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堪萨斯警察向所有人宣布他们已经解决了这起案件,而真相令人感到啼笑皆非——原来,这四人是当地一个基督教福音派组织的成员,其中一人还是未成年,他们持枪闯入电影院,并且恐吓观众的原因是要抵制《米尔克》的上映。四人并不是真的歹徒,拿的手枪也是通过eBay购买的假枪,他们本来的计划是至少闯入五家电影院,制造出一起大新闻,让堪萨斯的所有人都不敢进电影院看“基佬电影”,但是没想到第一次的行动就遇上了随身携带真枪的影迷,四人只能落荒而逃,原先的抵制计划自然是夭折了,人最后也被警方捉住了。
最后堪萨斯电影院也出来收尾了,电影院经理表示他们会为所有人补偿电影院,并且告知他们可以免费观看下一场次的《米尔克》,多数观众经过惊吓,都表示了拒绝,心有余悸的回家了,不过也有少数观众接受了影院的安排,这其中就包括那名英雄般的老年男性。
美国媒体对新闻的敏感度一向是一流的,更何况这种持枪闯入电影院的突发事件,牵扯到了时下话题度最高的电影,以及同性恋和未成年,完全具备了成为热点头条的资格!
从堪萨斯本地媒体开始,到CNN、ABC、NBC、FOX等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再到《纽约时报》等纸质媒体,四名持枪青年闯入电影院事件,迅速成为了全美最热的新闻,并且引发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深入讨论。
比如说,还有媒体质疑起了那名英勇路人,什么样的观众,会带着猎枪去看电影?这合乎法律吗?而堪萨斯警方为什么又对此视而不见?
对此,亚瑟·布兰德利有自己的解释——是的,他就是那位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拯救众人的老年男性,威廉也是在看到新闻之后,才发现自己的爷爷成了全美名人。
“我也不是每天外出都带枪的,只是那天上午我刚好去打了猎。”亚瑟·布兰德利解释说:“现在我的后车厢里,还有几只野鸭和鹬鸟呢。”
“明天我的律师会飞堪萨斯,他会联系地方检察官和警察局,看看是否能避免起诉。”威廉现在担心亚瑟·布兰德利会因为在公共场所携带枪支而遭到起诉。
“不用,我有警察局颁发的隐匿武器许可证,检察官是不会找我麻烦的。”
美国各个州对于枪支管理的严格程度不一,但几乎每个州都履行着《隐匿武器法》,允许一些通过背景调查并且接受过训练的人,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隐蔽持有枪械。
既然亚瑟有狩猎许可证和隐匿武器许可证,那么威廉就不是太担心了,但对于这件事,他还是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后怕,如果那四个人持有的枪是真枪呢?他无法想象亚瑟是否还能这么幸运的安然无恙。
但是亚瑟·布兰德利完全不后悔:“有人想给你的电影捣乱?那他们得先问过我。”
……
出埃及记如今是非常、非常、非常的讨厌《米尔克》——是的,不久前上了全美头条的堪萨斯四青年正好是出埃及记的成员,而且好巧不巧的,被媒体报道了出来。
如果闯入堪萨斯电影院的那四个人拿的是真枪,并且制造了惨案,那么整件事就是一出悲剧,但现实是四个青年妄图用一把假枪将《米尔克》赶出院线市场,结果遭遇一名老年人反杀,这就成了堪比电影情节的黑色幽默,娱乐了全美及全球人民。
北美最大的反同组织出埃及记,因为这四个蠢货,也几乎成为了笑话。
组织成员当然是不肯承认自己的愚蠢的,于是他们加倍的仇恨《米尔克》,除了更加积极的筹划抵制活动外,这部电影在组织内部也成为了一部禁片,所有人都不准观看它,更不允许讨论,哪怕是抱着批判的态度也不行。
这就使得出埃及记的主席艾伦·钱伯斯需要自己开车到另外一个城市,并且戴上帽子眼镜,做了层层伪装后才敢进电影院买一张《米尔克》的票。
他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对,但对这部电影的好奇和渴望无时无刻不在缠绕着他,直到他走进电影院才有所缓解。
‘看一部电影并不能改变什么,我只是来了解我的敌人们的。’艾伦·钱伯斯在等待电影开场时自我安慰地想,‘我绝不会背叛上帝。’
艾伦·钱伯斯一开始的打算,是抱着审视的目光来看这部电影,尽量不让它影响到自己的,但是,让他没有料到的是,电影从一开始就走进了他的心里。
哈维·米尔克藏在柜子里的前半生,和他后来敢于挑战当时社会规则的转变,让艾伦·钱伯斯想到了一个人,出埃及记最初的创始人,同时也是最大叛徒的迈克尔·伯西。
出埃及记的第一任主席迈克尔·伯西是战后婴儿潮出生的那代人,当他还是个孩子时,就对异性不敢感兴趣,同时也知道那是一件罪恶的事。在那个年代,同性恋通常被诊断成性倒错,送进精神病院强制治疗,伯西不想做遭遇那样的结局,他想找个办法拯救和自己一样的人,于是他和几个朋友在洛杉矶一所教堂的地下室里创办了出埃及记。
这个名字出自《旧约》,讲述了上帝救赎子民的故事,组织的成员们也坚信通过虔诚的信仰,上帝能将他们从同性恋的痛苦中拯救出来。
出埃及记还得到了教会的帮助,很快发展壮大,成为北美最大的同性恋治疗组织,但是就在1979年,迈克尔·伯西却因为和组织的另一位成员盖瑞·库伯陷入爱河,双双退出了组织。
艾伦·钱伯斯比迈克尔·伯西晚出生十几年,但自从2001年成为出埃及记主席后,钱伯斯却没少和他打交道,因为出埃及记的创办者迈克尔·伯西,现在已经成为了组织最坚决的反对者,两人在组织的很多次活动现场碰面过,还展开过几次公开辩论。当然,最后谁都没能说服谁。
比起在哈维·米尔克身上发现迈克尔·伯西的影子,让艾伦·钱伯斯更有认同感的是丹·怀特,他从对方的身上看到了自己……这个认知令他坐立不安,这绝对是个不妙的信号,他本该立即从这里逃出去,但最终,他的感性还是压过了理性,他没有离开。
和组织内的很多兄弟姐妹们一样,艾伦·钱伯斯在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发现了自己对同性比对异性更感兴趣,十一岁起他就每天向上帝祈祷“不想做同性恋”,十九岁的时候加入了出埃及记,因为虔诚积极又活跃,他很快担任高层,后来他结了婚、收养了两个孩子,拥有了一个典型美国式的幸福家庭,再后来他成为了主席,经常飞往世界各地,到处发表演讲,宣称自己已经得到了上帝的救赎,成功改变了性取向,他将自己塑造成了出埃及记的一面旗帜和最好的宣传素材。
要说他和丹·怀特有哪些实质上的相像,大概只有出身,他们都出生在传统的基督徒家庭,但正如电影里哈维·米尔克形容丹·怀特的有句台词所说的那样:“我知道他所经历的压力和恐惧,我从他的眼神里可以看到,这个世界对他说的谎。”
艾伦·钱伯斯理解丹·怀特在家庭和传统文化中受到的教育与压力,在他与妻子的互动、给儿子洗礼、被警局推上去做代言人时,身上都有那种“活成别人希望的样子”的压力,这同样也是钱伯斯正在背负的压力。
站在观众的角度,艾伦·钱伯斯可以轻松说出丹·怀特身上的标签,理想主义、传统、责任、恐同(或者深柜?)、天真、软弱、嫉妒、冲动、仇恨……但是,这些标签,是否也在他自己的身上存在着?
电影用不少细节描绘出了六七十年代同性恋者一旦曝光,会面临的种种悲惨遭遇,被歧视、被警察追捕、被殴打、被杀害,当看到这些情节,艾伦·钱伯斯感到的不是高兴痛快,而是发自内心的恐惧,就像是遭遇那一切的是他自己似的。
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直接戳穿了他多年以来不愿意承认的,恐同的真相——恐同,恐惧的到底是什么,是真的认为同性恋是罪恶的有污染性的,还是恐惧自己改变不了的性取向被发现后,将遭遇到的那一切悲惨?所以才要疯狂的遮掩和擦除?
当丹·怀特朝哈维·米尔克开枪时,看到这一幕,艾伦·钱伯斯感到一阵巨大的痛苦,他从这两个角色的命运里,看到了自己的绝路。
去年的一段对话突然浮现在艾伦·钱伯斯脑海中,那是出埃及记在北卡罗来纳州举举办千人集会,他正向教众们宣扬着“性取向转换疗法”时,迈克尔·伯西出现了,他和一群同性恋是来反对活动的,当钱伯斯宣讲完教义下台时,伯西还冲了过来大声向他提问。
伯西问他和妻子结婚后,有过多少次夫妻生活。
无法撒谎的钱伯斯回答说,他和妻子是双方都认可的无性婚姻,他们每天都会亲吻拥抱,但不会有夫妻生活,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而且他们觉得这样的生活很好很幸福。
伯西质问他,这就是你所宣扬的性取向能够治疗能够改变吗?
最后堪萨斯电影院也出来收尾了,电影院经理表示他们会为所有人补偿电影院,并且告知他们可以免费观看下一场次的《米尔克》,多数观众经过惊吓,都表示了拒绝,心有余悸的回家了,不过也有少数观众接受了影院的安排,这其中就包括那名英雄般的老年男性。
美国媒体对新闻的敏感度一向是一流的,更何况这种持枪闯入电影院的突发事件,牵扯到了时下话题度最高的电影,以及同性恋和未成年,完全具备了成为热点头条的资格!
从堪萨斯本地媒体开始,到CNN、ABC、NBC、FOX等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再到《纽约时报》等纸质媒体,四名持枪青年闯入电影院事件,迅速成为了全美最热的新闻,并且引发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深入讨论。
比如说,还有媒体质疑起了那名英勇路人,什么样的观众,会带着猎枪去看电影?这合乎法律吗?而堪萨斯警方为什么又对此视而不见?
对此,亚瑟·布兰德利有自己的解释——是的,他就是那位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拯救众人的老年男性,威廉也是在看到新闻之后,才发现自己的爷爷成了全美名人。
“我也不是每天外出都带枪的,只是那天上午我刚好去打了猎。”亚瑟·布兰德利解释说:“现在我的后车厢里,还有几只野鸭和鹬鸟呢。”
“明天我的律师会飞堪萨斯,他会联系地方检察官和警察局,看看是否能避免起诉。”威廉现在担心亚瑟·布兰德利会因为在公共场所携带枪支而遭到起诉。
“不用,我有警察局颁发的隐匿武器许可证,检察官是不会找我麻烦的。”
美国各个州对于枪支管理的严格程度不一,但几乎每个州都履行着《隐匿武器法》,允许一些通过背景调查并且接受过训练的人,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隐蔽持有枪械。
既然亚瑟有狩猎许可证和隐匿武器许可证,那么威廉就不是太担心了,但对于这件事,他还是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后怕,如果那四个人持有的枪是真枪呢?他无法想象亚瑟是否还能这么幸运的安然无恙。
但是亚瑟·布兰德利完全不后悔:“有人想给你的电影捣乱?那他们得先问过我。”
……
出埃及记如今是非常、非常、非常的讨厌《米尔克》——是的,不久前上了全美头条的堪萨斯四青年正好是出埃及记的成员,而且好巧不巧的,被媒体报道了出来。
如果闯入堪萨斯电影院的那四个人拿的是真枪,并且制造了惨案,那么整件事就是一出悲剧,但现实是四个青年妄图用一把假枪将《米尔克》赶出院线市场,结果遭遇一名老年人反杀,这就成了堪比电影情节的黑色幽默,娱乐了全美及全球人民。
北美最大的反同组织出埃及记,因为这四个蠢货,也几乎成为了笑话。
组织成员当然是不肯承认自己的愚蠢的,于是他们加倍的仇恨《米尔克》,除了更加积极的筹划抵制活动外,这部电影在组织内部也成为了一部禁片,所有人都不准观看它,更不允许讨论,哪怕是抱着批判的态度也不行。
这就使得出埃及记的主席艾伦·钱伯斯需要自己开车到另外一个城市,并且戴上帽子眼镜,做了层层伪装后才敢进电影院买一张《米尔克》的票。
他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对,但对这部电影的好奇和渴望无时无刻不在缠绕着他,直到他走进电影院才有所缓解。
‘看一部电影并不能改变什么,我只是来了解我的敌人们的。’艾伦·钱伯斯在等待电影开场时自我安慰地想,‘我绝不会背叛上帝。’
艾伦·钱伯斯一开始的打算,是抱着审视的目光来看这部电影,尽量不让它影响到自己的,但是,让他没有料到的是,电影从一开始就走进了他的心里。
哈维·米尔克藏在柜子里的前半生,和他后来敢于挑战当时社会规则的转变,让艾伦·钱伯斯想到了一个人,出埃及记最初的创始人,同时也是最大叛徒的迈克尔·伯西。
出埃及记的第一任主席迈克尔·伯西是战后婴儿潮出生的那代人,当他还是个孩子时,就对异性不敢感兴趣,同时也知道那是一件罪恶的事。在那个年代,同性恋通常被诊断成性倒错,送进精神病院强制治疗,伯西不想做遭遇那样的结局,他想找个办法拯救和自己一样的人,于是他和几个朋友在洛杉矶一所教堂的地下室里创办了出埃及记。
这个名字出自《旧约》,讲述了上帝救赎子民的故事,组织的成员们也坚信通过虔诚的信仰,上帝能将他们从同性恋的痛苦中拯救出来。
出埃及记还得到了教会的帮助,很快发展壮大,成为北美最大的同性恋治疗组织,但是就在1979年,迈克尔·伯西却因为和组织的另一位成员盖瑞·库伯陷入爱河,双双退出了组织。
艾伦·钱伯斯比迈克尔·伯西晚出生十几年,但自从2001年成为出埃及记主席后,钱伯斯却没少和他打交道,因为出埃及记的创办者迈克尔·伯西,现在已经成为了组织最坚决的反对者,两人在组织的很多次活动现场碰面过,还展开过几次公开辩论。当然,最后谁都没能说服谁。
比起在哈维·米尔克身上发现迈克尔·伯西的影子,让艾伦·钱伯斯更有认同感的是丹·怀特,他从对方的身上看到了自己……这个认知令他坐立不安,这绝对是个不妙的信号,他本该立即从这里逃出去,但最终,他的感性还是压过了理性,他没有离开。
和组织内的很多兄弟姐妹们一样,艾伦·钱伯斯在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发现了自己对同性比对异性更感兴趣,十一岁起他就每天向上帝祈祷“不想做同性恋”,十九岁的时候加入了出埃及记,因为虔诚积极又活跃,他很快担任高层,后来他结了婚、收养了两个孩子,拥有了一个典型美国式的幸福家庭,再后来他成为了主席,经常飞往世界各地,到处发表演讲,宣称自己已经得到了上帝的救赎,成功改变了性取向,他将自己塑造成了出埃及记的一面旗帜和最好的宣传素材。
要说他和丹·怀特有哪些实质上的相像,大概只有出身,他们都出生在传统的基督徒家庭,但正如电影里哈维·米尔克形容丹·怀特的有句台词所说的那样:“我知道他所经历的压力和恐惧,我从他的眼神里可以看到,这个世界对他说的谎。”
艾伦·钱伯斯理解丹·怀特在家庭和传统文化中受到的教育与压力,在他与妻子的互动、给儿子洗礼、被警局推上去做代言人时,身上都有那种“活成别人希望的样子”的压力,这同样也是钱伯斯正在背负的压力。
站在观众的角度,艾伦·钱伯斯可以轻松说出丹·怀特身上的标签,理想主义、传统、责任、恐同(或者深柜?)、天真、软弱、嫉妒、冲动、仇恨……但是,这些标签,是否也在他自己的身上存在着?
电影用不少细节描绘出了六七十年代同性恋者一旦曝光,会面临的种种悲惨遭遇,被歧视、被警察追捕、被殴打、被杀害,当看到这些情节,艾伦·钱伯斯感到的不是高兴痛快,而是发自内心的恐惧,就像是遭遇那一切的是他自己似的。
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直接戳穿了他多年以来不愿意承认的,恐同的真相——恐同,恐惧的到底是什么,是真的认为同性恋是罪恶的有污染性的,还是恐惧自己改变不了的性取向被发现后,将遭遇到的那一切悲惨?所以才要疯狂的遮掩和擦除?
当丹·怀特朝哈维·米尔克开枪时,看到这一幕,艾伦·钱伯斯感到一阵巨大的痛苦,他从这两个角色的命运里,看到了自己的绝路。
去年的一段对话突然浮现在艾伦·钱伯斯脑海中,那是出埃及记在北卡罗来纳州举举办千人集会,他正向教众们宣扬着“性取向转换疗法”时,迈克尔·伯西出现了,他和一群同性恋是来反对活动的,当钱伯斯宣讲完教义下台时,伯西还冲了过来大声向他提问。
伯西问他和妻子结婚后,有过多少次夫妻生活。
无法撒谎的钱伯斯回答说,他和妻子是双方都认可的无性婚姻,他们每天都会亲吻拥抱,但不会有夫妻生活,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而且他们觉得这样的生活很好很幸福。
伯西质问他,这就是你所宣扬的性取向能够治疗能够改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