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高手在红楼 完结+番外_分节阅读_306
扶着夏省身的少年正是贾放,他面对三皇子汹汹的提问,很有心想怼回去:你们只晓得一起冲到这顺天府来,谁也没顾上老太傅还留在园子里。
但是他究竟是没能把这话怼出口。
这时跟在夏省身身后的是一大群礼部官员,其中有不少当日贾放在“阅卷组”里还见过。这些官员们紧跟着夏省身来到顺天府门前,这时纷纷跪下,连声呼唤“夏大人”,有些人声音里还带着哭腔——
随后,太子惊愕地见到夏省身撩起衣袍,在顺天府大堂上这么一跪,道:“太子殿下,老臣是来请罪的。”
“会试试题泄露,因礼部而起,老臣愿担,全部的责任!”
*
贾放没有跟随水宪林如海、贾代善贾政等人一起出园子前往顺天府,而是留在园中照料夏省身。
双文听到贾放的吩咐,急急忙忙地去将早上就熬好,放在井水里沁着的乌梅汤取出来,送到红香圃里,又用甜井水洗了干净的手巾,交给贾放。
贾放则已经将夏省身扶到了红香圃小敞厅里坐着,小心翼翼地用凉冰冰的毛巾为老大人净面净手,然后尝试喂他饮一点点解暑清凉的乌梅汤。
谁知这夏省身只管坐在敞厅里,双眼直直地盯着贾放手中那只盛着乌梅汤的汝窑瓷盅,眼看着瓷盅杯壁上沁出一点一点细小的水珠,这位老大人还是一动不动。
贾放亲眼看着他的头发慢慢地就这么白了。
说实话贾放生平头一回见到夏省身的时候,对此人的印象实在是一塌糊涂,但是在那次到礼部阅卷的经历之后,贾放对夏省身的看法稍许有些改观——这人拘泥古板,食古不化,但是颇具责任感,他是真的把圣贤之说当成了立身之道、治国之本,并且不遗余力地身体力行。
关心科场弊案的人们早已走得干干净净,竟没人想起老大人还留在了贾府的园子里。
贾放赶着让人去请大夫,却正好碰上贾代善、贾赦、贾政同时都不在府里,史夫人正巧也去拜访王家去了。最后还是找到了贾敏,贾敏跑去找了史夫人的片子,请了荣府惯常请的大夫过来。
大夫看了夏省身的情况,只说是“激怒攻心”,要贾放“好言相劝”,让他自己缓过来方可,要是缓不过来恐怕会出问题。
但要贾放相劝,他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劝才好。
会试的事,三皇子一直将视线集中在荣府上,想要力证贾政的会试成绩做不得数,看起来是针对荣府,但如果太子想保荣府,那么说三皇子在针对太子也没错。
但是谁都忘了,这件事礼部的责任一点儿都不小,事后清算夏省身是第一个跑不掉的。
夏省身从论述学说上,支持的是三皇子,同时他的身份是太子太傅,是立在太子身后的一株参天大树,分量举足轻重。
而夏省身在这次殿试之后明确提出了反对皇帝陛下在殿试试题中透露的风向,他也曾当着很多人的面宣称,这次科试之后,他绝不能“放任”皇上挑起的论战就这么发展下去,他一定会出面阻止,以他在士林中的名望,振臂一呼……
但是这科场弊案一出,夏省身大人,再没有这个可能了。
他已经大半条腿迈出了这个官场,迈向坟墓。
三皇子在士林之中的有力同盟,以及太子背后的这么一棵参天大树就这么都倒掉了,偏偏那两位现在还在顺天府里继续玩那你先出一拳,我晃过了再踢一脚的游戏。
贾放眼看着夏省身一点一点地白头,到底还是心生不忍,凑上前小声问:“夏大人,我叫人送你回府休养可好?”
谁知夏省身这时候已经从沉思中“醒”了,倏地转过头,紧紧地盯着贾放。半晌他才喃喃地道:“与皇上年轻时真像——”
贾放:这……
“皇上见到了你,突然想起了从前的快活日子了?”夏省身突然微笑,贾放却觉得他的笑容有点儿阴森。
“当时那日子那么快活为什么他就不肯老死在这园中,永远和向小姐一起过快活日子?”夏省身突然提高声音,将贾放吓了一大跳,“他既然走出了这个园子,就应该把这天下担着!”
把贾放吓毛了之后,夏省身却突然哭了:“这人一老呀,想起以前的好日子来,就觉得世上不会有更好的了。”
“皇上的心思我也能明白,和心爱的女人生的孩子一眨眼就长大了,长得聪明俊秀,让他心里一时记起的全是对方的好,所以无论如何都要为对方做点什么。”
贾放后脑汗滴滴的:为啥大家都觉得皇帝做这一切都是因为以前的狗血,为啥大家都不觉得皇帝能够有点追求,追求一点进步与科学?
“皇上现在呀,就像是一栋老房子着了火,根本没有药救……”
夏省身仿佛破罐子破摔,也不顾贾放就在面前,竟然说了这样大逆不道的话。说的时候模样很忧伤,似乎他早知道自己不会有好结果的。但是现在,夏省身非但不会有好结果,早先他所盘算的那些“最后的招数”,也一项都使不出来。
贾放继续劝:“您早些回府休养可好?”
谁知夏省身突然一伸手,紧紧地握住了贾放的手腕——贾放郁闷了:他的手腕难道是阿克琉斯之踵吗,人人都喜欢捏?
“我只有一句话要告诫你,向奉壹这人,大奸似忠,他的学说决不可用。”
“向奉壹心中并无‘君’这一说,他心中只有‘国’,他不晓得‘君临天下’,他只知道国事最重,民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贾放听了没言语,但是他突然觉得夏省身所说的,可能确实是真——向奉壹敢于在国君下落不明的情况下,直接扶起另一名新君,以稳定朝局,这份魄力固然前所未有,但也确实意味着,在向奉壹心中,国君并非是上天赐予人间的神,而是为国家所服务的人,不是统治者而是一个管理者,理应宵衣旰食,死而后已。
但是他究竟是没能把这话怼出口。
这时跟在夏省身身后的是一大群礼部官员,其中有不少当日贾放在“阅卷组”里还见过。这些官员们紧跟着夏省身来到顺天府门前,这时纷纷跪下,连声呼唤“夏大人”,有些人声音里还带着哭腔——
随后,太子惊愕地见到夏省身撩起衣袍,在顺天府大堂上这么一跪,道:“太子殿下,老臣是来请罪的。”
“会试试题泄露,因礼部而起,老臣愿担,全部的责任!”
*
贾放没有跟随水宪林如海、贾代善贾政等人一起出园子前往顺天府,而是留在园中照料夏省身。
双文听到贾放的吩咐,急急忙忙地去将早上就熬好,放在井水里沁着的乌梅汤取出来,送到红香圃里,又用甜井水洗了干净的手巾,交给贾放。
贾放则已经将夏省身扶到了红香圃小敞厅里坐着,小心翼翼地用凉冰冰的毛巾为老大人净面净手,然后尝试喂他饮一点点解暑清凉的乌梅汤。
谁知这夏省身只管坐在敞厅里,双眼直直地盯着贾放手中那只盛着乌梅汤的汝窑瓷盅,眼看着瓷盅杯壁上沁出一点一点细小的水珠,这位老大人还是一动不动。
贾放亲眼看着他的头发慢慢地就这么白了。
说实话贾放生平头一回见到夏省身的时候,对此人的印象实在是一塌糊涂,但是在那次到礼部阅卷的经历之后,贾放对夏省身的看法稍许有些改观——这人拘泥古板,食古不化,但是颇具责任感,他是真的把圣贤之说当成了立身之道、治国之本,并且不遗余力地身体力行。
关心科场弊案的人们早已走得干干净净,竟没人想起老大人还留在了贾府的园子里。
贾放赶着让人去请大夫,却正好碰上贾代善、贾赦、贾政同时都不在府里,史夫人正巧也去拜访王家去了。最后还是找到了贾敏,贾敏跑去找了史夫人的片子,请了荣府惯常请的大夫过来。
大夫看了夏省身的情况,只说是“激怒攻心”,要贾放“好言相劝”,让他自己缓过来方可,要是缓不过来恐怕会出问题。
但要贾放相劝,他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劝才好。
会试的事,三皇子一直将视线集中在荣府上,想要力证贾政的会试成绩做不得数,看起来是针对荣府,但如果太子想保荣府,那么说三皇子在针对太子也没错。
但是谁都忘了,这件事礼部的责任一点儿都不小,事后清算夏省身是第一个跑不掉的。
夏省身从论述学说上,支持的是三皇子,同时他的身份是太子太傅,是立在太子身后的一株参天大树,分量举足轻重。
而夏省身在这次殿试之后明确提出了反对皇帝陛下在殿试试题中透露的风向,他也曾当着很多人的面宣称,这次科试之后,他绝不能“放任”皇上挑起的论战就这么发展下去,他一定会出面阻止,以他在士林中的名望,振臂一呼……
但是这科场弊案一出,夏省身大人,再没有这个可能了。
他已经大半条腿迈出了这个官场,迈向坟墓。
三皇子在士林之中的有力同盟,以及太子背后的这么一棵参天大树就这么都倒掉了,偏偏那两位现在还在顺天府里继续玩那你先出一拳,我晃过了再踢一脚的游戏。
贾放眼看着夏省身一点一点地白头,到底还是心生不忍,凑上前小声问:“夏大人,我叫人送你回府休养可好?”
谁知夏省身这时候已经从沉思中“醒”了,倏地转过头,紧紧地盯着贾放。半晌他才喃喃地道:“与皇上年轻时真像——”
贾放:这……
“皇上见到了你,突然想起了从前的快活日子了?”夏省身突然微笑,贾放却觉得他的笑容有点儿阴森。
“当时那日子那么快活为什么他就不肯老死在这园中,永远和向小姐一起过快活日子?”夏省身突然提高声音,将贾放吓了一大跳,“他既然走出了这个园子,就应该把这天下担着!”
把贾放吓毛了之后,夏省身却突然哭了:“这人一老呀,想起以前的好日子来,就觉得世上不会有更好的了。”
“皇上的心思我也能明白,和心爱的女人生的孩子一眨眼就长大了,长得聪明俊秀,让他心里一时记起的全是对方的好,所以无论如何都要为对方做点什么。”
贾放后脑汗滴滴的:为啥大家都觉得皇帝做这一切都是因为以前的狗血,为啥大家都不觉得皇帝能够有点追求,追求一点进步与科学?
“皇上现在呀,就像是一栋老房子着了火,根本没有药救……”
夏省身仿佛破罐子破摔,也不顾贾放就在面前,竟然说了这样大逆不道的话。说的时候模样很忧伤,似乎他早知道自己不会有好结果的。但是现在,夏省身非但不会有好结果,早先他所盘算的那些“最后的招数”,也一项都使不出来。
贾放继续劝:“您早些回府休养可好?”
谁知夏省身突然一伸手,紧紧地握住了贾放的手腕——贾放郁闷了:他的手腕难道是阿克琉斯之踵吗,人人都喜欢捏?
“我只有一句话要告诫你,向奉壹这人,大奸似忠,他的学说决不可用。”
“向奉壹心中并无‘君’这一说,他心中只有‘国’,他不晓得‘君临天下’,他只知道国事最重,民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贾放听了没言语,但是他突然觉得夏省身所说的,可能确实是真——向奉壹敢于在国君下落不明的情况下,直接扶起另一名新君,以稳定朝局,这份魄力固然前所未有,但也确实意味着,在向奉壹心中,国君并非是上天赐予人间的神,而是为国家所服务的人,不是统治者而是一个管理者,理应宵衣旰食,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