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广哥仰起头,看着娇娥。
“你们父亲叫我们不要再顾他,若是撑不住了,便拿这个匣子去求于夫人。”,林氏咬了咬下唇,颤抖着说出赵义的话。
娇娥心中一颤,想起前世父亲也是这般,从河南郡回来之后,见了后母和家中儿女,便自行去了诏狱,自杀明志。
洛嬷嬷曾经对她说,父亲是为了保全他们一家,不得不出此下策。
如今父亲又要选择这样的一条路吗?
娇娥对赵义怨艾的心,早已消褪,她拿过那只匣子,仔细摆弄,却什么也看不出来。
“阿母,不如找洛嬷嬷问问。”
“我们家成这个样子,不知道还能不能支撑下去,答应嬷嬷的,都不知能不能做到,不如……”,林氏实在说不出下面的话,她性子要强,断不愿意在这个时候让旁人受牵连。
“阿母,洛嬷嬷不是这般的人,当时我们拜她老人家为义母时,可是答应要奉养她老人家的。我还要给洛嬷嬷养老呢。”,娇娥觉得有些说不通,急的跺脚。
“你这孩子说的什么话?”,洛嬷嬷气呼呼地敲着拐杖,大怒道:“林氏,你还不如娥儿。”
洛嬷嬷本来是问问赵义在狱中的状况,没料到却听到了这样的话。
“嬷嬷。”,林氏抱住洛嬷嬷哭号起来。
“傻孩子,赵义还好好的呢。进了诏狱出来又升官的比比皆是,你现在就这般天塌下来的样子,他还能指望你什么呢?”,洛嬷嬷摸着林氏的头发,因为心力交瘁,林氏的头发已经变得有些干燥。
林氏的哭声渐渐收住,这一阵子以来的事情让她心力交瘁。
被人掳走,差点失贞,林氏觉得丢脸之至,虽然那日她昏沉着,却还是有些印象。赵义一遍又一遍地抚慰她的身心,告诉她说不在乎,只要她还在就好。
夫妻二人之间心意相通,本是最幸福的时候,赵义却又被丢入诏狱。恍若一盆冰水泼上了头,她该怎么做,这个家又该怎么办。
洛嬷嬷说的对,赵义到了困境,她应该想办法救出赵义才是,最不济也得不拖累他。
她还有三个孩子。
“嬷嬷,还能把阿父救出来,对吗?”,娇娥期盼地看着洛嬷嬷,不等回答,又肯定地点点头,大声道:“大表哥答应过我,他叫我信他。”
洛嬷嬷叹口气,心想林天一个三百石的代主簿能做什么呢?但看到林氏哭的如此伤心,便忍下了嘴边的话。
广哥原本耷拉着肩膀,听了娇娥的话,也用力的点点头:“大表哥一定能做到的。”
“总能找到法子的。”,洛嬷嬷转过话题,问:“我来之前,你们再说什么呢?”
娇娥递过那只匣子,希望见多识广的洛嬷嬷能看出这个匣子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何非要熬不住了再去找于廷尉呢?若是这匣子真有什么用处,为何不立即去找于家呢?
洛嬷嬷脸色变得沉重起来。
这个匣子是乌木所制,雕工古朴精细,没有丝毫匠气。这并不是一般的官吏家中能拿的出来的器物,必然是传承已久的世家大族之物。
洛嬷嬷想了想,拔下头上的钗子,在锁鼻处轻轻的戳了几下,只听咯噔一声,匣子的左下侧处,轻轻翘起来了一个小小的暗格。
暗格里什么都没有,但暗格的内壁,刻着一个小小的标记。
洛嬷嬷将匣子放到光线明亮处,仔细辨认。
娇娥眼尖,叫道:“这个标记我见过,于夫人送来家的东西,都有这个标记。”
沉寂。
这是怎么回事?林氏不敢相信,也拿过匣子仔细辨认,确实是缩小了的于家的标记,洛嬷嬷教过她们,世家大族有专属的族徽,用于与其他大族区分。
母亲和于家有什么瓜葛?哥哥并未告诉过自己,赵义又是怎么知道的?
洛嬷嬷迎着光,闭上眼睛,赵义比她想象的聪明,妻子嫁妆中蕴含的秘密,他一直忍到了到了这个时候才说出来,是为林氏留下的最后一条路吗?
只是,这意味着什么。
林氏立即起身,抱着这个匣子道:“既然大人说这个有用,必然有用,我就拿着这个去求于夫人。”
“阿母,我和你一起去。”,娇娥也站了起来。
洛嬷嬷睁开眼,赵义能忍到现在,又说的如此确凿,看样子必然有所持。
“去吧,说不定也是一个转机。”
古力的几个侍从,陪着林氏和娇娥去了于府,但于府并不见客。
林氏抱着匣子,站在门前,不动。
赵兴也跪在未央宫东门外,不动。
昨夜,他辗转难眠,点着蜡烛读书来排遣内心的苦闷。
身为罪臣之子,他怎么能在皇上身边任职;身为赵家的嫡子,却没有一点办法来救出父亲。
古力默不作声地在一旁陪着,她翻到了“缇萦上书”篇,递到了赵兴的眼前。
虽然林天将计划告诉了她,但林天的计划不一定能成不是吗?趁着皇帝尚未作出决定,何不借此为自己和赵兴争取一次呢?
她离不开赵兴。
赵兴见了书篇,眼角跳了一跳。
文帝时期,缇萦的父亲被诬告治死了人,被押送到长安施刑。
缇萦家中只有五个女儿,作为家中最小的小娘子,缇萦跟着押解犯人的队伍餐风露宿,风雨无阻,一路用心照顾父亲。
到了长安城,缇萦竭尽全力都没有办法解救出父亲,便跪在未央宫门外,递上自己写好的文书给皇上,自请做官奴婢,以此来赎父亲的罪。
文帝见缇萦的言辞恳切,非常感动,便废除了割去鼻子等肉刑,并且免了缇萦父亲的刑罚。
缇萦的孝行不仅解救了父亲,还帮助了许多受此刑罚之苦的百姓。儒家将此作为佳话,列入孝行篇。
赵兴心中有所感悟,他看了看古力,做出了决定。
他跪在未央宫门外,请求小黄门将自己的上书呈递给皇上。
萧望之知道赵兴愿意去西域,开拓西域诸国和大汉之间互市,换得父亲无罪时,感叹数声。
“若是此事得成,比起当年张骞的功绩也毫不逊色了,张骞为此封侯,但此子愿意以此来换父亲无罪,孝心可表。”,萧望之感叹道。
近五十年前,大汉远征大宛国取胜,在敦煌设立了驿亭,在轮台和渠犁驻兵屯田。只有使者校尉在那里统管,去了那里,生活艰苦不说,还要面对着匈奴和其他附属匈奴小国的攻击。
虽然大宛国答应和大汉之间进行互市,但从未做过的事情要做起来,必然需要大宛国的全力支持,还要防备着其他国家,尤其是匈奴的捣乱,这是一条坎坷的路。
这个如玉般的少年郎去了能不能受得了,能不能活着回来?
萧望之虽然持才傲物,却又最是惜才,赵兴无论是才华还是人品都击中了这个高傲大儒的心。
“陛下,臣有一句话,非常想问,但又害怕……”
“萧少府,但说无妨。”
“陛下,您想让张家变成第二个霍家吗?”
“放肆。”,龙颜大怒。
“臣不敢,臣就说不问了。”,萧望之拜了一拜,就要退下。
“萧少府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刘病己缓了口气,又问。
“臣心中有些疑问,忍不住想问问陛下。霍光深得帝心,被封为大将军,霍光死后,他的族人不知道收敛,最终灭族。张世安也深得陛下的宠信,被封为大将军,眼下病的正重,张博做的事情……”,萧望之顿住了,看了看刘病己,意思是陛下,您懂得。
刘病己也知道这件事做得不地道,赵兴的上书他也收到了。
“朕也是无奈,张世安病重,张贺对朕有哺育之恩……,张彭祖来求,朕也很为难。”,刘病己平缓了一下心情,还是解释着。
“陛下,张彭祖有罪,陛下派人把他斩了吧。”,萧望之语不惊人死不休。
“这又是为何?”,刘病己到了现在还不知道萧望之为了赵兴而来,就白做了这个皇帝了。
他也想听听萧望之有什么办法。
“他身为张贺的嗣子,却一心管着叔叔家的事,还用张贺对陛下的恩情来求不该求的恩典。张贺受过据太子的恩惠,抚养旧主血脉,乃是本分。皇上念及旧情,将张彭祖封为候,这是不忘旧情。但张彭祖却忘掉了本分,也违背了父亲的意愿,心中无父无君,难道不该斩吗?”
萧望之的意思是对刘病己有恩情的是张贺,而不是张世安,张贺有嗣子,也有留下来的弱孙。
要报恩对他们好就是了,张博和张婕妤又算是那条道上的?连香火都不能给张贺供奉。
“张世安对陛下只是尽了臣对君的本分,陛下也应当对张世安像君对臣一般。”,萧望之又加了一句。
这句话将刘病己内心隐隐的不满勾了起来。
当年张贺一心想把张婕妤许给他做妻子,但是张世安并没有瞧上,还将张贺训斥一顿,张贺才撮合了他和许平君成亲。
刘病己虽然意中人就是许平君,但张世安的态度和话语的确很伤人,后来刘病己为了扳倒霍家,借用了张世安,但也给了张世安荣宠。
用萧望之的话来说,这就是君臣相处,张世安有功,他便嘉奖。但张家人有过呢?张世安这一支对他并没有恩情。
“朕有些头疼,再想一想。”
“陛下若看在张贺的面上,不忍张家落到霍家的地步,长歪了的树枝还是要修理修理。”,萧望之丢下了最后一句话,便退下了。
“戴长乐……,戴长乐。”,刘病己被萧望之这几句话搞的心烦,又唤来了这个伙伴。
“长乐,你说我是不是太放任着张家了?”刘病己心中有事,对戴长乐说话便像以前一般。
“次卿不是想立王婕妤做皇后吗?就算是为了张婕妤好,也应当约束住张家了,毕竟皇家的正经亲戚可只有许、王两家。”,戴长乐亲热地叫着刘病己的表字。
戴长乐和许嘉等人关系甚好,张博和张婕妤是什么牌面上的人,以前都不会正眼瞧自己一眼的人,现在却来分享着刘病己的荣光,动不动拿张贺的恩情说事。
不封张婕妤为后,戴长乐高兴的很,他才不会站在张婕妤生的刘钦这一边呢。
“你叫弘恭去安抚那赵兴一番,只说朝廷自有公论好了。”,刘病己挥挥手,赶着戴长乐去了。
谁都没有料到,张博此时已经死了。
张博伤的最严重的地方便是赵兴第一刀砍在的胳膊处,其他的几处都是小伤。但为了置赵义于死地,将林氏母女弄到手,张博一直声称病的快要死了,窝在家中养伤。
张夫人整日里为他熬制补药进补,张博补的过了头,府里的侍婢他又瞧不上眼了,每每想到林氏的*,心中像猫挠心肝一般,总想着怎么趁着赵兴在狱中,逼着林氏低头,让他快活。
可要装病,又不能出门,张博的脾气越发大起来。张博的大奴想着法子替主子排忧解难。
正巧了,张府附近的府邸被租了出去,前一阵子搬迁进来了一家商贾,商贾是扶风郡人,在东市上做豆豉生意,家中养了个胡姬。
胡人女子一般都身材高大,体型丰满。这个胡姬也不例外,胸脯高耸,皮肤雪白,一张小脸轮廓分明,妩媚妖娆。
胡姬经常在门外玩耍,又喜欢说话,张府里的大奴没费什么力气,就将她底细打听的一清二楚。
年关将至,商贾回了扶风郡老家祭拜祖宗,过完年又要去陈留郡买货物运上来,有四、五个月不在府中。
商贾家中的大妇很厉害,商贾不敢带胡姬回家,又舍不得她,便在尚冠里租了院落,觉得将胡姬藏在这里比较稳妥。
张博见有这么块肥肉在眼前吊着,就动了心思。
他在勾搭良家妇女上深有心得,几下便将这个胡姬勾上了手,张府里人多嘴杂,张博便经常溜到胡姬家中幽会。
“你们父亲叫我们不要再顾他,若是撑不住了,便拿这个匣子去求于夫人。”,林氏咬了咬下唇,颤抖着说出赵义的话。
娇娥心中一颤,想起前世父亲也是这般,从河南郡回来之后,见了后母和家中儿女,便自行去了诏狱,自杀明志。
洛嬷嬷曾经对她说,父亲是为了保全他们一家,不得不出此下策。
如今父亲又要选择这样的一条路吗?
娇娥对赵义怨艾的心,早已消褪,她拿过那只匣子,仔细摆弄,却什么也看不出来。
“阿母,不如找洛嬷嬷问问。”
“我们家成这个样子,不知道还能不能支撑下去,答应嬷嬷的,都不知能不能做到,不如……”,林氏实在说不出下面的话,她性子要强,断不愿意在这个时候让旁人受牵连。
“阿母,洛嬷嬷不是这般的人,当时我们拜她老人家为义母时,可是答应要奉养她老人家的。我还要给洛嬷嬷养老呢。”,娇娥觉得有些说不通,急的跺脚。
“你这孩子说的什么话?”,洛嬷嬷气呼呼地敲着拐杖,大怒道:“林氏,你还不如娥儿。”
洛嬷嬷本来是问问赵义在狱中的状况,没料到却听到了这样的话。
“嬷嬷。”,林氏抱住洛嬷嬷哭号起来。
“傻孩子,赵义还好好的呢。进了诏狱出来又升官的比比皆是,你现在就这般天塌下来的样子,他还能指望你什么呢?”,洛嬷嬷摸着林氏的头发,因为心力交瘁,林氏的头发已经变得有些干燥。
林氏的哭声渐渐收住,这一阵子以来的事情让她心力交瘁。
被人掳走,差点失贞,林氏觉得丢脸之至,虽然那日她昏沉着,却还是有些印象。赵义一遍又一遍地抚慰她的身心,告诉她说不在乎,只要她还在就好。
夫妻二人之间心意相通,本是最幸福的时候,赵义却又被丢入诏狱。恍若一盆冰水泼上了头,她该怎么做,这个家又该怎么办。
洛嬷嬷说的对,赵义到了困境,她应该想办法救出赵义才是,最不济也得不拖累他。
她还有三个孩子。
“嬷嬷,还能把阿父救出来,对吗?”,娇娥期盼地看着洛嬷嬷,不等回答,又肯定地点点头,大声道:“大表哥答应过我,他叫我信他。”
洛嬷嬷叹口气,心想林天一个三百石的代主簿能做什么呢?但看到林氏哭的如此伤心,便忍下了嘴边的话。
广哥原本耷拉着肩膀,听了娇娥的话,也用力的点点头:“大表哥一定能做到的。”
“总能找到法子的。”,洛嬷嬷转过话题,问:“我来之前,你们再说什么呢?”
娇娥递过那只匣子,希望见多识广的洛嬷嬷能看出这个匣子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何非要熬不住了再去找于廷尉呢?若是这匣子真有什么用处,为何不立即去找于家呢?
洛嬷嬷脸色变得沉重起来。
这个匣子是乌木所制,雕工古朴精细,没有丝毫匠气。这并不是一般的官吏家中能拿的出来的器物,必然是传承已久的世家大族之物。
洛嬷嬷想了想,拔下头上的钗子,在锁鼻处轻轻的戳了几下,只听咯噔一声,匣子的左下侧处,轻轻翘起来了一个小小的暗格。
暗格里什么都没有,但暗格的内壁,刻着一个小小的标记。
洛嬷嬷将匣子放到光线明亮处,仔细辨认。
娇娥眼尖,叫道:“这个标记我见过,于夫人送来家的东西,都有这个标记。”
沉寂。
这是怎么回事?林氏不敢相信,也拿过匣子仔细辨认,确实是缩小了的于家的标记,洛嬷嬷教过她们,世家大族有专属的族徽,用于与其他大族区分。
母亲和于家有什么瓜葛?哥哥并未告诉过自己,赵义又是怎么知道的?
洛嬷嬷迎着光,闭上眼睛,赵义比她想象的聪明,妻子嫁妆中蕴含的秘密,他一直忍到了到了这个时候才说出来,是为林氏留下的最后一条路吗?
只是,这意味着什么。
林氏立即起身,抱着这个匣子道:“既然大人说这个有用,必然有用,我就拿着这个去求于夫人。”
“阿母,我和你一起去。”,娇娥也站了起来。
洛嬷嬷睁开眼,赵义能忍到现在,又说的如此确凿,看样子必然有所持。
“去吧,说不定也是一个转机。”
古力的几个侍从,陪着林氏和娇娥去了于府,但于府并不见客。
林氏抱着匣子,站在门前,不动。
赵兴也跪在未央宫东门外,不动。
昨夜,他辗转难眠,点着蜡烛读书来排遣内心的苦闷。
身为罪臣之子,他怎么能在皇上身边任职;身为赵家的嫡子,却没有一点办法来救出父亲。
古力默不作声地在一旁陪着,她翻到了“缇萦上书”篇,递到了赵兴的眼前。
虽然林天将计划告诉了她,但林天的计划不一定能成不是吗?趁着皇帝尚未作出决定,何不借此为自己和赵兴争取一次呢?
她离不开赵兴。
赵兴见了书篇,眼角跳了一跳。
文帝时期,缇萦的父亲被诬告治死了人,被押送到长安施刑。
缇萦家中只有五个女儿,作为家中最小的小娘子,缇萦跟着押解犯人的队伍餐风露宿,风雨无阻,一路用心照顾父亲。
到了长安城,缇萦竭尽全力都没有办法解救出父亲,便跪在未央宫门外,递上自己写好的文书给皇上,自请做官奴婢,以此来赎父亲的罪。
文帝见缇萦的言辞恳切,非常感动,便废除了割去鼻子等肉刑,并且免了缇萦父亲的刑罚。
缇萦的孝行不仅解救了父亲,还帮助了许多受此刑罚之苦的百姓。儒家将此作为佳话,列入孝行篇。
赵兴心中有所感悟,他看了看古力,做出了决定。
他跪在未央宫门外,请求小黄门将自己的上书呈递给皇上。
萧望之知道赵兴愿意去西域,开拓西域诸国和大汉之间互市,换得父亲无罪时,感叹数声。
“若是此事得成,比起当年张骞的功绩也毫不逊色了,张骞为此封侯,但此子愿意以此来换父亲无罪,孝心可表。”,萧望之感叹道。
近五十年前,大汉远征大宛国取胜,在敦煌设立了驿亭,在轮台和渠犁驻兵屯田。只有使者校尉在那里统管,去了那里,生活艰苦不说,还要面对着匈奴和其他附属匈奴小国的攻击。
虽然大宛国答应和大汉之间进行互市,但从未做过的事情要做起来,必然需要大宛国的全力支持,还要防备着其他国家,尤其是匈奴的捣乱,这是一条坎坷的路。
这个如玉般的少年郎去了能不能受得了,能不能活着回来?
萧望之虽然持才傲物,却又最是惜才,赵兴无论是才华还是人品都击中了这个高傲大儒的心。
“陛下,臣有一句话,非常想问,但又害怕……”
“萧少府,但说无妨。”
“陛下,您想让张家变成第二个霍家吗?”
“放肆。”,龙颜大怒。
“臣不敢,臣就说不问了。”,萧望之拜了一拜,就要退下。
“萧少府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刘病己缓了口气,又问。
“臣心中有些疑问,忍不住想问问陛下。霍光深得帝心,被封为大将军,霍光死后,他的族人不知道收敛,最终灭族。张世安也深得陛下的宠信,被封为大将军,眼下病的正重,张博做的事情……”,萧望之顿住了,看了看刘病己,意思是陛下,您懂得。
刘病己也知道这件事做得不地道,赵兴的上书他也收到了。
“朕也是无奈,张世安病重,张贺对朕有哺育之恩……,张彭祖来求,朕也很为难。”,刘病己平缓了一下心情,还是解释着。
“陛下,张彭祖有罪,陛下派人把他斩了吧。”,萧望之语不惊人死不休。
“这又是为何?”,刘病己到了现在还不知道萧望之为了赵兴而来,就白做了这个皇帝了。
他也想听听萧望之有什么办法。
“他身为张贺的嗣子,却一心管着叔叔家的事,还用张贺对陛下的恩情来求不该求的恩典。张贺受过据太子的恩惠,抚养旧主血脉,乃是本分。皇上念及旧情,将张彭祖封为候,这是不忘旧情。但张彭祖却忘掉了本分,也违背了父亲的意愿,心中无父无君,难道不该斩吗?”
萧望之的意思是对刘病己有恩情的是张贺,而不是张世安,张贺有嗣子,也有留下来的弱孙。
要报恩对他们好就是了,张博和张婕妤又算是那条道上的?连香火都不能给张贺供奉。
“张世安对陛下只是尽了臣对君的本分,陛下也应当对张世安像君对臣一般。”,萧望之又加了一句。
这句话将刘病己内心隐隐的不满勾了起来。
当年张贺一心想把张婕妤许给他做妻子,但是张世安并没有瞧上,还将张贺训斥一顿,张贺才撮合了他和许平君成亲。
刘病己虽然意中人就是许平君,但张世安的态度和话语的确很伤人,后来刘病己为了扳倒霍家,借用了张世安,但也给了张世安荣宠。
用萧望之的话来说,这就是君臣相处,张世安有功,他便嘉奖。但张家人有过呢?张世安这一支对他并没有恩情。
“朕有些头疼,再想一想。”
“陛下若看在张贺的面上,不忍张家落到霍家的地步,长歪了的树枝还是要修理修理。”,萧望之丢下了最后一句话,便退下了。
“戴长乐……,戴长乐。”,刘病己被萧望之这几句话搞的心烦,又唤来了这个伙伴。
“长乐,你说我是不是太放任着张家了?”刘病己心中有事,对戴长乐说话便像以前一般。
“次卿不是想立王婕妤做皇后吗?就算是为了张婕妤好,也应当约束住张家了,毕竟皇家的正经亲戚可只有许、王两家。”,戴长乐亲热地叫着刘病己的表字。
戴长乐和许嘉等人关系甚好,张博和张婕妤是什么牌面上的人,以前都不会正眼瞧自己一眼的人,现在却来分享着刘病己的荣光,动不动拿张贺的恩情说事。
不封张婕妤为后,戴长乐高兴的很,他才不会站在张婕妤生的刘钦这一边呢。
“你叫弘恭去安抚那赵兴一番,只说朝廷自有公论好了。”,刘病己挥挥手,赶着戴长乐去了。
谁都没有料到,张博此时已经死了。
张博伤的最严重的地方便是赵兴第一刀砍在的胳膊处,其他的几处都是小伤。但为了置赵义于死地,将林氏母女弄到手,张博一直声称病的快要死了,窝在家中养伤。
张夫人整日里为他熬制补药进补,张博补的过了头,府里的侍婢他又瞧不上眼了,每每想到林氏的*,心中像猫挠心肝一般,总想着怎么趁着赵兴在狱中,逼着林氏低头,让他快活。
可要装病,又不能出门,张博的脾气越发大起来。张博的大奴想着法子替主子排忧解难。
正巧了,张府附近的府邸被租了出去,前一阵子搬迁进来了一家商贾,商贾是扶风郡人,在东市上做豆豉生意,家中养了个胡姬。
胡人女子一般都身材高大,体型丰满。这个胡姬也不例外,胸脯高耸,皮肤雪白,一张小脸轮廓分明,妩媚妖娆。
胡姬经常在门外玩耍,又喜欢说话,张府里的大奴没费什么力气,就将她底细打听的一清二楚。
年关将至,商贾回了扶风郡老家祭拜祖宗,过完年又要去陈留郡买货物运上来,有四、五个月不在府中。
商贾家中的大妇很厉害,商贾不敢带胡姬回家,又舍不得她,便在尚冠里租了院落,觉得将胡姬藏在这里比较稳妥。
张博见有这么块肥肉在眼前吊着,就动了心思。
他在勾搭良家妇女上深有心得,几下便将这个胡姬勾上了手,张府里人多嘴杂,张博便经常溜到胡姬家中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