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这些关宁军自诩为天下第一雄兵,但是也只是针对大明其它那些地方官军来说的,这么多年来,他们关宁军和建奴交手,从来都是败多胜少,吃亏多的可以说是老鼻子了,可是于家军却能以少胜多,将十万建奴大军给几乎灭掉,这就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

    接着于孝天宣称要入京清君侧,朝廷惊慌失措之下,派人给祖大寿传旨,让祖大寿立即领关宁军再次入关勤王。

    但是这一次祖大寿坚决不干了,开什么玩笑,这于家军是人可以干翻的吗?建奴都不是他们的对手,让关宁军都入关,去了也是白给,估计这次入关就回不来了,关宁军一旦要是完蛋的话,他们这些军将也就失去了所有所持,那么接下来就成了鱼肉,可以任人宰割了。

    这次朝廷如此对待于家军,本身就是朝廷不对,现在把人家惹毛了,要入京清君侧,那是你么自己的事情,反正祖大寿是说什么都不肯率军入关勤王。

    人家于孝天说的明白,这次入京是要清君侧,又不是要谋朝篡位,这些朝中的大佬,也该为他们自己的作为付出点代价了。

    这些文官们整天一个个都拽的跟二五八万一般,看着他们这些武将们横挑鼻子竖挑眼,一个个怎么都看不惯,要不是他们手中有兵,估摸着早就被朝廷给拉出去剁了。

    所以让于孝天去宰几个朝中的大官,也不见得是坏事,总而言之,祖大寿是坚辞不授,以建奴还在对关内虎视眈眈,他无法脱身入关为由,不肯率兵入关。

    而吴三桂得知消息,多次派人去找祖大寿哭求,让祖大寿率兵入关,为他父亲吴襄报仇,但是也被祖大寿给断然拒绝了,吴襄的下场就是他们的例子,这于家军最好还是别去招惹得好。

    不管以后朝中是谁说了算,总是也离不开他们这些人,他们只要坐观风向,以后谁当权,有奶便是娘,总不能少了他们的粮饷吧。

    所以祖大寿说什么都不肯率兵入关勤王,而是领兵继续留镇锦州一带,一直在关注着京师的动向。

    当祖大寿得知于家军攻克京师,并且占领了京城之后,更是心中大惊,京师的防御能力他是十分清楚的,崇祯初年建奴第一次入关的时候,他随袁崇焕回师入卫,在京城朝阳门外驻防,并且和建奴军交过手。

    所以祖大寿对京城防御设施的情况十分了解,这么一座坚城想要从外部攻克,是相当困难的事情,更何况京城之中,还有大几万官军驻守,可是于家军却只用了几天时间,就攻入了城中。

    事后虽然有消息说是宣府参将高明虎做了于家军的内应,开了东直门引于家军入城,导致了京城失守,但是同时也有消息说,即便是没有高明虎献降,于家军也不会耽搁多长时间,便可以攻克朝阳门。

    这就更说明了于家军的可怕,祖大寿更不愿意这个时候率兵入关,去和于家军过招了,他找来了当初随吴襄在天津卫和于家军交战的兵将,详细的询问了于家军的战力情况以及他们的战术。

    另外他还想办法抓了一批试图逃出关外的建奴溃兵,打听有关当事建奴军和于家军决战的事情,从这些兵将口中,他详细的了解到了于家军的厉害,于家军超强的火力输出能力,使得他听罢之后,心中大为震撼。

    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祖大寿仅从这些兵将和建奴溃兵口中了解的东西,便可以判定于家军的可怕程度,于家军是一支装备及其精良,拥有非常厉害的鸟铳和大量可以野战的大炮的军队,同时他们使用的战术也是以前他所不了解的。

    更重要的是于家军兵将各个悍不畏死,对于军纪极为重视,战场上敢于拼命,无鸣金之声,绝不会擅自后退,真正可怕的就是他们这种铁律,一支军队拥有如此好的军纪,就算是给他们用木棒,也是一支可怕的力量,更不要说是给他们武装到牙齿了。

    祖大寿虽然自诩麾下的关宁军是一支强军,但是也要看跟谁比了,跟建奴比,他还有胆和建奴交手一二,但是当了解了于家军的厉害之后,他已经彻底失去了和于家军正面抗衡的勇气了。

    但是祖大寿也感到很为难,因为他们关宁军孤悬于关外,这时候关外气候极为恶劣,虽然他们也令军户屯田,但是这些年来,所产的粮食根本不够他们吃的,关宁军立足于关外,全靠关内朝廷为他们调拨粮饷度日。

    现在朝廷很显然已经被于孝天控制了,于孝天翻手之间,就可以拍死当今圣上,那么关宁军以后失去了朝廷的支援,根本无法在关外支持多长时间,他们以后吃什么喝什么,拿什么给兵将发饷,就成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第九十二章 交权

    就在祖大寿为了这件事头疼不已的时候,一个于孝天派出的使者却在山海关被守军抓住,这个于家军的使者是一个年轻人,化妆成了一个行脚商人,当被抓住之后,他公开身份,说奉于孝天之命,特来见祖大寿。

    山海关守将不敢杀他,但是这时候在山海关的吴三桂却听闻消息,非要将这个于孝天的使者杀掉祭奠他的父亲吴襄。

    最终在众人的劝解之下,吴三桂只得放弃了杀掉他的想法,山海关守军赶紧派人把这个使者送到了锦州去见祖大寿。

    使者到了锦州之后,和祖大寿密谈了一段时间,最终和祖大寿等关宁军的军将达成了一个协议,那就是不管关内局势如何变化,就算是以后于孝天当权,但是也会继续保障关宁军给养的供应,以前的一切供应,今后都不会变,有了于孝天这个保证之后,祖大寿等关外的军将们,这才放心了下来。

    既然于孝天保证了以后不断绝他们的粮饷供应,那么他们为何还要和于孝天作对?打是打不过于家军的,那么以后便只能听于孝天的吩咐了,只要于孝天不对他们太过刻薄,让他们日子能过下去,那么朝廷谁来当权,就不是他们关心的事情了。

    于是祖大寿让使者回去告诉于孝天,如果于孝天有诚意的话,就先给他拨二十万两饷银,只要他收到饷银,那么他就保证不会率军入关。

    而于孝天在得知了祖大寿提出的这个条件之后,二话不说,便下令调拨二十万两银子,立即将其运往山海关,交给祖大寿使用。

    祖大寿看到于孝天这么爽快,于是也没什么好犹豫的了,当即表态,只要于孝天以后不亏待他们关宁军,那么关宁军绝不会派一兵一卒再入关去找于孝天的麻烦。

    这个协议的达成,给于孝天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缓冲时间,接下来他便可以少了一份对关宁军的忌惮,可以全力以赴的用兵迅速的控制北方局势。

    崇祯在听于孝天说罢了和关宁军众将达成的这个协议之后,颓然跌坐在龙椅之上,面如死灰,半晌都没有言语。

    他知道他已经被很多人给彻底抛弃了,这一次于孝天入京清君侧,让他看到了天下非常多的官员以及读书人的无耻程度。

    这些人表面上一个个道貌岸然,像是谦谦君子一般,但是实际上各个都是一肚子的男盗女娼,什么狗屁气节,根本就不是他们关心的事情,他们最关心的还是他们的官位能不能保住,他们以后还能不能继续捞钱,并且高高在上做人上人,至于平时他们嘴里面说的最多的为国尽忠,不过只是他们用来装点门面的幌子罢了。

    当有一天有人要篡权的时候,这些人立即便露出了他们丑陋的嘴脸,一个个立即将以前的伪装撕去,跑去找新的大腿抱。

    反倒是祖大寿这帮丘八们,显得还要比这些人可爱一些,他们不要脸,是不要到了明处,谁给他们提供粮饷,他们就为谁干活,现在朝廷被于孝天控制了,那么他们就听于孝天的,因为他们可以说,他们是当兵的,他们的职责是镇守关宁,至于谁来当政,不是他们关心的事情。

    随着于孝天把一件件事情都告诉了崇祯之后,许多地方的重臣纷纷在于晓天的游说之下,表明了他们愿意听从于晓天的吩咐之后,崇祯整个心理防线开始出现了裂纹,以前的执着和坚持,到了这个时候已经变得脆弱不堪了起来。

    崇祯坐在龙椅上扪心自问,他这么多年来,难道真的错了吗?这么多年来,他为了整个大明,做了这么多,付出了这么多,可是却得到了一个什么结果呢?

    众叛亲离,对!就是众叛亲离,没有什么词汇,能比这四个字更贴切了,他想要做一个明君,可是他手下的那些大臣,却让他做不成明君,他想要中兴大明,他为此努力了,可是大明非但没有出现任何中兴的曙光,反倒是整个天下局势却在每况愈下。

    他登基之后,立志要光复辽东,灭掉建奴,可是十多年下来,建奴非但没有灭,而且越来越强,控制了更多辽东的土地,东江镇也丢掉了。

    他想要做到国富民强,可是大明百姓却民不聊生,他想要一个清明的官场,可是当官的却绝大多数人贪鄙成风,厚颜无耻到了极点,当官的日日想的是党争,争权夺利,根本没有多少人真正在为他的大明着想。

    这些年来,他也杀了不少大臣,可是却还是没有能改变任何东西,大明的局势依旧在继续糜烂下去,让他看不到任何希望。

    现在于孝天此獠悍然入京夺权,可是朝中的官员,真正站出来和他抗争的却寥寥无几,几乎绝大部分官员,都立即选择倒向了于孝天,开始为于孝天摇旗呐喊,为于孝天出谋划策,为于孝天做事。

    现在连他最为器重,将其依做长城的洪承畴,也选择了背叛于他,而这么多年来,他想尽办法投入成百上千万两银子,打造出的大明最强的兵马关宁军,却也作壁上观,根本不管他的死活。

    所以崇祯最终彻底崩溃了,又一次跳起来要和于孝天拼命,于孝天也没有和他动手,只是稍稍后退了一步,自有那些太监忙不迭的上去劝解崇祯,又一次把崇祯给安抚了下来。

    当崇祯又一次平复下来之后,他整个人仿佛又瞬间老了许多岁一般,整个人的精神都变得更加萎靡不振了起来。

    “可笑!真是可笑呀!想我朱由检登基之后,为了大明天下,殚精竭虑,做了这么多事情,可是到头来却落得了一个如此不堪的下场!

    于孝天,你这一下满意了吧!想必你现在一定很得意吧!”崇祯缓缓抬起头,用无比怨毒的眼神看着于孝天,但是却用一种嘲讽的口吻,对于孝天问道。

    于孝天摇摇头道:“圣上!微臣并没有感到一丝得意!而是感到悲哀!这就是大明官员的现状,他们食君俸禄,但是却不思报国!这不但是圣上的悲哀,同时也是天下人的悲哀!

    现在圣上应该明白,于某为何说要把这个官场彻底砸烂了吧!圣上难道认为,大明如此这样的官场,还有必要继续保留下去吗?

    大明如果继续如此下去,恐怕亡于这些人之手,绝不是危言耸听,所以想要重复我大汉民族之威,靠着这些人是绝对不成的。

    大明的官风已经是积重难返,必须要下猛药方能扭转,像圣上以前那样,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办法,很显然已经无法奏效,那么微臣愿意当这个恶人,来把这些陈规陋俗彻底砸烂,来一个重新开始!

    微臣并不看重什么皇位,这对于微臣来说,没有多大的意义,微臣还真就没看上这大明的江山,微臣要的要比眼下大明的疆土多得多的东西,微臣要的是在未来数十年间,亲眼看着我们汉人,杨帆远海,去以前从未踏足过的地方,为我们汉人开拓更广阔的疆土!

    错过了这个时候,那么我们中国人,便将永远失去这个最好的时机,所以微臣斗胆,恳请圣上,还是授权给微臣,让微臣一展拳脚!这么做不但对圣上有利,而且对天下百姓有利,对我们大汉民族更是有利!

    如果圣上还继续坚持的话,那么也罢!于某大不了就当一次屠夫,杀出一条血路,来重振我华夏国威!只不过是多死一些人罢了!”

    崇祯听罢之后,突然间放声狂笑了起来,笑的是前仰后合,捶胸顿足,几乎笑的喘不上气,把大殿里面所有人都吓了一跳,几乎认为崇祯受不了这种打击,当场彻底疯掉了。

    王承恩赶紧上前,为崇祯抚胸捶背,崇祯狂笑了好一阵子之后,眼泪都笑的流了出来,这才渐渐的收住了狂笑的声音。

    崇祯指着于孝天又一次用嘲讽的口吻说道:“好!于孝天!既然你这么想要这一副烂摊子,那么朕又有何舍不得?你要什么拿去便是!朕就按照你所说的,看看你十年之内,能做到什么地步!

    你记住了,十年!你说过的十年,十年之内,你还大明一个天下太平,国富民强!十年,十年之内你剿灭东虏鞑子!朕就坐在这里,看着你干,振捣时要看看,你到底能否能做到!

    王承恩,去吧玉玺拿来!给他便是!”

    王承恩放声大哭了起来,跪在地上哭求道:“不能呀圣上!这玉玺不能交呀!”

    崇祯瞪着眼怒道:“休要罗嗦,你只管去取来便是,朕即便是留着又有何用?这些人眼中可还有我这个圣上吗?”

    崇祯十二年五月初八,混乱了已经整整数月的京师传出了一个非常重大的消息,当今圣上崇祯帝下旨首肯了于孝天此次清君侧之举,这也正式等于当今大明圣上,对于晓天的篡权做出了最后的妥协。

    第九十三章 太保监国

    崇祯十二年五月初八,京师传出了一个非常重大的消息,当今圣上崇祯帝下旨首肯了于孝天此次清君侧之举。

    五月初九在大理寺以及刑部、都察院三堂会审之后,判定杨嗣昌、高起潜、刘宇亮、薛国观、张其平等一共二十六人犯有贪鄙等罪名,并且身为朝廷重臣,不能为国分忧,还暗中构陷卢象升,导致卢象升之死。

    每个人都罗列出了一大串的罪名,搜集了大量的他们在位的时候的罪状,在五月初九当日,将他们的罪行以公告的形式张贴出去,昭告天下,并且崇祯在当日同时下旨,将这二十六人弃市。

    弃市当然就是问斩了,这二十六人当天被宣旨判罪之后,便立即被拖上了囚车,拉往了宣武门之外,正午时分斩首示众。

    杨嗣昌等人各个披头散发,被绑在囚车之中,一路缓缓从刑部大牢被拉了出来,沿途相当多的大明百姓都闻讯跑到街上,为他们夹道相送,乱七八糟的尸块土坷垃还有烂菜下雨一般的朝着他们丢去。

    杨嗣昌满头满脸都是污秽之物,被老百姓的投石打的是头破血流,但是他还是强自装出镇定的样子,大声疾呼说他冤枉,并且破口大骂于孝天乃是逆臣贼子。

    但是现在他们这帮人早已经被于孝天搞臭了,而且是被搞得臭不可闻,仅仅是通过卢象升这一件事,老百姓就恨死了这些家伙,哪儿还会有人觉得他们冤枉,都认为他们死一万遍也不够。

    高起潜这个时候,早已被吓得成了一堆烂泥一般,吊在囚车之中,哭的是一塌糊涂,而那个张其平,更是脸色苍白,两眼呆滞,一路走还一路喃喃的说:“不是说过不杀我吗?不是说过不杀我吗?为何还要杀我?为何要杀我,我已经降了,我已经降了……”

    这二十多个人的表现各自不同,但是却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不甘心,也不愿意死,认为他们很冤枉。

    于孝天没有亲自出面去观斩,对于这种事情,他没有一点兴趣,虽然这场斗争以他的胜利告终,这些人不过是一些牺牲品罢了,要是这时候他还兴冲冲跑去观斩的话,就有点太有点低他的身份了,这些人都是失败者,在失败者面前抖威风,对他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五月初十,崇祯接着下旨,以于孝天孤师奋战力克建奴入关大军,获得空前的静海大捷,当场斩杀建奴奴酋多尔衮,此功不可没,故此下旨擢升其为中军都督府左都督之职,以中军都督府为首同时兼领其余四个都督府,总领天下兵马。

    同时加封于孝天为上柱国大将军的勋衔,使之一跃成为大明目前武将序列之中的最高级别,正儿八经的正一品武官。

    而且于孝天还被擢升为太保之职,有监国职责,可于内阁大学士共监国事。

    另外京师也传出消息,说当今圣上因为常年劳顿,积劳成疾,身体不佳,暂时不能视事,今后一段时间,不再上朝听政,一切国事由太保于孝天和内阁大学士自行决断,如遇不能决断之事,可上奏圣上定夺。

    这就等于公开承认了于孝天对于朝政的控制权,一切大小事务,今后基本上都要于孝天说了算,而原来的内阁,则成了实际的办事机构,虽然有决策权,但是却必须要得到于孝天这个监国的首肯才行。

    朝廷这一连串的动作,很快开始传开,各地官民闻之消息,都顿时为之大震,有很多官员立即就大骂于孝天是个篡权的逆臣贼子,他一个武夫凭什么可以当上监国之职?要是让这么一个武夫监国,那么要他们这些文官作甚?

    再说了,大明从来没有设立过什么监国之职,而且于孝天只是一个武将,跟皇帝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凭什么让他监国?

    于是各地官员立即呼呼啦啦的开始上表,力陈此举不妥,并且称于孝天乃是乱臣贼子,必须要将其诛除才行。

    但是也有一些地方官员,从中嗅出了一丝机会,认为这时候正是他们投效于孝天的最佳时机,于孝天此次入京清君侧,并且成功攻入京师,把京城控制起来,已经成为了既成事实。

    于孝天要是仅仅只杀掉一些大臣,那么对他来说,并没有什么好处,换谁这时候都肯定要夺权的,很显然于孝天这一次夺权成功,将当今圣上架空了起来,成了大明实质上的统治者。

    对于这件事,就看眼下各地官员怎么看待了,当然他们可以不承认目前于孝天的实际控制权,但是却面临着一个问题,于孝天现在已经公开代表了大明朝廷,不听他的,便等于是不再接受朝廷的管制,就等于不再承认朝廷对他们的领导权。

    这么一来,以后他们为谁当官,为谁做事,就失去了法理上的依据,他们总不能说眼下的朝廷不合法,他们不再听朝廷的圣旨,各自自立为王吧!

    所以有些当官的便从中看出,现在不管他们乐意不乐意,于孝天实际把控朝局都已经成为了既成事实,听也罢,不听也罢,谁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了。

    除非现在他们之中有人能站出来,纠集一支兵马北上,将于孝天逐出京师,否则的话任谁都没法再改变这个事实了。

    可是于家军力克建奴十万大军的消息,这个时候早已传遍了大明各地,建奴自野猪皮努尔哈赤起兵造反到现在已经数十年光景,大明却从未有人获得过如此战绩,可见的于家军的凶猛程度。

    更可怕的是他们在击败了建奴大军之后,尚有余力再克数路官军,并且一路长驱直入攻入京师,这就更加可怕了。

    天下那些官员武将们,扪心自问一下,就算是给他们几万兵力,他们能做到这一地步吗?所以就算是给他们个胆子,他们也不敢这个时候起兵悍然北上再来一次清君侧,去以武力手段将于孝天驱逐出京师和朝廷。

    所以这些圣旨一下,虽然大明朝野顿时对于孝天是骂声一片,但是却还真就没有几个人,敢跳出来召集天下兵马北上,再来一次清君侧,只是口头上骂声一片罢了,但是却并无多少地方做出实质上的反应。

    而于孝天在领了监国之职以后,立即便开始对大明朝廷的官员做出了密集的调整,整个朝廷官场发生了一次大地震,许多人被罢免,赶出了朝廷,另外于孝天又提拔了大批官员,充实到了朝廷之中,领各部之事。

    这些被拔擢起来的官员,自然是摆明了车马,以后要听于孝天的使唤,为于孝天效力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以前在官场上都是名不见经传之人,抑或是年纪较轻,但是这一次都被于孝天拔擢到了重要的位置上来。

    于孝天这么大幅度的动朝廷的官场,无疑是在朝廷之中扶植他自己的势力,这种事他也不藏着掖着,直接摆在了桌面上做,虽然引起了许多旧官的不满,但是现在于孝天要权有权,要兵有兵,天底下他的拳头最大,不服也不行。

    仅仅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整个京师之中的各大衙门的人员基本上都被于孝天调整了个遍,有些官员被赶走,有些官员被吸纳了进来,同时于孝天将自己这么多年来,在福建一带培养出来的一些文吏也都填入到了这些各大衙门官署之中。

章节目录

大明海寇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PO文屋只为原作者寒风拂剑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寒风拂剑并收藏大明海寇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