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即,他也表现出一副谦虚和激动之态,客客气气与蔡锷握了握手,又用诚挚的语气说道:“在下也只是班门弄斧,不过是说了一些异想天开的话,最多是拾松坡将军之牙慧。在下才疏学浅、资质轻薄,能与松坡将军共论军事实属大幸,更不敢与松坡将军并论英雄。”
蔡锷等人在总统府已经有一些时日了,对袁氏众人子弟那是抬头不见低头见。但是他们都普遍的认为袁氏子弟多是傲慢或者无所谓之辈,即便是袁克定为了拉拢支持者先故意显得礼贤下士,那也是为了“礼贤下士”而礼贤下士,简直是一眼可以看破。
然而今天与袁肃初次见面,万万没想到年纪轻轻能够坐拥东直隶八县又兼得淮河两县的“大都督”,不仅一点没有少年得意的猖狂,相反还是如此温和恭谦,颇有古代年少军资的作派。只这一下子,立刻就增进了众人心中的好感。
“哈哈,小袁公子如此过谦,反倒把我们当外人了不是。”蔡锷爽快的笑道。
“不敢,不敢,在下之言断然不敢有冒犯之意。”袁肃连忙说道。
“来来来,先坐下再说。”
寒暄罢了,众人相继落座。蔡锷显得劲头十足,立刻就进入了正题。他没有与袁肃讨论自己一番对国防军事的长篇大论,而是选择更切实际的制式武器这一环节来入手。他先评价了一下袁肃提供的新式武器设计图,但是因为没有见过实际的步枪,所以还不能做过多的断言。简单来说,这支新式步枪从大战略角度确实符合中国目前国情需要,但制式武器不单单是步枪,包括大炮、飞机、重机枪、手榴弹等等,都应该有统一化的联系。
如今这支新式步枪因为太新,许多参数无法确认,是否能真正与其他制式武器建立联系还是未知数。所以要想推广这支新式步枪,那就得尽快生产一批试验枪,进行更详细、更深入的论证和测试。
听完蔡锷的话,袁肃当真有几分心虚,对方不愧是真正的军事家,不仅能把一些复杂的理念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而且表达的还一针见血。
“松坡将军所言极是,目前在下已经在安排赶工生产一批试验枪,届时还得再劳烦松坡将军参与新式步枪的测验论证。”他语气中带着不遮掩的钦佩,说话时的姿态更显得恭敬。
“什么劳烦不劳烦,蔡锷承蒙大总统不嫌弃,协助国府整顿全军,武器这一块儿亦属于职责所在。倒是还希望小袁公子能多一些心思,尽快落实这些赶工的事。”蔡锷笑着说道。
“一定一定。”
刚刚聊完这件事,门外走来一名侍从官,通知会议室已经准备好,段总长等人稍后即到。于是夏寿康又招呼蔡锷、蒋百里等人前往陆军部会议室,同时顺带邀请袁肃一同前往旁听,并说这是大总统专门吩咐的意思。
袁肃倒是感到很是奇特,没想到自己还能跟着一起去参加陆军部的会议。不过反正这几日也没什么事,跟着一起去说不定还能打听到一些内部消息。
一行人随即起身跟着之前来通报的侍从官,移步来到陆军部的大会议室。
刚走进会议室,就看见会议桌左右已经等候了许多陆军部的高级官员。夏寿康跟在袁肃身边,低声向袁肃做了一些简单的介绍。不过这些高级官员并不是什么值得一提的角色,大多是文职军官,实际上没有什么太多权力。唯独在会议桌首端不远的地方站着的一人,却是段祺瑞的得力干将、陆军部次长徐树铮。
----
强烈推荐一部书,李敖的《蒋x介x石评传》,功力相当深厚。
第9章,内部矛盾
蔡锷等人的出现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关注,许多官员甚至连一声招呼都不打,也没有人招呼这边落座。会议室的气氛多多少少显得有几分尴尬和生分。夏寿康也不好多说什么,只是似是而非的压低声音,招呼袁肃这边先落座。
傅良佐倒是还能有几分圆场的作用,他笑着招呼蔡锷、蒋百里和阎锡山三人落座。
大家彼此之间都没有说话,陆军部的官僚们则偶尔的三三五五交头接耳,全然没有把蔡锷等人放在眼里。袁肃下意识的看了蔡锷一眼,蔡锷依然是一副气定神闲的样子,并没有任何情绪显露在脸上。
单单眼前这一幕,已经让袁肃心里明白了许多道理。北洋集团是容不得一个人外人在指手画脚,尤其还是一个从云南来的人。他不清楚这是北洋集团排外的习俗,又或者是段祺瑞担心袁世凯会利用蔡锷来夺自己的权。就历史上描述的段祺瑞,理应不会在乎个人荣辱。所以排挤蔡锷还是因为北洋集团内部容不得外人。但到底是什么原因,也不能一概而论。
又过了一会儿,会议室外传来承启官的呼声:“陆军部段总长到。”
声音刚落,大门外就传来一阵脚步声,段祺瑞个子不算高,整个人又瘦又黑,身上的军服是由以前的旧军服直接改来,已经显出很陈旧的样子。他脸上没有任何好看的表情,走起路来颇有雷烈风行的风范。走进会议室后,他从身后的随员手中取了一些文件,快步又来到会议桌首座,示意众人不必起身行礼。
“时间不等人,毋须多礼。咱们直接进入正题吧。”段祺瑞声音有几分枯乏,就好像从来不带感情说话一样,给人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
此次会议需要讨论的,是关于蔡锷前几天呈交到陆军部整顿北洋全军与中央军的一系列文件,今日段祺瑞专门召开会议,就是要对这一系列文件做出答复。
段祺瑞在宣布进入正题之后,马上便开始讨论蔡锷所提出的一系列方案的可行性。他一开始的语气和态度还算正常,很多事情都逐条逐条的讨论,包括如何规范北洋军军纪、如何加强军队集中管理、裁汰旧式部队等等。其中有几项内容在经过蔡锷一番解释之后,段祺瑞还是表示同意接受。
可是到了后面,随着讨论的问题越来越尖锐,尤其是关于团旅级以上军官的重新评核,杜绝结党营私和辞退不合格军官方面,以及关于中央军今后于北洋政府的地位、军费预算等问题,会议室内的气氛一下子就有了明显的改变。
段祺瑞倒是没有急着率先对蔡锷发难,反而是一旁的徐树铮以及其他陆军部官员们,态度很快就变得激烈起来。徐树铮在整个京城飞扬跋扈的气焰早已是众所周知,如今在陆军部自己的地盘上更是狂傲至极,根本就没把蔡锷当作是少将军官,反而更像是上司在教训一个不懂事的新人似的。
“团旅级军官的人事问题,凭什么由你在指手画脚?你说评核就评核?”
“就是,你只是总统府的顾问,军官任免兹事体大,稍有不慎必引起兵心变动。亏你还自诩是什么留学军事的高材生,竟连这一点道理都不懂?”
“评核之事向来都有,有你操心什么劲?”
“即便大总统要另立中央军,如今中央军只九个师番号,就算算上小袁公子三个旅,也远远没有各省陆军番号之多。凭什么中央军的军费预算要占大头?这算什么道理。”
众人驳斥的语气一浪高过一浪,气氛显得异常的激烈和具有攻击性。
袁肃是没有见过蔡锷所呈交上去的那些文件,也不知道文件究竟是什么内容。但是他相信既然蔡锷能提出问题,那就一定会有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显然陆军部并非是针对这些文件,而是针对蔡锷这个人,所以不管有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些官僚都不会买账。
面对陆军部众多军官如此汹涌的质问,蔡锷一开始是有几分疑惑,随即脸色渐渐释然。他没有任何过多的表情,仅仅是耐心的听着众人近乎谩骂的质问。等到所有人把话说的差不多的时候,他这才不疾不徐的开口:“诸位,你们的疑惑我都可以一一解答,但问题是我的解答你们当真可否听得进去。我认为现在最大的问题,并不是你们提出来的这些问题,而是陆军部是否真有决心支持大总统的这次军事改革。”
这番话的意思已经十分明显,在蔡锷呈递给段祺瑞的那几份文件当中,其实早就把很多东西都写的清清楚楚。陆军部这些官僚的质问,一半是根本没有仔细看过他的文件,完全是凭空所想的发问,另外一半则是提出的问题根本与自己所阐述的内容毫无关系。
简单一句话,那就是陆军部不是在质问,而是在横加刁难。
徐树铮冷冷的哼了一声,说道:“蔡松坡,你什么意思,别动不动就把大总统推出来当挡箭牌。我看你就是浪得虚名,根本没了解清楚咱们北洋军的实际情况,就妄加进行所谓的改革,哼,现在反倒还敢问我们起来?”
蔡锷冷笑了两声,他早就料到陆军部这些官员肯定不会轻易跟自己合作,但是这毕竟是中华复兴的大事业,哪怕再困难也要做足所有的尝试。当即,他把心一横,郑重其事的说道:“那好,你们现在都别说话,我把你们刚才质问我的话一个一个来回答。”
随即,他带着几分愠怒的神色,滔滔不绝的开始回答陆军部官员们提出的质问。
整整花了二十多分钟,他中间没有任何停顿,无论是一知半解的问题,还是任意捏造的问题,全部都毫无遗漏的做了解答。他将自己在文件中所撰写的内容,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又做了一遍复述,什么评核、该怎么评核、由谁去评核、评核之后如何安抚部队等等,不仅说的头头是道,而且是毫无缺漏。
至于那些捏造出来的质问,他没有给这些人留一点面子,直接劈头盖脸的一番讽刺,最后又简单一句话让这些人拿文件仔细再看看。
袁肃倒真是没料到,蔡锷不仅有如此之高的军事素养,更是由舌战群儒般的气势。要知道这么多人口多舌杂,单单提出的那些问题就够凌乱的,更别说要记下这些人的问题然后一一来做解答。
陆军部众官员在听完蔡锷的一番之后,一个个都傻了眼,也有一些人面露羞愧之色。
就在这时,段祺瑞总算开口说道:“开会的目的就是要讨论各种情况,军事改革非同小可,稍有不慎那就有可能酿成大祸。关于你所提出的这些改革方案,我认为最大的不妥就是把所谓的中央军和北洋军强分你我,什么叫中央军?什么叫北洋军?咱们中国军队还分这么多花样,这是要搞分裂呢还是指责谁要当军阀呢?”
蔡锷正打算开口辩解,然而话刚刚到嘴边忽然又止住了声音,继而脸色陷入一股强烈的疑惑。他微微低下头,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眉宇间越蹙越紧。过了许久之后,他忽然缓慢又冗长的吁出了一口气,彷佛总算想通了一些问题。
徐树铮见蔡锷没有说话,以为对方是无言以对,于是冷笑着讥讽的说道:“我看大总统也只是一时兴起罢了,什么中央军什么北洋军,我看到底都应该是政府军才是。”
直到散会,蔡锷都没有再开口说话。
从会议室退了出来,袁肃心中有很多疑问,其一是这次会议到底讨论出什么结果来了?其二是蔡锷为什么突然不说话。他相信蔡锷绝对不是理亏,因为关于建立中央军系统这一点,自己也曾向大总统叔父进言,中央军和北洋军从系统上是有很大的区别,但从性质上却没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可以说,中央军是一个先头建立的系统模式,然后将北洋军一一过渡变成中央军。连他都能做出回答,蔡锷自然也应该能回答。
袁肃原本打算在出来之后找蔡锷谈一谈,询问一下对反当时心中是如何念想。
不过蔡锷在走出会场后,蒋百里一直跟在身旁着急的询问,但对方依旧是一副凝重的脸色,一言不发,什么都没有顾及,只是迈着“不疾不徐”的步子“匆匆”离去了。
在返回招待所的路上,一直陪同在一侧的夏寿康叹了一口气,对袁肃说道:“唉,咱们北洋内部对大总统建立中央军一事一直都有不同的说法,不管是向着大总统的还是向着段总长的,很多人都对如此贸贸然建立中央军很不放心。”
袁肃对此有所耳闻,但是却没听说过连向着袁世凯的一派也不放心这件事,按理说中央军建立就是为了让大总统更好、更直接的控制军权,避免和降低军阀割据的情况才是。他用疑惑的语气问道:“此话怎讲?”
夏寿康再次叹了一口气,说道:“段总长跟了大总统这么久,大总统什么想法,他难道还不清楚吗?但是我相信,倘若大总统是让段总长来负责建立中央军,这件事一定能办的妥妥当当,只可惜大总统想要整顿北洋全军的目的,就是在针对北洋的一些权势元老,所以这件事只能是针锋相对的走下去。”
袁肃微微的点了点头,心中暗叹:北洋就从来没有团结过。
夏寿康继续说道:“那些向着大总统的人,大的方面认为整顿北洋全军是有必要,但是并不是贸贸然的另开炉灶建立什么中央军,就算要建立中央军也不应该操之过急,而应该循环渐进。说白了,大家都是担心大总统走出这一步会导致北洋各部的缝隙越拉越大,甚至会酿成更严重的后果。”
袁肃感叹的说道:“原来如此。不过,看得出来我叔父是势在必行,只是今天这次会议恐怕弄得松坡将军很不愉快,也不知道接下来到底会怎么样。”
夏寿康摇了摇头,苦笑着说道:“大总统势在必行不错,但我相信大总统并不是势在必行要进行军事改革,而是势在必行来给那些昔日的老部下一个告诫。倘若没有人反对的话,或许一蹴而就让这次军事改革彻底办下去。可一旦事情超出大总统所能控制的范围之外,那才是真正的不好说了。”
袁肃看了夏寿康一眼,他意识到夏寿康是在暗示一件事,那就是一旦北洋集团内部压力过大,叔父袁世凯未必会能坚持推行军事改革。倘若真是如此,那倒是与历史上的情况一模一样了。他倒是很希望这次军事改革能坚持贯彻下去,最起码一定要拉拢蔡锷站在北洋政府的立场上,否则接下来的国家内战可不像二次革命那样小打小闹了。
第10章,小年宴会
一月十八日是中国传统的小年,这一天袁世凯在怀仁堂宴会厅设下了家宴宴席。
不过对于袁世凯来说,家宴宴席往往都不是纯粹的家人聚餐,无论是以往几年的小年、除夕等节日,又或者是其他什么时候的传统佳节,他都会邀请一些并非是袁家的客人赴宴。这几乎已经成了袁家家宴的一项传统,而这个传统据说在泹上村那会儿就已经出现了。
小年的家宴是在晚上,从这天早上开始,总统府的侍从和仆人们就在宴会厅张罗布置。从后院到厨房,再从厨房到宴会厅,处处都能看到忙碌的身影来来往往,处处也都能看到热闹和喜庆的气氛。
到了下午时,袁克定派了他的一个侍从来到北海招待所,通知袁肃四点钟的时候就过到怀仁堂来,还专门吩咐了一辆马车在招待所门口随时侯用。
袁肃来到北京前前后后已经有七天时间,该办的正经事基本上已经办了,从袁克定那里获得的五十万投资,昨天下午刚刚送来一张交通银行的本票。推动中国工业化的政策,在前天下午那会儿开了一次会议,他本人也到场参加,虽然熙熙攘攘一下午没讨论出什么结果,甚至都不知道这些部员们在讨论什么,但他相信开年之后多少会有一些政策派出来。
哪怕这些政策真正是没有什么意义,可最起码能够起到一定的“煽风点火”作用,如此一来多少还是能带动国内工业的发展。
至于新式步枪的制式化应用方面,除了上次袁肃出席了陆军部会议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下文。袁世凯没有再来找他谈过这件事,蔡锷、蒋百里二人也都不知道踪影。在这件事上,他多少还是有几分担心,制式步枪是一笔大买卖,其中有不少利益可图,另外制式步枪也的的确确能提高北洋军的战斗力。
除此之外,尽管新式步枪只是属于此次军事改革的一个插曲,但是他还是很担心因为上次陆军部会议的不愉快,而引起蔡锷对北洋政府的彻底失望。可是即便担心,按照历史上的情况来说,十之八九也当真会是如此。
所以在这两天的时间里,袁肃最主要的心理活动就是思索着如何拉拢蔡锷。
哪怕蔡锷不能在北洋政府得到好的发展空间,也要尽可能将其拉拢到个人麾下。
可是以蔡锷这样的高级将领、地区领袖,怎么可能屈居在他这小庙宇之下?
下午四点钟还不到,袁肃便动身前往南海的怀仁堂。在怀仁堂大门口早有专门的侍从负责接待,下车时他倒是注意到怀仁堂大门口还停泊着三、四辆其他的马车,看来今晚自己的叔父倒是邀请了不少其他人来参加家宴。
进门之后,一番转弯抹角来到后院宴会厅正对面的小客厅,有几位袁氏子弟都在这里。不过袁肃倒是发现,袁四公子克端倒是没在,只有袁克文、袁可良以及另外几位晚辈。陪同袁克文的还有张镇芳的公子张伯驹。张镇芳与袁世凯早有亲戚关系,张伯驹自然也不算外人。
众人见了面之后,袁克文、袁可良都算是很有礼貌,起身与袁肃握手寒暄一阵。
这是到总统府几日来,袁肃第一次与这些袁氏子弟见面,倒是袁克定没有好好引见,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不过好在去年过年时,他倒是与众人都见过面,因此彼此之间都是有印象和熟份。尤其是张伯驹,张镇芳多少对他有恩,而且当年在直隶总督任上关系也不错,只不过张伯驹常年在北京,所以见面不多。
张伯驹对袁肃印象同样很深刻,哪怕见面不多,但每次返回家中时,多少会从妹妹张涵玲和父亲张镇芳口中听到一些消息。
在袁克文的招呼下,袁肃就坐在张伯驹的旁边。张伯驹毕竟是书香门第,又经常出入书画古籍的场所,颇有文人的温文尔雅,他主动与袁肃攀谈了起来,先是循规蹈矩询问一番近况,之后则是说了一些家事。
“去年年中时我刚过去开封住了一段时日,家中听说我北京与你见过面,一直在询问克礼你的近况。说来惭愧,关于克礼的消息,其实我所知道的与报纸上报道的并不差别。前年回家时,家父已经与我提及克礼你的事情,大家都是自家人,又都在北方这边活动,自然是希望彼此能够互为照应。”张伯驹带着亲近的笑容说道。
“说来也是弟有过错,当初弟在直隶还只是区区参谋副官,若非张伯伯提拔,岂能有今时今日的身份地位?又岂能入堂与诸位兄弟并座。弟每每省念,为我指明前程者是张伯伯,于我知遇之恩者是为大总统叔父,此二人弟今生今世不敢忘恩。正所谓饮水思源,总想找机会前往开封拜会张伯伯,只可惜一直无暇抽身呐。”袁肃言辞恳切的说道。
“克礼千万不要这么说,如今大家都身居要职,很多事情身不由己。只要克礼心中有这份挂记,我相信我父亲必然会深怀安慰。再者即便克礼你去了开封,只怕这段时间我父亲也无从好生接见,如今河南、直隶、陕西一带祸事接连,家父每日处理公务已近焦头烂额。前几日袁叔还专门找过我,在我面前数落家父办事不力,实在汗颜惭愧。”张伯驹苦笑说道。
袁肃心道:莫不是因为白朗起义的缘故?
据说白朗起义的直接原因正是因为张镇芳在辖区内横征暴敛,激起了农民的强烈不满。当然这个说法是后世出于政治目的的官方说法,他并非是要为张镇芳辩解什么,只是在这个年代每一个省的都督几乎都会有贪污剥削的情况,无非是多与少罢了。张镇芳的横征暴敛理应不是造成白朗起义的直接原因,仅仅只是一个间接的因素而已。
当然,既然历史上是这么介绍,那也只能由张镇芳来背这个黑锅了。
第11章,入豫心思
“这几日我也看过新闻,顺便也在陆军部那边打听说,似乎是豫陕一带发生民乱,不法之徒趁机作势,而且越闹越大。正因为如此才让张伯伯十分为难,对吗?”袁肃随意提及了这件事。他自然是看得出来张伯驹不愿意谈这件事,自己之所以还要哪壶不开提哪壶,还是因为看出了这其中有一些可以利用的地方。
张伯驹的脸色有几分尴尬,但是他看到袁肃的态度和语气并不像是故意在挑这个刺,因此心中总算还能过这道坎儿。他勉勉强强的干笑了两声,随即点头说道:“确实如此,不过这件事个中是有许多原因,我也不好多说什么。总之,乱民作势必是因为民间有乱,唉。”
袁肃微微有些诧异,他万万没想到张伯驹居然还会对白朗起义产生同情之心,身为张镇芳的公子能有这样的心肠,实属是难能可贵。他颇有深意的缓缓点了点头,继而又用郑重其事的口吻说道:“此事确实有诸多复杂的地方,之前弟也在筹备调派军队进入河南,助张伯伯一臂之力。等过完年后,弟会专程发电报到开封,与张伯伯商议此事。”
张伯驹对军事上的事情并不懂,他只当袁肃是有心协助父亲,立刻欣然的说道:“克礼真是有心了,倘若有克礼相助,我相信家父必然能更得心应手。说来,此次民乱关键不在镇压,而应该在于疏导。为官者必当为民请命,民间有疾苦这才造成大乱横生,所以此番豫陕之事一定要着手根本才是。”
蔡锷等人在总统府已经有一些时日了,对袁氏众人子弟那是抬头不见低头见。但是他们都普遍的认为袁氏子弟多是傲慢或者无所谓之辈,即便是袁克定为了拉拢支持者先故意显得礼贤下士,那也是为了“礼贤下士”而礼贤下士,简直是一眼可以看破。
然而今天与袁肃初次见面,万万没想到年纪轻轻能够坐拥东直隶八县又兼得淮河两县的“大都督”,不仅一点没有少年得意的猖狂,相反还是如此温和恭谦,颇有古代年少军资的作派。只这一下子,立刻就增进了众人心中的好感。
“哈哈,小袁公子如此过谦,反倒把我们当外人了不是。”蔡锷爽快的笑道。
“不敢,不敢,在下之言断然不敢有冒犯之意。”袁肃连忙说道。
“来来来,先坐下再说。”
寒暄罢了,众人相继落座。蔡锷显得劲头十足,立刻就进入了正题。他没有与袁肃讨论自己一番对国防军事的长篇大论,而是选择更切实际的制式武器这一环节来入手。他先评价了一下袁肃提供的新式武器设计图,但是因为没有见过实际的步枪,所以还不能做过多的断言。简单来说,这支新式步枪从大战略角度确实符合中国目前国情需要,但制式武器不单单是步枪,包括大炮、飞机、重机枪、手榴弹等等,都应该有统一化的联系。
如今这支新式步枪因为太新,许多参数无法确认,是否能真正与其他制式武器建立联系还是未知数。所以要想推广这支新式步枪,那就得尽快生产一批试验枪,进行更详细、更深入的论证和测试。
听完蔡锷的话,袁肃当真有几分心虚,对方不愧是真正的军事家,不仅能把一些复杂的理念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而且表达的还一针见血。
“松坡将军所言极是,目前在下已经在安排赶工生产一批试验枪,届时还得再劳烦松坡将军参与新式步枪的测验论证。”他语气中带着不遮掩的钦佩,说话时的姿态更显得恭敬。
“什么劳烦不劳烦,蔡锷承蒙大总统不嫌弃,协助国府整顿全军,武器这一块儿亦属于职责所在。倒是还希望小袁公子能多一些心思,尽快落实这些赶工的事。”蔡锷笑着说道。
“一定一定。”
刚刚聊完这件事,门外走来一名侍从官,通知会议室已经准备好,段总长等人稍后即到。于是夏寿康又招呼蔡锷、蒋百里等人前往陆军部会议室,同时顺带邀请袁肃一同前往旁听,并说这是大总统专门吩咐的意思。
袁肃倒是感到很是奇特,没想到自己还能跟着一起去参加陆军部的会议。不过反正这几日也没什么事,跟着一起去说不定还能打听到一些内部消息。
一行人随即起身跟着之前来通报的侍从官,移步来到陆军部的大会议室。
刚走进会议室,就看见会议桌左右已经等候了许多陆军部的高级官员。夏寿康跟在袁肃身边,低声向袁肃做了一些简单的介绍。不过这些高级官员并不是什么值得一提的角色,大多是文职军官,实际上没有什么太多权力。唯独在会议桌首端不远的地方站着的一人,却是段祺瑞的得力干将、陆军部次长徐树铮。
----
强烈推荐一部书,李敖的《蒋x介x石评传》,功力相当深厚。
第9章,内部矛盾
蔡锷等人的出现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关注,许多官员甚至连一声招呼都不打,也没有人招呼这边落座。会议室的气氛多多少少显得有几分尴尬和生分。夏寿康也不好多说什么,只是似是而非的压低声音,招呼袁肃这边先落座。
傅良佐倒是还能有几分圆场的作用,他笑着招呼蔡锷、蒋百里和阎锡山三人落座。
大家彼此之间都没有说话,陆军部的官僚们则偶尔的三三五五交头接耳,全然没有把蔡锷等人放在眼里。袁肃下意识的看了蔡锷一眼,蔡锷依然是一副气定神闲的样子,并没有任何情绪显露在脸上。
单单眼前这一幕,已经让袁肃心里明白了许多道理。北洋集团是容不得一个人外人在指手画脚,尤其还是一个从云南来的人。他不清楚这是北洋集团排外的习俗,又或者是段祺瑞担心袁世凯会利用蔡锷来夺自己的权。就历史上描述的段祺瑞,理应不会在乎个人荣辱。所以排挤蔡锷还是因为北洋集团内部容不得外人。但到底是什么原因,也不能一概而论。
又过了一会儿,会议室外传来承启官的呼声:“陆军部段总长到。”
声音刚落,大门外就传来一阵脚步声,段祺瑞个子不算高,整个人又瘦又黑,身上的军服是由以前的旧军服直接改来,已经显出很陈旧的样子。他脸上没有任何好看的表情,走起路来颇有雷烈风行的风范。走进会议室后,他从身后的随员手中取了一些文件,快步又来到会议桌首座,示意众人不必起身行礼。
“时间不等人,毋须多礼。咱们直接进入正题吧。”段祺瑞声音有几分枯乏,就好像从来不带感情说话一样,给人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
此次会议需要讨论的,是关于蔡锷前几天呈交到陆军部整顿北洋全军与中央军的一系列文件,今日段祺瑞专门召开会议,就是要对这一系列文件做出答复。
段祺瑞在宣布进入正题之后,马上便开始讨论蔡锷所提出的一系列方案的可行性。他一开始的语气和态度还算正常,很多事情都逐条逐条的讨论,包括如何规范北洋军军纪、如何加强军队集中管理、裁汰旧式部队等等。其中有几项内容在经过蔡锷一番解释之后,段祺瑞还是表示同意接受。
可是到了后面,随着讨论的问题越来越尖锐,尤其是关于团旅级以上军官的重新评核,杜绝结党营私和辞退不合格军官方面,以及关于中央军今后于北洋政府的地位、军费预算等问题,会议室内的气氛一下子就有了明显的改变。
段祺瑞倒是没有急着率先对蔡锷发难,反而是一旁的徐树铮以及其他陆军部官员们,态度很快就变得激烈起来。徐树铮在整个京城飞扬跋扈的气焰早已是众所周知,如今在陆军部自己的地盘上更是狂傲至极,根本就没把蔡锷当作是少将军官,反而更像是上司在教训一个不懂事的新人似的。
“团旅级军官的人事问题,凭什么由你在指手画脚?你说评核就评核?”
“就是,你只是总统府的顾问,军官任免兹事体大,稍有不慎必引起兵心变动。亏你还自诩是什么留学军事的高材生,竟连这一点道理都不懂?”
“评核之事向来都有,有你操心什么劲?”
“即便大总统要另立中央军,如今中央军只九个师番号,就算算上小袁公子三个旅,也远远没有各省陆军番号之多。凭什么中央军的军费预算要占大头?这算什么道理。”
众人驳斥的语气一浪高过一浪,气氛显得异常的激烈和具有攻击性。
袁肃是没有见过蔡锷所呈交上去的那些文件,也不知道文件究竟是什么内容。但是他相信既然蔡锷能提出问题,那就一定会有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显然陆军部并非是针对这些文件,而是针对蔡锷这个人,所以不管有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些官僚都不会买账。
面对陆军部众多军官如此汹涌的质问,蔡锷一开始是有几分疑惑,随即脸色渐渐释然。他没有任何过多的表情,仅仅是耐心的听着众人近乎谩骂的质问。等到所有人把话说的差不多的时候,他这才不疾不徐的开口:“诸位,你们的疑惑我都可以一一解答,但问题是我的解答你们当真可否听得进去。我认为现在最大的问题,并不是你们提出来的这些问题,而是陆军部是否真有决心支持大总统的这次军事改革。”
这番话的意思已经十分明显,在蔡锷呈递给段祺瑞的那几份文件当中,其实早就把很多东西都写的清清楚楚。陆军部这些官僚的质问,一半是根本没有仔细看过他的文件,完全是凭空所想的发问,另外一半则是提出的问题根本与自己所阐述的内容毫无关系。
简单一句话,那就是陆军部不是在质问,而是在横加刁难。
徐树铮冷冷的哼了一声,说道:“蔡松坡,你什么意思,别动不动就把大总统推出来当挡箭牌。我看你就是浪得虚名,根本没了解清楚咱们北洋军的实际情况,就妄加进行所谓的改革,哼,现在反倒还敢问我们起来?”
蔡锷冷笑了两声,他早就料到陆军部这些官员肯定不会轻易跟自己合作,但是这毕竟是中华复兴的大事业,哪怕再困难也要做足所有的尝试。当即,他把心一横,郑重其事的说道:“那好,你们现在都别说话,我把你们刚才质问我的话一个一个来回答。”
随即,他带着几分愠怒的神色,滔滔不绝的开始回答陆军部官员们提出的质问。
整整花了二十多分钟,他中间没有任何停顿,无论是一知半解的问题,还是任意捏造的问题,全部都毫无遗漏的做了解答。他将自己在文件中所撰写的内容,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又做了一遍复述,什么评核、该怎么评核、由谁去评核、评核之后如何安抚部队等等,不仅说的头头是道,而且是毫无缺漏。
至于那些捏造出来的质问,他没有给这些人留一点面子,直接劈头盖脸的一番讽刺,最后又简单一句话让这些人拿文件仔细再看看。
袁肃倒真是没料到,蔡锷不仅有如此之高的军事素养,更是由舌战群儒般的气势。要知道这么多人口多舌杂,单单提出的那些问题就够凌乱的,更别说要记下这些人的问题然后一一来做解答。
陆军部众官员在听完蔡锷的一番之后,一个个都傻了眼,也有一些人面露羞愧之色。
就在这时,段祺瑞总算开口说道:“开会的目的就是要讨论各种情况,军事改革非同小可,稍有不慎那就有可能酿成大祸。关于你所提出的这些改革方案,我认为最大的不妥就是把所谓的中央军和北洋军强分你我,什么叫中央军?什么叫北洋军?咱们中国军队还分这么多花样,这是要搞分裂呢还是指责谁要当军阀呢?”
蔡锷正打算开口辩解,然而话刚刚到嘴边忽然又止住了声音,继而脸色陷入一股强烈的疑惑。他微微低下头,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眉宇间越蹙越紧。过了许久之后,他忽然缓慢又冗长的吁出了一口气,彷佛总算想通了一些问题。
徐树铮见蔡锷没有说话,以为对方是无言以对,于是冷笑着讥讽的说道:“我看大总统也只是一时兴起罢了,什么中央军什么北洋军,我看到底都应该是政府军才是。”
直到散会,蔡锷都没有再开口说话。
从会议室退了出来,袁肃心中有很多疑问,其一是这次会议到底讨论出什么结果来了?其二是蔡锷为什么突然不说话。他相信蔡锷绝对不是理亏,因为关于建立中央军系统这一点,自己也曾向大总统叔父进言,中央军和北洋军从系统上是有很大的区别,但从性质上却没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可以说,中央军是一个先头建立的系统模式,然后将北洋军一一过渡变成中央军。连他都能做出回答,蔡锷自然也应该能回答。
袁肃原本打算在出来之后找蔡锷谈一谈,询问一下对反当时心中是如何念想。
不过蔡锷在走出会场后,蒋百里一直跟在身旁着急的询问,但对方依旧是一副凝重的脸色,一言不发,什么都没有顾及,只是迈着“不疾不徐”的步子“匆匆”离去了。
在返回招待所的路上,一直陪同在一侧的夏寿康叹了一口气,对袁肃说道:“唉,咱们北洋内部对大总统建立中央军一事一直都有不同的说法,不管是向着大总统的还是向着段总长的,很多人都对如此贸贸然建立中央军很不放心。”
袁肃对此有所耳闻,但是却没听说过连向着袁世凯的一派也不放心这件事,按理说中央军建立就是为了让大总统更好、更直接的控制军权,避免和降低军阀割据的情况才是。他用疑惑的语气问道:“此话怎讲?”
夏寿康再次叹了一口气,说道:“段总长跟了大总统这么久,大总统什么想法,他难道还不清楚吗?但是我相信,倘若大总统是让段总长来负责建立中央军,这件事一定能办的妥妥当当,只可惜大总统想要整顿北洋全军的目的,就是在针对北洋的一些权势元老,所以这件事只能是针锋相对的走下去。”
袁肃微微的点了点头,心中暗叹:北洋就从来没有团结过。
夏寿康继续说道:“那些向着大总统的人,大的方面认为整顿北洋全军是有必要,但是并不是贸贸然的另开炉灶建立什么中央军,就算要建立中央军也不应该操之过急,而应该循环渐进。说白了,大家都是担心大总统走出这一步会导致北洋各部的缝隙越拉越大,甚至会酿成更严重的后果。”
袁肃感叹的说道:“原来如此。不过,看得出来我叔父是势在必行,只是今天这次会议恐怕弄得松坡将军很不愉快,也不知道接下来到底会怎么样。”
夏寿康摇了摇头,苦笑着说道:“大总统势在必行不错,但我相信大总统并不是势在必行要进行军事改革,而是势在必行来给那些昔日的老部下一个告诫。倘若没有人反对的话,或许一蹴而就让这次军事改革彻底办下去。可一旦事情超出大总统所能控制的范围之外,那才是真正的不好说了。”
袁肃看了夏寿康一眼,他意识到夏寿康是在暗示一件事,那就是一旦北洋集团内部压力过大,叔父袁世凯未必会能坚持推行军事改革。倘若真是如此,那倒是与历史上的情况一模一样了。他倒是很希望这次军事改革能坚持贯彻下去,最起码一定要拉拢蔡锷站在北洋政府的立场上,否则接下来的国家内战可不像二次革命那样小打小闹了。
第10章,小年宴会
一月十八日是中国传统的小年,这一天袁世凯在怀仁堂宴会厅设下了家宴宴席。
不过对于袁世凯来说,家宴宴席往往都不是纯粹的家人聚餐,无论是以往几年的小年、除夕等节日,又或者是其他什么时候的传统佳节,他都会邀请一些并非是袁家的客人赴宴。这几乎已经成了袁家家宴的一项传统,而这个传统据说在泹上村那会儿就已经出现了。
小年的家宴是在晚上,从这天早上开始,总统府的侍从和仆人们就在宴会厅张罗布置。从后院到厨房,再从厨房到宴会厅,处处都能看到忙碌的身影来来往往,处处也都能看到热闹和喜庆的气氛。
到了下午时,袁克定派了他的一个侍从来到北海招待所,通知袁肃四点钟的时候就过到怀仁堂来,还专门吩咐了一辆马车在招待所门口随时侯用。
袁肃来到北京前前后后已经有七天时间,该办的正经事基本上已经办了,从袁克定那里获得的五十万投资,昨天下午刚刚送来一张交通银行的本票。推动中国工业化的政策,在前天下午那会儿开了一次会议,他本人也到场参加,虽然熙熙攘攘一下午没讨论出什么结果,甚至都不知道这些部员们在讨论什么,但他相信开年之后多少会有一些政策派出来。
哪怕这些政策真正是没有什么意义,可最起码能够起到一定的“煽风点火”作用,如此一来多少还是能带动国内工业的发展。
至于新式步枪的制式化应用方面,除了上次袁肃出席了陆军部会议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下文。袁世凯没有再来找他谈过这件事,蔡锷、蒋百里二人也都不知道踪影。在这件事上,他多少还是有几分担心,制式步枪是一笔大买卖,其中有不少利益可图,另外制式步枪也的的确确能提高北洋军的战斗力。
除此之外,尽管新式步枪只是属于此次军事改革的一个插曲,但是他还是很担心因为上次陆军部会议的不愉快,而引起蔡锷对北洋政府的彻底失望。可是即便担心,按照历史上的情况来说,十之八九也当真会是如此。
所以在这两天的时间里,袁肃最主要的心理活动就是思索着如何拉拢蔡锷。
哪怕蔡锷不能在北洋政府得到好的发展空间,也要尽可能将其拉拢到个人麾下。
可是以蔡锷这样的高级将领、地区领袖,怎么可能屈居在他这小庙宇之下?
下午四点钟还不到,袁肃便动身前往南海的怀仁堂。在怀仁堂大门口早有专门的侍从负责接待,下车时他倒是注意到怀仁堂大门口还停泊着三、四辆其他的马车,看来今晚自己的叔父倒是邀请了不少其他人来参加家宴。
进门之后,一番转弯抹角来到后院宴会厅正对面的小客厅,有几位袁氏子弟都在这里。不过袁肃倒是发现,袁四公子克端倒是没在,只有袁克文、袁可良以及另外几位晚辈。陪同袁克文的还有张镇芳的公子张伯驹。张镇芳与袁世凯早有亲戚关系,张伯驹自然也不算外人。
众人见了面之后,袁克文、袁可良都算是很有礼貌,起身与袁肃握手寒暄一阵。
这是到总统府几日来,袁肃第一次与这些袁氏子弟见面,倒是袁克定没有好好引见,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不过好在去年过年时,他倒是与众人都见过面,因此彼此之间都是有印象和熟份。尤其是张伯驹,张镇芳多少对他有恩,而且当年在直隶总督任上关系也不错,只不过张伯驹常年在北京,所以见面不多。
张伯驹对袁肃印象同样很深刻,哪怕见面不多,但每次返回家中时,多少会从妹妹张涵玲和父亲张镇芳口中听到一些消息。
在袁克文的招呼下,袁肃就坐在张伯驹的旁边。张伯驹毕竟是书香门第,又经常出入书画古籍的场所,颇有文人的温文尔雅,他主动与袁肃攀谈了起来,先是循规蹈矩询问一番近况,之后则是说了一些家事。
“去年年中时我刚过去开封住了一段时日,家中听说我北京与你见过面,一直在询问克礼你的近况。说来惭愧,关于克礼的消息,其实我所知道的与报纸上报道的并不差别。前年回家时,家父已经与我提及克礼你的事情,大家都是自家人,又都在北方这边活动,自然是希望彼此能够互为照应。”张伯驹带着亲近的笑容说道。
“说来也是弟有过错,当初弟在直隶还只是区区参谋副官,若非张伯伯提拔,岂能有今时今日的身份地位?又岂能入堂与诸位兄弟并座。弟每每省念,为我指明前程者是张伯伯,于我知遇之恩者是为大总统叔父,此二人弟今生今世不敢忘恩。正所谓饮水思源,总想找机会前往开封拜会张伯伯,只可惜一直无暇抽身呐。”袁肃言辞恳切的说道。
“克礼千万不要这么说,如今大家都身居要职,很多事情身不由己。只要克礼心中有这份挂记,我相信我父亲必然会深怀安慰。再者即便克礼你去了开封,只怕这段时间我父亲也无从好生接见,如今河南、直隶、陕西一带祸事接连,家父每日处理公务已近焦头烂额。前几日袁叔还专门找过我,在我面前数落家父办事不力,实在汗颜惭愧。”张伯驹苦笑说道。
袁肃心道:莫不是因为白朗起义的缘故?
据说白朗起义的直接原因正是因为张镇芳在辖区内横征暴敛,激起了农民的强烈不满。当然这个说法是后世出于政治目的的官方说法,他并非是要为张镇芳辩解什么,只是在这个年代每一个省的都督几乎都会有贪污剥削的情况,无非是多与少罢了。张镇芳的横征暴敛理应不是造成白朗起义的直接原因,仅仅只是一个间接的因素而已。
当然,既然历史上是这么介绍,那也只能由张镇芳来背这个黑锅了。
第11章,入豫心思
“这几日我也看过新闻,顺便也在陆军部那边打听说,似乎是豫陕一带发生民乱,不法之徒趁机作势,而且越闹越大。正因为如此才让张伯伯十分为难,对吗?”袁肃随意提及了这件事。他自然是看得出来张伯驹不愿意谈这件事,自己之所以还要哪壶不开提哪壶,还是因为看出了这其中有一些可以利用的地方。
张伯驹的脸色有几分尴尬,但是他看到袁肃的态度和语气并不像是故意在挑这个刺,因此心中总算还能过这道坎儿。他勉勉强强的干笑了两声,随即点头说道:“确实如此,不过这件事个中是有许多原因,我也不好多说什么。总之,乱民作势必是因为民间有乱,唉。”
袁肃微微有些诧异,他万万没想到张伯驹居然还会对白朗起义产生同情之心,身为张镇芳的公子能有这样的心肠,实属是难能可贵。他颇有深意的缓缓点了点头,继而又用郑重其事的口吻说道:“此事确实有诸多复杂的地方,之前弟也在筹备调派军队进入河南,助张伯伯一臂之力。等过完年后,弟会专程发电报到开封,与张伯伯商议此事。”
张伯驹对军事上的事情并不懂,他只当袁肃是有心协助父亲,立刻欣然的说道:“克礼真是有心了,倘若有克礼相助,我相信家父必然能更得心应手。说来,此次民乱关键不在镇压,而应该在于疏导。为官者必当为民请命,民间有疾苦这才造成大乱横生,所以此番豫陕之事一定要着手根本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