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更不能接受的是,他大哥反过来还握着他的手说:“你桓师兄都是为你好,时官儿听你师兄的话。你考试要紧,大哥、二哥这几天在家待着倒容易让你分心,我今日便去约落第的朋友去城西谭柘寺散心,你就好好儿在家跟你桓师兄做文章吧。”

    亲兄长出门郊游,把弟弟扔给考前冲次班的魔鬼教师,懒觉都不让睡,人生缘何如此惨淡?

    晚春的瑟瑟寒风吹透了宋时的心,两位哥哥潇洒离开的背影更叫他羡妒。而在春风中吹得醒过酒来,还要面对从头到尾看了他不清醒时丢人模样的小师兄……

    别废话了,还是做题吧,他的真爱就是做题!

    桓师兄也体贴地没有嘲他,拿出自家拟的时务策给他细细分析今年朝中的大事。

    殿试其实也和前头会试一样有定例:会试五道策问虽然具体内容不同,但其本都是一条帝王策、一条吏治策、一条经史策、一条时务策、一条兵食策。而殿试策问基本就是时务、兵食的混合,天下安定时便多问礼乐、教化、吏治;有水旱灾荒时说不得就要试河式、赈灾之类;若外有兵乱来犯,多半就要出兵食策。

    总而言之,就是治国平天下之道。

    做学生的在乡里可以一心读书,不问窗外事,做臣子的是要辅佐君主、纲纪天下,不懂得如何为政怎么能入朝?

    若没有做实务的能力,就是把一篇策问做出了《秋兴赋》的文采,殿试的名次也得落到三甲——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在进士及第、进士出身的前二甲面前自然低人一头。

    且不光身份低,做官之后的职位也低。前三分之二的还好,外放个县令,至少能得实惠;若考到后三分之一里,就只得在清水衙门里做个碌碌小官,不知苦熬多久才能出头。

    他直接拿自己举例说:“我放到外任上只做个府通判,我家伯父却是布政使司参议,单看身份远高过我。可我回京后能进都察院,他却只能在鸿胪寺任闲职,岂真是因为与王妃亲疏之别?自然不是!若我没考这二甲第十,没进过都察院,这趟回京也只能任个闲职,回不得院里!”

    别的不说,如今他若不在都察院,只在清水衙门做个闲职,朝中的大事也不能知道的那么清楚详细,又怎敢押殿试考题?

    他扬了扬手头自己印的油印卷纸,说道:“今年山东、河北、广西、云南等地屡有灾异,虽粮仓湖广、江南皆遇丰年,但云南土著屡有叛乱,山东灾荒之后有流民作乱,北边瓦刺又有兴起之势,一年数次骚扰边城……”

    内有饥荒、外有边衅,须得押一道“务本重农、治兵修备”的题目;但边患也如今还只是癣疥之患,朝廷心腹之患还在于灾荒、流民,所以又可以押一道“刚柔并用、安民教化”;治灾、安置流民都要银子,这几年为了周王的亲事又费了无数金银,所以也该押一道“君臣一心,理财之道”……

    殿试就只考一道策问,桓凌就只按日子隔天押一道题,让他依着殿试的时间做。今日他已经起晚了,又讲了些当今时政,时间上怎么也来不及,便从三月二日起,做到三月十二。一日做题,一日判卷、分析,临考前还能给他放两天假。

    宋时之前忙着会试,没按殿试格式答过题,这一天便先看着桓凌抄来的前科的三甲卷和他自己的答卷,揣摩格式和风格。

    会试五道策问加在一起二三千字,殿试一道策问就得上两三千,等于是论述题和论文的差别,若抓不好节奏就难写出这么多字。

    然而……

    对不起,他是编扯出五万字小论文的男人,两三千的殿试策毛毛雨啦。

    他一面翻着“古帝王大经大法,俱在《周书·洪范》……三德是为权衡。又谓皇极以体常、以立本,三德以尽变,以趋时……”的模拟卷,目光不必往稿纸上落,就精准写下了大小写合度的标准开头——“臣对臣闻”。

    殿试题是天子临轩亲策,出的是制策,所以考生答题时就要以臣子身份回答,而不能像会试时那样光秃秃给个开头。

    策问中只要出现这个臣字就要缩小写,只能占半个格,在格内偏右侧写。幸好别的字不用有体形上的变化,只和别的考试一样,遇着皇帝、陛下、圣、先皇庙号与诏、圣谕之类天子所发的文体顶格写,赞美皇帝的词语和朝廷、廷等空一格,不至格式犯讳就行。

    他从十四就考过童子试,这么多年也可以说是身经百战,闭着眼放手去写,到该进格的时候,也就跟拨算盘一样自然地进上去了。

    这一题要义在三德,即是“仁”“明”“武”三种帝王之德。先把帝王和“德”捆绑到一起,总论帝王为何要行君德,君德分哪三德,再分三大段论述“三德”的要义,举例支持其好处……

    八股文有规定的制式,策问却没有。他写八股的年头都没有开始背论文的长,现代论文那种清晰条理的格式简直是印在骨子里的,写出来就是这样的有理有据有力量的文章。

    六篇模拟落到别人身上,足可以把人累死,他一天写两三千字却可以不当回事,甚至上午就把策问赶出来,下午判卷论题,剩下的工夫还能跟他师兄谈笑风生。

    他师兄看着他的策问,也越来越有信心,虽然当着他不说,背地里却要跟人说一句:“宋师弟的文章在我之上,我家这些兄弟合在一起通不如他的才学好。”

    他不光会写,还真正见过百姓疾苦,知道如何治理一地,甚至也懂得兵法——没见他看过什么兵书,但他写起如何御敌于境外、如何应对过境流寇,竟也都有模有样。

    若真把他搁到战场上,怕不是当今的陈庆之?

    桓凌恨不得立刻提笔夸夸他师弟,又怕考前说得太大压了他的福气,只写出来自己看看,就夹进书里收了起来。

    在他们日复一日的练笔、讲读中,廷试之日终于来到。三月十五日清晨,宋时便换上崭新的毛青布儒衫,骑着兄长进京后租来代步的宝马,驮着耳篮、带着书童,意气风发地进了内府。

    第78章

    殿试是在奉天殿举行。

    四更起,丙子科宋时榜的考生便被陆陆续续通过搜检进到殿内。有当值的小内侍引着他们依次序入座, 还给倒些热水, 没吃早饭的考生就能趁此工夫就着热水吃上些干粮点心之类。

    宋家是保定人, 老家产驴肉,早上带的就是蒸饼夹酱驴肉。蒸饼滴油不沾, 不怕脏手,里面夹着整片厚实的驴肉,吃着也不掉渣。一顿早点吃完了, 桌面和手上还都干干净净, 稍用帕子沾水擦擦就行, 不用像那些吃酥饼、松糕的一样满桌掸渣,更不会油了卷子。

    监试官进殿巡视时, 他便已将考案收拾得干干净净, 摆上用惯的笔墨纸砚, 闭目养神, 等待黎明放卷。

    两位监试的御史进了场,打眼就见着他阖眼坐在第一排的座位上, 鹄峙鸾停, 俊秀绝伦, 深青的儒袍更衬得他肤色如玉, 在这一殿中试举子中尤为出众。

    考生中其实不乏俊秀少年、海内名士, 但入场后多少都露出几分紧张敬畏之色,绝没有一个像他这样平和松弛的——

    就好像他不是头一次进到森严的宫中,而是曾出入多少回宫廷似的。

    两位监察御史巡了一遍场, 在殿外感叹:“怪道桓给事中成日介说他师弟怎么好,不看文章,这相貌气度已压过众人了。”

    “可不是。我当年不说殿试时,就是刚入监察院那几个月里,每次上朝也都觉着紧张,过了好一阵子才能放松。这考生倒像是走熟了这奉天殿似的,全无第一次入宫的敬畏和新奇。”

    似这等气度,只怕三国时的名士管宁也难比他了。

    管宁还只是不去看乘轩冕的高官,这学生却是进了宫都不肯东看西看,只管修己静心,难怪能连中两元,小小年纪就办起了汇集一省名士的讲学大会。

    黎明时掌卷官进来发卷,两位御史特地还给那几位翰林院检讨指了宋时一下:“见荣华不羡、入宫禁不惊,非常人也。”

    宋时自是不知道考官们夸他有气度,若知道了说不定还得脸红一下——

    他那也不是气度,而是他打大一暑假就私下干黑导游,靠带人游故宫蹭玩。他连龙床、龙椅都看过不知多少回,这外廷的大殿游得更多,还真是没法儿从心底生出敬畏感。

    因为故宫逛多了,所以能从容坐在殿里应试,因为从容,所以被几位监试官、掌卷官盯着也不觉紧张。几位考官越发觉得他有器量,连巡场的几位御林军都指挥使、指挥同知和佥事们也不禁跟着看了他一眼,暗赞几声风流少年。

    ——长得好看,身姿也漂亮,怪道曾叫四辅桓家定作孙女婿!

    这些指挥使、同知、佥事们对京师上下高官显宦的阴私更为清楚,知道宋时不光是个会元,更是曾跟周王妃订婚多年的前未婚夫,不免要要腹诽几句——放着这样好的一个女婿不要,还不就是为了攀附皇家富贵?

    只不过桓阁老身居高位,孙女已然入宫,退婚之事又做得不算出格,别人看在天家的面子上不公然议论而已。

    不久时近黎明,该放卷了,诸官员各归各位,只有几位掌卷官绕场放卷。大殿内一片肃然,只能听到翻卷子的沙沙声,众生都低头读卷,不久后便有才思敏捷的提起笔来打草稿。

    宋时自然在才思敏捷的那批里。

    他动手早,不光是写论文写多了,不过脑子都能下笔,更因为这科还教他师兄猜中了题目,正是考兵策!

    去年六月,鞑靼汗王帖木儿率军袭扰边城,从雁门关长驱直入,大肆抢掠边关州县,兵燹所到处无数百姓流亡……

    今年桓凌回到都察院,就曾细细了解过鞑靼犯边之事的始末,还递了一封备虏要务的折子,请朝廷慎选知兵事的武将驻边,重修边城以御寇虏,补齐边军的俸禄、甲胄、兵器,户部多拨钱粮以备掉动内地客兵支援边城……

    这一本奏章上去,当下便得了天子批复,命选拔能战的旧将戍守边城,又下诏称要为朝廷百姓作表率,令后宫一体俭省用度,不必再要国库给内库添钱。

    今年殿试考题,自然也是由这场兵事而来,问的便是如何治国靖边:

    皇帝制曰:朕皇祖高皇帝以武功定天下,即位之始,思欲偃武修文,以德化天下……夫何连岁以来北虏寇疆,如入无人之地……朕闻帝王之道,在守四夷,今朕欲求长治久安之术——

    这道题正合桓小师兄押的第一道题中心一致!

    内则务本重农,外则治兵修备,才能令国家长治久安!

    虽然不能全盘默写之前的模拟题,但把一些呼应题面的地方稍作修改,就能改一篇符合题意的考场论……策问。

    宋时铺开稿纸,先写下标准开头:“臣对:臣闻人君之治天下也,必安攘兼举而后可以成天下之至治。”

    治国须内修外攘,在内重本务农,以实国库,以安天下百姓,在外屯兵备武,御敌国门,以保家国平安。

    先提纲挈领提出总论,之后却不能立刻分析论证,而要先在文中赞颂当今之治,答谢天子给他们这个进宫殿试的机会。

    这段他就不客气地用了从前写过的,脸不红气不喘地赞道:“皇帝陛下以圣神之德,膺历数之归至……天下臣庶无不翘首而拭目而盼……”

    天子如此圣明,又求贤若渴,给他们这些无德无才还未入朝的举子一个议论朝廷大事的机会,他们岂能不披肝沥胆以对?

    从这以后才能正式给写对策。

    安内之本在于农事,朝廷首先要劝农耕桑,修水利、防灾荒,又要严抓吏治,清除贪婪暴虐、昏庸无能的官吏,使百姓能安稳生活,如此国内可得大治。

    至于国外虏寇屡侵之事,关键在于用人。

    一是将官,须得选有经验的旧将,不可让那些出身武将世家的子弟拿边关当作历练的场所。将官得了人,军士更要加强操练,军士数营合操,弓弩、神铳、火箭、刀枪……都要练熟。

    而接战时更不可畏怯敌将,只管守在城内,任由虏寇绕过本城侵扰内地。据城待战,不若多洒探马于送外,早知虏寇动向,预备兵马器械主动出击。

    唯将官敢战,军士能战,这仗才能打得赢。

    虽然虏寇纵横草原、兵强马壮,本朝马匹和军士的骑术比不了对方,可我们能比战术啊!边军依城而战,容易补充粮草、兵械,又熟悉城外地势,还不能“敌进我退,敌驻我拢,敌疲我打,敌退我进”么?

    “故臣即今之势以权战守之策,盖必以战为守,庶可以折方张之虏,而奠不拔之基也!”

    这篇文本就有底本在,只是依题目稍更改一些词句,自然写得极为顺畅,一个上午就妥妥当当地写完了两千五百余字。然而写完之后,他也并不急着誊抄,更不急着交卷,只是拿在手里反复修改,一字一句都斟酌到改易不动的地步。

    倒不是他的底稿写得粗糙,必须精修,而是殿试时四位阁老都是要做读卷官。他怕交卷早了,满场就这一份卷子递到考官手里,桓老大人会猜到他的身份,故意压低名次。

    桓小师兄虽然一心向着他,可那位老大人却肯定对他心怀不满——若不然桓文怎么敢到他家打脸,桓凌怎么能为了他去福建?

    他也不管自己是不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反正小心无大错,把这一篇做好的卷子从午饭前活活抄到了给烛时。

    到这时候,若非只差一两段没写完的,就都强令清场了。他看准了交卷人最多的时候插进队伍,到考场门口受卷官处缴了卷,便安心地收拾考篮回家。

    他们交上去的卷子当场便有弥封官弥封,眷卷官眷抄成朱卷,再无泄露身份之忧。

    六部九卿堂上官此时都在文华殿判卷。

    他们判卷的日子只有不到三天,十五日考完,十七日下午就要填榜,十八日一早上朝时新进士就得到金殿上陛见,自然也没有让人慢慢批阅的工夫。考卷一批批送进来,众考官只略品文字,便给画圈点尖竖。

    部院官员一个个忙得头晕眼花,四位阁老的待遇稍好些,诸官选在二甲里的才交他们复批,落在三甲的就只消最后略翻几眼,没有极优秀的也就不捡出来重排了。

    而复批到最后,就要拣出十二份最优秀的卷子递到御前,请天子亲自批阅。

    他们从三月十五下午拿到第一份卷子便开始忙碌,直到此时才能稍歇。吕首辅拿着十二份佳卷笑道:“往年试礼用、治乱的多,今年策兵事,我还当这些举子们承平日久,写不出什么切实可行的实策,却不料还有几名举子答得极好。”

    他已会同那三位阁老排好了前三甲,粗老的手掌抚过卷面,笑道:“不知这个答务本重农、治兵修备的学生是哪儿的,竟教将士勇于出关迎敌,还真写了兵法,真敢答啊。”

    张次辅笑道:“那卷子也不光是敢答,我看他的兵策也有些可行之处。咱们的马匹比不上鞑靼那边的,也不能一味缩在城里,只保得边关一座城不失,不管关内受人掳掠。不然朝廷派将士戍边做什么?”

    三辅李勉却是率直地说:“他这兵策我看着倒与前日桓给事中上的策略有些不谋而合,也说要选任宿将,整修兵备……只军粮这里他写得更大胆些,要让朝廷从河南直接运粮到边关。河南是中原粮仓所在,若从黄河运粮,的确能省一笔周转银子……”

    他兼着户部尚书的差使,对督粮之策格外注意,说起来便滔滔不绝,却没注意到桓侍郎自打他说了“与桓给事中不谋而合”之后,便一直默默无语,神色颇显复杂。

    这份卷子他一见着就觉得眼熟,写的攘外之策有他那不肖孙儿的手笔。御史谏书轻易不会传到外头去,除非本人亲自教他,别的考生如何知道?那宋时又如何能不知道?

    可他看着眼熟又能如何?

    这卷子最初不在他手里,而是兵部尚书马大人先判了,画了重重的圈又转到吕首辅手里。首辅转给次辅又转给三辅,四人看过之后不仅都高高地画了圈,马尚书更亲手写出了“诸作多缀浮词而暗于本论,子独能条析用兵之道,可以裨朝堂之用策”这样夸得极狠的评语。

    他还能做什么?还能怎么判这卷子?

    不管这卷子是不是宋时的,他做四辅的在朝廷抡才大典上却不能有任何显露私心、落人把柄的地方,不能在一片圈后无缘由地落下点。他只得当作不知那卷子是谁的,咽下苦水,只看那文章夸了句:“皆宜措诸行事……

    “可称为俊杰”。

    作者有话要说:  本文参考隆庆二年进士登科录,明代殿试时务策与边防对策 作者陈鹏 于谦覆大同守御疏

章节目录

穿到古代当名士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PO文屋只为原作者五色龙章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五色龙章并收藏穿到古代当名士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