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这种大起大落,方天行更愿意一点一滴的去教化苍生,让他们能够一点点的进步,体会那些渺小的成就感。
徐凡对自己的定位很清楚,他做的是生意,他所有的演讲内容都是完全是按照商业产品的要求进行打磨的。
徐凡混的还不错,这个数字背后的支撑是千万的狂热粉丝,其中大部分都是年轻女性粉丝——众所周知,在商业世界中的女人是主力消费群体,按照现代消费的食物链来说,作为消费的王者群体,徐凡的粉丝的含金量是非常高的。
可以说,如果某个产品的消费群体是女性,那么到徐凡这里打广告是基础需求,因为广告率转化率最高。
所以,徐凡有资本骄傲的宣称,自己的商业帝国无懈可击,但商业的成功肯定是不光精明就够了的,如果按照徐凡的逻辑,就是做产品卖给消费群体,比如做个化妆品什么的,徐凡不会遇到现在的麻烦。
问题是徐凡做的是思想传播,思想的内涵是话语权,是舆论导向,是社会价值观。
徐凡对此难说没有意识到,她大概是以为整个行业都乱七八糟的,她过线一点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除了对自己的行业没有深刻的洞察,丧失了对风险的警觉性,徐凡最大的错误还在于一个“假”字。
内容毕竟不是实物,内容是精神消费品,既然是消费品,那么你就必须对用户负责——食品质量安全最重要,更别说文化是精神上的食粮,你不能在这上面弄虚作假,毒害群众。
还是要为用户和社会创造价值,而且是有益的价值,不然你就走不远。在这点上,媒体和企业都是一致的。
徐凡的到底提供了多少有益的价值?他创造的本来就是用工业化生产模式打造的内容产品,某种程度上说的,根本就是廉价的商品,徐凡的出发点是为了吸引眼球,是为了创收,而不是真正的去关心读者看到后到底是帮了他,还是害了他。
永远不要把粉丝当傻子玩弄,用情绪渲染、引诱、操纵读者,这其实是一种罪啊。还是要敬畏行业,敬畏人心。
往往站在社会大众认知的对立面,甚至挑战善良与正义的社会普遍认知,造成“顽劣逞凶、良善心寒”的糟糕社会效果。人们有理由忧心,在本已冰冷的当今社会,如此价值导向,只会通往更加荒芜荒诞的可怕未来。
但凡接受正规教育的人们,都会对情绪心存警惕。正如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写道的那样:"再重大不过事情,也难以与群体的原始冲动情绪相提并论”。
“群体总是屈服于这些低层次的刺激,因此它们也就表现得冲动易变”。其实说白了就是指,人们的情绪并不可靠,失控的群体情绪具有洪水般的巨大破坏力。
很多人对网络舆情的嘲讽和反感,大多来源于此。然而别忘了,情绪是人类天性使然,是个永远无法消除的客观事实。
我们要做的,绝非一味摒弃或迎合,而是因势利导、扶正祛邪,鼓励人们对正义的诉求、对善良的坚守,耐心削减偏见、愚昧的冲动。
徐凡利用人的情绪化弱点大肆敛财,当然值得批评和厌恶。而有的人,面对与自己毫无关系的陌生弱女子,敢于跳出安宁温情的小家庭,伸出援手、仗义相助,本身就是正义情绪的冲动。
广大网友群情激愤、为见义勇为之人鸣不平,敦促司法机关纠正过错、匡扶正义,难道不也是最可贵的群体情绪?
没有这样的群体冲动,道德法则如何传承,天理昭昭有谁在乎?
既然冲动是人性,无所谓优劣,掌权者特别是司法者,就应该承认现实,不断寻求合理驾驭的办法。只有这样,法治才能与大众形成良性互动,清朗有序的社会氛围才有可能形成。
徐凡在方天行的感化下决定停止自己的行为,徐凡的销号,宣告自媒体野蛮生长时代的终结。
从此以后,单纯的情绪化炒作和营销,已经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但社会情绪的科学引导和合理表达,仍然任重道远。
徐凡做这一行,最初也是豪情万丈,以为获得众多粉丝的拥戴,掌握了话语权,有了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机会。一篇稿子费尽心血,最后得到粉丝认可,那种成就感让人上瘾。
而且,整天围着粉丝打转,下面人当然高看你一眼,各种吹捧接踵而来,让徐凡始终亢奋着,仿佛手中握的不是笔杆,而是权杖。”
“在这种幻觉里,我心甘情愿地讨好粉丝实际问题解决了吗?没人在乎。即便想解决,这点纸面空话有个屁用?”徐凡感慨的说道。
你看常年搞商业化写作的人,个个低眉顺眼、四平八稳,张嘴就是官腔四六句,他还有什么独立思维?除了写稿,还能干啥?这不怪任何人,完全是职业病啊。”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对这种情况,不加以限制能行吗?对那些在边远艰苦地区工作、压力大风险多的年轻人,不给一点优待政策,他们怎么可能竞争得过那些发达地区和轻松单位的同龄人呢。
现实的事情就是这样,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无限巨大的鸿沟。如果单凭书本上学来的价值原则看世界,永远也无法接近客观真相。
作为一个拥有众多粉丝,掌握话语权的人,可以轻易影响群众思想的人,必须要持心以正,热爱群众,有发自内心的仁慈,否则的话很容易被欲望控制,变成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来作恶的魔鬼。
若是持心不正,滥用群众的信任,会造成群体事件,对大众造成伤害。时代的弄潮儿不断的变化,可是最终受苦的总是老百姓,可怜苍生何其无辜,总是无端受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而去不复还,那些带领浪潮的人要么立下不朽的丰碑,要么就是被浪潮打倒,可是那些跟着他们的普通人只能是沦为炮灰,连个浪花也翻不起。
可怜的人们前仆后继,谁又能知道自己努力的最后的成果会被谁获得,谁会笑到最后,笑到最后的人是不是那个付出最多的人呢?
方天行不忍心看到这些,他不希望可怜的人们牺牲,这是他的仁慈,也是他的信念。
徐凡对自己的定位很清楚,他做的是生意,他所有的演讲内容都是完全是按照商业产品的要求进行打磨的。
徐凡混的还不错,这个数字背后的支撑是千万的狂热粉丝,其中大部分都是年轻女性粉丝——众所周知,在商业世界中的女人是主力消费群体,按照现代消费的食物链来说,作为消费的王者群体,徐凡的粉丝的含金量是非常高的。
可以说,如果某个产品的消费群体是女性,那么到徐凡这里打广告是基础需求,因为广告率转化率最高。
所以,徐凡有资本骄傲的宣称,自己的商业帝国无懈可击,但商业的成功肯定是不光精明就够了的,如果按照徐凡的逻辑,就是做产品卖给消费群体,比如做个化妆品什么的,徐凡不会遇到现在的麻烦。
问题是徐凡做的是思想传播,思想的内涵是话语权,是舆论导向,是社会价值观。
徐凡对此难说没有意识到,她大概是以为整个行业都乱七八糟的,她过线一点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除了对自己的行业没有深刻的洞察,丧失了对风险的警觉性,徐凡最大的错误还在于一个“假”字。
内容毕竟不是实物,内容是精神消费品,既然是消费品,那么你就必须对用户负责——食品质量安全最重要,更别说文化是精神上的食粮,你不能在这上面弄虚作假,毒害群众。
还是要为用户和社会创造价值,而且是有益的价值,不然你就走不远。在这点上,媒体和企业都是一致的。
徐凡的到底提供了多少有益的价值?他创造的本来就是用工业化生产模式打造的内容产品,某种程度上说的,根本就是廉价的商品,徐凡的出发点是为了吸引眼球,是为了创收,而不是真正的去关心读者看到后到底是帮了他,还是害了他。
永远不要把粉丝当傻子玩弄,用情绪渲染、引诱、操纵读者,这其实是一种罪啊。还是要敬畏行业,敬畏人心。
往往站在社会大众认知的对立面,甚至挑战善良与正义的社会普遍认知,造成“顽劣逞凶、良善心寒”的糟糕社会效果。人们有理由忧心,在本已冰冷的当今社会,如此价值导向,只会通往更加荒芜荒诞的可怕未来。
但凡接受正规教育的人们,都会对情绪心存警惕。正如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写道的那样:"再重大不过事情,也难以与群体的原始冲动情绪相提并论”。
“群体总是屈服于这些低层次的刺激,因此它们也就表现得冲动易变”。其实说白了就是指,人们的情绪并不可靠,失控的群体情绪具有洪水般的巨大破坏力。
很多人对网络舆情的嘲讽和反感,大多来源于此。然而别忘了,情绪是人类天性使然,是个永远无法消除的客观事实。
我们要做的,绝非一味摒弃或迎合,而是因势利导、扶正祛邪,鼓励人们对正义的诉求、对善良的坚守,耐心削减偏见、愚昧的冲动。
徐凡利用人的情绪化弱点大肆敛财,当然值得批评和厌恶。而有的人,面对与自己毫无关系的陌生弱女子,敢于跳出安宁温情的小家庭,伸出援手、仗义相助,本身就是正义情绪的冲动。
广大网友群情激愤、为见义勇为之人鸣不平,敦促司法机关纠正过错、匡扶正义,难道不也是最可贵的群体情绪?
没有这样的群体冲动,道德法则如何传承,天理昭昭有谁在乎?
既然冲动是人性,无所谓优劣,掌权者特别是司法者,就应该承认现实,不断寻求合理驾驭的办法。只有这样,法治才能与大众形成良性互动,清朗有序的社会氛围才有可能形成。
徐凡在方天行的感化下决定停止自己的行为,徐凡的销号,宣告自媒体野蛮生长时代的终结。
从此以后,单纯的情绪化炒作和营销,已经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但社会情绪的科学引导和合理表达,仍然任重道远。
徐凡做这一行,最初也是豪情万丈,以为获得众多粉丝的拥戴,掌握了话语权,有了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机会。一篇稿子费尽心血,最后得到粉丝认可,那种成就感让人上瘾。
而且,整天围着粉丝打转,下面人当然高看你一眼,各种吹捧接踵而来,让徐凡始终亢奋着,仿佛手中握的不是笔杆,而是权杖。”
“在这种幻觉里,我心甘情愿地讨好粉丝实际问题解决了吗?没人在乎。即便想解决,这点纸面空话有个屁用?”徐凡感慨的说道。
你看常年搞商业化写作的人,个个低眉顺眼、四平八稳,张嘴就是官腔四六句,他还有什么独立思维?除了写稿,还能干啥?这不怪任何人,完全是职业病啊。”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对这种情况,不加以限制能行吗?对那些在边远艰苦地区工作、压力大风险多的年轻人,不给一点优待政策,他们怎么可能竞争得过那些发达地区和轻松单位的同龄人呢。
现实的事情就是这样,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无限巨大的鸿沟。如果单凭书本上学来的价值原则看世界,永远也无法接近客观真相。
作为一个拥有众多粉丝,掌握话语权的人,可以轻易影响群众思想的人,必须要持心以正,热爱群众,有发自内心的仁慈,否则的话很容易被欲望控制,变成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来作恶的魔鬼。
若是持心不正,滥用群众的信任,会造成群体事件,对大众造成伤害。时代的弄潮儿不断的变化,可是最终受苦的总是老百姓,可怜苍生何其无辜,总是无端受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而去不复还,那些带领浪潮的人要么立下不朽的丰碑,要么就是被浪潮打倒,可是那些跟着他们的普通人只能是沦为炮灰,连个浪花也翻不起。
可怜的人们前仆后继,谁又能知道自己努力的最后的成果会被谁获得,谁会笑到最后,笑到最后的人是不是那个付出最多的人呢?
方天行不忍心看到这些,他不希望可怜的人们牺牲,这是他的仁慈,也是他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