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算是一种变相的妥协,暂时还要照顾一下以前那些读书人,起码不能完全站在读书人的对立面,治国方面,现在于孝天还离不开这些旧式的读书人,必须要给他们留下一条晋身的途径才行,否则的话以后恐怕他很难找到足够多的人来给他办事,这也算是任何一个朝代的当权者,都要面临的一个问题,所以最终于孝天才在这方面进行了妥协。
当然于孝天还在科举制度之外,另外增设了一种全新的考试方式,那就是在各部之下,设立了一种新的考试制度,称之为专业考试。
有些读书人以前不是诗赋经义学的不好吗?但是在某些方面却业有所专,但是这种人却基本上无缘能中举,也就无法踏上仕途,充其量只能给当官的充当小吏,管一些事情罢了。
但是现在好了,给你们开一条新路,你们不是业有所专吗?这也可以,只要业有所专学有所成,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那么就可以到各部之下,去参加专业考试。
这些专业考试不考诗经之类的东西,只考核各种专业方面的学问。
吏部之下设立的考核项目,主要是行政管理,对于精通管理的人员,可以选择到参加吏部的考试,如果确实在行政管理方面有很不错的能力的话,而且还在各种有关实务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可以判定在这方面学识突出,那么好了,就可以录用,以后可以到地方官府之中任职,起点稍低一些,但是也是一个晋身的途径。
第一百三十章 科举改制
而户部下面也有专业考试,那些对于经济管理以及财务管理方面有本事的人,可以参加户部下面的考试,以前的一些精于账务的账房先生,现在也有了一个晋身当官的途径,可以在户部下面任职。
如果其中有些人对于账务方面管理十分精通的话,甚至可能被专门抽调出来,到都察院下面新增设的审计署之中任职,设立了审计御使这种职务,专司负责对各地地方官府进行账务审计,从源头上控制地方官府财政收支的问题,每年各地地方官府的账务,都要受到一次审计,以此来监督地方官府对于财政收支方面的控制,加强了这方面的监控。
而工部下面,则设立的考试科目最多,因为工部目前负责全国各地的土木营建以及道路交通、水利建设等等方面的事务,现在于孝天又把各地兴建各种工厂的事务也交予工部主持,这就大大加大了工部的职责和权力,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就更为广泛。
所以很多在这方面学有所专的读书人,就可以参加工部设立的有关考试,其中既有土木营建,又有道路水利工程营建,自认为在这方面业有所专之人,可以参加考试,考试合格之后,可以在工部下面任事。
这么一来,就开了很多新的招录人才的口子,不再仅仅只依靠科举考试,来录用官员,而以前的科举考试,虽然录用了不少士子,可是这些人在僵化的科举考试制度之下,绝大多数人更善于读死书,只学一些可以应试用的东西,八股文各个都写的很好,但是实际工作能力却烂到了家,很多地方事务交给他们,办的是一塌糊涂,但是钻空子捞钱的本事,却各个都很有一套。
现如今各部之下增设了这些考试,通过各种专业考试录用官员,使得这些官员基本上都学有所专,可以被直接放到他们擅长的工作岗位上去,专司一些需要很强专业知识的工作,这么一来就避免了以前科举考试所存在的众多弊病,起码可以让很多学有所专的人,得到了一个可以晋身当官的机会。
这么一来也就逼迫着以前的那些读书人,必须转型,去多学一些有用的知识,而不能继续像以前那样光读八股文,写八股文,那样的话以后他们是基本上不可能再有前途可言了。
于孝天这么做,无疑又触动了天下以前那些读书人的利益,搞得顿时天下又是一片哗然,许多读书人当仔细研究过新颁布的科举制度以及各部下面设立的考试制度之后,当场就崩溃了。
他们这么多年来,学的东西,在新的科举制度之下,基本上都成了废物,等于是白学了,想要当官的话,那么就要重新去学更多的新东西,并且要选择某个专业,去进行钻研,以后才有机会晋身当官。
这一下如何是好,于是各地的读书人、士子当场就炸窝了,纷纷到地方官府之中去闹事,纷纷上书朝廷,力陈这样新的科举制度,实在是有辱斯文,强烈要求改回原来前朝的科举考试。
以前有些读书人对于于孝天登基称帝,还没有太激烈的反应,因为在这些人看来,不管是谁当皇帝,总是还要用他们这些读书人来治理天下吧!只要当朝还要治理天下,就要进行科举考试,他们可以继续在新朝之中,参加科举考试,然后继续晋身当官,给谁干不是干呀!只要能继续有晋身当官的路子,谁当皇帝不是当呀!
读书人在没有当官之前,很多人其实还是知道廉耻二字的,并不是想当官就一定要当贪官,很多读书人都是在参加科举考试得以晋身之后,进入官场才逐步的学会了当贪官捞钱。
所以大多数读书人在读书应试之前,其实还是想当个好官,报效朝廷光耀门楣的,以前大明时代当官的俸禄很低,不想办法捞钱,就没法养活家,也没法过上体面的生活,所以逼得他们不得不想办法捞钱,当拿了第一笔脏钱之后,就挡不住他们的**,想要捞更多的钱,以至于最终彻底丧失良心,成了黑心烂肺的贪官。
现在于孝天登基称帝,当了皇帝之后,大中对于官员是比较照顾的,在俸禄方面,比起先朝的时候,要提高了很多倍,当官之后,凭着发放的俸禄,基本上就可以过上不错的日子,养活一大家子是没有多大的问题的,而且以前官府衙门之中,需要他们自己掏腰包养活的一些小吏差役,现如今也是朝廷给钱养活,减轻了他们很大的负担。
加之当今圣上于孝天现在已经改称承天皇帝,对于吏治管控的非常严苛,设立了各种层层监督的制度,使得官吏们不敢轻易再伸手贪墨,既然俸禄已经够他们过上体面生活了,捞钱弄不好要掉脑袋,还要抄家,落得一个很惨的下场,所以官吏们自然而然一般情况下就尽量控制一下他们的私欲,能不伸手就不太敢伸手了。
这也使得大中的吏治显现出了一片清明,地方官府办事的时候清廉了许多,官府清廉了,那么老百姓的负担自然而然也就减轻了很多,老百姓渐渐的靠着种地或者做一些手工业,虽然不至于可以很快致富,但是起码养家糊口问题不大了,有饭吃了,自然也就没多少人愿意去干造反的事情,使得大中在立国之后,各地除了一些别有用心之人,还试图不安分之外,普通百姓就不愿意再跟着瞎胡闹了。
虽然这时代还有大批失地的百姓没有得到土地,但是随着于孝天大兴工商业,开海禁想办法出口,鼓励经商开办工场工坊,各种工坊商铺开始如同雨后春笋一般的在各地涌现出来,这些工坊也吸纳了不少闲散的劳动力,让以前那些失地流民,可以到工坊之中做工,赚取工钱养家糊口,自然而然的也就减轻了社会矛盾。
但是读书这件事,在天下人眼中,却还是最好的出路,特别是以前的那些读书人,依旧在幻想着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混个一官半职,然后光耀门楣。
可是新的科举制度的改革,却让他们之前所学基本上成了废物,失去了继续通过科考晋身的途径,这如何让他们能够接受呀!
于是当然他们不肯答应了,所以各地的读书人立即就闹了起来,纷纷到官府之中进行请愿,抵-制这种新的科举制度的推行。
甚至有的地方的读书人,干脆提出来共同抵-制科举考试,不参加明春以后春秋两季全国各地的会试和乡试,来给当朝施压,驳一下现如今朝廷的面子,没人参加科举考试,看看你把科举制度改不改回去。
于孝天听闻了这些消息之后,冷笑了一声道:“由着他们去闹好了,不参加正好,反正他们也考不中!那就先从各部的考试开始,少了他们难道朕的天下还就转不动了吗?要是有人再闹事的话,让各地官府别对他们客气,给我揍,揍到他们不敢闹事为止!
但凡是所有参与闹事或者抵-制科举之人,取消他们原来的功名还有以前对他们免税以及各种优待,不考正好,回去种田也饿不死他们!对于那些各地挑头闹事的士子,更要严办,革去他们以前的功名,永不录用!我看看他们学一肚子八股文,能当饭吃?”
于孝天的圣旨马上就传旨了全国各地,那些挑头到官府闹事之人,正好集体递上去的都有共同签名的请愿书,结果正好被各地官府拿来当做名单使用。
一大帮各地地方的生员们,这一下倒了霉了,被一一逮到了官府之中,以前秀才不是可以不给当官的下跪吗?现在不成了,先按住按趴下,一顿板子下去,打的屁股开花,然后丢出衙门,让他们家人把他们拖回去,然后取消他们的功名,取消以前给他们的各种补贴以及免收税赋的优待,回家种田去吧!
这一下这些读书人可算是悲催了,一下子啥都没有了,特别是那些挑头闹事的生员们,更是倒霉到了极点,居然被革去了所有功名,并且永不录用,永久性的取缔了他们参加以后科举考试的资格,这一下他们傻眼了。
他们读书不就为了有朝一日能混出头,通过科举考试来获取功名,然后踏上仕途,就算是当不了进士,能当上举人,最不济当个秀才,也起码能想想办法,补一个位子,实在不行可以到一些当官的门下,去当个幕僚清客,也能体面的混日子。
可是现在于孝天把这帮挑头闹事的家伙,革去了所有功名,直接永久取消了他们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以后便就失去了所有晋身当官的可能,只能自己另想办法去找生活门路了。
这一下就把这些试图闹事的学子们给敲懵了,顿时让一些胆小的学子偃旗息鼓,不敢再继续闹事,只能老老实实的回家,翻出一些以前没用的书,拿去擦屁股,想办法去找一些新书,赶紧学一些新的东西,希望学有所成之后,再说参加科举考试,寻求晋身之路了。
(恭祝弟兄们新年快乐,虽然很俗套,但是还是要给大家拜个年,在新一年里,希望大家赚钱赚得手抽筋,泡妞泡的大腿软!估摸着这是很多**丝兄弟们的梦想!希望弟兄们各个梦想成真!在赚钱和泡妞的道路上高歌猛进无往不利!呵呵!顺便说一声,明天大年初一,我要请假一天!成不?)
第一百三十一章 教育
于孝天当然不光是在科举考试方面进行改革,他在进行科考制度改革的同时,也令人选择了相当多的实用的书籍,令工部大力刊发,印制出大量的书籍,然后发放到各地供学子们购买阅读学习。
这些年来于孝天在福建和台湾隐伏期间,就通过各种手段,从西方弄来了不少各学科的书籍,翻译过来进行了印刷,供给当初他在台湾等地设立的学校以及学生们学习之用。
现在孙元化被他从淡水弄回到了京师,在六部之外,又成立了一个教育部,直接把孙元化委任为了第一任教育部部长,独立于六部之外,专司负责教育方面的事情。
原来的京师国子监和南京国子监则都归入教育部之下,专司培养有用的学生,原来国子监之中的学生,择优留用,其余的遣散回乡,从福建和台湾等原来他成立的各种学校之中,录取了一大批年轻学生入国子监进行深造。
而国子监之中教学科目,也进行了大幅度的改制,取消了大量以前所学的东西,重新开设了很多课程,其中既有几何代数又有一些机械、化学、物理方面的学科,还有行政管理等学科,所学的东西比之以前国子监设立的科目要丰富很多倍。
至于师资方面,由孙元化负责寻找,他的三个儿子在很多学科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全部进入国子监任职,称之为教授。
另外一部分以前在台湾各地传教的有扎实学问根底的传教士,也被特准移至国子监之中任教,特准他们在监管之下,教学之余,在京师和南京两地建立教堂进行传教,同样要求不得他们在国子监对任何学生宣传他们的教义,否则的话便将其逐出中国。
教会方面得知消息,高兴的屁颠屁颠的,因为他们长期和于孝天合作,发现于孝天并不十分抵触他们传教的事情,算是一个亲教分子,虽然他拒绝入教,也决不许任何家人军人入教,但是却一定程度上允许他们在地方传教,虽然要对他们监管,设定了很多规矩,使得他们无法敞开了传教,但是这已经让他们相当满意了。
现如今于孝天登基称帝,成了大中国的皇帝陛下,有这么一个亲教的皇帝支持,他们认为以后在中国传教,将会是一帆风顺的事情,所以对于于孝天的要求,他们绝对不敢不答应,倾其所有想尽办法从欧洲搜罗具有相当高学识的教士,前来中国传教,并且在国子监之中兼职任教,传授各种他们所学的知识。
甚至于于孝天对教会提出,连带一些被教会认为是异端学说而准备加以迫害,甚至已经准备处死的一些学者,他也要,将他们尽数送来中国,于孝天可以开放更多的地方,供他们建立教堂传教,换取这些异端学说的学者,至于这些人来到中国之后,将会给予丰厚的待遇,提供足够的资金供他们研究。
特别是有关航海学、机械学、天文地理以及化学、医学方面有建树的学者,更是欢迎他们前来中国进行继续研究,于孝天特意在他私人的小金库之中,拨出大笔资金,交给教育部方面,专司提供给这些愿意到中国来继续进行研究的学者使用。
当然只设立两座国子监是根本不够的,于孝天所推行的治国理念和前朝历代都不相同,现如今他随着社会的发展,会强力推动各种社会分工的细化,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对于行政管理者的需求数量也会显著提高,今后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
这就需要教育先行,培养出更多的读书人,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有社会上少数人才能读书,而是逐步要普及教育,提高全民素质,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学到新的东西,直至最终做到全民教育普及。
而且以后像工商业方面的发展,对于技术工人的数量会需求越来越多,全都是文盲肯定会制约发展,他想要工业发展进程加速,就要让更多的工人在生产之中,对于生产技术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不能全都依靠他一个人开金手指,把后世技术移植过来,一旦有朝一日他驾鹤西去,那么很可能会造成工业机械技术的停滞。
所以他需要更多的人进入到研究领域之中,去琢磨去探索,去研究各种学科的知识,掌握其中的精髓,然后学会创造,这样才能使得中华民族始终站在世界科技领域的最前沿,才能始终控制着世界的脉搏,成为世界霸主。
一旦要是不重视教育的话,那么别看现在他干的热火朝天,但是铁定会造成科技发展缺乏后劲,所以现在他对教育方面的投入,可以说是在干百年树人的事情,在他有生之年,培养出越来越多的科技人才,就算有朝一日他驾鹤西去,那么这些人就是他留给这个民族的最大的遗产。
所以他绝不会满足于仅仅改造两座国子监,建立两座新式的大学就满足了,故此在教育方面,他开始在各省推行新的教育方式,以国家投入,在各省条件较好的府一级地方,先行建立起一座义学,就是由国家地方一起投入,招收寒门子弟入学,当然也不回避那些贵族的弟子,只要入学考试通过,都给予录取。
课程方面,也先以国学和数学为主,期间穿插传授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自然科学之中也涵盖了基础的地理、天文、医学、农学、水利、物理等方面的入门知识,学制三到五年,招收六岁以上到十岁之间的孩童入学。
这样的义学其实就是后世小学的前身,传授的也都是浅显一些的知识,文理并重,同样也不会全面推翻中国古代的文化教育,毕竟中国数千年灿烂文化,积累下来了太多精华,这些东西于孝天并不抵触,也绝不想在他这一世,把中华灿烂文化给摧毁,毕竟中国很多人文理念,还是相当不错的。
当然与此同时,强力推广理科方面的教育,避免学生以后只会读死书这样的弊端,让他们可以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
暂时他无力做到普及全民教育,但是起码也先让一部分开明一些的人家,愿意让孩子上学的人家,得到第一步的义务教育,享受到他推行的教育的好处。
毕竟古代读书这种事,基本上被垄断在一个较高阶层之中,能读起书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大户人家的子弟,或者是官宦世家,他们有财力和能力享受到读书的好处,但是绝大部分普通百姓,因为没有财力,举家上下都要从小就让孩子在土地中劳作,根本也没有时间让子弟接受教育,更没有能力让他们读起书。
毕竟古代因为印刷业的限制,书的价格是相当昂贵的,没有点积蓄的人家,根本连书都买不起,许多寒门子弟,都要靠着到处说好话,求爷爷告奶奶的去借书,然后自行抄下来,才能获得读书的机会,所以一般人家靠着自家的经济能力,根本无力支撑起一个子弟读书,更别说让子弟脱产接受教育了,有个男孩儿的家,还指望着男孩子早早的能帮着他们下地干活,来养家糊口呢。
所以在各府推行义学,就先让一部分愿意送子弟读书的人家,首先获得到接受教育的权力,只要他们愿意送子弟上学,那么食宿方面就都由国家承担,并且读书免费,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到最低限度的免费的书本,前提是这些家庭,必须要舍得让家中的孩子脱产,送入义学之中接受教育才行。
至于今后这批学生在结束了小学初级教育之后,如何进阶开展更深层次的再教育,那是三年到五年之后的事情,起码有三到五年的缓冲时间,到时候于孝天认为,在他的努力之下,国家财政到时候将会有更大的起色,而且通过国子监这几年时间的培养,也会先期培养出一批拥有较高层次的学者,用来投入到下一步的中级教育之中,充当老师推行更高层次的教育。
于孝天这样的做法,也让很多人感到很惊讶,大中新立,现如今可以说还是百废待兴的时候,于孝天便如此大的手笔,从财政之中拿出大量的钱财,投入如此多的巨额资金,来在各府兴办义学,广招天下寒门学子入学。
这种行为很明显是需要相当大的魄力的,虽然他力主推行新的科举制度,招致了眼下天下读书人的反对,但是他现在如此兴办义学,又充分的说明了他对于天下人才的需求,那种招贤若渴的迫切感。
很显然于孝天并不满意以前历朝历代选材的那种方式,也不满足当下那些读书人的所学,所以他通过改动科举制度,来寻求他需要的各种人才,并且通过兴办义学,传授他需要人才所具备的的学识,为今后大量招募他需要的人才提前夯实基础。
(感谢一醉人兄弟的打赏!)
第一百三十二章 币制
明眼人很快就意识到了于孝天想要做什么,认为这将是一个很不错的机会,纷纷赶紧将他们的子弟送入各地刚刚筹建起来的义学之中,去接受于孝天推行的全新的教育,这样一来,谁下手快,谁就最有可能首先受益。
所以别看每年现在大中朝廷可以收到的赋税,远超过大明时代的财政收入,但是有于孝天这个花钱阎王在,户部还是被压得头皮发紧,要不是把口袋捂得紧的话,这一年下来收到的财政收入,估摸着根本就不够于孝天折腾的。
于孝天为了节省财政浪费支出,把以前专门为了伺候皇室的八局四司十二监纷纷撤并,除了御马监之外,都进行了裁撤,而兵仗局则划归兵部之下的后勤部进行管理,以前大明遗留下来的各种专门制造兵器的工坊,和现如今他一力打造出的兵工厂进行合并,工匠分流到各个新建的兵工厂之中继续留用,为大中军队继续提供武器生产。
其余的那些局监等专门伺候皇室的部门,则尽数裁掉,省的占用太多的财政支出,算是把能挤掉的东西都挤掉了,大力从他开始,推行从俭的生活,作为皇帝都这么做了,下面的人也就不敢再大手大脚的花钱,所以单单是这些事情,每年就节省下来大笔支出。
于孝天从在充当监国的时候,就大力推进工商业的发展,现如今在登基称帝立国之后,立即便开始着手筹办国有银行,把原来的茂盛源旗下的钱庄改造为了大中国有银行,在全国各地开始大面积设点,成为大中朝最大规模的银行,并且开始着手筹备推行银本位的货币制度。
明朝最初的时候也曾经发行过大量的宝钞,也就是纸-币,并且也想了不少办法,试图控制纸钞贬值,但是最终这件事却做的很垃圾,从朝廷自己开始,就没有尊重纸-币的价值,反倒是把发行纸钞当成了一种敛财的工具,发钱的时候发纸钞,但是收取税赋的时候,却不肯收纸钞,这么一来纸钞很快就变成了废纸,导致了很多收取纸钞的普通民户因此破产。
这也造成了纸-币在发行之后,迅速的失去了货币价值,成为了一张废纸,最终因为无人肯收这些纸钞,导致了纸钞彻底被废弃,后来随着大量白银涌入大明之后,银子也就成了最硬通的流通货币。
另外大明历史上先是推行纸钞,为了推行纸钞停止铸钱,但是后来纸钞因为信用破产,只能重新推行铸钱,渐渐的各地蜂拥而上,纷纷开炉铸钱,所铸的铜钱也良莠不分,含铜量不同,造成货币十分混乱。
随着白银的涌入,于是渐渐的市面上开始把白银当做了流通货币,民间沉淀了大批的白银,这对于国家来说,不是什么好事,而且白银流通也相当麻烦,首先银子的成色不同,重量也不同,小额支付的时候,大块的银子不容易支付,要剪成小块的银子,重量不等,更导致了交易不便。
随着大中朝建立之后,极力推行工商业发展,社会交易行为也随之会越来越多,继续使用明朝的铜钱和散碎的银两作为货币显然不合适了。
而且纸钞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货币纸-币化也是趋势,有着很多优点,所以于孝天决定,成立大中国有银行,统一在户部管理之下,在全国发行新币。
当然直接发行纸-币肯定不会招人待见,弄不好连推行都推行不下去,所以第一步于孝天不着急发行纸钞,而是决定先发行银币和铜币,在发行新的银币和铜币之前,于孝天也下旨着令各地停止一切私自铸币的行为,一经发现就给予严惩。
这时代欧洲国家涌入中国的银子之中,还有很多是以银币的形态进入到的中国,被称作鹰洋,很受欢迎,因为这些银元重量固定,成色也足,用于交易的时候很方便,于是于孝天便下旨令国有银行仿照这些鹰洋,推行银币和铜币。
而且于孝天改以前的铸造方式,为冲压方式进行生产,这样冲压出来的银币和铜币,相当精美不说,而且重量稳定,不会轻易出现有的钱小有的钱大,形制上统一,更重要的是可以防止有人偷偷的私下仿造制造伪-币,毕竟冲压技术现在还是绝对的高科技技术,一般人绝对难以做到仿造这种技术,使用铸造方式仿造的话,那么所制成的伪-币质量会很差,一眼就可以看出真伪。
另外有人会把银币外圈剪下或者刮下来一些,以此来赚一些黑心钱,这种事以前在明军之中就曾经出现过,还有就是在银子里面掺杂铅锌等金属,来降低银子的银含量,现在通过制造冲压的银币和铜币,也就彻底让这些人断了这种财路。
所冲压制造出来的钱币,在边缘处留有纹路,谁也别想继续从边缘剪下或者刮下一些碎银子,重新熔铸起来,这样刮过或者剪过的银币,就没了这些纹路,以后就没人要了,所以这么做,会自己打自己的脸,谁也不会傻到把自己的钱搞得没人要。
所以这种新式钱币的发行,对于今后货币统一化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在流通使用的时候,也会更加方便交易。
至于发行方式,也很简单,就是全国目前收取的各种赋税,交到户部之后,全部进入到大中国有银行之中,由大中国有银行统一在铸币厂铸造成钱币,然后财政支出的时候,使用这些新式的钱币进行支出。
各地都设立大中国有银行分行,可以办理存储业务,也可以把市面上现在的银子和旧钱兑换成新的钱币,并且规定了兑换的比例,让国有银行从中也多少赚一些利润,算是手续费吧。
在一切准备妥当之后,承天二年初,于孝天颁旨昭告天下,停止市面上直接流通各种旧式的钱币以及银两,以后商业交易或者是其它交易的时候,全部使用新的大中朝的新币进行交易。
以前民间存储的那些用于流通的银两和铜钱,则必须要先到各地大众国有银行分行之中进行兑换,特别是那些旧式的铜钱,更是规定了兑换的时间,给他们半年时间进行兑换,在规定时间之内,如果不去兑换的话,那么就全面废止,成为废铜到时候等着哭吧!
各地官府派人在坊间严查对于新币的使用情况,禁绝继续使用旧币或者继续使用银两交易。
而新币本身做工精美,而且分量标准,不管是铜钱还是银钱,都成色相同,使用携带相当方便,商家也非常愿意收取这种新币,所以推行起来并不困难,一经发行,就很受欢迎,各地兑换的业务也非常火爆,老百姓纷纷把手头上存的各种旧钱送到银行排队兑换新币。
包括一些有钱大户,也很愿意把他们存的一些旧钱,赶紧拿去兑换,否则的话再存在他们的地窖里面,过不久就成了废铜了,谁也不敢怠慢。
这么一来也就造成了银行方面很大的压力,一是涌来兑换的人太多,他们就算是日以继夜的进行兑换,也忙不过来,另外一个就是他们提前准备的新币数量不足以兑换民间所有的旧币,许多人等半天,却拿不到新币,怨声载道很是不高兴,甚至于有一些地方还闹出了事端,连大中国有银行在各地的分行,也被砸了不少家。
当然于孝天还在科举制度之外,另外增设了一种全新的考试方式,那就是在各部之下,设立了一种新的考试制度,称之为专业考试。
有些读书人以前不是诗赋经义学的不好吗?但是在某些方面却业有所专,但是这种人却基本上无缘能中举,也就无法踏上仕途,充其量只能给当官的充当小吏,管一些事情罢了。
但是现在好了,给你们开一条新路,你们不是业有所专吗?这也可以,只要业有所专学有所成,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那么就可以到各部之下,去参加专业考试。
这些专业考试不考诗经之类的东西,只考核各种专业方面的学问。
吏部之下设立的考核项目,主要是行政管理,对于精通管理的人员,可以选择到参加吏部的考试,如果确实在行政管理方面有很不错的能力的话,而且还在各种有关实务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可以判定在这方面学识突出,那么好了,就可以录用,以后可以到地方官府之中任职,起点稍低一些,但是也是一个晋身的途径。
第一百三十章 科举改制
而户部下面也有专业考试,那些对于经济管理以及财务管理方面有本事的人,可以参加户部下面的考试,以前的一些精于账务的账房先生,现在也有了一个晋身当官的途径,可以在户部下面任职。
如果其中有些人对于账务方面管理十分精通的话,甚至可能被专门抽调出来,到都察院下面新增设的审计署之中任职,设立了审计御使这种职务,专司负责对各地地方官府进行账务审计,从源头上控制地方官府财政收支的问题,每年各地地方官府的账务,都要受到一次审计,以此来监督地方官府对于财政收支方面的控制,加强了这方面的监控。
而工部下面,则设立的考试科目最多,因为工部目前负责全国各地的土木营建以及道路交通、水利建设等等方面的事务,现在于孝天又把各地兴建各种工厂的事务也交予工部主持,这就大大加大了工部的职责和权力,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就更为广泛。
所以很多在这方面学有所专的读书人,就可以参加工部设立的有关考试,其中既有土木营建,又有道路水利工程营建,自认为在这方面业有所专之人,可以参加考试,考试合格之后,可以在工部下面任事。
这么一来,就开了很多新的招录人才的口子,不再仅仅只依靠科举考试,来录用官员,而以前的科举考试,虽然录用了不少士子,可是这些人在僵化的科举考试制度之下,绝大多数人更善于读死书,只学一些可以应试用的东西,八股文各个都写的很好,但是实际工作能力却烂到了家,很多地方事务交给他们,办的是一塌糊涂,但是钻空子捞钱的本事,却各个都很有一套。
现如今各部之下增设了这些考试,通过各种专业考试录用官员,使得这些官员基本上都学有所专,可以被直接放到他们擅长的工作岗位上去,专司一些需要很强专业知识的工作,这么一来就避免了以前科举考试所存在的众多弊病,起码可以让很多学有所专的人,得到了一个可以晋身当官的机会。
这么一来也就逼迫着以前的那些读书人,必须转型,去多学一些有用的知识,而不能继续像以前那样光读八股文,写八股文,那样的话以后他们是基本上不可能再有前途可言了。
于孝天这么做,无疑又触动了天下以前那些读书人的利益,搞得顿时天下又是一片哗然,许多读书人当仔细研究过新颁布的科举制度以及各部下面设立的考试制度之后,当场就崩溃了。
他们这么多年来,学的东西,在新的科举制度之下,基本上都成了废物,等于是白学了,想要当官的话,那么就要重新去学更多的新东西,并且要选择某个专业,去进行钻研,以后才有机会晋身当官。
这一下如何是好,于是各地的读书人、士子当场就炸窝了,纷纷到地方官府之中去闹事,纷纷上书朝廷,力陈这样新的科举制度,实在是有辱斯文,强烈要求改回原来前朝的科举考试。
以前有些读书人对于于孝天登基称帝,还没有太激烈的反应,因为在这些人看来,不管是谁当皇帝,总是还要用他们这些读书人来治理天下吧!只要当朝还要治理天下,就要进行科举考试,他们可以继续在新朝之中,参加科举考试,然后继续晋身当官,给谁干不是干呀!只要能继续有晋身当官的路子,谁当皇帝不是当呀!
读书人在没有当官之前,很多人其实还是知道廉耻二字的,并不是想当官就一定要当贪官,很多读书人都是在参加科举考试得以晋身之后,进入官场才逐步的学会了当贪官捞钱。
所以大多数读书人在读书应试之前,其实还是想当个好官,报效朝廷光耀门楣的,以前大明时代当官的俸禄很低,不想办法捞钱,就没法养活家,也没法过上体面的生活,所以逼得他们不得不想办法捞钱,当拿了第一笔脏钱之后,就挡不住他们的**,想要捞更多的钱,以至于最终彻底丧失良心,成了黑心烂肺的贪官。
现在于孝天登基称帝,当了皇帝之后,大中对于官员是比较照顾的,在俸禄方面,比起先朝的时候,要提高了很多倍,当官之后,凭着发放的俸禄,基本上就可以过上不错的日子,养活一大家子是没有多大的问题的,而且以前官府衙门之中,需要他们自己掏腰包养活的一些小吏差役,现如今也是朝廷给钱养活,减轻了他们很大的负担。
加之当今圣上于孝天现在已经改称承天皇帝,对于吏治管控的非常严苛,设立了各种层层监督的制度,使得官吏们不敢轻易再伸手贪墨,既然俸禄已经够他们过上体面生活了,捞钱弄不好要掉脑袋,还要抄家,落得一个很惨的下场,所以官吏们自然而然一般情况下就尽量控制一下他们的私欲,能不伸手就不太敢伸手了。
这也使得大中的吏治显现出了一片清明,地方官府办事的时候清廉了许多,官府清廉了,那么老百姓的负担自然而然也就减轻了很多,老百姓渐渐的靠着种地或者做一些手工业,虽然不至于可以很快致富,但是起码养家糊口问题不大了,有饭吃了,自然也就没多少人愿意去干造反的事情,使得大中在立国之后,各地除了一些别有用心之人,还试图不安分之外,普通百姓就不愿意再跟着瞎胡闹了。
虽然这时代还有大批失地的百姓没有得到土地,但是随着于孝天大兴工商业,开海禁想办法出口,鼓励经商开办工场工坊,各种工坊商铺开始如同雨后春笋一般的在各地涌现出来,这些工坊也吸纳了不少闲散的劳动力,让以前那些失地流民,可以到工坊之中做工,赚取工钱养家糊口,自然而然的也就减轻了社会矛盾。
但是读书这件事,在天下人眼中,却还是最好的出路,特别是以前的那些读书人,依旧在幻想着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混个一官半职,然后光耀门楣。
可是新的科举制度的改革,却让他们之前所学基本上成了废物,失去了继续通过科考晋身的途径,这如何让他们能够接受呀!
于是当然他们不肯答应了,所以各地的读书人立即就闹了起来,纷纷到官府之中进行请愿,抵-制这种新的科举制度的推行。
甚至有的地方的读书人,干脆提出来共同抵-制科举考试,不参加明春以后春秋两季全国各地的会试和乡试,来给当朝施压,驳一下现如今朝廷的面子,没人参加科举考试,看看你把科举制度改不改回去。
于孝天听闻了这些消息之后,冷笑了一声道:“由着他们去闹好了,不参加正好,反正他们也考不中!那就先从各部的考试开始,少了他们难道朕的天下还就转不动了吗?要是有人再闹事的话,让各地官府别对他们客气,给我揍,揍到他们不敢闹事为止!
但凡是所有参与闹事或者抵-制科举之人,取消他们原来的功名还有以前对他们免税以及各种优待,不考正好,回去种田也饿不死他们!对于那些各地挑头闹事的士子,更要严办,革去他们以前的功名,永不录用!我看看他们学一肚子八股文,能当饭吃?”
于孝天的圣旨马上就传旨了全国各地,那些挑头到官府闹事之人,正好集体递上去的都有共同签名的请愿书,结果正好被各地官府拿来当做名单使用。
一大帮各地地方的生员们,这一下倒了霉了,被一一逮到了官府之中,以前秀才不是可以不给当官的下跪吗?现在不成了,先按住按趴下,一顿板子下去,打的屁股开花,然后丢出衙门,让他们家人把他们拖回去,然后取消他们的功名,取消以前给他们的各种补贴以及免收税赋的优待,回家种田去吧!
这一下这些读书人可算是悲催了,一下子啥都没有了,特别是那些挑头闹事的生员们,更是倒霉到了极点,居然被革去了所有功名,并且永不录用,永久性的取缔了他们参加以后科举考试的资格,这一下他们傻眼了。
他们读书不就为了有朝一日能混出头,通过科举考试来获取功名,然后踏上仕途,就算是当不了进士,能当上举人,最不济当个秀才,也起码能想想办法,补一个位子,实在不行可以到一些当官的门下,去当个幕僚清客,也能体面的混日子。
可是现在于孝天把这帮挑头闹事的家伙,革去了所有功名,直接永久取消了他们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以后便就失去了所有晋身当官的可能,只能自己另想办法去找生活门路了。
这一下就把这些试图闹事的学子们给敲懵了,顿时让一些胆小的学子偃旗息鼓,不敢再继续闹事,只能老老实实的回家,翻出一些以前没用的书,拿去擦屁股,想办法去找一些新书,赶紧学一些新的东西,希望学有所成之后,再说参加科举考试,寻求晋身之路了。
(恭祝弟兄们新年快乐,虽然很俗套,但是还是要给大家拜个年,在新一年里,希望大家赚钱赚得手抽筋,泡妞泡的大腿软!估摸着这是很多**丝兄弟们的梦想!希望弟兄们各个梦想成真!在赚钱和泡妞的道路上高歌猛进无往不利!呵呵!顺便说一声,明天大年初一,我要请假一天!成不?)
第一百三十一章 教育
于孝天当然不光是在科举考试方面进行改革,他在进行科考制度改革的同时,也令人选择了相当多的实用的书籍,令工部大力刊发,印制出大量的书籍,然后发放到各地供学子们购买阅读学习。
这些年来于孝天在福建和台湾隐伏期间,就通过各种手段,从西方弄来了不少各学科的书籍,翻译过来进行了印刷,供给当初他在台湾等地设立的学校以及学生们学习之用。
现在孙元化被他从淡水弄回到了京师,在六部之外,又成立了一个教育部,直接把孙元化委任为了第一任教育部部长,独立于六部之外,专司负责教育方面的事情。
原来的京师国子监和南京国子监则都归入教育部之下,专司培养有用的学生,原来国子监之中的学生,择优留用,其余的遣散回乡,从福建和台湾等原来他成立的各种学校之中,录取了一大批年轻学生入国子监进行深造。
而国子监之中教学科目,也进行了大幅度的改制,取消了大量以前所学的东西,重新开设了很多课程,其中既有几何代数又有一些机械、化学、物理方面的学科,还有行政管理等学科,所学的东西比之以前国子监设立的科目要丰富很多倍。
至于师资方面,由孙元化负责寻找,他的三个儿子在很多学科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全部进入国子监任职,称之为教授。
另外一部分以前在台湾各地传教的有扎实学问根底的传教士,也被特准移至国子监之中任教,特准他们在监管之下,教学之余,在京师和南京两地建立教堂进行传教,同样要求不得他们在国子监对任何学生宣传他们的教义,否则的话便将其逐出中国。
教会方面得知消息,高兴的屁颠屁颠的,因为他们长期和于孝天合作,发现于孝天并不十分抵触他们传教的事情,算是一个亲教分子,虽然他拒绝入教,也决不许任何家人军人入教,但是却一定程度上允许他们在地方传教,虽然要对他们监管,设定了很多规矩,使得他们无法敞开了传教,但是这已经让他们相当满意了。
现如今于孝天登基称帝,成了大中国的皇帝陛下,有这么一个亲教的皇帝支持,他们认为以后在中国传教,将会是一帆风顺的事情,所以对于于孝天的要求,他们绝对不敢不答应,倾其所有想尽办法从欧洲搜罗具有相当高学识的教士,前来中国传教,并且在国子监之中兼职任教,传授各种他们所学的知识。
甚至于于孝天对教会提出,连带一些被教会认为是异端学说而准备加以迫害,甚至已经准备处死的一些学者,他也要,将他们尽数送来中国,于孝天可以开放更多的地方,供他们建立教堂传教,换取这些异端学说的学者,至于这些人来到中国之后,将会给予丰厚的待遇,提供足够的资金供他们研究。
特别是有关航海学、机械学、天文地理以及化学、医学方面有建树的学者,更是欢迎他们前来中国进行继续研究,于孝天特意在他私人的小金库之中,拨出大笔资金,交给教育部方面,专司提供给这些愿意到中国来继续进行研究的学者使用。
当然只设立两座国子监是根本不够的,于孝天所推行的治国理念和前朝历代都不相同,现如今他随着社会的发展,会强力推动各种社会分工的细化,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对于行政管理者的需求数量也会显著提高,今后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
这就需要教育先行,培养出更多的读书人,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有社会上少数人才能读书,而是逐步要普及教育,提高全民素质,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学到新的东西,直至最终做到全民教育普及。
而且以后像工商业方面的发展,对于技术工人的数量会需求越来越多,全都是文盲肯定会制约发展,他想要工业发展进程加速,就要让更多的工人在生产之中,对于生产技术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不能全都依靠他一个人开金手指,把后世技术移植过来,一旦有朝一日他驾鹤西去,那么很可能会造成工业机械技术的停滞。
所以他需要更多的人进入到研究领域之中,去琢磨去探索,去研究各种学科的知识,掌握其中的精髓,然后学会创造,这样才能使得中华民族始终站在世界科技领域的最前沿,才能始终控制着世界的脉搏,成为世界霸主。
一旦要是不重视教育的话,那么别看现在他干的热火朝天,但是铁定会造成科技发展缺乏后劲,所以现在他对教育方面的投入,可以说是在干百年树人的事情,在他有生之年,培养出越来越多的科技人才,就算有朝一日他驾鹤西去,那么这些人就是他留给这个民族的最大的遗产。
所以他绝不会满足于仅仅改造两座国子监,建立两座新式的大学就满足了,故此在教育方面,他开始在各省推行新的教育方式,以国家投入,在各省条件较好的府一级地方,先行建立起一座义学,就是由国家地方一起投入,招收寒门子弟入学,当然也不回避那些贵族的弟子,只要入学考试通过,都给予录取。
课程方面,也先以国学和数学为主,期间穿插传授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自然科学之中也涵盖了基础的地理、天文、医学、农学、水利、物理等方面的入门知识,学制三到五年,招收六岁以上到十岁之间的孩童入学。
这样的义学其实就是后世小学的前身,传授的也都是浅显一些的知识,文理并重,同样也不会全面推翻中国古代的文化教育,毕竟中国数千年灿烂文化,积累下来了太多精华,这些东西于孝天并不抵触,也绝不想在他这一世,把中华灿烂文化给摧毁,毕竟中国很多人文理念,还是相当不错的。
当然与此同时,强力推广理科方面的教育,避免学生以后只会读死书这样的弊端,让他们可以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
暂时他无力做到普及全民教育,但是起码也先让一部分开明一些的人家,愿意让孩子上学的人家,得到第一步的义务教育,享受到他推行的教育的好处。
毕竟古代读书这种事,基本上被垄断在一个较高阶层之中,能读起书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大户人家的子弟,或者是官宦世家,他们有财力和能力享受到读书的好处,但是绝大部分普通百姓,因为没有财力,举家上下都要从小就让孩子在土地中劳作,根本也没有时间让子弟接受教育,更没有能力让他们读起书。
毕竟古代因为印刷业的限制,书的价格是相当昂贵的,没有点积蓄的人家,根本连书都买不起,许多寒门子弟,都要靠着到处说好话,求爷爷告奶奶的去借书,然后自行抄下来,才能获得读书的机会,所以一般人家靠着自家的经济能力,根本无力支撑起一个子弟读书,更别说让子弟脱产接受教育了,有个男孩儿的家,还指望着男孩子早早的能帮着他们下地干活,来养家糊口呢。
所以在各府推行义学,就先让一部分愿意送子弟读书的人家,首先获得到接受教育的权力,只要他们愿意送子弟上学,那么食宿方面就都由国家承担,并且读书免费,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到最低限度的免费的书本,前提是这些家庭,必须要舍得让家中的孩子脱产,送入义学之中接受教育才行。
至于今后这批学生在结束了小学初级教育之后,如何进阶开展更深层次的再教育,那是三年到五年之后的事情,起码有三到五年的缓冲时间,到时候于孝天认为,在他的努力之下,国家财政到时候将会有更大的起色,而且通过国子监这几年时间的培养,也会先期培养出一批拥有较高层次的学者,用来投入到下一步的中级教育之中,充当老师推行更高层次的教育。
于孝天这样的做法,也让很多人感到很惊讶,大中新立,现如今可以说还是百废待兴的时候,于孝天便如此大的手笔,从财政之中拿出大量的钱财,投入如此多的巨额资金,来在各府兴办义学,广招天下寒门学子入学。
这种行为很明显是需要相当大的魄力的,虽然他力主推行新的科举制度,招致了眼下天下读书人的反对,但是他现在如此兴办义学,又充分的说明了他对于天下人才的需求,那种招贤若渴的迫切感。
很显然于孝天并不满意以前历朝历代选材的那种方式,也不满足当下那些读书人的所学,所以他通过改动科举制度,来寻求他需要的各种人才,并且通过兴办义学,传授他需要人才所具备的的学识,为今后大量招募他需要的人才提前夯实基础。
(感谢一醉人兄弟的打赏!)
第一百三十二章 币制
明眼人很快就意识到了于孝天想要做什么,认为这将是一个很不错的机会,纷纷赶紧将他们的子弟送入各地刚刚筹建起来的义学之中,去接受于孝天推行的全新的教育,这样一来,谁下手快,谁就最有可能首先受益。
所以别看每年现在大中朝廷可以收到的赋税,远超过大明时代的财政收入,但是有于孝天这个花钱阎王在,户部还是被压得头皮发紧,要不是把口袋捂得紧的话,这一年下来收到的财政收入,估摸着根本就不够于孝天折腾的。
于孝天为了节省财政浪费支出,把以前专门为了伺候皇室的八局四司十二监纷纷撤并,除了御马监之外,都进行了裁撤,而兵仗局则划归兵部之下的后勤部进行管理,以前大明遗留下来的各种专门制造兵器的工坊,和现如今他一力打造出的兵工厂进行合并,工匠分流到各个新建的兵工厂之中继续留用,为大中军队继续提供武器生产。
其余的那些局监等专门伺候皇室的部门,则尽数裁掉,省的占用太多的财政支出,算是把能挤掉的东西都挤掉了,大力从他开始,推行从俭的生活,作为皇帝都这么做了,下面的人也就不敢再大手大脚的花钱,所以单单是这些事情,每年就节省下来大笔支出。
于孝天从在充当监国的时候,就大力推进工商业的发展,现如今在登基称帝立国之后,立即便开始着手筹办国有银行,把原来的茂盛源旗下的钱庄改造为了大中国有银行,在全国各地开始大面积设点,成为大中朝最大规模的银行,并且开始着手筹备推行银本位的货币制度。
明朝最初的时候也曾经发行过大量的宝钞,也就是纸-币,并且也想了不少办法,试图控制纸钞贬值,但是最终这件事却做的很垃圾,从朝廷自己开始,就没有尊重纸-币的价值,反倒是把发行纸钞当成了一种敛财的工具,发钱的时候发纸钞,但是收取税赋的时候,却不肯收纸钞,这么一来纸钞很快就变成了废纸,导致了很多收取纸钞的普通民户因此破产。
这也造成了纸-币在发行之后,迅速的失去了货币价值,成为了一张废纸,最终因为无人肯收这些纸钞,导致了纸钞彻底被废弃,后来随着大量白银涌入大明之后,银子也就成了最硬通的流通货币。
另外大明历史上先是推行纸钞,为了推行纸钞停止铸钱,但是后来纸钞因为信用破产,只能重新推行铸钱,渐渐的各地蜂拥而上,纷纷开炉铸钱,所铸的铜钱也良莠不分,含铜量不同,造成货币十分混乱。
随着白银的涌入,于是渐渐的市面上开始把白银当做了流通货币,民间沉淀了大批的白银,这对于国家来说,不是什么好事,而且白银流通也相当麻烦,首先银子的成色不同,重量也不同,小额支付的时候,大块的银子不容易支付,要剪成小块的银子,重量不等,更导致了交易不便。
随着大中朝建立之后,极力推行工商业发展,社会交易行为也随之会越来越多,继续使用明朝的铜钱和散碎的银两作为货币显然不合适了。
而且纸钞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货币纸-币化也是趋势,有着很多优点,所以于孝天决定,成立大中国有银行,统一在户部管理之下,在全国发行新币。
当然直接发行纸-币肯定不会招人待见,弄不好连推行都推行不下去,所以第一步于孝天不着急发行纸钞,而是决定先发行银币和铜币,在发行新的银币和铜币之前,于孝天也下旨着令各地停止一切私自铸币的行为,一经发现就给予严惩。
这时代欧洲国家涌入中国的银子之中,还有很多是以银币的形态进入到的中国,被称作鹰洋,很受欢迎,因为这些银元重量固定,成色也足,用于交易的时候很方便,于是于孝天便下旨令国有银行仿照这些鹰洋,推行银币和铜币。
而且于孝天改以前的铸造方式,为冲压方式进行生产,这样冲压出来的银币和铜币,相当精美不说,而且重量稳定,不会轻易出现有的钱小有的钱大,形制上统一,更重要的是可以防止有人偷偷的私下仿造制造伪-币,毕竟冲压技术现在还是绝对的高科技技术,一般人绝对难以做到仿造这种技术,使用铸造方式仿造的话,那么所制成的伪-币质量会很差,一眼就可以看出真伪。
另外有人会把银币外圈剪下或者刮下来一些,以此来赚一些黑心钱,这种事以前在明军之中就曾经出现过,还有就是在银子里面掺杂铅锌等金属,来降低银子的银含量,现在通过制造冲压的银币和铜币,也就彻底让这些人断了这种财路。
所冲压制造出来的钱币,在边缘处留有纹路,谁也别想继续从边缘剪下或者刮下一些碎银子,重新熔铸起来,这样刮过或者剪过的银币,就没了这些纹路,以后就没人要了,所以这么做,会自己打自己的脸,谁也不会傻到把自己的钱搞得没人要。
所以这种新式钱币的发行,对于今后货币统一化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在流通使用的时候,也会更加方便交易。
至于发行方式,也很简单,就是全国目前收取的各种赋税,交到户部之后,全部进入到大中国有银行之中,由大中国有银行统一在铸币厂铸造成钱币,然后财政支出的时候,使用这些新式的钱币进行支出。
各地都设立大中国有银行分行,可以办理存储业务,也可以把市面上现在的银子和旧钱兑换成新的钱币,并且规定了兑换的比例,让国有银行从中也多少赚一些利润,算是手续费吧。
在一切准备妥当之后,承天二年初,于孝天颁旨昭告天下,停止市面上直接流通各种旧式的钱币以及银两,以后商业交易或者是其它交易的时候,全部使用新的大中朝的新币进行交易。
以前民间存储的那些用于流通的银两和铜钱,则必须要先到各地大众国有银行分行之中进行兑换,特别是那些旧式的铜钱,更是规定了兑换的时间,给他们半年时间进行兑换,在规定时间之内,如果不去兑换的话,那么就全面废止,成为废铜到时候等着哭吧!
各地官府派人在坊间严查对于新币的使用情况,禁绝继续使用旧币或者继续使用银两交易。
而新币本身做工精美,而且分量标准,不管是铜钱还是银钱,都成色相同,使用携带相当方便,商家也非常愿意收取这种新币,所以推行起来并不困难,一经发行,就很受欢迎,各地兑换的业务也非常火爆,老百姓纷纷把手头上存的各种旧钱送到银行排队兑换新币。
包括一些有钱大户,也很愿意把他们存的一些旧钱,赶紧拿去兑换,否则的话再存在他们的地窖里面,过不久就成了废铜了,谁也不敢怠慢。
这么一来也就造成了银行方面很大的压力,一是涌来兑换的人太多,他们就算是日以继夜的进行兑换,也忙不过来,另外一个就是他们提前准备的新币数量不足以兑换民间所有的旧币,许多人等半天,却拿不到新币,怨声载道很是不高兴,甚至于有一些地方还闹出了事端,连大中国有银行在各地的分行,也被砸了不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