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左思右想之后,袁谭还是决定投降了。从内心深处来讲,袁谭是不想投降的,但袁谭知道,现在不投降不行了,原因就是辛毗辛佐治,辛评仲治的弟弟,主降派的代表。
辛评兄弟都是在韩馥手下投降过来的,袁绍能占据冀州辛评兄弟功不可没,但同样,辛评兄弟在军中的影响力也很大,一言一行,都能影响到军心。
袁谭不怕死,如果没有别的原因,他原因赌一把,赌自己能守到刘表孙策出兵的时候,但那需要城内的军民万众一心,很可惜,辛毗已经动摇军心了。
也许袁谭的兵卒很忠心,原以为袁谭卖命,但是辛毗一搅合,那就不一定了,人都有比较之心,兵卒一定会这么想:你辛毗是袁谭的心腹,都不愿意为袁谭效死,那我们更不愿意了。
所以袁谭沉思良久,终于叹了口气,语气沉重的说道:“诸位对我袁家忠心耿耿,我袁谭心里清楚,但如今大兵压境,李子悔,张文远南北夹击南皮,南皮外无援兵,实在是难以久守……我袁谭死不足惜,但连累了众位的身家性命,就是到九泉之下,也没有面目见先父。”
说到这里,袁谭挤出几滴眼泪,悲声道:“诸位还是开成投降张文远吧,我不会怪罪诸位的!”
袁谭话音一落,大堂之中众人齐齐跪倒在地,审配、辛评更是以头抢地,泣声道:“主公万万不可啊……想老主公南征北战,呕心沥血才打下这片基业,不能毁于主公之手啊,大公子万万不能投降了曹孟德阿。”
袁谭听的心中酸楚,却强行忍住悲声,只是面皮抽动,默然不语。
见到袁谭似有愧色,审配高声呼道:“主公,审配愿意带领八百死士,冲击敌营,打通突围通道。”
辛评也高声喊道:“属下誓死护卫主公突围……”
“哼……”袁谭忽然冷哼一声,狠狠的瞪着二人说道:“我意已决,难道你二人还想抗命不成?”
辛评还想要说些什么,审配却立即答道:“属下……不敢……”紧接着就伏在地上,泪流满面。
辛评有些奇怪的看了审配一眼,也大哭着伏在地上。
这是一个个下下的动作,除了他们二人根本就没人注意到这一点,反而松了一口气,他们不愿意承担投降的骂名,但是袁谭主动投降就不一样了,懦弱怕死的那是袁谭,可不是我们……我们还打算……誓死一战呢!
当然,为了表现心中的不屈,这些人还是要痛哭一场的,其中哭的最有深度、最悲伤的一定就是辛毗了。
袁谭投降可是大事,张辽自己不敢做主,急忙派人快马禀告曹操。
那么接下来的几天,战场就十分平静了,张辽也不敢再进攻了,也不差这几天,万一……万一战事不顺,折损了士气,袁谭再不投降了,自己的罪过也就大了。
许昌的曹操接到张辽的军情,知道袁谭要投降自己,自然非常高兴,看了一遍辛毗代写的降书,曹操眼圈也有些发红,袁谭口述的降书很感人,着重描述了一番曹操和袁绍的交情,又写了一些和曹操见面的细节……总之就是以情动人。
曹操是枭雄,奸雄,但曹操也是血肉之躯,也是有感情的人,看了袁谭的降书心中也十分难受,再一想自己和袁绍的交情,心中也感到十分酸楚,想一想本初知道自己如此逼迫他的子嗣,在地下会不会埋怨我呢?
在胜局已定的情况下,曹操的感性上来了,长叹一声,说了句:我对不起本初啊!就开始给张辽回信。
曹操给张辽回信的大致意思是这样的:袁谭要是真心投降,你一定要以礼相待,那可是我的子侄呢,另外我封袁谭为青州刺史,在夏侯惇手下任事。原因曹操都写了,夏侯惇和袁绍关系不错,别人欺负袁谭的话,不是正好找夏侯惇做主吗。
信中还交代,就让袁谭驻守南皮吧,本部兵马也不用动了,还能给本初守灵,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还有张辽你就别打袁熙了,让李重大吧,咱们去打辽东,不能让本初的两个儿子都……那啥在我的手里啊!
总之,曹操在没调整战略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了和袁绍的交情,做出以上决定,于情于礼都让人无话可说。
第二百一十九章反戈一击
更新时间:2012-10-19
3000字,一更
曹操的命令很快的传导张辽和夏侯惇手中,二人也很忠实的执行了曹操的命令,对袁谭礼遇有加。
总而言之,袁谭的投降仪式更像一个会军仪式,很盛大,很热烈。
接下来就是李重和曹操的分赃盛宴了,李重很大度的表示,自己对河间郡、清河郡、渤海郡没有兴趣,自己要撤兵攻打中山国(中山郡),将这三个郡交付给张辽。
而曹操也投桃报李,表示自己前去辽东教训乌桓鲜卑等异族,占领北平,剑指公孙度,对蓟城以西的土地没有染指之意。
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李重非常迅速的撤回安平郡,转攻中山国,等待和太史慈夹击袁熙,同样,李重也不打算亲征中山国了,带领大军的任务交给了高顺,这个调动随让人有些诧异,但也没造成什么影响。
李重坐镇邺城,也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李重准备插手中原的争斗了。
是准备,不是立即插手,李重的后院也没扫清呢,并州和幽州都需要一段时间的征战,治理才行。
现在李重的兵力一是在太史慈手中,一是在高顺手中,两人各自率领两万人马左右,剩下的兵卒除了必要的防守力量,李重都抽调到赵云手下,前去朔方郡等地收拾匈奴部落,兵力大约有八千人上下,其中大部分都是骑兵。
此时的河套地区比较混乱,并没有特别大的势力,八千兵卒足够了。
李重给赵云下达的军令极其简单,就是一路烧杀抢掠,速度要快,不能给左贤王集合兵力的机会。
赵云的军事素养不是顶尖,但驾驭骑兵的能力很强,也不用什么计谋,靠个人的武勇,蝗虫过境般的烧杀抢掠再适合他不过了,所以这一路不用李重担心。
而太史慈和高顺的联军也不用李重担心,太史慈勇猛,高顺沉稳,两个人配合起来天衣无缝,再加上陈宫出谋划策,高览这个北地通拾漏补缺,两个人击败袁熙只是时间问题而已,蓟城一定是李重的囊中之物。
战事的进展与李重预料的差不多,建安四年九月,太史慈和高顺围困蓟城,袁熙也落得个困守孤城的下场。但是袁熙要比袁谭倒霉的多,李重和袁绍可没那么大的交情,袁熙就是投降了也没什么好下场,能保住小命就不错了。
更可恨的是袁熙的手下,如焦触、张南等人,他们的想法又变了,老主公当时的遗命可是让大公子袁谭即位呢,袁熙你有什么资格统领我们呢,能统领我们的是袁谭呀。
那现在袁谭投降曹操了,也就是说袁家的势力已经烟消云散了,我们现在都是无主之人呢,背叛了你……呸呸……不能用背叛这个词,咱们就没有臣属关系,也实属正常吧。
所以袁熙手下投降的速度要比辛毗还快,几乎没到十天,袁熙的蓟城就剩下空城一座了,什么焦触、张南等人都一股脑的投降李重去了。
袁熙身边一个手下都没有了,只能仓皇而逃,直奔漠北,转道前去投奔公孙度了。
袁熙拱手将蓟城让给李重,让李重有了更充裕的时间辗转腾挪,同时也影响到了张辽的战略部署。
李重拿下了大半个幽州,就派遣高顺驻守蓟城,防备攻打辽东的张辽,天下人眼里,真是世事无常,张辽高顺这两位吕布的降将竟然再次聚首,可叹的是这两个人还要各为其主,叫人叹息不已。
但天下人又认为李重和曹操做的很对,很有大局感,应为李重和曹操在幽州相互接壤,换了别的武将还真不好说能和睦相处,擦枪走火实属正常,但张辽和高顺交情莫逆,绝对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对于李重派遣高顺驻守蓟城,曹操的反应也很平淡,在曹操看来,李重此举防守的意味更重一些,毕竟高顺和张辽共事已久,熟悉张辽的作战风格,单纯的防守应该没有问题。
曹操也没打算让张辽进攻幽州,于是就张辽传令,让张辽尽量避免和高顺的军队发生摩擦,巧的是,李重的军令也是一样的,于是两方接壤之处的兵卒出现一幕极其和谐的景象,不时见到双方兵卒交换物品的现象。
以上对曹操来说都是好事,下面说坏事,坏事只有一件,那就是袁谭反了。
袁谭反的时候张辽正在和乌桓人激战,而这时袁熙也逃到了辽东,公孙度看中了袁家兄弟对异族的影响力,很是热情的接待了袁熙,并且许诺,有机会的话,一定出兵帮助袁熙,这本就是公孙度的推脱之言,但走投无路的袁熙也只能选择相信了。
袁谭在北方人脉丰厚,不多时就得到了这个消息,心思也动了起来。本来他就不想投降曹操,要不是辛毗搅乱军心,袁谭真有誓死一战的心思。
现在辛毗作为向导,跟随张辽的大军出征了,袁谭立即召集审配、辛评二人商议反叛曹操一事,这两个袁绍的心腹简直喜极而泣。
审配更是在心中大呼:我果真没看错人,当时主公投降曹操的时候我就发觉不对,觉得主公是忍辱负重,老主公传位给大公子果真是明智之极啊!
两个人立即表示,这就联系旧部,辛评更加激进,当即表示一定要将辛毗这个反骨仔全家抄斩。
不得不说袁家在南皮的根基深厚,袁谭振臂一呼,当即就拉起一只三万余人的军队,将南皮控制在手中,而渤海郡,河间郡大部分县城也都举兵相应,切断了右北平郡与后方的联系,张辽顿时陷入孤军深入的地步。
张辽真是乐极生悲,说起来北伐还算顺利,几场战斗打得也不错,斩杀了数千乌桓兵卒,本身损失也不大,有很大的希望能在明年平定北方,岂料被袁谭一刀子捅在屁股上,要是右北平郡的乐进不给力,守不住右北平郡,乐子就大了。
所以青州的夏侯惇一面给曹操传信,都不等曹操的军令了,召集了不到一万五千人马,心急火燎的就出兵前去攻打南皮。
南皮现在是审配驻守,袁谭领着大军前去攻打右北平郡郡了,北平的乐进手下只有几千兵卒,根本挡不住袁谭的两万大军,右北平郡一失,张辽的远征军连退路都没有了。
接到夏侯惇的传信之时,曹操正在和郭嘉饮酒闲聊,闻得袁谭反叛,惊得连酒杯就掉到地上了,郭嘉接过信件一看,也脸色大变,差点没背过气去。
这不是曹操和郭嘉的定力不够,而是张辽这支远征军对曹操来说太重要了,张辽手下共有三万余兵卒,其中就有曹操最精锐的力量虎豹骑,武将更有李典、乐进等人,这些兵将要是折损在幽州,曹操立即就会元气大伤。
还有,一旦张辽北伐失败,袁氏兄弟一定会联合公孙度卷土重来,不光是地盘损失,更可怕的是曹操要重新布置防线,这可是一个大工程,古代可没有火车运兵,进行一次数万人的兵力调动至少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现在曹操哪有时间来调动兵卒呢?
曹操心中盘算良久,就打算给张辽送信,放弃幽州,全力突围,能跑出多少兵卒就跑出多少兵卒吧,然后自己再命令夏侯惇在南皮以南布防,固守青州防线,嗯!自己还要在南方抽调一些兵力过去,夏侯惇手中的兵力太少了。
头疼啊!自己抽调南方的兵力,刘表和孙策一定会有所察觉的,自己只要稍微露出一点颓势,两个人就会像饿狼一样扑上来。
到时候自己不但要应付袁家兄弟的反扑,还要分出兵力应付孙策和刘表,如果张鲁和马腾再有所动作,那可就陷入四面开战的地步了,呜呼哀哉!当年的董卓也就这待遇吧!曹操都不知道该自豪好了,还是自悲好了。
郭嘉心中也在苦苦思索,如何才能破解危局,嗯嗯……有了,只是不知道那边会开出什么条件来,又或者说干脆的拒绝了呢,还是要落井下石?
那一边指的当然就是李重了,和曹操说出自己的想法,曹操也眨巴眨巴眼睛说不出话来,无奈之下,曹操只得再叫荀彧前来议事。
对于如何让李重出兵,荀彧也无计可施,毕竟现在两家的结盟已经结束了,指望李重友情助拳确实有点不现实,这不是李重和曹操的交情问题,这是两个军事集团的利益冲突,最起码荀彧认为,李重不落井下石就已经算是人品高尚了。
可是别无选择的曹操依旧给李重写了一封书信,派遣荀攸前去邺城和李重交涉,条件也不过是一些盐铁交易,铠甲兵刃什么的,指望着点条件能打动李重……呵呵,还不如指望李重脑袋进水现实一些。
令曹操没想到的是,李重真的就答应出兵了,出兵的速度之快出乎意料。
李重脑袋进水了吗?当然没有,曹操和郭嘉、荀彧就没考虑到一点,那就是李重也害怕,万一袁家兄弟被曹操打怕了,掉过头来攻打自己怎么办,蓟城和邺城都是河北大城,战略意义不在南皮之下呢
第二百二十章致命失误
更新时间:2012-10-20
归根结底,就是曹操和李重都是狡诈多疑之人,他们都认为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才是袁熙、袁谭的主要攻击目标,其实两个人都不知道,袁谭、袁熙连结公孙度真的只是为了自保,什么收复河北都是口号而已,就连野心最大的袁谭也只是想想而已。
也就在这时,李重忽然接到高顺的一封书信,信上写的很简单,就是高顺想要前来邺城见一见李重。
这很不正常,要知道高顺可是蓟城太守,负责整个幽州的防御,在实际权力上,就连太史慈都不如高顺。
那么,这样一个北方重镇的守将,为什么会要求离开自己驻守的城池,只为了见李重一面呢?
怀着满心的疑惑,李重点头答应下来。
不提高顺回邺城求见李重,也不提太史慈出兵相助张辽驻守右北平郡,单提在柳城和蹋顿决战的张辽。
张辽带着三万精兵北征乌桓,可以说是风餐露宿,艰苦异常,不过还好,界桥、南皮两场大战已经让乌桓元气大伤,出征的还算顺利,再加上辛毗熟悉道路,出谋划策,倒还是打了一些胜仗,慢慢的将乌桓余部包围在柳城之中。
柳城是乌桓的大本营,守卫力量还算坚固,张辽一时间也打不下来,只能慢慢消耗守城的力量。
可就在这时,逃到草原的袁熙卷土重来了,带着一万余人增援柳城。
张辽不把袁熙放在眼里,蹋顿加上袁熙也就是两个废物,最关键的是南皮的袁谭也背叛了曹操,正在攻打土垠的乐进,张辽非常害怕土垠失守,急忙撤军回土垠,蹋顿和袁熙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大好机会,率兵在后面追击。
幽州的道路崎岖,张辽又害怕中伏,撤军的速度极慢,等到张辽撤到土垠附近之时,忽然得到一个好消息,就是太史慈已经出兵帮助乐进抵挡袁谭了。
张辽接到消息,立即停下撤军的步伐,思索行军方略,细细考虑之后,张辽立即决定反攻蹋顿和袁熙。
张辽敢这么做是因为他觉得土垠无忧,乐进手中就有数千兵卒,再加上太史慈的一万军队,抵挡袁谭的军队绰绰有余,毕竟袁谭反叛也是临时起意,并没有制造什么攻城器械,只要土垠的兵卒足够,袁谭根本就没有办法攻破城池。
为了稳妥起见,张辽还给乐进去了一条军令,大意是说:在能确保土垠无忧的情况下,尽量配合太史慈的军事行动,如果太史慈进入到土垠城内,那么两人制定的军事计划要以太史慈为主。
这相当于剥夺了乐进的军权一样,所以乐进接到张辽的军令鼻子都气歪了。
前文说过,曹操在选择北伐军主帅的时候,乐进也是人选之一,到了最后张辽才脱颖而出占据帅位,有很多人都不服气张辽,其中就有乐进、徐晃、于禁等人。
其中表现最为激烈的就是乐进,徐晃也是降将,就算心里有想法也不会说些什么,于禁此人生性沉稳,甚至有些沉稳过头了,所以也不怎么说话,乐进脾气暴躁,又觉得自己是曹操的老人,怨言颇多。
张辽也是考虑到这一点,才让乐进驻守土垠的,这样一来,两个人各管一摊,也就没有了口舌之争,张辽相信,乐进虽说嫉妒自己得到了主帅的位置,但也不会从中作梗,刷什么见不得人手段,故意让自己战败的。
也确实是这样的,乐进真没做什么手脚,反而更加热情的工作,乐进的想法很简单,张辽!咱俩比比看,看到底谁更有能力,反正我这里是不会出现什么差错的,粮草我也给你即时运转,你要是打不过乌桓人,看主公怎么说。
其实在后方哪有那么多事情要做,乐进也就是派人护送粮草,杀点小蟊贼。
乐进也是五子良将之一,行军打仗的本领很不错的,什么蟊贼能打过他啊,所以没用多长时间,乐进就将土垠附近的蟊贼杀了个干干净净。
闲着无事的乐进也不敢离开土垠,那就给自己找点事做做吧,嗯……就加固城防好了。
乐进对兵卒说的好听:要有备无患吗!其实乐进就是随便说说而已,他自己都不当真,岂料歪打正着,袁谭反叛了,率领两万大军前来攻打土垠了。
多亏乐进事先准备了不少守城物资,要不然能不能抗到太史慈来援还是问题,乐进心里说道:我这是运气好啊!
啊……不对,怎么能说我乐进运气好呢,那是我乐进眼光长远,未雨绸缪,有备无患……总之乐进狠狠的夸了自己一通,最后认为,我乐进、乐文谦,要比太史慈强多了,为什么要听太史慈的呢。
但张辽是主将,乐进也不敢明目张胆的违抗军令,只能阳奉阴违,反正乐进就是不和太史慈好好配合,于是战斗就在土垠僵持下来。
辛评兄弟都是在韩馥手下投降过来的,袁绍能占据冀州辛评兄弟功不可没,但同样,辛评兄弟在军中的影响力也很大,一言一行,都能影响到军心。
袁谭不怕死,如果没有别的原因,他原因赌一把,赌自己能守到刘表孙策出兵的时候,但那需要城内的军民万众一心,很可惜,辛毗已经动摇军心了。
也许袁谭的兵卒很忠心,原以为袁谭卖命,但是辛毗一搅合,那就不一定了,人都有比较之心,兵卒一定会这么想:你辛毗是袁谭的心腹,都不愿意为袁谭效死,那我们更不愿意了。
所以袁谭沉思良久,终于叹了口气,语气沉重的说道:“诸位对我袁家忠心耿耿,我袁谭心里清楚,但如今大兵压境,李子悔,张文远南北夹击南皮,南皮外无援兵,实在是难以久守……我袁谭死不足惜,但连累了众位的身家性命,就是到九泉之下,也没有面目见先父。”
说到这里,袁谭挤出几滴眼泪,悲声道:“诸位还是开成投降张文远吧,我不会怪罪诸位的!”
袁谭话音一落,大堂之中众人齐齐跪倒在地,审配、辛评更是以头抢地,泣声道:“主公万万不可啊……想老主公南征北战,呕心沥血才打下这片基业,不能毁于主公之手啊,大公子万万不能投降了曹孟德阿。”
袁谭听的心中酸楚,却强行忍住悲声,只是面皮抽动,默然不语。
见到袁谭似有愧色,审配高声呼道:“主公,审配愿意带领八百死士,冲击敌营,打通突围通道。”
辛评也高声喊道:“属下誓死护卫主公突围……”
“哼……”袁谭忽然冷哼一声,狠狠的瞪着二人说道:“我意已决,难道你二人还想抗命不成?”
辛评还想要说些什么,审配却立即答道:“属下……不敢……”紧接着就伏在地上,泪流满面。
辛评有些奇怪的看了审配一眼,也大哭着伏在地上。
这是一个个下下的动作,除了他们二人根本就没人注意到这一点,反而松了一口气,他们不愿意承担投降的骂名,但是袁谭主动投降就不一样了,懦弱怕死的那是袁谭,可不是我们……我们还打算……誓死一战呢!
当然,为了表现心中的不屈,这些人还是要痛哭一场的,其中哭的最有深度、最悲伤的一定就是辛毗了。
袁谭投降可是大事,张辽自己不敢做主,急忙派人快马禀告曹操。
那么接下来的几天,战场就十分平静了,张辽也不敢再进攻了,也不差这几天,万一……万一战事不顺,折损了士气,袁谭再不投降了,自己的罪过也就大了。
许昌的曹操接到张辽的军情,知道袁谭要投降自己,自然非常高兴,看了一遍辛毗代写的降书,曹操眼圈也有些发红,袁谭口述的降书很感人,着重描述了一番曹操和袁绍的交情,又写了一些和曹操见面的细节……总之就是以情动人。
曹操是枭雄,奸雄,但曹操也是血肉之躯,也是有感情的人,看了袁谭的降书心中也十分难受,再一想自己和袁绍的交情,心中也感到十分酸楚,想一想本初知道自己如此逼迫他的子嗣,在地下会不会埋怨我呢?
在胜局已定的情况下,曹操的感性上来了,长叹一声,说了句:我对不起本初啊!就开始给张辽回信。
曹操给张辽回信的大致意思是这样的:袁谭要是真心投降,你一定要以礼相待,那可是我的子侄呢,另外我封袁谭为青州刺史,在夏侯惇手下任事。原因曹操都写了,夏侯惇和袁绍关系不错,别人欺负袁谭的话,不是正好找夏侯惇做主吗。
信中还交代,就让袁谭驻守南皮吧,本部兵马也不用动了,还能给本初守灵,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还有张辽你就别打袁熙了,让李重大吧,咱们去打辽东,不能让本初的两个儿子都……那啥在我的手里啊!
总之,曹操在没调整战略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了和袁绍的交情,做出以上决定,于情于礼都让人无话可说。
第二百一十九章反戈一击
更新时间:2012-10-19
3000字,一更
曹操的命令很快的传导张辽和夏侯惇手中,二人也很忠实的执行了曹操的命令,对袁谭礼遇有加。
总而言之,袁谭的投降仪式更像一个会军仪式,很盛大,很热烈。
接下来就是李重和曹操的分赃盛宴了,李重很大度的表示,自己对河间郡、清河郡、渤海郡没有兴趣,自己要撤兵攻打中山国(中山郡),将这三个郡交付给张辽。
而曹操也投桃报李,表示自己前去辽东教训乌桓鲜卑等异族,占领北平,剑指公孙度,对蓟城以西的土地没有染指之意。
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李重非常迅速的撤回安平郡,转攻中山国,等待和太史慈夹击袁熙,同样,李重也不打算亲征中山国了,带领大军的任务交给了高顺,这个调动随让人有些诧异,但也没造成什么影响。
李重坐镇邺城,也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李重准备插手中原的争斗了。
是准备,不是立即插手,李重的后院也没扫清呢,并州和幽州都需要一段时间的征战,治理才行。
现在李重的兵力一是在太史慈手中,一是在高顺手中,两人各自率领两万人马左右,剩下的兵卒除了必要的防守力量,李重都抽调到赵云手下,前去朔方郡等地收拾匈奴部落,兵力大约有八千人上下,其中大部分都是骑兵。
此时的河套地区比较混乱,并没有特别大的势力,八千兵卒足够了。
李重给赵云下达的军令极其简单,就是一路烧杀抢掠,速度要快,不能给左贤王集合兵力的机会。
赵云的军事素养不是顶尖,但驾驭骑兵的能力很强,也不用什么计谋,靠个人的武勇,蝗虫过境般的烧杀抢掠再适合他不过了,所以这一路不用李重担心。
而太史慈和高顺的联军也不用李重担心,太史慈勇猛,高顺沉稳,两个人配合起来天衣无缝,再加上陈宫出谋划策,高览这个北地通拾漏补缺,两个人击败袁熙只是时间问题而已,蓟城一定是李重的囊中之物。
战事的进展与李重预料的差不多,建安四年九月,太史慈和高顺围困蓟城,袁熙也落得个困守孤城的下场。但是袁熙要比袁谭倒霉的多,李重和袁绍可没那么大的交情,袁熙就是投降了也没什么好下场,能保住小命就不错了。
更可恨的是袁熙的手下,如焦触、张南等人,他们的想法又变了,老主公当时的遗命可是让大公子袁谭即位呢,袁熙你有什么资格统领我们呢,能统领我们的是袁谭呀。
那现在袁谭投降曹操了,也就是说袁家的势力已经烟消云散了,我们现在都是无主之人呢,背叛了你……呸呸……不能用背叛这个词,咱们就没有臣属关系,也实属正常吧。
所以袁熙手下投降的速度要比辛毗还快,几乎没到十天,袁熙的蓟城就剩下空城一座了,什么焦触、张南等人都一股脑的投降李重去了。
袁熙身边一个手下都没有了,只能仓皇而逃,直奔漠北,转道前去投奔公孙度了。
袁熙拱手将蓟城让给李重,让李重有了更充裕的时间辗转腾挪,同时也影响到了张辽的战略部署。
李重拿下了大半个幽州,就派遣高顺驻守蓟城,防备攻打辽东的张辽,天下人眼里,真是世事无常,张辽高顺这两位吕布的降将竟然再次聚首,可叹的是这两个人还要各为其主,叫人叹息不已。
但天下人又认为李重和曹操做的很对,很有大局感,应为李重和曹操在幽州相互接壤,换了别的武将还真不好说能和睦相处,擦枪走火实属正常,但张辽和高顺交情莫逆,绝对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对于李重派遣高顺驻守蓟城,曹操的反应也很平淡,在曹操看来,李重此举防守的意味更重一些,毕竟高顺和张辽共事已久,熟悉张辽的作战风格,单纯的防守应该没有问题。
曹操也没打算让张辽进攻幽州,于是就张辽传令,让张辽尽量避免和高顺的军队发生摩擦,巧的是,李重的军令也是一样的,于是两方接壤之处的兵卒出现一幕极其和谐的景象,不时见到双方兵卒交换物品的现象。
以上对曹操来说都是好事,下面说坏事,坏事只有一件,那就是袁谭反了。
袁谭反的时候张辽正在和乌桓人激战,而这时袁熙也逃到了辽东,公孙度看中了袁家兄弟对异族的影响力,很是热情的接待了袁熙,并且许诺,有机会的话,一定出兵帮助袁熙,这本就是公孙度的推脱之言,但走投无路的袁熙也只能选择相信了。
袁谭在北方人脉丰厚,不多时就得到了这个消息,心思也动了起来。本来他就不想投降曹操,要不是辛毗搅乱军心,袁谭真有誓死一战的心思。
现在辛毗作为向导,跟随张辽的大军出征了,袁谭立即召集审配、辛评二人商议反叛曹操一事,这两个袁绍的心腹简直喜极而泣。
审配更是在心中大呼:我果真没看错人,当时主公投降曹操的时候我就发觉不对,觉得主公是忍辱负重,老主公传位给大公子果真是明智之极啊!
两个人立即表示,这就联系旧部,辛评更加激进,当即表示一定要将辛毗这个反骨仔全家抄斩。
不得不说袁家在南皮的根基深厚,袁谭振臂一呼,当即就拉起一只三万余人的军队,将南皮控制在手中,而渤海郡,河间郡大部分县城也都举兵相应,切断了右北平郡与后方的联系,张辽顿时陷入孤军深入的地步。
张辽真是乐极生悲,说起来北伐还算顺利,几场战斗打得也不错,斩杀了数千乌桓兵卒,本身损失也不大,有很大的希望能在明年平定北方,岂料被袁谭一刀子捅在屁股上,要是右北平郡的乐进不给力,守不住右北平郡,乐子就大了。
所以青州的夏侯惇一面给曹操传信,都不等曹操的军令了,召集了不到一万五千人马,心急火燎的就出兵前去攻打南皮。
南皮现在是审配驻守,袁谭领着大军前去攻打右北平郡郡了,北平的乐进手下只有几千兵卒,根本挡不住袁谭的两万大军,右北平郡一失,张辽的远征军连退路都没有了。
接到夏侯惇的传信之时,曹操正在和郭嘉饮酒闲聊,闻得袁谭反叛,惊得连酒杯就掉到地上了,郭嘉接过信件一看,也脸色大变,差点没背过气去。
这不是曹操和郭嘉的定力不够,而是张辽这支远征军对曹操来说太重要了,张辽手下共有三万余兵卒,其中就有曹操最精锐的力量虎豹骑,武将更有李典、乐进等人,这些兵将要是折损在幽州,曹操立即就会元气大伤。
还有,一旦张辽北伐失败,袁氏兄弟一定会联合公孙度卷土重来,不光是地盘损失,更可怕的是曹操要重新布置防线,这可是一个大工程,古代可没有火车运兵,进行一次数万人的兵力调动至少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现在曹操哪有时间来调动兵卒呢?
曹操心中盘算良久,就打算给张辽送信,放弃幽州,全力突围,能跑出多少兵卒就跑出多少兵卒吧,然后自己再命令夏侯惇在南皮以南布防,固守青州防线,嗯!自己还要在南方抽调一些兵力过去,夏侯惇手中的兵力太少了。
头疼啊!自己抽调南方的兵力,刘表和孙策一定会有所察觉的,自己只要稍微露出一点颓势,两个人就会像饿狼一样扑上来。
到时候自己不但要应付袁家兄弟的反扑,还要分出兵力应付孙策和刘表,如果张鲁和马腾再有所动作,那可就陷入四面开战的地步了,呜呼哀哉!当年的董卓也就这待遇吧!曹操都不知道该自豪好了,还是自悲好了。
郭嘉心中也在苦苦思索,如何才能破解危局,嗯嗯……有了,只是不知道那边会开出什么条件来,又或者说干脆的拒绝了呢,还是要落井下石?
那一边指的当然就是李重了,和曹操说出自己的想法,曹操也眨巴眨巴眼睛说不出话来,无奈之下,曹操只得再叫荀彧前来议事。
对于如何让李重出兵,荀彧也无计可施,毕竟现在两家的结盟已经结束了,指望李重友情助拳确实有点不现实,这不是李重和曹操的交情问题,这是两个军事集团的利益冲突,最起码荀彧认为,李重不落井下石就已经算是人品高尚了。
可是别无选择的曹操依旧给李重写了一封书信,派遣荀攸前去邺城和李重交涉,条件也不过是一些盐铁交易,铠甲兵刃什么的,指望着点条件能打动李重……呵呵,还不如指望李重脑袋进水现实一些。
令曹操没想到的是,李重真的就答应出兵了,出兵的速度之快出乎意料。
李重脑袋进水了吗?当然没有,曹操和郭嘉、荀彧就没考虑到一点,那就是李重也害怕,万一袁家兄弟被曹操打怕了,掉过头来攻打自己怎么办,蓟城和邺城都是河北大城,战略意义不在南皮之下呢
第二百二十章致命失误
更新时间:2012-10-20
归根结底,就是曹操和李重都是狡诈多疑之人,他们都认为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才是袁熙、袁谭的主要攻击目标,其实两个人都不知道,袁谭、袁熙连结公孙度真的只是为了自保,什么收复河北都是口号而已,就连野心最大的袁谭也只是想想而已。
也就在这时,李重忽然接到高顺的一封书信,信上写的很简单,就是高顺想要前来邺城见一见李重。
这很不正常,要知道高顺可是蓟城太守,负责整个幽州的防御,在实际权力上,就连太史慈都不如高顺。
那么,这样一个北方重镇的守将,为什么会要求离开自己驻守的城池,只为了见李重一面呢?
怀着满心的疑惑,李重点头答应下来。
不提高顺回邺城求见李重,也不提太史慈出兵相助张辽驻守右北平郡,单提在柳城和蹋顿决战的张辽。
张辽带着三万精兵北征乌桓,可以说是风餐露宿,艰苦异常,不过还好,界桥、南皮两场大战已经让乌桓元气大伤,出征的还算顺利,再加上辛毗熟悉道路,出谋划策,倒还是打了一些胜仗,慢慢的将乌桓余部包围在柳城之中。
柳城是乌桓的大本营,守卫力量还算坚固,张辽一时间也打不下来,只能慢慢消耗守城的力量。
可就在这时,逃到草原的袁熙卷土重来了,带着一万余人增援柳城。
张辽不把袁熙放在眼里,蹋顿加上袁熙也就是两个废物,最关键的是南皮的袁谭也背叛了曹操,正在攻打土垠的乐进,张辽非常害怕土垠失守,急忙撤军回土垠,蹋顿和袁熙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大好机会,率兵在后面追击。
幽州的道路崎岖,张辽又害怕中伏,撤军的速度极慢,等到张辽撤到土垠附近之时,忽然得到一个好消息,就是太史慈已经出兵帮助乐进抵挡袁谭了。
张辽接到消息,立即停下撤军的步伐,思索行军方略,细细考虑之后,张辽立即决定反攻蹋顿和袁熙。
张辽敢这么做是因为他觉得土垠无忧,乐进手中就有数千兵卒,再加上太史慈的一万军队,抵挡袁谭的军队绰绰有余,毕竟袁谭反叛也是临时起意,并没有制造什么攻城器械,只要土垠的兵卒足够,袁谭根本就没有办法攻破城池。
为了稳妥起见,张辽还给乐进去了一条军令,大意是说:在能确保土垠无忧的情况下,尽量配合太史慈的军事行动,如果太史慈进入到土垠城内,那么两人制定的军事计划要以太史慈为主。
这相当于剥夺了乐进的军权一样,所以乐进接到张辽的军令鼻子都气歪了。
前文说过,曹操在选择北伐军主帅的时候,乐进也是人选之一,到了最后张辽才脱颖而出占据帅位,有很多人都不服气张辽,其中就有乐进、徐晃、于禁等人。
其中表现最为激烈的就是乐进,徐晃也是降将,就算心里有想法也不会说些什么,于禁此人生性沉稳,甚至有些沉稳过头了,所以也不怎么说话,乐进脾气暴躁,又觉得自己是曹操的老人,怨言颇多。
张辽也是考虑到这一点,才让乐进驻守土垠的,这样一来,两个人各管一摊,也就没有了口舌之争,张辽相信,乐进虽说嫉妒自己得到了主帅的位置,但也不会从中作梗,刷什么见不得人手段,故意让自己战败的。
也确实是这样的,乐进真没做什么手脚,反而更加热情的工作,乐进的想法很简单,张辽!咱俩比比看,看到底谁更有能力,反正我这里是不会出现什么差错的,粮草我也给你即时运转,你要是打不过乌桓人,看主公怎么说。
其实在后方哪有那么多事情要做,乐进也就是派人护送粮草,杀点小蟊贼。
乐进也是五子良将之一,行军打仗的本领很不错的,什么蟊贼能打过他啊,所以没用多长时间,乐进就将土垠附近的蟊贼杀了个干干净净。
闲着无事的乐进也不敢离开土垠,那就给自己找点事做做吧,嗯……就加固城防好了。
乐进对兵卒说的好听:要有备无患吗!其实乐进就是随便说说而已,他自己都不当真,岂料歪打正着,袁谭反叛了,率领两万大军前来攻打土垠了。
多亏乐进事先准备了不少守城物资,要不然能不能抗到太史慈来援还是问题,乐进心里说道:我这是运气好啊!
啊……不对,怎么能说我乐进运气好呢,那是我乐进眼光长远,未雨绸缪,有备无患……总之乐进狠狠的夸了自己一通,最后认为,我乐进、乐文谦,要比太史慈强多了,为什么要听太史慈的呢。
但张辽是主将,乐进也不敢明目张胆的违抗军令,只能阳奉阴违,反正乐进就是不和太史慈好好配合,于是战斗就在土垠僵持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