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刑克”之说
“后来我们就去了黑牛他外婆家啊,可是他舅娘说,合适的小鸡崽都没有了,上半年最后盘的一批,还没出壳呢,得到月底了。”
“所以啊,我和他家外婆请教了一些养小鸡崽的法子,喝了杯茶就回家啦。不过他们答应等小鸡出壳了,会帮我们养几天,稳当了再送到大柳村来。”
“嗯,那婆子我认识,人还不错的,许多人都愿意上她家捉小鸡崽,我以前也会养一些,这两年身子不利索了,就没盘过小鸡了。”
“哇!原来外婆会盘小鸡呀!”柳青青听得眼睛一亮,立刻追问起养小鸡的法子。
其实关于养鸡的事儿,她自己本来就懂一些,又向柳四奶奶讨教过,去村长家借钱那天,有些妇人主动告诉了她自己养鸡的事儿,那晚怒怼兄嫂之后,又和村里妇人交流过。
李耆老说过、李耆老的亲家婆更是说了许多小常识,有的是重复的,有的是新鲜的,多方比较,就能总结出一套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自然,不管是讨教、还是分散老太太的注意力,柳青青都拉着外婆聊了起来。
她没来得及剖完的鱼,已经交给表哥刘长福去做了。
等村里郎中背着药箱赶到时,刘老太太的情绪已经完全稳定下来了,说起过往养鸡的事情,还不时发出高兴的笑声。
看着柳青青几句话就哄住了情绪激动的老太太,还让刘月儿泡了一碗热糖茶过来喝,刘友良和刘秋父子心中感动。
青青像她娘,温柔体贴、周到细致。
当年柳青青的娘刘春在家做闺女时,就是这模样,而且也是这般嘴甜会哄人,老太太喜欢她比喜欢儿子还多。
可惜刘春去得早,后来刘秋的两任妻子也不长寿,于是村里就有了“刑克”之说,说是刘秋克姐克妻,再没人敢将自家女儿嫁进他家门了。
何况刘秋有五个孩子,对一些养闺女的人家来说,全是拖油瓶。
加上刘长福长大了,已到了娶媳妇的年纪,刘月儿也到了待嫁之年,正是要大耗钱财的时候。
何况,进门当后娘也就算了,还要当婆婆,这对很多人家都有些难以接受。
综合这些原因,刘秋这两年成了媒婆的忌讳,谁也不愿意替他说媒了。
就连刘长福和刘月儿,因为有这样的父亲,家里又穷,也没有媒婆愿意接手。
除开这些原因,村里大多数人家,与刘家往来关系还是不错的。
就像之前那些妇人,看见刘老太太病成这样了,还想着进来探问一下。
但也仅止于此了,说亲?免谈!
柳青青是后来才知道这些事情的,现在看见郎中到来,刘老太太露出抗拒的表情,连忙解释。
“是我让诚儿去请的郎中,我听说外婆病了就很着急,和夫君商量过,至少先给外婆看看病,对症下药,总要康复起来才让人安心。”
柳青青说得诚恳,刘家人沉默了。
乔喻凌抿抿唇,神色却无变化。
这个小媳妇常常用“夫君说”,或者用“和夫君商量了”、或者“夫君也觉得”,来为自己的谎言撑腰。
她就不怕他当面拆穿吗?
也是,她若是怕,又怎会当着他的面儿这般说?不就是笃定他会支持她,不会揭穿她嘛。
想到自己不知何时已被小媳妇吃得死死的,乔喻凌心里不由苦笑。
“青青哪,老婆子这病是老毛病了,不碍事儿,就是每天喝药的事儿,不用再看了。”
刘老太太知道外孙女一翻孝心,心里便先高兴起来,但仍是拒绝看病,看病要钱哪。
“外婆,给郎中大叔先把把脉,既是老毛病,定然不会多少钱,就是按老方子抓药便是。”
柳青青连忙劝解着。
这郎中是药庐掌庐郎中的儿子,也姓刘,与刘秋是同族出了三福的堂兄弟。
因此,当柳青青说出郎中大叔时,他便笑着纠正。
“青青哪,我叫你娘堂姐,你可以叫我堂舅哟。”郎中大叔刘祥生笑着说。
若非有这么亲的关系,刘友良哪能在药庐欠下二两八钱银子,还能继续拿药给老妻治病呢。
不过欠得多了,也让药庐很头疼的。但碍于亲戚关系,也不好说什么,毕竟刘家情况搁在那里,不给药,难道看着老太太死?
没想到今天在药庐,当刘长喜说要给奶奶看病时,柳诚就询问掌庐郎中。
见他问得奇怪,老郎中便走了出来问柳诚的身份。
知道是刘春的小儿子,还奉了姐姐的指示来给外公垫一两银子时,顿时笑了。
有高兴也有欣慰。
但欠下的药钱终于收回了一两,总是减少了药庐压力的,因而刘祥生立刻高兴地来出诊了。
见刘老太太听进了柳青青的话,连忙抓住机会过来把脉。
“脉象是有起伏,但气血流畅,精神到好了些,不过要多想想高兴的事,不可伤心,慢慢补着,天气热起来,会好转的。”
刘祥生把了脉,看到脉象虽有起伏,但总体平稳,心中松了一口气,便用大家听得懂的话说了一下情况。
“不用改方子,忌凉性食物,绿豆少吃,可以吃些黄豆、黑豆。”刘祥生看了一眼桌上的点心,又叮嘱了一句。
柳青青听了不由吐舌,老实交代她有让外婆尝了半块绿豆糕,被刘祥生瞪了一眼。
于是刘祥生就改了方子,在原方子里增加了太子参和大红枣,补补气血。
见他写完方子,柳青青连忙请他吃绿豆糕。
大蛋糕只做了一个,刚才已经被吃完了,绿豆糕到是还有不少,柳青青拿了碗装了一些送给刘祥生。
刘祥生也没推辞就接了,却说道:“这碗绿豆糕就当诊金了,不必付钱也不会记帐的。”
听说不必付钱,刘友良松了一口气,让刘秋送刘祥生出门。
刘秋回来时,几次看着柳青青欲言又止,最后看了老父母一眼,到底没有说出来。
刚才到了门外,刘祥生便将柳诚送了一两银子过去的事说了。
刘秋回来想说清楚,但又怕娘急着,只能忍下。
“所以啊,我和他家外婆请教了一些养小鸡崽的法子,喝了杯茶就回家啦。不过他们答应等小鸡出壳了,会帮我们养几天,稳当了再送到大柳村来。”
“嗯,那婆子我认识,人还不错的,许多人都愿意上她家捉小鸡崽,我以前也会养一些,这两年身子不利索了,就没盘过小鸡了。”
“哇!原来外婆会盘小鸡呀!”柳青青听得眼睛一亮,立刻追问起养小鸡的法子。
其实关于养鸡的事儿,她自己本来就懂一些,又向柳四奶奶讨教过,去村长家借钱那天,有些妇人主动告诉了她自己养鸡的事儿,那晚怒怼兄嫂之后,又和村里妇人交流过。
李耆老说过、李耆老的亲家婆更是说了许多小常识,有的是重复的,有的是新鲜的,多方比较,就能总结出一套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自然,不管是讨教、还是分散老太太的注意力,柳青青都拉着外婆聊了起来。
她没来得及剖完的鱼,已经交给表哥刘长福去做了。
等村里郎中背着药箱赶到时,刘老太太的情绪已经完全稳定下来了,说起过往养鸡的事情,还不时发出高兴的笑声。
看着柳青青几句话就哄住了情绪激动的老太太,还让刘月儿泡了一碗热糖茶过来喝,刘友良和刘秋父子心中感动。
青青像她娘,温柔体贴、周到细致。
当年柳青青的娘刘春在家做闺女时,就是这模样,而且也是这般嘴甜会哄人,老太太喜欢她比喜欢儿子还多。
可惜刘春去得早,后来刘秋的两任妻子也不长寿,于是村里就有了“刑克”之说,说是刘秋克姐克妻,再没人敢将自家女儿嫁进他家门了。
何况刘秋有五个孩子,对一些养闺女的人家来说,全是拖油瓶。
加上刘长福长大了,已到了娶媳妇的年纪,刘月儿也到了待嫁之年,正是要大耗钱财的时候。
何况,进门当后娘也就算了,还要当婆婆,这对很多人家都有些难以接受。
综合这些原因,刘秋这两年成了媒婆的忌讳,谁也不愿意替他说媒了。
就连刘长福和刘月儿,因为有这样的父亲,家里又穷,也没有媒婆愿意接手。
除开这些原因,村里大多数人家,与刘家往来关系还是不错的。
就像之前那些妇人,看见刘老太太病成这样了,还想着进来探问一下。
但也仅止于此了,说亲?免谈!
柳青青是后来才知道这些事情的,现在看见郎中到来,刘老太太露出抗拒的表情,连忙解释。
“是我让诚儿去请的郎中,我听说外婆病了就很着急,和夫君商量过,至少先给外婆看看病,对症下药,总要康复起来才让人安心。”
柳青青说得诚恳,刘家人沉默了。
乔喻凌抿抿唇,神色却无变化。
这个小媳妇常常用“夫君说”,或者用“和夫君商量了”、或者“夫君也觉得”,来为自己的谎言撑腰。
她就不怕他当面拆穿吗?
也是,她若是怕,又怎会当着他的面儿这般说?不就是笃定他会支持她,不会揭穿她嘛。
想到自己不知何时已被小媳妇吃得死死的,乔喻凌心里不由苦笑。
“青青哪,老婆子这病是老毛病了,不碍事儿,就是每天喝药的事儿,不用再看了。”
刘老太太知道外孙女一翻孝心,心里便先高兴起来,但仍是拒绝看病,看病要钱哪。
“外婆,给郎中大叔先把把脉,既是老毛病,定然不会多少钱,就是按老方子抓药便是。”
柳青青连忙劝解着。
这郎中是药庐掌庐郎中的儿子,也姓刘,与刘秋是同族出了三福的堂兄弟。
因此,当柳青青说出郎中大叔时,他便笑着纠正。
“青青哪,我叫你娘堂姐,你可以叫我堂舅哟。”郎中大叔刘祥生笑着说。
若非有这么亲的关系,刘友良哪能在药庐欠下二两八钱银子,还能继续拿药给老妻治病呢。
不过欠得多了,也让药庐很头疼的。但碍于亲戚关系,也不好说什么,毕竟刘家情况搁在那里,不给药,难道看着老太太死?
没想到今天在药庐,当刘长喜说要给奶奶看病时,柳诚就询问掌庐郎中。
见他问得奇怪,老郎中便走了出来问柳诚的身份。
知道是刘春的小儿子,还奉了姐姐的指示来给外公垫一两银子时,顿时笑了。
有高兴也有欣慰。
但欠下的药钱终于收回了一两,总是减少了药庐压力的,因而刘祥生立刻高兴地来出诊了。
见刘老太太听进了柳青青的话,连忙抓住机会过来把脉。
“脉象是有起伏,但气血流畅,精神到好了些,不过要多想想高兴的事,不可伤心,慢慢补着,天气热起来,会好转的。”
刘祥生把了脉,看到脉象虽有起伏,但总体平稳,心中松了一口气,便用大家听得懂的话说了一下情况。
“不用改方子,忌凉性食物,绿豆少吃,可以吃些黄豆、黑豆。”刘祥生看了一眼桌上的点心,又叮嘱了一句。
柳青青听了不由吐舌,老实交代她有让外婆尝了半块绿豆糕,被刘祥生瞪了一眼。
于是刘祥生就改了方子,在原方子里增加了太子参和大红枣,补补气血。
见他写完方子,柳青青连忙请他吃绿豆糕。
大蛋糕只做了一个,刚才已经被吃完了,绿豆糕到是还有不少,柳青青拿了碗装了一些送给刘祥生。
刘祥生也没推辞就接了,却说道:“这碗绿豆糕就当诊金了,不必付钱也不会记帐的。”
听说不必付钱,刘友良松了一口气,让刘秋送刘祥生出门。
刘秋回来时,几次看着柳青青欲言又止,最后看了老父母一眼,到底没有说出来。
刚才到了门外,刘祥生便将柳诚送了一两银子过去的事说了。
刘秋回来想说清楚,但又怕娘急着,只能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