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高手在红楼 完结+番外_分节阅读_485
除此之外,如果“锦花”将来想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占地扩建,土地出让金会翻倍。
“锦花”的妇人们对此肯定都有些小意见,但是她们也没法儿直接向贾放抱怨——因为贾放自己也是“锦花”的股东,她们多一分开销,贾放自己也会跟着少一分利润。如不是为了桃源寨的整个大局考虑,贾放是不会如此行事的。
“贾三爷,您就真的不能通融通融吗?”一个妇人半含怨地问道。
贾放微笑摇头:“不能——”
“那咱们这个厂,差不多就这样规模了。”妇人们忍不住感慨。
贾放却微笑道:“我瞅着这个规模已经挺好。”锦花纺织厂出产的织物,已经完全能够供应桃源和武元两处的市场。再这么扩建下去,整个永安州的织物市场也会被“锦花”所垄断。
但是贾放却认为,“锦花”不适宜再扩张了。使用青坊河的水力纺纱织布,“锦花”每天都制造出相当的噪音。虽然这种噪音也是“繁荣”的一种表现,但是对周边居民的生活多少还是有些影响,甚至米三刀的蜂场都不得已向更远处搬迁了一些——蜂儿们也不喜噪音,采蜜尽量离得远远的。
贾放觉得已经差不多,轻工业能够满足本地需求就好,不需要再扩建了。
原本他给桃源寨的定位,就不是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城市,而是一个以现代农业、种植与养殖并举,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小型轻工业的自然经济体。
说白了,他还是希望桃源寨寨如其名,是一座世外桃源。
“但是……”锦花的妇人们似乎比她们的男人更有野心,对贾放说,“贾三爷,您明知咱们还能多制几台织机,每天还能多产一些布匹,您为啥……”
贾放便正色道:“每个地方对某项产业都有承载能力的上限。我以为各位将现有的产能都发挥出来,就已经够了。如果咱们‘锦花’扩建,就会挤占旁人的资源。占的资源越多,付出的代价就理应越大。”
妇人们登时都悻悻地低下头去——也是,毕竟这寨子是大家的,不作兴只有她们一家忙着赚钱。
贾放却温言劝道:“有没有想过,在别的地方投资办厂呢?”
“在别的地方……”妇人们登时一个个地都张大了嘴,实在是没想到贾放竟给她们提出了这样一项建议。
“就像我刚开始那样,给你们地方和纺织机,以这个作为干股,等到厂子建起来之后,每年就只要坐收分红就可以了。”
“以后‘锦花’这名字许是整个永安州都知道,这里是‘锦花一厂’,那里一间叫‘锦花二厂’……”贾放娓娓地给妇人们描绘美好的画卷。
妇人们却尴尬地相互看看,她们原本都没有想这么远。但是贾放所说的确实给她们提供了思路。既然在桃源寨扩建成本越来越高,为什么不搞技术输出,将这机械纺织的设备和技术输送到其他村寨去,养活更多的人?
“可是,咱们因为挨着青坊河,所以才有这水力纺织机……”
贾放安慰她们:“南方山区地形起伏,水资源又很丰富,只要耐心寻找,必然能找到很多适合办厂的地址。”
“说实话,我也盼着你们的厂子走出去,这样我也就跟着入了一份股,以后坐在家里数流通券就可以了。”
第200章
贾放视察过了桃源寨里的各项产业和基础设施,接着就是两个胜利新村。
此前胜利新村的文艺工作搞得有生有色,蹴鞠联赛群英涌现,但究其根本,两个胜利新村的任务是屯田。
胜利一村分到的多是水田,按照老邵的指点,垦出的水田没有上来就三季稻,第一年尝试了两季稻,兼养稻花鱼。在水田之外,胜利一村还种植了一大片油料作物,主要是大豆。待到大豆收获的时候,一村就收拾收拾,准备榨油。
而二村则是以旱地为主,种植的主要是红薯和棉花。棉花本地人都见过,“锦花”的人更是暗暗高兴,心想这以后总算是有了本地的原材料了。
红薯却是大家第一次种。无论是桃源寨的乡民还是胜利二村的村民,谁也没种过。就连最见多识广的老邵也没有亲手种过这种东西。
但既然是贾放发话,大家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按照老邵的“理论”指点,把种苗都种了下去——第一茬种苗收得特别快,两个月不到就收获了。
收获的时候村民们望着土里挖出来一嘟噜一嘟噜的块茎直接傻眼:
区区几枚种苗而已,怎么竟然收成了那么多?
不过桃源寨里向来有传言,贾三爷送出来的种苗,第一茬下去结果都结得特别快。大家对这“红薯”的种植成果都半信半疑,重新培育了第二拨种苗之后,在所有开垦出来的旱地上都种了下去。
这回种植的周期延长了些,但是从地里挖出来红薯却依旧吓到了所有的村民——官兵和改造对象之中都有种过好几年地的农人,他们熟悉这一带所有的作物。桃源寨那些水田的稻米亩产已经够吓人的了,而这些从地里刨出来的红薯更是险些压垮了前来收成的驴车骡车。
但这红薯,该怎么吃呢?
桃源寨的村民们在试吃这件事上,向来有经验。很快,他们就尝试了蒸煮炖炒各种方法,发现这红薯做法百变,味道一概都是甜丝丝,很好吃,唯一的缺点就是,吃完了之后烧心——胃会有些不舒服。
贾放却给胜利二村指点了一个法子,教他们制“红薯淀粉”。
二村的村民们试制红薯淀粉的时候,刚好赶上贾放过来视察,当即把他们的成果让贾放看了一遍。
“锦花”的妇人们对此肯定都有些小意见,但是她们也没法儿直接向贾放抱怨——因为贾放自己也是“锦花”的股东,她们多一分开销,贾放自己也会跟着少一分利润。如不是为了桃源寨的整个大局考虑,贾放是不会如此行事的。
“贾三爷,您就真的不能通融通融吗?”一个妇人半含怨地问道。
贾放微笑摇头:“不能——”
“那咱们这个厂,差不多就这样规模了。”妇人们忍不住感慨。
贾放却微笑道:“我瞅着这个规模已经挺好。”锦花纺织厂出产的织物,已经完全能够供应桃源和武元两处的市场。再这么扩建下去,整个永安州的织物市场也会被“锦花”所垄断。
但是贾放却认为,“锦花”不适宜再扩张了。使用青坊河的水力纺纱织布,“锦花”每天都制造出相当的噪音。虽然这种噪音也是“繁荣”的一种表现,但是对周边居民的生活多少还是有些影响,甚至米三刀的蜂场都不得已向更远处搬迁了一些——蜂儿们也不喜噪音,采蜜尽量离得远远的。
贾放觉得已经差不多,轻工业能够满足本地需求就好,不需要再扩建了。
原本他给桃源寨的定位,就不是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城市,而是一个以现代农业、种植与养殖并举,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小型轻工业的自然经济体。
说白了,他还是希望桃源寨寨如其名,是一座世外桃源。
“但是……”锦花的妇人们似乎比她们的男人更有野心,对贾放说,“贾三爷,您明知咱们还能多制几台织机,每天还能多产一些布匹,您为啥……”
贾放便正色道:“每个地方对某项产业都有承载能力的上限。我以为各位将现有的产能都发挥出来,就已经够了。如果咱们‘锦花’扩建,就会挤占旁人的资源。占的资源越多,付出的代价就理应越大。”
妇人们登时都悻悻地低下头去——也是,毕竟这寨子是大家的,不作兴只有她们一家忙着赚钱。
贾放却温言劝道:“有没有想过,在别的地方投资办厂呢?”
“在别的地方……”妇人们登时一个个地都张大了嘴,实在是没想到贾放竟给她们提出了这样一项建议。
“就像我刚开始那样,给你们地方和纺织机,以这个作为干股,等到厂子建起来之后,每年就只要坐收分红就可以了。”
“以后‘锦花’这名字许是整个永安州都知道,这里是‘锦花一厂’,那里一间叫‘锦花二厂’……”贾放娓娓地给妇人们描绘美好的画卷。
妇人们却尴尬地相互看看,她们原本都没有想这么远。但是贾放所说的确实给她们提供了思路。既然在桃源寨扩建成本越来越高,为什么不搞技术输出,将这机械纺织的设备和技术输送到其他村寨去,养活更多的人?
“可是,咱们因为挨着青坊河,所以才有这水力纺织机……”
贾放安慰她们:“南方山区地形起伏,水资源又很丰富,只要耐心寻找,必然能找到很多适合办厂的地址。”
“说实话,我也盼着你们的厂子走出去,这样我也就跟着入了一份股,以后坐在家里数流通券就可以了。”
第200章
贾放视察过了桃源寨里的各项产业和基础设施,接着就是两个胜利新村。
此前胜利新村的文艺工作搞得有生有色,蹴鞠联赛群英涌现,但究其根本,两个胜利新村的任务是屯田。
胜利一村分到的多是水田,按照老邵的指点,垦出的水田没有上来就三季稻,第一年尝试了两季稻,兼养稻花鱼。在水田之外,胜利一村还种植了一大片油料作物,主要是大豆。待到大豆收获的时候,一村就收拾收拾,准备榨油。
而二村则是以旱地为主,种植的主要是红薯和棉花。棉花本地人都见过,“锦花”的人更是暗暗高兴,心想这以后总算是有了本地的原材料了。
红薯却是大家第一次种。无论是桃源寨的乡民还是胜利二村的村民,谁也没种过。就连最见多识广的老邵也没有亲手种过这种东西。
但既然是贾放发话,大家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按照老邵的“理论”指点,把种苗都种了下去——第一茬种苗收得特别快,两个月不到就收获了。
收获的时候村民们望着土里挖出来一嘟噜一嘟噜的块茎直接傻眼:
区区几枚种苗而已,怎么竟然收成了那么多?
不过桃源寨里向来有传言,贾三爷送出来的种苗,第一茬下去结果都结得特别快。大家对这“红薯”的种植成果都半信半疑,重新培育了第二拨种苗之后,在所有开垦出来的旱地上都种了下去。
这回种植的周期延长了些,但是从地里挖出来红薯却依旧吓到了所有的村民——官兵和改造对象之中都有种过好几年地的农人,他们熟悉这一带所有的作物。桃源寨那些水田的稻米亩产已经够吓人的了,而这些从地里刨出来的红薯更是险些压垮了前来收成的驴车骡车。
但这红薯,该怎么吃呢?
桃源寨的村民们在试吃这件事上,向来有经验。很快,他们就尝试了蒸煮炖炒各种方法,发现这红薯做法百变,味道一概都是甜丝丝,很好吃,唯一的缺点就是,吃完了之后烧心——胃会有些不舒服。
贾放却给胜利二村指点了一个法子,教他们制“红薯淀粉”。
二村的村民们试制红薯淀粉的时候,刚好赶上贾放过来视察,当即把他们的成果让贾放看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