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戎这才不叮嘱她了,颜神佑又指里面几方名墨,与一些典籍:“这份礼还算合意罢?”
蒋氏道:“合!”
颜神佑此时方问姜戎:“阿舅是丞相,乐不乐北上呢?北上了,又要怎么做呢?”
姜戎道:“自然是要公忠体国,不偏不倚的才好。朝中南北之争已现端倪,说是南北之争,除了南北,尚有东、西。这东么,是旧京,西,是雍州。说来东与北,看似同源,却有些嫌隙。西又自成一派。南是我旧识。不如不偏不倚的好。有娘子在,有太子与殿下在,我们掺和这些做什么?便是唐大,也是这么个意思。”
颜神佑道:“阿爹看似随意,心里也是有数的。天下一统,谁再妄图结党割据,只有一个死。”
姜戎道:“雍州怎么办?”
颜神佑道:“娘娘自有主张,太尉也不是笨人,我看,他们会先挽救一下。实在不行,只好断尾求生了。”就像当年把楚氏一个人扔在京城一样。
姜戎道:“丁相公近来焦躁不安,北上迁都,人生地不熟的,真要去了,少不得要他振作才好。”
“我等会儿就去见他。”
“那倒也还罢了。”
颜神佑见姜戎神色如常,才问:“米家那里,是不是难为表姐了?”
姜戎道:“米挚是个糊涂虫,他呀,看不清道理。只因他父亲尽忠前朝,便立誓要做一个守礼的君子,没人真个将他当作一回事。心是好心,就是脑子不好使,没将好心放对地方。”
颜神佑试探地道:“阿舅不觉得,我们这般,上蹿下跳,有违妇道?”
姜戎反问道:“这么做,你快活吗?”
颜神佑用力点了点头。
姜戎笑道:“那不就行了么?既利国利民,你自己又快活了,哪有闲人说三道四的份儿?只有顶没用的男人,才会怕女人比他强。不特是男女,为人处事皆是此理。窃居高位而不自信的人,是最多疑而量窄的,父子相疑、夫妻相疑、手足相残……阴谋由此而生,其间丑态,令人作呕。”
颜神佑眼睛滴溜溜一转:“不怕我太过了?”
“要是你小的时候,有这么个志向,我必定拦你。这条路太难走了,心疼你的人不会让你去受这个苦。可你现在做到了,已经做成了的事情,坦荡君子就该承认你的能耐。想做的事儿都做成了,你哭的什么?”
颜神佑抹抹眼睛:“我就哭了,怎么着啊?”
姜戎:……md!我的外甥女怎么可以这么无赖?一定是跟她爹学坏了的!虽然说纵容着外甥女儿上蹿下跳,姜戎也没忘了多叮嘱几句:“多与六郎相处!使人不能间。”
颜神佑道:“我带他北上,我去建城,他去抚民。他总要有些政绩才好。”
姜戎彻底放心了,留她吃饭。颜神佑还要赴丁号的饭局,留下礼物便走了。
蒋氏还有些忧心,也没心情收束礼物,只问姜戎:“他们姐弟将来会如何?”
姜戎道:“颜家的家教甚好,应该不会有事。看咱们娘子行事,固然是守着分寸,屡劝我谨慎,不要骄横。可与圣人相处,却是带着亲昵,并没有担忧恐惧,害怕干政多了,被圣人忌讳。他们都是豁达的人,娘子终究是幸运的。等她遇事不敢说话,只做个木偶,唯有在维护圣人的时候像只斗犬,我们再担心她不幸,也还来得及。”
蒋氏道:“还是有些悬心。”
姜戎道:“皇帝也是人,将他当人看,自然就与他亲近了。”
————————————————————————————————
要不怎么说外甥肖舅呢,姜戎跟颜神佑说话的时候,六郎也在东宫向米挚表达了差不多的意思了。
同事多时,姜戎看米挚看得还是比较准的。米挚乘姓氏之利,做到了丞相。他也知道自己本事不高,便只守着道理过活。心地不坏,智商只是平常,寻常过日子够使了,搁一群长了九条尾巴的狐狸精中间儿,真有点像弱智。
但是他认为自己的道理是对的,就要去坚持。比如颜神佑,当初是事急从权,现在天下一统了,你还不回家看孩子么?在外面蹦跶的什么?你们夫妻俩现在把伪陈全境都掌在手里,你还兼任着尚书令,你想做什么?太子还只是学习政务,都不曾被放手独当一面,你不觉得自己很危险吗?你还撺掇着搞女子袭爵、女人做官,搞外孙承嗣,这是要疯啊!
尤其是后面一条,严重地挑战了米挚的底线。
颜神佑还真就不觉得有什么好危险的,危险是什么?能吃么?真要怕死她就不干这些事儿了,老实窝在昂州,做她的公主。凭他爹对她的态度,能横行到死。
米挚见此路不通,更是为自己的学生担心,跑去提醒六郎:“齐国涉事太多,太子当谨慎。为保全计,还是请公主还朝为佳。以免功高不赏,无法处置。”
六郎心说,果然来了,含糊地道:“知道了。”
见六郎浑不放在心上,米挚大急,语气也不好了起来:“殿下贵为太子,却无寸功,恐老臣不服。齐国连年征战,将士归心,魏国公受挫之时,闻说齐国出征,朝野皆安。这是宾主易位了!殿下姐弟情深,更要约束齐国,毋使生祸。”
六郎如米挚所愿地沉下了脸,却说了米挚一点也不想听的台词:“您在怀疑我的胞姐?”
对啊!可话不能这么说,米挚便说以“秩序”,颜神佑这是违反秩序的行为,必须予以敲打。
六郎道:“我家能得天下,是因为大家齐心协力,想着一起好,而不是因为内耗!窝里斗,就算比自家人高一头,有意思么?我听说,好男儿志在四方,当心胸宽广,丞相为何反要我猜疑骨肉?”
“只要我做得好了,就不怕自家人出彩,我没本事时,外人都要抢我的位子了。到那个时候,颜氏真有俊彦,保我家祭祀不绝,也是肥水不落外人田。”
米挚倒抽一口冷气,勉强道:“可心有疑虑的人是不会这么想的,殿下以为,会没有人向齐国说这些话么?”
“那就让他们去死好了哇。小人不是该死么?我们自己好好的,倒要他们来将一母同胞分成两边儿做仇人。跟我说阿姐的坏话,都去死,跟阿姐说我的不是,我阿姐也不会让他活。”
米挚:……我怎么看你跟你爹越来越像了啊?苍天啊,大地啊,这口气怎么跟唐仪那个无赖也很像了呢?还我温煦可敬的太子来!
六郎道:“我知道丞相是一片好心,可有些事情,不是心好就可以的,还请正心。待人不以诚,反以所谓帝王心术,是流于下乘了。今日之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往后,休要再提起。丞相听到有人挑拨之时,还请拿出丞相的气度来。”
米挚被他臊得满脸通红,讪讪地退走了,回去就告了病假。六郎知道个中原因,也不点破,反随着颜肃之给米挚发了好些慰问品。
————————————————————————————————
颜神佑与丁号见面的时候,米挚的病假条还没递上来,两人说的事情自是与米挚无关的。
丁号见颜神佑来了,略问几句一路辛苦,接着便奔向主题:“殿下,迁都之议不能缓了?”
颜神佑道:“缓不了,北方那么大呢,放那儿可惜。先生知道的,那些地方,放任下去,朝廷政令不下县,县下皆宗族。盯着,还能好些,不盯,就是将大好江山拱手让人了。”
丁号眉宇间有些阴郁:“北地多旧族,恐为其掣肘。”
颜神佑道:“我已经让他们拆坞堡了。还有一件事情,先生听了必是欢喜的。”
丁号强打起精神来:“哦?”
颜神佑将科举之事说与丁号,丁号听完,阴了好多天的脸终于开晴了:“如此甚好!”
颜神佑道:“先前是招徕流亡南下,如今,却要携带百官等北上。”
丁号赞道:“大手笔。”
颜神佑复问丁号对于科举的意见,丁号道:“想以科考替代举荐,并不能一蹴而就。”他建议南方试行,因为之前有过考试取官的事情,比较有经验了,群众基础也好。并且,要科考与举荐并兴,逐渐取代以门第论官的制度。
英雄所见略同!
颜神佑与丁号聊了很晚,从长安的规划、周边土地的处置,到新占区的管理,再到科举的细节、石经的勘刻。丁号甚至提议:“不如由朝廷出面,官修牒谱。”说着,一挑眉。
颜神佑灌了满脑袋的电子合成音,如果不是因为讨论的内容太吸引人,她早忍不住掐死这个磕巴了。现在被他这一挑眉,整个人已经在暴发的边缘了,为了防止自己失手弄死一个宰相,颜神佑匆忙表示赞同:“很好。我开春便上表。”
丁号建议道:“不要开春,明天就做!免得他们吵吵旁的事情。嘿嘿,要不别迁都,迁都就要科考。”
颜神佑道:“只怕有人会得寸进尺,到时候还要争。”
“那就更得趁着殿下在的时候与他们吵了。”你会吵架啊!
不行,走,必须得走,不然非得掐死他不可!
————————————————————————————————
颜神佑从丁号那里奔逃出来,第二天就上表,以“北方残破,人才凋敝”为由,请求抽调南方部分精英北上支援,至于南方缺人,那就考试好了。
霍白的战报便是在朝廷上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送过来的,霍白亲自在西边盯着,由阿胡回来汇报。阿胡更邀楚氏兄弟去面圣,顺便见一见亲爹。与此同时,楚丰称病,快马召两个儿子过来,活把长子给骗到了昂州。
楚攸到了昂州就回不去了,颜肃之快刀斩乱麻,授他做了吏部侍郎,授霍白兼雍州刺史,拉开了第二次分红的序幕。
☆、281·第二次分红
楚攸虽然与父亲、弟弟意见有了不统一的地方,一听父亲病了,还是不能坐视不管、径回雍州。楚丰做戏做全套,连楚源一块儿瞒住了,自己在昂州就装病。颜肃之连御医都派了去,楚氏也连番遣人问候。楚府上下,皆以楚丰老病,无论主仆,都满面愁容。
楚攸一回来,就看到他爹卧病不起,再也说不出回去的话了。有些话,楚丰能讲,楚攸就不能讲。譬如眼下,楚丰能说“为了朝廷(其实是家族的利益),你不可以这么荒废时间的,去回雍州吧”,楚攸就不能说“爹,你慢慢病着,我回去当土皇帝了”。
大概是父子分别太久,没有练成心有灵犀的技能,楚丰就是不松口,楚攸只能留下来“侍疾”。
颜肃之也就“善解人意”地给楚攸调换了一下工作岗位,将他从雍州刺史给转成了吏部侍郎。楚攸气了个半死,又没办法拒绝。朝野交口称赞,说的都是皇帝对舅家真是不错哈。吏部,六部里一等一的要紧差使,兵部尚且不及呢。虽然只是个侍郎,却是左侍郎之职,仅次于尚书。从来管人事的和管钱的都是优差,楚攸这是“由于个人家庭原因”滞留,还能得此要职,果然是颜肃之照顾表哥。
楚攸心里的苦,只有自己知道——经营了多年的根据地就这么丢了。换一个人,楚攸还能存道“反正他也搞不定,还得我回去收拾残局”这样的想法。然而派去接替他的是霍白,这个问题就严重了。楚攸知道霍白的秉性,也知道他的手段,要是楚攸三年五载的回不去,这雍州将来如何,就要难说了。
然而明面上看来,楚攸还是占了便宜的了,他只得入宫谢恩去。
照说他也是襄助西路军,有军功当有封赏的,朝廷却提都没提,反给他的弟弟楚源为侯。因霍白之功大,被颜肃之改封申国公,封户涨了五千户。安定便改封给楚源,食封两千户。
楚攸便觉得这侍郎做得没滋没味的,见他姑妈楚氏的时候,整个人也提不起精神来。这副半死不活的样子落入楚氏的眼里,楚氏就不喜欢他了。男人丈夫,连这么一点担当都没有,楚氏自然是瞧他不起的。面上却还是和气地问他楚丰的“病情”,又让他安心住下,还让他搬取家眷来。
且说:“你阿爹病了,冢妇怎能不在?太子与齐国一同北巡,营建新都,到时候咱们一块儿搬过去。你见过八郎了没有?等他下了课,唤他来,你们也见一见。还有,你家大郎、二郎,也到了年岁啦,我都不知道他们长成什么样子了。来了或议亲,或授官,总要放到圣人那里看一看的。”
楚氏说的,句句在理,楚攸驳无可驳,心里升出一股莫名的无力之感,蔫蔫地答应了。楚氏不再挑理,只问他雍州风土:“我还是很小的时候在雍州住过,现在也不知道那里怎么样了。”
这话又勾起楚攸的伤心事来,他的精神越发显得不好了。楚氏对他的评价又降了一个档次,直到八郎下课回来,楚氏才对孙子笑道:“快来见见你娘子的阿翁。”
八郎:(⊙o⊙)!
楚攸见八郎有点呆乎乎的,不免有些不大如意。八郎却是一肚子的鬼主意,心里有数,脸上更不显出来。楚氏这里突然冒出来一个生人,谁知道是神是鬼呢?他只依礼而行,一步不错。这要楚攸心情好的,自然说他是个端方君子的坯子。现在是怎么看怎么呆。
话不投机半句多,楚氏也不想多留这个侄子了,不多时便以侍疾为由将他打发回家了。
楚攸自此,愈发觉得憋闷。楚丰开导他:“你掌铨选,还有甚不满的?”难道还真能回雍州当土皇帝啊?你小子想什么呢?
楚攸道:“同行之人皆侯矣!”
楚丰道:“你冲锋在后,享乐在前,还要封侯?趁早收心!”
楚攸领了训,倒也听进去了楚丰的话,用心去做他的吏部侍郎去。只是业务有些生疏,不得不多花了些力气,才理清了朝廷的设置。才想大干一场,新年到了,衙门封印了。
————————————————————————————————
这一年的正旦与他时不同,乃是天下一统之后的第一个正旦,自然是要有新气象的。
政事堂公议,顶好是改个元什么的庆祝一下。
此时朝野还沉浸在一片掐架的气氛里,源头就是颜神佑抛出的那个科举的章程。她对于考试是相当熟悉的,科举制的框架在上辈子上学的时候就背过。刷刷刷刷,洋洋洒洒写了好几千字,往上一扔。
朝廷就炸开了锅!
颜神佑抛出的,是经过千年锤炼洗礼的完备的科举模式,从形式和过程上是再无可挑剔的了。然而科举被质疑,却并不是因为这些有不足,而是担心这样选出来的人“有才无德”,如今已经在治平了,必须讲究操守和德行。
持这种观点的大有人在,毕竟之前都是举荐、荫封,推举上来的都是知根知底儿的人。哪怕是纨绔,你也知道他是个纨绔,就不至于派他做太重要的事情,对吧?现在好了,你都不知道选上来的人是个什么货色,你敢用么?
持此观点的人还是不少的,比如米挚和蒋熙,坚定地支持科举的人唯有李彦与丁号,叶琛在北、楚丰告病,姜戎与霍亥则在听了蒋熙的理由之后开始摇摆不定。
六部尚书、九卿等都加入了战团,天秤在慢慢地向改革派倾斜。
颜神佑郁闷地道:“你们都不认真听旁人说话的是吧?说了科考前要有有作保,还要上查上三代的,这些都没看见么?又不是考上了就做高官,也要从小事做起,层层选拔。再没有能一步登天的人,想秉政,就要一步一步做实事。”
这个,似乎也有道理,姜戎挣扎了一下,果断制造了外甥女儿。霍亥想了一想,觉得这样也对,主要还是他也是名士,学生也很多,挨个儿推荐未必人人能轮得上,考起试来,竞争力却也不低的。
蒋氏道:“合!”
颜神佑此时方问姜戎:“阿舅是丞相,乐不乐北上呢?北上了,又要怎么做呢?”
姜戎道:“自然是要公忠体国,不偏不倚的才好。朝中南北之争已现端倪,说是南北之争,除了南北,尚有东、西。这东么,是旧京,西,是雍州。说来东与北,看似同源,却有些嫌隙。西又自成一派。南是我旧识。不如不偏不倚的好。有娘子在,有太子与殿下在,我们掺和这些做什么?便是唐大,也是这么个意思。”
颜神佑道:“阿爹看似随意,心里也是有数的。天下一统,谁再妄图结党割据,只有一个死。”
姜戎道:“雍州怎么办?”
颜神佑道:“娘娘自有主张,太尉也不是笨人,我看,他们会先挽救一下。实在不行,只好断尾求生了。”就像当年把楚氏一个人扔在京城一样。
姜戎道:“丁相公近来焦躁不安,北上迁都,人生地不熟的,真要去了,少不得要他振作才好。”
“我等会儿就去见他。”
“那倒也还罢了。”
颜神佑见姜戎神色如常,才问:“米家那里,是不是难为表姐了?”
姜戎道:“米挚是个糊涂虫,他呀,看不清道理。只因他父亲尽忠前朝,便立誓要做一个守礼的君子,没人真个将他当作一回事。心是好心,就是脑子不好使,没将好心放对地方。”
颜神佑试探地道:“阿舅不觉得,我们这般,上蹿下跳,有违妇道?”
姜戎反问道:“这么做,你快活吗?”
颜神佑用力点了点头。
姜戎笑道:“那不就行了么?既利国利民,你自己又快活了,哪有闲人说三道四的份儿?只有顶没用的男人,才会怕女人比他强。不特是男女,为人处事皆是此理。窃居高位而不自信的人,是最多疑而量窄的,父子相疑、夫妻相疑、手足相残……阴谋由此而生,其间丑态,令人作呕。”
颜神佑眼睛滴溜溜一转:“不怕我太过了?”
“要是你小的时候,有这么个志向,我必定拦你。这条路太难走了,心疼你的人不会让你去受这个苦。可你现在做到了,已经做成了的事情,坦荡君子就该承认你的能耐。想做的事儿都做成了,你哭的什么?”
颜神佑抹抹眼睛:“我就哭了,怎么着啊?”
姜戎:……md!我的外甥女怎么可以这么无赖?一定是跟她爹学坏了的!虽然说纵容着外甥女儿上蹿下跳,姜戎也没忘了多叮嘱几句:“多与六郎相处!使人不能间。”
颜神佑道:“我带他北上,我去建城,他去抚民。他总要有些政绩才好。”
姜戎彻底放心了,留她吃饭。颜神佑还要赴丁号的饭局,留下礼物便走了。
蒋氏还有些忧心,也没心情收束礼物,只问姜戎:“他们姐弟将来会如何?”
姜戎道:“颜家的家教甚好,应该不会有事。看咱们娘子行事,固然是守着分寸,屡劝我谨慎,不要骄横。可与圣人相处,却是带着亲昵,并没有担忧恐惧,害怕干政多了,被圣人忌讳。他们都是豁达的人,娘子终究是幸运的。等她遇事不敢说话,只做个木偶,唯有在维护圣人的时候像只斗犬,我们再担心她不幸,也还来得及。”
蒋氏道:“还是有些悬心。”
姜戎道:“皇帝也是人,将他当人看,自然就与他亲近了。”
————————————————————————————————
要不怎么说外甥肖舅呢,姜戎跟颜神佑说话的时候,六郎也在东宫向米挚表达了差不多的意思了。
同事多时,姜戎看米挚看得还是比较准的。米挚乘姓氏之利,做到了丞相。他也知道自己本事不高,便只守着道理过活。心地不坏,智商只是平常,寻常过日子够使了,搁一群长了九条尾巴的狐狸精中间儿,真有点像弱智。
但是他认为自己的道理是对的,就要去坚持。比如颜神佑,当初是事急从权,现在天下一统了,你还不回家看孩子么?在外面蹦跶的什么?你们夫妻俩现在把伪陈全境都掌在手里,你还兼任着尚书令,你想做什么?太子还只是学习政务,都不曾被放手独当一面,你不觉得自己很危险吗?你还撺掇着搞女子袭爵、女人做官,搞外孙承嗣,这是要疯啊!
尤其是后面一条,严重地挑战了米挚的底线。
颜神佑还真就不觉得有什么好危险的,危险是什么?能吃么?真要怕死她就不干这些事儿了,老实窝在昂州,做她的公主。凭他爹对她的态度,能横行到死。
米挚见此路不通,更是为自己的学生担心,跑去提醒六郎:“齐国涉事太多,太子当谨慎。为保全计,还是请公主还朝为佳。以免功高不赏,无法处置。”
六郎心说,果然来了,含糊地道:“知道了。”
见六郎浑不放在心上,米挚大急,语气也不好了起来:“殿下贵为太子,却无寸功,恐老臣不服。齐国连年征战,将士归心,魏国公受挫之时,闻说齐国出征,朝野皆安。这是宾主易位了!殿下姐弟情深,更要约束齐国,毋使生祸。”
六郎如米挚所愿地沉下了脸,却说了米挚一点也不想听的台词:“您在怀疑我的胞姐?”
对啊!可话不能这么说,米挚便说以“秩序”,颜神佑这是违反秩序的行为,必须予以敲打。
六郎道:“我家能得天下,是因为大家齐心协力,想着一起好,而不是因为内耗!窝里斗,就算比自家人高一头,有意思么?我听说,好男儿志在四方,当心胸宽广,丞相为何反要我猜疑骨肉?”
“只要我做得好了,就不怕自家人出彩,我没本事时,外人都要抢我的位子了。到那个时候,颜氏真有俊彦,保我家祭祀不绝,也是肥水不落外人田。”
米挚倒抽一口冷气,勉强道:“可心有疑虑的人是不会这么想的,殿下以为,会没有人向齐国说这些话么?”
“那就让他们去死好了哇。小人不是该死么?我们自己好好的,倒要他们来将一母同胞分成两边儿做仇人。跟我说阿姐的坏话,都去死,跟阿姐说我的不是,我阿姐也不会让他活。”
米挚:……我怎么看你跟你爹越来越像了啊?苍天啊,大地啊,这口气怎么跟唐仪那个无赖也很像了呢?还我温煦可敬的太子来!
六郎道:“我知道丞相是一片好心,可有些事情,不是心好就可以的,还请正心。待人不以诚,反以所谓帝王心术,是流于下乘了。今日之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往后,休要再提起。丞相听到有人挑拨之时,还请拿出丞相的气度来。”
米挚被他臊得满脸通红,讪讪地退走了,回去就告了病假。六郎知道个中原因,也不点破,反随着颜肃之给米挚发了好些慰问品。
————————————————————————————————
颜神佑与丁号见面的时候,米挚的病假条还没递上来,两人说的事情自是与米挚无关的。
丁号见颜神佑来了,略问几句一路辛苦,接着便奔向主题:“殿下,迁都之议不能缓了?”
颜神佑道:“缓不了,北方那么大呢,放那儿可惜。先生知道的,那些地方,放任下去,朝廷政令不下县,县下皆宗族。盯着,还能好些,不盯,就是将大好江山拱手让人了。”
丁号眉宇间有些阴郁:“北地多旧族,恐为其掣肘。”
颜神佑道:“我已经让他们拆坞堡了。还有一件事情,先生听了必是欢喜的。”
丁号强打起精神来:“哦?”
颜神佑将科举之事说与丁号,丁号听完,阴了好多天的脸终于开晴了:“如此甚好!”
颜神佑道:“先前是招徕流亡南下,如今,却要携带百官等北上。”
丁号赞道:“大手笔。”
颜神佑复问丁号对于科举的意见,丁号道:“想以科考替代举荐,并不能一蹴而就。”他建议南方试行,因为之前有过考试取官的事情,比较有经验了,群众基础也好。并且,要科考与举荐并兴,逐渐取代以门第论官的制度。
英雄所见略同!
颜神佑与丁号聊了很晚,从长安的规划、周边土地的处置,到新占区的管理,再到科举的细节、石经的勘刻。丁号甚至提议:“不如由朝廷出面,官修牒谱。”说着,一挑眉。
颜神佑灌了满脑袋的电子合成音,如果不是因为讨论的内容太吸引人,她早忍不住掐死这个磕巴了。现在被他这一挑眉,整个人已经在暴发的边缘了,为了防止自己失手弄死一个宰相,颜神佑匆忙表示赞同:“很好。我开春便上表。”
丁号建议道:“不要开春,明天就做!免得他们吵吵旁的事情。嘿嘿,要不别迁都,迁都就要科考。”
颜神佑道:“只怕有人会得寸进尺,到时候还要争。”
“那就更得趁着殿下在的时候与他们吵了。”你会吵架啊!
不行,走,必须得走,不然非得掐死他不可!
————————————————————————————————
颜神佑从丁号那里奔逃出来,第二天就上表,以“北方残破,人才凋敝”为由,请求抽调南方部分精英北上支援,至于南方缺人,那就考试好了。
霍白的战报便是在朝廷上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送过来的,霍白亲自在西边盯着,由阿胡回来汇报。阿胡更邀楚氏兄弟去面圣,顺便见一见亲爹。与此同时,楚丰称病,快马召两个儿子过来,活把长子给骗到了昂州。
楚攸到了昂州就回不去了,颜肃之快刀斩乱麻,授他做了吏部侍郎,授霍白兼雍州刺史,拉开了第二次分红的序幕。
☆、281·第二次分红
楚攸虽然与父亲、弟弟意见有了不统一的地方,一听父亲病了,还是不能坐视不管、径回雍州。楚丰做戏做全套,连楚源一块儿瞒住了,自己在昂州就装病。颜肃之连御医都派了去,楚氏也连番遣人问候。楚府上下,皆以楚丰老病,无论主仆,都满面愁容。
楚攸一回来,就看到他爹卧病不起,再也说不出回去的话了。有些话,楚丰能讲,楚攸就不能讲。譬如眼下,楚丰能说“为了朝廷(其实是家族的利益),你不可以这么荒废时间的,去回雍州吧”,楚攸就不能说“爹,你慢慢病着,我回去当土皇帝了”。
大概是父子分别太久,没有练成心有灵犀的技能,楚丰就是不松口,楚攸只能留下来“侍疾”。
颜肃之也就“善解人意”地给楚攸调换了一下工作岗位,将他从雍州刺史给转成了吏部侍郎。楚攸气了个半死,又没办法拒绝。朝野交口称赞,说的都是皇帝对舅家真是不错哈。吏部,六部里一等一的要紧差使,兵部尚且不及呢。虽然只是个侍郎,却是左侍郎之职,仅次于尚书。从来管人事的和管钱的都是优差,楚攸这是“由于个人家庭原因”滞留,还能得此要职,果然是颜肃之照顾表哥。
楚攸心里的苦,只有自己知道——经营了多年的根据地就这么丢了。换一个人,楚攸还能存道“反正他也搞不定,还得我回去收拾残局”这样的想法。然而派去接替他的是霍白,这个问题就严重了。楚攸知道霍白的秉性,也知道他的手段,要是楚攸三年五载的回不去,这雍州将来如何,就要难说了。
然而明面上看来,楚攸还是占了便宜的了,他只得入宫谢恩去。
照说他也是襄助西路军,有军功当有封赏的,朝廷却提都没提,反给他的弟弟楚源为侯。因霍白之功大,被颜肃之改封申国公,封户涨了五千户。安定便改封给楚源,食封两千户。
楚攸便觉得这侍郎做得没滋没味的,见他姑妈楚氏的时候,整个人也提不起精神来。这副半死不活的样子落入楚氏的眼里,楚氏就不喜欢他了。男人丈夫,连这么一点担当都没有,楚氏自然是瞧他不起的。面上却还是和气地问他楚丰的“病情”,又让他安心住下,还让他搬取家眷来。
且说:“你阿爹病了,冢妇怎能不在?太子与齐国一同北巡,营建新都,到时候咱们一块儿搬过去。你见过八郎了没有?等他下了课,唤他来,你们也见一见。还有,你家大郎、二郎,也到了年岁啦,我都不知道他们长成什么样子了。来了或议亲,或授官,总要放到圣人那里看一看的。”
楚氏说的,句句在理,楚攸驳无可驳,心里升出一股莫名的无力之感,蔫蔫地答应了。楚氏不再挑理,只问他雍州风土:“我还是很小的时候在雍州住过,现在也不知道那里怎么样了。”
这话又勾起楚攸的伤心事来,他的精神越发显得不好了。楚氏对他的评价又降了一个档次,直到八郎下课回来,楚氏才对孙子笑道:“快来见见你娘子的阿翁。”
八郎:(⊙o⊙)!
楚攸见八郎有点呆乎乎的,不免有些不大如意。八郎却是一肚子的鬼主意,心里有数,脸上更不显出来。楚氏这里突然冒出来一个生人,谁知道是神是鬼呢?他只依礼而行,一步不错。这要楚攸心情好的,自然说他是个端方君子的坯子。现在是怎么看怎么呆。
话不投机半句多,楚氏也不想多留这个侄子了,不多时便以侍疾为由将他打发回家了。
楚攸自此,愈发觉得憋闷。楚丰开导他:“你掌铨选,还有甚不满的?”难道还真能回雍州当土皇帝啊?你小子想什么呢?
楚攸道:“同行之人皆侯矣!”
楚丰道:“你冲锋在后,享乐在前,还要封侯?趁早收心!”
楚攸领了训,倒也听进去了楚丰的话,用心去做他的吏部侍郎去。只是业务有些生疏,不得不多花了些力气,才理清了朝廷的设置。才想大干一场,新年到了,衙门封印了。
————————————————————————————————
这一年的正旦与他时不同,乃是天下一统之后的第一个正旦,自然是要有新气象的。
政事堂公议,顶好是改个元什么的庆祝一下。
此时朝野还沉浸在一片掐架的气氛里,源头就是颜神佑抛出的那个科举的章程。她对于考试是相当熟悉的,科举制的框架在上辈子上学的时候就背过。刷刷刷刷,洋洋洒洒写了好几千字,往上一扔。
朝廷就炸开了锅!
颜神佑抛出的,是经过千年锤炼洗礼的完备的科举模式,从形式和过程上是再无可挑剔的了。然而科举被质疑,却并不是因为这些有不足,而是担心这样选出来的人“有才无德”,如今已经在治平了,必须讲究操守和德行。
持这种观点的大有人在,毕竟之前都是举荐、荫封,推举上来的都是知根知底儿的人。哪怕是纨绔,你也知道他是个纨绔,就不至于派他做太重要的事情,对吧?现在好了,你都不知道选上来的人是个什么货色,你敢用么?
持此观点的人还是不少的,比如米挚和蒋熙,坚定地支持科举的人唯有李彦与丁号,叶琛在北、楚丰告病,姜戎与霍亥则在听了蒋熙的理由之后开始摇摆不定。
六部尚书、九卿等都加入了战团,天秤在慢慢地向改革派倾斜。
颜神佑郁闷地道:“你们都不认真听旁人说话的是吧?说了科考前要有有作保,还要上查上三代的,这些都没看见么?又不是考上了就做高官,也要从小事做起,层层选拔。再没有能一步登天的人,想秉政,就要一步一步做实事。”
这个,似乎也有道理,姜戎挣扎了一下,果断制造了外甥女儿。霍亥想了一想,觉得这样也对,主要还是他也是名士,学生也很多,挨个儿推荐未必人人能轮得上,考起试来,竞争力却也不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