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孙策的战旗出现在土岗上,而审配的大纛却消失不见,审俊、审华急疯了。他们不知道审配是生是死,自己是该反击还是该撤退,他们甚至不知道该向谁请示。审配为人强势,就连袁绍都要礼让三分,子侄在他面前更是唯唯喏喏,从来不敢违逆。审俊等人都习惯了凡事都由审配决定,当审配突然不见,他们都有点懵。
审家子弟如此,其他的将领也好不到哪儿去。一时询问的战鼓声响成一片,却传递不了任何有意义的信息。
孙策站在土岗之上,看着乱作一团的冀州军,暗自庆幸。这一切都在郭嘉的预料之中,郭嘉不仅看出了冀州军的弱点,更对审配把握至深,他断定审配一旦失位,冀州军就会乱作一团,就像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巨人,空有一身蛮力却无从发挥。
孙策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再次调整阵型。
武卫营、武猛营肩并肩,绕着土岗结成两道圆阵,千军破奋力砍杀,将审配的亲卫部曲一一斩杀在阵前。与此同时,披着铁甲的黄牛拉着弩车赶向土岗。两辆弩车并肩而行,弩车暂时无法发射,却可以为强弓手提供掩护。车夫牵着黄牛,尽可能快的奔跑,赶到土岗周围列阵,车尾向外,黄牛向内,五十辆弩车结成第二道圆阵。
随着弩车赶到土岗、冯楷、蒋钦也跟着变阵,逐渐充实到圆阵中。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极是费事,即使江东军训练有素还是耗费了不少时间。如果不是冀州军群龙无首,他们能不能完成变阵都很难说。如果对手换作麹义,孙策是想都不敢想。
看到三重圆阵完成,孙策心里的最后一丝担心也放下了。根据最简单的数学知识,圆形的直径增加一倍,面积增加三倍,而圆阵又是防守的最佳阵型,圆阵完成,别说审配已经被擒,就算再给审配一个机会,让他来指挥战斗,他也无法攻克这个圆阵。
步卒持盾而守,弩车、强弓手全力射击,尽情泼洒着漫天的箭雨,弩车及远,无差别打击百步以外的敌人。强弓手及近,对百步以内的敌人进行集射。以谢家兄弟和邓信为首的射手们则手持强弓劲弩,专挑有值的目标射击。不同的人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忙而不乱。
与此同时,孙策命人将审配绑了起来,吊在旗杆上。为了防止审配醒了,再次咬舌自尽,还特地用布把他的嘴堵上。看到审配,冀州军将领纷纷下令强弩手小心,不要射中审配。万一审配没死却被他们射死了,这个责任谁也担不起。
强弩手投鼠忌器,孙策压力大减,终于可以从容地观战了。天气太势,即使他里面穿的是越布制成的单层战袍,这一阵厮杀还是让他浑身是汗,不仅衣服都被汗水浸透了,就连战靴里都积了不少汗水。
这种天气实在不适合战斗啊。早点干掉袁绍,我要回葛陂避暑。
孙策一边发着牢骚,一边观看着阵地,寻找审氏子弟的位置。到目前为止,他只完成了整个战术的第一步:斩首,离真正摧毁这两万冀州军还有一段距离。
放眼看去,四周都是冀州军将士,密密麻麻,人头攒动,旌旗看得人花了眼,要想找到审俊、审华的战旗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在孙策身边有不少一等射手,射手通常都有着过人的目力,也擅长在纷乱的环境中发现目标。在他们的帮助下,孙策确定了审俊和审华的位置。
然后他又看到了审荣。
孙策很意外。冲阵的时候,他看到了审荣,也看到审荣及时避到了一旁,但他没想到审荣居然还能活下来。他以为在那种情况下,就算审荣不被人杀死,也会被人或者马踩死。可是现在看来,审荣虽然满脸是血,站都站不直,需要人扶持着,却没有生命之忧,正和审华说着什么。
真是好人不长命,祸害三千年啊。既然如此,那我就再杀他一次,看看他的运气究竟有多好。他被俘过,又刚刚死里逃生一次,胆只怕早就碎成渣了,绝不可能鼓起勇气迎战。惊弓之鸟,正可以充当打击目标。只是这货离得有点远,就算是谢宽、邓信这样的一等射手也未必有把握命中。如果由步卒突击,中间隔着百十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就在孙策考虑要不要亲自上阵时,郭武忽然伸手一指。孙策一看,只见马超带着白毦士从西侧奔驰而来,远远的绕了一个圈,正向审荣、审华兄弟奔去。
孙策抚掌而笑。小马哥还没杀过瘾,又来抢功了。
几乎就在同时,远处响起了悠长的号角声。孙策循声看去,只见远处的地平线上,烟尘滚滚,直冲云霄,正是骑兵快速接近的特征。
孙策满意地点点头。阎行赶到了。
第1444章 兵败如山倒
阎行一直在苑陵、开封、尉氏之间游弋,行踪不定。
这么做有两个考虑:一是对袁绍麾下的胡骑施压,保证联络通道的畅通,在必要的时候护送信使;一是在诸县就食。战马消耗惊人,一匹战马的战时配额相当于十二个战士,对辎重运输是个沉重的负担,让这一千余骑自主就食于诸县之间,可以减轻近一半的运输量,又不影响协同作战。三五十里,对骑兵来说也就是一个时辰的路程。阎行安排有游骑在附近,只要发现可能有战机出现,毋须孙策召唤,自然会闻风而至。
阎行有这个能力。龙渊之战,他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轻骑兵最大的优势就是速度。他们无法像甲骑一样正面冲击步卒大阵,但奔袭阵势不整的步卒却是拿手好戏。审配向西行军,将后背露给阎行,阎行没有道理不赶来看一看。
可是当阎行赶到时,却发现最理想的猎物不是审配留在黄水边的人马,而是正在变阵的荀衍。
阎行几乎没有任何犹豫,立刻吹响号角,下令攻击。以百骑为单位,一千精骑分作十余组,一拥而上,像狼群一般发起了攻击。他们根据地形或散或聚,或进或退,或奔射,或突击,不拘常法,唯势所趋,又快又狠,一下子打了荀衍一个措手不及。
荀衍知道有骑兵有苑陵附近,也做了相应了准备,但他还是低估了这些骑兵的战斗力。从别人口中得来的信息终究不如亲身经历来得准确,以匈奴骑兵为参照物也难免有些误差——匈奴骑兵的突击能力远远不如阎行所领的这千余骑兵。两万大军,一半是对骑兵没什么经验的颍川兵,一半是几天前刚被骑兵蹂躏过的冀州兵,此刻看到骑兵扑天盖地的从地平线上涌出,不知有多少人,都慌了神,平时还算令行禁止,此刻却没人在乎荀衍说什么,只顾着自己逃命。
荀衍急得眼睛都红了,声嘶力竭,几乎将战鼓击破,还是无济于事,根本没人听他的命令。
他毕竟不是麹义。
被阎行突袭过的尹楷部率先崩溃,他们惊恐万状,沿着河岸豕突狼奔。龙渊水畔一战,尹楷部几乎全军覆灭,现在领的是麹义中军的残部,从尹楷本人到普通士卒,惨痛的教训记忆犹新,迫使他们只顾逃命,无暇做出清晰的判断。冀州与幽并毗邻,他们清楚骑兵的优劣,知道什么地形生存的机会更大。至于会不会冲撞阵型,他们已经顾不上了。
作为冀州人,尹楷还真没把荀衍太当回事,只是麹义阵亡,他们一时乱了方寸,又身在颍川,只好暂时听从荀衍军令而已。此刻面临生死,他可不会把自己的安全寄托在一个颍川名士身上。
尹楷一乱,闵建跟着也乱了,他们像没头苍蝇似的乱冲乱撞,被骑兵追得鬼哭狼嚎,只恨少生了两条腿。慌不择路之下,不仅冲乱了荀衍的阵型,更有不少人直接冲进了黄水之中。有些人会水,还能在水里扑腾几下,还有人根本不会水,只想着逃命,等下了水才发现危险,想转身也迟了。
一时间,黄水中水花四溅,无数人随波沉浮,哭喊声响起一片。
荀衍气红了眼,命令结阵,弓弩手上前射击,不分敌我,尤其是那些冲撞阵型的溃兵。但他威信不够,韩猛率领的颍川兵还好,冀州强弩兵直接拒绝执行命令。虽然强弩兵是审配的部下,与麹义的旧部没什么交情,但是他们和荀衍更没交情,让他们听一个颍川人的命令,射击冀州人,他们做不到。
荀衍欲哭无泪,眼睁睁地看着近万步卒被千余精骑往来冲杀,溃不成军。别说接应审配,连自保都成了问题。
隔着一道黄水,路招却完全是另一副心态。看到荀衍被阎行咬住,他知道自己的任务完成了,荀衍再也不可能渡过黄水。审视了一下形势后,他决定去增援孙策,攻击审华的阵地。
战鼓声响起,江东军也开始变阵,除了少量留守的士卒外,大部分人都赶往西北战场。车夫们手中的鞭子甩得啪啪响,黄牛拉着弩车,步卒们拉着辎重大车,小跑前进。
审华的阵地离路招的阵地只有四五里路,原本他的任务就是防范路招,只是审配中军被孙策击破,他不得不转身北向,围攻孙策。出于谨慎,他还是留下了警戒的人马。路招一有动作,审华就收到了消息,不禁暗自叫苦。
面对孙策,他已经力不从心,再被路招夹击,后果不堪设想。
要命的还不止如此。马超率领白毦士正在赶来,迅疾如风。
审华原本就热得浑身是汗,此时更是满头汗珠,怎么擦也擦不干净,一时无计。审荣却毫不犹豫,大吼一声:“仲兴,再不走就走不掉啦。”
审华手足无措。“叔父怎么办?”
“叔父已经被俘,等着我们去赎他。如果我们都死了,他必死无疑。”危急时刻,审荣展现出了难得一见的决断,不等审华多想,喝令亲卫营拥着审华撤退,同时击鼓,下令本部将士撤退。
眼看着马超即将杀到跟前,审华只好听审荣的命令,下令撤退。
中军被突破,审配本人被孙策吊在旗杆上,生死不明,身后又有敌人正在接近,审华麾下的冀州军早就慌了神。听到撤退的命令,他们只是犹豫了一会儿,就决定放弃这注定无望的战斗,先保住性命再说。但一万多人聚在一起,想撤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有人都想先走,不愿意留下阻击,尤其是他们知道黄水上的浮桥数量有限,一旦浮桥被毁,他们想逃也逃不掉。
几乎在撤退命令下达的那一刻,审华部就崩溃了。审荣早就预料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抢先跑了,兄弟俩在亲卫骑的保护下狂奔而去。
兵败如山倒,树倒猢狲散,四五千人争先恐后的逃命,谁也顾不上谁,阵地上全是人。
马超击溃王则部,犹不满足,兴冲冲的赶来再建新功,却发现审华部未战先溃,将旗向东而去,而黄水以东烟尘滚滚,杀声震天,分明是阎行率部赶到,正在大杀四方。他有心追上去斩杀审华,却被逃命的冀州步卒挡住去路,气得连声大骂。
“什么燕赵多烈士,全是废物!令明,我们走,去干掉审俊。”
第1445章 人心惶惶
事实证明,临阵杀将绝非易事,不仅需要高强的武艺和捕捉战机的能力,还要看运气。
新郑城三面是水,审配为安全起见,背水立阵,如今一战而败,架在黄水上的几座浮桥成了两万多人最后的希望,场面之拥挤可想而知。即使马超骑术高超,远近皆能,面对这种情况,想突到人群之中斩杀大将也是不太现实的事,一不小心陷在里面,武艺再高也会有生命危险。
马超心情很不好,骂完了冀州人又骂这中原的地形,实在不适合骑兵发挥啊。
等马超突出重围,好容易赶到战场西北处,审俊的阵地已经崩溃了。看到浮桥处人满为患,审俊当机立断,反其道而行。他没有向东撤,反而带着人马向西,沿着捕獐山南麓西行,在黄水上游找到一个比较浅的地方,涉水渡河,然后穿过捕獐山的山谷,逃回袁绍的大营。
捕獐山是嵩山余脉,山势算不上高耸,只是一连串的土岗,土岗间的谷地虽然草木繁茂,却也勉强能通行。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追兵无法四处包抄,他们却可以随时建立阵地,阻击追兵,掩护主力撤退。
审俊因此逃过一劫,审英、审荣等人也以类似的办法各自突围,不过他们的幸运仅限于此,两万多大军如鸟兽散,将不见兵,兵不见将,各自逃命,能保持建制完整的将领十不足一,最后回到大营的只有三千多人,基本就是诸将的亲卫营。黄水两岸尸横遍野,黄水中到处都是浮尸,让人不忍卒睹。跪地投降的人更多,人心惶惶,惊恐不安。
孙策不敢掉以轻心,命人将这些降卒妥善安置,先解除武器,再让他们吃顿饱饭,不准无故打骂,更不准随意杀戮。他倒不是优先俘虏,而是俘虏人数实在太大,逼得太紧,一旦引起哗变,后果不堪设想。
郭嘉处理这样的事有经验,他先派人将校尉、都尉之类的将领找来,让他们看一眼审配,确认审配还活着。审配是这些人的主心骨,审配没死,他们就安心了很多,不至于铤而走险,然后再安排他们去收拾战场,掩埋尸体。天气炎热,尸体如果不及时清楚,极易引发疫情。再者,让俘虏们去做这件事,也能让他时刻感受到死亡的威胁,不敢轻举妄动。
除了俘虏,孙策还缴获了大量的物资,有军械,有粮食,还有千余匹战马。战马可以算是最大的收获,不仅足以弥补损失,还有不少富余。清点了数量之后,孙策当即宣布对立功的将领进行赏赐,根据战功,每人拨付战马数十匹不等。
孙策缺少战马,很多将领都没有足够的战马组建亲卫骑,不论是作战还是日常出行都有些不便,孙策将缴获的战马分赐给他们,比任何赏赐都能提振士气,一时间笑逐颜开,精神抖擞,迫不及待地期盼着下一次战斗的开始。
……
对审配的全面溃败,袁绍一点心理准备也没有。
郭图、沮授也觉得不可思议,想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审配虽然不如麹义善战,但他也不是新上战场的书生。初平元年以来,袁绍几次重大战事都有他参与,算得上经验丰富。他又有着两倍多的兵力优势,就算不能战胜孙策,也不至于败得这么快,这么惨吧?
袁绍反复询问审英等人,却问不出所以然来。审英当时在七虎涧与董袭对峙,兼护审配后阵,离战场很远。审俊、审华倒是在战场上,但他们不在中军,也说不清审配怎么就被孙策突破了中军,成了俘虏。他们现在最关心的不是怎么战败的,而是怎么救回审配。生要见人,死要见尸,总不能一直将审配留在孙策手中。对审家来说,这不仅是奇耻大辱,更是失去了主心骨。
审荣对此极为热心,他对审英、审俊兄弟说,孙策为人粗暴好杀,尤其对名士没什么好印象。叔父为人刚正不阿,即使做了俘虏,他也不会稍降颜色,万一惹恼了孙策,随时都有可能送命。就算孙策不杀他,加以折辱也再所难免。以审配那脾气,一时想不开,寻了短见,一切都晚了。
知父莫若子,审英、审俊很清楚审配是什么脾气,对审荣的提醒非常赞同。他们接受了审荣的建议,请示袁绍,希望袁绍派人和孙策联络,赎回审配。为了让袁绍同意,他们去求沮授出面,兄弟俩跪在沮授面前涕泪俱下,苦苦哀求,声称不要袁绍出钱,只要袁绍不阻拦就行,一切费用由审家自行承担。
沮授也担心审配的安危,出面向袁绍求情。除了保全审配的脸面之外,他还提出一个让袁绍无法拒绝的理由。审配败得太离奇,具体的过程只有审配自己说得清。麹义龙渊败亡,荀衍从中吸引了大量的经验教训,这次作战有声有色,在极其不利的情况下稳住了阵地,若非审配败得太快,他甚至有可能击破路招,强渡黄水,可见孙策并非不可战胜,只是我们对他了解太少。将审配赎回来,问清他战败的过程,有利于了解孙策的用兵习惯,对接下来是战是退会有帮助。
郭图也赞同沮授的意见。麹义、审配都是袁绍麾下的重将,他们接连战败,而且都是全军溃败,损兵折将,影响不可谓不大。如果不搞清他们失败的原因,了解孙策的取胜之道,难保将士会有疑虑之心,未战先怯。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赎回审配是当务之急。
审配战败,最慌的人非袁绍自己莫属。除了骑兵和甲骑,他的实力并不比审配强多少。审配一战而败,而且败得这么惨,让他不得不考虑自己还有没有战胜孙策的可能。既然审家愿意出钱赎回审配,郭图、沮授又都赞同,他没有道理反对。
征得袁绍的同意后,审英亲自带着礼物赶往新郑,求见孙策,商谈赎回审配的事宜。临行之前,他赶到沮授帐中,先向沮授致谢,然后又向沮授请计。他知道审配是什么性格,他也清楚自己的口才,担心无法说服孙策接受交易,更无法说服审配接受被赎回这个结果,希望沮授能指点一二。
沮授想了一会儿,对审英说了几句话。审英一听,恍然大悟,满意而去。
第1446章 生死两难
审配向壁而坐,一头白发,虽然沾了不少草屑,却尽可能地扎得一丝不乱。
审英站在槛外,鼻子一酸,眼泪夺眶而出。两天不见,审配就瘦了脱得形,原本剪裁得体的单衣显得有些空旷。虽然身体尽可能的挺直,但控制不住的颤抖还是暴露了他的虚弱。
听到抽泣声,审配愣了一下,慢慢地转过头,见是审英,眼神顿时变得凌厉起来。
“竖子,等乃翁死了再哭不迟。”
审英不敢反驳,连忙掏出手巾,拭去泪水。有人取来一张席,扔在槛外,审英谢过,在席上坐下,又取出一些酒食,一一摆好。审配眉心微蹙。“是断头酒吗?”
“不是。”审英低声说道:“我已经和孙将军谈妥,只要三百匹战马送到,就可以接父亲回营了。听说父亲两天未进滴水粒米,所以带了些酒食来,请父亲将就用些,保重身体。”
审配哼了一声,深陷的脸颊上涨起异样的潮红,心里堵得慌,忍不住咳嗽了两声。“败军之将,唯死而已,何必多此一举。伯杰,我有几句话交待给你,然后就可以安心上路了。”
审英沉默片刻。“父亲,我此来,并非一己私心,也是奉主公将令。”
审配眼中露出异色。“哦?”
“麹义败于龙渊,父亲败于黄水,冀州将士连遭重创,亡者满路,伤者满营。如今人心浮动,士气低迷,闻孙策之名而丧胆。言和者三四,言退者五六,言战者不足一二。主公欲战,却不知从何下手,欲知战事经过,奈何麹义阵亡,唯有求教于父亲,所以不惜卑辞厚礼,行尺蠖之曲,以待螣蛇之飞。”
审配冷冷地看着审英。“谁教你的说词?怎么,被吓败了胆,不敢再领兵,要做游士说客了?”
审英面红耳赤,低下了头,不敢直视审配。审配见状,不忍再说。他知道审英的性格,若不是形势逼人,也不会如此低三下四的来求孙策。他想了想,觉得审英所说未尝没有道理,这次战败已经不是他一个人的失败,更关系到袁绍的霸业,关系到冀州人——尤其是冀南人——的前途。
“荀休若如何?”审配从审英手中接过酒杯,浅浅的呷了一口。酒水入喉,清凉又带着几分火辣,不知不觉的滋润着他已经枯槁的心灵。
审英暗自松了一口气。审配问起荀衍,说明他还没有心死,还有争胜之意,沮授教的那一番话起作用了。他把荀衍的情况说了一遍,尤其说到了闵建、尹楷等人临阵抗命,袁绍震怒,要严惩他们的事。这一战,荀衍的损失也不小,但颍川兵损失有限,伤亡主要是麹义的旧部。如果闵建、尹楷等人被军法处置,冀州系再受重创,汝颍系的势力会更大,将来难免有客大欺主之嫌。
这是审配绝对不能容忍的事。只要他放不下这件事,他的求死之心就不会那么坚定了。
听完审英的叙述,审配面色虽然没什么变化,眼神却游移起来。麹义龙渊败亡,但荀衍却从中吸引了不少经验。他之前就向荀衍了解过相关的情况,本来以为已经了如指掌,现在看来,荀衍可能有所保留,又或者说荀衍有些体悟无法用言语表达,却可以付诸行动。
如果自己没有被孙策迅速击破,再多支撑半天,荀衍说不定真能击破路招的阻击,渡过黄水。那样的话,这场大战就有可能完全是另外一个结果。不过现在自己战败,对整体形势不利,对荀衍却没什么太大的影响,反而衬托得他治兵有方。
如果我死了,冀州还有谁能是荀衍的对手?张郃,还是沮鹄?审配想来想去,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选。不管是张郃还是沮鹄,都不是理想的人选。张郃不仅是武夫,还是河间人,沮鹄倒是冀南人,但他太年轻,又有被俘的经历,沮家的实力也有限,他的晋升之路不会顺利,至少不能和荀衍相提并论。
一边是自己的尊严,一边是冀南人的利益,难以两全。审配很纠结。审英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按照沮授的指点,不动声色的劝解着审配,一面劝他以大局为重,不能轻生,一面劝他以复仇为要,效孟明视故事。审配虽然没有答应,却也没有再提求死之意。
审家子弟如此,其他的将领也好不到哪儿去。一时询问的战鼓声响成一片,却传递不了任何有意义的信息。
孙策站在土岗之上,看着乱作一团的冀州军,暗自庆幸。这一切都在郭嘉的预料之中,郭嘉不仅看出了冀州军的弱点,更对审配把握至深,他断定审配一旦失位,冀州军就会乱作一团,就像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巨人,空有一身蛮力却无从发挥。
孙策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再次调整阵型。
武卫营、武猛营肩并肩,绕着土岗结成两道圆阵,千军破奋力砍杀,将审配的亲卫部曲一一斩杀在阵前。与此同时,披着铁甲的黄牛拉着弩车赶向土岗。两辆弩车并肩而行,弩车暂时无法发射,却可以为强弓手提供掩护。车夫牵着黄牛,尽可能快的奔跑,赶到土岗周围列阵,车尾向外,黄牛向内,五十辆弩车结成第二道圆阵。
随着弩车赶到土岗、冯楷、蒋钦也跟着变阵,逐渐充实到圆阵中。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极是费事,即使江东军训练有素还是耗费了不少时间。如果不是冀州军群龙无首,他们能不能完成变阵都很难说。如果对手换作麹义,孙策是想都不敢想。
看到三重圆阵完成,孙策心里的最后一丝担心也放下了。根据最简单的数学知识,圆形的直径增加一倍,面积增加三倍,而圆阵又是防守的最佳阵型,圆阵完成,别说审配已经被擒,就算再给审配一个机会,让他来指挥战斗,他也无法攻克这个圆阵。
步卒持盾而守,弩车、强弓手全力射击,尽情泼洒着漫天的箭雨,弩车及远,无差别打击百步以外的敌人。强弓手及近,对百步以内的敌人进行集射。以谢家兄弟和邓信为首的射手们则手持强弓劲弩,专挑有值的目标射击。不同的人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忙而不乱。
与此同时,孙策命人将审配绑了起来,吊在旗杆上。为了防止审配醒了,再次咬舌自尽,还特地用布把他的嘴堵上。看到审配,冀州军将领纷纷下令强弩手小心,不要射中审配。万一审配没死却被他们射死了,这个责任谁也担不起。
强弩手投鼠忌器,孙策压力大减,终于可以从容地观战了。天气太势,即使他里面穿的是越布制成的单层战袍,这一阵厮杀还是让他浑身是汗,不仅衣服都被汗水浸透了,就连战靴里都积了不少汗水。
这种天气实在不适合战斗啊。早点干掉袁绍,我要回葛陂避暑。
孙策一边发着牢骚,一边观看着阵地,寻找审氏子弟的位置。到目前为止,他只完成了整个战术的第一步:斩首,离真正摧毁这两万冀州军还有一段距离。
放眼看去,四周都是冀州军将士,密密麻麻,人头攒动,旌旗看得人花了眼,要想找到审俊、审华的战旗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在孙策身边有不少一等射手,射手通常都有着过人的目力,也擅长在纷乱的环境中发现目标。在他们的帮助下,孙策确定了审俊和审华的位置。
然后他又看到了审荣。
孙策很意外。冲阵的时候,他看到了审荣,也看到审荣及时避到了一旁,但他没想到审荣居然还能活下来。他以为在那种情况下,就算审荣不被人杀死,也会被人或者马踩死。可是现在看来,审荣虽然满脸是血,站都站不直,需要人扶持着,却没有生命之忧,正和审华说着什么。
真是好人不长命,祸害三千年啊。既然如此,那我就再杀他一次,看看他的运气究竟有多好。他被俘过,又刚刚死里逃生一次,胆只怕早就碎成渣了,绝不可能鼓起勇气迎战。惊弓之鸟,正可以充当打击目标。只是这货离得有点远,就算是谢宽、邓信这样的一等射手也未必有把握命中。如果由步卒突击,中间隔着百十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就在孙策考虑要不要亲自上阵时,郭武忽然伸手一指。孙策一看,只见马超带着白毦士从西侧奔驰而来,远远的绕了一个圈,正向审荣、审华兄弟奔去。
孙策抚掌而笑。小马哥还没杀过瘾,又来抢功了。
几乎就在同时,远处响起了悠长的号角声。孙策循声看去,只见远处的地平线上,烟尘滚滚,直冲云霄,正是骑兵快速接近的特征。
孙策满意地点点头。阎行赶到了。
第1444章 兵败如山倒
阎行一直在苑陵、开封、尉氏之间游弋,行踪不定。
这么做有两个考虑:一是对袁绍麾下的胡骑施压,保证联络通道的畅通,在必要的时候护送信使;一是在诸县就食。战马消耗惊人,一匹战马的战时配额相当于十二个战士,对辎重运输是个沉重的负担,让这一千余骑自主就食于诸县之间,可以减轻近一半的运输量,又不影响协同作战。三五十里,对骑兵来说也就是一个时辰的路程。阎行安排有游骑在附近,只要发现可能有战机出现,毋须孙策召唤,自然会闻风而至。
阎行有这个能力。龙渊之战,他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轻骑兵最大的优势就是速度。他们无法像甲骑一样正面冲击步卒大阵,但奔袭阵势不整的步卒却是拿手好戏。审配向西行军,将后背露给阎行,阎行没有道理不赶来看一看。
可是当阎行赶到时,却发现最理想的猎物不是审配留在黄水边的人马,而是正在变阵的荀衍。
阎行几乎没有任何犹豫,立刻吹响号角,下令攻击。以百骑为单位,一千精骑分作十余组,一拥而上,像狼群一般发起了攻击。他们根据地形或散或聚,或进或退,或奔射,或突击,不拘常法,唯势所趋,又快又狠,一下子打了荀衍一个措手不及。
荀衍知道有骑兵有苑陵附近,也做了相应了准备,但他还是低估了这些骑兵的战斗力。从别人口中得来的信息终究不如亲身经历来得准确,以匈奴骑兵为参照物也难免有些误差——匈奴骑兵的突击能力远远不如阎行所领的这千余骑兵。两万大军,一半是对骑兵没什么经验的颍川兵,一半是几天前刚被骑兵蹂躏过的冀州兵,此刻看到骑兵扑天盖地的从地平线上涌出,不知有多少人,都慌了神,平时还算令行禁止,此刻却没人在乎荀衍说什么,只顾着自己逃命。
荀衍急得眼睛都红了,声嘶力竭,几乎将战鼓击破,还是无济于事,根本没人听他的命令。
他毕竟不是麹义。
被阎行突袭过的尹楷部率先崩溃,他们惊恐万状,沿着河岸豕突狼奔。龙渊水畔一战,尹楷部几乎全军覆灭,现在领的是麹义中军的残部,从尹楷本人到普通士卒,惨痛的教训记忆犹新,迫使他们只顾逃命,无暇做出清晰的判断。冀州与幽并毗邻,他们清楚骑兵的优劣,知道什么地形生存的机会更大。至于会不会冲撞阵型,他们已经顾不上了。
作为冀州人,尹楷还真没把荀衍太当回事,只是麹义阵亡,他们一时乱了方寸,又身在颍川,只好暂时听从荀衍军令而已。此刻面临生死,他可不会把自己的安全寄托在一个颍川名士身上。
尹楷一乱,闵建跟着也乱了,他们像没头苍蝇似的乱冲乱撞,被骑兵追得鬼哭狼嚎,只恨少生了两条腿。慌不择路之下,不仅冲乱了荀衍的阵型,更有不少人直接冲进了黄水之中。有些人会水,还能在水里扑腾几下,还有人根本不会水,只想着逃命,等下了水才发现危险,想转身也迟了。
一时间,黄水中水花四溅,无数人随波沉浮,哭喊声响起一片。
荀衍气红了眼,命令结阵,弓弩手上前射击,不分敌我,尤其是那些冲撞阵型的溃兵。但他威信不够,韩猛率领的颍川兵还好,冀州强弩兵直接拒绝执行命令。虽然强弩兵是审配的部下,与麹义的旧部没什么交情,但是他们和荀衍更没交情,让他们听一个颍川人的命令,射击冀州人,他们做不到。
荀衍欲哭无泪,眼睁睁地看着近万步卒被千余精骑往来冲杀,溃不成军。别说接应审配,连自保都成了问题。
隔着一道黄水,路招却完全是另一副心态。看到荀衍被阎行咬住,他知道自己的任务完成了,荀衍再也不可能渡过黄水。审视了一下形势后,他决定去增援孙策,攻击审华的阵地。
战鼓声响起,江东军也开始变阵,除了少量留守的士卒外,大部分人都赶往西北战场。车夫们手中的鞭子甩得啪啪响,黄牛拉着弩车,步卒们拉着辎重大车,小跑前进。
审华的阵地离路招的阵地只有四五里路,原本他的任务就是防范路招,只是审配中军被孙策击破,他不得不转身北向,围攻孙策。出于谨慎,他还是留下了警戒的人马。路招一有动作,审华就收到了消息,不禁暗自叫苦。
面对孙策,他已经力不从心,再被路招夹击,后果不堪设想。
要命的还不止如此。马超率领白毦士正在赶来,迅疾如风。
审华原本就热得浑身是汗,此时更是满头汗珠,怎么擦也擦不干净,一时无计。审荣却毫不犹豫,大吼一声:“仲兴,再不走就走不掉啦。”
审华手足无措。“叔父怎么办?”
“叔父已经被俘,等着我们去赎他。如果我们都死了,他必死无疑。”危急时刻,审荣展现出了难得一见的决断,不等审华多想,喝令亲卫营拥着审华撤退,同时击鼓,下令本部将士撤退。
眼看着马超即将杀到跟前,审华只好听审荣的命令,下令撤退。
中军被突破,审配本人被孙策吊在旗杆上,生死不明,身后又有敌人正在接近,审华麾下的冀州军早就慌了神。听到撤退的命令,他们只是犹豫了一会儿,就决定放弃这注定无望的战斗,先保住性命再说。但一万多人聚在一起,想撤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有人都想先走,不愿意留下阻击,尤其是他们知道黄水上的浮桥数量有限,一旦浮桥被毁,他们想逃也逃不掉。
几乎在撤退命令下达的那一刻,审华部就崩溃了。审荣早就预料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抢先跑了,兄弟俩在亲卫骑的保护下狂奔而去。
兵败如山倒,树倒猢狲散,四五千人争先恐后的逃命,谁也顾不上谁,阵地上全是人。
马超击溃王则部,犹不满足,兴冲冲的赶来再建新功,却发现审华部未战先溃,将旗向东而去,而黄水以东烟尘滚滚,杀声震天,分明是阎行率部赶到,正在大杀四方。他有心追上去斩杀审华,却被逃命的冀州步卒挡住去路,气得连声大骂。
“什么燕赵多烈士,全是废物!令明,我们走,去干掉审俊。”
第1445章 人心惶惶
事实证明,临阵杀将绝非易事,不仅需要高强的武艺和捕捉战机的能力,还要看运气。
新郑城三面是水,审配为安全起见,背水立阵,如今一战而败,架在黄水上的几座浮桥成了两万多人最后的希望,场面之拥挤可想而知。即使马超骑术高超,远近皆能,面对这种情况,想突到人群之中斩杀大将也是不太现实的事,一不小心陷在里面,武艺再高也会有生命危险。
马超心情很不好,骂完了冀州人又骂这中原的地形,实在不适合骑兵发挥啊。
等马超突出重围,好容易赶到战场西北处,审俊的阵地已经崩溃了。看到浮桥处人满为患,审俊当机立断,反其道而行。他没有向东撤,反而带着人马向西,沿着捕獐山南麓西行,在黄水上游找到一个比较浅的地方,涉水渡河,然后穿过捕獐山的山谷,逃回袁绍的大营。
捕獐山是嵩山余脉,山势算不上高耸,只是一连串的土岗,土岗间的谷地虽然草木繁茂,却也勉强能通行。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追兵无法四处包抄,他们却可以随时建立阵地,阻击追兵,掩护主力撤退。
审俊因此逃过一劫,审英、审荣等人也以类似的办法各自突围,不过他们的幸运仅限于此,两万多大军如鸟兽散,将不见兵,兵不见将,各自逃命,能保持建制完整的将领十不足一,最后回到大营的只有三千多人,基本就是诸将的亲卫营。黄水两岸尸横遍野,黄水中到处都是浮尸,让人不忍卒睹。跪地投降的人更多,人心惶惶,惊恐不安。
孙策不敢掉以轻心,命人将这些降卒妥善安置,先解除武器,再让他们吃顿饱饭,不准无故打骂,更不准随意杀戮。他倒不是优先俘虏,而是俘虏人数实在太大,逼得太紧,一旦引起哗变,后果不堪设想。
郭嘉处理这样的事有经验,他先派人将校尉、都尉之类的将领找来,让他们看一眼审配,确认审配还活着。审配是这些人的主心骨,审配没死,他们就安心了很多,不至于铤而走险,然后再安排他们去收拾战场,掩埋尸体。天气炎热,尸体如果不及时清楚,极易引发疫情。再者,让俘虏们去做这件事,也能让他时刻感受到死亡的威胁,不敢轻举妄动。
除了俘虏,孙策还缴获了大量的物资,有军械,有粮食,还有千余匹战马。战马可以算是最大的收获,不仅足以弥补损失,还有不少富余。清点了数量之后,孙策当即宣布对立功的将领进行赏赐,根据战功,每人拨付战马数十匹不等。
孙策缺少战马,很多将领都没有足够的战马组建亲卫骑,不论是作战还是日常出行都有些不便,孙策将缴获的战马分赐给他们,比任何赏赐都能提振士气,一时间笑逐颜开,精神抖擞,迫不及待地期盼着下一次战斗的开始。
……
对审配的全面溃败,袁绍一点心理准备也没有。
郭图、沮授也觉得不可思议,想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审配虽然不如麹义善战,但他也不是新上战场的书生。初平元年以来,袁绍几次重大战事都有他参与,算得上经验丰富。他又有着两倍多的兵力优势,就算不能战胜孙策,也不至于败得这么快,这么惨吧?
袁绍反复询问审英等人,却问不出所以然来。审英当时在七虎涧与董袭对峙,兼护审配后阵,离战场很远。审俊、审华倒是在战场上,但他们不在中军,也说不清审配怎么就被孙策突破了中军,成了俘虏。他们现在最关心的不是怎么战败的,而是怎么救回审配。生要见人,死要见尸,总不能一直将审配留在孙策手中。对审家来说,这不仅是奇耻大辱,更是失去了主心骨。
审荣对此极为热心,他对审英、审俊兄弟说,孙策为人粗暴好杀,尤其对名士没什么好印象。叔父为人刚正不阿,即使做了俘虏,他也不会稍降颜色,万一惹恼了孙策,随时都有可能送命。就算孙策不杀他,加以折辱也再所难免。以审配那脾气,一时想不开,寻了短见,一切都晚了。
知父莫若子,审英、审俊很清楚审配是什么脾气,对审荣的提醒非常赞同。他们接受了审荣的建议,请示袁绍,希望袁绍派人和孙策联络,赎回审配。为了让袁绍同意,他们去求沮授出面,兄弟俩跪在沮授面前涕泪俱下,苦苦哀求,声称不要袁绍出钱,只要袁绍不阻拦就行,一切费用由审家自行承担。
沮授也担心审配的安危,出面向袁绍求情。除了保全审配的脸面之外,他还提出一个让袁绍无法拒绝的理由。审配败得太离奇,具体的过程只有审配自己说得清。麹义龙渊败亡,荀衍从中吸引了大量的经验教训,这次作战有声有色,在极其不利的情况下稳住了阵地,若非审配败得太快,他甚至有可能击破路招,强渡黄水,可见孙策并非不可战胜,只是我们对他了解太少。将审配赎回来,问清他战败的过程,有利于了解孙策的用兵习惯,对接下来是战是退会有帮助。
郭图也赞同沮授的意见。麹义、审配都是袁绍麾下的重将,他们接连战败,而且都是全军溃败,损兵折将,影响不可谓不大。如果不搞清他们失败的原因,了解孙策的取胜之道,难保将士会有疑虑之心,未战先怯。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赎回审配是当务之急。
审配战败,最慌的人非袁绍自己莫属。除了骑兵和甲骑,他的实力并不比审配强多少。审配一战而败,而且败得这么惨,让他不得不考虑自己还有没有战胜孙策的可能。既然审家愿意出钱赎回审配,郭图、沮授又都赞同,他没有道理反对。
征得袁绍的同意后,审英亲自带着礼物赶往新郑,求见孙策,商谈赎回审配的事宜。临行之前,他赶到沮授帐中,先向沮授致谢,然后又向沮授请计。他知道审配是什么性格,他也清楚自己的口才,担心无法说服孙策接受交易,更无法说服审配接受被赎回这个结果,希望沮授能指点一二。
沮授想了一会儿,对审英说了几句话。审英一听,恍然大悟,满意而去。
第1446章 生死两难
审配向壁而坐,一头白发,虽然沾了不少草屑,却尽可能地扎得一丝不乱。
审英站在槛外,鼻子一酸,眼泪夺眶而出。两天不见,审配就瘦了脱得形,原本剪裁得体的单衣显得有些空旷。虽然身体尽可能的挺直,但控制不住的颤抖还是暴露了他的虚弱。
听到抽泣声,审配愣了一下,慢慢地转过头,见是审英,眼神顿时变得凌厉起来。
“竖子,等乃翁死了再哭不迟。”
审英不敢反驳,连忙掏出手巾,拭去泪水。有人取来一张席,扔在槛外,审英谢过,在席上坐下,又取出一些酒食,一一摆好。审配眉心微蹙。“是断头酒吗?”
“不是。”审英低声说道:“我已经和孙将军谈妥,只要三百匹战马送到,就可以接父亲回营了。听说父亲两天未进滴水粒米,所以带了些酒食来,请父亲将就用些,保重身体。”
审配哼了一声,深陷的脸颊上涨起异样的潮红,心里堵得慌,忍不住咳嗽了两声。“败军之将,唯死而已,何必多此一举。伯杰,我有几句话交待给你,然后就可以安心上路了。”
审英沉默片刻。“父亲,我此来,并非一己私心,也是奉主公将令。”
审配眼中露出异色。“哦?”
“麹义败于龙渊,父亲败于黄水,冀州将士连遭重创,亡者满路,伤者满营。如今人心浮动,士气低迷,闻孙策之名而丧胆。言和者三四,言退者五六,言战者不足一二。主公欲战,却不知从何下手,欲知战事经过,奈何麹义阵亡,唯有求教于父亲,所以不惜卑辞厚礼,行尺蠖之曲,以待螣蛇之飞。”
审配冷冷地看着审英。“谁教你的说词?怎么,被吓败了胆,不敢再领兵,要做游士说客了?”
审英面红耳赤,低下了头,不敢直视审配。审配见状,不忍再说。他知道审英的性格,若不是形势逼人,也不会如此低三下四的来求孙策。他想了想,觉得审英所说未尝没有道理,这次战败已经不是他一个人的失败,更关系到袁绍的霸业,关系到冀州人——尤其是冀南人——的前途。
“荀休若如何?”审配从审英手中接过酒杯,浅浅的呷了一口。酒水入喉,清凉又带着几分火辣,不知不觉的滋润着他已经枯槁的心灵。
审英暗自松了一口气。审配问起荀衍,说明他还没有心死,还有争胜之意,沮授教的那一番话起作用了。他把荀衍的情况说了一遍,尤其说到了闵建、尹楷等人临阵抗命,袁绍震怒,要严惩他们的事。这一战,荀衍的损失也不小,但颍川兵损失有限,伤亡主要是麹义的旧部。如果闵建、尹楷等人被军法处置,冀州系再受重创,汝颍系的势力会更大,将来难免有客大欺主之嫌。
这是审配绝对不能容忍的事。只要他放不下这件事,他的求死之心就不会那么坚定了。
听完审英的叙述,审配面色虽然没什么变化,眼神却游移起来。麹义龙渊败亡,但荀衍却从中吸引了不少经验。他之前就向荀衍了解过相关的情况,本来以为已经了如指掌,现在看来,荀衍可能有所保留,又或者说荀衍有些体悟无法用言语表达,却可以付诸行动。
如果自己没有被孙策迅速击破,再多支撑半天,荀衍说不定真能击破路招的阻击,渡过黄水。那样的话,这场大战就有可能完全是另外一个结果。不过现在自己战败,对整体形势不利,对荀衍却没什么太大的影响,反而衬托得他治兵有方。
如果我死了,冀州还有谁能是荀衍的对手?张郃,还是沮鹄?审配想来想去,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选。不管是张郃还是沮鹄,都不是理想的人选。张郃不仅是武夫,还是河间人,沮鹄倒是冀南人,但他太年轻,又有被俘的经历,沮家的实力也有限,他的晋升之路不会顺利,至少不能和荀衍相提并论。
一边是自己的尊严,一边是冀南人的利益,难以两全。审配很纠结。审英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按照沮授的指点,不动声色的劝解着审配,一面劝他以大局为重,不能轻生,一面劝他以复仇为要,效孟明视故事。审配虽然没有答应,却也没有再提求死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