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教的大本营是在安南都护府,岭南道只是被波及而已。
就在崔耕回到岭南道后不久,就修书一封给曲览,让他注意黑水教的异动。
没办法,崔耕和李隆基是死对头,岭南道又和安南都护府接壤。他若是上表弹劾曲览残暴请求撤换,李隆基肯定会怀疑他别有用心。
原本崔耕想着,不管怎么说,安南都护府乱了,曲览就得倒大霉。自己让曲览对黑水教严加戒备,他总得上点心吧?
然而,这曲览真是又坏又蠢,他不仅对崔耕的提醒毫不在意,而且在这封公文里,直斥崔耕为乱臣贼子,把崔耕的祖宗八辈都骂了十八遍。至于诅咒崔耕不得好死,断子绝孙之类的话,更是再所多有。
最后,他甚至明确地告诉崔耕,自己已经把这份公文另写一份,交给了李隆基,以示自己忠于大唐天子,与岭南道不共戴天之意。
崔耕真是气的肝儿颤,心中暗想,奶奶的,我好心好意的提醒你,你竟然把我的公文当成可向朝廷表忠心的工具!
破屋更遭连夜雨,不久又有几个十分恶心的消息传来:薛讷受李隆基之命,率十万大军攻伐契丹。行军至滦水峡中,遭到了契丹兵的伏击。契丹人前堵后截,并从山上向下攻击,唐军大败,死者十分之八九,薛讷仅与数十骑突围得免。
契丹人声势大振,嘲笑薛讷为“薛婆”,意思是怯如老太婆。
然后,契丹人继续进军,已经取了营州,自立一国。
靺鞨族的乞乞祚荣,在失去自己镇压之后,也带着自己的族人占了方圆千里之地,成立渤海国。
原本张仁愿死守兰渭二州,契丹人久攻不下,暂时退却。闻听大唐惨败之后,再次出兵四十万,猛攻兰州。
这次吐蕃人起了必得之心,不计伤亡,昼夜猛攻,以防守著称的张仁愿大感吃不消,连连上书告急。
再考虑到安南都护府内的黑水教之乱,大唐的形势竟然是前所未有的险恶!
崔耕明白,这种状况要说和自己全然无关,那也是不公正的。
自己在位的时候,将四夷压制的服服帖帖。去位之后,这些牛鬼蛇神共同发力,大唐的形势简直比开元年间更加险恶。
当然了,对目前这种状况最忧心之人不是崔耕,而是李隆基。
这一日早朝,大明宫,紫宸殿。
群臣叩拜完毕,刚要继续商讨如何应对吐蕃进攻之事。
李隆基阴沉着脸道:“诸爱卿勿复多言,朕意已决,带羽林军万骑飞骑驰援张将军,御驾亲征!”
“陛下不可啊!”群臣纷纷跪倒在地,苦苦劝谏。
道理也是现成的,如今大唐虽然四方不靖,但远没到亡国之际。比如薛讷虽然丢了营州,但幽州还是守得挺稳的嘛。
虽然张仁愿告急求援,但朝廷也启用了桂州都督王晙为太仆寺少卿陇右群牧使,率府兵十万驰援嘛。
王晙是跟魏元忠掰过手腕的人,绝对不含糊,说不定,就能让唐军反败为胜呢。
还有句话大家没说出来——军事政变和打仗是两回事儿,你李隆基御驾亲征,大军是跟吐蕃军打仗啊,还是保护你啊?这不是纯属添乱吗?
群臣们舌辩滔滔,李隆基面色阴沉似水,眼神空洞地望向殿门,似乎神游物外。
直到他们说得得口干舌燥,李隆基才站起身来,道:“诸位爱卿说得这些,朕都懂。但朕所考量的,诸位爱卿却不了解。没错,我大唐现在还勉强称得住,但国库呢?”
现在的户部尚书是刘幽求,他面色尴尬道:“微臣努力筹措,再加上地方各府进献,还勉强支用。”
“哼,现在是勉强支用,但时间久了,就支持不住了吧?谁知道这仗要打多久?更何况……”李隆基眉毛一挑,道:“若岭南王崔耕再趁火打劫,朝廷可还能凑出足够的平叛大军和军饷粮食吗?”
姚崇道:“崔耕一向爱惜羽毛,想必不会做出如此亲者痛仇者快之事。”
“那可不一定。”李隆基深吸了一口气,道:“安南大都督曲览的奏折大家都看过了吧?黑水教之事,朕不知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但是,不管此教是真是假,只要崔耕有心,这事儿就能变成真的。若是黑水教作乱,占了安南都护府,崔耕受太上皇之命起兵平叛,可对他的名声有碍?朕到底管还是不管?”
“这……”
此事还真有可能,姚崇也是一阵语塞。
李隆基继续道:“还有,朕登基之后,四夷固然蠢蠢欲动,但各州府官吏就一片忠心了?不见得吧。若朕短时间内稳不住局势,恐怕他们就要起让太上皇复位的心思了。内忧外患之下,朕如何能坐稳这大唐天子之位?所以……”
李隆基深吸一口气,道:“朕只能集中全力,在短时间内打垮吐蕃!诸位爱卿以为然否?”
“……”紫宸殿内一阵寂然无声。
大家还真不好表态。的确,李隆基所言很有道理,但问题是,就算李隆基御驾亲征,也未必能取胜啊。你李隆基再厉害,能有王孝杰和娄师德的组合更厉害?能比李靖还厉害?这一败了之后,大唐江山就更有倾颓之忧。
姚崇见不是事,看向了崔日用,道:“崔相,你怎么看?”
没错,因为当初预言准了薛讷的契丹之败,崔日用现在已经升为大唐宰相。
崔日用斩钉截铁地道:“微臣还是那句话,令薛讷戴罪立功,平定契丹之乱。”
李隆基皱眉道:“这个建议崔爱卿已经说过很多次了,薛讷连契丹人都打不过,又怎么可能打赢吐蕃人?朕信不过他,这个建议崔相勿要再提。”
“是。”
崔日用只得悻悻然的退下。
其实这个建议,是崔耕让崔日用提的。
薛讷可不简单,他就是后世传说中那位“软饭鼻祖”薛丁山的原形。
当然了,真实的薛讷没薛丁山那么桃花运十足,更没娶樊梨花窦仙童什么的,人家打胜仗是靠自己的真实本领。
在历史记载中,经历了契丹之败后,李隆基虽将其削职为民,但仍允许他以白身统带大军。
最后薛讷大破吐蕃,名望不在乃父薛仁贵之下。
但是,历史上的李隆基,通过唐隆先天两场政变,夺了天下,登基之后事事顺遂,就算薛讷有了小小的契丹之败,也尽可以包容。可现在的李隆基,焦头烂额,兵力捉襟见肘,却不会给薛讷再次证明自己的机会了。
李隆基道:“国事艰难,朕看诸位爱卿也没什么良策了,不如就按朕的意思……”
“陛下!”姚崇忽地打断道:“您的话启发了微臣,我以为,御驾亲征之策可行。不过,这亲征之人却不是您,而是……太上皇!”
“什么?太上皇?”群臣以及李隆基尽皆目瞪口呆。
就在崔耕回到岭南道后不久,就修书一封给曲览,让他注意黑水教的异动。
没办法,崔耕和李隆基是死对头,岭南道又和安南都护府接壤。他若是上表弹劾曲览残暴请求撤换,李隆基肯定会怀疑他别有用心。
原本崔耕想着,不管怎么说,安南都护府乱了,曲览就得倒大霉。自己让曲览对黑水教严加戒备,他总得上点心吧?
然而,这曲览真是又坏又蠢,他不仅对崔耕的提醒毫不在意,而且在这封公文里,直斥崔耕为乱臣贼子,把崔耕的祖宗八辈都骂了十八遍。至于诅咒崔耕不得好死,断子绝孙之类的话,更是再所多有。
最后,他甚至明确地告诉崔耕,自己已经把这份公文另写一份,交给了李隆基,以示自己忠于大唐天子,与岭南道不共戴天之意。
崔耕真是气的肝儿颤,心中暗想,奶奶的,我好心好意的提醒你,你竟然把我的公文当成可向朝廷表忠心的工具!
破屋更遭连夜雨,不久又有几个十分恶心的消息传来:薛讷受李隆基之命,率十万大军攻伐契丹。行军至滦水峡中,遭到了契丹兵的伏击。契丹人前堵后截,并从山上向下攻击,唐军大败,死者十分之八九,薛讷仅与数十骑突围得免。
契丹人声势大振,嘲笑薛讷为“薛婆”,意思是怯如老太婆。
然后,契丹人继续进军,已经取了营州,自立一国。
靺鞨族的乞乞祚荣,在失去自己镇压之后,也带着自己的族人占了方圆千里之地,成立渤海国。
原本张仁愿死守兰渭二州,契丹人久攻不下,暂时退却。闻听大唐惨败之后,再次出兵四十万,猛攻兰州。
这次吐蕃人起了必得之心,不计伤亡,昼夜猛攻,以防守著称的张仁愿大感吃不消,连连上书告急。
再考虑到安南都护府内的黑水教之乱,大唐的形势竟然是前所未有的险恶!
崔耕明白,这种状况要说和自己全然无关,那也是不公正的。
自己在位的时候,将四夷压制的服服帖帖。去位之后,这些牛鬼蛇神共同发力,大唐的形势简直比开元年间更加险恶。
当然了,对目前这种状况最忧心之人不是崔耕,而是李隆基。
这一日早朝,大明宫,紫宸殿。
群臣叩拜完毕,刚要继续商讨如何应对吐蕃进攻之事。
李隆基阴沉着脸道:“诸爱卿勿复多言,朕意已决,带羽林军万骑飞骑驰援张将军,御驾亲征!”
“陛下不可啊!”群臣纷纷跪倒在地,苦苦劝谏。
道理也是现成的,如今大唐虽然四方不靖,但远没到亡国之际。比如薛讷虽然丢了营州,但幽州还是守得挺稳的嘛。
虽然张仁愿告急求援,但朝廷也启用了桂州都督王晙为太仆寺少卿陇右群牧使,率府兵十万驰援嘛。
王晙是跟魏元忠掰过手腕的人,绝对不含糊,说不定,就能让唐军反败为胜呢。
还有句话大家没说出来——军事政变和打仗是两回事儿,你李隆基御驾亲征,大军是跟吐蕃军打仗啊,还是保护你啊?这不是纯属添乱吗?
群臣们舌辩滔滔,李隆基面色阴沉似水,眼神空洞地望向殿门,似乎神游物外。
直到他们说得得口干舌燥,李隆基才站起身来,道:“诸位爱卿说得这些,朕都懂。但朕所考量的,诸位爱卿却不了解。没错,我大唐现在还勉强称得住,但国库呢?”
现在的户部尚书是刘幽求,他面色尴尬道:“微臣努力筹措,再加上地方各府进献,还勉强支用。”
“哼,现在是勉强支用,但时间久了,就支持不住了吧?谁知道这仗要打多久?更何况……”李隆基眉毛一挑,道:“若岭南王崔耕再趁火打劫,朝廷可还能凑出足够的平叛大军和军饷粮食吗?”
姚崇道:“崔耕一向爱惜羽毛,想必不会做出如此亲者痛仇者快之事。”
“那可不一定。”李隆基深吸了一口气,道:“安南大都督曲览的奏折大家都看过了吧?黑水教之事,朕不知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但是,不管此教是真是假,只要崔耕有心,这事儿就能变成真的。若是黑水教作乱,占了安南都护府,崔耕受太上皇之命起兵平叛,可对他的名声有碍?朕到底管还是不管?”
“这……”
此事还真有可能,姚崇也是一阵语塞。
李隆基继续道:“还有,朕登基之后,四夷固然蠢蠢欲动,但各州府官吏就一片忠心了?不见得吧。若朕短时间内稳不住局势,恐怕他们就要起让太上皇复位的心思了。内忧外患之下,朕如何能坐稳这大唐天子之位?所以……”
李隆基深吸一口气,道:“朕只能集中全力,在短时间内打垮吐蕃!诸位爱卿以为然否?”
“……”紫宸殿内一阵寂然无声。
大家还真不好表态。的确,李隆基所言很有道理,但问题是,就算李隆基御驾亲征,也未必能取胜啊。你李隆基再厉害,能有王孝杰和娄师德的组合更厉害?能比李靖还厉害?这一败了之后,大唐江山就更有倾颓之忧。
姚崇见不是事,看向了崔日用,道:“崔相,你怎么看?”
没错,因为当初预言准了薛讷的契丹之败,崔日用现在已经升为大唐宰相。
崔日用斩钉截铁地道:“微臣还是那句话,令薛讷戴罪立功,平定契丹之乱。”
李隆基皱眉道:“这个建议崔爱卿已经说过很多次了,薛讷连契丹人都打不过,又怎么可能打赢吐蕃人?朕信不过他,这个建议崔相勿要再提。”
“是。”
崔日用只得悻悻然的退下。
其实这个建议,是崔耕让崔日用提的。
薛讷可不简单,他就是后世传说中那位“软饭鼻祖”薛丁山的原形。
当然了,真实的薛讷没薛丁山那么桃花运十足,更没娶樊梨花窦仙童什么的,人家打胜仗是靠自己的真实本领。
在历史记载中,经历了契丹之败后,李隆基虽将其削职为民,但仍允许他以白身统带大军。
最后薛讷大破吐蕃,名望不在乃父薛仁贵之下。
但是,历史上的李隆基,通过唐隆先天两场政变,夺了天下,登基之后事事顺遂,就算薛讷有了小小的契丹之败,也尽可以包容。可现在的李隆基,焦头烂额,兵力捉襟见肘,却不会给薛讷再次证明自己的机会了。
李隆基道:“国事艰难,朕看诸位爱卿也没什么良策了,不如就按朕的意思……”
“陛下!”姚崇忽地打断道:“您的话启发了微臣,我以为,御驾亲征之策可行。不过,这亲征之人却不是您,而是……太上皇!”
“什么?太上皇?”群臣以及李隆基尽皆目瞪口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