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峰听罢了方安的这番话之后,只得翻了翻白眼,点头答应了下来,抛开了这个话题,接着和王宏、方安喝起了酒。

    (昨晚不错,好歹没有再发烧,今天保持更新!另外感谢江上钓叟朋友的打赏!)

    第五十四章 玻璃

    一座工棚在年后没几天工夫,就又在岛上的工坊区竖立了起来,工匠们来来往往的搬运着材料,飞快的将工棚搭建起来。

    而且于孝天也抛开其他事情,钻到已经建好的工棚里面,指手画脚的指挥着一些工匠,在工棚里面建起了一座长形的炉子,工棚外面则是一些摆放整齐的坩埚,这些坩埚是刚刚从陆上订购来的,尺寸式样也都是于孝天亲自要求的。

    另外还有成堆的石英石、硅砂和生石灰,没人知道于孝天这又是要干什么,但是也没人来管他,反正于孝天会的多,肯定不会吃饱了瞎折腾,倒是有人很期待看到于孝天又鼓捣出什么新鲜玩意儿,让他们开开眼。

    于孝天虽然年前大婚之后,忙于过节的事情,但是却也没有把他想要造玻璃镜的事情给放下,想做玻璃镜,就要先有玻璃才行,回来之后他就着手开始准备了起来,让人准备材料,在新划定出来的工坊区之中给他建起一栋大工棚,并且画了一个炉子的草图。

    同时他还让茂盛源通过关系,找到陆上的工匠定做了一批今后用来烧制玻璃的坩埚,这种坩埚和熔铁水的坩埚不同,是封口的,放置炉中的灰落入坩埚之中,影响到玻璃的成色。

    以前于孝天被大学开除之后,曾经为了生计,干过不少的工作,其中就包括在一家小玻璃厂给人打工。

    那个小玻璃厂生产工艺比较简单,于孝天一看就明白了玻璃是怎么烧制出来的,原料方面也不是什么问题。

    烧制玻璃其实原料很简单,不过就是一些石英砂、生石灰、纯碱,先对原料充分碾碎再分别煅烧之后,放入坩埚之中盖上盖子开始入窑混合煅烧,然后生成玻璃液,再对其进行脱色处理,就可以得到玻璃液,用玻璃液就可以制成各种玻璃制品。

    当初他打工的那家小玻璃厂,工艺技术都比较落后,生产的玻璃器皿也不是很好,但是这也正好比较适合在这个时代使用,让于孝天意外的学到了一门手艺。

    所以他也不耽误时间,抽出空便开始着手干了起来,工棚和玻璃炉一起开建,这么一来工程进度就快了很多,加上提前进料和定制坩埚,等工棚到位之后,就可以开始干了。

    烧制玻璃的玻璃窑,于孝天比葫芦画瓢,根据后世学到的一些东西,再结合目前的技术条件,进行了修改,然后土法上马,倒是没有费太多的事,就建起了一座土造的烧制玻璃液的玻璃窑。

    而原料方面就很容易解决了,南日岛本身就有石灰石,让人采下来之后煅烧成生石灰,然后用水将其熟化,晾干碾碎过筛待用。

    石英石陆上很多地方就有,不值钱,稍微花点钱就可以买来,石英石让人破碎之后,拈碎成沙,就成了石英砂,过筛之后,选出精细的石英砂,用清水洗一下晒干就可以使用,甚至连南日岛上这段时间也发现了石英石,以后连去陆上买的钱和事件都可以省了,直接就可以就地取材。

    其它的都好说,但是眼下他最缺的就只剩下了纯碱的问题,以于孝天的水平和现在的技术,生产出纯碱是不可能的事情,于孝天于是便根据所知,决定采用草木灰来替代纯碱。

    草木灰之中富含大量碳酸钾,碳酸钾就是纯碱,西方在烧制玻璃的时候,早期几百年都没有纯碱使用,也是使用草木灰替代,所以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至于草木灰的获取,就更不用发愁了,岛上本来就杂草丛生,有的是草木灰用,可是于孝天觉得还是用海藻烧制的草木灰含碱量更大,质量也更好一些,故此让一些移民或者岛上渔民家属出工,他们海狼出钱,去海边捞取大量的海藻,堆放在海边晒干,然后点燃烧成草木灰,运到新建的玻璃场代用。

    如此一来各种事情就基本上迎刃而解,只待于孝天点火准备烧制玻璃了。

    正月刚过,于孝天的玻璃场就彻底建好了,另外他还购入了几船煤作为燃料使用,福建本来就不是缺煤的地方,南方刚好也只有福建有煤,集中在龙岩一带,明代时候已经开始大量开采了,所以采购一些煤也不是难事。

    干这些事情的时候,于孝天没有对任何人详细说明他要做什么,只是告诉手下,按照他的要求准备就可以了,到时候会给他们惊喜的。

    所以到他给玻璃炉点火的时候,也没人知道他到底要做什么,只是一众工匠,傻乎乎的看着于孝天指挥他们忙活。

    炉子点燃之后,先烧了两天,将炉子彻底烘干,另外炉温也提高起来,于孝天这才开始将石英砂和石灰装入坩埚送入炉中煅烧。

    本来于孝天胸有成竹,觉得问题不大,可是偏偏在刚开始煅烧原料的时候,就出了问题,刚把一些坩埚放入炉中不久,炉子里面就发出了爆炸的声音,吓得众人都纷纷逃出了工棚,连于孝天也被吓得一溜烟的溜出了工棚,好一阵子看没有爆炸声传出炉子,这才小心翼翼的带人回到工棚里面查看。

    这一看于孝天就哭了,他把事情想的有点太简单了,觉得坩埚不是什么麻烦的事情,但是问题正好就出在坩埚上,他定做的这些坩埚之中,有大半的坩埚不符合要求。

    放入炉子加温之后不久,一大半的坩埚就发生了爆裂,结果使得他第一步试验就宣告失败。

    于是他只得停工下来,将不合格的坩埚淘汰掉,再从陆上订购新的坩埚,运回来先加热试验,选出可用的坩埚继续试验。

    如此折腾了一个月的工夫,原料和坩埚的问题才基本上解决,接着他将各种原料混合到坩埚之中,盖上盖子再次放入炉子里面开始焙烧。

    经过长时间的焙烧之后,炉温升高到了一定程度,坩埚中的原料也开始融化产生反应,逐渐的被烧成了玻璃液,但是这种玻璃液取出之后,试验了一下之后,发现颜色太重不说,而且还很多气泡,这样的玻璃即便是做成玻璃制品也很不美观,制作玻璃镜根本就不能用,质量上甚至没法和现在的西方所产的玻璃相比。

    所以如果想要得到好的玻璃原料,那么就必须对玻璃液进行脱色处理,于孝天想了半天才想到以前玻璃厂是用现成的脱色剂,对玻璃进行脱色处理,脱色剂好像是二氧化锰和硝酸钠。

    可是这时代他去哪儿弄这样的化工原料呢?所以他只能想办法找替代品解决这个问题。

    至于气泡的问题,倒是好解决,稍微加入一些食盐,作为催化剂,然后通过不断的搅拌玻璃液,就可以派出玻璃液里面的气泡,即便是不能完全排出也不妨,只要气泡变得非常小,肉眼难以看到就行,不影响玻璃的使用。

    于孝天绞尽脑汁想了很长时间,最后想到了只能用硝石来取代硝酸钠使用,于是他继续试验,折腾了又足足一个月的时间,甚至连炉子都重新改造了一次,最终总算是得到了接近无色的玻璃液。

    于孝天看着被搅棒拉出的滚烫的玻璃液,这下乐开花了,不管怎么说他总算是成功了,玻璃液滴下来之后,凝结成了玻璃珠,被他送到退火窑之中退火,省的降温太快造成玻璃内部应力不均开裂。

    最终他得到了几个接近物色的玻璃珠,顾不上这些玻璃珠还有点烫手,他就抓了起来,被烫的嗷嗷直叫,但是也舍不得撒手。

    等众人见到了这些不规则的玻璃珠的时候,才知道于孝天这段时间忙活什么了,一个个看着这晶莹剔透的玻璃珠,都惊讶的下巴快要掉到地上了。

    有点见识的人知道这是什么,像跟着他去陆上办事的亲卫和赵麻子,见过世面了,当然知道这是玻璃。

    但是没见过世面的人,怎么也不敢想,于孝天居然能在岛上自己做出水晶来,一个二个都把这些玻璃珠当做了水晶。

    于孝天给众人解释了一番,告诉他们这玩意儿可不是什么水晶,而是被世人眼下称之为琉璃的东西,不过又不同于中国人制作的那种琉璃,中国古代生产的玻璃含铁元素多,颜色比较深,而且因为所含元素不同,颜色也不同,没有真正生产出这样的无色玻璃。

    倒是泰西人会生产这种玻璃,不过卖到大明之后的价钱高的吓死人,于孝天专门将送给兰儿的那面小镜子拿给众人参看,众人才知道这么小小的玩意儿,居然价值上百两银子,更是被惊得一个个都只顾倒吸凉气了。

    再想一下,于孝天现在居然也折腾出了这种玻璃,要是他们以后南日岛也能产出这样的东西的话,那结果是……

    理事堂的人包括其他人的瞳孔立即都变成了方形,一个个满眼冒金星了起来。

    “哈哈!现在你们知道我于某人的本事了吧!以后大家伙都等着发财吧!除了做玻璃镜之外,这些玻璃还能做成很漂亮的杯碟花瓶,照样也都值老鼻子钱了!”于孝天这会儿也献宝一般给众人显摆着,嘴巴笑的几乎要咧到耳朵后面了。

    “大当家果真大才!真想不出大当家还有啥不会的东西,哈哈!不过大当家,这琉璃镜上的银子是咋弄上去的?这个大当家也知道吗?”王宏拍着于孝天的马屁,对于孝天问道。

    “那是自然了!不过这件事不可说,不可说呀!不是不放心你们,要是万一传出去的话,以后咱们就没得玩儿了!等于把钱送给了旁人!等着吧,回头我会给你们弄出来这种琉璃镜的!”于孝天当然不会现在就把他的办法告诉众人了,摆出一副故作神秘的架势,挥挥手让众人散去,又一头钻入到了玻璃场之中。

    第五十五章 南日一式燧发步枪

    就在于孝天忙活着他的玻璃大业的时候,南日岛上也开始接连传出更好的消息。

    厚积薄发之下,于孝天前期所做的各种努力,现在开始逐步的进入到了收获期,第一个要说的就是他的炮作,在完成铁范铸炮法的试制之后,转入到了正常的生产之中。

    铁范铸炮法的优势太大,除了铸造出的火炮质量很好之外,还有铸造速度快,不受天气影响,可以随时铸造,另外还有一条重要的好处,就是用铁范铸炮法铸造火炮的时候,废品率很低,不敢说每一门都是合格的产品,但是起码铸造合格率超出了百分之七十以上,如果工匠们手艺精湛些,仔细一些的话,甚至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

    这在这个时代铸炮行业里面,是绝无仅有的,一般的好的铸炮工匠,能将成品率控制在五成左右,就算是十分高明了。

    如此一来,在原料得到保证之后,炮作的铁炉基本上就没有停歇下来,不断的投料出铁,加之为了提高速度,雷铁匠又重新多铸造了一套铁范,两套铁范交替使用,几乎三天就可以铸成一门六磅炮。

    如此从年前到年后,仅仅三个月的时间,就铸成了二十余门六磅炮,大大的缓解了海狼船上火炮的短缺问题,同时也大大增强了海狼船只的火力强度,放眼周边百里之内,他们这样的火力,已经可以说是基本上无敌了。

    就算是眼下官府再派少量的水师对南日岛进剿,他们也有能力与之一战。

    第二个好消息就是张铁匠的铁作传出来的,张铁匠在年前打造出第一根可用的铳管之后,便开始继续潜心摸索铳管的打造方法,对之前的工装进行了重新的改造,对工艺也进行了重新的修改,年后接连打造出了几根铳管,并且成功的将铳管打造的废品率降到了五成以下,基本上打造两根铳管,就可以出一根可用的成品。

    另外张铁匠按照于孝天给他的燧发枪击发机构的草图,也试着摸索着打造了几套燧发枪的击发机构,并且找来了燧石装在了燧发机构上,和铳管组装起来,进行了试射。

    但是两个月来,这些新造出来的燧发装置的发火率都始终不高,甚至于连四成的发火率都无法达到。

    这里面除了张铁匠设计有缺陷之外,跟材料也有很大的关系,燧发机构最重要的就是簧片,簧片必须要有足够的韧性和弹力,才可以保证燧石可以有力的击打在火门处,敲出火星引燃火门里的引药,成功击发火铳。

    所以单是解决簧片弹性和韧性的问题,张铁匠就足足折腾了上百副簧片,最终才终于制成了可用的簧片,将打造簧片的工艺给确定了下来。

    到了天启四年二月底的时候,第一种可用的燧发装置终于达到了实用的程度,将燧发装置的发火率提高到了百分之七十,也就是七成以上。

    虽然这种发火率还不让于孝天非常满意,但是他也知道能达到这种发火率,已经相当不容易了,即便是西方国家在大批装备燧发枪的时代,他们也没有彻底解决这种问题,燧发枪的发火率始终徘徊在七成到八成之间,甚至于在火帽发明之后,改用火帽发火的击发枪,也只能将发火率提高到九成左右,也不敢确保每一枪都能有效击发。

    所以于孝天对张铁匠能在数月时间内,将燧发装置的发火率提高到七成左右,已经只能表示满意了,于是他便将这种燧发装置初步定型下来,配合打造出来的铳管,将其称之为南日一式燧发枪,开始让张铁匠带人投入生产。

    另外于孝天也告诉张铁匠了一个不错的办法,那就是分工负责流水线作业,将他带的徒弟,每个人交给他们一个打造的零件,让其专职负责打造这一种零件,最终将零件组装成燧发枪。

    另外于孝天还对原来鸟铳使用的拐子型枪托进行了改造,将其制成像后世步枪一样的枪托,使之具备了可以抵肩发射的功能,如此一来,持枪者以枪托抵肩,就多了一个稳定的支撑点,可以有效的提高射击精度。

    南日一式燧发枪的定型,对于孝天来说,无疑是一件基本上等同于铁范铸炮的超级利好消息。

    因为燧发枪虽然有时候发火率可能不如火绳枪,但是大部分时候,优势却远超出火绳枪。

    火绳枪因为要用火绳引火击发,所以受到天气影响很大,天气太过潮湿,或者下雨,抑或是大风天的话,火绳枪基本上就没有办法再有效使用,装备火绳枪的兵丁,遇上这样的天气就基本上等于掂了一根烧火棍,面对手持冷兵器的敌人的时候,等待他们的基本上就是被屠杀的命运。

    另外火绳枪虽说装填步骤只比燧发枪多了一道点燃火绳,将其卡在击发装置的龙头上,但是这一道工序,就足以决定很多人的命运,火枪手在击发之前,要始终保持火绳不能熄灭,站着等候开火还稍好一些,可是一旦要一边走,一边随时准备开火的话,就难为那些火绳枪的火枪兵了。

    火枪手必须要一边走,一边小心翼翼的鼓着腮帮,吹着火绳的火头,不能让火头熄灭,要不然的话就要重新点燃火绳,一旦无法及时点燃火绳的话,这可就朕要命了,他们手中的火绳枪就变成了一根烧火棍,只能等着挨刀了。

    据说万历四十六年发生在辽东那一场事关大明命运的萨尔浒之战,明军最终大败亏输就存在一定的这样的因素,明军大批装备火器,三眼铳、鸟铳、拐子铳装备数量很高,技术上远超过当时完全冷兵器化的东虏鞑子,但是因为天气原因,明军无法有效发挥火力上的优势,所以也影响到了最后的战局进程。

    而燧发枪则可以有效的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虽说下雨的时候,还会影响到燧发枪的发火,但是起码也具备了一定的发火能力,使之保持一定的战斗力,另外火门处加上了一个盖子,装填好引药之后,可以盖上盖子,确保引药不会被风吹掉,使之造成瞎火的情况。

    另外燧发枪免去了点燃火绳,安装火绳的这一个步骤,只需装填好弹药和引药之后,就只需把卡着燧石的击锤扳开,做好一切发射前的准备,一旦需要开火,便可以立即瞄准,扣动扳机就可以朝着目标射击。

    如此一来,燧发枪的可使用气候,大大超出了火绳枪的使用范围,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火枪兵在很多时候可以有效击发开火。

    另外还有一点非常非常重要,火绳枪在夜间使用的话,就必须提前点火,夜间老远就可以发现手持火绳枪的敌人的位置,使之根本无法进行任何形式的突然袭击。

    但是燧发枪却无需提前点火,这就避免了使用者会被敌人提前发现,夜间伏击敌人成了可能,想想看一群燧发枪的火枪手,躲在一个地方,等敌人大摇大摆的从面前走过的时候,突然间集体站起来开火。

    这样的情况可以让被袭击者出现什么样的混乱,夜间本来就指挥不灵,一旦被突然袭击的话,有时候很少的火枪手,就可以击溃超出他们十倍以上甚至几十倍的敌人,这优势之大,就不言而喻了。

    燧发枪仅仅是减少了这么一个步骤,看似只是使得繁琐的火枪装填变得多少简化了一些,但是得到的好处之大,却可以说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这也是当燧发枪被投入战场之后,非常快的就取代了原来的火绳枪的原因!

    同时于孝天暗自窃喜的是,当燧发长枪制造出来之后,也使得下一步制造可供随身携带的燧发短枪成为了可能。

    想想看,他这个海盗头腰里面再插两支或者多支燧发手枪,那就更符合他这个身份了!想到这里,即将能搞到真正的短枪,于孝天脸上露出了一脸yin、荡的笑容。

    不过有一点不太让于孝天满意,就是造枪比造炮更费事一些,他手头工匠有限,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小作坊式的生产,即便是能生产这种燧发枪,产量也低的让人有点绝望。

    于孝天很想提高产量,可是提高产量就需要大量的人工,机械化生产他根本不用想,除了想办法增加人手之外,他没有更多更好的办法。

    以目前的生产速度,即便是采用他说的分工合作的方式生产这种南日一式燧发枪,他目前的这个铁作,也只能每个月生产两三支就算是不错了,而且与此同时还要打造其它铁器,更大大的影响到了这种燧发枪的生产速度。

    于孝天考虑了一下之后,干脆将张铁匠这个铁作全部转为专职生产燧发枪,其它铁质工具的打造,暂时先移交到船寮的铁作里面进行生产。

    另外他让手下,到陆上多想办法,打听地方一些高明点的铁匠,不管是重金收买还是强行绑架,想方设法的给南日岛多搞一批铁匠,人数不限,多多益善,反正他们背负贼名,要是都只干遵纪守法的事情的话,那么他们就不能再被称作为海贼了。

    除了这两个好消息之外,黑头也在年后带着两条船从台湾返航返回了南日岛。

    (倒霉催的,昨下午居然又开始发烧了!再去检查,还是病毒性感冒,咋么这么倒霉呀!没遇上这么难缠的感冒的!浑身疼!还要坚持码字,悲哀!今天特别鸣谢每喀什朋友的不吝打赏!你们的支持是我码字的动力!多谢帮顶了!)

    第五十六章 第一次实地侦察

    南日岛到台湾岛直线距离并不远,直航过去即便是船速捕快,也用不了一天时间,之所以黑头去了两个月,是因为于孝天吩咐的清楚,让他沿着台湾岛的西北部朝北一路行驶,每隔一段就上岸深入陆地探查情况,一直围着北部转一圈到台湾岛的东面,大致探摸一下那里的情况之后,才返回南日岛。

    所以黑头忠实的履行了于孝天交给他的这个任务,带着两条船近百人的队伍,抵达了台湾岛之后,开始沿着海岸线探查起了当地的情况。

    随船的那个画工,也一边走,一边绘制地形图,把沿岸的地形尽量的绘制出来,包括礁石、河口也都标注在地图上。

    所以他们这一路走的很慢,走走停停,不断的派人上岸深入到腹地之中探查情况,所以两个月的时间对他们来说,并不算太长,他们也仅仅是把台湾北部沿岸一带摸了一遍,并没有太过深入台湾岛的腹地。

    通过这次黑头带人到台湾北部探查,于孝天基本上获得了台湾北部目前的第一手资料,也拿到了一份相对比较详尽的沿岸地图。

    不过这个画工水平有限,也没有学过深一些的绘制地图的技术,所以仅能主观上将地形绘制出来,得到的地图七扭八歪,看上去很不成样子,根本没有一点现代地图的规整。

章节目录

大明海寇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PO文屋只为原作者寒风拂剑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寒风拂剑并收藏大明海寇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