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又看向程之余,斟酌了下问:“之余,你现在还画画吗?”
程之余点头:“还画的。”
李老师惋惜地叹口气:“你有画油画的天赋,不学可惜了。”
程之余的笑容淡了。
她们在画室逗留了会儿,也进去观看了下学生们的作品,之后就辞别了李老师,一起离开了。
程之余和陈宪约好去过画室后就去找他碰面,本来她想拉着苏娴一起去的,苏娴推说有事不去,虽然陈宪没有明说,但她心里还是通晓的,才不想去当这颗电灯泡。
告别了苏娴,程之余只身一人去了高中母校对面的冷饮店赴会。
陈宪背对着门,正盯着放在桌上的笔记本电脑看,皱着眉头似乎很入神,连她走到了边上都不知道。
“看什么呢?”程之余出声问。
陈宪一回头看到她,先说了句:“来啦。”
“嗯。”程之余坐到他对面。
陈宪把笔记本调了个方向,屏幕朝着程之余,他示意道:“你看看这张照片。”
程之余疑惑,身子往前挪了挪,定睛去看,一下子就被屏幕上的那张照片攫住了目光。
一张黑白照片,一名衣衫褴褛的老者倚靠着桥墩边上,他骨瘦如柴,裸|露在外的双手像是骷髅手一般,一点肉感都没有,他浑浊的双眼望着镜头,似乎又通过镜头望向远方,内里没有向往,黯淡无光,空洞无物,好似一滩沼泽,紧紧地吸附住他人与他一起沉沦。在他后面不远处的桥下,几件破烂衣服扎成一道帘布像是要遮挡住别人的窥探,几个同样衣衫不整的男人正围坐在肮脏的地上吸食着什么,有几缕轻烟飘散,他们旁边横着几个人,面色死寂,两颊深凹,像是毫无知觉般躺在污水里,是尸体?那群围坐着的人中,一名男子似乎察觉到了镜头,抬起头看过来,目露凶光。
程之余来来回回地看着这张照片,当她与照片中的老人对视时,心头有种不忍和窒息的感觉,当她与背后那个男子对视时,又无端产生恐惧和胆怯,两者看似矛盾却又极其和谐,像是一种难以勘破的隐喻。
陈宪问:“怎么样?”
“……很好。”程之余的目光没有移动半分,深陷在照片中的情境中,她心中隐隐有些震撼,开口道,“有种……绝望的感觉。”
“这张照片是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普里索赫塔桥底下拍的,阿富汗这个国家每年死于吸/毒的人数不计其数,政府也禁止不了。那座桥下常年有人在底下聚众吸/毒,都是一些瘾君子,桥底下的环境极差,都是垃圾不说,还有一些吸/毒致死的人的尸体横陈在那没人管,可以说是人间炼狱了。”陈宪停下喝了口水,接着说,“因为政治的原因,很少人了解阿富汗这个国家,这张照片刚发表的时候就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关注,人道主义者开始讨伐阿富汗这个国家对于生命的漠视,对于人权的亵渎。”
了解了背景,程之余再去看那张照片,似乎就读懂了背后的一些涵义。
一个濒死的老头儿,几具死透了的尸体,几个奔死的人。
程之余联想到了籍里柯的画作《梅杜萨之筏》,同样是灾难场面,一个是天灾,一个是人祸,不同的是《梅杜萨之筏》中人们在挣扎中还向着生,而这张照片里的人却是向着死,是彻底的绝望。
生命在这张照片里变得十分讽刺,该有怎么样的敏感度和对画面的瞬间扑捉能力才能拍出这样的照片?
“这张照片是谁的作品?”程之余问。
“‘ivan’,据说他是一个中国人,在美国留学,他去阿富汗拍这张照片时才十九岁。”陈宪不无佩服地说,“真是胆大。”
他接着说:“网上关于他的资料很少,他好像从来不露面。奇怪的是他拍完这组照片后就宣布不再拍照了,外界传闻他在阿富汗出了意外。”
程之余有些惋惜:“拍得那么好,怎么就不拍了。”
“是啊。”陈宪感慨道,“十九岁就拍出了这样水平的纪实照,同样是学摄影的,我也不能不承认他是个天才。”
程之余又看了几遍那张照片,口中默念了几遍‘ivan’。
陈宪帮她点了杯饮料,又拿出放在一旁的礼盒递给她:“生日快乐。”
程之余愣了下,随即朝他一笑:“谢谢。”
“看看喜不喜欢。”
程之余打开礼盒,里面是一条银手链。
“戴上试试。”
程之余就把银手链戴上了手腕,还转了转手给陈宪示意了下:“很合适。”
陈宪满意地笑了:“你喜欢就好。”
他又咳了下装作不经意地问:“之余,上次在篮球场,让你捡球的那个男生是不是在追你啊?”
程之余愣了下,低声回了句:“是吧。”
陈宪试探地问了句:“你答应了?”
程之余嗫嚅道:“没有。”
陈宪似乎松口气,随后又皱起眉来:“你以后还是不要和他们那所学校的学生走得太近了,没什么好处。”
“哦。”程之余敷衍地应道,她其实不太喜欢陈宪这样把人以学校来划分成三六九等。
其实说起来邵珩除了汉字写得难看了点,其他方面不比别人差,她想。
作者有话要说: 分开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第17章
邵珩已经很多年没和祖国母亲一起庆祝她的生日了,他习惯了美国十一月份最后一个星期的感恩节假期,却对十月份第一个星期的国庆假期很陌生。
这空出来的七天要拿来干什么,他没有规划。邵文打了几次电话过来,旁敲侧击地询问他想不想趁着这个空闲去美国玩几天,会会老朋友之类的,他都拒绝了。既然决定离开那里回国,他就断绝了其它心思。
在公寓呆了几天后,他回了趟家,一套百平米的套房,推开门里面毫无人声,一点家的人情味都没有,久无人住的屋子里都是清冷的味道,熟悉又陌生。
客厅里的沙发都被人罩上了一层白布,整个房子都十分干净,阳光正从客厅尽头的落地窗洒进来,铺了一地的金黄,极好的采光条件。
邵珩往落地窗走,窗前的一大块空地上摆着置物架,以前架上摆满了他收藏的各种镜头和摄影作品,琳琅满目,占满了整个空间,后来全被他亲手毁了,一个不剩。
不,还剩一个?
邵珩盯着架上孤零零放着的一个相机若有所思,他没去碰它,他心里明白邵文的小伎俩,可真够幼稚的,一个相机就想让他重新开始摄影?
他的摄影之心已经死了,了无生气。
邵珩面无表情地转身,途经客厅时往电视墙的方向看了眼,那里摆放着一个相框,里面嵌着他和父母的合照,是他十八岁成人时他们一家人在夏威夷度假时他用相机拍的,那时他意气风发,刚刚拿了摄影界知名赛事的一个新人奖,是那个奖项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领奖者,父母很为他高兴,他也雄心勃勃,踌躇满志地想要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
他去了阿富汗,然后一切戛然而止。
邵珩锁上门离开了家,走出小区时碰上了两个退休的老教授,其中一个拉着另一个说:“那个是不是邵家的小子?”
另个老教授推了推眼镜瞅了眼:“好像是。”
“唉,说起来也是可怜,小小年纪一下子没了父母。”
“都是造化啊,天灾人祸谁能说得准呢。”
……
晚上,邵珩回到公寓,百无聊赖地操作着电脑,登上了许久没登过的邮箱。邮箱里一溜下来的未读邮件,俱是来自一个人。
他点击鼠标,随意打开查看了几封邮件,内容都是一张他以前拍过的照片加上一句话‘wait for you——irene’。
他面无表情地清空邮箱,把笔记本一合,仰身斜躺在沙发上,点了支烟含在嘴里。
过了会儿,他像是想到了什么似的,拿过手机点进微信,径直找到了那个星空头像,点进她的朋友圈去看。
中秋节过后,他就被放出了她的朋友圈权限,真他妈太不容易了。
她国庆期间每天都发一条朋友圈,内容基本上都是拍的食物照片,配的文字都是‘奶奶今天做了……’云云,一点新意都没有。
他看着却笑了。
几天不见,怪想的。
……
程之余睡前用手机搜了下那个名叫‘ivan’的摄影师,果然如同陈宪所说,网上关于他的资料寥寥无几,只能看到他的一些作品,她于是又一张张地去看他发表的摄影作品。
绘画和摄影这两门艺术其实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在暗箱还没被发明出来前,画家其实就是那个时代的摄影师,记录着时代的面影。两者对画面的颜色,构图等都有要求,画者对静态的再现,摄影者对动态的捕捉,相辅相成。
程之余虽然对摄影不算在行,但是对摄影作品还是具备一些鉴赏能力的。
看了一晚上ivan的作品,她感叹于他那种对于转瞬即逝的场景和画面的敏感度,而最优秀的摄影作品往往就产生于那么一瞬间。
有这么好的天赋,为什么就不拍了呢?
她想不明白。
临睡前,程之余习惯性地去微信看了眼,发现朋友圈里有好几个状态,点进去一看,全是来自‘点肉片的’,他几乎给她最近的几条朋友圈都点了赞,又在她今天发的那张长寿面照片下评论了句——‘小鱼儿’。
看着这三个字,她的脑海里仿佛就听到了他的声音,心脏无端地猛跳了一下。
——
国庆后回校,又要开始连轴转,程之余每天都忙着兼顾学业和油画,两头都不敢落下。
傍晚下课后,程之余先去了蔡姨店里帮忙,之后又赶回宿舍背上了画袋要去美院画室,路上碰到了李倩,李倩请她帮忙搬一点材料,她赶时间又不好直接回绝她,只好帮着她把一沓材料搬回了宿舍,再赶到画室时已经有点晚了。
程之余小心地推门进画室,苏娴已经在里面坐着了,她放轻脚步走到了她的身边。
“来啦。”苏娴说。
“嗯。”程之余放下自己的画袋。
在苏娴后面画画的孟笑笑看见程之余,不满地低声咒骂了几句。
程之余熟门熟路地架好画板,固定好画布,从自己的画袋里拿出调色板,一一挤出需要的颜色进行调和。
苏娴看到程之余又在调和蓝色和白色,问她:“还画‘海燕’?”
程之余点头。
苏娴神色间有些犹豫,看了两眼她手中的调色板,最终试探性地问道:“之余,你要不要试着画下其它的?”
程之余拿着画笔调色的手一顿,神情几不可察地凝滞了下,随即笑着说:“不了,我觉得这幅画我都还没完全掌握好。”
苏娴见她这样说便不再开口劝导,程之余对‘海燕’有着近乎偏执甚至病态的态度,这幅画她已经画了不下百遍了,从大一到现在,她的画布上是永远的蓝色。
她的每幅‘海燕’都不像是画出来的,倒像是复制出来的一般,海水的颜色,浪花的形态,海燕翅膀的幅度……画里所有的一切几乎都是一模一样的,她根本没在想突破,只是单纯地保持着它一开始的状态,她画布里的世界从艺考结束那天开始就被禁锢在那片蓝色的海域里了。
程之余持着画笔开始全身心地投入绘画中,她先给画布打了层底,之后熟练地将蓝色铺展开,这幅画对于她来说,各种笔法虽已牢记在心,但她每次作画耗费的时间都是一样的,她就像是第一次画它时那么认真严谨,并没有因为熟练而掉以轻心。
程之余画好海洋时停下笔,后退了几步打算打量一下有没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却不想余光看到边上站着一个人。
“画得不错。”那人看着她的画评价了句。
程之余吓了跳,回过神后有些意外地喊道:“李教授。”
李修看向拿着画笔一脸吃惊的女孩,温和地笑着问:“你叫什么名字?”
“……程之余。”
李修想了下,问:“是美院的学生?油画系的?我怎么没有印象。”
程之余点头:“还画的。”
李老师惋惜地叹口气:“你有画油画的天赋,不学可惜了。”
程之余的笑容淡了。
她们在画室逗留了会儿,也进去观看了下学生们的作品,之后就辞别了李老师,一起离开了。
程之余和陈宪约好去过画室后就去找他碰面,本来她想拉着苏娴一起去的,苏娴推说有事不去,虽然陈宪没有明说,但她心里还是通晓的,才不想去当这颗电灯泡。
告别了苏娴,程之余只身一人去了高中母校对面的冷饮店赴会。
陈宪背对着门,正盯着放在桌上的笔记本电脑看,皱着眉头似乎很入神,连她走到了边上都不知道。
“看什么呢?”程之余出声问。
陈宪一回头看到她,先说了句:“来啦。”
“嗯。”程之余坐到他对面。
陈宪把笔记本调了个方向,屏幕朝着程之余,他示意道:“你看看这张照片。”
程之余疑惑,身子往前挪了挪,定睛去看,一下子就被屏幕上的那张照片攫住了目光。
一张黑白照片,一名衣衫褴褛的老者倚靠着桥墩边上,他骨瘦如柴,裸|露在外的双手像是骷髅手一般,一点肉感都没有,他浑浊的双眼望着镜头,似乎又通过镜头望向远方,内里没有向往,黯淡无光,空洞无物,好似一滩沼泽,紧紧地吸附住他人与他一起沉沦。在他后面不远处的桥下,几件破烂衣服扎成一道帘布像是要遮挡住别人的窥探,几个同样衣衫不整的男人正围坐在肮脏的地上吸食着什么,有几缕轻烟飘散,他们旁边横着几个人,面色死寂,两颊深凹,像是毫无知觉般躺在污水里,是尸体?那群围坐着的人中,一名男子似乎察觉到了镜头,抬起头看过来,目露凶光。
程之余来来回回地看着这张照片,当她与照片中的老人对视时,心头有种不忍和窒息的感觉,当她与背后那个男子对视时,又无端产生恐惧和胆怯,两者看似矛盾却又极其和谐,像是一种难以勘破的隐喻。
陈宪问:“怎么样?”
“……很好。”程之余的目光没有移动半分,深陷在照片中的情境中,她心中隐隐有些震撼,开口道,“有种……绝望的感觉。”
“这张照片是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普里索赫塔桥底下拍的,阿富汗这个国家每年死于吸/毒的人数不计其数,政府也禁止不了。那座桥下常年有人在底下聚众吸/毒,都是一些瘾君子,桥底下的环境极差,都是垃圾不说,还有一些吸/毒致死的人的尸体横陈在那没人管,可以说是人间炼狱了。”陈宪停下喝了口水,接着说,“因为政治的原因,很少人了解阿富汗这个国家,这张照片刚发表的时候就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关注,人道主义者开始讨伐阿富汗这个国家对于生命的漠视,对于人权的亵渎。”
了解了背景,程之余再去看那张照片,似乎就读懂了背后的一些涵义。
一个濒死的老头儿,几具死透了的尸体,几个奔死的人。
程之余联想到了籍里柯的画作《梅杜萨之筏》,同样是灾难场面,一个是天灾,一个是人祸,不同的是《梅杜萨之筏》中人们在挣扎中还向着生,而这张照片里的人却是向着死,是彻底的绝望。
生命在这张照片里变得十分讽刺,该有怎么样的敏感度和对画面的瞬间扑捉能力才能拍出这样的照片?
“这张照片是谁的作品?”程之余问。
“‘ivan’,据说他是一个中国人,在美国留学,他去阿富汗拍这张照片时才十九岁。”陈宪不无佩服地说,“真是胆大。”
他接着说:“网上关于他的资料很少,他好像从来不露面。奇怪的是他拍完这组照片后就宣布不再拍照了,外界传闻他在阿富汗出了意外。”
程之余有些惋惜:“拍得那么好,怎么就不拍了。”
“是啊。”陈宪感慨道,“十九岁就拍出了这样水平的纪实照,同样是学摄影的,我也不能不承认他是个天才。”
程之余又看了几遍那张照片,口中默念了几遍‘ivan’。
陈宪帮她点了杯饮料,又拿出放在一旁的礼盒递给她:“生日快乐。”
程之余愣了下,随即朝他一笑:“谢谢。”
“看看喜不喜欢。”
程之余打开礼盒,里面是一条银手链。
“戴上试试。”
程之余就把银手链戴上了手腕,还转了转手给陈宪示意了下:“很合适。”
陈宪满意地笑了:“你喜欢就好。”
他又咳了下装作不经意地问:“之余,上次在篮球场,让你捡球的那个男生是不是在追你啊?”
程之余愣了下,低声回了句:“是吧。”
陈宪试探地问了句:“你答应了?”
程之余嗫嚅道:“没有。”
陈宪似乎松口气,随后又皱起眉来:“你以后还是不要和他们那所学校的学生走得太近了,没什么好处。”
“哦。”程之余敷衍地应道,她其实不太喜欢陈宪这样把人以学校来划分成三六九等。
其实说起来邵珩除了汉字写得难看了点,其他方面不比别人差,她想。
作者有话要说: 分开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第17章
邵珩已经很多年没和祖国母亲一起庆祝她的生日了,他习惯了美国十一月份最后一个星期的感恩节假期,却对十月份第一个星期的国庆假期很陌生。
这空出来的七天要拿来干什么,他没有规划。邵文打了几次电话过来,旁敲侧击地询问他想不想趁着这个空闲去美国玩几天,会会老朋友之类的,他都拒绝了。既然决定离开那里回国,他就断绝了其它心思。
在公寓呆了几天后,他回了趟家,一套百平米的套房,推开门里面毫无人声,一点家的人情味都没有,久无人住的屋子里都是清冷的味道,熟悉又陌生。
客厅里的沙发都被人罩上了一层白布,整个房子都十分干净,阳光正从客厅尽头的落地窗洒进来,铺了一地的金黄,极好的采光条件。
邵珩往落地窗走,窗前的一大块空地上摆着置物架,以前架上摆满了他收藏的各种镜头和摄影作品,琳琅满目,占满了整个空间,后来全被他亲手毁了,一个不剩。
不,还剩一个?
邵珩盯着架上孤零零放着的一个相机若有所思,他没去碰它,他心里明白邵文的小伎俩,可真够幼稚的,一个相机就想让他重新开始摄影?
他的摄影之心已经死了,了无生气。
邵珩面无表情地转身,途经客厅时往电视墙的方向看了眼,那里摆放着一个相框,里面嵌着他和父母的合照,是他十八岁成人时他们一家人在夏威夷度假时他用相机拍的,那时他意气风发,刚刚拿了摄影界知名赛事的一个新人奖,是那个奖项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领奖者,父母很为他高兴,他也雄心勃勃,踌躇满志地想要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
他去了阿富汗,然后一切戛然而止。
邵珩锁上门离开了家,走出小区时碰上了两个退休的老教授,其中一个拉着另一个说:“那个是不是邵家的小子?”
另个老教授推了推眼镜瞅了眼:“好像是。”
“唉,说起来也是可怜,小小年纪一下子没了父母。”
“都是造化啊,天灾人祸谁能说得准呢。”
……
晚上,邵珩回到公寓,百无聊赖地操作着电脑,登上了许久没登过的邮箱。邮箱里一溜下来的未读邮件,俱是来自一个人。
他点击鼠标,随意打开查看了几封邮件,内容都是一张他以前拍过的照片加上一句话‘wait for you——irene’。
他面无表情地清空邮箱,把笔记本一合,仰身斜躺在沙发上,点了支烟含在嘴里。
过了会儿,他像是想到了什么似的,拿过手机点进微信,径直找到了那个星空头像,点进她的朋友圈去看。
中秋节过后,他就被放出了她的朋友圈权限,真他妈太不容易了。
她国庆期间每天都发一条朋友圈,内容基本上都是拍的食物照片,配的文字都是‘奶奶今天做了……’云云,一点新意都没有。
他看着却笑了。
几天不见,怪想的。
……
程之余睡前用手机搜了下那个名叫‘ivan’的摄影师,果然如同陈宪所说,网上关于他的资料寥寥无几,只能看到他的一些作品,她于是又一张张地去看他发表的摄影作品。
绘画和摄影这两门艺术其实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在暗箱还没被发明出来前,画家其实就是那个时代的摄影师,记录着时代的面影。两者对画面的颜色,构图等都有要求,画者对静态的再现,摄影者对动态的捕捉,相辅相成。
程之余虽然对摄影不算在行,但是对摄影作品还是具备一些鉴赏能力的。
看了一晚上ivan的作品,她感叹于他那种对于转瞬即逝的场景和画面的敏感度,而最优秀的摄影作品往往就产生于那么一瞬间。
有这么好的天赋,为什么就不拍了呢?
她想不明白。
临睡前,程之余习惯性地去微信看了眼,发现朋友圈里有好几个状态,点进去一看,全是来自‘点肉片的’,他几乎给她最近的几条朋友圈都点了赞,又在她今天发的那张长寿面照片下评论了句——‘小鱼儿’。
看着这三个字,她的脑海里仿佛就听到了他的声音,心脏无端地猛跳了一下。
——
国庆后回校,又要开始连轴转,程之余每天都忙着兼顾学业和油画,两头都不敢落下。
傍晚下课后,程之余先去了蔡姨店里帮忙,之后又赶回宿舍背上了画袋要去美院画室,路上碰到了李倩,李倩请她帮忙搬一点材料,她赶时间又不好直接回绝她,只好帮着她把一沓材料搬回了宿舍,再赶到画室时已经有点晚了。
程之余小心地推门进画室,苏娴已经在里面坐着了,她放轻脚步走到了她的身边。
“来啦。”苏娴说。
“嗯。”程之余放下自己的画袋。
在苏娴后面画画的孟笑笑看见程之余,不满地低声咒骂了几句。
程之余熟门熟路地架好画板,固定好画布,从自己的画袋里拿出调色板,一一挤出需要的颜色进行调和。
苏娴看到程之余又在调和蓝色和白色,问她:“还画‘海燕’?”
程之余点头。
苏娴神色间有些犹豫,看了两眼她手中的调色板,最终试探性地问道:“之余,你要不要试着画下其它的?”
程之余拿着画笔调色的手一顿,神情几不可察地凝滞了下,随即笑着说:“不了,我觉得这幅画我都还没完全掌握好。”
苏娴见她这样说便不再开口劝导,程之余对‘海燕’有着近乎偏执甚至病态的态度,这幅画她已经画了不下百遍了,从大一到现在,她的画布上是永远的蓝色。
她的每幅‘海燕’都不像是画出来的,倒像是复制出来的一般,海水的颜色,浪花的形态,海燕翅膀的幅度……画里所有的一切几乎都是一模一样的,她根本没在想突破,只是单纯地保持着它一开始的状态,她画布里的世界从艺考结束那天开始就被禁锢在那片蓝色的海域里了。
程之余持着画笔开始全身心地投入绘画中,她先给画布打了层底,之后熟练地将蓝色铺展开,这幅画对于她来说,各种笔法虽已牢记在心,但她每次作画耗费的时间都是一样的,她就像是第一次画它时那么认真严谨,并没有因为熟练而掉以轻心。
程之余画好海洋时停下笔,后退了几步打算打量一下有没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却不想余光看到边上站着一个人。
“画得不错。”那人看着她的画评价了句。
程之余吓了跳,回过神后有些意外地喊道:“李教授。”
李修看向拿着画笔一脸吃惊的女孩,温和地笑着问:“你叫什么名字?”
“……程之余。”
李修想了下,问:“是美院的学生?油画系的?我怎么没有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