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所言甚是,张子史卧治南阳,不劳烦而大治,如今南阳百姓都深受其恩,他们都可以做证。”
众人纷纷出声附和,大夸张纮政绩。这固然有捧场的意思,却也不完全是客气话。张纮镇守南阳这些年看起来没什么大刀阔斧的举措,但他恩威并施,南阳的民生蒸蒸日上却是有目共睹的。
张纮谦虚了几句,坦然受之。赵温却好奇得很,再三追问,宗承等人不能不答,一一为赵温介绍,还举一些例子。赵温听得惊奇自是意料之中的事,就连宗承等人也惊讶的发现他们平时的抱怨有些矫情,孙策虽然夺走了世家的土地,但真正因此而败落的世家并不多,大多数家族的财富都有所增长,成倍增长的也不乏其人,像最初与孙策合作开办纸坊的世家都发了大财。
宗承忽然有点明白了张纮的来意,态度不知不觉的发生了改变,少了几分掩饰,多了几分真诚,又有几分尴尬。他看了张纮一眼,继续介绍流程,最后来到装订间,拿起两本切好边的新书,送到赵温和张纮面前。
“司空,长史,这是我宗氏印书坊印的第一部书,是一部文章合集,还请二位指正。如果有什么不妥处,请二位直言当面,我立刻命人拆下来修改。”
赵温接过来,先赞了一声,这书摆在手里的感觉就非常好,份量适中,手感绵柔,墨香诱人,封面题签“争鸣集”三字,书法精妙,看起来有些眼熟。他想了想,说道:“这是安定梁孟皇的书迹?”
宗承赞了一声:“司空慧眼如电。”
赵温笑笑。梁鹄书法精妙,扬名洛阳,后来不知所踪,原来到了南阳。他翻开封面,看了序文,序文是南阳郡学祭酒邯郸淳所作,除了一些客套话之外,就是介绍这部文集的内容,其中特别提到了“百家争鸣”四字,指出这部文集有一大半是针对当今学界观点的批判,有针对学术的,也有针对政治的,也有针对民生风气的。他不禁露出了心领神会的笑容,然后翻到了目录。
目录只有一页,共列有文章五篇,第一篇赫然就是《驳王充论衡非圣误》,作者是竟陵人宋忠。
赵温眨眨眼睛,想了想。刚才与他见礼的人中没有宋忠,应该不在这里,倒是逃过一劫。王充是会稽人,《论衡》是会稽人花大力气整理印行的一部书,本身就有证明吴会学术实力的用意,这部书还没有正式印行,但是有一部分章节已经流传来开来,就连长安都有人谈论。宋忠写文章驳斥《论衡》,虽说是百家争鸣,却也有向孙策叫板的意思。
他意味深长的看了张纮一眼。
张纮看书很快,赵温看他的时候,他已经看到第二篇文章了,那是一篇讨论经学的,作者是颍川阳翟人司马徽。赵温对这人没什么印象,此刻也没兴趣关心经学的问题。
“子纲?”
“嗯?”张纮转过头,眼神疑惑。
“宋忠这篇文章如何?”
张纮眨眨眼睛,笑道:“不足一辩。”
赵温笑而不语。宗承立刻说道:“那我立刻将这篇文章撤下……”
张纮摇摇手,示意宗承不必。“这倒不必,各抒己见嘛,没什么需要顾忌的。这篇文章虽然言不成理,空洞无物,看看却也无妨,可作贤愚之辨。”
“能否请长史赐大作一篇,与宋忠商榷,为学者指迷?”
张纮哈哈大笑。“宗君莫急,等这篇文章印行之后,自会有人作文辨析。我就不必了,公务繁忙,没有时间来写这样的文章。且身为长史,也难免有以势压人之嫌。”他看看宗承,笑容戏谑。“不瞒你说,年前孙将军读《论衡》文稿时就说过,这部书印行之后,必然会有争论。有争论不可怕,只要言之成理就行,理不辩不明嘛。”
宗承打量着张纮,见张纮眼神平静,看不出一点怒意,反倒有些欣然,终于松了一口气。他将文章拿给张纮看就是想试探一下张纮的态度,如果张纮不高兴,那这些文章就不能公开,只能撤掉,哪怕是已经付了润笔也只能认倒霉,他可不想因为文章被禁而影响印书坊的生存。
“孙将军……这么说?”宗承还有些不放心,要张纮当着众人的面,尤其是当着赵温的面确认。
“我亲耳所闻。”张纮郑重的点点头。
宗承拱手一拜。“孙将军的胸怀,承佩服之至。”
赵温眼神闪烁,若有所思。他向宗承讨了几部刚印好的书,准备带回去慢慢看。宗承正中下怀,命人准备好,送到赵温的车上,供赵温带回长安送人,也算是帮忙推广。参观完印书坊,赵温没有多留,和张纮一起告辞。上了车,他重新拿起那部书,将那篇文章细细地看了一遍。
“子纲,孙将军真能容忍人这样非议《论衡》?”
张纮不以为然。“孙将军对夫子都有非议,更何况王充?难道就因为王充是江东人?”
“那……将来如果有人针对他呢?”
张纮无声地笑了起来。“不怕有,就怕没有。”
“你的意思是说静观其变,让心情不满的人自己跳出来?”
张纮想了想。“你这么说也不能说不对,但你可能误会了孙将军的意思。孙将军是希望读书人论学议政,但他这么做不是为了以言罪人,而是希望能在争论中明晰事理,求学问道。”
“可是三人成虎……”
“别说三人,就算是三万人也成不了虎。虎就是虎,鼠就是鼠。”张纮看向窗外,路边不时闪过一张张路人的脸,大多都面带笑容。“子柔知道南阳有多少人百姓吗?南阳现在有近三百万口,至少有九成的人对孙将军心情感激,就算有人想诋毁孙将军也动摇不了人心,只会自取其辱。”
“百姓又不能读书,他们哪知道……”
张纮微微一笑。“很快就能了。孙将军公开印书坊的工艺,就是希望更多的百姓读书识字。我们有一个计划,这个计划中有一条就是建全乡校,五年之内争取每一户都有一个识文断字的人。”
赵温倒吸一口冷气。“子纲好大的魄力。”
第1716章 纠结的赵温
张纮笑而不语。
他最初听到孙策提出这个要求时比现在的赵温还要吃惊,不过后来想想也就淡定了。这个目标虽然很高,可是随着印书坊的增多,只要肯花钱,肯花心思去推进,这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目标。
宗氏印书坊只是无数新开的印书坊之一,这么多印书坊要生存下去,仅靠几个做学问的读书人是不够的,只有读书成为一项普通百姓都能参与的事,家家户户都有买书、读书的能力,印书坊才有存在的必要,才有生存的可能。
当每一户都有识字的人,能看得懂张贴到里门上的公告,被下级官吏蒙蔽的可能性才会慢慢减小。只有读书人越来越多,他们那些莫名其妙的骄傲才会被打破,不会因为会读几句书就以为自己高人一等,就应该不劳而获,衣食无忧,才能沉下心来做一些有益于人、有益于己的实事。
到了那时候,区区几个书生名士的牢骚之语岂能撼动孙策的根基。他们现在说的这些话,印的这些书,将来都会成为笑柄,成为街头巷尾的谈资,白纸黑字,想抵赖都抵赖不了。
“子柔兄,你知道这一篇文章的润笔是多少吗?”
赵温摇摇头。张纮举起一只手摇了摇。赵温说道:“五金?”
张纮笑了。“五金倒也不是不可能,不过那是蔡伯喈这样的大家才有的润格,宋忠的润格是一字一钱。诗赋会更贵一些,根据各人的名声、水平有所参差。总的来说,最终和书的销售情况有关。”
“你的文笔上佳,应该和蔡伯喈相去不远吧?”
张纮哈哈大笑。“的确如此,反正我如果卸任,靠卖文为生,温饱是没什么问题的。怎么样,你有没有兴趣露一手?”
赵温连连摇头。他有自知之明,他的学问、文笔都不算出众,写出来的文章不会比宋忠出色。况且蜀郡赵家颇有家资,也不需要他卖文谋生。但他却意识到这背后的危机。如果这个计划实现,那南阳五年以后能认字的人将达到六十万人,几乎和关中总人口持平,各行各业都不缺识字之人,匠师供不应求,各工坊再也不会有缺乏匠师之忧,新产品将层出不穷的涌现。
到了那时候,天子拿什么来和孙策对阵,残忍野蛮的凉州兵?一念及此,赵温的脸忽然火辣辣的,无颜面对张纮。他下意识的转过头,看向窗外。
几张笑脸从窗外掠过,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发现了张纮,举起手摇了摇,脆声喊道:“长史大人,新年好。”张纮挥手致意,脸上洋溢着发自肺腑的笑容。
“你认识?”
“南阳幼稚园的孩子。他们每天从我门口经过,都认识我。”张纮收回目光,感慨的叹息道:“这些孩子很聪明,分得清好坏,知道谁对他们好,谁只是嘴上说说。”
赵温翻了个白眼,没有接张纮的话题,心情却越发复杂。这些孩子长大了,心里大概不会有什么朝廷,他们眼里的明君只会是孙策,不会是时刻可能率兵攻入南阳的天子。不管朝廷是否同意孙策立国,孙策已经在这些普通百姓的心里立了国。如果天子下诏讨伐南阳,他们大概会毫不犹豫的投笔从戎,迎战天子。
我是该劝天子迅速抢攻南阳,还是劝天子禅让,让太平盛世早点到来?
马车来到内城门口,赵温被一队骑士吸引住了目光。这些骑士服饰与众不同,是宫里的虎贲郎。赵温连忙让张纮停车,推开车门走了出来。为首的是赵温认识的光禄大夫赵融,看到马车停下,他就迎了上来,正好看到赵温,连忙施礼。
“子柔兄,我奉旨来送诏书。”
赵温心跳有些加速。他不知道天子的诏书究竟是什么内容,是坚持原来的计划继续与孙策谈判,还是接受了他的建议改弦更张,要强硬对待?一时之间,他竟不敢开口相询。他回头看看张纮,张纮正面带微笑地看着他。
“子柔兄,到城里再说吧。”
赵温应了,示意赵融等人跟着进城,自己返回车中,做了两次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张纮静静地看着他。“此人是谁?听口音像是凉州人,看身形步态像是带过兵的。”
赵温点了点头。“汉阳人赵融,字稚长,曾任西园军的助军左校尉,与冯方是旧相识,现任光禄大夫。”
“原来是他啊。”张纮恍然,他在洛阳游学的时候听过赵融的名字,但是没见过面,当时还没有西园军,赵融还是一个刚入仕不久的郎官,以擅长接人待物、广交朋友著名。“果然是相貌堂堂,一双眼睛很有神。”
赵温干笑了两声。赵融是凉州大姓,又通晓军事,正当壮年,对天子来说是可以大用的臣子,天子派赵融来送诏书,恐怕还有顺便窥探虚实的用意。张纮眼睛很毒,一眼看出了赵融的与众不同。
进了内城,张纮等人下了车,带着赵温、赵融入府,寒喧了几句。赵融知道张纮就是孙策在南阳的代言人,也不隐瞒,将来意一一说明。天子原则上同意了孙策提出的三个条件,袁诏矫诏的罪名确立,很快就会公布天下,孙坚以官渡之战功,增邑五百户,升任骠骑将军,领交州牧,即日统兵赴交州平叛。只是立国的事有些困难,朝廷召开朝会讨论,很多老臣表示反对,群情汹汹,一时难以施行,天子费了好多口舌,最终决定改封孙策为吴侯,以吴郡为食邑,使持节,都督幽冀兖青徐豫荆扬八州,并赐嫁长公主,以朝廷所藏秘书为嫁妆。
以郡为食邑是封王的标准,也就说,天子除了没有给孙策正式的名份,实际上已经答应了孙策的所有条件,还希望孙策能够体谅朝廷的难处。眼下袁谭据冀州,又侵入幽州,如果孙策能够出兵讨伐袁谭,为朝廷平定幽州,天子就有足够的理由封他为王。
张纮看完诏书,又查验了印绶,点点头。“行,我代孙将军答应了。”
赵温暗自松了一口气,没吭声。赵融却有些惊讶,接连向赵温使眼色。赵温知道赵融的意思,却装作看不见。赵融无奈,只得主动问道:“长史,这么重要的事,不需要孙将军自己决定吗?再者,这诏书总要孙将军亲自接吧?”
张纮笑笑。“我是为赵君着想,怕你像士孙君荣一样有去无回。你放心吧,我已经得到孙将军的授权,该办的我自会去办,一千两百万赋税我也准备好了,随时可以起运。”
第1717章 灭门
赵融还待再说,赵温向他递了一个眼色,不动声色的摇了摇头。赵融不明其意,却还是忍住了。赵温是正使,他只是配合赵温的副使,不能僭越。
赵温随即和张纮商讨一千两百万赋税的使用问题,包括之前杨彪的三万金。在他出使之前,天子就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最重要的三项是粮食、布匹、军械。三亿一千两百万钱看起来很多,能买的东西却非常有限,尤其是对正在筹备西征的朝廷来说。
南阳的军械质量好,价钱也高,即使是朝廷要,张纮也只肯按照标价出售,绝不肯让价。赵温反复权衡,最后决定买两千套。天子不仅有三百多羽林骑,北军五校还有两千多骑士,再加上赏赐其他将领,两千套甲胄根本不够用,只能满足天子的基础要求。
可这是他能接受的上限,需要的物资太多了,三个多亿根本不够,他必须精打细算。除了骑兵装备,步卒也需要装备,射声营需要强弓硬弩,配备足够的箭矢,这都需要钱,而且是一大笔钱。仅以箭矢而言,一枝箭十钱,一名弓弩手至少要配备五十枝箭,精税射手更多。汉军重弓弩,弓弩手在军中比例高达三成以上,一万人的部队至少有三千名弓弩手,随身携带的箭矢就要十五万支,加上储备,没有两百万枝箭矢储备根本不能出征。仅此一项就要耗费两千万。
孙策说愿意助天子一臂之力,就是指按照标价出售军械,而且数量限制适当放宽。可是赵温清楚,军械的利润很高,就算孙策敞开供应,他也买不了多少,只能忍忍,均衡配置,尽可能满足各方面的要求。优良的军械的确很重要,但只有军械也无法作战。比如粮食。一万人出征,为期半年,又是以骑兵为主,人吃马嚼,再加上转运消耗,至少需要百万石粮石,以每石粮食百钱计就需要一个亿。关中加上益州的赋税不足以支撑这场战事,必须从荆州购买。
天子出征肯定不止一万人,但赵温只有这么多钱,只能先满足天子直属主力的需求。这些人未必能决定战争的胜负,但他们能最大程度的保证天子的安全。
赵温年近花甲,官至司空,这辈子都没这么费心费力的算过账,也不知道最后能不能让天子满意。让他聊以安慰的就是张纮作主,以两套精工制作的新式甲胄作为贡品,献与天子,再送两套金丝锦甲。不过这种定制的甲胄和锦甲需要穿用者的尺寸,否则不合身。张纮要求赵温向朝廷请示,尽快把天子的身高、腰围之类的尺寸送过来,如果打算赏赐给别人,还需要受赐者的尺寸。
赵温满心欢喜地答应了。
……
吃完饭,赵融随赵温回到驿舍,刚进房门就忍不住问道:“子柔兄,你为什么答应张纮代接圣旨?这不合礼制。”
赵温示意赵融稍安勿躁,先入座,吩咐人上了茶,两人对面而坐,赵温喝了两口茶,才抬起眼皮,神情严肃地看着赵融。“稚长,你实话对我说,这次出使是你主动请缨,还是天子的意思?”
赵融不答反问。“子柔兄这么说,是因为我是凉州人吗?”
赵温垂下眼皮,看着袅袅茶雾出了一会儿神。“稚长以为,你和士孙君荣相较,如何?”
赵融恼怒不已。“我一介武夫,如何能与士孙君荣那样的名士相提并论。子柔兄,你究竟是什么意思,不妨直言,何必拐变抹角?”
“我在吴郡时,见过士孙君荣。”赵温斟字酌句。“他被孙策软禁,说是因为与袁氏灭门有关,但到目前为止,孙策也没有杀他。”赵温抬起眼皮,看了赵融一眼。“据我所知,你和袁绍的关系匪浅,朝廷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追究你,孙策却未必这么客气。”
赵融神色微凛,却犹自嘴硬。“我与袁绍有什么关系?”
赵温一声轻叹。“当年的西园八校尉还在世的只有三人,曹操与孙策交过手,冯方在吴郡屯田,你觉得孙策会不知道你?稚长,孙策对关中情况的了解超过我们对他的了解,你不该来,张纮第一眼就看出你与众不同了。”
赵融的眼角抽了抽,没再说话。他是凉州人,原本在朝中并不受重视,后来攀上了袁绍,才在西园八校尉中占据一席之位。如今袁绍死了,他惴惴不安了很久,恰好天子有意用兵凉州,着意笼络凉州世家,他作为天水赵家的代表,意外的得到了重用。这次天子派使者到南阳传诏,他主动请缨,就是想了解一下孙策治下五州的兵力部署,以便回朝后向天子汇报。可是他忘了一点,天子不想对袁绍余党赶尽杀绝,孙策却没这个顾虑,一旦知道他的身份,他很难脱身。如果被孙策软禁,他就无法参与西征了。
这可是天水赵家难得的机会,他不想因小失大。
“趁着这次机会,看看能不能买一些军械吧。”赵温意味深长地看了赵融一眼。“虽然贵,但质量的确好,战场上能保命。”
赵融也正有此意。“张纮那边能够通融吗?”
“你可以试试,但是不要报太大希望。”赵温咂了咂嘴,有些牙疼。有些话,他不能直接对赵融说。他怀疑南阳的黑市也在张纮的控制之中,就是为了牟取暴利。一套骑兵军械的黑市价是五十万,是普通甲胄的百倍,批量装备是根本不可能的,将领自用却非常合适。为了能在战场上多一分生存机会,将领们不会介意这几十金,但据他所知,这些甲胄在孙策军中是制式装备,如果都是这么贵,即使富如孙策也装备不起。
张纮愿意提供军械给朝廷就是要把一大半的钱再收回去。即使官价五万也非常贵,利润必然丰厚。如果不是为了天子的安全,他才不肯花这冤枉钱呢,宁可去买淘汰下来的旧军械。
赵融正在此意,向赵温打听了一番。他在来南阳的路上遇到了马超,知道马超从南阳买了不少军械,加上之前在韩遂军营里也看到,早就眼馋了。这次来南阳也有意买一些,但他不清楚行情。问过赵温,这才知道南阳军械这么贵,不禁咋舌,很是抱怨了几句。
赵温也很无奈。南阳铁官守备森严,没有张纮的手令,任何人都无法入内,原本主持南阳铁官的黄承彦更是被孙策调到了吴郡,严加保护。黄承彦父女抵得上十万大军,可是在孙策之前,几乎没有人注意到他们的价值。
每次想到这件事,赵温就非常失落。
……
众人纷纷出声附和,大夸张纮政绩。这固然有捧场的意思,却也不完全是客气话。张纮镇守南阳这些年看起来没什么大刀阔斧的举措,但他恩威并施,南阳的民生蒸蒸日上却是有目共睹的。
张纮谦虚了几句,坦然受之。赵温却好奇得很,再三追问,宗承等人不能不答,一一为赵温介绍,还举一些例子。赵温听得惊奇自是意料之中的事,就连宗承等人也惊讶的发现他们平时的抱怨有些矫情,孙策虽然夺走了世家的土地,但真正因此而败落的世家并不多,大多数家族的财富都有所增长,成倍增长的也不乏其人,像最初与孙策合作开办纸坊的世家都发了大财。
宗承忽然有点明白了张纮的来意,态度不知不觉的发生了改变,少了几分掩饰,多了几分真诚,又有几分尴尬。他看了张纮一眼,继续介绍流程,最后来到装订间,拿起两本切好边的新书,送到赵温和张纮面前。
“司空,长史,这是我宗氏印书坊印的第一部书,是一部文章合集,还请二位指正。如果有什么不妥处,请二位直言当面,我立刻命人拆下来修改。”
赵温接过来,先赞了一声,这书摆在手里的感觉就非常好,份量适中,手感绵柔,墨香诱人,封面题签“争鸣集”三字,书法精妙,看起来有些眼熟。他想了想,说道:“这是安定梁孟皇的书迹?”
宗承赞了一声:“司空慧眼如电。”
赵温笑笑。梁鹄书法精妙,扬名洛阳,后来不知所踪,原来到了南阳。他翻开封面,看了序文,序文是南阳郡学祭酒邯郸淳所作,除了一些客套话之外,就是介绍这部文集的内容,其中特别提到了“百家争鸣”四字,指出这部文集有一大半是针对当今学界观点的批判,有针对学术的,也有针对政治的,也有针对民生风气的。他不禁露出了心领神会的笑容,然后翻到了目录。
目录只有一页,共列有文章五篇,第一篇赫然就是《驳王充论衡非圣误》,作者是竟陵人宋忠。
赵温眨眨眼睛,想了想。刚才与他见礼的人中没有宋忠,应该不在这里,倒是逃过一劫。王充是会稽人,《论衡》是会稽人花大力气整理印行的一部书,本身就有证明吴会学术实力的用意,这部书还没有正式印行,但是有一部分章节已经流传来开来,就连长安都有人谈论。宋忠写文章驳斥《论衡》,虽说是百家争鸣,却也有向孙策叫板的意思。
他意味深长的看了张纮一眼。
张纮看书很快,赵温看他的时候,他已经看到第二篇文章了,那是一篇讨论经学的,作者是颍川阳翟人司马徽。赵温对这人没什么印象,此刻也没兴趣关心经学的问题。
“子纲?”
“嗯?”张纮转过头,眼神疑惑。
“宋忠这篇文章如何?”
张纮眨眨眼睛,笑道:“不足一辩。”
赵温笑而不语。宗承立刻说道:“那我立刻将这篇文章撤下……”
张纮摇摇手,示意宗承不必。“这倒不必,各抒己见嘛,没什么需要顾忌的。这篇文章虽然言不成理,空洞无物,看看却也无妨,可作贤愚之辨。”
“能否请长史赐大作一篇,与宋忠商榷,为学者指迷?”
张纮哈哈大笑。“宗君莫急,等这篇文章印行之后,自会有人作文辨析。我就不必了,公务繁忙,没有时间来写这样的文章。且身为长史,也难免有以势压人之嫌。”他看看宗承,笑容戏谑。“不瞒你说,年前孙将军读《论衡》文稿时就说过,这部书印行之后,必然会有争论。有争论不可怕,只要言之成理就行,理不辩不明嘛。”
宗承打量着张纮,见张纮眼神平静,看不出一点怒意,反倒有些欣然,终于松了一口气。他将文章拿给张纮看就是想试探一下张纮的态度,如果张纮不高兴,那这些文章就不能公开,只能撤掉,哪怕是已经付了润笔也只能认倒霉,他可不想因为文章被禁而影响印书坊的生存。
“孙将军……这么说?”宗承还有些不放心,要张纮当着众人的面,尤其是当着赵温的面确认。
“我亲耳所闻。”张纮郑重的点点头。
宗承拱手一拜。“孙将军的胸怀,承佩服之至。”
赵温眼神闪烁,若有所思。他向宗承讨了几部刚印好的书,准备带回去慢慢看。宗承正中下怀,命人准备好,送到赵温的车上,供赵温带回长安送人,也算是帮忙推广。参观完印书坊,赵温没有多留,和张纮一起告辞。上了车,他重新拿起那部书,将那篇文章细细地看了一遍。
“子纲,孙将军真能容忍人这样非议《论衡》?”
张纮不以为然。“孙将军对夫子都有非议,更何况王充?难道就因为王充是江东人?”
“那……将来如果有人针对他呢?”
张纮无声地笑了起来。“不怕有,就怕没有。”
“你的意思是说静观其变,让心情不满的人自己跳出来?”
张纮想了想。“你这么说也不能说不对,但你可能误会了孙将军的意思。孙将军是希望读书人论学议政,但他这么做不是为了以言罪人,而是希望能在争论中明晰事理,求学问道。”
“可是三人成虎……”
“别说三人,就算是三万人也成不了虎。虎就是虎,鼠就是鼠。”张纮看向窗外,路边不时闪过一张张路人的脸,大多都面带笑容。“子柔知道南阳有多少人百姓吗?南阳现在有近三百万口,至少有九成的人对孙将军心情感激,就算有人想诋毁孙将军也动摇不了人心,只会自取其辱。”
“百姓又不能读书,他们哪知道……”
张纮微微一笑。“很快就能了。孙将军公开印书坊的工艺,就是希望更多的百姓读书识字。我们有一个计划,这个计划中有一条就是建全乡校,五年之内争取每一户都有一个识文断字的人。”
赵温倒吸一口冷气。“子纲好大的魄力。”
第1716章 纠结的赵温
张纮笑而不语。
他最初听到孙策提出这个要求时比现在的赵温还要吃惊,不过后来想想也就淡定了。这个目标虽然很高,可是随着印书坊的增多,只要肯花钱,肯花心思去推进,这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目标。
宗氏印书坊只是无数新开的印书坊之一,这么多印书坊要生存下去,仅靠几个做学问的读书人是不够的,只有读书成为一项普通百姓都能参与的事,家家户户都有买书、读书的能力,印书坊才有存在的必要,才有生存的可能。
当每一户都有识字的人,能看得懂张贴到里门上的公告,被下级官吏蒙蔽的可能性才会慢慢减小。只有读书人越来越多,他们那些莫名其妙的骄傲才会被打破,不会因为会读几句书就以为自己高人一等,就应该不劳而获,衣食无忧,才能沉下心来做一些有益于人、有益于己的实事。
到了那时候,区区几个书生名士的牢骚之语岂能撼动孙策的根基。他们现在说的这些话,印的这些书,将来都会成为笑柄,成为街头巷尾的谈资,白纸黑字,想抵赖都抵赖不了。
“子柔兄,你知道这一篇文章的润笔是多少吗?”
赵温摇摇头。张纮举起一只手摇了摇。赵温说道:“五金?”
张纮笑了。“五金倒也不是不可能,不过那是蔡伯喈这样的大家才有的润格,宋忠的润格是一字一钱。诗赋会更贵一些,根据各人的名声、水平有所参差。总的来说,最终和书的销售情况有关。”
“你的文笔上佳,应该和蔡伯喈相去不远吧?”
张纮哈哈大笑。“的确如此,反正我如果卸任,靠卖文为生,温饱是没什么问题的。怎么样,你有没有兴趣露一手?”
赵温连连摇头。他有自知之明,他的学问、文笔都不算出众,写出来的文章不会比宋忠出色。况且蜀郡赵家颇有家资,也不需要他卖文谋生。但他却意识到这背后的危机。如果这个计划实现,那南阳五年以后能认字的人将达到六十万人,几乎和关中总人口持平,各行各业都不缺识字之人,匠师供不应求,各工坊再也不会有缺乏匠师之忧,新产品将层出不穷的涌现。
到了那时候,天子拿什么来和孙策对阵,残忍野蛮的凉州兵?一念及此,赵温的脸忽然火辣辣的,无颜面对张纮。他下意识的转过头,看向窗外。
几张笑脸从窗外掠过,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发现了张纮,举起手摇了摇,脆声喊道:“长史大人,新年好。”张纮挥手致意,脸上洋溢着发自肺腑的笑容。
“你认识?”
“南阳幼稚园的孩子。他们每天从我门口经过,都认识我。”张纮收回目光,感慨的叹息道:“这些孩子很聪明,分得清好坏,知道谁对他们好,谁只是嘴上说说。”
赵温翻了个白眼,没有接张纮的话题,心情却越发复杂。这些孩子长大了,心里大概不会有什么朝廷,他们眼里的明君只会是孙策,不会是时刻可能率兵攻入南阳的天子。不管朝廷是否同意孙策立国,孙策已经在这些普通百姓的心里立了国。如果天子下诏讨伐南阳,他们大概会毫不犹豫的投笔从戎,迎战天子。
我是该劝天子迅速抢攻南阳,还是劝天子禅让,让太平盛世早点到来?
马车来到内城门口,赵温被一队骑士吸引住了目光。这些骑士服饰与众不同,是宫里的虎贲郎。赵温连忙让张纮停车,推开车门走了出来。为首的是赵温认识的光禄大夫赵融,看到马车停下,他就迎了上来,正好看到赵温,连忙施礼。
“子柔兄,我奉旨来送诏书。”
赵温心跳有些加速。他不知道天子的诏书究竟是什么内容,是坚持原来的计划继续与孙策谈判,还是接受了他的建议改弦更张,要强硬对待?一时之间,他竟不敢开口相询。他回头看看张纮,张纮正面带微笑地看着他。
“子柔兄,到城里再说吧。”
赵温应了,示意赵融等人跟着进城,自己返回车中,做了两次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张纮静静地看着他。“此人是谁?听口音像是凉州人,看身形步态像是带过兵的。”
赵温点了点头。“汉阳人赵融,字稚长,曾任西园军的助军左校尉,与冯方是旧相识,现任光禄大夫。”
“原来是他啊。”张纮恍然,他在洛阳游学的时候听过赵融的名字,但是没见过面,当时还没有西园军,赵融还是一个刚入仕不久的郎官,以擅长接人待物、广交朋友著名。“果然是相貌堂堂,一双眼睛很有神。”
赵温干笑了两声。赵融是凉州大姓,又通晓军事,正当壮年,对天子来说是可以大用的臣子,天子派赵融来送诏书,恐怕还有顺便窥探虚实的用意。张纮眼睛很毒,一眼看出了赵融的与众不同。
进了内城,张纮等人下了车,带着赵温、赵融入府,寒喧了几句。赵融知道张纮就是孙策在南阳的代言人,也不隐瞒,将来意一一说明。天子原则上同意了孙策提出的三个条件,袁诏矫诏的罪名确立,很快就会公布天下,孙坚以官渡之战功,增邑五百户,升任骠骑将军,领交州牧,即日统兵赴交州平叛。只是立国的事有些困难,朝廷召开朝会讨论,很多老臣表示反对,群情汹汹,一时难以施行,天子费了好多口舌,最终决定改封孙策为吴侯,以吴郡为食邑,使持节,都督幽冀兖青徐豫荆扬八州,并赐嫁长公主,以朝廷所藏秘书为嫁妆。
以郡为食邑是封王的标准,也就说,天子除了没有给孙策正式的名份,实际上已经答应了孙策的所有条件,还希望孙策能够体谅朝廷的难处。眼下袁谭据冀州,又侵入幽州,如果孙策能够出兵讨伐袁谭,为朝廷平定幽州,天子就有足够的理由封他为王。
张纮看完诏书,又查验了印绶,点点头。“行,我代孙将军答应了。”
赵温暗自松了一口气,没吭声。赵融却有些惊讶,接连向赵温使眼色。赵温知道赵融的意思,却装作看不见。赵融无奈,只得主动问道:“长史,这么重要的事,不需要孙将军自己决定吗?再者,这诏书总要孙将军亲自接吧?”
张纮笑笑。“我是为赵君着想,怕你像士孙君荣一样有去无回。你放心吧,我已经得到孙将军的授权,该办的我自会去办,一千两百万赋税我也准备好了,随时可以起运。”
第1717章 灭门
赵融还待再说,赵温向他递了一个眼色,不动声色的摇了摇头。赵融不明其意,却还是忍住了。赵温是正使,他只是配合赵温的副使,不能僭越。
赵温随即和张纮商讨一千两百万赋税的使用问题,包括之前杨彪的三万金。在他出使之前,天子就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最重要的三项是粮食、布匹、军械。三亿一千两百万钱看起来很多,能买的东西却非常有限,尤其是对正在筹备西征的朝廷来说。
南阳的军械质量好,价钱也高,即使是朝廷要,张纮也只肯按照标价出售,绝不肯让价。赵温反复权衡,最后决定买两千套。天子不仅有三百多羽林骑,北军五校还有两千多骑士,再加上赏赐其他将领,两千套甲胄根本不够用,只能满足天子的基础要求。
可这是他能接受的上限,需要的物资太多了,三个多亿根本不够,他必须精打细算。除了骑兵装备,步卒也需要装备,射声营需要强弓硬弩,配备足够的箭矢,这都需要钱,而且是一大笔钱。仅以箭矢而言,一枝箭十钱,一名弓弩手至少要配备五十枝箭,精税射手更多。汉军重弓弩,弓弩手在军中比例高达三成以上,一万人的部队至少有三千名弓弩手,随身携带的箭矢就要十五万支,加上储备,没有两百万枝箭矢储备根本不能出征。仅此一项就要耗费两千万。
孙策说愿意助天子一臂之力,就是指按照标价出售军械,而且数量限制适当放宽。可是赵温清楚,军械的利润很高,就算孙策敞开供应,他也买不了多少,只能忍忍,均衡配置,尽可能满足各方面的要求。优良的军械的确很重要,但只有军械也无法作战。比如粮食。一万人出征,为期半年,又是以骑兵为主,人吃马嚼,再加上转运消耗,至少需要百万石粮石,以每石粮食百钱计就需要一个亿。关中加上益州的赋税不足以支撑这场战事,必须从荆州购买。
天子出征肯定不止一万人,但赵温只有这么多钱,只能先满足天子直属主力的需求。这些人未必能决定战争的胜负,但他们能最大程度的保证天子的安全。
赵温年近花甲,官至司空,这辈子都没这么费心费力的算过账,也不知道最后能不能让天子满意。让他聊以安慰的就是张纮作主,以两套精工制作的新式甲胄作为贡品,献与天子,再送两套金丝锦甲。不过这种定制的甲胄和锦甲需要穿用者的尺寸,否则不合身。张纮要求赵温向朝廷请示,尽快把天子的身高、腰围之类的尺寸送过来,如果打算赏赐给别人,还需要受赐者的尺寸。
赵温满心欢喜地答应了。
……
吃完饭,赵融随赵温回到驿舍,刚进房门就忍不住问道:“子柔兄,你为什么答应张纮代接圣旨?这不合礼制。”
赵温示意赵融稍安勿躁,先入座,吩咐人上了茶,两人对面而坐,赵温喝了两口茶,才抬起眼皮,神情严肃地看着赵融。“稚长,你实话对我说,这次出使是你主动请缨,还是天子的意思?”
赵融不答反问。“子柔兄这么说,是因为我是凉州人吗?”
赵温垂下眼皮,看着袅袅茶雾出了一会儿神。“稚长以为,你和士孙君荣相较,如何?”
赵融恼怒不已。“我一介武夫,如何能与士孙君荣那样的名士相提并论。子柔兄,你究竟是什么意思,不妨直言,何必拐变抹角?”
“我在吴郡时,见过士孙君荣。”赵温斟字酌句。“他被孙策软禁,说是因为与袁氏灭门有关,但到目前为止,孙策也没有杀他。”赵温抬起眼皮,看了赵融一眼。“据我所知,你和袁绍的关系匪浅,朝廷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追究你,孙策却未必这么客气。”
赵融神色微凛,却犹自嘴硬。“我与袁绍有什么关系?”
赵温一声轻叹。“当年的西园八校尉还在世的只有三人,曹操与孙策交过手,冯方在吴郡屯田,你觉得孙策会不知道你?稚长,孙策对关中情况的了解超过我们对他的了解,你不该来,张纮第一眼就看出你与众不同了。”
赵融的眼角抽了抽,没再说话。他是凉州人,原本在朝中并不受重视,后来攀上了袁绍,才在西园八校尉中占据一席之位。如今袁绍死了,他惴惴不安了很久,恰好天子有意用兵凉州,着意笼络凉州世家,他作为天水赵家的代表,意外的得到了重用。这次天子派使者到南阳传诏,他主动请缨,就是想了解一下孙策治下五州的兵力部署,以便回朝后向天子汇报。可是他忘了一点,天子不想对袁绍余党赶尽杀绝,孙策却没这个顾虑,一旦知道他的身份,他很难脱身。如果被孙策软禁,他就无法参与西征了。
这可是天水赵家难得的机会,他不想因小失大。
“趁着这次机会,看看能不能买一些军械吧。”赵温意味深长地看了赵融一眼。“虽然贵,但质量的确好,战场上能保命。”
赵融也正有此意。“张纮那边能够通融吗?”
“你可以试试,但是不要报太大希望。”赵温咂了咂嘴,有些牙疼。有些话,他不能直接对赵融说。他怀疑南阳的黑市也在张纮的控制之中,就是为了牟取暴利。一套骑兵军械的黑市价是五十万,是普通甲胄的百倍,批量装备是根本不可能的,将领自用却非常合适。为了能在战场上多一分生存机会,将领们不会介意这几十金,但据他所知,这些甲胄在孙策军中是制式装备,如果都是这么贵,即使富如孙策也装备不起。
张纮愿意提供军械给朝廷就是要把一大半的钱再收回去。即使官价五万也非常贵,利润必然丰厚。如果不是为了天子的安全,他才不肯花这冤枉钱呢,宁可去买淘汰下来的旧军械。
赵融正在此意,向赵温打听了一番。他在来南阳的路上遇到了马超,知道马超从南阳买了不少军械,加上之前在韩遂军营里也看到,早就眼馋了。这次来南阳也有意买一些,但他不清楚行情。问过赵温,这才知道南阳军械这么贵,不禁咋舌,很是抱怨了几句。
赵温也很无奈。南阳铁官守备森严,没有张纮的手令,任何人都无法入内,原本主持南阳铁官的黄承彦更是被孙策调到了吴郡,严加保护。黄承彦父女抵得上十万大军,可是在孙策之前,几乎没有人注意到他们的价值。
每次想到这件事,赵温就非常失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