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夏花,灿若繁星。

    仿似有点点细碎的光,织成迷蒙的夜,于那最低处绽放。

    一个人观赏。

    一个人知晓。

    一个人明朗。

    明明刚刚还是面无表情的小脸,此刻,嘴角上扬,却是止不住的笑意。

    弧度不大,然而,怎么也不想放下。

    就那样,傻傻,傻傻,笑了许久。

    无理由地笑。

    乐呵呵。

    美滋滋。

    诗13:10:26

    “又看到某些,想着你可能还没有写出来,还是一起发给你吧。”

    诗13:12:33

    “

    1825年1月10日(谈学习外语)

    由于对英国人民极感兴趣,歌德要我把几个在魏玛的英国青年介绍给他。今天下午五点左右,他等候我陪同英国工程官员h先生来见他。前此我曾在歌德面前称赞过这位h先生。我们准时到了,仆人把我们引进一间舒适温暖的房子,歌德在午后和晚间照例住在这里。桌上点着三支烛,他本人不在那里,我们听见他在隔壁沙龙里说话的声音。

    h先生巡视了一番,除画幅以外,还看到墙上挂着一张山区大地图和一个装满文件袋的书橱。我告诉他,袋里装的是许多出于名画家之手的素描以及各种画派杰作的雕版仿制品。这些是长寿的主人毕生逐渐搜藏起来的,他经常取出来观赏。

    等了几分钟,歌德就来到我们身边,向我们表示欢迎。他向h先生说,“我用德文和你谈话,想来你不见怪,因为听说你的德文已经学得很好了。“h先生说了几句客气话,歌德就请我们坐下。

    h先生的风度一定给了歌德很好的印象,因为歌德今天在这位外宾面前所表现的慈祥和蔼真是很美。他说,“你到我们这里来学德文,做得很对。你在这里不仅会很容易地。很快地学会德文,而且还会认识到德文基础的一些要素,这就是我们的土地。气候。生活方式。习俗。社交和政治制度,将来可以把这些认识带回到英国去。“

    h先生回答说,“现在英国对德文都很感兴趣,而且日渐普遍起来了,家庭出身好的英国青年没有一个不学德文。“

    歌德很友好地插话说,“我们德国人在这方面比贵国要先进半个世纪哩。五十年来我一直在忙着学英国语文和文学,所以我对你们的作家以及贵国的生活和典章制度很熟悉。如果我到英国去,不会感到陌生。

    “但是我已经说过,你们年轻人到我们这里来学我们的语文是做得对的。因为不仅我们德国文学本身值得学习,而且不可否认,如果把德文学好,许多其它国家的语文就用不着学了。我说的不是法文,法文是一种社交语言,特别在旅游中少不了它。每个人都懂法文。无论到哪一国去,只要懂得法文,它就可以代替一个很好的译员。至于希腊文。拉丁文。意大利文和西班牙文,这些国家的优秀作品你都可以读到很好的德文译本。除非你有某种特殊需要,你用不着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这几种语文。德国人按生性就恰如其分地重视一切外国东西,并且能适应外国的特点。这一点连同德文所具有的很大的灵活性,使得德文译文对原文都很忠实而且完整。不可否认,靠一种很好的译文一般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弗里德里希大帝不懂拉丁文,可是他根据法文译文读西塞罗(西塞罗(cicero),公元前一世纪罗马的政治家和演说家。),并不比我们根据原文阅读来得差。“

    接着话题转到戏剧,歌德问h先生是否常去看戏。h先生回答说,“每晚都去看,发现看戏对了解德文大有帮助。“歌德说,“很可注意的是,听觉和一般听懂语言的能力比会说语言的能力要先走一步,所以人们往往很快就学会听懂,可是不能把所懂得的都说出来。“h先生就说,“我每天都发现这话是千真万确的。凡是我听到和读到的,我都懂得很清楚,我甚至能感觉到在德文中某句话的表达方式不正确。只是张口说话时就堵住了,不能正确地把想说的说出来。在宫廷里随便交谈,在舞会上闲聊以及和妇女们说笑话之类场合,我还很行。但是每逢想用德文就某个较大的题目发表一点意见,说出一点独特的显出才智的话来,我就不行了,说不下去了。“歌德说,“你不必灰心,因为要表达那类不寻常的意思,即使用本国语言也很难。“

    歌德接着问h先生读过哪些德国文学作品,他回答说,“我读过《哀格蒙特》,很喜爱这部书,已反复读过三遍了。《托夸多。塔索》(歌德的一个剧本。)也很使我感到乐趣。现在在读《浮士德》,但是觉得有点难。“听到这句话,歌德笑起来了。他说,“当然,我想我还不曾劝过你读《浮士德》呀。那是一部怪书,超越了一切寻常的情感。不过你既然没有问过我就自动去读它,你也许会看出你怎样能走过这一关。浮士德是个怪人,只有极少数人才会对他的内心生活感到同情共鸣。靡非斯托夫(靡非斯托夫,即靡非斯托非勒斯,是引诱浮士德的恶魔。)的性格也很难理解,由于他的暗讽态度,也由于他是广阔人生经验的生动的结果。不过你且注意看这里有什么光能照亮你。至于《塔索》,却远为接近一般人情,它在形式上很鲜明,也较易于了解。“h先生说,“可是在德国,人们认为《塔索》很难,我告诉人家我在读《塔索》,他们总表示惊讶。“歌德说,“要读《塔索》,主要的一条就是读者已不是一个孩子,而是和上等社会有过交往的。一个青年,如果家庭出身好,常和上层社会中有教养的人来往,养成了一种才智和良好的风度仪表,他就不会感到《塔索》难。“

    话题转到《哀格蒙特》时,歌德说,“我写这部作品是在一七七五年,已是五十年前的事了。当时我力求忠于史实,想尽量真实。十年之后,我在罗马从报纸上看到,这部作品中所写的关于荷兰革命的一些情景已丝毫不差地再度出现了。我由此看出世界并没有变,而我在《哀格蒙特》里的描绘是有一些生命的。“

    经过这些谈话,看戏的时间已经到了,我们就站起来,歌德很和善地让我们走了。

    ”

    诗13:29:12

    “你快来学校了吧?”

    诗13:31:47

    “还有一点关于《浮士德》的,你也看看吧,可以借鉴。下次把这本给你看。”

    诗13:33:29

    “好像又不好。”

    诗13:33:55

    “还是给你看《维特》的吧。”

    诗13:35:01

    “

    歌德说,“……我在读《拿破仑征埃及记》,这是天天随从他的布里安(布里安(bourrienne),法国传记作家,写过从拿破仑执政到复辟时期的《回忆录》十卷,一八二八至一八三〇年出版。)写的……可以看出,拿破仑之所以进行这次远征,是因为这段时期他在法国没有什么能使自己成为统治者的事可干。他起初还拿不定主意,曾到大西洋法国海港检阅军舰,看看可不可以去征英格兰。他看出这不行,于是决定去征埃及。“

    我说,“我感到惊赞的是拿破仑当时那样年轻,却能那样轻易地。稳当地在世界大事中扮演要角,仿佛他早有多年实践经验似的。“

    歌德说,“亲爱的孩子,那是伟大能人的天生资禀。拿破仑摆布世界,就象洪默尔(洪默尔(hummel),德国音乐家,莫扎特的徒弟,魏玛宫廷乐队指挥。)摆布他的钢琴一样。这两人的成就都使我们惊奇,我们不懂其中奥妙,可是事实摆在眼前,确实如此。拿破仑尤其伟大,因为他在任何时候都是一样。无论在战役前还是在战役中,也无论是战胜还是战败,他都一样坚定地站着,对于他要做的事既能看得很清楚,又能当机立断。在任何时候他都胸有成竹,应付裕如,就象洪默尔那样,无论演奏的是慢板还是快板,是低调还是高调。凡是真正的才能都显出这种伶巧,无论在和平时期的艺术中还是在军事艺术中,无论是面对钢琴还是站在大炮后面。“

    ……

    歌德接着很高兴地说,“可是你得向我致敬。拿破仑在行军时携带的书籍中有什么书?有我的《少年维特》!“

    我说,“从他在埃尔富特那次接见中可以看出,他对《少年维特》是仔细研究过的。“

    歌德说,“他就象刑事法官研究证据那样仔细研究过。他和我谈到《少年维特》时也显出这种认真精神。布里安在他的著作里把拿破仑带到埃及的书开列了一个目录,其中就有《少年维特》。这个目录有一点值得注意,所带的书用不同的标签分了类。例如在政治类里有《旧约》。《新约》和《古兰经》,由此可知拿破仑是怎样看待宗教的。“

    ”

    诗13:35:25

    “这是一点点他说道的,对维特的重视。”

    诗13:35:59

    “还是给你看看《浮士德》的简介吧。

    我最近在读。”

    诗13:36:09

    “《浮士德》是一部长达12111行的诗剧,第一部出版于1808年,共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共二十七场,分五幕。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浮士德》(faust)是歌德的代表作,是他毕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晶。《浮士德》的构思和写作,贯串了歌德的一生,1768年开始创作,直到1832年——前后一共64年,即歌德逝世前一年才最后完成。

    《浮士德》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糅一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诗13:36:22

    “我还在看第二遍。

    第一遍没太看明白。”

    诗13:36:48

    “

    《浮士德》是用诗剧形式写成的,全书共有12111行,题材采自十六世纪的关于浮士德博士的民间传说。浮士德原是个真实人物,生活在十五世纪(198”年是他诞生五百周年,西德为他树立了纪念碑)。他博学多才,在传说中人们添枝加叶,说有魔鬼帮助,才使他创造出那么多奇迹。这些传说后来成为文学家们经常利用的创作素材。

    刚出场的浮士德满腹经纶,久负盛名,但是却对长期的生活状态感到迷茫和不满,不知道应该向什么地方去。学术上的成就不能使他收获内心的满足,理性和感性在这里发生了极大的冲突,在这时理性占据上风,压制了他的感性需要。极端的迷茫和苦恼状态下浮士德想到的第一中解决方案竟然是自杀。当然事情并没有真的这样发展,否则剧情就没法往下写了。随着耳边传来的复活节的音乐,浮士德少年时期的美好生活记忆被唤醒,熙熙攘攘的复活节人群帮助他完成了思想上的转变。

    魔鬼和上帝之间打了一个赌,作为赌注的浮士德自己却尚未知晓这件事。魔鬼引诱浮士德与他签署了一份协议:魔鬼将满足浮士德生前的所有要求,但是将在浮士德死后拿走他的灵魂作为交换。体现出了文艺复兴之后的人们所追求的精神状态得到了最真实的展现:我生前当及时享乐,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当摩非斯特与他签约时,他说“思想的线索已经断头,知识久已使我作呕”。借助摩非斯特的帮助,久居书斋的浮士德开始了世俗生活,进入爱情生活阶段,尝试与体验另一种生活。浮士德到达的第一个的地方是“酒吧”,返老还童后的浮士德在大街上追逐少女玛甘蕾。一开始见到玛甘蕾,他就对摩非斯特表示:“你给我把那个小姑娘弄来”,“如果我今夜不能搂抱她,我们在午夜就分道扬镳。”对此,甚至连魔鬼摩非斯特也无法看下去:“你开口象登徒子之流”。

    可是甚至连玛甘蕾也无法满足浮士德对享受尘世生活的渴望,他又开始了新的追逐。通过魔鬼摩非斯特与酒室小伙的饮酒作乐,歌德肯定了人类自身的现世享受。然而又通过玛甘蕾肯定了爱情的无私与纯洁。浮士德之所以既不满足于书斋生活,又不满足于享受,正好是精神需求和肉体需求之间的冲突造成的。浮士德有两种冲动。他感叹“我们精神的翅膀真不容易,获得一种肉体翅膀的合作,可是,这是人人的生性”。浮士德的痛苦,来自这两种需求无法达到完美的平衡状态的痛苦。之后,他又经历了

    政治生活阶段与对古典美追求的阶段。随着与玛甘蕾的爱情生活以悲剧结束,浮士德逃离现实,返回到以追求人性完美为目的的古典美,回归希腊。作为一种受到羡慕的古典美的典范,18世纪德国古典美学家希望让人性重新回归到古希腊“和谐”与“静穆”的境界,以克服人性分裂、克服困难。人们认为人应该在婴儿时就回到古希腊,接受古典美的熏陶,形成完善的人格,成年以后将这种人格带回以完善自己的民族。

    主人公与海伦之间的结合生产出了欧福良,表现出歌德希望18世纪的人们能够找回古代那种完美的人格。歌德饱学的形象代表着近代社会科学的极大发展给人们带来的理性思维追求。而海伦则代表着历史中那种无法通过理性逻辑推理了解的部分,无法征服。然而欧福良很快就夭折,以及海伦的离去表明了近代科学并非万能,理性强行超越自己的应用领域将无可避免的遭到失败。最后通过“填海造陆”,浮士德,或者说歌德感受到了理性的力量,或者说弥补了理性无法触及某些领域的遗憾。至于与魔鬼的协议,歌德让天使用爱火把魔鬼打败,上天将浮士德解救,最终结束全篇。

    ”

    诗13:36:58

    “加油!”

章节目录

云起风散,在梧溪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PO文屋只为原作者千席子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千席子并收藏云起风散,在梧溪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