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那些干什么。”黄承彦拍拍蔡珏的肩膀。“将来有了外孙,挑一个改姓黄,一样的。”
蔡珏欲言又止。
……
孙策面前摆着一份名单,是昨晚到现在出入蔡洲的人以及前后的变化。变化很明显,在蔡讽离开大营,返回蔡洲后,依然和蔡讽保持联络的人只剩下三分之一,大概有七八人。
张纮、郭嘉坐在对面,默不作声地看着孙策。名单是郭嘉送来的,张纮看过了,脸上没什么表情,心里怎么想的,谁也猜不透。
“果然是墙头草,随风倒啊。”孙策轻叩案几,冷笑一声:“这些人现在是不是去庞家了?士元有得忙了。奉孝,从军谋处调几个人去帮忙,别把士元累坏了,耽误了洞房。”
“不仅是庞家,还有洄湖。”郭嘉轻挥羽扇。“那些人眼尖得很,杨仪一露面,他们就能嗅出味道。将军明天去洄湖,会看到很多似曾相识的面孔。”
“那些人认不认识不重要。查查这里面有没有朝廷或者益州的人,如果仅仅是襄阳本地人,掀不起什么风浪,可若是有人推波助澜,我们就不能不防了。先生,你在明,掌控大局,奉孝在暗,掌控细节,和朝廷斗一场。”
“喏。”张纮躬身应诺。
“荀彧那边有什么消息?”孙策笑道:“他与你有赌约,现在落了下风,应该不会安份守己吧?先生,人逼急了可是什么都干得出来,你千万别把荀彧当成拘泥之辈。”
张纮笑了,深有同感的点点头。他坐镇南阳,对关中的情况一直很关注,荀彧这几年的所作所为,他都看在眼里,对荀彧的转变,他甚至比孙策还有感触。别的不说,荀彧会迎娶弘农王妃就让他非常惊讶。
“将军放心,我必全力以赴。不过,我现在就有一个不仅拘泥,而且近乎迂腐的建议,如梗在喉,不敢不言,还望将军与奉孝三思。”
孙策诧异地看着张纮,又看了一眼郭嘉。听张纮这意思,似乎想对益州方略有些意见。至于他是针对益州方略本身,还是针对郭嘉想扩大细作规模,就不太好说了。当着郭嘉的面,却没有其他人在场,应该是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郭嘉也很惊讶,但他随即反应过来,不动声色地点了点头。“子纲先生,不妨直言。”
“奉孝,我想问你,对将军而言,当务之急是什么?是益州吗?”
郭嘉眨眨眼睛。“以先生之见呢?”
“是天命。”
孙策心中一动。“天命?”
张纮郑重地点点头。“没错,是天命。我知道,将军不信天命,将军更愿意相信民意。不过民意和天命一样捉摸不定,有时候甚至比天命难以捉摸。天命玄远,尚有三统五行可以揣摩。民意有何可据?屯田之民是民,世家豪强难道就不是民?”
郭嘉笑了,刚准备说话,孙策摇了摇头,示意他不要急着辩解,先听听张纮的意见再说。他相信张纮的品德,他不是那种收了襄阳世家好处,要为襄阳世家说好话的人。
张纮再拜,接着说道:“将军兴工商,减赋锐,建讲武、木学、本草诸堂为民求利,于乱世之中建一方乐土,推行教育以开民智,移风易俗,此乃将军之仁心,无上之功德。关中、河南百姓襁负而至,如百川之归大海。如果能持之以恒,不出一世,天下太平,必是千秋功业。”
“但一世功业尚且不易,更何况是千秋功业。移风易俗绝不是一蹴可就的事,襄阳是将军初战之地,蔡家是将军初兴之商,如今都遇到了问题,他处又岂能例外?蔡家利欲薰心,襄阳世家见利忘义,将军杀了他们就能解决问题吗?”
郭嘉忍不住问道:“这和天命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关系。因为他们依附将军并非出于天命,而是为了利,将军以利诱之,他们以利附之。利之于人,岂有足时?譬如蔡家,数年间产业数倍,他们为何还不满足?贪心不足,巴蛇吞象。今日将军可以夺走蔡家产业,扶持庞家、杨家,庞家、杨家就一定能吸取教训,恪守道义吗?将军要召杜畿来清查襄阳世家,固然是为长治久安,均衡发展,可是其他人会相信吗?他们会不会以为将军是无力还债,掠夺民财。既然连蔡家都可以这么做,其他人又岂能心安?”
郭嘉脸色微变,有些气短。“谣言止于智者。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没错,谣言止于智者,可是天下有多少智者?这的确是欲加之罪,可是有人信。将军高瞻远瞩,为万民求福祉,为天下求太平,可是他不信,你能奈何?就算你写再多文章,人手一纸,他就能信吗?如果此时发生战事,将军再向他们借贷,他们还肯借吗?如果不肯借,将军是杀人劫财,坐实他们的猜忌,还是放弃既有州郡,退守江东?”
第1612章 安内为先
孙策眉心紧蹙。他明白张纮的担心是什么,而且知道张纮的担心不是杞人忧天,肯定是听到了风声,所以明知会被当作迂腐,还是要秉忠直言。
改革者为什么大多不得善终?事后反思,改革者的初衷大多是好的,措施也未必全是纸上谈兵,但最后大多失败了,不仅被动了奶酷的既得利益集团反对,就连从改革中受益的百姓都反对。
原因很简单,舆论掌握在既得利益集团手中,而普通百姓大多是乌合之众,他们是被舆论裹胁的人,而不是主导舆论的人,即使有几个理性者也很难有机会发声。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有人性。君不见科学技术昌明的二十一世纪人手一机,获取信息的渠道无比通畅,朋友圈却成了谣言的集散地。
印书坊能够印行公文又如何,公文能贴到每一里的里门上又如何?冷冰冰的纸能比得上活生生的人吗?他推行教育,扩大郡学、幼稚园的招生,可是一来这些人相对于整个人口来说还是杯水车薪,二来这些人还没有在基层扎根,真正的基层官吏还在世家豪强的掌握之中。公文是发下去了,他们如何宣扬的,谁能保证?
蔡家贪得无厌,庞家、杨家就一定能恪守底线?他让杜畿来查蔡家,不想给人留下因为蔡讽没来迎接就打击报复的印象,但别人怎么看,谁能保证?阴谋论从来不缺市场。这些人表面上不说什么,背地里究竟怎么想,谁也把握不了。能够冷眼旁观都是客气的,以讹传讹,甚至故意造谣抹黑在所难免。也许没有人会跳出来反抗,但相互之间没有信任可言,消极抵抗在所难免。
这时候对外扩张,大量军费如何筹集,是增赋还是借贷?如果借不到,是不是要强取?不管哪一样,都和杀鸡取卵差不多。一旦发生这种事,他苦心精营的一切都会付诸东流。攘外必先安内,内部不安,对外扩张就是赌博,不管前面赢了多少,只要输一回,就有可能输得一无所有。
孙策看着张纮,浅笑道:“依先生的意思,我该怎么做?”
“守边安内,稳定形势,继续推行新政。”
孙策向前挪了挪。“先生详言之。”
“四年前,将军在襄阳开始兴工商,新政由此起见。蔡家是将军扶持的第一个榜样。如今蔡家唯利是图,不仅不支持将军,反而为了一己私利,垄断印书坊牟取暴利,置将军开民智的本意于不顾。将军予以打击是必要的,派杜畿来查而不是简单的付诸杀戮也是英明之举。但这么做还不足以消除疑虑,且不论庞家、杨家会不会继蔡家后尘,仅他们两家与将军的关系就足以让人怀疑将军的公正。”
孙策想了想,苦笑。“先生所言甚是,瓜田李下,我有点弄巧成拙了。”
“亡羊补牢,犹未晚也。”张纮说道:“将军明日去洄湖,后天去庞家,这都是与襄阳世家正常的交往,只要不涉及利益,心中无私,大可直道而行。蔡家有过,也不必讳过饰功,让杜畿去查,只是查完之后要予以公布。印书坊要建,但不能只让襄阳书院建,大可将印书技术公诸于众,谁想建就建,自主经营,自负赢亏。如此一来,为了争夺市场,书价自然下降,将军的目的也就实现了。”
孙策连连点头。张纮这个处理办法很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
“蔡家要查处,但蔡家的债不能赖。”张纮喝了一口水,清了清嗓子。“为安抚众人之心,我建议将军公布一个还债计划,在年底之前将第一批还债发放到位,本息都摆在明处,一示将军守信,二示众人以利。如今南阳诸家都有闲钱在手,只要有利可图,会有人愿意借钱给将军的。”
孙策忽然说道:“先生,我有一个主意。”
张纮很诧异。“将军,你有什么主意?”
“关于债务的事。”孙策笑了起来。他欠了不少人的债,蔡家也是债主之一,而且是大债主。他处理蔡家,自然有人怀疑他想赖账。张纮提议公布还债计划,今年先还一批,以安众人之心,这当然是个不错的办法,但这个办法还不够完美,还可以进一步规范。“我们可以将债务变成一种票据,只要借了一定数额的钱给我,都可以拿到相应的票据,注明什么时候还,本息多少,让他们心里有数,不必疑神疑鬼。这些票据既可以当作还款时的凭证,也可以转让。这样的话,如果谁急需钱周转,就不需要来催债,真接将这些债劵转让给愿意接受的人就行。”
孙策把关于国债的大致构想说了一遍。张纮听了,频频点头。“这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把事情摆在明处,按期还款,猜忌自然会少一些。”
“这件事就由先生主持,如何?”
“多谢将军信任,我就当仁不让了。”张纮转身对郭嘉说道:“到时候还要请军谋处通晓经济民生的贤士多多襄助。”
郭嘉哈哈一笑。“先生有命,焉敢不从。不过,我现在最关心的还是先生所说的天命。”
张纮也笑了。“奉孝莫急,其实我现在说的就是天命,只是还没点题而已。”
“哈哈,是我心急了。”
张纮收起笑容。“将军推崇孟子,常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是百姓之福,但百姓愚昧,若刚刚温饱,又要增赋税或征发从军,有生死之忧,冻饿之虞,他们何以体会将军的良苦用心?轻则牢骚满腹,重则举家迁离。必待数年之后,生活安定,家有余粮,子女读书识字,然后方知将军仁德。”
“所以先生建议以安民为重,不宜急于拓边?”
“将军所言正是。常言道:三年耕而有一年余,九年耕而有三年储。南阳推行新政四年,方能支援将军决战于官渡。如今将军大获全胜,数年积储也消耗殆近,正当休养生息,不宜轻开边衅。五州之地,天下之半,将军若能据之数年,兵精粮足,进可全取天下,退亦能观天下之变,又何必急在一时?万一受挫,人心浮动,反而不美。将军推崇的那位亚历山大远征万里,看似功业赫赫,可是一朝身故,万里江山分崩离析,难道这是将军愿意看到的结果吗?将军,欲速则不达,可不慎哉。”
孙策看着郭嘉,笑而不语。张纮终于挑明了心意,他就是反对郭嘉冒进。
郭嘉似笑非笑。“先生所言,的确是老成之策,可是君子见机而作,一味持重,也有可能失去战机。”
张纮顿了一下,用手指轻轻叩了一下案几。“我反对出征,却不等于坐守。除了征战,将军还有很多事可做。百发百中固然神勇,但持满不发,不战而屈人之兵,未尝不善。”
“比如?”
“名义。将军还缺一个名义,名不正则言不顺,将军以镇北将军统领五州不合常理,难以服众,可若是朝廷予以确认,就没有任何问题了。”
孙策明白了张纮的意思。他现在的身份是镇北将军领会稽太守,这个职务肯定是不能统领五州的。麾下的文武也好,百姓也罢,只把他当作临时负责的官员,不会认为是他的臣民,现在接受他的管理,一是被他的武力所震慑,一是被利益所诱。一旦他在战场上受挫,利益又不能让他们满意——这几乎是必然的结果,没有人会满足的,蔡家就是最明显的例子——五州随时可能分崩离析。届时分领各州的大将不是被当地豪强裹胁着自立,就是被当地豪强挤走甚至杀害,更有可能,他们也想过一把逐鹿天下的瘾。既然出身寒门的武夫孙策可以,别人为什么不可以?
张纮举亚历山大为例,堪称精准。亚历山大死后,他麾下的大将就割据自立了。如果有了朝廷确认,那情况不一样了。一是他可以名正言顺的控制五州,二是他和麾下诸将确立了君臣关系,有利于内部团结,以后再有人想自立,多少会有些顾忌。
当然,他以后想自立也麻烦。
“朝廷能够同意吗?”
“对朝廷来说,这未尝不是一个办法。”张纮说道:“朝廷与将军相安无事,才有可能立稳脚跟,重整旗鼓。天子雄心勃勃,敢为天下先,效仿子婴,闭关自守,承认将军割据一方的可能性不小。”
郭嘉反问道:“那以后呢,就这么对峙着?”
“虽说现在不敢断言,但统一乃是大势所趋。将军这么想,天子更会这么想,否则他如何面对天下人,如何面对列代先帝?朝廷所据之地大多贫瘠,冀州被袁谭占据,只有益州能供应朝廷,以一州之地供应半个天下,益州也支撑不了太久,是以天子一定会行险,会急于求成,以求改变这个对他不利的局面。既然是行险,就难免会出意外。”
张纮停了一下,深深地看了一眼郭嘉。郭嘉咧了咧嘴,笑得有些勉强。张纮又转向孙策,一字一句地说道:“如果天子出了意外,将军可不战而胜。如果天子居然冒险成功,和将军对峙疆场,也不过是上苍送给将军的机会罢了。”
第1613章 不需要理由
孙策看看张纮,又将目光转向郭嘉,郭嘉垂着眼皮,不紧不慢地摇着羽扇。过了一会儿,他抬起头。“将军,我觉得可以试一试。”
孙策也觉得可以试一试。成了,他可以名正言顺的割据五州。不成,也可以让张纮等人死心。意见是张纮提的,但有如此心思的人绝不止张纮一个。这也不是什么原则性的分歧,只是缓急不同罢了,试试也不会有什么损失。
“既然如此,那就请先生费心。”
“多谢将军。”张纮嘴角微挑,眼神欣慰。
孙策看到诸葛亮站在门口,知道是黄承彦夫妇回来了,便对张纮、郭嘉笑道:“政务付先生,军事付奉孝,我要应付家事去了。债劵的事,先生抓紧,最好能在离开襄阳之前交到他们手中。如果需要人帮忙,直接找奉孝就是了。”
“喏。”张纮与郭嘉躬身领命,互相看了一眼,转身出帐。郭嘉很客气,拱手让张纮先走。张纮谦虚了两句,还是先行一步。两人出了帐,张纮慢了半步,与郭嘉并肩而行。“多谢奉孝。”
“先生客气了。”郭嘉笑道:“先生,你觉得债劵这主意如何?”
张纮抚着胡须,微微颌首。“将军是天纵之才,这主意的确好。奉孝也有襄赞之功吧?”
郭嘉连连摇头,哂笑道:“我可不敢掠人之美。将军有没有与人商量过,我不太清楚,但我是刚刚听说,而且和先生一样,觉得这主意非常不错。如果能行之有效,以后就不缺钱了。”
张纮微怔,转头看着郭嘉。郭嘉笑容灿烂,眼神狡黠。张纮恍然大悟。怪不得郭嘉愿意支持他的建议,原本在这儿等着他呢。他忍不住摇了摇头。“奉孝啊,你这是欺负我年纪大啊。”
“先生这么说,我简直无地自容。你正当不惑,谁敢说你年纪大?你不怪我少年莽撞,我就感激不尽了。不过先生你仔细想想,如果不是安排在长安的细作打听消息,先生能做出这样的判断吗?如果先生的计划成功,以后可就是国与国之间的争锋,这情报工作更是不可或缺。安排细作要提前准备,等不及啊,越早布局,越有机会抢得先手。”
张纮点点头。“你说得也有道理。大军可以不动,这情报却不能疏忽,知己固然重要,知彼却要靠细作,花点钱也是应该的,只是要适可而止,要不然你可要受累。”
“多谢先生关心,我现在身体好着呢。”郭嘉说着,夸张的举起胳膊,撸起袖子,亮出肌肉。张纮忍俊不禁,笑着拱拱手,和郭嘉作别,回自己的帐篷。
……
孙策在帐中独坐了一会,权衡张纮的建议。张纮虽然没提益州方略,但他显然不赞同主动出兵益州。他更倾向于守住五州,等待朝廷主动来攻,避免在道义上授人以柄。
道义重要不重要?要看对什么人来说,对某些人可能不重要,对某些人来说可能很重要。孙策介于两者之间,他更相信实力,但他也不敢说道义一点也不重要。这实际上关系到一个政权合法性的问题,而这偏偏又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历史上的曹操很看重这一点,所以他没有迈出最后一步。历史上的曹丕不在乎这一点,所以他一继位就逼着汉献帝禅让,完成了王朝更替,还说了一句得意忘形的话,看似威风,实则愚蠢之极,没到五十年,司马氏就照着他的模样又演了一遍,将曹魏改成了司马晋。
从这个角度来看,张纮的考虑又有其合理性,毕竟这个时代君权天授的观念还是深入人心的。
又过了一会儿,诸葛亮来报,黄承彦夫妇已经换了衣服,洗漱完毕,可以去见了。孙策收回心神,整理了一下衣服,出了帐。不远处,麋兰和尹姁站在门口,一边说着闲话,一边看着这边,见孙策出帐,两人都掩唇而笑。
孙策有点尴尬,指了指尹姁以示威胁。麋兰和黄月英没见过面,尹姁却和黄月英是好闺蜜,知道蔡珏是什么脾气,也理解孙策此刻的心情,这才拉了麋兰在这儿看戏。
尹姁耸耸肩,摊摊手,晃着脖子,一脸幸灾乐祸。
孙策只好装没看见,走到黄承彦的大帐前,拱手站定,咳嗽了一声:“祭酒,夫人,孙策特来请教,不知祭酒和夫人是否方便。”
帐门掀起,黄承彦走了出来,拱手施礼。“见过将军。这如何当得?”
“当得,当得。”孙策轻笑道:“刚刚得罪了蔡公,夫人没生气吧?”
黄承彦笑着摇摇头。“将军请帐内说话。”
孙策拱手致谢,随黄承彦进了帐。蔡珏穿着一身新衣站在帐中,目光灼灼地打量着孙策。孙策赶上一步,一揖到底。“策见过夫人,问夫人安好。”
蔡珏打量着孙策,不紧不慢地说道:“礼下于人,必有所求。我既无万贯家财,又无惊人学术,不知道将军想从我这儿求些什么?”
“求一至宝。”
蔡珏欲言又止。
……
孙策面前摆着一份名单,是昨晚到现在出入蔡洲的人以及前后的变化。变化很明显,在蔡讽离开大营,返回蔡洲后,依然和蔡讽保持联络的人只剩下三分之一,大概有七八人。
张纮、郭嘉坐在对面,默不作声地看着孙策。名单是郭嘉送来的,张纮看过了,脸上没什么表情,心里怎么想的,谁也猜不透。
“果然是墙头草,随风倒啊。”孙策轻叩案几,冷笑一声:“这些人现在是不是去庞家了?士元有得忙了。奉孝,从军谋处调几个人去帮忙,别把士元累坏了,耽误了洞房。”
“不仅是庞家,还有洄湖。”郭嘉轻挥羽扇。“那些人眼尖得很,杨仪一露面,他们就能嗅出味道。将军明天去洄湖,会看到很多似曾相识的面孔。”
“那些人认不认识不重要。查查这里面有没有朝廷或者益州的人,如果仅仅是襄阳本地人,掀不起什么风浪,可若是有人推波助澜,我们就不能不防了。先生,你在明,掌控大局,奉孝在暗,掌控细节,和朝廷斗一场。”
“喏。”张纮躬身应诺。
“荀彧那边有什么消息?”孙策笑道:“他与你有赌约,现在落了下风,应该不会安份守己吧?先生,人逼急了可是什么都干得出来,你千万别把荀彧当成拘泥之辈。”
张纮笑了,深有同感的点点头。他坐镇南阳,对关中的情况一直很关注,荀彧这几年的所作所为,他都看在眼里,对荀彧的转变,他甚至比孙策还有感触。别的不说,荀彧会迎娶弘农王妃就让他非常惊讶。
“将军放心,我必全力以赴。不过,我现在就有一个不仅拘泥,而且近乎迂腐的建议,如梗在喉,不敢不言,还望将军与奉孝三思。”
孙策诧异地看着张纮,又看了一眼郭嘉。听张纮这意思,似乎想对益州方略有些意见。至于他是针对益州方略本身,还是针对郭嘉想扩大细作规模,就不太好说了。当着郭嘉的面,却没有其他人在场,应该是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郭嘉也很惊讶,但他随即反应过来,不动声色地点了点头。“子纲先生,不妨直言。”
“奉孝,我想问你,对将军而言,当务之急是什么?是益州吗?”
郭嘉眨眨眼睛。“以先生之见呢?”
“是天命。”
孙策心中一动。“天命?”
张纮郑重地点点头。“没错,是天命。我知道,将军不信天命,将军更愿意相信民意。不过民意和天命一样捉摸不定,有时候甚至比天命难以捉摸。天命玄远,尚有三统五行可以揣摩。民意有何可据?屯田之民是民,世家豪强难道就不是民?”
郭嘉笑了,刚准备说话,孙策摇了摇头,示意他不要急着辩解,先听听张纮的意见再说。他相信张纮的品德,他不是那种收了襄阳世家好处,要为襄阳世家说好话的人。
张纮再拜,接着说道:“将军兴工商,减赋锐,建讲武、木学、本草诸堂为民求利,于乱世之中建一方乐土,推行教育以开民智,移风易俗,此乃将军之仁心,无上之功德。关中、河南百姓襁负而至,如百川之归大海。如果能持之以恒,不出一世,天下太平,必是千秋功业。”
“但一世功业尚且不易,更何况是千秋功业。移风易俗绝不是一蹴可就的事,襄阳是将军初战之地,蔡家是将军初兴之商,如今都遇到了问题,他处又岂能例外?蔡家利欲薰心,襄阳世家见利忘义,将军杀了他们就能解决问题吗?”
郭嘉忍不住问道:“这和天命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关系。因为他们依附将军并非出于天命,而是为了利,将军以利诱之,他们以利附之。利之于人,岂有足时?譬如蔡家,数年间产业数倍,他们为何还不满足?贪心不足,巴蛇吞象。今日将军可以夺走蔡家产业,扶持庞家、杨家,庞家、杨家就一定能吸取教训,恪守道义吗?将军要召杜畿来清查襄阳世家,固然是为长治久安,均衡发展,可是其他人会相信吗?他们会不会以为将军是无力还债,掠夺民财。既然连蔡家都可以这么做,其他人又岂能心安?”
郭嘉脸色微变,有些气短。“谣言止于智者。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没错,谣言止于智者,可是天下有多少智者?这的确是欲加之罪,可是有人信。将军高瞻远瞩,为万民求福祉,为天下求太平,可是他不信,你能奈何?就算你写再多文章,人手一纸,他就能信吗?如果此时发生战事,将军再向他们借贷,他们还肯借吗?如果不肯借,将军是杀人劫财,坐实他们的猜忌,还是放弃既有州郡,退守江东?”
第1612章 安内为先
孙策眉心紧蹙。他明白张纮的担心是什么,而且知道张纮的担心不是杞人忧天,肯定是听到了风声,所以明知会被当作迂腐,还是要秉忠直言。
改革者为什么大多不得善终?事后反思,改革者的初衷大多是好的,措施也未必全是纸上谈兵,但最后大多失败了,不仅被动了奶酷的既得利益集团反对,就连从改革中受益的百姓都反对。
原因很简单,舆论掌握在既得利益集团手中,而普通百姓大多是乌合之众,他们是被舆论裹胁的人,而不是主导舆论的人,即使有几个理性者也很难有机会发声。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有人性。君不见科学技术昌明的二十一世纪人手一机,获取信息的渠道无比通畅,朋友圈却成了谣言的集散地。
印书坊能够印行公文又如何,公文能贴到每一里的里门上又如何?冷冰冰的纸能比得上活生生的人吗?他推行教育,扩大郡学、幼稚园的招生,可是一来这些人相对于整个人口来说还是杯水车薪,二来这些人还没有在基层扎根,真正的基层官吏还在世家豪强的掌握之中。公文是发下去了,他们如何宣扬的,谁能保证?
蔡家贪得无厌,庞家、杨家就一定能恪守底线?他让杜畿来查蔡家,不想给人留下因为蔡讽没来迎接就打击报复的印象,但别人怎么看,谁能保证?阴谋论从来不缺市场。这些人表面上不说什么,背地里究竟怎么想,谁也把握不了。能够冷眼旁观都是客气的,以讹传讹,甚至故意造谣抹黑在所难免。也许没有人会跳出来反抗,但相互之间没有信任可言,消极抵抗在所难免。
这时候对外扩张,大量军费如何筹集,是增赋还是借贷?如果借不到,是不是要强取?不管哪一样,都和杀鸡取卵差不多。一旦发生这种事,他苦心精营的一切都会付诸东流。攘外必先安内,内部不安,对外扩张就是赌博,不管前面赢了多少,只要输一回,就有可能输得一无所有。
孙策看着张纮,浅笑道:“依先生的意思,我该怎么做?”
“守边安内,稳定形势,继续推行新政。”
孙策向前挪了挪。“先生详言之。”
“四年前,将军在襄阳开始兴工商,新政由此起见。蔡家是将军扶持的第一个榜样。如今蔡家唯利是图,不仅不支持将军,反而为了一己私利,垄断印书坊牟取暴利,置将军开民智的本意于不顾。将军予以打击是必要的,派杜畿来查而不是简单的付诸杀戮也是英明之举。但这么做还不足以消除疑虑,且不论庞家、杨家会不会继蔡家后尘,仅他们两家与将军的关系就足以让人怀疑将军的公正。”
孙策想了想,苦笑。“先生所言甚是,瓜田李下,我有点弄巧成拙了。”
“亡羊补牢,犹未晚也。”张纮说道:“将军明日去洄湖,后天去庞家,这都是与襄阳世家正常的交往,只要不涉及利益,心中无私,大可直道而行。蔡家有过,也不必讳过饰功,让杜畿去查,只是查完之后要予以公布。印书坊要建,但不能只让襄阳书院建,大可将印书技术公诸于众,谁想建就建,自主经营,自负赢亏。如此一来,为了争夺市场,书价自然下降,将军的目的也就实现了。”
孙策连连点头。张纮这个处理办法很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
“蔡家要查处,但蔡家的债不能赖。”张纮喝了一口水,清了清嗓子。“为安抚众人之心,我建议将军公布一个还债计划,在年底之前将第一批还债发放到位,本息都摆在明处,一示将军守信,二示众人以利。如今南阳诸家都有闲钱在手,只要有利可图,会有人愿意借钱给将军的。”
孙策忽然说道:“先生,我有一个主意。”
张纮很诧异。“将军,你有什么主意?”
“关于债务的事。”孙策笑了起来。他欠了不少人的债,蔡家也是债主之一,而且是大债主。他处理蔡家,自然有人怀疑他想赖账。张纮提议公布还债计划,今年先还一批,以安众人之心,这当然是个不错的办法,但这个办法还不够完美,还可以进一步规范。“我们可以将债务变成一种票据,只要借了一定数额的钱给我,都可以拿到相应的票据,注明什么时候还,本息多少,让他们心里有数,不必疑神疑鬼。这些票据既可以当作还款时的凭证,也可以转让。这样的话,如果谁急需钱周转,就不需要来催债,真接将这些债劵转让给愿意接受的人就行。”
孙策把关于国债的大致构想说了一遍。张纮听了,频频点头。“这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把事情摆在明处,按期还款,猜忌自然会少一些。”
“这件事就由先生主持,如何?”
“多谢将军信任,我就当仁不让了。”张纮转身对郭嘉说道:“到时候还要请军谋处通晓经济民生的贤士多多襄助。”
郭嘉哈哈一笑。“先生有命,焉敢不从。不过,我现在最关心的还是先生所说的天命。”
张纮也笑了。“奉孝莫急,其实我现在说的就是天命,只是还没点题而已。”
“哈哈,是我心急了。”
张纮收起笑容。“将军推崇孟子,常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是百姓之福,但百姓愚昧,若刚刚温饱,又要增赋税或征发从军,有生死之忧,冻饿之虞,他们何以体会将军的良苦用心?轻则牢骚满腹,重则举家迁离。必待数年之后,生活安定,家有余粮,子女读书识字,然后方知将军仁德。”
“所以先生建议以安民为重,不宜急于拓边?”
“将军所言正是。常言道:三年耕而有一年余,九年耕而有三年储。南阳推行新政四年,方能支援将军决战于官渡。如今将军大获全胜,数年积储也消耗殆近,正当休养生息,不宜轻开边衅。五州之地,天下之半,将军若能据之数年,兵精粮足,进可全取天下,退亦能观天下之变,又何必急在一时?万一受挫,人心浮动,反而不美。将军推崇的那位亚历山大远征万里,看似功业赫赫,可是一朝身故,万里江山分崩离析,难道这是将军愿意看到的结果吗?将军,欲速则不达,可不慎哉。”
孙策看着郭嘉,笑而不语。张纮终于挑明了心意,他就是反对郭嘉冒进。
郭嘉似笑非笑。“先生所言,的确是老成之策,可是君子见机而作,一味持重,也有可能失去战机。”
张纮顿了一下,用手指轻轻叩了一下案几。“我反对出征,却不等于坐守。除了征战,将军还有很多事可做。百发百中固然神勇,但持满不发,不战而屈人之兵,未尝不善。”
“比如?”
“名义。将军还缺一个名义,名不正则言不顺,将军以镇北将军统领五州不合常理,难以服众,可若是朝廷予以确认,就没有任何问题了。”
孙策明白了张纮的意思。他现在的身份是镇北将军领会稽太守,这个职务肯定是不能统领五州的。麾下的文武也好,百姓也罢,只把他当作临时负责的官员,不会认为是他的臣民,现在接受他的管理,一是被他的武力所震慑,一是被利益所诱。一旦他在战场上受挫,利益又不能让他们满意——这几乎是必然的结果,没有人会满足的,蔡家就是最明显的例子——五州随时可能分崩离析。届时分领各州的大将不是被当地豪强裹胁着自立,就是被当地豪强挤走甚至杀害,更有可能,他们也想过一把逐鹿天下的瘾。既然出身寒门的武夫孙策可以,别人为什么不可以?
张纮举亚历山大为例,堪称精准。亚历山大死后,他麾下的大将就割据自立了。如果有了朝廷确认,那情况不一样了。一是他可以名正言顺的控制五州,二是他和麾下诸将确立了君臣关系,有利于内部团结,以后再有人想自立,多少会有些顾忌。
当然,他以后想自立也麻烦。
“朝廷能够同意吗?”
“对朝廷来说,这未尝不是一个办法。”张纮说道:“朝廷与将军相安无事,才有可能立稳脚跟,重整旗鼓。天子雄心勃勃,敢为天下先,效仿子婴,闭关自守,承认将军割据一方的可能性不小。”
郭嘉反问道:“那以后呢,就这么对峙着?”
“虽说现在不敢断言,但统一乃是大势所趋。将军这么想,天子更会这么想,否则他如何面对天下人,如何面对列代先帝?朝廷所据之地大多贫瘠,冀州被袁谭占据,只有益州能供应朝廷,以一州之地供应半个天下,益州也支撑不了太久,是以天子一定会行险,会急于求成,以求改变这个对他不利的局面。既然是行险,就难免会出意外。”
张纮停了一下,深深地看了一眼郭嘉。郭嘉咧了咧嘴,笑得有些勉强。张纮又转向孙策,一字一句地说道:“如果天子出了意外,将军可不战而胜。如果天子居然冒险成功,和将军对峙疆场,也不过是上苍送给将军的机会罢了。”
第1613章 不需要理由
孙策看看张纮,又将目光转向郭嘉,郭嘉垂着眼皮,不紧不慢地摇着羽扇。过了一会儿,他抬起头。“将军,我觉得可以试一试。”
孙策也觉得可以试一试。成了,他可以名正言顺的割据五州。不成,也可以让张纮等人死心。意见是张纮提的,但有如此心思的人绝不止张纮一个。这也不是什么原则性的分歧,只是缓急不同罢了,试试也不会有什么损失。
“既然如此,那就请先生费心。”
“多谢将军。”张纮嘴角微挑,眼神欣慰。
孙策看到诸葛亮站在门口,知道是黄承彦夫妇回来了,便对张纮、郭嘉笑道:“政务付先生,军事付奉孝,我要应付家事去了。债劵的事,先生抓紧,最好能在离开襄阳之前交到他们手中。如果需要人帮忙,直接找奉孝就是了。”
“喏。”张纮与郭嘉躬身领命,互相看了一眼,转身出帐。郭嘉很客气,拱手让张纮先走。张纮谦虚了两句,还是先行一步。两人出了帐,张纮慢了半步,与郭嘉并肩而行。“多谢奉孝。”
“先生客气了。”郭嘉笑道:“先生,你觉得债劵这主意如何?”
张纮抚着胡须,微微颌首。“将军是天纵之才,这主意的确好。奉孝也有襄赞之功吧?”
郭嘉连连摇头,哂笑道:“我可不敢掠人之美。将军有没有与人商量过,我不太清楚,但我是刚刚听说,而且和先生一样,觉得这主意非常不错。如果能行之有效,以后就不缺钱了。”
张纮微怔,转头看着郭嘉。郭嘉笑容灿烂,眼神狡黠。张纮恍然大悟。怪不得郭嘉愿意支持他的建议,原本在这儿等着他呢。他忍不住摇了摇头。“奉孝啊,你这是欺负我年纪大啊。”
“先生这么说,我简直无地自容。你正当不惑,谁敢说你年纪大?你不怪我少年莽撞,我就感激不尽了。不过先生你仔细想想,如果不是安排在长安的细作打听消息,先生能做出这样的判断吗?如果先生的计划成功,以后可就是国与国之间的争锋,这情报工作更是不可或缺。安排细作要提前准备,等不及啊,越早布局,越有机会抢得先手。”
张纮点点头。“你说得也有道理。大军可以不动,这情报却不能疏忽,知己固然重要,知彼却要靠细作,花点钱也是应该的,只是要适可而止,要不然你可要受累。”
“多谢先生关心,我现在身体好着呢。”郭嘉说着,夸张的举起胳膊,撸起袖子,亮出肌肉。张纮忍俊不禁,笑着拱拱手,和郭嘉作别,回自己的帐篷。
……
孙策在帐中独坐了一会,权衡张纮的建议。张纮虽然没提益州方略,但他显然不赞同主动出兵益州。他更倾向于守住五州,等待朝廷主动来攻,避免在道义上授人以柄。
道义重要不重要?要看对什么人来说,对某些人可能不重要,对某些人来说可能很重要。孙策介于两者之间,他更相信实力,但他也不敢说道义一点也不重要。这实际上关系到一个政权合法性的问题,而这偏偏又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历史上的曹操很看重这一点,所以他没有迈出最后一步。历史上的曹丕不在乎这一点,所以他一继位就逼着汉献帝禅让,完成了王朝更替,还说了一句得意忘形的话,看似威风,实则愚蠢之极,没到五十年,司马氏就照着他的模样又演了一遍,将曹魏改成了司马晋。
从这个角度来看,张纮的考虑又有其合理性,毕竟这个时代君权天授的观念还是深入人心的。
又过了一会儿,诸葛亮来报,黄承彦夫妇已经换了衣服,洗漱完毕,可以去见了。孙策收回心神,整理了一下衣服,出了帐。不远处,麋兰和尹姁站在门口,一边说着闲话,一边看着这边,见孙策出帐,两人都掩唇而笑。
孙策有点尴尬,指了指尹姁以示威胁。麋兰和黄月英没见过面,尹姁却和黄月英是好闺蜜,知道蔡珏是什么脾气,也理解孙策此刻的心情,这才拉了麋兰在这儿看戏。
尹姁耸耸肩,摊摊手,晃着脖子,一脸幸灾乐祸。
孙策只好装没看见,走到黄承彦的大帐前,拱手站定,咳嗽了一声:“祭酒,夫人,孙策特来请教,不知祭酒和夫人是否方便。”
帐门掀起,黄承彦走了出来,拱手施礼。“见过将军。这如何当得?”
“当得,当得。”孙策轻笑道:“刚刚得罪了蔡公,夫人没生气吧?”
黄承彦笑着摇摇头。“将军请帐内说话。”
孙策拱手致谢,随黄承彦进了帐。蔡珏穿着一身新衣站在帐中,目光灼灼地打量着孙策。孙策赶上一步,一揖到底。“策见过夫人,问夫人安好。”
蔡珏打量着孙策,不紧不慢地说道:“礼下于人,必有所求。我既无万贯家财,又无惊人学术,不知道将军想从我这儿求些什么?”
“求一至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