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唐阳羽好像根本没听见她在说什么,他还沉浸在古蜀国的过往故事之中。
唐阳羽经常这样,是个极其会专心的人,所以弄得本来以为自己占了上风的龙小雨一这尴尬,原来人家根本没在乎也根本不在乎她说什么做什么。
换句话说在人家面前她就是小家子气,人家这家伙看的是大局是全面,高大上着呢。
实际上唐阳羽正在自己的头脑里建模,因为三星堆那个地方,古蜀国那个地方也有至少两座最隐秘的龙冢,是他必须要去的地方之一。
常璩《华阳国志·蜀志》有纵目人与石棺葬的记载:"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
船棺与水有关,是捕鱼民族,从鱼凫时期盛行,到战国后期衰减。成都市商业街大量巨型船棺,可能是鳖灵或开明之墓。
那么古人为什么要创建三星堆?
简单地说,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发展。
为了避寒、避害,为了统治需要,宗教祭祀,政教合一,于是建成最早的国家即古蜀国,可能与夏朝同时代,甚至早于夏朝。
因为人类祖先可能是先到四川盆地再到中原地区,先到长江上游再到黄河流域。
古人演变为现代人,身上没有了厚毛,不能抗寒避风,必须建立城堡、房屋,作为一个根据地,部落集中居住地。
四川古代洪水泛滥,是水患最多的地方,地震也很频繁。
为了避免地震、寒冷、冰雪、洪水、日晒,古人在许多地方建立城墙,三星堆是其中之一。
古蜀作为治水示范地、样本,经济很强大,外敌不可轻易侵犯,因此长期繁荣,国泰民安,但自然灾害频繁。
据文献记载,古蜀国的先王是蚕丛、柏濩、鱼凫,三代之后是望帝杜宇、鳖灵,其后是开明。
这些帝王名号怪异,史料匮乏,正如诗人李白喟叹道:"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蚕丛,又称蚕丛氏,传说中是上古时代蜀国首位称王的人。据说蚕丛的眼睛像螃蟹一样向前突起,纵目人,头发在脑后梳成"椎髻"。
成书于晋代、记载我国西南地区历史的《华阳国志》说:"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鱼凫。"
按照历史的记述,上古时,西南的大部分民族是居住在古康青藏大高原的古羌族支派。公元前5世纪前后,他们向东南迁居进入岷山地区,依山势而居,垒石为穴。
后又循河谷进入成都平原,开始渔猎生活,并捡拾野蚕抽丝。后人将这些居住在岷山河谷的人称为蜀山氏。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蜀山氏的女子嫁给黄帝为妃,所生的后代就是古蜀王国的开山鼻祖——蚕丛。蚕丛的家系为支庶,被分封到蜀地作侯伯。据说,他巡行郊野时常着青衣,因此被人们呼为青衣神。
蚕丛之前的古蜀人以牧业为主要生活来源,兼营狩猎和养殖。蚕丛见岷江中游和若水流域江边的坝子很适宜桑叶生长,于是到处劝农种桑养蚕。
他带领族人继续向东南方向迁徙,经过今茂县与汶川之间的茂汶盆地后,逐渐发展农耕。
夏商之际,第三代蜀王鱼凫成为国王,蜀人再次东迁,从茂汶盆地东南而下经过成都平原北端进入广汉平原。
这时的古蜀王国已经完成了由原始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的转变,鱼凫是这个奴隶制政权的第一位统治者。
在殷墟和周原的卜辞中,出现了"蜀受年"、"征蜀"、"至蜀有事"的记载。可见,当时商朝与古蜀国之间曾经爆发多次战争,因此商王才会进行占卜,向上天询问吉凶、对策。
这说明古蜀国在商代以前就成立了,否则不可能打仗,更不能强大。因此,在夏代或之前就有古蜀国。
到了鱼凫执政的时期,正是商王朝接近灭亡的时候。因为与商朝不合,古蜀国参加了周武王讨伐纣王的会盟,在伐纣的洪流中勇往直前。
古书《尚书》记载说:"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据说,古蜀国军队出战时,都是载歌载舞,用悠长宛转的嚎叫增添军威,用请神明附体的舞蹈仪式来增添勇气。这嚎叫与怪异的舞蹈,无疑也是对敌人的一种威慑,这就是三星堆那些怪异面具的来历。
到了春秋初期,王位从鱼凫家族传到了望帝杜宇手中。
传说,杜宇是从天上降下来的,成了蜀国的国王,被尊称为望帝。望帝觉得鳖灵是个难得的人才,任命他为蜀国的宰相。
不久,一场大洪水爆发了。老百姓深受其害,蜀国人口锐减了一大半。鳖灵受望帝的委任,接受治理洪水的任务,他带领民众治理洪水,打通了巫山,这样水流就从蜀国流到长江,使水患得到了根除。
杜宇十分感激,自愿把王位禅让给鳖灵。鳖灵因此成了新的古蜀王,号称开明帝,又叫丛帝。
然而,鳖灵统治下的古蜀国在鳖灵的子孙手中很快就灭亡了,古蜀国从此消失。望帝杜宇悲伤而死,死后化为杜鹃,整日在林中哀啼。于是,有了"望帝君心托杜鹃"的凄美词句。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唐阳羽总算从自己的幻想之中暂时走了出来,他顿了顿,随口吟诵"望帝君心托杜鹃"。龙小雨第三次愣住,忍不住追问,“你在想什么?今天我想把话说明白,拯救世界的事情不适合我来做,但是我也不会一味的逃避逃跑,该做的能做的我会做。”
龙小雨也终于严肃起来,唐阳羽微微点头若有所思,“如果真的可以逃避我早就逃了,宿命之所以称之为宿命就是因为你怎么样都逃不掉。”
“我跟你一样并没有拯救世界的理想和觉悟,我只是……只是知道什么是爱国,不管怎么样爱国这件事应该是从娘胎里带来的,从生到死都会深深浸在我的基因之中。”
唐阳羽经常这样,是个极其会专心的人,所以弄得本来以为自己占了上风的龙小雨一这尴尬,原来人家根本没在乎也根本不在乎她说什么做什么。
换句话说在人家面前她就是小家子气,人家这家伙看的是大局是全面,高大上着呢。
实际上唐阳羽正在自己的头脑里建模,因为三星堆那个地方,古蜀国那个地方也有至少两座最隐秘的龙冢,是他必须要去的地方之一。
常璩《华阳国志·蜀志》有纵目人与石棺葬的记载:"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
船棺与水有关,是捕鱼民族,从鱼凫时期盛行,到战国后期衰减。成都市商业街大量巨型船棺,可能是鳖灵或开明之墓。
那么古人为什么要创建三星堆?
简单地说,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发展。
为了避寒、避害,为了统治需要,宗教祭祀,政教合一,于是建成最早的国家即古蜀国,可能与夏朝同时代,甚至早于夏朝。
因为人类祖先可能是先到四川盆地再到中原地区,先到长江上游再到黄河流域。
古人演变为现代人,身上没有了厚毛,不能抗寒避风,必须建立城堡、房屋,作为一个根据地,部落集中居住地。
四川古代洪水泛滥,是水患最多的地方,地震也很频繁。
为了避免地震、寒冷、冰雪、洪水、日晒,古人在许多地方建立城墙,三星堆是其中之一。
古蜀作为治水示范地、样本,经济很强大,外敌不可轻易侵犯,因此长期繁荣,国泰民安,但自然灾害频繁。
据文献记载,古蜀国的先王是蚕丛、柏濩、鱼凫,三代之后是望帝杜宇、鳖灵,其后是开明。
这些帝王名号怪异,史料匮乏,正如诗人李白喟叹道:"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蚕丛,又称蚕丛氏,传说中是上古时代蜀国首位称王的人。据说蚕丛的眼睛像螃蟹一样向前突起,纵目人,头发在脑后梳成"椎髻"。
成书于晋代、记载我国西南地区历史的《华阳国志》说:"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鱼凫。"
按照历史的记述,上古时,西南的大部分民族是居住在古康青藏大高原的古羌族支派。公元前5世纪前后,他们向东南迁居进入岷山地区,依山势而居,垒石为穴。
后又循河谷进入成都平原,开始渔猎生活,并捡拾野蚕抽丝。后人将这些居住在岷山河谷的人称为蜀山氏。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蜀山氏的女子嫁给黄帝为妃,所生的后代就是古蜀王国的开山鼻祖——蚕丛。蚕丛的家系为支庶,被分封到蜀地作侯伯。据说,他巡行郊野时常着青衣,因此被人们呼为青衣神。
蚕丛之前的古蜀人以牧业为主要生活来源,兼营狩猎和养殖。蚕丛见岷江中游和若水流域江边的坝子很适宜桑叶生长,于是到处劝农种桑养蚕。
他带领族人继续向东南方向迁徙,经过今茂县与汶川之间的茂汶盆地后,逐渐发展农耕。
夏商之际,第三代蜀王鱼凫成为国王,蜀人再次东迁,从茂汶盆地东南而下经过成都平原北端进入广汉平原。
这时的古蜀王国已经完成了由原始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的转变,鱼凫是这个奴隶制政权的第一位统治者。
在殷墟和周原的卜辞中,出现了"蜀受年"、"征蜀"、"至蜀有事"的记载。可见,当时商朝与古蜀国之间曾经爆发多次战争,因此商王才会进行占卜,向上天询问吉凶、对策。
这说明古蜀国在商代以前就成立了,否则不可能打仗,更不能强大。因此,在夏代或之前就有古蜀国。
到了鱼凫执政的时期,正是商王朝接近灭亡的时候。因为与商朝不合,古蜀国参加了周武王讨伐纣王的会盟,在伐纣的洪流中勇往直前。
古书《尚书》记载说:"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据说,古蜀国军队出战时,都是载歌载舞,用悠长宛转的嚎叫增添军威,用请神明附体的舞蹈仪式来增添勇气。这嚎叫与怪异的舞蹈,无疑也是对敌人的一种威慑,这就是三星堆那些怪异面具的来历。
到了春秋初期,王位从鱼凫家族传到了望帝杜宇手中。
传说,杜宇是从天上降下来的,成了蜀国的国王,被尊称为望帝。望帝觉得鳖灵是个难得的人才,任命他为蜀国的宰相。
不久,一场大洪水爆发了。老百姓深受其害,蜀国人口锐减了一大半。鳖灵受望帝的委任,接受治理洪水的任务,他带领民众治理洪水,打通了巫山,这样水流就从蜀国流到长江,使水患得到了根除。
杜宇十分感激,自愿把王位禅让给鳖灵。鳖灵因此成了新的古蜀王,号称开明帝,又叫丛帝。
然而,鳖灵统治下的古蜀国在鳖灵的子孙手中很快就灭亡了,古蜀国从此消失。望帝杜宇悲伤而死,死后化为杜鹃,整日在林中哀啼。于是,有了"望帝君心托杜鹃"的凄美词句。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唐阳羽总算从自己的幻想之中暂时走了出来,他顿了顿,随口吟诵"望帝君心托杜鹃"。龙小雨第三次愣住,忍不住追问,“你在想什么?今天我想把话说明白,拯救世界的事情不适合我来做,但是我也不会一味的逃避逃跑,该做的能做的我会做。”
龙小雨也终于严肃起来,唐阳羽微微点头若有所思,“如果真的可以逃避我早就逃了,宿命之所以称之为宿命就是因为你怎么样都逃不掉。”
“我跟你一样并没有拯救世界的理想和觉悟,我只是……只是知道什么是爱国,不管怎么样爱国这件事应该是从娘胎里带来的,从生到死都会深深浸在我的基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