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启亮接管直布罗陀后,成立了一个海防师,海防师师长的人选还没有确立,他就已经把师参谋长的人选定了下来,目的是对毁坏的岸炮尽快进行修复。
这位参谋长是他从汉口港调来了一位火炮专家,专家叫孙和京,是孙元化的儿子,对火炮有很深刻的认识。
孙和京一接到命令,就被海军用一艘护卫舰把他送到了直布罗陀,田启亮亲自在码头上迎接他。
孙和京这次来还带了两助手,三人上岸之后,就被田启亮接到田启亮的司令部。
“孙参谋长,欢迎欢迎!我们这里各方面的条件都不好,只能委屈你暂时住在司令部了。”
孙和京道:“田司令,和京不是来享福的,住哪里都一样,您还是先安排我们上炮台吧,我们就是住在炮台上也没关系。”
田启亮道:“那怎么行,你们先休息一晚,明天我派一个班护送你们上山。”
……
第二天孙和京在一个班的护卫下,登上了陡峭的炮台。直布罗陀的炮台全都是建在陡峭的岩石上面的,沿海岸一共建有三十八座炮台,有几座炮台是单独建在岛礁上的。
孙和京的两个助手都是工程师,一个姓张,一个姓陈。
他们来到一座被炸成一个大窟窿的炮台,被炸成半截的岸炮翻转在悬崖边,如果不是一块突出的岩石拦住,这半截炮肯定掉入海中的,炮的另半截不知飞去哪里了。
孙和京指着大窟窿问身边的工程师道:“张工,这个地方还能够重建炮台吗?”
这个叫张工的是从事工事建筑的工程师,他一脸的愁容:“需要重新搭建一个平台,但是都很够呛,我们的岸炮可比西班牙人的大得多。”
孙和京道:“这个地方是建炮台最理想的位置,你能不能想办法,搭起一个标准的平台来。”
张工答道:“我需要具体的数据,等我勘察之后才能答复你。”
“需要人手吗?”孙和京问。
“最好给我派两个助手来。”
孙和京转身对担任护卫的班长道:“吴班长,你派两名士兵过来帮一下忙。”
吴班长对身边的其中两名士兵道:“你,你,去那边帮个忙!”
孙和京对两名士兵道:“你们一定要听从张工的指挥,注意安全!”
张工得到两名士兵的协助,就开始在现场进行实地勘察。
孙和京又问另一位工程师:“陈工,在这个位置架设一门400毫米口径的岸炮如何?”
陈工是个火炮专家,他竖起拇指面对大海比划了一下,然后对孙和京道:“参谋长,我建议在这里放一门255毫米口径的岸炮就足够了。”
孙和京问:“为什么呢?”
陈工回答道:“第一,我们要考虑这里的地形,400毫米口径的大炮能不能运上来,还有就是能不能摆得开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考虑这些因素,盲目地将大炮搬运上来,到时候无法操作那就白瞎了;第二,参谋长您看,从我们这里往下有一个死角,我们的火炮是打不到那个区域的,如果敌舰这那个位置向炮台轰击,这个炮台就毫无反击之力。255毫米口径岸炮就可覆盖那个位置,虽然远射能力没有400毫米口径岸炮大,但也足可以封锁攻击直布罗陀城的战舰。”
孙和京道:“我也认同你的看法,关键的问题是这一块被炸出个大窟窿,的确不够位置建大型炮台。”
刚刚勘察完的张工走过来对孙和京道:“参谋长,西边那个角塌陷的太多了,困难很大呀!”
孙和京道:“刚才我和陈工商量了一下,这座炮台可以建小一号的,这里放置一门225毫米口径的岸炮就行了。”
张工道:“就算你是缩小一号也有很大的难度,最主要的问题是那本的缺口太大,施工很困难。”
孙和京道:“具体的问题我们具体解决,这个炮位就这样定下来了。走我们去看一看上面的那座。”
在护卫班的引导下,三人登上了更高的一个炮台,这个炮台是个双炮台,地势比较平整。
这里的两门炮都被炸得粉碎,好在平台没有受到很大的破坏,张工手握地质锤在岩石边敲了敲,道:“这里没有受到多大的破坏,建两座大型炮台没有问题。”
孙和京问陈工:“你的意见呢,陈工?”
陈工道:“建两座炮台问题不大,但是一定要注意炮台之间的距离。”
孙和京点头道:“这个问题你可以和张工共同商量一下。好,我们去那边看看吧!”
……
孙和京带着两个工程师在上山又看了五六个炮台,天就快黑了,吴班长怕天黑看不清路,催促孙和京先返归司令部。
孙和京下得山来,刚到司令部门口,就看到田启亮,田启亮对他道:“孙参谋长,我跟你商量个事。海防师的三个团长都已经到位,就是师长还没有个确定人选,这个担子你能不能挑起来?”
孙和京连忙拒绝:“不行不行,我是个搞技术的,让我做这个参谋长还勉为其难,现在让我担任师长,我可从来没有指挥过部队。”
“暂时的,暂时的。”田启亮解释道,“只要新的师长来了,你就不用兼任师长了。”
孙和京道:“司令都这样说了,我还能推辞吗?”
田启亮笑道:“就这样定了,走,先跟三位团长见个面,你的大部队明天就可以到达。”
田启亮刚向孙和京介绍完三位团长,他的参谋长就过来告诉他,英国舰队司令艾伯特少将求见。
艾伯特少将是从直布罗陀海峡对面的丹吉尔港过来的,英国海军在征得华夏同意之后,派了一支舰队进驻丹吉尔,这支舰队的司令就是艾伯特少将。
这次艾伯特少将过来是商讨有关两国军演的事情的,华夏国已经和英国商定好了,准备成立一支地中海联合舰队,两国巨型军演就是为成立联合舰队着准备的。
田启亮是海军中将军衔,艾伯特少将见到田启亮毕恭毕敬地行了一个军礼。
这位参谋长是他从汉口港调来了一位火炮专家,专家叫孙和京,是孙元化的儿子,对火炮有很深刻的认识。
孙和京一接到命令,就被海军用一艘护卫舰把他送到了直布罗陀,田启亮亲自在码头上迎接他。
孙和京这次来还带了两助手,三人上岸之后,就被田启亮接到田启亮的司令部。
“孙参谋长,欢迎欢迎!我们这里各方面的条件都不好,只能委屈你暂时住在司令部了。”
孙和京道:“田司令,和京不是来享福的,住哪里都一样,您还是先安排我们上炮台吧,我们就是住在炮台上也没关系。”
田启亮道:“那怎么行,你们先休息一晚,明天我派一个班护送你们上山。”
……
第二天孙和京在一个班的护卫下,登上了陡峭的炮台。直布罗陀的炮台全都是建在陡峭的岩石上面的,沿海岸一共建有三十八座炮台,有几座炮台是单独建在岛礁上的。
孙和京的两个助手都是工程师,一个姓张,一个姓陈。
他们来到一座被炸成一个大窟窿的炮台,被炸成半截的岸炮翻转在悬崖边,如果不是一块突出的岩石拦住,这半截炮肯定掉入海中的,炮的另半截不知飞去哪里了。
孙和京指着大窟窿问身边的工程师道:“张工,这个地方还能够重建炮台吗?”
这个叫张工的是从事工事建筑的工程师,他一脸的愁容:“需要重新搭建一个平台,但是都很够呛,我们的岸炮可比西班牙人的大得多。”
孙和京道:“这个地方是建炮台最理想的位置,你能不能想办法,搭起一个标准的平台来。”
张工答道:“我需要具体的数据,等我勘察之后才能答复你。”
“需要人手吗?”孙和京问。
“最好给我派两个助手来。”
孙和京转身对担任护卫的班长道:“吴班长,你派两名士兵过来帮一下忙。”
吴班长对身边的其中两名士兵道:“你,你,去那边帮个忙!”
孙和京对两名士兵道:“你们一定要听从张工的指挥,注意安全!”
张工得到两名士兵的协助,就开始在现场进行实地勘察。
孙和京又问另一位工程师:“陈工,在这个位置架设一门400毫米口径的岸炮如何?”
陈工是个火炮专家,他竖起拇指面对大海比划了一下,然后对孙和京道:“参谋长,我建议在这里放一门255毫米口径的岸炮就足够了。”
孙和京问:“为什么呢?”
陈工回答道:“第一,我们要考虑这里的地形,400毫米口径的大炮能不能运上来,还有就是能不能摆得开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考虑这些因素,盲目地将大炮搬运上来,到时候无法操作那就白瞎了;第二,参谋长您看,从我们这里往下有一个死角,我们的火炮是打不到那个区域的,如果敌舰这那个位置向炮台轰击,这个炮台就毫无反击之力。255毫米口径岸炮就可覆盖那个位置,虽然远射能力没有400毫米口径岸炮大,但也足可以封锁攻击直布罗陀城的战舰。”
孙和京道:“我也认同你的看法,关键的问题是这一块被炸出个大窟窿,的确不够位置建大型炮台。”
刚刚勘察完的张工走过来对孙和京道:“参谋长,西边那个角塌陷的太多了,困难很大呀!”
孙和京道:“刚才我和陈工商量了一下,这座炮台可以建小一号的,这里放置一门225毫米口径的岸炮就行了。”
张工道:“就算你是缩小一号也有很大的难度,最主要的问题是那本的缺口太大,施工很困难。”
孙和京道:“具体的问题我们具体解决,这个炮位就这样定下来了。走我们去看一看上面的那座。”
在护卫班的引导下,三人登上了更高的一个炮台,这个炮台是个双炮台,地势比较平整。
这里的两门炮都被炸得粉碎,好在平台没有受到很大的破坏,张工手握地质锤在岩石边敲了敲,道:“这里没有受到多大的破坏,建两座大型炮台没有问题。”
孙和京问陈工:“你的意见呢,陈工?”
陈工道:“建两座炮台问题不大,但是一定要注意炮台之间的距离。”
孙和京点头道:“这个问题你可以和张工共同商量一下。好,我们去那边看看吧!”
……
孙和京带着两个工程师在上山又看了五六个炮台,天就快黑了,吴班长怕天黑看不清路,催促孙和京先返归司令部。
孙和京下得山来,刚到司令部门口,就看到田启亮,田启亮对他道:“孙参谋长,我跟你商量个事。海防师的三个团长都已经到位,就是师长还没有个确定人选,这个担子你能不能挑起来?”
孙和京连忙拒绝:“不行不行,我是个搞技术的,让我做这个参谋长还勉为其难,现在让我担任师长,我可从来没有指挥过部队。”
“暂时的,暂时的。”田启亮解释道,“只要新的师长来了,你就不用兼任师长了。”
孙和京道:“司令都这样说了,我还能推辞吗?”
田启亮笑道:“就这样定了,走,先跟三位团长见个面,你的大部队明天就可以到达。”
田启亮刚向孙和京介绍完三位团长,他的参谋长就过来告诉他,英国舰队司令艾伯特少将求见。
艾伯特少将是从直布罗陀海峡对面的丹吉尔港过来的,英国海军在征得华夏同意之后,派了一支舰队进驻丹吉尔,这支舰队的司令就是艾伯特少将。
这次艾伯特少将过来是商讨有关两国军演的事情的,华夏国已经和英国商定好了,准备成立一支地中海联合舰队,两国巨型军演就是为成立联合舰队着准备的。
田启亮是海军中将军衔,艾伯特少将见到田启亮毕恭毕敬地行了一个军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