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高手在红楼 完结+番外_分节阅读_292
这道题要求考生假设自己成为了当地的主官,按照自己所知与所想,为当地制定新政。
除了针对题目之中提出的诸多问题之外,考生也允许自行想象当地民生之艰,提出问题并且自行制定解决方案。
于是,在场的所有礼部官员都看见了这位临时空降的年轻“阅卷官”面对出题的小册子就皱紧了眉头。
“知道厉害了吧?晓得我们这次有多艰难了吧?”有些礼部官员忍不住心头找了一点平衡:今次阅卷,简直是要在矮子里面拔将军,别提多艰难了——最关键的是,最后一道题,他们这些阅卷官,几乎都只能凭感觉阅卷,谁也不知道这些学生写下来的答案是不是对的。
贾放却完全不知道他们想的都是这些。他只是为皇帝陛下在这最重要的殿试试卷里挟带了那么多的“私货”而感到惊奇。
同时他也明白为啥那位要让戴权把他找来了,最后一道题,简直是为他量身定做的,所有在场的阅卷官员里,只有他有资格通过考生的答案,判断这些人是否有在基层工作的能力,想法是否切合实际。
一场殿试,三道题,考生必须选择两道作答,否则答卷会被判无效。因此第一道论述“经世致用”的论述题一定是人人必选。
第二道与第三道,无论选哪一道都要冒很大风险:选第二道题的,考生们都已经一路走到这里了,却还不得不被迫抨击现有的考试制度,甚至变相指责自己的房师与座师,怎么写都是得罪人。
而选第三道的,如果没有对基层有过深入的认识,或者见闻不广博,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面对这道题目,恐怕一个字都写不出来。
因为必须三选二,所有考生都会在第二道与第三道之中,按照对自己的了解,选择一道认真作答。每个人都要冒一点风险,从这一点来说,倒也相当公平。
看到这里,贾放终于明白为什么早些时候贾政会和会试完结时一样,一回家就瘫倒在床,直接昏睡过去——估计所有考生考完这一场,都会觉得心神消耗太甚,用脑用得太厉害了。
贾放把这出题册放在手中看了一阵,便陆陆续续有试卷送到他手边。一名礼部的小吏好心告诉贾放他的评卷规则——规则很简单,将试卷分成三堆:一塌糊涂的一类,平平无奇但是偶有亮点的一类,非常精彩、令人拍案的一类。
贾放谢过这名小吏,开始阅卷。这时他觉得礼部诸官员其实根本不需要自己帮忙阅卷,所有的卷子上都已经批注了旁人看过之后的批语:上、中上、中下之类的。而贾放这边,根本没有人让他往卷子上写评分。
很快他开始看卷子,这些卷子上,绝大多数人都答了第一道。但若是这第一道只是花团锦簇地泛泛而谈,言之无物的,贾放就跳过去,根本不浪费时间。
他的注意力都在第二道与第三道上。
第二道吐槽题,贾放大致看了一下,见答得五花八门,有些人明确提出应当扩大科举考试的规模,降低门槛,并且引入“特种”考试;也有些人认为应当改革当前考试的内容,将八股所占的比重降低,多考策论,甚至还有人拍起了皇帝的马屁,认为应当多考像第三道题那样的“情景模拟题”。
但凡是言之有物的答卷,贾放就都划分在了“偶有亮点”一类。
他也看了不少第三道题的答卷,心里不由得感慨,这些考到国家最顶层的举子们,将被作为股肱栋梁之才被朝廷录取的人,对基层的了解确实太少。
针对土地不够的问题,几乎所有人提出的解决办法都是“均分”,实行“均田制”,丝毫不提已经占用了耕地的如何肯让出现有土地,让出之后又如何补偿。
也有人一味推行教化,鼓吹在州县之中兴办县学,传播圣人之道,却完全不提办学的钱粮从何处来,学习了孔孟之道的百姓们又如何解决饿肚子的问题。
这些回答给人的感觉是,一概悬在空中,不能落地。
但贾放不得不说,这种试题完全开放,号召大家集思广益的题目,也让他看到了很多天马行空一般的主意。例如他见到有人提出南方山寨中时常有盗贼出没,州县驻军往往是远水救不得近火,一县之主应当组织起当地的民防民兵,并且建筑堡垒,囤积粮草,以备不时之需;
这些正是贾放想要看到的,那些他在桃源寨没有想到的,现在都从试卷上反馈了给他。
想到这里,贾放突然有点儿想感谢皇帝陛下,这位竟然用这种方式,在殿试的试卷中挟带私货,又用让自己阅卷这种匪夷所思的方式,了解这个国家中精英级别的学子在同一问题上的观点。
不管这些题目何等样地折磨了早先殿试的考生,但现在那些人各种各样的想法都启发了贾放。
看来皇帝陛下,还是真的很希望自己能够好好建设好桃源寨这个“试验田”。
贾放连忙找了个在礼部跑腿的,要了笔墨纸张,把他认为有价值的观点一一抄下。
*
夏省身一直昏天黑地地读卷,读到东方既白,才又想起了贾放。他猜想这少年怕已经是伏案睡着,哪里还能耐烦看这么多试卷。
谁知他抬起头,正看见贾放精神奕奕地抱着一大叠朱卷,正津津有味地读着,手边还叠放着一大堆手稿,还正不断往那手稿上抄写着什么。
其他礼部小吏大多已经在伏案休息,却唯有贾放一人,越读越精神,越写越振作。
连夏省身都不得不感慨,这个少年,和他同龄的人比起来,真的有点儿……特别。
第124章
贾放阅卷,阅了一夜,而他自己则对时间的流逝毫无察觉,头一抬,便见到礼部官署外天色泛白,已经天亮了。
这时终于有礼部的小吏过来,把贾放面前的试卷捧走。贾放此前按照要求将试卷分成了三堆,这时小吏也是一样分门别类地抱走,然后在试卷所贴的签纸上写上了贾放的评语,大约也是“上中下”之类。
贾放没想到自己的阅卷也真的被纳入了礼部对试卷的评分体系,多少有点儿觉得意外。
除了针对题目之中提出的诸多问题之外,考生也允许自行想象当地民生之艰,提出问题并且自行制定解决方案。
于是,在场的所有礼部官员都看见了这位临时空降的年轻“阅卷官”面对出题的小册子就皱紧了眉头。
“知道厉害了吧?晓得我们这次有多艰难了吧?”有些礼部官员忍不住心头找了一点平衡:今次阅卷,简直是要在矮子里面拔将军,别提多艰难了——最关键的是,最后一道题,他们这些阅卷官,几乎都只能凭感觉阅卷,谁也不知道这些学生写下来的答案是不是对的。
贾放却完全不知道他们想的都是这些。他只是为皇帝陛下在这最重要的殿试试卷里挟带了那么多的“私货”而感到惊奇。
同时他也明白为啥那位要让戴权把他找来了,最后一道题,简直是为他量身定做的,所有在场的阅卷官员里,只有他有资格通过考生的答案,判断这些人是否有在基层工作的能力,想法是否切合实际。
一场殿试,三道题,考生必须选择两道作答,否则答卷会被判无效。因此第一道论述“经世致用”的论述题一定是人人必选。
第二道与第三道,无论选哪一道都要冒很大风险:选第二道题的,考生们都已经一路走到这里了,却还不得不被迫抨击现有的考试制度,甚至变相指责自己的房师与座师,怎么写都是得罪人。
而选第三道的,如果没有对基层有过深入的认识,或者见闻不广博,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面对这道题目,恐怕一个字都写不出来。
因为必须三选二,所有考生都会在第二道与第三道之中,按照对自己的了解,选择一道认真作答。每个人都要冒一点风险,从这一点来说,倒也相当公平。
看到这里,贾放终于明白为什么早些时候贾政会和会试完结时一样,一回家就瘫倒在床,直接昏睡过去——估计所有考生考完这一场,都会觉得心神消耗太甚,用脑用得太厉害了。
贾放把这出题册放在手中看了一阵,便陆陆续续有试卷送到他手边。一名礼部的小吏好心告诉贾放他的评卷规则——规则很简单,将试卷分成三堆:一塌糊涂的一类,平平无奇但是偶有亮点的一类,非常精彩、令人拍案的一类。
贾放谢过这名小吏,开始阅卷。这时他觉得礼部诸官员其实根本不需要自己帮忙阅卷,所有的卷子上都已经批注了旁人看过之后的批语:上、中上、中下之类的。而贾放这边,根本没有人让他往卷子上写评分。
很快他开始看卷子,这些卷子上,绝大多数人都答了第一道。但若是这第一道只是花团锦簇地泛泛而谈,言之无物的,贾放就跳过去,根本不浪费时间。
他的注意力都在第二道与第三道上。
第二道吐槽题,贾放大致看了一下,见答得五花八门,有些人明确提出应当扩大科举考试的规模,降低门槛,并且引入“特种”考试;也有些人认为应当改革当前考试的内容,将八股所占的比重降低,多考策论,甚至还有人拍起了皇帝的马屁,认为应当多考像第三道题那样的“情景模拟题”。
但凡是言之有物的答卷,贾放就都划分在了“偶有亮点”一类。
他也看了不少第三道题的答卷,心里不由得感慨,这些考到国家最顶层的举子们,将被作为股肱栋梁之才被朝廷录取的人,对基层的了解确实太少。
针对土地不够的问题,几乎所有人提出的解决办法都是“均分”,实行“均田制”,丝毫不提已经占用了耕地的如何肯让出现有土地,让出之后又如何补偿。
也有人一味推行教化,鼓吹在州县之中兴办县学,传播圣人之道,却完全不提办学的钱粮从何处来,学习了孔孟之道的百姓们又如何解决饿肚子的问题。
这些回答给人的感觉是,一概悬在空中,不能落地。
但贾放不得不说,这种试题完全开放,号召大家集思广益的题目,也让他看到了很多天马行空一般的主意。例如他见到有人提出南方山寨中时常有盗贼出没,州县驻军往往是远水救不得近火,一县之主应当组织起当地的民防民兵,并且建筑堡垒,囤积粮草,以备不时之需;
这些正是贾放想要看到的,那些他在桃源寨没有想到的,现在都从试卷上反馈了给他。
想到这里,贾放突然有点儿想感谢皇帝陛下,这位竟然用这种方式,在殿试的试卷中挟带私货,又用让自己阅卷这种匪夷所思的方式,了解这个国家中精英级别的学子在同一问题上的观点。
不管这些题目何等样地折磨了早先殿试的考生,但现在那些人各种各样的想法都启发了贾放。
看来皇帝陛下,还是真的很希望自己能够好好建设好桃源寨这个“试验田”。
贾放连忙找了个在礼部跑腿的,要了笔墨纸张,把他认为有价值的观点一一抄下。
*
夏省身一直昏天黑地地读卷,读到东方既白,才又想起了贾放。他猜想这少年怕已经是伏案睡着,哪里还能耐烦看这么多试卷。
谁知他抬起头,正看见贾放精神奕奕地抱着一大叠朱卷,正津津有味地读着,手边还叠放着一大堆手稿,还正不断往那手稿上抄写着什么。
其他礼部小吏大多已经在伏案休息,却唯有贾放一人,越读越精神,越写越振作。
连夏省身都不得不感慨,这个少年,和他同龄的人比起来,真的有点儿……特别。
第124章
贾放阅卷,阅了一夜,而他自己则对时间的流逝毫无察觉,头一抬,便见到礼部官署外天色泛白,已经天亮了。
这时终于有礼部的小吏过来,把贾放面前的试卷捧走。贾放此前按照要求将试卷分成了三堆,这时小吏也是一样分门别类地抱走,然后在试卷所贴的签纸上写上了贾放的评语,大约也是“上中下”之类。
贾放没想到自己的阅卷也真的被纳入了礼部对试卷的评分体系,多少有点儿觉得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