖和又没烟火气。正房都换上了小片玻璃拼的玻璃窗, 一间作卧室,一间作书房。
后来宋家两位兄长搬进来住了正房的东西间,桓凌又紧着找人给西厢盘了灶、换了挡风又透亮的玻璃窗。房里也不用油灯, 一律是明晃晃的牛油蜡烛, 比皮蜡的烟气更少, 不熏人眼。
大年下的,房里都摆着金盏银台的水仙, 窗下种着腊梅、海棠, 院里的花能从冬天看到春天。
宋时一进院子就想夸夸桓小师兄用心, 不过看兄长对他仿佛有点意见似的, 就把话咽回肚子里,进门先拿出从建阳买的新书分给大哥、二哥。
书大多是南方名家印的时文制艺;有几套明面给侄子、实际也是给哥哥们看的《忠孝岳家将》《新郑通俗小说》《八仙演义》《真武伏妖传》《红娘子传奇》之类新上市的话本、小说;还有母亲和嫂嫂们能用着的苏式绣样、鞋样之类。
除了书之外, 还有给哥哥捎的苏样儿袍子、纱帽、犀带、玉钩、荷包……给母亲和嫂子们的布料和绸缎年前早让人送到家了, 不过他自己来时又从苏杭、南京买了些新出的衣裳鞋袜、头面首饰之类, 等家人回乡报信时就能一并捎回去。
他们一群书生, 买衣裳首饰还收敛些, 买起文具可就跟出国逛免税店一样,扫了不少湖笔、宣纸、徽墨、端砚回来正好分发:兄长和已经治了本经的大侄儿每人一套文具、一刀宣纸;两个年纪小、字不行的孩子就不给那么好的纸,换成了江西的毛边纸。
二哥家新生了一对双胞胎侄女, 也得给她们一人备两套,长大了自己用也好,不舍得用拿这当嫁妆也不掉面子。
宋时从进门就翻箱子,翻到后头两位兄长都看得眼累了,把他从箱子里拔出来,扯着领衣按在椅子上,唠叨着:“怎么买这么多东西?这一路上光买东西了,还有工夫念书没有?”
哪儿能光买东西!没少念书啊!
前年上京时他还有工夫写小论文呢,这回忙的都顾不上——忙啊!天天搞模拟考、一天做好几篇同行时文名士傅举人出的真题,连后台余额他都没想起来查几回!
他感叹道:“幸亏是坐船来的,南边儿河水不上冻,在船上稳稳当当地就能复习。到山东、河北这边也开春了,河里化了冻,又能多坐一段,比乘马车舒服得多。”
就是走水路每天吃鱼虾多,鲜菜、水果、畜禽肉类就少了,他这一路还挺馋肉的。
这话说的可就让人腌心了。大哥也不舍得念叨他了,连忙叫小厮到胡同口买炸肉饼,再去厨下熬个绿豆水饭,切一盘子家里带来的驴肉、烧鸡、熏肠、酱肉……
先给他垫垫肚子,再叫厨房做大菜。
宋时听着大哥说的跟报菜名一样,连忙拉了拉他的手说:“别的不用了,大哥,来点驴肉火……火腿夹饼就行。”
大哥拧了他滋润得有红似白的脸颊一把,心疼地说:“都瘦成这样了,肯定是船上吃不好睡不好的,光吃个饼怎么行?”
先吃点儿现成的点心垫肚子,一会儿就叫人烧羊肉、蒸羊头、炖猪肘、炸丸子、到外头买个整的烧鹅,晚上再煮个羊肉锅子给孩子好生补补。
二哥坐在里头,也跟着支嘴安排:“不是有白洋淀的咸鸭蛋么,拣两个大的给时官儿切来配水饭!还有咱们家晒的柿饼、酿的醉枣、炒的芝麻糖、糖水煮的栗子都端上来给他当茶食,再叫厨下熬个红果酪消食——时官儿这一路吃的都是清淡的鱼虾,猛地吃太多肉不好消化。”
宋时美滋滋地喝着茶、吃着甜点,也跟着裹乱,支使人把他箱笼里的福建腐乳、金华火腿、天目笋干、腌橄榄、南京山楂糖、板鸭都拿出来。
这些吃的里有不少是打算给桓凌的,不过兄长们提起桓家又还是有些窝火的样子,宋时就决定不提此事,免得哥哥们觉得自己胳膊肘往外拐,越发吃他的醋。
至于给桓小师兄的礼……就只能说,他的会试成绩是给老师最好的礼物了。
那这回可得考好。桓房师辛辛苦苦教了他两年多,如今连个鸭子都没落着,要是再收一波儿学生落榜的成绩当礼物,这个春天还怎么过啊。
他心里也添了点儿压力,嘎叭嘎叭地啃着芝麻糖减压。
院子里宋家三兄弟带的家人、桓凌雇来的京厨子一通忙乱,到得太阳将要下山时,终于安排齐了一桌接风宴。
满院灯火通明,正堂的玻璃窗被满屋饭菜的热气熏出了一层白雾,里面隐约传来人声笑语,饭菜的香气飘了大半个院子,满满都是家里才有的烟火气。
桓凌提着点心、烧酒扣开院门,绕过影壁便看见这番温馨的景象。
这一冬天他住在自己家里,也常随祖父、伯父一家聚餐饮宴,更亲眼见识过宫里的富贵繁华,可那些都比不上这小小院子里流泻出的食物暖香和欢笑声。
这里干干净净、充满人情,是他怀念而期盼的……家的样子。
他脚步利落,比应门的家人走得还快,几步就到了正房门前,自己挑开帘子,叫了一声:“宋大哥、宋二哥,时……师弟。”
宋大哥和宋二哥目瞪口呆地看着这突然出现的主人,宋时也有些意外他能过来,却又隐约有点高兴——席上一只拆好的板鸭放在碎冰纹的盘子里,还未动筷,小师兄吃着南方带来的鸭子,也不用苦等他的成绩当礼物了。
两位兄长还没发话,宋时就已站起来,满面春风地招呼道:“师兄这是散值了?你来就来,还拿什么礼物,我们也不是外人,快坐下喝口热茶……”
又吩咐正在摆碗筷的家人:“给我师兄备一副碗筷来,拿酒筛把这酒热上,再多弄几个菜。桓师兄不大吃肉,厨下不是还有带冻姜醋鱼?切一盘鱼冻、一盘清酱肉,再炒一道芫爆肉、一道香干韭黄,焖个山东白菜,再熬个汤就成了。”
养了这么大的弟弟,如今一心向着师兄,连菜都给他点了!
哥哥们嫉妒得直想把桓凌送出门,可这院子是人家给他们租的,弟弟的解元是在人家手里考的,断没有无礼的道理。
不光不能赶,眼下弟弟回来了,还得正式答谢他一回。
桓凌带来的酒还没温上,他们自己从集里买来的酒却已烫好了,宋大哥带着两个弟弟向桓凌敬酒,谢他这些年照顾宋时,教他念书,做了他的考官,入京后又给他们一家三口儿安排住处等等事体。
他的内殿已经为这场大婚重新装饰过, 正中稍南设了酒案, 上面摆着一双金爵与一双饮合卺酒的瓠盏, 殿内东西方各设两座供周王与王妃坐。
殿外又设了一副帘幕,王妃进殿后便先入帘内整妆,周王看着薄幕后隐约可见的雍容佳人, 这一天被繁琐礼仪压抑的欢喜几乎要喷薄而出。
从幕后整妆而出的王妃立在内殿中央,身姿袅袅,竟比年少时更添了几分惊艳。而他最爱的那种淡远疏落之色也是有增无减,仿佛这金妆玉砌的宫廷、这滔天权势都不能在她心中落下影子似的。
待两人依礼交拜,饮过合卺酒,进了三次酒馔,全了大礼之后,小夫妻终于能进入内殿休息,周王便坐在元娘身边,亲昵地问:“王妃闺字元娘么?以后我便唤你元娘了。”
桓元娘垂眸应道:“但凭王爷喜欢。”
周王喜欢得恨不得将这宫中的东西都捧到她面前,又觉得这些金银之物太过俗气,拿来竟是亵渎了她,便从匣中取来几本书,温存小意地说:“我听说舅兄在福建为官时办了两场讲学大会,会上名家云集,堪称东南盛事,特地叫人寻了这两本讲学会的语录集来,元娘闲暇时看看,也可稍减思亲之情。”
他将书送到王妃面前,却见她神色僵硬,仿佛不愿意接过那本书似的,不由低头看了一眼——正看见书封左上角书签上印的“宋时”二字。
他仿佛明白了王妃的顾虑,微微一笑:“元娘不必多虑,你与宋家订亲的始末母妃与我都知道,不会有什么误会。那宋时为了跟父亲到福建任官,不能与你成亲,是他没有福气,也是孤的幸事。”
他将书塞进桓元娘怀中,眉梢眼角都流动着单纯的欢喜得意:“亏得有他这桩婚约在先,元娘才能等到今日嫁我。以后若有机会见他入京,孤倒要好生谢谢他呢。”
周王虽一时见不着那位替他与王妃搭了雀桥的宋前未婚夫,倒是见着了舅兄——两家结亲之后,桓凌作为王妃的兄长自然要拜见周王。
他当年在都察院待了没多久就出了京,一向不曾见过周王,大婚那日初见,对周王的印象却比他妹妹好的多。
臣子对君上的要求自然没有少女对夫婿的要求高,只要他不贪财好色,爱读书、肯纳谏,便是绝好的天子了。似汉武那样的英察之主反而不如温和宽厚的昭烈帝更能满足大臣和书生的向往。
桓凌是个文人,对天子的要求自然也偏向于宽仁,而周王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又占着一个“长”字,的确是再合适不过的储君人选。
而周王对他这个舅兄的感觉也极佳。
这位舅兄生得极好,五官俊秀而深邃,身材挺秀如松,叫人看着便舒心。而且他年纪尚轻,眼神明亮而凌厉,虽然垂着头的样子和寻常官员一般内敛,沉默间却给人一种可以安然依靠的感觉。
这是他王妃的兄长,往后也是会和外祖父一般支持他的家人。
周王前日刚用两本福建讲学大会语录哄过王妃,如今见了舅兄,恰好也拿那本语录做个话题:“本王在宫中无事,常常看书,也曾过福建讲学大会的语录,其中有许多兄长为人点评理学之语,看着比内书房先生教的更觉易读易懂。兄长无事时,可愿意常来为本王讲书?”
桓凌稳重地答道:“王爷身居宫内,臣岂能时常进宫拜见?其实臣所讲也不比旁人强什么,只是那场大会上学子各有新论,臣依着他们的理学做点评,才显出几分新意。”
他倒诚恳地劝周王,学问不一定要求新,更要紧的是合用。内书房是太祖所设,教授的皆是经千百年锤炼,大浪淘沙留下来的精义。与其看宫外才子争奇斗艳的文章和理学,不如持静修心,将陛下让他学的东西学到极致。
周王懵懂地听着,觉得他讲几句做学问的话里都含着些更深远的意味,倒是真心地赞了他几句。
而这话辗转传到天子耳中,新泰帝倒轻叹一声:“桓家这少年倒懂事……外头虽有些浮华妖言惑人,可他也该知道,朕给他的东西他才能要,朕不给的……他就只能给朕等着。”
殿中人人噤声肃立,这话出口便融入了僵冷无声的空气中,就如从未说过一般。
===================
周王大婚之后,朝廷难得地安静了些日子。
六科十三道言官、翰林院与郎署诸官这几年交章上奏,请陛下允许周王成亲,如今终于成功,众人也要先放松一阵,再图下一次进谏——周王身居庶长,又已经成亲,自然就该备位储君了。
众人都有这般心思,马尚书与桓侍郎府上自然人流如织,都借着恭贺周王娶妃之名,与未来的皇储与太子妃家搭上关系。
马家门庭若市,来者不拒,桓家却显得冷清了许多。桓王妃的祖父已经入阁,自不会轻易接见下面的官员,而王妃的亲兄长也是孤僻冷淡的性子,镇日只在都察院值班,早出晚归,不肯与人交际。
如此对比起来,王妃桓家的风评倒好过了马尚书家,世人多说他家门庭清贵,不汲汲于权势,将来做了外戚定然也不会干政。
桓侍郎是个好名的人,听着外头的风评,就越发要约束家人做出清高之态,这么一来倒是上下清静,也叫桓凌放心了几分。
家中安静无事,他正好可以把心思投在会试上,投在他即将入京考试的师弟身上。
只是宋时为了避开接他入京的礼部官员,刻意将赴京的日子拖后了些,桓凌从正月等到二月,等到河开春暖,才终于收到了福建会馆送来的短笺:宋时与武平本地的举子们一道包船上京,二月初一正好进京。
不过进京之后宋时就不能来找他了,因为他两位兄长也进京应试,如今已包了往年常住的客栈房间,他进京之后也要投奔兄长同住的。
——他临别时叮嘱宋时早些进京来歇着,这师弟竟有自己的主意,不听他的,真该教训一顿了。
桓凌这么想着,在妹妹成亲时仍含着几分愁色的眉头却舒展开,含笑收起纸笺,趁着休沐日找到宋家两位兄长住的客栈,亲自请二人到他为了宋时备考居住而提前租下的院子里住。
宋家两兄弟虽然从父亲和弟弟的家书里知道桓凌待他们极好,可毕竟两家退过亲,那原本该当他们弟媳的姑娘如今成了王妃,要他们住在桓凌备下的院子里,两人心中始终有些别扭。
然而桓凌立意要请他们,自然不能给他们推托的机会,指着宋时说:“两位兄长自己纵然不想随我回去,便不想让时官儿清清静静地复习么?他好容易考了福建的解元,若是因为吃住不好,精神不足,考到了三甲里头,岂不辜负他一身才学,也辜负了他乡试解元之名?”
提到弟弟这个死穴,两位做兄长的就什么也说不出了。
他们的天赋随了父亲,考到举人都费力,更不敢奢求会试上榜,每年考一回不过是自己安心。但时官儿跟他们不一样,这孩子可是个神童,虽然前几年耽搁了几科没下场,可这一下场就考了解元回来!
福建的解元!
何止比北直隶的难考数倍!
时官儿能考到解元,那是何等天份?他们自己受点委屈也不要紧,却怎么能让时官儿因为住得不好,再耽搁一科!
宋氏兄弟为了弟弟委委屈屈地答应了。桓凌亲自将他们带到那座小院,又奉上几本他回京后为宋时搜罗的程文和制艺名家编篡的新闱墨集,请两位兄长安心复习。
顺便,二月初一福建举子进京时,也把宋时接到这院子里。
他刚回都察院当值,妹妹又新成了王妃,十目所视,不方便请假去接人,有两位兄长去接时官儿,他也放心多了。
宋家兄弟被他赶着搬了家,又答应他把弟弟也接来这小院同住,晚上他走后,兄弟们坐在窗明几净的堂前说起话来,才都有些纳闷地说:“咱们才是时官儿的亲兄弟,怎地叫他安排这一天,倒觉着他比咱们更亲时官儿似的?”
他白天是不是还叫了声时官儿?
都退了亲了,这大舅子还拿自己不当外人呢!
两兄弟又不满他对自家弟弟太亲热,又有些庆幸弟弟在朝中有这么个可以依靠的朋友,自家兄弟间抱怨了一阵,仍是听着桓凌的安排,二月初一便到城门口接宋时。
沈主席和赵悦书等从武平县同来的举人见着他两位兄长亲自来接人,都羡慕不已。宋时这么大人了,见兄长还像接孩子一样来接他,倒有点不好意思,辞别同行的福建举子之后便问:“两位兄长不在客栈复习,怎么想起来接我了?我也在京师住过几年,比兄长们还熟悉地方……”
他大哥抿着嘴角,故意作出几分怒色:“我们早不住客栈了,你那好师兄前几天硬把我们拐到他租的院子里,还叮嘱我们一定来接你,住到那边好清静复习……”
宋二哥也同样怀着怨愤,从鼻子里“嗤”了一声:“这还用得着他嘱咐?我们当哥哥的不知道接弟弟?闹得好像他跟你比咱们还亲似的!”
他这几年跟师兄天天住一座院子,确实比哥哥都亲了点儿。
宋时不好意思说实话,就哈哈笑了几声,问道:“桓师兄今天当值么?我在路上听说桓师妹嫁作周王妃了,师兄也回翰林院了,回头还得买些什么贺他一贺。”
二哥啧啧叹道:“你这一见面,不问兄长们如何,倒先问你那无缘的舅兄,可见福建这几年是叫他收买了!早知前年父亲回京大计时就留你在家里,我们兄弟跟着南下,省得一个弟弟叫人拐走了!”
宋时听到这个“拐”字,莫名有些心虚,连忙板起脸严肃地说:“我跟爹在福建,自然一心想着娘和兄嫂、侄儿侄女们,怎么会给外人拐走!”
绝无此事!
他跟小师兄是清清白白的师兄弟关系!就是打算听父亲的话跟人家义结金兰,也是不入族谱的纯洁义兄弟!
宋大哥叫他一番极正经的剖白弄得有些莫名其妙,不知他受了什么刺激。思来想去,还是骂二弟一句没错:“时官儿一向亲着咱们,哪儿这么容易叫人骗走的?你说这个做什么?瞧把孩子吓的!”
第72章
桓凌给宋时备下的院子虽说是现租的,翻修得却十分精细:三进的小院子, 院里就有水井, 屋里盘了火炕, 灶装在墙外,又暖和又没烟火气。正房都换上了小片玻璃拼的玻璃窗, 一间作卧室,一间作书房。
后来宋家两位兄长搬进来住了正房的东西间,桓凌又紧着找人给西厢盘了灶、换了挡风又透亮的玻璃窗。房里也不用油灯, 一律是明晃晃的牛油蜡烛, 比皮蜡的烟气更少, 不熏人眼。
大年下的,房里都摆着金盏银台的水仙, 窗下种着腊梅、海棠, 院里的花能从冬天看到春天。
宋时一进院子就想夸夸桓小师兄用心, 不过看兄长对他仿佛有点意见似的, 就把话咽回肚子里,进门先拿出从建阳买的新书分给大哥、二哥。
书大多是南方名家印的时文制艺;有几套明面给侄子、实际也是给哥哥们看的《忠孝岳家将》《新郑通俗小说》《八仙演义》《真武伏妖传》《红娘子传奇》之类新上市的话本、小说;还有母亲和嫂嫂们能用着的苏式绣样、鞋样之类。
除了书之外, 还有给哥哥捎的苏样儿袍子、纱帽、犀带、玉钩、荷包……给母亲和嫂子们的布料和绸缎年前早让人送到家了, 不过他自己来时又从苏杭、南京买了些新出的衣裳鞋袜、头面首饰之类, 等家人回乡报信时就能一并捎回去。
他们一群书生, 买衣裳首饰还收敛些, 买起文具可就跟出国逛免税店一样,扫了不少湖笔、宣纸、徽墨、端砚回来正好分发:兄长和已经治了本经的大侄儿每人一套文具、一刀宣纸;两个年纪小、字不行的孩子就不给那么好的纸,换成了江西的毛边纸。
二哥家新生了一对双胞胎侄女, 也得给她们一人备两套,长大了自己用也好,不舍得用拿这当嫁妆也不掉面子。
宋时从进门就翻箱子,翻到后头两位兄长都看得眼累了,把他从箱子里拔出来,扯着领衣按在椅子上,唠叨着:“怎么买这么多东西?这一路上光买东西了,还有工夫念书没有?”
哪儿能光买东西!没少念书啊!
前年上京时他还有工夫写小论文呢,这回忙的都顾不上——忙啊!天天搞模拟考、一天做好几篇同行时文名士傅举人出的真题,连后台余额他都没想起来查几回!
他感叹道:“幸亏是坐船来的,南边儿河水不上冻,在船上稳稳当当地就能复习。到山东、河北这边也开春了,河里化了冻,又能多坐一段,比乘马车舒服得多。”
就是走水路每天吃鱼虾多,鲜菜、水果、畜禽肉类就少了,他这一路还挺馋肉的。
这话说的可就让人腌心了。大哥也不舍得念叨他了,连忙叫小厮到胡同口买炸肉饼,再去厨下熬个绿豆水饭,切一盘子家里带来的驴肉、烧鸡、熏肠、酱肉……
先给他垫垫肚子,再叫厨房做大菜。
宋时听着大哥说的跟报菜名一样,连忙拉了拉他的手说:“别的不用了,大哥,来点驴肉火……火腿夹饼就行。”
大哥拧了他滋润得有红似白的脸颊一把,心疼地说:“都瘦成这样了,肯定是船上吃不好睡不好的,光吃个饼怎么行?”
先吃点儿现成的点心垫肚子,一会儿就叫人烧羊肉、蒸羊头、炖猪肘、炸丸子、到外头买个整的烧鹅,晚上再煮个羊肉锅子给孩子好生补补。
二哥坐在里头,也跟着支嘴安排:“不是有白洋淀的咸鸭蛋么,拣两个大的给时官儿切来配水饭!还有咱们家晒的柿饼、酿的醉枣、炒的芝麻糖、糖水煮的栗子都端上来给他当茶食,再叫厨下熬个红果酪消食——时官儿这一路吃的都是清淡的鱼虾,猛地吃太多肉不好消化。”
宋时美滋滋地喝着茶、吃着甜点,也跟着裹乱,支使人把他箱笼里的福建腐乳、金华火腿、天目笋干、腌橄榄、南京山楂糖、板鸭都拿出来。
这些吃的里有不少是打算给桓凌的,不过兄长们提起桓家又还是有些窝火的样子,宋时就决定不提此事,免得哥哥们觉得自己胳膊肘往外拐,越发吃他的醋。
至于给桓小师兄的礼……就只能说,他的会试成绩是给老师最好的礼物了。
那这回可得考好。桓房师辛辛苦苦教了他两年多,如今连个鸭子都没落着,要是再收一波儿学生落榜的成绩当礼物,这个春天还怎么过啊。
他心里也添了点儿压力,嘎叭嘎叭地啃着芝麻糖减压。
院子里宋家三兄弟带的家人、桓凌雇来的京厨子一通忙乱,到得太阳将要下山时,终于安排齐了一桌接风宴。
满院灯火通明,正堂的玻璃窗被满屋饭菜的热气熏出了一层白雾,里面隐约传来人声笑语,饭菜的香气飘了大半个院子,满满都是家里才有的烟火气。
桓凌提着点心、烧酒扣开院门,绕过影壁便看见这番温馨的景象。
这一冬天他住在自己家里,也常随祖父、伯父一家聚餐饮宴,更亲眼见识过宫里的富贵繁华,可那些都比不上这小小院子里流泻出的食物暖香和欢笑声。
这里干干净净、充满人情,是他怀念而期盼的……家的样子。
他脚步利落,比应门的家人走得还快,几步就到了正房门前,自己挑开帘子,叫了一声:“宋大哥、宋二哥,时……师弟。”
宋大哥和宋二哥目瞪口呆地看着这突然出现的主人,宋时也有些意外他能过来,却又隐约有点高兴——席上一只拆好的板鸭放在碎冰纹的盘子里,还未动筷,小师兄吃着南方带来的鸭子,也不用苦等他的成绩当礼物了。
两位兄长还没发话,宋时就已站起来,满面春风地招呼道:“师兄这是散值了?你来就来,还拿什么礼物,我们也不是外人,快坐下喝口热茶……”
又吩咐正在摆碗筷的家人:“给我师兄备一副碗筷来,拿酒筛把这酒热上,再多弄几个菜。桓师兄不大吃肉,厨下不是还有带冻姜醋鱼?切一盘鱼冻、一盘清酱肉,再炒一道芫爆肉、一道香干韭黄,焖个山东白菜,再熬个汤就成了。”
养了这么大的弟弟,如今一心向着师兄,连菜都给他点了!
哥哥们嫉妒得直想把桓凌送出门,可这院子是人家给他们租的,弟弟的解元是在人家手里考的,断没有无礼的道理。
不光不能赶,眼下弟弟回来了,还得正式答谢他一回。
桓凌带来的酒还没温上,他们自己从集里买来的酒却已烫好了,宋大哥带着两个弟弟向桓凌敬酒,谢他这些年照顾宋时,教他念书,做了他的考官,入京后又给他们一家三口儿安排住处等等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