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想不通。谁知四阿哥点点她的下巴,道:“赢来的东西自然就归我了,怎么能不要呢?”
……所以他只是在耍她是吧?
玩的挺畅快的四阿哥胃口也好,刘太监送上来的一道蒸槐花让他吃光了,这还是上次李薇想吃香椿,等忙完一切后香椿已经下去了。玉瓶记得给赵全保提了,让他想办法。刘太监知道后就上了这道蒸槐花。
谁知,李薇没吃两口,全让四阿哥包了。可见他很喜欢这个,吃完又叹道:“乡野之中真是样样都可当菜当饭,也是难为他们了。”
今天来了以后,四阿哥这是叹第二次了。傻子也看出他现在肯定是有为难的事。但李薇对农业一窍不通,刚穿来想苏个遍的时候也找过《齐民要术》一类的书看,看后觉得自己还是不要在古人面前露怯了。
所以这次她又没接话。四阿哥却有心情要跟她聊聊,主动问她:“最近夏汛,你在家时,可听过什么没有?”
这个倒是能说,李薇道:“有几件。比如家里买人雇农,多数都是在难民中雇,因为签他们要比平常买人便宜三分之一,有时会便宜一半。还有,每年秋天,家里都会买很多粮食屯起来,城外的田里,如果河南山东等地又旱了或者涝了,黄河又发水了,阿玛和额娘都会让雇农把田地围起来,挖地窖藏粮食,还会在粮仓和房子周围弄篱笆,养狗。免得难民抢夺粮食,伤人毁屋。”
四阿哥的脸色渐渐沉重起来,李薇接着说:“刚进府的时候,庄嬷嬷送来的四个人听说就是去年河南逃难过来的。”
“是吗……”四阿哥叹气,一有天灾难民就会往外逃,等天灾过去后,回流的难民不足十分之一。多数青壮年都在异地安家,长久下去,耕民流失会变成一个大问题。
想到这里,四阿哥借李薇这里的书房,把刚才想到的赶紧写了下来。李薇在旁边给他磨墨,看到几句心想,难道四阿哥现在已经进户部办差要查亏空了?她在这边开脑洞,四阿哥写完见她眼神放空,顺手用毛笔在她下巴点了一下,见她没反应,又在右边脸颊上画了个圈。
见她还没反应,四阿哥只好无奈的喊玉瓶打水,给她洗脸。不提玉瓶进来后是什么表情,李薇是用手巾抹了脸才看到手巾上漆黑一片,吓的大叫,跟着就在四阿哥的狂笑里反应过来。最后被四阿哥亲手替她抹干净。
抹脸的时候,四阿哥:“噗……”
李薇悲愤的:“……”心道好吧我体谅四爷太年轻……不过还是好混蛋啊……
作者有话要说:第三更顺延到十点左右
第 27 章 …
太子开始带着三个兄弟读书,皇上给太子开的书单相当繁杂,仅夏汛一项就有不少是宫中藏书。还有很多是从前朝官邸中搜出的关于治黄河的奏疏,这些都是不外传的。三位阿哥以前可从来没看过这些盖着前朝玉玺的明黄奏折,上面还有前朝太监的朱批。
“这是皇阿玛御笔批过才能搬来的,你们在这里看就好,不能誊抄。那边有纸笔可以摘要。”太子道。这些东西都很有价值,毕竟满清入关还不到一百年,对这个中原大地还非常陌生。他们学了汉人的文字,任用汉人的官员,连官制、风俗都在朝汉人学习。
治国也是一样。
现在朝中哪怕稍稍怀念前朝都会引来杀身之祸。三位阿哥虽然也是龙子凤孙,却更加不敢越雷池一步,何况他们一直以来听到的都是满清万岁万岁万万岁,居然在太子这里看到一堆前明的奏折,皇上还叫太子学,太子还要精研细读做功课。
结果手中捧着前朝的奏章,打开后墨字如新,保存的极好,字都认识却半天一句都没看进去,个个都有些魂不守舍。
三阿哥先放下手中的纸笔出去转了一圈,八阿哥是站起来面壁了约有一刻钟才冷静下来。四阿哥给所有人的墨都磨了一大池。
太子正写着字,四阿哥站在他的书桌一侧,均速转着手腕磨墨。太子写完一笔再沾时,看到墨池里都快漫出来了,笑道:“行了,行了,老四。”
四阿哥这才回神,赶紧放下墨锭请罪。
太子扶了他一把,笑道:“你这性子倒是不错。发呆也不误了干活。”
四阿哥道:“弟弟手里不干点什么,反而更不容易静下神。”
“那如今可静下来了?”太子敲敲放在一旁的一摞明黄奏折。四阿哥看过去,恭敬道:“臣弟已经镇定下来了。”
太子随手拿起三五本摆在他面前,道:“那去吧。前朝绵延二百七十六年。”他拍拍奏折,“这里面有很多经验,你拿去好好看看,一字一句都要吃透。”
拿起奏折时,四阿哥从没这么确定这是汉人的江山。他们现在所做的,就是学习汉人是怎么治理这如画江山的。
这让早习惯大清朝一统江山千秋万代的四阿哥有些不舒服,好像被人当头打了一棍子。但跟着就升起万丈豪情来。前朝皇帝丢了他的江山,满人入关是承天授命,万民所向。
自我激励一番后,再翻开奏折就没那么激动了。
四阿哥开始摘录时,八阿哥也面壁结束了,他目光炯炯有神,坐下后也是一言不发,埋头抄录。三阿哥也散步结束了。太子坐在上首,看着下面的三个兄弟都一脸严肃,欣慰的笑了。
想当年他第一次看到皇阿玛拿出前朝奏折看时,也是吃惊了很久。皇阿玛告诉他,满人出身草原,那里跟汉人的江山是完全不同的地方。
“如果不学习汉人怎么治理他们的江山,只是打下来是没有用的。我们早晚会让汉人给赶回草原去,”皇阿玛复杂的轻轻抚摸着奏折的明黄封皮。
满人太少,汉人太多。
太子从那时起,就觉得好像有无数的汉人在他们满人的背后虎视眈眈,时刻等着找机会把他们打回草原。这江山打起来容易,坐起来难。
四点用过点心,赶在宫门下千两前,太子送三、四两位阿哥出门。八阿哥倒是可以多留一阵,反正阿哥所在宫里。
两位阿哥走到岔道口挥手做别,然后各自回府。
四阿哥带着随从纵马疾驰,周围避让的行人多是满人。内城中汉人还是不多的。以前四阿哥从未想过汉人和满人的人口多寡的问题,但现在想一想,这内城中有多少满人?而城外又有多少汉人呢?
他竟然觉得背上渐渐发寒。
回到府内,书房里还摆着昨日他看的书。他换过衣服后,给昨日没看完的几本书里夹上书签放到一边,从书架上拿下近几年的邸报坐下细细翻看。以往他不过是匆匆翻过,关注的也是各家族在邸报中的势力分布,比如佟佳氏和各旗主王爷等。
这次他从州县等地看起,边看边拿过旁边的纸笔进行抄录。
一忙起来就忘了时间。苏培盛在太子那里时是在殿外侍候的,并不清楚里面发生了什么。但四阿哥不用膳就是他的责任了。他犹豫半天,看着四阿哥合上一本,将要去拿下一本时,上前插嘴道:“爷,您昨日说要去李主子那里用晚膳的……现在……”
四阿哥愣了下,看一旁的西洋座钟,上面的指针已经是快八点了。可邸报还没看完……他问道:“她用了吗?”
苏培盛道:“刚才奴才使人去看过,李主子还没叫膳。”停了停,道:“李主子喊人准备的是牛肉卤的捞面。”
四阿哥在宫里时就很喜欢吃面,尤其喜欢各式冷拌菜的捞面。
果然苏培盛这么一说,四阿哥就想起牛肉清汤和浓浓的牛肉卤,里面放着黑木耳和黄瓜粒。汤鲜味美,料足香浓。
他从四点起就什么都没吃了,想不起来时还好,这会儿想起来了就觉得胃都快饿穿了。
苏培盛一直小心等着,见四阿哥不去拿奏折,而是站起来吩咐了声:“去你李主子那里吧。”他才松了口气,赶紧叫人点灯笼。
从屋里走到院子里才听到满院的虫鸣,人和灯笼一靠近就消失了。四阿哥想起小时候和小太监在宫里的角落里掀开地砖石板找西瓜虫的事了。刚把西瓜虫捏起来,它就团成一个圆球,壳很硬,花纹却不像西瓜。他还问过侍候他的小太监为什么叫西瓜虫,小太监也不知道,只好答:“奴才打小就知道它叫西瓜虫,人人都这么叫……”
人人都这么叫,也就不管它团起来到底像不像西瓜了。
……所以他只是在耍她是吧?
玩的挺畅快的四阿哥胃口也好,刘太监送上来的一道蒸槐花让他吃光了,这还是上次李薇想吃香椿,等忙完一切后香椿已经下去了。玉瓶记得给赵全保提了,让他想办法。刘太监知道后就上了这道蒸槐花。
谁知,李薇没吃两口,全让四阿哥包了。可见他很喜欢这个,吃完又叹道:“乡野之中真是样样都可当菜当饭,也是难为他们了。”
今天来了以后,四阿哥这是叹第二次了。傻子也看出他现在肯定是有为难的事。但李薇对农业一窍不通,刚穿来想苏个遍的时候也找过《齐民要术》一类的书看,看后觉得自己还是不要在古人面前露怯了。
所以这次她又没接话。四阿哥却有心情要跟她聊聊,主动问她:“最近夏汛,你在家时,可听过什么没有?”
这个倒是能说,李薇道:“有几件。比如家里买人雇农,多数都是在难民中雇,因为签他们要比平常买人便宜三分之一,有时会便宜一半。还有,每年秋天,家里都会买很多粮食屯起来,城外的田里,如果河南山东等地又旱了或者涝了,黄河又发水了,阿玛和额娘都会让雇农把田地围起来,挖地窖藏粮食,还会在粮仓和房子周围弄篱笆,养狗。免得难民抢夺粮食,伤人毁屋。”
四阿哥的脸色渐渐沉重起来,李薇接着说:“刚进府的时候,庄嬷嬷送来的四个人听说就是去年河南逃难过来的。”
“是吗……”四阿哥叹气,一有天灾难民就会往外逃,等天灾过去后,回流的难民不足十分之一。多数青壮年都在异地安家,长久下去,耕民流失会变成一个大问题。
想到这里,四阿哥借李薇这里的书房,把刚才想到的赶紧写了下来。李薇在旁边给他磨墨,看到几句心想,难道四阿哥现在已经进户部办差要查亏空了?她在这边开脑洞,四阿哥写完见她眼神放空,顺手用毛笔在她下巴点了一下,见她没反应,又在右边脸颊上画了个圈。
见她还没反应,四阿哥只好无奈的喊玉瓶打水,给她洗脸。不提玉瓶进来后是什么表情,李薇是用手巾抹了脸才看到手巾上漆黑一片,吓的大叫,跟着就在四阿哥的狂笑里反应过来。最后被四阿哥亲手替她抹干净。
抹脸的时候,四阿哥:“噗……”
李薇悲愤的:“……”心道好吧我体谅四爷太年轻……不过还是好混蛋啊……
作者有话要说:第三更顺延到十点左右
第 27 章 …
太子开始带着三个兄弟读书,皇上给太子开的书单相当繁杂,仅夏汛一项就有不少是宫中藏书。还有很多是从前朝官邸中搜出的关于治黄河的奏疏,这些都是不外传的。三位阿哥以前可从来没看过这些盖着前朝玉玺的明黄奏折,上面还有前朝太监的朱批。
“这是皇阿玛御笔批过才能搬来的,你们在这里看就好,不能誊抄。那边有纸笔可以摘要。”太子道。这些东西都很有价值,毕竟满清入关还不到一百年,对这个中原大地还非常陌生。他们学了汉人的文字,任用汉人的官员,连官制、风俗都在朝汉人学习。
治国也是一样。
现在朝中哪怕稍稍怀念前朝都会引来杀身之祸。三位阿哥虽然也是龙子凤孙,却更加不敢越雷池一步,何况他们一直以来听到的都是满清万岁万岁万万岁,居然在太子这里看到一堆前明的奏折,皇上还叫太子学,太子还要精研细读做功课。
结果手中捧着前朝的奏章,打开后墨字如新,保存的极好,字都认识却半天一句都没看进去,个个都有些魂不守舍。
三阿哥先放下手中的纸笔出去转了一圈,八阿哥是站起来面壁了约有一刻钟才冷静下来。四阿哥给所有人的墨都磨了一大池。
太子正写着字,四阿哥站在他的书桌一侧,均速转着手腕磨墨。太子写完一笔再沾时,看到墨池里都快漫出来了,笑道:“行了,行了,老四。”
四阿哥这才回神,赶紧放下墨锭请罪。
太子扶了他一把,笑道:“你这性子倒是不错。发呆也不误了干活。”
四阿哥道:“弟弟手里不干点什么,反而更不容易静下神。”
“那如今可静下来了?”太子敲敲放在一旁的一摞明黄奏折。四阿哥看过去,恭敬道:“臣弟已经镇定下来了。”
太子随手拿起三五本摆在他面前,道:“那去吧。前朝绵延二百七十六年。”他拍拍奏折,“这里面有很多经验,你拿去好好看看,一字一句都要吃透。”
拿起奏折时,四阿哥从没这么确定这是汉人的江山。他们现在所做的,就是学习汉人是怎么治理这如画江山的。
这让早习惯大清朝一统江山千秋万代的四阿哥有些不舒服,好像被人当头打了一棍子。但跟着就升起万丈豪情来。前朝皇帝丢了他的江山,满人入关是承天授命,万民所向。
自我激励一番后,再翻开奏折就没那么激动了。
四阿哥开始摘录时,八阿哥也面壁结束了,他目光炯炯有神,坐下后也是一言不发,埋头抄录。三阿哥也散步结束了。太子坐在上首,看着下面的三个兄弟都一脸严肃,欣慰的笑了。
想当年他第一次看到皇阿玛拿出前朝奏折看时,也是吃惊了很久。皇阿玛告诉他,满人出身草原,那里跟汉人的江山是完全不同的地方。
“如果不学习汉人怎么治理他们的江山,只是打下来是没有用的。我们早晚会让汉人给赶回草原去,”皇阿玛复杂的轻轻抚摸着奏折的明黄封皮。
满人太少,汉人太多。
太子从那时起,就觉得好像有无数的汉人在他们满人的背后虎视眈眈,时刻等着找机会把他们打回草原。这江山打起来容易,坐起来难。
四点用过点心,赶在宫门下千两前,太子送三、四两位阿哥出门。八阿哥倒是可以多留一阵,反正阿哥所在宫里。
两位阿哥走到岔道口挥手做别,然后各自回府。
四阿哥带着随从纵马疾驰,周围避让的行人多是满人。内城中汉人还是不多的。以前四阿哥从未想过汉人和满人的人口多寡的问题,但现在想一想,这内城中有多少满人?而城外又有多少汉人呢?
他竟然觉得背上渐渐发寒。
回到府内,书房里还摆着昨日他看的书。他换过衣服后,给昨日没看完的几本书里夹上书签放到一边,从书架上拿下近几年的邸报坐下细细翻看。以往他不过是匆匆翻过,关注的也是各家族在邸报中的势力分布,比如佟佳氏和各旗主王爷等。
这次他从州县等地看起,边看边拿过旁边的纸笔进行抄录。
一忙起来就忘了时间。苏培盛在太子那里时是在殿外侍候的,并不清楚里面发生了什么。但四阿哥不用膳就是他的责任了。他犹豫半天,看着四阿哥合上一本,将要去拿下一本时,上前插嘴道:“爷,您昨日说要去李主子那里用晚膳的……现在……”
四阿哥愣了下,看一旁的西洋座钟,上面的指针已经是快八点了。可邸报还没看完……他问道:“她用了吗?”
苏培盛道:“刚才奴才使人去看过,李主子还没叫膳。”停了停,道:“李主子喊人准备的是牛肉卤的捞面。”
四阿哥在宫里时就很喜欢吃面,尤其喜欢各式冷拌菜的捞面。
果然苏培盛这么一说,四阿哥就想起牛肉清汤和浓浓的牛肉卤,里面放着黑木耳和黄瓜粒。汤鲜味美,料足香浓。
他从四点起就什么都没吃了,想不起来时还好,这会儿想起来了就觉得胃都快饿穿了。
苏培盛一直小心等着,见四阿哥不去拿奏折,而是站起来吩咐了声:“去你李主子那里吧。”他才松了口气,赶紧叫人点灯笼。
从屋里走到院子里才听到满院的虫鸣,人和灯笼一靠近就消失了。四阿哥想起小时候和小太监在宫里的角落里掀开地砖石板找西瓜虫的事了。刚把西瓜虫捏起来,它就团成一个圆球,壳很硬,花纹却不像西瓜。他还问过侍候他的小太监为什么叫西瓜虫,小太监也不知道,只好答:“奴才打小就知道它叫西瓜虫,人人都这么叫……”
人人都这么叫,也就不管它团起来到底像不像西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