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命令翻身登上矮墙的郑军火铳手齐齐开火,虽然在这个距离上鹿铳的精度极差,但清军的阵形紧密,因此因缘际会下还是有相当多的清军倒在了冲锋的路上。当然,郑军方面也不是无损的,在若干跟随冲锋的清军鸟铳手的还击下,先后有上百名郑军射手中弹后从矮墙上摔倒下来,再也没有爬起身来。
近了,近来,已经到了五十步的距离上,此时,几个大箱子被郑军依次架设在草草设置的拒马上。看到这一幕,年长的清军依稀还记得什么,下意识的减缓了脚步,但更多的清军挥舞着武器愈发的冲近了。就见大箱子的后尾就闪过一片火花,随即尖啸的声音响了起来,上百根火药助推的利箭兜头射来。
“百虎齐奔!”惨叫着清军连滚带爬着,然而这岂止是百虎齐奔,千虎、万虎都差不多,而且出巢的火箭轨迹根本难以测算,在这个距离上弓箭的威力又达到了最大,根本容不得清军们闪躲,于是几乎在一瞬间之内,突前的清军就被射到了一大片。
但清军的兵力仿佛无穷无尽,前队还在哀鸣,后队又跟了上来,眼看得郑军已经来不及重新设置新的一窝蜂了,这个时候堵在各道矮墙缺口处的郑军刀盾手们飞速的向外丢着震天雷。在连绵的爆炸激荡起的无数的水花、硝烟和弹屑的遮蔽下,火铳手射出最后一轮铳弹,随即撤到了第二道矮墙处。
刀盾手散布到矮墙之后,让开的位置上出现了郑军的枪队。密密成林的三间长枪猛刺着,几乎从没有见过这么长的武器的湘桂绿营仿佛置身于一片枪林之中。只是一个回合,各处战线上就大量失血,前冲的阵形当时为之一挫。
尽管清军中也有悍勇之辈不畏伤痛的拼死前进,骨朵、盾牌、刀斧齐齐上阵,然而,郑军的枪林可不止一排,五十人的小队往复攒刺着,当下迫使清军倒退回去。
这个时候,八旗的马队终于冲了上来,但还没有等这些满洲大爷们一显身手,退到三十步外第二道矮墙处的郑军射手们就再度发言。由于入关后骄奢淫逸造成的身体素质下降和粤南炎热等原因,原本号称可以批两重甚至三重棉甲的旗兵如今只着单甲,于是往往一铳射来,连人带马一起被打到在地。
拿绿营当灰孙子看的旗兵大爷们何曾吃过这种亏,当即大喝一声,转身冲着自己的来路杀奔过去。由他们带头,一干绿营也毫不示弱的扭头就跑,于是乎,这次势在必得的攻击便如冲击岩石后的海浪一样翻卷了回去——潮退了。
清军虽然退了,但复苏过来的郑军炮火却不愿意就这样放过他们,经过一阵铺天盖地的洗礼,又让清军丢下至少上百具的尸首和倍数以上的伤者……
走出来割去清军首级的郑军刀盾手们那副耀武扬威的样子,激的一众清军将领暴跳如雷,这些湘桂绿营当年也是跟吴三桂、孙延龄交过手的骄兵悍将,什么时候这么窝囊过,当即便有人向何傅要求再战。
何傅虽然一力主张南渡琼州剿灭郑军,但却不也不希望冒险行事,此番出战本来是迫于粤西警报频传,广东方面严令他及早解决琼州的郑军好立刻北调参战而不得已为之的。此前见到郑军火力不俗,他本有意就此罢手,然而军心求战,他也好断然拒绝,因此清军在稍坐整顿之后便卷土重来。可是清军的进攻方式僵硬,套路始终不便,因而虽然靠着兵力上的优势连夺两道矮墙,迫使郑军节节后退,但如此一来,自身伤亡也超过了五千大关。看得求战的人流干了血,一干清军将领的意志便发生了动摇便,战事就此陷入了僵持。
可清军不攻了,郑军却找到了机会,于是利用清军官兵士气沮丧、战意低落的机会,郑军适时发动反击,结果一举收复失去的两道矮墙,尽管清军再三放炮,但却再也无力实施强攻,至此,当日的战事画上了休止符,郑军虽以较小的伤亡守住了阵地,但清军依然拥有兵力上的优势,双方重新陷入了僵局。
就在大道口开战之时,根据何傅制定的三路合攻的计划,东路清军也自文昌县城一路南下进兵会同县城。此时,守备会同县城的只有左龙骧师的一个团一千余人,实力尚不足清军的四分之一,再加上会同县城城墙较长不易守备,因此仅在略作抵抗之后,便全团退守县衙附近的预设阵地做长久坚守。
冲入城内的清军志得意满,以为胜利在即,然而却很快在拆卸民居构筑的多个小型棱堡面前撞得头破血流。由于报捷的文书已经在入城之初便飞马报往琼州,骑虎难下的清军只能纵火焚城,试图把郑军逼出来。但郑军早就构筑了防火隔断,清军的作为只是全球气候变暖作出了微不足道的贡献。
八月十四日的傍晚前后,一场不期而来的小雨浇灭了尚有余烬的会同大火。
趁着寰宇清凉,清军筹谋夜袭,但却在发动不久后被郑军识破,只能继续无功而返。
就在东路清军主将面对刺猬一般的郑军棱堡束手无策的时候,郑军左勇卫军一个团由水师运载自长圮港上陆。长圮港虽然名曰港,却是一处人迹罕至的海边滩地,平素只有几个渔民到处落脚避风。上陆的郑军人拉肩扛,历经千辛万苦将六门二寸炮及炮车运过茂密的红树林带并连夜出现在围城清军背后。
清军虽然也对郑军可能的夜袭作出防范,但清军防御的重点却在县城以南地段不妨郑军自背后杀出,一时大乱。但祸不单行的是,死守县衙的左龙骧师所部也乘势杀出,在内外夹攻下,猝不及防的清军力不能支,迅速败退。
郑军不顾疲劳连夜追杀,以师参军身份参战的黄琦亲自带领一哨折返回海上,利用水师运输至文昌清澜港上陆。天明时分,部分清军败军出现在文昌城南。还没等这些惊恐万状的清军获得喘息,黄琦所部突然杀出,撵着这些清军直入文昌,并顺势牢牢控制了文昌南门。
留守文昌的清军因听信溃兵说词误以为郑军人多势众,再加上黄琦控制南门的行动让他误判为是郑军先锋,因此不战弃城而逃,东线郑军由此以区区二千余人的兵力战胜五千多清军,并占领了文昌县城获得清军遗留的大量缁补品。
文昌的易手让清军方面夸大了郑军的力量,琼州方面一日三通警报发往大道口一线央求带走全部兵马的何傅回保府城。何傅既一时无法硬撼郑军正面战线又生怕遭到郑军前后包夹,再加上西路清军迟迟不进,所以为了最终稳妥起见,他作出了撤军的决定。
八月十七日,何傅所部主动退往琼州,而得闻琼北战事不利,感恩一线的清军也在八月十六日撤守昌化,由是琼州战事宣告暂停。郑军不但获得了休整和补充的机会,还从清军手中取得相当多的物资,更为主要的,是郑军获得了必要的时间,从而使得因为风期而中断的迁民实台的行动重新得以继续……
第175章 老四
“请教老哥,还有几日可以到广南?”当初在南宁对话的两人中的老四探问着身边的船首,在他眼前天是蓝的,水也是蓝的,海天连成一片,连个参照物都没有,以至于他这个从来没有出过洋的人彻底晕头转向了。
“快了、快了。”船首指着头顶上时起时伏的海鸥说到。“不要急,看见没有,陆地很近的,有什么危险,往西面再去一点就是海岸了。”当然,海岸跟海岸也有区别,譬如号称北河的安南郑主统治区吧,因为毗邻中国,所以对清廷显得俯首帖耳,而广南则要好上太多,同样是称臣,却毫不在意的收留清廷眼中的叛逆。“请这位朝奉再忍耐一两日吧。”
忍耐?老四苦笑着摇摇头,他倒是还能勉强坚持,可是小主子和表小姐那里却已经彻底躺下了,若不是有船娘在照顾,估摸着生生能把一条命都吐掉。但船是人家操控着,他就是再心急也没有法子,好在还有一两日吧,煎熬一下也就过去了……
夜里,老四隐隐约约发现船驶入了一片海湾。到了?他立刻披上衣服跑到甲板上,然而月色被单薄的云彩所遮蔽,只看见两侧依稀的山形,却不知道是不是约定接应的地方。
“这里是会同?”老四试图问着船上的水夫,但大部分人都笑而不答,心中狐疑的他怎么也睡不着,熬了大半夜之后,船慢慢的靠上了一座栈桥,被船体和栈桥接触的碰撞惊醒的老四一眼就船首站在自己不远的地方,于是老四走过去责问道。“这里到底是什么地方?”
“会同?”船首装模作样的四面环视了一下,这才实话实说。“这里是金兰!”
“老子要去的会同,你把老子送到这个连名字都没有听过的金兰来干什么?”暴怒的老四一边咒骂着一边抽出刀架在船首的脖子上。“开船,离开这个鬼地方,带我们去会同,否则,休怪老子不客气了。”
“想走?”船首丝毫不顾贴在脖项的冷冰冰的长刀,缓缓举起手一指。“晚了!”
顺着船首的手指望去,远处一条双桅上帆纵帆船的身影映入了老四的眼眸,同时一阵有节奏的脚步声顺着栈桥传来,同时几句怪腔怪调的闽南音也跟着跃入了老四的耳朵。
“所有人放下武器,有敢抵抗者,格杀勿论!”
看着顺着跳板冲上来的黑漆漆的怪人,老四的心猛然抽搐了一下,就听船首说到:“这位朝奉,想想船舱里的孩子,我劝您老千万不要冲动!”
“乾坤会敢卖了老子!”老四能在清廷的搜捕下活到现在自然也是个机灵人,他自然明白问题处在哪了。“难道就不怕我大哥……”
“你们是什么人!”一声断喝打断了老四未尽的话,与此同时,一个身穿大明官服的年轻武官出现在甲板之上。“须知道擅入此地者死吗?”
看到武官严厉的表情,和一并跪伏的船上众人,老四颇有些错乱,此时就听船首忽然高声诵道:“会合贤能郑成功,文武全才兴汉留……”
“大胆!”武官手一指,怒喝道。“国姓爷名讳岂是你可以胡乱称呼的!”
船首一滞,但很快恢复了常态,又报了一句:“天父地母、反清复明,在下汉留广东顺德堂下,奉山主令送尚之信家眷南下,事务紧急,未曾报与东宁知晓,请大人明鉴!”
“汉留?”老四和那个武官同样一愣,好半天后,武官才挥挥手。“什么汉留、汗牛的,本官一概不知,不过尔等既然来了此地,就不要走了,来人,全数带走,还有你,放下手上的凶器,否则。”武官手一翻,一支短火铳出现在掌中。“老子毙了你!”
老四还待顽抗,突然舱内出现了孩童的哭声,他心一颤,面若死灰的放下手中的刀,慢慢跪伏下去:“在下听命就是了,还请大人放舱内妇孺一条生路。”
“你是尚之信的旧部?”武官饶有兴趣的看着老四。“有意思,不过只管把心放下好了,本藩也是反清的,自然不会伤了你们的性命。”说到这,武官命令着。“全部带走,待总督大人回来以后发落……”
四明山又名句(注:音gou)余山,因山中大俞峰顶有一个怪岩,上开四洞,日月星光可透其照射入,形如四扇窗户而得名。此山地处浙东,横跨余姚、鄞州、奉化、嵊州、上虞五个州县,东西狭长、南北狭窄,其间多低山丘陵,山峰起伏,岗峦层叠,海拔多在六百至九百米之间,主峰金钟山海拔一千余米,景观入胜,层峦叠嶂,山奇水秀,闻名遐迩。对于这座名山,《剡录·山水志》载:“四明山境四周八百余里……东为惊浪之山,西拒奔牛之垄,南则驱羊之势,北起走蛇之峭。”道家更将此地计做天下三十六洞天之第九“山赤水天”。而这座名山之下的黄竹浦正是黄尊素、黄宗羲、黄宗炎父子的家乡……
“鹧鸪先生?鹧鸪先生?”一座典型的山间茅庐前,两个男子一边高声呼唤,一边四下警惕的张望着,这个时候茅庐的木扉打开,一个身影穿过小小的院落,出现在来人的面前。“百谷兄,令尊鹧鸪先生可在家?”
“原来是子怡兄,家父又去山中游历了。”这话说得隐晦,七十岁的黄宗炎又如何爬得动山了,不过是寻地方为这个国家,为他自己这一身去哭一场而已。“请进来坐吧,对了,这位脸生的很,不知道怎么称呼?”
“这位是海上来得楚先生。”这个介绍让黄百谷一愣,急急将其引到了内间,等三人坐定了,名为冯子怡的儒生继续介绍道。“周将军现在依附了东宁,漳国公听说太冲先生和令尊身体康健,甚为欣喜,有意将两位及诸兄接往东宁。”
“漳国公?朱钦?”黄百谷眉头一皱,他也是快五十岁的人了,当然明白对方是把自己父亲和伯父当成了招牌,但他首先考虑的不是能不能逃脱清廷的追捕,而是犹豫着自己父亲的身体。“东宁有此美意,黄某替家父深表感激,但家父和伯父老迈,这身子又如何能行的千里海路,是故,不是不愿尽大明臣子之忠心,而是不能也。”
“百谷兄,请两位大儒南下这也是当今郑监国的意思。”楚先生轻声的叙述着,说起来,他冒险上陆穿越清军的防线出现在这已经是极大的诚意了,但再大的诚意也没有朱家的虎皮好用。“鞑虏屡次开设博学鸿儒,无非是要从根子上改变自己蛮夷的身份,篡夺正统地位,而修订《明史》更是赤果果的否定我皇明三百年的统治,如此险恶用心,不可不防。”或许觉得自己没有说到点子上,楚先生挑明了说道。“东宁需要两位大儒作为领军人物与那些甘心事奴的无耻汉奸唱对台戏,因此,万万还请百谷兄把东宁的意思转达给两位先生。”
“这?”一旦上升到民族大义的程度,受到两黄多年教育的黄百谷有些举棋不定了。“实在不是在下不肯,而是老父身子吃不住啊!”黄百谷犹豫了半天还是拒绝了。“至于伯父那边,我堂弟百家人在北京,总不见得让我伯父再老来失子吧。”
黄宗羲为了反清,长媳、幼子及一个孙女相继罹难,若再让唯一剩下的儿子死在北京,这对老人的打击可想而知,一时间,楚先生和冯子怡都无言以对,沉默良久,见事情无可挽回,两人不得不悻悻的告辞了。
近了,近来,已经到了五十步的距离上,此时,几个大箱子被郑军依次架设在草草设置的拒马上。看到这一幕,年长的清军依稀还记得什么,下意识的减缓了脚步,但更多的清军挥舞着武器愈发的冲近了。就见大箱子的后尾就闪过一片火花,随即尖啸的声音响了起来,上百根火药助推的利箭兜头射来。
“百虎齐奔!”惨叫着清军连滚带爬着,然而这岂止是百虎齐奔,千虎、万虎都差不多,而且出巢的火箭轨迹根本难以测算,在这个距离上弓箭的威力又达到了最大,根本容不得清军们闪躲,于是几乎在一瞬间之内,突前的清军就被射到了一大片。
但清军的兵力仿佛无穷无尽,前队还在哀鸣,后队又跟了上来,眼看得郑军已经来不及重新设置新的一窝蜂了,这个时候堵在各道矮墙缺口处的郑军刀盾手们飞速的向外丢着震天雷。在连绵的爆炸激荡起的无数的水花、硝烟和弹屑的遮蔽下,火铳手射出最后一轮铳弹,随即撤到了第二道矮墙处。
刀盾手散布到矮墙之后,让开的位置上出现了郑军的枪队。密密成林的三间长枪猛刺着,几乎从没有见过这么长的武器的湘桂绿营仿佛置身于一片枪林之中。只是一个回合,各处战线上就大量失血,前冲的阵形当时为之一挫。
尽管清军中也有悍勇之辈不畏伤痛的拼死前进,骨朵、盾牌、刀斧齐齐上阵,然而,郑军的枪林可不止一排,五十人的小队往复攒刺着,当下迫使清军倒退回去。
这个时候,八旗的马队终于冲了上来,但还没有等这些满洲大爷们一显身手,退到三十步外第二道矮墙处的郑军射手们就再度发言。由于入关后骄奢淫逸造成的身体素质下降和粤南炎热等原因,原本号称可以批两重甚至三重棉甲的旗兵如今只着单甲,于是往往一铳射来,连人带马一起被打到在地。
拿绿营当灰孙子看的旗兵大爷们何曾吃过这种亏,当即大喝一声,转身冲着自己的来路杀奔过去。由他们带头,一干绿营也毫不示弱的扭头就跑,于是乎,这次势在必得的攻击便如冲击岩石后的海浪一样翻卷了回去——潮退了。
清军虽然退了,但复苏过来的郑军炮火却不愿意就这样放过他们,经过一阵铺天盖地的洗礼,又让清军丢下至少上百具的尸首和倍数以上的伤者……
走出来割去清军首级的郑军刀盾手们那副耀武扬威的样子,激的一众清军将领暴跳如雷,这些湘桂绿营当年也是跟吴三桂、孙延龄交过手的骄兵悍将,什么时候这么窝囊过,当即便有人向何傅要求再战。
何傅虽然一力主张南渡琼州剿灭郑军,但却不也不希望冒险行事,此番出战本来是迫于粤西警报频传,广东方面严令他及早解决琼州的郑军好立刻北调参战而不得已为之的。此前见到郑军火力不俗,他本有意就此罢手,然而军心求战,他也好断然拒绝,因此清军在稍坐整顿之后便卷土重来。可是清军的进攻方式僵硬,套路始终不便,因而虽然靠着兵力上的优势连夺两道矮墙,迫使郑军节节后退,但如此一来,自身伤亡也超过了五千大关。看得求战的人流干了血,一干清军将领的意志便发生了动摇便,战事就此陷入了僵持。
可清军不攻了,郑军却找到了机会,于是利用清军官兵士气沮丧、战意低落的机会,郑军适时发动反击,结果一举收复失去的两道矮墙,尽管清军再三放炮,但却再也无力实施强攻,至此,当日的战事画上了休止符,郑军虽以较小的伤亡守住了阵地,但清军依然拥有兵力上的优势,双方重新陷入了僵局。
就在大道口开战之时,根据何傅制定的三路合攻的计划,东路清军也自文昌县城一路南下进兵会同县城。此时,守备会同县城的只有左龙骧师的一个团一千余人,实力尚不足清军的四分之一,再加上会同县城城墙较长不易守备,因此仅在略作抵抗之后,便全团退守县衙附近的预设阵地做长久坚守。
冲入城内的清军志得意满,以为胜利在即,然而却很快在拆卸民居构筑的多个小型棱堡面前撞得头破血流。由于报捷的文书已经在入城之初便飞马报往琼州,骑虎难下的清军只能纵火焚城,试图把郑军逼出来。但郑军早就构筑了防火隔断,清军的作为只是全球气候变暖作出了微不足道的贡献。
八月十四日的傍晚前后,一场不期而来的小雨浇灭了尚有余烬的会同大火。
趁着寰宇清凉,清军筹谋夜袭,但却在发动不久后被郑军识破,只能继续无功而返。
就在东路清军主将面对刺猬一般的郑军棱堡束手无策的时候,郑军左勇卫军一个团由水师运载自长圮港上陆。长圮港虽然名曰港,却是一处人迹罕至的海边滩地,平素只有几个渔民到处落脚避风。上陆的郑军人拉肩扛,历经千辛万苦将六门二寸炮及炮车运过茂密的红树林带并连夜出现在围城清军背后。
清军虽然也对郑军可能的夜袭作出防范,但清军防御的重点却在县城以南地段不妨郑军自背后杀出,一时大乱。但祸不单行的是,死守县衙的左龙骧师所部也乘势杀出,在内外夹攻下,猝不及防的清军力不能支,迅速败退。
郑军不顾疲劳连夜追杀,以师参军身份参战的黄琦亲自带领一哨折返回海上,利用水师运输至文昌清澜港上陆。天明时分,部分清军败军出现在文昌城南。还没等这些惊恐万状的清军获得喘息,黄琦所部突然杀出,撵着这些清军直入文昌,并顺势牢牢控制了文昌南门。
留守文昌的清军因听信溃兵说词误以为郑军人多势众,再加上黄琦控制南门的行动让他误判为是郑军先锋,因此不战弃城而逃,东线郑军由此以区区二千余人的兵力战胜五千多清军,并占领了文昌县城获得清军遗留的大量缁补品。
文昌的易手让清军方面夸大了郑军的力量,琼州方面一日三通警报发往大道口一线央求带走全部兵马的何傅回保府城。何傅既一时无法硬撼郑军正面战线又生怕遭到郑军前后包夹,再加上西路清军迟迟不进,所以为了最终稳妥起见,他作出了撤军的决定。
八月十七日,何傅所部主动退往琼州,而得闻琼北战事不利,感恩一线的清军也在八月十六日撤守昌化,由是琼州战事宣告暂停。郑军不但获得了休整和补充的机会,还从清军手中取得相当多的物资,更为主要的,是郑军获得了必要的时间,从而使得因为风期而中断的迁民实台的行动重新得以继续……
第175章 老四
“请教老哥,还有几日可以到广南?”当初在南宁对话的两人中的老四探问着身边的船首,在他眼前天是蓝的,水也是蓝的,海天连成一片,连个参照物都没有,以至于他这个从来没有出过洋的人彻底晕头转向了。
“快了、快了。”船首指着头顶上时起时伏的海鸥说到。“不要急,看见没有,陆地很近的,有什么危险,往西面再去一点就是海岸了。”当然,海岸跟海岸也有区别,譬如号称北河的安南郑主统治区吧,因为毗邻中国,所以对清廷显得俯首帖耳,而广南则要好上太多,同样是称臣,却毫不在意的收留清廷眼中的叛逆。“请这位朝奉再忍耐一两日吧。”
忍耐?老四苦笑着摇摇头,他倒是还能勉强坚持,可是小主子和表小姐那里却已经彻底躺下了,若不是有船娘在照顾,估摸着生生能把一条命都吐掉。但船是人家操控着,他就是再心急也没有法子,好在还有一两日吧,煎熬一下也就过去了……
夜里,老四隐隐约约发现船驶入了一片海湾。到了?他立刻披上衣服跑到甲板上,然而月色被单薄的云彩所遮蔽,只看见两侧依稀的山形,却不知道是不是约定接应的地方。
“这里是会同?”老四试图问着船上的水夫,但大部分人都笑而不答,心中狐疑的他怎么也睡不着,熬了大半夜之后,船慢慢的靠上了一座栈桥,被船体和栈桥接触的碰撞惊醒的老四一眼就船首站在自己不远的地方,于是老四走过去责问道。“这里到底是什么地方?”
“会同?”船首装模作样的四面环视了一下,这才实话实说。“这里是金兰!”
“老子要去的会同,你把老子送到这个连名字都没有听过的金兰来干什么?”暴怒的老四一边咒骂着一边抽出刀架在船首的脖子上。“开船,离开这个鬼地方,带我们去会同,否则,休怪老子不客气了。”
“想走?”船首丝毫不顾贴在脖项的冷冰冰的长刀,缓缓举起手一指。“晚了!”
顺着船首的手指望去,远处一条双桅上帆纵帆船的身影映入了老四的眼眸,同时一阵有节奏的脚步声顺着栈桥传来,同时几句怪腔怪调的闽南音也跟着跃入了老四的耳朵。
“所有人放下武器,有敢抵抗者,格杀勿论!”
看着顺着跳板冲上来的黑漆漆的怪人,老四的心猛然抽搐了一下,就听船首说到:“这位朝奉,想想船舱里的孩子,我劝您老千万不要冲动!”
“乾坤会敢卖了老子!”老四能在清廷的搜捕下活到现在自然也是个机灵人,他自然明白问题处在哪了。“难道就不怕我大哥……”
“你们是什么人!”一声断喝打断了老四未尽的话,与此同时,一个身穿大明官服的年轻武官出现在甲板之上。“须知道擅入此地者死吗?”
看到武官严厉的表情,和一并跪伏的船上众人,老四颇有些错乱,此时就听船首忽然高声诵道:“会合贤能郑成功,文武全才兴汉留……”
“大胆!”武官手一指,怒喝道。“国姓爷名讳岂是你可以胡乱称呼的!”
船首一滞,但很快恢复了常态,又报了一句:“天父地母、反清复明,在下汉留广东顺德堂下,奉山主令送尚之信家眷南下,事务紧急,未曾报与东宁知晓,请大人明鉴!”
“汉留?”老四和那个武官同样一愣,好半天后,武官才挥挥手。“什么汉留、汗牛的,本官一概不知,不过尔等既然来了此地,就不要走了,来人,全数带走,还有你,放下手上的凶器,否则。”武官手一翻,一支短火铳出现在掌中。“老子毙了你!”
老四还待顽抗,突然舱内出现了孩童的哭声,他心一颤,面若死灰的放下手中的刀,慢慢跪伏下去:“在下听命就是了,还请大人放舱内妇孺一条生路。”
“你是尚之信的旧部?”武官饶有兴趣的看着老四。“有意思,不过只管把心放下好了,本藩也是反清的,自然不会伤了你们的性命。”说到这,武官命令着。“全部带走,待总督大人回来以后发落……”
四明山又名句(注:音gou)余山,因山中大俞峰顶有一个怪岩,上开四洞,日月星光可透其照射入,形如四扇窗户而得名。此山地处浙东,横跨余姚、鄞州、奉化、嵊州、上虞五个州县,东西狭长、南北狭窄,其间多低山丘陵,山峰起伏,岗峦层叠,海拔多在六百至九百米之间,主峰金钟山海拔一千余米,景观入胜,层峦叠嶂,山奇水秀,闻名遐迩。对于这座名山,《剡录·山水志》载:“四明山境四周八百余里……东为惊浪之山,西拒奔牛之垄,南则驱羊之势,北起走蛇之峭。”道家更将此地计做天下三十六洞天之第九“山赤水天”。而这座名山之下的黄竹浦正是黄尊素、黄宗羲、黄宗炎父子的家乡……
“鹧鸪先生?鹧鸪先生?”一座典型的山间茅庐前,两个男子一边高声呼唤,一边四下警惕的张望着,这个时候茅庐的木扉打开,一个身影穿过小小的院落,出现在来人的面前。“百谷兄,令尊鹧鸪先生可在家?”
“原来是子怡兄,家父又去山中游历了。”这话说得隐晦,七十岁的黄宗炎又如何爬得动山了,不过是寻地方为这个国家,为他自己这一身去哭一场而已。“请进来坐吧,对了,这位脸生的很,不知道怎么称呼?”
“这位是海上来得楚先生。”这个介绍让黄百谷一愣,急急将其引到了内间,等三人坐定了,名为冯子怡的儒生继续介绍道。“周将军现在依附了东宁,漳国公听说太冲先生和令尊身体康健,甚为欣喜,有意将两位及诸兄接往东宁。”
“漳国公?朱钦?”黄百谷眉头一皱,他也是快五十岁的人了,当然明白对方是把自己父亲和伯父当成了招牌,但他首先考虑的不是能不能逃脱清廷的追捕,而是犹豫着自己父亲的身体。“东宁有此美意,黄某替家父深表感激,但家父和伯父老迈,这身子又如何能行的千里海路,是故,不是不愿尽大明臣子之忠心,而是不能也。”
“百谷兄,请两位大儒南下这也是当今郑监国的意思。”楚先生轻声的叙述着,说起来,他冒险上陆穿越清军的防线出现在这已经是极大的诚意了,但再大的诚意也没有朱家的虎皮好用。“鞑虏屡次开设博学鸿儒,无非是要从根子上改变自己蛮夷的身份,篡夺正统地位,而修订《明史》更是赤果果的否定我皇明三百年的统治,如此险恶用心,不可不防。”或许觉得自己没有说到点子上,楚先生挑明了说道。“东宁需要两位大儒作为领军人物与那些甘心事奴的无耻汉奸唱对台戏,因此,万万还请百谷兄把东宁的意思转达给两位先生。”
“这?”一旦上升到民族大义的程度,受到两黄多年教育的黄百谷有些举棋不定了。“实在不是在下不肯,而是老父身子吃不住啊!”黄百谷犹豫了半天还是拒绝了。“至于伯父那边,我堂弟百家人在北京,总不见得让我伯父再老来失子吧。”
黄宗羲为了反清,长媳、幼子及一个孙女相继罹难,若再让唯一剩下的儿子死在北京,这对老人的打击可想而知,一时间,楚先生和冯子怡都无言以对,沉默良久,见事情无可挽回,两人不得不悻悻的告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