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薇想起以前的妈妈告诉过她,说小孩子从小接触宠物能提高免疫力。说她小时候特别容易发烧,后来妈妈养了两只兔子给她。那时还不兴宠物免,就是两只菜兔。还晒了很多小时候她和兔子一起拍的照片给她看,她站在兔子身边看着跟兔子差不多大。
她都不记得以前家里养过兔子这种萌物!!
后来据妈妈说,她就很少发烧了。而兔子是送人了,应该是祭五脏庙了。
总之,在没有疫苗等现代医学手段的前提下,这也是一个办法,而且是曾由她亲自实践过的(虽然本人不记得)。
就在李薇发愁要怎么瞒过四阿哥让百福和小格格多接触时,四阿哥去出差了。
去年黄河发大水,从河南到山东一路都遭了灾,皇上也是下旨抚赈,又是免税赋又是自己减膳,一众大臣也跟着做,众志成城把这灾给熬过去了。现在总要去看看这灾区都怎么样了?官府把钱都花到哪里去了?用了几成修黄河?灾区的田都复耕了没有?流民回流几成?
这些皇上都打算让四阿哥去看一看,保守估计他这一去至少是一年,多了一年半都有可能。
皇上和太子商量的时候,在三阿哥和四阿哥两个人选之间纠结。三阿哥年长,已经有了嫡子,可人比较好空谈,对文人的好感太重,怕派他去再让人哄回来。
四阿哥务实,就是年纪小些,再加上目前府里只有两个格格,还没儿子。
最后还是定下了四阿哥,毕竟这次去不是表面功夫,不是办实事的去了也白去。随行官员一一选定,然后把四阿哥叫到宫里下了旨。皇上拉着四阿哥先是勉励,再是打击,让他跟着诸位大人出去要多听少说,还有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给他派了二十个侍卫和五百护军,早去早回。
之后太子又拉走交待。太子比较实在,不说虚的,先把从户部、吏部调来的河南上到一方巡府,下到一县父母各级官吏的履历和近年各地免税赋的总额,拨去的粮款等一总全搬给四阿哥,道在这些文书四阿哥不能带走看,最近几天就早点来晚点走吧,拼着在出发前能看个囫囵就行。
四阿哥就长在了太子这里。凌晨刚开宫门就进来,晚上要下千两关宫门再走,要不是太子这里有女眷住不开,他都愿意住下开夜车。
随行官员中也有前来找四阿哥混脸熟的,虽然有阿哥不得结交外官的说法,但打着公务的招牌也无人在这时跳出来唱反调。四阿哥趁机结交了几个经年老吏,虽然不好把他们要回自己府里当个幕宾,也求他们介绍几个相熟的,四阿哥府虚位以待。
出京前,四阿哥已经对此行的大致情况了然于胸。
皇上的嘱托,太子的叮咛,他都做到了心中有数。他这次去的主要任务不是抓贪官,可以说各级府衙小贪无妨,只要把事情办好就行。比如境内无流民啊,田地的复耕有七八成能应付来年啊,黄河沿岸不至于说都是空村空屋,百姓能吃个三成饱,不至于卖儿卖女来活命他就知足了。
条件放的如此之低,四阿哥觉得这趟出去还是应该很顺利的。官员们再贪腐,也该知道当面留一线,日后好相见的道理。把百姓都逼死了,他们这官也当不下去嘛。
比起四阿哥的美好心愿,四阿哥府里就是另一种情形了。
福晋首先觉得太不凑巧。最近她和四阿哥的关系好着呢,正想趁热打铁怀个孩子,谁知就要出去一年多。可四阿哥正是年轻打拼的时候,现在又不是在草原上,阿哥们除了一个大阿哥外就没有领兵的。不打仗去哪里刷功劳?没功劳怎么挣爵位?
所以四阿哥这一去,她不但不应该生气,反而应该高兴。毕竟四阿哥有出息,她是第一受益人。李格格再受宠也没她的份。
于是,福晋跟大嬷嬷商量着怎么给四阿哥准备行李。
福晋比较小心,总怕准备的太多给四阿哥添乱,所以只交待各种药材多准备一些,厚衣服多带两身,薄衣服少一些,到当地买也来得及。毕竟出去一年呢,带足一年的东西不如多带些银子轻便。
轻车简从嘛。
大嬷嬷却是另一种做法,她开出来的单子足有三尺长。除了家里现有的,还要到外面大量采买。
“穷家富路,宁可现在麻烦些,也免得到路上要用时没有。”大嬷嬷道,“阿哥这一去就是一年多,吃喝穿用都要在路上。有时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有银子都买不到东西。”何况阿哥出门,随从都有小一百,还怕没骡车驮东西?
福晋才发现她考虑的方向有误。四阿哥再简朴,他本人也是个阿哥,该有的排场都要有。大嬷嬷到底是从宫里出来的,从来不嫌四阿哥排场大,只怕不够大。
于是连车上烧的炭都装了两车,其他的如马桶、浴桶一类也在清单上,福晋就毫不吃惊了。最后果然收拾出来了二十几辆车,跟车的随从都有六十多人。前院书房里的人几乎全带出去了,就留了个张德胜带着两个小太监看家。书房门一锁,谁都不用开了。
后院里,大嬷嬷还安排了四个丫头随行,三位格格现在都有空,看四阿哥要带哪个了。福晋略愣,带丫头和格格出门可以理解,只是这次难道又要被她们走在前头?
四阿哥心里是想带李氏出去,可李氏刚出月子没几天,出去后舟车劳顿,餐风饮露,想也知道李氏的身体未必能顶下来。宋氏自从生了个体弱的大格格后,四阿哥对她总有些不舒服。武氏是年轻,他也还没厌烦,可是想起他这一走,后院里就李氏带着刚出生的二格格,就算有大嬷嬷照顾也不是万无一失。
干脆一个都不带。福晋听后松了口气,四个丫头都是下人不足为虑。
李薇送四阿哥出门时只想感叹:终于走了。听说皇上让他出差是两个月前,一口气准备了两个月才走成。这也太浪费时间了。她刚知道的时候也是离情依依了好几天,还亲手做鞋给他。结果做了十七双鞋才把他送走,什么离情都消耗完了。
这鞋也是李薇想的新鲜点子。满人穿的多数是靴子,靴子底一般是牛皮的。进入中原后,他们也学会了用硬布浆成的鞋底子,这个更透气。李薇是借鉴了现代的观点,用不易断裂的木头在硬布浆的鞋底子下面加一层,还要在底做出各种花纹增加摩擦力。
没办法橡胶的鞋底她是力有未逮啊。
做出来的鞋子底略沉,但能走远路,抗磨啊。而且鞋底不易坏,鞋面有磨损可以直接换个鞋面,相当省事。
李薇内牛满面,终于能苏一回了。穿越不发明东西简直就好像没穿过一样。
关于这个鞋子底的想法早在头一次学穿花盆底的时候就有了,主要是这种苏法李家扛不住。也就是四阿哥府,她能对工匠说‘找一种不易有裂纹,不易断裂的木头做成一寸五分或两寸的鞋底’。谁知道工匠试了多少种木头?都有多名贵?
反正最后工匠送来的鞋底非常美观大方,上了好几遍的桐油和漆,好像是为了增加它的韧性。李薇再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把新式鞋底粘在做好的鞋子上用铜钉固定,乍一看很像现代的松糕鞋,底略厚啊。
在四阿哥来后让他试了试,瞬间觉得他比以前高了一点点,海拔不一样了。
四阿哥在屋里、院子里来回走了几圈,回来看李薇一脸不安的连声问他:“好走吗?会不会太硬?太沉?”
“你走花盆底会太沉吗?”四阿哥难得有心情当着外人的面调侃她。
这鞋底让四阿哥很满意,发话抓紧时间给他所有的鞋都镶上。
“你想给这种鞋底起个什么名字?”四阿哥问李薇。
“千里路吧?”李薇道,“当时就是想让您出门时走路方便些,不费脚。”
当晚,两人在帐子里时,四阿哥向她解释,他原来是想带她一起去的,“只是这一路出去,沿途的市镇都萧条了不少,虽然是春日也不能赏景。也不比江南或塞上,有繁华盛景可供消磨。你刚出月子,身体要养回来还要过一阵,小格格是早产,也离不了你的看顾。”
李薇听着只顾点头,说这么多只是表示他不带她的原因。其实只要说一句就好,她又不会误会他。
“爷,我都听您的。”李薇趴在他怀里再三表决心。
四阿哥叹气,“怎么能都听我的呢?你自己也要有主意才行。”这一走就是一年多,也不知道她自己在府里能不能顾得住自己和孩子。
这李氏的心眼估计是全使到他身上了,看那鞋子底好用还方便,又不费银子,有了鞋底子随便哪个工匠都能做,简单易得。刚听说他要出门就能想出这个来,不由得他不感念她的一片真情。
要是能分出一半心神来放在她和孩子身上,他也不至于出个门都这么担心。
想了想还是忍不住交待她,“咱们府里人口虽然简单,可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你一向没什么心计,平时也不去与人结交,以前只是自己还好,现在添了个孩子,总要学着长些心眼。”
她都不记得以前家里养过兔子这种萌物!!
后来据妈妈说,她就很少发烧了。而兔子是送人了,应该是祭五脏庙了。
总之,在没有疫苗等现代医学手段的前提下,这也是一个办法,而且是曾由她亲自实践过的(虽然本人不记得)。
就在李薇发愁要怎么瞒过四阿哥让百福和小格格多接触时,四阿哥去出差了。
去年黄河发大水,从河南到山东一路都遭了灾,皇上也是下旨抚赈,又是免税赋又是自己减膳,一众大臣也跟着做,众志成城把这灾给熬过去了。现在总要去看看这灾区都怎么样了?官府把钱都花到哪里去了?用了几成修黄河?灾区的田都复耕了没有?流民回流几成?
这些皇上都打算让四阿哥去看一看,保守估计他这一去至少是一年,多了一年半都有可能。
皇上和太子商量的时候,在三阿哥和四阿哥两个人选之间纠结。三阿哥年长,已经有了嫡子,可人比较好空谈,对文人的好感太重,怕派他去再让人哄回来。
四阿哥务实,就是年纪小些,再加上目前府里只有两个格格,还没儿子。
最后还是定下了四阿哥,毕竟这次去不是表面功夫,不是办实事的去了也白去。随行官员一一选定,然后把四阿哥叫到宫里下了旨。皇上拉着四阿哥先是勉励,再是打击,让他跟着诸位大人出去要多听少说,还有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给他派了二十个侍卫和五百护军,早去早回。
之后太子又拉走交待。太子比较实在,不说虚的,先把从户部、吏部调来的河南上到一方巡府,下到一县父母各级官吏的履历和近年各地免税赋的总额,拨去的粮款等一总全搬给四阿哥,道在这些文书四阿哥不能带走看,最近几天就早点来晚点走吧,拼着在出发前能看个囫囵就行。
四阿哥就长在了太子这里。凌晨刚开宫门就进来,晚上要下千两关宫门再走,要不是太子这里有女眷住不开,他都愿意住下开夜车。
随行官员中也有前来找四阿哥混脸熟的,虽然有阿哥不得结交外官的说法,但打着公务的招牌也无人在这时跳出来唱反调。四阿哥趁机结交了几个经年老吏,虽然不好把他们要回自己府里当个幕宾,也求他们介绍几个相熟的,四阿哥府虚位以待。
出京前,四阿哥已经对此行的大致情况了然于胸。
皇上的嘱托,太子的叮咛,他都做到了心中有数。他这次去的主要任务不是抓贪官,可以说各级府衙小贪无妨,只要把事情办好就行。比如境内无流民啊,田地的复耕有七八成能应付来年啊,黄河沿岸不至于说都是空村空屋,百姓能吃个三成饱,不至于卖儿卖女来活命他就知足了。
条件放的如此之低,四阿哥觉得这趟出去还是应该很顺利的。官员们再贪腐,也该知道当面留一线,日后好相见的道理。把百姓都逼死了,他们这官也当不下去嘛。
比起四阿哥的美好心愿,四阿哥府里就是另一种情形了。
福晋首先觉得太不凑巧。最近她和四阿哥的关系好着呢,正想趁热打铁怀个孩子,谁知就要出去一年多。可四阿哥正是年轻打拼的时候,现在又不是在草原上,阿哥们除了一个大阿哥外就没有领兵的。不打仗去哪里刷功劳?没功劳怎么挣爵位?
所以四阿哥这一去,她不但不应该生气,反而应该高兴。毕竟四阿哥有出息,她是第一受益人。李格格再受宠也没她的份。
于是,福晋跟大嬷嬷商量着怎么给四阿哥准备行李。
福晋比较小心,总怕准备的太多给四阿哥添乱,所以只交待各种药材多准备一些,厚衣服多带两身,薄衣服少一些,到当地买也来得及。毕竟出去一年呢,带足一年的东西不如多带些银子轻便。
轻车简从嘛。
大嬷嬷却是另一种做法,她开出来的单子足有三尺长。除了家里现有的,还要到外面大量采买。
“穷家富路,宁可现在麻烦些,也免得到路上要用时没有。”大嬷嬷道,“阿哥这一去就是一年多,吃喝穿用都要在路上。有时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有银子都买不到东西。”何况阿哥出门,随从都有小一百,还怕没骡车驮东西?
福晋才发现她考虑的方向有误。四阿哥再简朴,他本人也是个阿哥,该有的排场都要有。大嬷嬷到底是从宫里出来的,从来不嫌四阿哥排场大,只怕不够大。
于是连车上烧的炭都装了两车,其他的如马桶、浴桶一类也在清单上,福晋就毫不吃惊了。最后果然收拾出来了二十几辆车,跟车的随从都有六十多人。前院书房里的人几乎全带出去了,就留了个张德胜带着两个小太监看家。书房门一锁,谁都不用开了。
后院里,大嬷嬷还安排了四个丫头随行,三位格格现在都有空,看四阿哥要带哪个了。福晋略愣,带丫头和格格出门可以理解,只是这次难道又要被她们走在前头?
四阿哥心里是想带李氏出去,可李氏刚出月子没几天,出去后舟车劳顿,餐风饮露,想也知道李氏的身体未必能顶下来。宋氏自从生了个体弱的大格格后,四阿哥对她总有些不舒服。武氏是年轻,他也还没厌烦,可是想起他这一走,后院里就李氏带着刚出生的二格格,就算有大嬷嬷照顾也不是万无一失。
干脆一个都不带。福晋听后松了口气,四个丫头都是下人不足为虑。
李薇送四阿哥出门时只想感叹:终于走了。听说皇上让他出差是两个月前,一口气准备了两个月才走成。这也太浪费时间了。她刚知道的时候也是离情依依了好几天,还亲手做鞋给他。结果做了十七双鞋才把他送走,什么离情都消耗完了。
这鞋也是李薇想的新鲜点子。满人穿的多数是靴子,靴子底一般是牛皮的。进入中原后,他们也学会了用硬布浆成的鞋底子,这个更透气。李薇是借鉴了现代的观点,用不易断裂的木头在硬布浆的鞋底子下面加一层,还要在底做出各种花纹增加摩擦力。
没办法橡胶的鞋底她是力有未逮啊。
做出来的鞋子底略沉,但能走远路,抗磨啊。而且鞋底不易坏,鞋面有磨损可以直接换个鞋面,相当省事。
李薇内牛满面,终于能苏一回了。穿越不发明东西简直就好像没穿过一样。
关于这个鞋子底的想法早在头一次学穿花盆底的时候就有了,主要是这种苏法李家扛不住。也就是四阿哥府,她能对工匠说‘找一种不易有裂纹,不易断裂的木头做成一寸五分或两寸的鞋底’。谁知道工匠试了多少种木头?都有多名贵?
反正最后工匠送来的鞋底非常美观大方,上了好几遍的桐油和漆,好像是为了增加它的韧性。李薇再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把新式鞋底粘在做好的鞋子上用铜钉固定,乍一看很像现代的松糕鞋,底略厚啊。
在四阿哥来后让他试了试,瞬间觉得他比以前高了一点点,海拔不一样了。
四阿哥在屋里、院子里来回走了几圈,回来看李薇一脸不安的连声问他:“好走吗?会不会太硬?太沉?”
“你走花盆底会太沉吗?”四阿哥难得有心情当着外人的面调侃她。
这鞋底让四阿哥很满意,发话抓紧时间给他所有的鞋都镶上。
“你想给这种鞋底起个什么名字?”四阿哥问李薇。
“千里路吧?”李薇道,“当时就是想让您出门时走路方便些,不费脚。”
当晚,两人在帐子里时,四阿哥向她解释,他原来是想带她一起去的,“只是这一路出去,沿途的市镇都萧条了不少,虽然是春日也不能赏景。也不比江南或塞上,有繁华盛景可供消磨。你刚出月子,身体要养回来还要过一阵,小格格是早产,也离不了你的看顾。”
李薇听着只顾点头,说这么多只是表示他不带她的原因。其实只要说一句就好,她又不会误会他。
“爷,我都听您的。”李薇趴在他怀里再三表决心。
四阿哥叹气,“怎么能都听我的呢?你自己也要有主意才行。”这一走就是一年多,也不知道她自己在府里能不能顾得住自己和孩子。
这李氏的心眼估计是全使到他身上了,看那鞋子底好用还方便,又不费银子,有了鞋底子随便哪个工匠都能做,简单易得。刚听说他要出门就能想出这个来,不由得他不感念她的一片真情。
要是能分出一半心神来放在她和孩子身上,他也不至于出个门都这么担心。
想了想还是忍不住交待她,“咱们府里人口虽然简单,可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你一向没什么心计,平时也不去与人结交,以前只是自己还好,现在添了个孩子,总要学着长些心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