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力士不敢与李隆基坐在一起,就从中取出一张小凳,将剩下的两张小凳对面放在一起,服侍李隆基坐下,自己悄声走到一边。王琚见状没有吭声,心中愈发明白李隆基的身份了。
王琚家中没有存茶,只好用白水相奉。李隆基饮了一口水,含笑问道:“兄台既为王琚,传说你有经天纬地之能,果如其言吗?”
王琚笑道:“鄙人若有此能,大可到东市悬一幡替人卜筮测字,也不用为农夫受厄吃苦了。凡天象地兆,所对应人间之人为非常之人,此经纬玄学,若无贵人相应,终为无用。”
“王同皎为贵人吗?”
“其身虽贵,终非贵人。”
“何人为贵呢?”
“譬如太宗皇帝,即为贵人。”
“哦?王兄眼光颇高,等闲人难入其眼嘛。如我等这样的凡夫俗子,能与王兄晤谈良久,亦属殊遇了。”
王琚笑道:“兄台自谦了。观兄台之相,与太宗皇帝相比,并无二致。只是兄台近时遭遇煞星,以致蹉跎困顿。”
“兄台言过了,鄙人如何敢与太宗皇帝相比?再说了,我日日洒脱游赏,心愿已足,并无未遂愿的地方。你这煞星之说,又是从何而来呢?”
“所谓煞星,即是兄台之光被该星笼罩,让兄台没有舒展的时候。兄台今日此行,刚才在那里伤春寂寥,正应此意。”
二人在这里你一句我一句地闲聊,所涉话题甚多,不知不觉太阳已隐入群山之中,夜幕也渐渐张起。到了这个时候,王妻方过来在几上布上几碗菜,观其模样,皆为田野中所采野菜,最后端出一盆热气腾腾的焖牛肉。
李隆基见之愕然道:“王兄,你莫非将自己的耕牛屠宰了吗?如此一来,你今后耕田怎么办?再说了,朝廷禁宰耕牛,万一官府得知,你还要为此吃官司。”
王琚笑道:“贵人来此,鄙人无物相奉,唯有一牛可为招待。至于官府之事,这里穷乡僻壤,无人问津,只要兄台不说,我们就乐得大饱口福。来来,这里有拙荆自酿的米酒,请饮尽此盏。”
李隆基这一年多来,精神高度紧张,其先是盘算诛韦之事,继而又与姑姑暗中较劲,难得有如此轻松的时候。他于是就着野菜牛肉,饮着米酒,与王琚言笑晏晏,竟然饮之微醺。高力士上来劝阻,说待会儿还要骑马回城,李隆基方才停杯。
再看那一大盆牛肉,他们二人竟然吃下去大半盆。
李隆基执手相辞,王琚夫妇将之送至马上,然后目送他们驰入夜幕之中。
王妻一边收拾残杯乱盏,一边轻轻叹道:“唉,牛儿被宰了,我们全家可以有数日口福。然今后怎么办呢?这些薄地没有了牛儿,如何来耕呢?”
王琚笑道:“娘子放心,没有牛儿,我可挽犁而耕。娘子,你知道此人为谁吗?”
王妻摇头不知。
王琚道:“你应该看到他的那名从人吧?此人面净无须,话声尖利,分明是一名宫中的太监。我问你,当今天下能得太监侍候的又有几人?”
“妾听说,好像皇帝和太子方有太监侍候。”
“对呀。此人又告诉我他姓李,名瞒。我听说太子李隆基有一个别号,名阿瞒。此人当属太子无疑了。”
此时李隆基行在路上,起初酒意上涌,遂按辔徐行,其向高力士感叹道:“家中无长物,唯有一头耕牛还将之宰了,如此待客之道,你见过吗?”
高力士道:“小人观其与殿下说话甚为投机,此人肯定不是农夫,大约为蒙难之人吧。”
李隆基道:“你明日到城中寻一处宅子,将一应器物备齐,然后将他们接入宅中居住。事儿办妥后,你再把王琚领入东宫见我。”
高力士连声答应。
后两日,王琚一家搬入城中新宅居住。高力士办事很妥当,还为他们一家准备了各自的衣服,全家由此焕然一新。李隆基还授王琚为东宫詹事府司直、内供奉,成为朝廷的九品官员。看来李隆基说得对,王琚虽迭遇凶险,然吉人天相,这一次失去耕牛一头,却换来了此后的仕宦坦途。
太平公主从蒲州返回京城后,其府前车水马龙,朝中的许多官员前来拜谒。这些官员皆瞧得十分清楚,以姚崇和宋璟之能,其又有相王府属的背景,他们妄想与太平公主作对,结果闹了个被贬官的结果,那么太平公主之势难以撼动。于是,这帮人皆手持礼品,皆想在太平公主那里留下一个殷勤侍候的好印象,除了张说和郭元振少数几个人之外,朝中官员都来了一遍。魏知古也不能免俗,也手执礼品,前来殷勤探望一回。
至于萧至忠、崔湜、窦怀贞等人,基本上每日都要入府一次。窦怀贞每日散朝之后,立刻马不停蹄入公主府问安,此后成为惯例。萧至忠与崔湜见窦怀贞如此巴结,心想还是窦怀贞知趣,遂也随其惯例,散朝后齐入公主府中问安。岑羲此时也扯下此前遮遮掩掩的伪装,与卢藏用等人一起踏破了公主的门槛,以公主的亲信之人为荣。
太平公主对这帮人还是有区别的,她将萧至忠视为自己无话不谈之人,若有要事,她都要将萧至忠召入静室密谋一番。崔湜偶尔还在枕席之中侍候公主一番,如此肌肤之亲,公主的许多机密话不对他说知,让他空自艳羡萧至忠的能耐。
太平公主这日又将萧至忠召入静室之中,公主说道:“府中下人们皆知街上的流言,这件事儿办得不错。”
萧至忠道:“公主,下官有两个想法。一者,太子已然偃旗息鼓,其在朝中没有人脉,又要受皇上和公主的钳制,实在无足轻重。公主如此苦苦相逼,老臣觉得白费了力气;二者,散播流言的法子用处不大,上次圣上制书一出,流言顿时流散,似可用别法。”
“萧公,你不可有妇人之仁。你还是不了解三郎到底为何种样人!这小子心思叵测如僵蛇一般,现在看似无声无息,若稍有温暖,他定为反噬咬人。我在蒲州一直在想,姚宋二人想将我和大郎驱逐出京,极可能是这小子的授意,他看到势头不好,立刻反咬一口,以此来换取皇兄的同情。对这样的人,你能怜悯他吗?”
萧至忠沉吟道:“公主说得有理,下官也想过此事,觉得其中定有蹊跷。若果然如此,太子的心机叵测,以此蒙蔽了圣上和天下之人。”
“对呀,你能心存怜悯吗?你说不用流言,当用何法?”
“下官注意到了,太子对他事可以放任不管,然对于军中之权,他处心积虑要牢牢控制。这一次四郎和五郎典北门四军,我听说实际节制之人,还是那帮随太子起事的禁军将领。太子还把张暐、麻嗣宗、王崇晔等人编制其中加强控制。公主,下官以为,这一点不可不防,须想法渗透军中,以为应对。”
太平公主笑道:“萧公过虑了。三郎若想起事,他要杀的人就是我和皇兄,如此杀父弑姑,定为天下不齿。再借给他十个胆子,他也不敢。再说了,北门四军毕竟有四郎和五郎亲典,他们能够允许三郎干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吗?”
萧至忠想想也有道理,然还不放心,叮嘱道:“话虽如此,要防其性急乱出招,公主不可不防。”
“嗯,我知道了。”太平公主对此事并不上心,她的心思还在哥哥身上,接着说道,“要想一劳永逸,还是要在皇兄身上下工夫。皇兄若想废掉太子,无非一句话的事儿。”
“唉,公主若说起圣上,老臣甚为忧心。他上次甚至要退位,让他来废太子,估计太难了。”
“对了,我让你打听皇兄上次想退位的真实原因,打听到了吗?”
“下官多方询问宫内圣上身边之人,他们说圣上那些天日日待在宫内,基本未见外人,太子也去得很少。看来圣上意欲退位,非为外力所迫,当是其禀性所至。”
“三郎去得很少?他毕竟去了。萧公,自古以来有像皇兄这样的皇帝吗?其刚刚即位不及一年,就想着退位之事,真正成了天字号的大傻瓜了。我在蒲州,日日想着这件蹊跷事儿,皇兄难道不知道当皇帝的好处吗?他当然知道!我以为他还是受了三郎的蛊惑,你千万不要小瞧了三郎,他的手段令人想象不出。”太平公主无疑属于那种把事儿想得过于复杂之人,李旦要求退位本来基于其淡泊的性子使然,她却疑窦丛生,将事儿攀扯到李隆基的身上。
太平公主又道:“我这几日要进宫一次,好好与皇兄谈上一番,千万不能让他着了三郎的道儿。对了,萧公,那帮相王府旧属不知吃错了什么药,我招揽他们却毫不领情,还处处找我的麻烦。郭元振得皇兄信任,我们一时无法可施,魏知古还算聪明,那个张说和姚宋一样的货色,你要想个法儿将其赶出京城。”
萧至忠答应道:“我知道了,此事应该好办。眼下东京留守正缺人,公主若见圣上也说上一声,下官再向圣上建言,即可顺势而成。”
太平公主想了一下,说道:“也罢,我这就进宫。我回京后,皇兄那日赐宴时我们仅见上一面,什么话也没说,我该与他畅叙一回了。”
李旦此时正在殿内吟读《诗经》,其读到《小雅?湛露》一章,其中有句云“其桐其椅,其实离离”。他对“离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李旦独自倘佯在自己钟爱的王国里,从古书中搜寻到“离离”的二十多种用法,用时近两个时辰。看到妹妹来访,李旦方才从书堆里走出。
太平公主看到哥哥刚才在那里忙碌,说道:“四哥,你大约又在钻研训诂之学了。你现在为皇帝,天下有多少大事需要处置,如此耗费时辰,太为不值了。”
李旦“嘿嘿”一笑,说道:“人皆有所爱,我就在这些事儿上耗费时辰最快乐,相比而言,那些军国之事实在令人乏味。我让太子监国,正想为我腾出时辰,办我高兴的事儿。”
李旦主动提出太子监国之事,太平公主不想过早涉及此话题,遂岔开话题道:“是了,你在宫中快快活活,却把妹子抛在边鄙下州,你那些日子是不是把妹子忘了?”
李旦脸上现出不好意思的神色,笑道:“你毕竟已经回京了。这样吧,妹子,我郑重向你发誓:终我余生,我们兄妹勿复分离。唉,我当初听信了姚崇与宋璟之言,办下如此不美之事。你也知道,我已将那二人贬至边远之地,你可以藉此消气。”
太平公主笑道:“罢了,此事已然过去,今后不用再提。再说了,蒲州有山有水,又濒临黄河,风景俱佳,我在那里度过了一个春天,其感受要比京城好得多了,也算不虚此行。”
“妹子心宽就好。”
“我若不心宽,岂不是早让人气死了。对了,你那些相王府属看来对你并非忠心。四哥当了皇帝,他们本该勤谨办事才是。然他们在那里捣七插八,不知道想的是何种心思。”
李旦叹道:“韦公已死,姚宋远离,也剩下没几个人了。”
“听说那个张说与姚宋交往甚密,姚宋离京后,他在私下说出了许多不逊言语,明显替姚宋鸣不平。四哥,你要小心此人。”
“是吗?我回头问问。”
太平公主知道,若想赶走张说,自己不可说得太直白,须点到为止,剩下的自由萧至忠等运作,则此事能成。她于是又转换话题道:“四哥,你怎可如此糊涂!我这次回京听说,你前些日子竟然想传位给太子,你即位未及一年,若如此做,天下之人又会如何说呢?”
“天下之人会如何说?我不想当皇帝了,国有储君,我按制传位,此事很正常呀,又碍他们什么事儿了?”
“当初韦氏祸乱天下许久,你即位后刚刚维稳,你若传位,天下复又动荡,怎么与他们没有干系呢?”
“嗯,你说得有理。我当时就是想到此点,方罢此议。”
“四哥呀,我闻此讯在想,是不是三郎有些性急,就撺掇你退位,他来做天子?”
“妹子想到哪里去了?三郎如今不愿监国,还要把太子之位让给大郎,他如何有当天子之意呢?”看来李隆基的一连串动作在李旦这里收到了效果,李旦由此认为李隆基敦厚仁义,可堪为任。
太平公主摇头道:“四哥,你如此来看三郎,可是大错特错了。你宅心仁厚,不识此子心机。我在蒲州一直在想,姚崇和宋璟把我和大郎赶出京城,又让四郎和五郎为东宫左右卫率,由此受三郎节制,他们到底所图何事?原来他们早将四哥视若无物,竭力想把三郎推上皇位。看来他们早已成了三郎的羽翼,所以如此行事肯定得了三郎的授意。此前三郎不向我们禀告,率然发动诛韦事变,他的这份心机和胆气,我们事先觉察了吗?”
李旦怫然不悦,说道:“妹子,你就爱疑神疑鬼。姚宋二人向我说起此事时,三郎根本未闻半丝讯息。我的儿子,是你了解还是我知晓呀?这等话你今后不可再说,我心中有数。”
太平公主没有退缩,依旧强项道:“四哥,你久处室中,不识人间人心险恶。我现在说一句话放在这里,日后自有验证。人人渴求权力,虽亲如父子兄弟,若遇争夺之事亦如外人一般。以太宗皇帝之贤,其杀兄逼父,未能免俗。三郎之禀性你固然知晓,他的某些方面酷似太宗皇帝,我在一侧却比你瞧得清楚,你不可不防。”
李旦闻言,对妹子有些恼火,脸色变得有些严肃,嘴也嘟了起来。太平公主何等聪明,见状急忙岔开话头,又说了一些轻松之事。
薛崇简眼见母亲回京后忙得不亦乐乎,又是接见百官,又是与萧至忠等亲信之人常常密谈。又听母亲口中多说出对李隆基的不满言语,知道母亲想全力对付李隆基,心里就有了计较。看到母亲从宫内回来后独坐中堂,遂怯生生入堂面见。
太平公主试探过哥哥的口气之后,感觉哥哥对李隆基非常信任,心里就感到郁闷,便在私下苦思对策。看到薛崇简入堂拜见,她没有心思说话,就随便应了一声。
薛崇简鼓足了勇气,说道:“母亲,儿子有衷心之言想说出来,又恐母亲震怒,不知能言否?”
太平公主此时正没好气,闻言斥道:“你想说什么就说出来,我怎么知道当言不当言?”
“儿子以为,母亲对太子误解很深,似应对他更换关爱一些的态度。”
太平公主明白儿子想替李隆基说好话,心中又涌出怒火,斥道:“哼,人家当初把你玩得如偶人一般,如此灰头土脸,你还有心情当他的说客?”
薛崇简伏地叩首道:“儿子以为,母亲为镇国公主,儿子们也有爵位,极得圣上恩宠,如此可以长保富贵,应该十分满足。母亲虽为李家女儿,毕竟为他姓之人,朝中之事不宜操持过多。国无二主,如今许多朝臣下朝后再入府中拜安母亲,若长此以往,恐惹祸端。”
太平公主冷冷说道:“恐惹祸端?你的话挺稀奇,我倒要仔细听听。”
“母亲,儿子与三郎相处日久,知道他们兄弟五人如同一体,三郎又智谋百出,众人皆服。三郎现为太子,即为皇家正朔,母亲若一味与三郎相斗,长此以往终将不敌。母亲与三郎的事儿,如今朝野议论纷纷,儿子奉劝母亲尽敛锋芒,今后多关爱三郎,如此方为长远之计。”
“你懂什么?到底是我惹事儿,还是三郎主动来逼?我刚刚回京,此次被驱出京外,你难道不知这是三郎办的事儿吗?崇简,你为男儿之身,当知水火不容的道理。人家咄咄逼人,你若一味退让,终究不是办法。”
“然如今朝野私下议论,皆言母亲苦苦相逼,三郎成为弱势。再说了,太子为储君,终有继位的那一天。母亲若与三郎从此结了梁子,他若大权在手,能够善罢甘休吗?”
太平公主闻言大怒,大声喝道:“滚出去!什么时候轮到你来教训我了?”
薛崇简再复叩首,脸上已泪流满面,说道:“儿子今把衷心之言说与母亲,望母亲珍重视之。”言讫起身,悄然退出堂外。
太平公主脸色铁青,看来被儿子气得不轻。过了片刻方缓过劲儿,喃喃说道:“哼,你若当不成太子,还有当权之日吗?”
且说王琚成为东宫僚属,其他人认为王琚系李隆基在草莽中结识,估计没有什么能耐。李隆基与其谈话数次后却不是这样认为,感觉又有一个似刘幽求的人物来到身边。
李隆基这日又把王琚召来,问道:“你那日说过,近几日有计献我。今日正好闲暇时候,你且说来听听。”
王琚道:“属下入东宫以来,感同身受,愈来愈觉得太子殿下境遇堪忧。如今朝野仅知太平公主,谁又把太子殿下放在眼里?”
李隆基含笑不语,这等事儿自己心里如明镜也似,听听这位初涉朝政的新人的见识,也算有趣。
王琚接着道:“韦氏躬行弑逆,使天下动摇,所以殿下取之甚易。如今天下已定,太平公主却弄权朝中,左右大臣多为其用,圣上以其为元妹,能忍其过。若长此以往,殿下声息渐无,此非好兆头。”
王琚入宫不久,能在短时间内有此见识,实属不易。且他能对李隆基直抒胸臆,足见忠心。李隆基闻言,叹道:“王兄所言,我其实也知啊。我当此境遇,她毕竟是我的姑姑,如之奈何?所以我才能轻车简从游,恰遇王兄。王兄,你有什么计策?”
王琚微微一笑,说道:“属下想起汉朝的盖主,她却与太平公主有些相似。”
盖主即汉昭帝的大姐,又称鄂邑盖主,鄂邑系其食邑,其驸马为盖侯,因称盖主。汉昭帝年幼之时,盖主对其关爱有加,汉昭帝即位后,她就被称为“长公主”。是时,霍光受汉武帝遗嘱辅政,大臣上官桀、桑弘羊以及燕王刘旦感到受其制约,密谋废之。他们先是向汉昭帝密告霍光谋反,汉昭帝不听;他们又让盖主设家宴请霍光入席,准备在席间杀掉霍光。结果阴谋败露,上官桀等人被灭族,盖主也被勒令自尽。
王琚道:“盖主供养昭帝,而帝犹以大义去之。太平公主如今大树朋党,有废立之意,殿下何不与张说、刘幽求、郭元振等人计议之,设法去之呢?”
李隆基明白王琚的心意,他默思片刻,摇头说道:“此事不可!她毕竟是我的姑姑,若此行之,我即为千夫所指。”
王琚也摇头说道:“殿下当此境遇,若一味示以仁弱之心,恐怕大祸不远了。”
这时,刘幽求匆匆入殿,看来显然有急事儿。他看到王琚在侧,欲言又止,李隆基明白他的意思,说道:“不妨,你有话尽管说,王琚不是外人。”
刘幽求道:“殿下,今日萧至忠带同严善思匆匆入宫面见圣上,严善思估计又在搞名堂了。”
“你打听清楚没有?他们入宫所为何事?”李隆基问道。
“我悄悄问过中书省之人,他们说昨日司天台曾有一道奏书,主要言及前日夜里西天出现的星象。”
李隆基和刘幽求皆知严善思已成为公主的党羽,他现在又言星象且写有奏书,则非同一般。萧至忠与其一同进宫,当是他们事先已有密谋,更令李隆基警惕万分。
王琚家中没有存茶,只好用白水相奉。李隆基饮了一口水,含笑问道:“兄台既为王琚,传说你有经天纬地之能,果如其言吗?”
王琚笑道:“鄙人若有此能,大可到东市悬一幡替人卜筮测字,也不用为农夫受厄吃苦了。凡天象地兆,所对应人间之人为非常之人,此经纬玄学,若无贵人相应,终为无用。”
“王同皎为贵人吗?”
“其身虽贵,终非贵人。”
“何人为贵呢?”
“譬如太宗皇帝,即为贵人。”
“哦?王兄眼光颇高,等闲人难入其眼嘛。如我等这样的凡夫俗子,能与王兄晤谈良久,亦属殊遇了。”
王琚笑道:“兄台自谦了。观兄台之相,与太宗皇帝相比,并无二致。只是兄台近时遭遇煞星,以致蹉跎困顿。”
“兄台言过了,鄙人如何敢与太宗皇帝相比?再说了,我日日洒脱游赏,心愿已足,并无未遂愿的地方。你这煞星之说,又是从何而来呢?”
“所谓煞星,即是兄台之光被该星笼罩,让兄台没有舒展的时候。兄台今日此行,刚才在那里伤春寂寥,正应此意。”
二人在这里你一句我一句地闲聊,所涉话题甚多,不知不觉太阳已隐入群山之中,夜幕也渐渐张起。到了这个时候,王妻方过来在几上布上几碗菜,观其模样,皆为田野中所采野菜,最后端出一盆热气腾腾的焖牛肉。
李隆基见之愕然道:“王兄,你莫非将自己的耕牛屠宰了吗?如此一来,你今后耕田怎么办?再说了,朝廷禁宰耕牛,万一官府得知,你还要为此吃官司。”
王琚笑道:“贵人来此,鄙人无物相奉,唯有一牛可为招待。至于官府之事,这里穷乡僻壤,无人问津,只要兄台不说,我们就乐得大饱口福。来来,这里有拙荆自酿的米酒,请饮尽此盏。”
李隆基这一年多来,精神高度紧张,其先是盘算诛韦之事,继而又与姑姑暗中较劲,难得有如此轻松的时候。他于是就着野菜牛肉,饮着米酒,与王琚言笑晏晏,竟然饮之微醺。高力士上来劝阻,说待会儿还要骑马回城,李隆基方才停杯。
再看那一大盆牛肉,他们二人竟然吃下去大半盆。
李隆基执手相辞,王琚夫妇将之送至马上,然后目送他们驰入夜幕之中。
王妻一边收拾残杯乱盏,一边轻轻叹道:“唉,牛儿被宰了,我们全家可以有数日口福。然今后怎么办呢?这些薄地没有了牛儿,如何来耕呢?”
王琚笑道:“娘子放心,没有牛儿,我可挽犁而耕。娘子,你知道此人为谁吗?”
王妻摇头不知。
王琚道:“你应该看到他的那名从人吧?此人面净无须,话声尖利,分明是一名宫中的太监。我问你,当今天下能得太监侍候的又有几人?”
“妾听说,好像皇帝和太子方有太监侍候。”
“对呀。此人又告诉我他姓李,名瞒。我听说太子李隆基有一个别号,名阿瞒。此人当属太子无疑了。”
此时李隆基行在路上,起初酒意上涌,遂按辔徐行,其向高力士感叹道:“家中无长物,唯有一头耕牛还将之宰了,如此待客之道,你见过吗?”
高力士道:“小人观其与殿下说话甚为投机,此人肯定不是农夫,大约为蒙难之人吧。”
李隆基道:“你明日到城中寻一处宅子,将一应器物备齐,然后将他们接入宅中居住。事儿办妥后,你再把王琚领入东宫见我。”
高力士连声答应。
后两日,王琚一家搬入城中新宅居住。高力士办事很妥当,还为他们一家准备了各自的衣服,全家由此焕然一新。李隆基还授王琚为东宫詹事府司直、内供奉,成为朝廷的九品官员。看来李隆基说得对,王琚虽迭遇凶险,然吉人天相,这一次失去耕牛一头,却换来了此后的仕宦坦途。
太平公主从蒲州返回京城后,其府前车水马龙,朝中的许多官员前来拜谒。这些官员皆瞧得十分清楚,以姚崇和宋璟之能,其又有相王府属的背景,他们妄想与太平公主作对,结果闹了个被贬官的结果,那么太平公主之势难以撼动。于是,这帮人皆手持礼品,皆想在太平公主那里留下一个殷勤侍候的好印象,除了张说和郭元振少数几个人之外,朝中官员都来了一遍。魏知古也不能免俗,也手执礼品,前来殷勤探望一回。
至于萧至忠、崔湜、窦怀贞等人,基本上每日都要入府一次。窦怀贞每日散朝之后,立刻马不停蹄入公主府问安,此后成为惯例。萧至忠与崔湜见窦怀贞如此巴结,心想还是窦怀贞知趣,遂也随其惯例,散朝后齐入公主府中问安。岑羲此时也扯下此前遮遮掩掩的伪装,与卢藏用等人一起踏破了公主的门槛,以公主的亲信之人为荣。
太平公主对这帮人还是有区别的,她将萧至忠视为自己无话不谈之人,若有要事,她都要将萧至忠召入静室密谋一番。崔湜偶尔还在枕席之中侍候公主一番,如此肌肤之亲,公主的许多机密话不对他说知,让他空自艳羡萧至忠的能耐。
太平公主这日又将萧至忠召入静室之中,公主说道:“府中下人们皆知街上的流言,这件事儿办得不错。”
萧至忠道:“公主,下官有两个想法。一者,太子已然偃旗息鼓,其在朝中没有人脉,又要受皇上和公主的钳制,实在无足轻重。公主如此苦苦相逼,老臣觉得白费了力气;二者,散播流言的法子用处不大,上次圣上制书一出,流言顿时流散,似可用别法。”
“萧公,你不可有妇人之仁。你还是不了解三郎到底为何种样人!这小子心思叵测如僵蛇一般,现在看似无声无息,若稍有温暖,他定为反噬咬人。我在蒲州一直在想,姚宋二人想将我和大郎驱逐出京,极可能是这小子的授意,他看到势头不好,立刻反咬一口,以此来换取皇兄的同情。对这样的人,你能怜悯他吗?”
萧至忠沉吟道:“公主说得有理,下官也想过此事,觉得其中定有蹊跷。若果然如此,太子的心机叵测,以此蒙蔽了圣上和天下之人。”
“对呀,你能心存怜悯吗?你说不用流言,当用何法?”
“下官注意到了,太子对他事可以放任不管,然对于军中之权,他处心积虑要牢牢控制。这一次四郎和五郎典北门四军,我听说实际节制之人,还是那帮随太子起事的禁军将领。太子还把张暐、麻嗣宗、王崇晔等人编制其中加强控制。公主,下官以为,这一点不可不防,须想法渗透军中,以为应对。”
太平公主笑道:“萧公过虑了。三郎若想起事,他要杀的人就是我和皇兄,如此杀父弑姑,定为天下不齿。再借给他十个胆子,他也不敢。再说了,北门四军毕竟有四郎和五郎亲典,他们能够允许三郎干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吗?”
萧至忠想想也有道理,然还不放心,叮嘱道:“话虽如此,要防其性急乱出招,公主不可不防。”
“嗯,我知道了。”太平公主对此事并不上心,她的心思还在哥哥身上,接着说道,“要想一劳永逸,还是要在皇兄身上下工夫。皇兄若想废掉太子,无非一句话的事儿。”
“唉,公主若说起圣上,老臣甚为忧心。他上次甚至要退位,让他来废太子,估计太难了。”
“对了,我让你打听皇兄上次想退位的真实原因,打听到了吗?”
“下官多方询问宫内圣上身边之人,他们说圣上那些天日日待在宫内,基本未见外人,太子也去得很少。看来圣上意欲退位,非为外力所迫,当是其禀性所至。”
“三郎去得很少?他毕竟去了。萧公,自古以来有像皇兄这样的皇帝吗?其刚刚即位不及一年,就想着退位之事,真正成了天字号的大傻瓜了。我在蒲州,日日想着这件蹊跷事儿,皇兄难道不知道当皇帝的好处吗?他当然知道!我以为他还是受了三郎的蛊惑,你千万不要小瞧了三郎,他的手段令人想象不出。”太平公主无疑属于那种把事儿想得过于复杂之人,李旦要求退位本来基于其淡泊的性子使然,她却疑窦丛生,将事儿攀扯到李隆基的身上。
太平公主又道:“我这几日要进宫一次,好好与皇兄谈上一番,千万不能让他着了三郎的道儿。对了,萧公,那帮相王府旧属不知吃错了什么药,我招揽他们却毫不领情,还处处找我的麻烦。郭元振得皇兄信任,我们一时无法可施,魏知古还算聪明,那个张说和姚宋一样的货色,你要想个法儿将其赶出京城。”
萧至忠答应道:“我知道了,此事应该好办。眼下东京留守正缺人,公主若见圣上也说上一声,下官再向圣上建言,即可顺势而成。”
太平公主想了一下,说道:“也罢,我这就进宫。我回京后,皇兄那日赐宴时我们仅见上一面,什么话也没说,我该与他畅叙一回了。”
李旦此时正在殿内吟读《诗经》,其读到《小雅?湛露》一章,其中有句云“其桐其椅,其实离离”。他对“离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李旦独自倘佯在自己钟爱的王国里,从古书中搜寻到“离离”的二十多种用法,用时近两个时辰。看到妹妹来访,李旦方才从书堆里走出。
太平公主看到哥哥刚才在那里忙碌,说道:“四哥,你大约又在钻研训诂之学了。你现在为皇帝,天下有多少大事需要处置,如此耗费时辰,太为不值了。”
李旦“嘿嘿”一笑,说道:“人皆有所爱,我就在这些事儿上耗费时辰最快乐,相比而言,那些军国之事实在令人乏味。我让太子监国,正想为我腾出时辰,办我高兴的事儿。”
李旦主动提出太子监国之事,太平公主不想过早涉及此话题,遂岔开话题道:“是了,你在宫中快快活活,却把妹子抛在边鄙下州,你那些日子是不是把妹子忘了?”
李旦脸上现出不好意思的神色,笑道:“你毕竟已经回京了。这样吧,妹子,我郑重向你发誓:终我余生,我们兄妹勿复分离。唉,我当初听信了姚崇与宋璟之言,办下如此不美之事。你也知道,我已将那二人贬至边远之地,你可以藉此消气。”
太平公主笑道:“罢了,此事已然过去,今后不用再提。再说了,蒲州有山有水,又濒临黄河,风景俱佳,我在那里度过了一个春天,其感受要比京城好得多了,也算不虚此行。”
“妹子心宽就好。”
“我若不心宽,岂不是早让人气死了。对了,你那些相王府属看来对你并非忠心。四哥当了皇帝,他们本该勤谨办事才是。然他们在那里捣七插八,不知道想的是何种心思。”
李旦叹道:“韦公已死,姚宋远离,也剩下没几个人了。”
“听说那个张说与姚宋交往甚密,姚宋离京后,他在私下说出了许多不逊言语,明显替姚宋鸣不平。四哥,你要小心此人。”
“是吗?我回头问问。”
太平公主知道,若想赶走张说,自己不可说得太直白,须点到为止,剩下的自由萧至忠等运作,则此事能成。她于是又转换话题道:“四哥,你怎可如此糊涂!我这次回京听说,你前些日子竟然想传位给太子,你即位未及一年,若如此做,天下之人又会如何说呢?”
“天下之人会如何说?我不想当皇帝了,国有储君,我按制传位,此事很正常呀,又碍他们什么事儿了?”
“当初韦氏祸乱天下许久,你即位后刚刚维稳,你若传位,天下复又动荡,怎么与他们没有干系呢?”
“嗯,你说得有理。我当时就是想到此点,方罢此议。”
“四哥呀,我闻此讯在想,是不是三郎有些性急,就撺掇你退位,他来做天子?”
“妹子想到哪里去了?三郎如今不愿监国,还要把太子之位让给大郎,他如何有当天子之意呢?”看来李隆基的一连串动作在李旦这里收到了效果,李旦由此认为李隆基敦厚仁义,可堪为任。
太平公主摇头道:“四哥,你如此来看三郎,可是大错特错了。你宅心仁厚,不识此子心机。我在蒲州一直在想,姚崇和宋璟把我和大郎赶出京城,又让四郎和五郎为东宫左右卫率,由此受三郎节制,他们到底所图何事?原来他们早将四哥视若无物,竭力想把三郎推上皇位。看来他们早已成了三郎的羽翼,所以如此行事肯定得了三郎的授意。此前三郎不向我们禀告,率然发动诛韦事变,他的这份心机和胆气,我们事先觉察了吗?”
李旦怫然不悦,说道:“妹子,你就爱疑神疑鬼。姚宋二人向我说起此事时,三郎根本未闻半丝讯息。我的儿子,是你了解还是我知晓呀?这等话你今后不可再说,我心中有数。”
太平公主没有退缩,依旧强项道:“四哥,你久处室中,不识人间人心险恶。我现在说一句话放在这里,日后自有验证。人人渴求权力,虽亲如父子兄弟,若遇争夺之事亦如外人一般。以太宗皇帝之贤,其杀兄逼父,未能免俗。三郎之禀性你固然知晓,他的某些方面酷似太宗皇帝,我在一侧却比你瞧得清楚,你不可不防。”
李旦闻言,对妹子有些恼火,脸色变得有些严肃,嘴也嘟了起来。太平公主何等聪明,见状急忙岔开话头,又说了一些轻松之事。
薛崇简眼见母亲回京后忙得不亦乐乎,又是接见百官,又是与萧至忠等亲信之人常常密谈。又听母亲口中多说出对李隆基的不满言语,知道母亲想全力对付李隆基,心里就有了计较。看到母亲从宫内回来后独坐中堂,遂怯生生入堂面见。
太平公主试探过哥哥的口气之后,感觉哥哥对李隆基非常信任,心里就感到郁闷,便在私下苦思对策。看到薛崇简入堂拜见,她没有心思说话,就随便应了一声。
薛崇简鼓足了勇气,说道:“母亲,儿子有衷心之言想说出来,又恐母亲震怒,不知能言否?”
太平公主此时正没好气,闻言斥道:“你想说什么就说出来,我怎么知道当言不当言?”
“儿子以为,母亲对太子误解很深,似应对他更换关爱一些的态度。”
太平公主明白儿子想替李隆基说好话,心中又涌出怒火,斥道:“哼,人家当初把你玩得如偶人一般,如此灰头土脸,你还有心情当他的说客?”
薛崇简伏地叩首道:“儿子以为,母亲为镇国公主,儿子们也有爵位,极得圣上恩宠,如此可以长保富贵,应该十分满足。母亲虽为李家女儿,毕竟为他姓之人,朝中之事不宜操持过多。国无二主,如今许多朝臣下朝后再入府中拜安母亲,若长此以往,恐惹祸端。”
太平公主冷冷说道:“恐惹祸端?你的话挺稀奇,我倒要仔细听听。”
“母亲,儿子与三郎相处日久,知道他们兄弟五人如同一体,三郎又智谋百出,众人皆服。三郎现为太子,即为皇家正朔,母亲若一味与三郎相斗,长此以往终将不敌。母亲与三郎的事儿,如今朝野议论纷纷,儿子奉劝母亲尽敛锋芒,今后多关爱三郎,如此方为长远之计。”
“你懂什么?到底是我惹事儿,还是三郎主动来逼?我刚刚回京,此次被驱出京外,你难道不知这是三郎办的事儿吗?崇简,你为男儿之身,当知水火不容的道理。人家咄咄逼人,你若一味退让,终究不是办法。”
“然如今朝野私下议论,皆言母亲苦苦相逼,三郎成为弱势。再说了,太子为储君,终有继位的那一天。母亲若与三郎从此结了梁子,他若大权在手,能够善罢甘休吗?”
太平公主闻言大怒,大声喝道:“滚出去!什么时候轮到你来教训我了?”
薛崇简再复叩首,脸上已泪流满面,说道:“儿子今把衷心之言说与母亲,望母亲珍重视之。”言讫起身,悄然退出堂外。
太平公主脸色铁青,看来被儿子气得不轻。过了片刻方缓过劲儿,喃喃说道:“哼,你若当不成太子,还有当权之日吗?”
且说王琚成为东宫僚属,其他人认为王琚系李隆基在草莽中结识,估计没有什么能耐。李隆基与其谈话数次后却不是这样认为,感觉又有一个似刘幽求的人物来到身边。
李隆基这日又把王琚召来,问道:“你那日说过,近几日有计献我。今日正好闲暇时候,你且说来听听。”
王琚道:“属下入东宫以来,感同身受,愈来愈觉得太子殿下境遇堪忧。如今朝野仅知太平公主,谁又把太子殿下放在眼里?”
李隆基含笑不语,这等事儿自己心里如明镜也似,听听这位初涉朝政的新人的见识,也算有趣。
王琚接着道:“韦氏躬行弑逆,使天下动摇,所以殿下取之甚易。如今天下已定,太平公主却弄权朝中,左右大臣多为其用,圣上以其为元妹,能忍其过。若长此以往,殿下声息渐无,此非好兆头。”
王琚入宫不久,能在短时间内有此见识,实属不易。且他能对李隆基直抒胸臆,足见忠心。李隆基闻言,叹道:“王兄所言,我其实也知啊。我当此境遇,她毕竟是我的姑姑,如之奈何?所以我才能轻车简从游,恰遇王兄。王兄,你有什么计策?”
王琚微微一笑,说道:“属下想起汉朝的盖主,她却与太平公主有些相似。”
盖主即汉昭帝的大姐,又称鄂邑盖主,鄂邑系其食邑,其驸马为盖侯,因称盖主。汉昭帝年幼之时,盖主对其关爱有加,汉昭帝即位后,她就被称为“长公主”。是时,霍光受汉武帝遗嘱辅政,大臣上官桀、桑弘羊以及燕王刘旦感到受其制约,密谋废之。他们先是向汉昭帝密告霍光谋反,汉昭帝不听;他们又让盖主设家宴请霍光入席,准备在席间杀掉霍光。结果阴谋败露,上官桀等人被灭族,盖主也被勒令自尽。
王琚道:“盖主供养昭帝,而帝犹以大义去之。太平公主如今大树朋党,有废立之意,殿下何不与张说、刘幽求、郭元振等人计议之,设法去之呢?”
李隆基明白王琚的心意,他默思片刻,摇头说道:“此事不可!她毕竟是我的姑姑,若此行之,我即为千夫所指。”
王琚也摇头说道:“殿下当此境遇,若一味示以仁弱之心,恐怕大祸不远了。”
这时,刘幽求匆匆入殿,看来显然有急事儿。他看到王琚在侧,欲言又止,李隆基明白他的意思,说道:“不妨,你有话尽管说,王琚不是外人。”
刘幽求道:“殿下,今日萧至忠带同严善思匆匆入宫面见圣上,严善思估计又在搞名堂了。”
“你打听清楚没有?他们入宫所为何事?”李隆基问道。
“我悄悄问过中书省之人,他们说昨日司天台曾有一道奏书,主要言及前日夜里西天出现的星象。”
李隆基和刘幽求皆知严善思已成为公主的党羽,他现在又言星象且写有奏书,则非同一般。萧至忠与其一同进宫,当是他们事先已有密谋,更令李隆基警惕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