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目睽睽之下,“暴风号”的阴影区一路向雷区通道飞去。
随着这艘隐形战舰一路前行,原本悬浮在这片空域里最靠近通道的那部分太空机雷一颗一颗地从前端消失不见,然后又一颗一颗地从后面重现出来,就像日食的过程一样。
在这种时候,即便没有能量传感器,仅凭肉眼观察,其实也能推断出“暴风号”所在的大致位置,误差不会超过10公里。也许单舰炮击想要命中目标的几率极低,但是集合若干战舰进行分布式射击,完全有机会击中“暴风号”
而且在进入雷区之前,洛云曦其实已经关闭了“暴风号”的r粒子护罩,开始进行引擎预热,以便能够在脱离雷区之后尽快地进入曲率航行,远离这个是非之地。这种情况下,缺乏r粒子护罩的保护,只要挨一炮就有可能直接被击沉。
所以基美克护卫队的舰长们如果有足够的勇气尝试着向阴影区的中间靠前位置进行主炮射击,还是有一定几率能够命中“暴风号”的。
曾经有军事科研人员针对光学隐形状态下战舰航行与r粒子分布的关系进行过研究。研究表明,如果战舰和r粒子都能变为可视状态,观察者会看到如彗星一般的画面。战舰处于中间靠前位置,高浓度r粒子将其周边覆盖,并且随着其高速航行在后方拉出一条长长的r粒子尾迹。
也就是说,有经验的舰长,可以根据战舰阴影区覆盖的直径,以及战舰前进方向的阴影区前端位置,来推断这艘战舰的具体位置。
当然,能做到这一点的舰长并不多。如何对付隐形战舰是一门新兴战术学科,目前各军事院校的战舰指挥系基本上都新增了这门课程。要等这一批学员走上舰长岗位,对付隐形战舰的技术才会实用化。
说起来这也是拜洛云曦驾驶的“暴风号”所赐,这艘驱逐舰把隐形战术玩得太溜了,屡次神出鬼没地在各大星系发起一次次神不知鬼不觉的军事行动。而且在“风暴”每一次震惊世人的战斗中,这艘隐形战舰都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隐形战术已经成为当前时期比较无解的一个特种战术,以至于各国军方不得不认真考虑这种战术在未来战争中有可能变成常态化,那就需要有相应的反制能力才行。
经过几年的研究,军事科研人员们终于确认了阴影区的形状就像彗星,并且开始进行数学建模,试图通过阴影区外形反推战舰所处的准确位置。以这门学科目前的刚刚起步不久的现状,对战舰的定位精确度差不多在直径1公里左右。
在单位1平方公里的截面内,可以紧挨着排下125艘驱逐舰。这意味着单舰炮击的命中率就是不到125分之一,舰队炮击命中率还不到一半。换句话说,只有以一支满编一线舰队的50艘战舰来炮击“暴风号”,经过两到三轮炮击,才有可能命中一炮。
如果是撑开了r粒子护罩的状态,这样的炮击基本不会对“暴风号”构成威胁,对护罩能量强度的损耗速度还比不上补充速度。
而且这个数据还是基于从侧面攻击时才会有的命中率。如果隐形战舰是舰首或者舰尾朝着舰队方向,那么单舰命中率将下降到625分之一,基本上就是买彩票的概率。
战争不是赌博,不可能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这种小概率事件上面,就算没有必胜的把握,也要有求胜的机会才行。那些动辄险中求胜、动辄千钧一发、动辄惊天逆转的绝不是正常现象,也不是真正优秀的指挥官所为。
古人说,“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就是说一个真正善战的指挥官需要在战前算定胜机,而不是直到临战才搞出各种惊险,最终勉强赢得让人心惊肉跳。
从这一点来说,风宇就不敢说自己是一个优秀的指挥官。他习惯于单打独斗,只能算是个优秀的机师,而且是最优秀的。在指挥方面就比较乏善可陈了。当然,他也没打算当一个指挥官。
话说回来,在当下这个时期,隐形状态下的“暴风号”就是无解的,战舰主炮打不中,机动战士不敢靠近,除非风宇自己上。
而今天是“暴风号”最有可能被炮火击中的一天,航行中狭窄的雷区通道当中,这艘战舰基本上已经被限定了活动区域,只要稍微偏离航道,就会触发太空机雷。基美克护卫队的战舰只要敢开炮,瞄准航道中线开火,命中率并不算低。
过了今天,再想要以一支编队规模的战舰攻击处于光学隐形状态的“暴风号”,就需要被称为“隐形战舰反制学”的这个学科再继续进步,直到定位精确度能够小于直径300米,使单舰炮击的侧面命中率高于十分之一。而在这个直径范围内,满编一线舰队的一轮齐射也能正面命中“暴风号”。
从1公里到300米,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r粒子的散布形状受战舰航速影响,受附近天体引力影响,受战场整体r粒子浓度影响,有着多达数十个相关参数。只有完全精确地掌握这些参数,才能把定位精确度提升到直径300米以内,但这就需要比现在更加先进的战舰传感器技术,才能准确采集数据。
总而言之,根据军事科研人员的预测,十年之内,“隐形战舰反制学”还不能完全实用化,仅仅是提供一个理论依据,还需要后人的持续努力。
再退一步,就算定位精确度提升到300米以内,也只是确保能够命中光学隐形状态下的“暴风号”。要想击沉这艘战舰,前提条件是“暴风号”不开启r粒子护罩。如果要想击沉开启了r粒子护罩的这艘隐形驱逐舰,定位精度必须进一步提升到120米以内。
120米这个数字可就非常了不得了,已经比驱逐舰200米的长度还要小一些,只是在横向或者纵向相当于3艘“暴风号”并排。
“暴风号”的阴影区可以扩散到直径上千公里的范围,要想定位到这种程度是极其困难的,需要科技出现划时代的进步才有可能。
说到底,在人类当前的科技水平下,处于光学隐形中的“暴风号”就是无解的。
当这艘无解的“暴风号”穿过雷区,便如放虎归山龙游九天,想要再次抓住这样用雷区将其围困的机会千难万难。
如果同样的事情是发生在新亚洲共和国,英勇的共和国军人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也会想方设法将其留下,绝不会出现基美克护卫队这样的怂样。不就是最后一柄斩舰刀,不就是以舰桥人员的生命为代价,从战略层面来看,这点牺牲都是值得的。
在这种战争年代,就算还不至于人命如同草芥,但也不应该像uac联邦那样虚伪地标榜人文主义精神。空有强大的国力和军力,却没有与之匹配的军人意志精神,实在是可惜之至。
客观地说,站在敌对的立场来看待“风暴”与“暴风号”,其威胁远大于一支一线舰队。uac直接或者间接因为这个传奇组合而损失的兵力早已超过一支舰队的规模。而如果放他们离开,今后uac联邦军还会有更多的损失,并且绝不止一支舰队。
如果不是这该死的人文主义精神作祟,让军人更有血性一些,今天“风暴”与“暴风号”绝对没机会逃离这片空域。
uac只能怨自己作茧自缚。
随着这艘隐形战舰一路前行,原本悬浮在这片空域里最靠近通道的那部分太空机雷一颗一颗地从前端消失不见,然后又一颗一颗地从后面重现出来,就像日食的过程一样。
在这种时候,即便没有能量传感器,仅凭肉眼观察,其实也能推断出“暴风号”所在的大致位置,误差不会超过10公里。也许单舰炮击想要命中目标的几率极低,但是集合若干战舰进行分布式射击,完全有机会击中“暴风号”
而且在进入雷区之前,洛云曦其实已经关闭了“暴风号”的r粒子护罩,开始进行引擎预热,以便能够在脱离雷区之后尽快地进入曲率航行,远离这个是非之地。这种情况下,缺乏r粒子护罩的保护,只要挨一炮就有可能直接被击沉。
所以基美克护卫队的舰长们如果有足够的勇气尝试着向阴影区的中间靠前位置进行主炮射击,还是有一定几率能够命中“暴风号”的。
曾经有军事科研人员针对光学隐形状态下战舰航行与r粒子分布的关系进行过研究。研究表明,如果战舰和r粒子都能变为可视状态,观察者会看到如彗星一般的画面。战舰处于中间靠前位置,高浓度r粒子将其周边覆盖,并且随着其高速航行在后方拉出一条长长的r粒子尾迹。
也就是说,有经验的舰长,可以根据战舰阴影区覆盖的直径,以及战舰前进方向的阴影区前端位置,来推断这艘战舰的具体位置。
当然,能做到这一点的舰长并不多。如何对付隐形战舰是一门新兴战术学科,目前各军事院校的战舰指挥系基本上都新增了这门课程。要等这一批学员走上舰长岗位,对付隐形战舰的技术才会实用化。
说起来这也是拜洛云曦驾驶的“暴风号”所赐,这艘驱逐舰把隐形战术玩得太溜了,屡次神出鬼没地在各大星系发起一次次神不知鬼不觉的军事行动。而且在“风暴”每一次震惊世人的战斗中,这艘隐形战舰都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隐形战术已经成为当前时期比较无解的一个特种战术,以至于各国军方不得不认真考虑这种战术在未来战争中有可能变成常态化,那就需要有相应的反制能力才行。
经过几年的研究,军事科研人员们终于确认了阴影区的形状就像彗星,并且开始进行数学建模,试图通过阴影区外形反推战舰所处的准确位置。以这门学科目前的刚刚起步不久的现状,对战舰的定位精确度差不多在直径1公里左右。
在单位1平方公里的截面内,可以紧挨着排下125艘驱逐舰。这意味着单舰炮击的命中率就是不到125分之一,舰队炮击命中率还不到一半。换句话说,只有以一支满编一线舰队的50艘战舰来炮击“暴风号”,经过两到三轮炮击,才有可能命中一炮。
如果是撑开了r粒子护罩的状态,这样的炮击基本不会对“暴风号”构成威胁,对护罩能量强度的损耗速度还比不上补充速度。
而且这个数据还是基于从侧面攻击时才会有的命中率。如果隐形战舰是舰首或者舰尾朝着舰队方向,那么单舰命中率将下降到625分之一,基本上就是买彩票的概率。
战争不是赌博,不可能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这种小概率事件上面,就算没有必胜的把握,也要有求胜的机会才行。那些动辄险中求胜、动辄千钧一发、动辄惊天逆转的绝不是正常现象,也不是真正优秀的指挥官所为。
古人说,“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就是说一个真正善战的指挥官需要在战前算定胜机,而不是直到临战才搞出各种惊险,最终勉强赢得让人心惊肉跳。
从这一点来说,风宇就不敢说自己是一个优秀的指挥官。他习惯于单打独斗,只能算是个优秀的机师,而且是最优秀的。在指挥方面就比较乏善可陈了。当然,他也没打算当一个指挥官。
话说回来,在当下这个时期,隐形状态下的“暴风号”就是无解的,战舰主炮打不中,机动战士不敢靠近,除非风宇自己上。
而今天是“暴风号”最有可能被炮火击中的一天,航行中狭窄的雷区通道当中,这艘战舰基本上已经被限定了活动区域,只要稍微偏离航道,就会触发太空机雷。基美克护卫队的战舰只要敢开炮,瞄准航道中线开火,命中率并不算低。
过了今天,再想要以一支编队规模的战舰攻击处于光学隐形状态的“暴风号”,就需要被称为“隐形战舰反制学”的这个学科再继续进步,直到定位精确度能够小于直径300米,使单舰炮击的侧面命中率高于十分之一。而在这个直径范围内,满编一线舰队的一轮齐射也能正面命中“暴风号”。
从1公里到300米,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r粒子的散布形状受战舰航速影响,受附近天体引力影响,受战场整体r粒子浓度影响,有着多达数十个相关参数。只有完全精确地掌握这些参数,才能把定位精确度提升到直径300米以内,但这就需要比现在更加先进的战舰传感器技术,才能准确采集数据。
总而言之,根据军事科研人员的预测,十年之内,“隐形战舰反制学”还不能完全实用化,仅仅是提供一个理论依据,还需要后人的持续努力。
再退一步,就算定位精确度提升到300米以内,也只是确保能够命中光学隐形状态下的“暴风号”。要想击沉这艘战舰,前提条件是“暴风号”不开启r粒子护罩。如果要想击沉开启了r粒子护罩的这艘隐形驱逐舰,定位精度必须进一步提升到120米以内。
120米这个数字可就非常了不得了,已经比驱逐舰200米的长度还要小一些,只是在横向或者纵向相当于3艘“暴风号”并排。
“暴风号”的阴影区可以扩散到直径上千公里的范围,要想定位到这种程度是极其困难的,需要科技出现划时代的进步才有可能。
说到底,在人类当前的科技水平下,处于光学隐形中的“暴风号”就是无解的。
当这艘无解的“暴风号”穿过雷区,便如放虎归山龙游九天,想要再次抓住这样用雷区将其围困的机会千难万难。
如果同样的事情是发生在新亚洲共和国,英勇的共和国军人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也会想方设法将其留下,绝不会出现基美克护卫队这样的怂样。不就是最后一柄斩舰刀,不就是以舰桥人员的生命为代价,从战略层面来看,这点牺牲都是值得的。
在这种战争年代,就算还不至于人命如同草芥,但也不应该像uac联邦那样虚伪地标榜人文主义精神。空有强大的国力和军力,却没有与之匹配的军人意志精神,实在是可惜之至。
客观地说,站在敌对的立场来看待“风暴”与“暴风号”,其威胁远大于一支一线舰队。uac直接或者间接因为这个传奇组合而损失的兵力早已超过一支舰队的规模。而如果放他们离开,今后uac联邦军还会有更多的损失,并且绝不止一支舰队。
如果不是这该死的人文主义精神作祟,让军人更有血性一些,今天“风暴”与“暴风号”绝对没机会逃离这片空域。
uac只能怨自己作茧自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