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不敢。”
“都说先祖当年停棺潼亭,有凤鸟至,下葬后才飞走。”
“是啊,确有此事,我也听父亲说过。有什么问题吗?”
“那从伯有没有说过,凤鸟飞哪儿去了?”
“这……”杨亮顿时语塞。都说有凤鸟,后来飞走了,可是谁听说过凤鸟飞到哪儿去了?他有些恼羞成怒。杨修这是小人得志啊,怎么着,非要把为先祖而来的凤鸟和孙策联系起来?“你说凤鸟飞哪儿去了?东南?”杨亮斜睨着杨修,语带讥讽。
杨修挑起大拇指。“德明兄果然聪明。诗云: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冥冥之中,一切皆是注定啊。”
杨亮哭笑不得,仔细一琢磨,又觉得杨修说得有些道理。梧桐虽南北都有,却以江南最多。朝阳自然是指东方,太湖便有震旦之名。凤凰为火德,更和南方相合。孙策更以凤鸟为号,如今杨修父子辅佐孙策。各方面都解释得通,难道这真是天意?
杨亮若有所思,不敢轻忽,换了恭敬的语气。“德祖,听起来……有些道理啊。”
杨修笑笑,拍拍杨亮的手臂。“德明兄,君子见机而作,不俟终日。努力!”
杨亮感激不尽,还有些惭愧。毕竟是自家兄弟,这个提醒很及时。
马超在一旁听得云里雾里,不知道他们究竟在说什么,一会儿说凤鸟,一会儿又扯到诗,听起来似乎和吴王有些关系,却又不太敢肯定。他心痒难忍,想等着杨亮走了再问,偏偏杨亮又感激杨修的既往不咎,东拉西扯的说了好一阵才走,急得他抓耳挠腮。
杨亮刚走,马超就问道:“德祖,你们究竟在说什么?”
杨修暗自发笑。他本来只是想调侃一下杨亮,没想到杨亮却转了性子,有依附之意。这也好,他现在真的缺帮手,谢煚一个人忙不过来,杨亮毕竟是自家兄弟,如果能帮上忙也是不错的。两人说了半天,不免冷落了马超。他们说的话,马超基本是听不太懂的。
“读书人的事,你不懂。”
马超脸颊抽了抽,很郁闷。
杨修想了想,突然又说道:“孟起,听说你离开南阳之前,对吴王有个承诺?”
“是的。”马超看看四周,压低了声音。“我向吴王承诺过,绝不与吴王对阵。”
“聪明。”杨修点点头,又意味深长地看了一眼马超。“不过,这只能保命,不足以富贵。你懂的。”
马超眨眨眼睛,心领神会,用力的点点头。“我懂。”
……
鲁肃攻克弘农,形势发展超出所有人的预料,一下子将朝廷推入窘境。
弘农失守,意味着鲁肃在地利上与朝廷取得了均势。鲁肃要进关中,必须攻克潼关。朝廷要想守住关中,就必须坚守潼关,如果有可能,最好能夺回弘农。不过大家心里都有数,鲁肃迅速攻克弘农,双方的战斗力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朝廷能不能守住潼关都是问题,夺回弘农的希望非常渺茫,还是不提为好,免得尴尬。
如此一来,河东的选择就非常关键。贾诩、董越如果选择支持孙策,由河东进入冯翊,朝廷就两面受敌,处境将非常困难。贾诩、董越如果支持朝廷,那鲁肃就不得不分兵守陕县、孟津,以他目前的兵力,西进的可能即使不能说没有,也是微乎其微,朝廷的压力会小很多。
就在天子与众臣紧张的时候,阎温送来了消息。他暂时稳住了董越,与朝廷联盟,但这不是长久之计,朝廷要尽快想出妥善的解释办法,稳住河东。
至于贾诩,阎温给朝廷的奏报里没有细说,含糊地说他病了,现在不管事,河东也交给了董越。私信里,他对杨阜说了实情,贾诩只是承诺不插手,但他也不支持,将来会怎么变,谁也说不准。就他本人的印象而言,贾诩的计划被鲁肃打乱,又被鲁肃攻克弘农的战力震慑,让他与鲁肃为敌也不太可能。
天子与众臣松了一口气,随即又开始讨论新的问题:如何安抚河东?
争取董越的支持不存在问题,问题是怎么争取。
最简单的办法是加官晋爵,笼络董越,但麻烦也不小。董卓名声很坏,说是罄竹难书一点也不夸张。滥杀无辜,废立天子,火烧洛阳,每一个事都堪称天人怨,就连凉州人都不太愿意提他。前一段时间为了笼络贾诩、董越,勉强愿意为董卓平反,承认他有功有过,结果贾诩提出一个非份要求,直接被天子否决了。如今形势不利,难道要答应贾诩的要求?贾诩虽然不管事了,若董越坚持要皇甫嵩的首级怎么办?
杨阜提出了一个建议:征贾诩入朝。
贾诩是武威人,他和董卓就是旧主与故吏的关系,没有牛辅、董越那么近,本人也没有明显的恶迹,征他入朝的阻力要比为董卓平反容易得多。先给他一个清闲之职,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愿意为朝廷效力,那就让他辅佐天子。如果不愿意,就让他赋闲。他新失河东,对并州的控制又一直薄弱,据并州为乱的可能性非常小,只要处理得当,他应该不会铤而走险。他年过五十,在朝中做过郎官,随董卓征战多年,有丰富的军政经验。如果朝廷能够得其心,又得一个人才。
为了说服天子,杨阜还特意提到了当年孙策亲自赶到河东与贾诩见面的事。即使孙策如此重视贾诩,贾诩也没有向孙策称臣。前段时间贾诩将蒋干赶出弘农,现在鲁肃强取弘农,他们之间有矛盾是有目共睹的,应该加以利用。
董越有勇无谋,没有贾诩出谋划策,并不难控制。征贾诩入朝,再派其他人去协助董越,朝廷也许能更好的控制河东。
天子觉得杨阜所言有理,征询刘晔。刘晔沉吟了良久,觉得可以试试,但成功的可能性不大。贾诩没有和孙策结盟,未必就是忠于朝廷,更可能是待价而沽。如今朝廷罢了他的并州牧,他能愿意吗?
天子觉得刘晔的担心也有道理,但不妨试试。如果贾诩愿意入朝,河东的问题就好解决得多了。
第1958章 高顺
收到杨阜传来的消息,阎温有些为难。杨阜的想法很好,如果贾诩能入朝,不仅能分开贾诩和董越,凉州系又增一干将,但他不了解贾诩,更忘了贾诩身边还有一个李儒。
如果说贾诩还有待价而沽的可能,背负着鸩杀弘农王罪名的李儒无路可退,也不想退。义不再辱,李儒亲眼见识过孙策的实力,早就死心塌地,绝不可能再为朝廷效力。
但阎温还是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贾诩。不管结果如何,他尽力而为。
不出所料,贾诩以身体不适为由,婉拒了朝廷的征辟,并顺水推舟地交出了并州牧和镇北将军的印绶。拿着印绶,阎温觉得非常烫手。他知道朝廷征贾诩入朝有顺势收回并州的想法,但他更清楚董越也想要并州。人都是贪婪的,董越更是如此。他不会有贾诩的理智,也看不清眼前的形势,否则也不会被他说动。在朝廷有求于他的时候,他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敢要。
阎温左思右想,无可奈何。他越过贾诩,力劝董越与朝廷结盟的那一刻,就知道自己将面对什么。
阎温找到了董越,董越果然露出要接管并州之意。阎温将并州牧、镇北将军的印绶放在董越的面前。
“将军想要,我可以给你。不过,我劝你不要接。”
“为什么?”董越眼神不善。并州虽然人口有限,财赋也不足,但蚊子再小也是肉。况且这原本是贾诩控制的地盘,怎么能让给朝廷?我帮朝廷这么大忙,朝廷应该给我好处才对。
“将军用兵河东,并且派什么人去管并州?”
董越有些不耐烦。“这个不用你操心,我手下还是有几个人的。”
“有比文和先生更高明的人吗?”
“呃……”董越顿时语塞,很不高兴的瞪着阎温。
“那有没有和牛辅差不多的?”
董越不想搭理阎温了。这不是抬杠么?我自己和牛辅也就差不多,手下有和牛辅差不多的,我还怎么带兵?阎温耐着性子,解释道:“牛辅、文和先生经营并州多年,都没能真正控制并州,你安排手下去并州,就能控制并州人?到时候并州生乱,你是镇压还是不镇压?并州多山,他们往山里一躲,你找得到?找不到,你就只能守城,还有精力分管河东,和鲁肃对峙吗?”
董越揪着胡子,犹豫不决。阎温说得有理,连贾诩都无法真正控制并州,他哪有那本事。到时候并州世家生乱,他不仅无法从并州得到人力、物力,反而要分兵去守并州,这可就是得不偿失了。
“那依你说,并州让给谁?”
“让给与你无关的人。”
“为什么?”
“与你无关,出了事,你才可以不理。万一翻了脸,也可以兵戎相见。”
董越眉头紧皱,考虑了好一会儿,很勉强地答应了。他看着眼前的并州牧印绶,暗自后悔。不该和贾诩生隙,换谁来并州也不会比贾诩更好啊。
……
阎温说服了董越,迅速将消息传回潼关大营。他没有说贾诩有观望之心,只说贾诩身体不好,需要休养。天子接到消息后,倒也没想太多。他本来也没太指望贾诩入朝,贾诩还有些情绪,不能着急,等一段时间也许就好了。不过贾诩交出并州,目的也达到了大半。
天子和刘晔、杨阜等人商量并州人选,结果又发生了分歧。
杨阜希望由阎温出任并州刺史,理由有两个:一是阎温与贾诩有旧,和董越相处也不错,由他担任并州刺史,可以安抚董越,至于引起董越猜忌;二是阎温在凉州刺史府做过别驾,有行政经验,现在又说服董越支持朝廷,有功当赏,出任并州刺史合情合理。
刘晔则提醒杨阜,阎温的确是个合适的人选,但朝政需要平衡。并州人与凉州人有分歧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凉州人有功当赏,并州人的情绪也要照顾,要不然矛盾激化,对朝廷不利,对凉州人也不利。
天子这次听取了刘晔的建议,任命偏将军王服领并州刺史,即刻赴任。
为了抚尉贾诩和董越,天子随即又下诏,贾诩增邑二百,合前共五百户。又拜董越为临洮侯,食邑五百户,迁镇北将军,领河东太守。
……
搞定了河东,关中暂时解除了两面受敌的危险,天子松了一口气,随即与众臣商量如何反击。
这显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弘农与潼关原本是一体的,都是古桃林塞的一部分,弘农(古函谷关)是东端出口,潼关则是西端门户,两关之间就是桃林塞,不是高塬就是山地,兵力很难展开。况且江东军擅长山地战也是出了名的,在这样的地形和鲁肃争雄,谁都没信心。一旦不慎,被鲁肃打个伏击,只怕所剩无几的士气会全部崩溃。
经过反复商量,刘晔拟定了一个计划:天子率主力与鲁肃对峙,迫使鲁肃滞留弘农,然后要求袁谭出兵河内。鲁肃的主力在弘农、陕县一带,河南空虚,如果袁谭出兵,很容易攻入河南,切断鲁肃的退路,形成包围之势。如果孙策引兵来援,南阳的兵力就会减少,黄忠没有了后应,进攻的势头也会放缓。
河南是天下之中,又是旧京。袁谭一度攻进河南,收复洛阳,但旋即又被鲁肃夺了回去。此次进兵,如果天子能够亲自收复洛阳,对人心士气也是一个鼓舞。况且河南比南阳更适合骑兵作战,在河南决战更有利于拥有并凉精骑的朝廷。
天子派人送出诏书,随即向湖县进兵,摆出主动进攻的架势。他还没赶到湖县,斥候送来消息,鲁肃本人回陕县去了,留守弘农的叫蒋钦,兵力也不多,只有两千余人。
天子且喜且怒。喜的是安抚河东的策略起了作用,鲁肃将防御的重点放在了陕县。怒的是鲁肃根本没把朝廷放在眼里,只派一个偏将镇定弘农,区区两千人而已。
刘晔随即提醒天子,蒋钦不是普通偏将,他是孙策身边的侍从之一,可以算是孙策一手培养起来的亲信,当初在颍川,就是他和另一个叫吕蒙的年青将领挫败了麹义和荀衍所领的先锋。
天子理解刘晔的慎重,但是这更提醒了他一点:朝廷的士气太低落了,急需一场胜利来提振一下,而眼前正是一个好机会。蒋钦再有天赋,毕竟不是鲁肃,兵力也少得多,击败他总比击败鲁肃的难度要小一些,这正是一个最好的试手机会。
如果连蒋钦都不敢面对,还有勇气面对鲁肃,面对孙策吗?
天子随即下令皇甫坚寿统领前锋一万精兵,向弘农进发。考虑到地形不利于骑兵作战,他将统领骑兵的副将张辽换成了统领步卒的高顺。高顺也是吕布的部将,满足兼用并凉人的原则,而且高顺率领的步卒战力极强,号称陷阵营,很适合这种不便兵力展开的地形。
皇甫坚寿、高顺领命,带着一万人赶往弘农。
天子随即又派人渡河,与董越联络,希望他能出兵攻击陕县,吸引鲁肃的注意力。如果有必要,最好能安排一部分骑兵奔袭河南,寻机切断鲁肃的退路。如果董越抽不出兵力,朝廷可以分出一部分骑兵执行这个任务。
斥候来往,轻骑飞驰,一道道诏书来往,弘农、陕县的气氛再次紧张起来。
……
柏谷。
高顺登上一侧的小土坡,极目远眺。
对面是南北向的衡岭,过了衡岭就是弘农城的西门。这是一道山口,两侧是十余丈高的山坡,中间是大约不到一丈宽的通道,江东军用树干扎成的拒马塞住了通道,手持刀盾、长矛的将士站在拒马的后面,两侧的山坡上站着几十名弓弩手,位置看起来并不严整,但仔细一看,却能看到这些弓弩手的覆盖面非常广,弓和弩的配置也非常合理,基本上进攻的士卒都在他们的打击范围以内。还有一些刀盾手、长矛手散在四周。
士卒数量不多,但甲胄齐全,比陷阵营的装备还要好一些。高顺既有些紧张,又有些兴奋,这次要遇到真正的对手了。他随吕布征战十余年,也遇到过不少对手,但真正能让他重视的对手非常有限。并州人口少,也不够富裕,很多将领都舍不得购买装备,包括吕布在内。吕布麾下十余偏将、校尉,所领士卒全部装备铁甲的只有他一个。
因为他不喜欢享受,所有的钱都投到了士卒身上,平时也没什么爱好,就是和部下泡在一起练兵。所以他的部下装备最全,训练也最刻苦,大小数百战,赢得了陷阵营的赫赫威名,成为吕布麾下最强的步卒。
陷阵营本身就是一个荣誉,陷阵士很多,可大多是临时招募,成建制的存在非常少。因为高顺在无数次的战斗中证明了自己,证明了陷阵营的价值,吕布才同意陷阵营的长期存在,尽可能的优先供应陷阵营的要求。天子赏赐诸军南阳军械,吕布身份特殊,得到了两百套,有三十套给了陷阵营。
但是今天面对江东军,高顺没有装备上的优势,只有劣势。陷阵营还能不能一如既往的赢得胜利,他自己心里也没底。
第1959章 热身
高顺仔细观察了地形后,将都尉薛正、冯成叫了过来,指着对面的地形安排任务。
这种地形正面突破是不可能的,只要对方有足够的箭矢和粮食,再多的人上去也是送死。胜负的关键不是山道中间的阵地,而是两侧山坡上的弓弩阵地。拿下弓弩阵地,居高临下,山道中央的阵地不攻自破。
山坡上的阵地当然也不易攻取,只能一点点的啃,伤亡在所难免。不过这一点高顺倒是有信心。这种狭窄地形最适合精锐作战,只要安排得当,往往能起到奇效。
高顺麾下共有三千步卒,除了号称陷阵营的七百精锐外,还有两千五百步卒。吕布在关中驻扎多年,招募了不少并州人,总兵力有一万五千余人,骑兵三千余,剩下的一万两千多步卒以高顺所领的这三千人最为精练。这次出征,吕布让高顺上阵,就是要争功,不能让凉州人独大。
高顺让薛正在正对山道的地方立阵,做好冲击的准备,冯成率部进入北侧山坡,他则率领包括陷阵营在内的中军把控全局,随时准备策应。
冯成麾下有四曲,八百余人,包括弩两百人。高顺要求他让弩手全部抽出来,以什为作战单位,一个点一个点的争夺。地形不利,弓的射程不够,只有强弩才能发挥作用。弩的射速慢,以什为单位,可以用数量弥补射速的不足,在局部形成优势。
这么做很稳妥,唯一的缺陷就是耗时间。在这种地形设阵的目的也就是为了提供预警,争取时间,只要能完成任务,对方不会据阵死守。所以高顺的要求也很简单:不要急,慢慢来。
冯成躬身领命,转身准备离开,又被高顺叫住了。
“两件事。”高顺伸出两根手指。“一,不准亲自博杀;二,不要进入对方射程,保证百步内没有危险,亲卫的盾牌不准离手。”
冯成点点头。他知道高顺担心什么。江东军射手精练,最擅长远距离狙杀。这一点已经被赵衢送出的消息证实。鲁肃能顺利攻克弘农城,精准的射手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城上守军中的队率、都伯在第一轮对射中损失惨重,直接造成了指挥不灵,士气崩溃。
“都说先祖当年停棺潼亭,有凤鸟至,下葬后才飞走。”
“是啊,确有此事,我也听父亲说过。有什么问题吗?”
“那从伯有没有说过,凤鸟飞哪儿去了?”
“这……”杨亮顿时语塞。都说有凤鸟,后来飞走了,可是谁听说过凤鸟飞到哪儿去了?他有些恼羞成怒。杨修这是小人得志啊,怎么着,非要把为先祖而来的凤鸟和孙策联系起来?“你说凤鸟飞哪儿去了?东南?”杨亮斜睨着杨修,语带讥讽。
杨修挑起大拇指。“德明兄果然聪明。诗云: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冥冥之中,一切皆是注定啊。”
杨亮哭笑不得,仔细一琢磨,又觉得杨修说得有些道理。梧桐虽南北都有,却以江南最多。朝阳自然是指东方,太湖便有震旦之名。凤凰为火德,更和南方相合。孙策更以凤鸟为号,如今杨修父子辅佐孙策。各方面都解释得通,难道这真是天意?
杨亮若有所思,不敢轻忽,换了恭敬的语气。“德祖,听起来……有些道理啊。”
杨修笑笑,拍拍杨亮的手臂。“德明兄,君子见机而作,不俟终日。努力!”
杨亮感激不尽,还有些惭愧。毕竟是自家兄弟,这个提醒很及时。
马超在一旁听得云里雾里,不知道他们究竟在说什么,一会儿说凤鸟,一会儿又扯到诗,听起来似乎和吴王有些关系,却又不太敢肯定。他心痒难忍,想等着杨亮走了再问,偏偏杨亮又感激杨修的既往不咎,东拉西扯的说了好一阵才走,急得他抓耳挠腮。
杨亮刚走,马超就问道:“德祖,你们究竟在说什么?”
杨修暗自发笑。他本来只是想调侃一下杨亮,没想到杨亮却转了性子,有依附之意。这也好,他现在真的缺帮手,谢煚一个人忙不过来,杨亮毕竟是自家兄弟,如果能帮上忙也是不错的。两人说了半天,不免冷落了马超。他们说的话,马超基本是听不太懂的。
“读书人的事,你不懂。”
马超脸颊抽了抽,很郁闷。
杨修想了想,突然又说道:“孟起,听说你离开南阳之前,对吴王有个承诺?”
“是的。”马超看看四周,压低了声音。“我向吴王承诺过,绝不与吴王对阵。”
“聪明。”杨修点点头,又意味深长地看了一眼马超。“不过,这只能保命,不足以富贵。你懂的。”
马超眨眨眼睛,心领神会,用力的点点头。“我懂。”
……
鲁肃攻克弘农,形势发展超出所有人的预料,一下子将朝廷推入窘境。
弘农失守,意味着鲁肃在地利上与朝廷取得了均势。鲁肃要进关中,必须攻克潼关。朝廷要想守住关中,就必须坚守潼关,如果有可能,最好能夺回弘农。不过大家心里都有数,鲁肃迅速攻克弘农,双方的战斗力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朝廷能不能守住潼关都是问题,夺回弘农的希望非常渺茫,还是不提为好,免得尴尬。
如此一来,河东的选择就非常关键。贾诩、董越如果选择支持孙策,由河东进入冯翊,朝廷就两面受敌,处境将非常困难。贾诩、董越如果支持朝廷,那鲁肃就不得不分兵守陕县、孟津,以他目前的兵力,西进的可能即使不能说没有,也是微乎其微,朝廷的压力会小很多。
就在天子与众臣紧张的时候,阎温送来了消息。他暂时稳住了董越,与朝廷联盟,但这不是长久之计,朝廷要尽快想出妥善的解释办法,稳住河东。
至于贾诩,阎温给朝廷的奏报里没有细说,含糊地说他病了,现在不管事,河东也交给了董越。私信里,他对杨阜说了实情,贾诩只是承诺不插手,但他也不支持,将来会怎么变,谁也说不准。就他本人的印象而言,贾诩的计划被鲁肃打乱,又被鲁肃攻克弘农的战力震慑,让他与鲁肃为敌也不太可能。
天子与众臣松了一口气,随即又开始讨论新的问题:如何安抚河东?
争取董越的支持不存在问题,问题是怎么争取。
最简单的办法是加官晋爵,笼络董越,但麻烦也不小。董卓名声很坏,说是罄竹难书一点也不夸张。滥杀无辜,废立天子,火烧洛阳,每一个事都堪称天人怨,就连凉州人都不太愿意提他。前一段时间为了笼络贾诩、董越,勉强愿意为董卓平反,承认他有功有过,结果贾诩提出一个非份要求,直接被天子否决了。如今形势不利,难道要答应贾诩的要求?贾诩虽然不管事了,若董越坚持要皇甫嵩的首级怎么办?
杨阜提出了一个建议:征贾诩入朝。
贾诩是武威人,他和董卓就是旧主与故吏的关系,没有牛辅、董越那么近,本人也没有明显的恶迹,征他入朝的阻力要比为董卓平反容易得多。先给他一个清闲之职,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愿意为朝廷效力,那就让他辅佐天子。如果不愿意,就让他赋闲。他新失河东,对并州的控制又一直薄弱,据并州为乱的可能性非常小,只要处理得当,他应该不会铤而走险。他年过五十,在朝中做过郎官,随董卓征战多年,有丰富的军政经验。如果朝廷能够得其心,又得一个人才。
为了说服天子,杨阜还特意提到了当年孙策亲自赶到河东与贾诩见面的事。即使孙策如此重视贾诩,贾诩也没有向孙策称臣。前段时间贾诩将蒋干赶出弘农,现在鲁肃强取弘农,他们之间有矛盾是有目共睹的,应该加以利用。
董越有勇无谋,没有贾诩出谋划策,并不难控制。征贾诩入朝,再派其他人去协助董越,朝廷也许能更好的控制河东。
天子觉得杨阜所言有理,征询刘晔。刘晔沉吟了良久,觉得可以试试,但成功的可能性不大。贾诩没有和孙策结盟,未必就是忠于朝廷,更可能是待价而沽。如今朝廷罢了他的并州牧,他能愿意吗?
天子觉得刘晔的担心也有道理,但不妨试试。如果贾诩愿意入朝,河东的问题就好解决得多了。
第1958章 高顺
收到杨阜传来的消息,阎温有些为难。杨阜的想法很好,如果贾诩能入朝,不仅能分开贾诩和董越,凉州系又增一干将,但他不了解贾诩,更忘了贾诩身边还有一个李儒。
如果说贾诩还有待价而沽的可能,背负着鸩杀弘农王罪名的李儒无路可退,也不想退。义不再辱,李儒亲眼见识过孙策的实力,早就死心塌地,绝不可能再为朝廷效力。
但阎温还是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贾诩。不管结果如何,他尽力而为。
不出所料,贾诩以身体不适为由,婉拒了朝廷的征辟,并顺水推舟地交出了并州牧和镇北将军的印绶。拿着印绶,阎温觉得非常烫手。他知道朝廷征贾诩入朝有顺势收回并州的想法,但他更清楚董越也想要并州。人都是贪婪的,董越更是如此。他不会有贾诩的理智,也看不清眼前的形势,否则也不会被他说动。在朝廷有求于他的时候,他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敢要。
阎温左思右想,无可奈何。他越过贾诩,力劝董越与朝廷结盟的那一刻,就知道自己将面对什么。
阎温找到了董越,董越果然露出要接管并州之意。阎温将并州牧、镇北将军的印绶放在董越的面前。
“将军想要,我可以给你。不过,我劝你不要接。”
“为什么?”董越眼神不善。并州虽然人口有限,财赋也不足,但蚊子再小也是肉。况且这原本是贾诩控制的地盘,怎么能让给朝廷?我帮朝廷这么大忙,朝廷应该给我好处才对。
“将军用兵河东,并且派什么人去管并州?”
董越有些不耐烦。“这个不用你操心,我手下还是有几个人的。”
“有比文和先生更高明的人吗?”
“呃……”董越顿时语塞,很不高兴的瞪着阎温。
“那有没有和牛辅差不多的?”
董越不想搭理阎温了。这不是抬杠么?我自己和牛辅也就差不多,手下有和牛辅差不多的,我还怎么带兵?阎温耐着性子,解释道:“牛辅、文和先生经营并州多年,都没能真正控制并州,你安排手下去并州,就能控制并州人?到时候并州生乱,你是镇压还是不镇压?并州多山,他们往山里一躲,你找得到?找不到,你就只能守城,还有精力分管河东,和鲁肃对峙吗?”
董越揪着胡子,犹豫不决。阎温说得有理,连贾诩都无法真正控制并州,他哪有那本事。到时候并州世家生乱,他不仅无法从并州得到人力、物力,反而要分兵去守并州,这可就是得不偿失了。
“那依你说,并州让给谁?”
“让给与你无关的人。”
“为什么?”
“与你无关,出了事,你才可以不理。万一翻了脸,也可以兵戎相见。”
董越眉头紧皱,考虑了好一会儿,很勉强地答应了。他看着眼前的并州牧印绶,暗自后悔。不该和贾诩生隙,换谁来并州也不会比贾诩更好啊。
……
阎温说服了董越,迅速将消息传回潼关大营。他没有说贾诩有观望之心,只说贾诩身体不好,需要休养。天子接到消息后,倒也没想太多。他本来也没太指望贾诩入朝,贾诩还有些情绪,不能着急,等一段时间也许就好了。不过贾诩交出并州,目的也达到了大半。
天子和刘晔、杨阜等人商量并州人选,结果又发生了分歧。
杨阜希望由阎温出任并州刺史,理由有两个:一是阎温与贾诩有旧,和董越相处也不错,由他担任并州刺史,可以安抚董越,至于引起董越猜忌;二是阎温在凉州刺史府做过别驾,有行政经验,现在又说服董越支持朝廷,有功当赏,出任并州刺史合情合理。
刘晔则提醒杨阜,阎温的确是个合适的人选,但朝政需要平衡。并州人与凉州人有分歧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凉州人有功当赏,并州人的情绪也要照顾,要不然矛盾激化,对朝廷不利,对凉州人也不利。
天子这次听取了刘晔的建议,任命偏将军王服领并州刺史,即刻赴任。
为了抚尉贾诩和董越,天子随即又下诏,贾诩增邑二百,合前共五百户。又拜董越为临洮侯,食邑五百户,迁镇北将军,领河东太守。
……
搞定了河东,关中暂时解除了两面受敌的危险,天子松了一口气,随即与众臣商量如何反击。
这显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弘农与潼关原本是一体的,都是古桃林塞的一部分,弘农(古函谷关)是东端出口,潼关则是西端门户,两关之间就是桃林塞,不是高塬就是山地,兵力很难展开。况且江东军擅长山地战也是出了名的,在这样的地形和鲁肃争雄,谁都没信心。一旦不慎,被鲁肃打个伏击,只怕所剩无几的士气会全部崩溃。
经过反复商量,刘晔拟定了一个计划:天子率主力与鲁肃对峙,迫使鲁肃滞留弘农,然后要求袁谭出兵河内。鲁肃的主力在弘农、陕县一带,河南空虚,如果袁谭出兵,很容易攻入河南,切断鲁肃的退路,形成包围之势。如果孙策引兵来援,南阳的兵力就会减少,黄忠没有了后应,进攻的势头也会放缓。
河南是天下之中,又是旧京。袁谭一度攻进河南,收复洛阳,但旋即又被鲁肃夺了回去。此次进兵,如果天子能够亲自收复洛阳,对人心士气也是一个鼓舞。况且河南比南阳更适合骑兵作战,在河南决战更有利于拥有并凉精骑的朝廷。
天子派人送出诏书,随即向湖县进兵,摆出主动进攻的架势。他还没赶到湖县,斥候送来消息,鲁肃本人回陕县去了,留守弘农的叫蒋钦,兵力也不多,只有两千余人。
天子且喜且怒。喜的是安抚河东的策略起了作用,鲁肃将防御的重点放在了陕县。怒的是鲁肃根本没把朝廷放在眼里,只派一个偏将镇定弘农,区区两千人而已。
刘晔随即提醒天子,蒋钦不是普通偏将,他是孙策身边的侍从之一,可以算是孙策一手培养起来的亲信,当初在颍川,就是他和另一个叫吕蒙的年青将领挫败了麹义和荀衍所领的先锋。
天子理解刘晔的慎重,但是这更提醒了他一点:朝廷的士气太低落了,急需一场胜利来提振一下,而眼前正是一个好机会。蒋钦再有天赋,毕竟不是鲁肃,兵力也少得多,击败他总比击败鲁肃的难度要小一些,这正是一个最好的试手机会。
如果连蒋钦都不敢面对,还有勇气面对鲁肃,面对孙策吗?
天子随即下令皇甫坚寿统领前锋一万精兵,向弘农进发。考虑到地形不利于骑兵作战,他将统领骑兵的副将张辽换成了统领步卒的高顺。高顺也是吕布的部将,满足兼用并凉人的原则,而且高顺率领的步卒战力极强,号称陷阵营,很适合这种不便兵力展开的地形。
皇甫坚寿、高顺领命,带着一万人赶往弘农。
天子随即又派人渡河,与董越联络,希望他能出兵攻击陕县,吸引鲁肃的注意力。如果有必要,最好能安排一部分骑兵奔袭河南,寻机切断鲁肃的退路。如果董越抽不出兵力,朝廷可以分出一部分骑兵执行这个任务。
斥候来往,轻骑飞驰,一道道诏书来往,弘农、陕县的气氛再次紧张起来。
……
柏谷。
高顺登上一侧的小土坡,极目远眺。
对面是南北向的衡岭,过了衡岭就是弘农城的西门。这是一道山口,两侧是十余丈高的山坡,中间是大约不到一丈宽的通道,江东军用树干扎成的拒马塞住了通道,手持刀盾、长矛的将士站在拒马的后面,两侧的山坡上站着几十名弓弩手,位置看起来并不严整,但仔细一看,却能看到这些弓弩手的覆盖面非常广,弓和弩的配置也非常合理,基本上进攻的士卒都在他们的打击范围以内。还有一些刀盾手、长矛手散在四周。
士卒数量不多,但甲胄齐全,比陷阵营的装备还要好一些。高顺既有些紧张,又有些兴奋,这次要遇到真正的对手了。他随吕布征战十余年,也遇到过不少对手,但真正能让他重视的对手非常有限。并州人口少,也不够富裕,很多将领都舍不得购买装备,包括吕布在内。吕布麾下十余偏将、校尉,所领士卒全部装备铁甲的只有他一个。
因为他不喜欢享受,所有的钱都投到了士卒身上,平时也没什么爱好,就是和部下泡在一起练兵。所以他的部下装备最全,训练也最刻苦,大小数百战,赢得了陷阵营的赫赫威名,成为吕布麾下最强的步卒。
陷阵营本身就是一个荣誉,陷阵士很多,可大多是临时招募,成建制的存在非常少。因为高顺在无数次的战斗中证明了自己,证明了陷阵营的价值,吕布才同意陷阵营的长期存在,尽可能的优先供应陷阵营的要求。天子赏赐诸军南阳军械,吕布身份特殊,得到了两百套,有三十套给了陷阵营。
但是今天面对江东军,高顺没有装备上的优势,只有劣势。陷阵营还能不能一如既往的赢得胜利,他自己心里也没底。
第1959章 热身
高顺仔细观察了地形后,将都尉薛正、冯成叫了过来,指着对面的地形安排任务。
这种地形正面突破是不可能的,只要对方有足够的箭矢和粮食,再多的人上去也是送死。胜负的关键不是山道中间的阵地,而是两侧山坡上的弓弩阵地。拿下弓弩阵地,居高临下,山道中央的阵地不攻自破。
山坡上的阵地当然也不易攻取,只能一点点的啃,伤亡在所难免。不过这一点高顺倒是有信心。这种狭窄地形最适合精锐作战,只要安排得当,往往能起到奇效。
高顺麾下共有三千步卒,除了号称陷阵营的七百精锐外,还有两千五百步卒。吕布在关中驻扎多年,招募了不少并州人,总兵力有一万五千余人,骑兵三千余,剩下的一万两千多步卒以高顺所领的这三千人最为精练。这次出征,吕布让高顺上阵,就是要争功,不能让凉州人独大。
高顺让薛正在正对山道的地方立阵,做好冲击的准备,冯成率部进入北侧山坡,他则率领包括陷阵营在内的中军把控全局,随时准备策应。
冯成麾下有四曲,八百余人,包括弩两百人。高顺要求他让弩手全部抽出来,以什为作战单位,一个点一个点的争夺。地形不利,弓的射程不够,只有强弩才能发挥作用。弩的射速慢,以什为单位,可以用数量弥补射速的不足,在局部形成优势。
这么做很稳妥,唯一的缺陷就是耗时间。在这种地形设阵的目的也就是为了提供预警,争取时间,只要能完成任务,对方不会据阵死守。所以高顺的要求也很简单:不要急,慢慢来。
冯成躬身领命,转身准备离开,又被高顺叫住了。
“两件事。”高顺伸出两根手指。“一,不准亲自博杀;二,不要进入对方射程,保证百步内没有危险,亲卫的盾牌不准离手。”
冯成点点头。他知道高顺担心什么。江东军射手精练,最擅长远距离狙杀。这一点已经被赵衢送出的消息证实。鲁肃能顺利攻克弘农城,精准的射手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城上守军中的队率、都伯在第一轮对射中损失惨重,直接造成了指挥不灵,士气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