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 他们都在说谎!
据她的同事交代,那个时候包厢里突然就断电了,引发了一阵小慌乱。等电重新亮起来的时候,就看到她倒在了沙发上,死状很恐怖。
而事发时所有在场的人都有嫌疑。
颜白在勘察过现场后,又比对了当时在场所有人的证词,确认有人在说谎,而且还不止一个人。
死者的死因报告要一周才能出,这一周里他们也不能什么都不做。
如果能直接从他们的证词中找出破绽,逐一攻破,让凶手自己招认,那当然是最好的。
“从这八份证词中,你们都看出了些什么?”颜白问大家。
方然先举手发言。
“颜队,根据歌厅经理所说,206包厢今晚上被大盛集团的盛公子给包下来了。与他一同来的,还有他的三个朋友和堂弟。他们叫了四个陪酒姑娘,五个人,四个姑娘,以盛公子的大手笔,岂不是很奇怪?”
这时候队里另一位同事说:“方然,你还是看得不仔细啊。你看这位堂弟的证词,他说他平时很少来这地方,还是大学生。被自己堂哥拉着过来见识,要给他点姑娘,他没要。几杯酒下去,人都晕乎了,后来都在睡觉,根本就不知道包间内发生了什么。”
方然摇摇头,“这只是他自己的说辞,并没有得到证实。而且他堂哥特地带他来见识,会不给他点姑娘吗?”
“他说了,他还是个大学生。”
“大学生就不可能……”
“好了。”颜白打断了他们的争论,“这个问题之后审讯时可以问问,现在就暂且跳过。”
方然听颜白的,继续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走到了案情分析板前,将这个案子几个相关的人全部写了出来。
“包下包厢的盛威,他的三个朋友王诚,宋刚,铁峰,还有他的堂弟盛武。四个姑娘,凯蒂,安吉拉,美美,以及死去的珠珠。从已有证词中,我认为首先可以排除掉宋刚,安吉拉,铁峰。”
“理由呢?”老刘问。
“那我先说说宋刚,歌厅停电之后,他负责去看情况。旁人也可以证明,在宋刚出包厢后,还听到了珠珠的声音。所以他拥有不在场的证明,是可以排除掉的。”
“再就是安吉拉,她是珠珠的好朋友,停电之后她被什么东西给绊倒了,膝盖也青了一块,证明她没有说谎。而她绊倒后,是铁峰将她扶起来的,这之后他们两人一直在一块。铁峰扶着她,还关心她撞得严不严重。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人要杀人,那对方不可能没察觉。证词也一致,没有冲突的地方,所以我认为这两位也没有嫌疑。”
“那有没有可能是这两人一起下手的?毕竟现在也没证据说凶手只有一个人。”郑航说。
“但其他人也说了安吉拉的确有被绊倒,还听到了她的呼痛声,摸过去扶起她的也确实是铁峰。”
“我认为仅凭这样不能就完全洗清他们的怀疑。”
“我仍然保留我的看法。”方然说。
她的说完了,老刘接着说。
“我认为不只是铁峰和安吉拉的嫌疑不能完全排除,就连宋刚也未必完全没有作案可能。他的确离开了包厢,但谁又敢保证他没有偷偷折返?这些人中就他一个有不在场证明,但证明也是可以制造的。当时因为停电,包厢内一片混乱。谁进去谁出来,大家都不知道。”
“照你这么说,那八个人都有作案可能了?”方然问。
“的确是这样。”
“我认为你故意夸大了极小概率的事件。”
“在办案中,但凡有一丁点可能性,都不能排除。”这就是刑侦人员的严谨性。
老刘接着分析,“在问到这些人中,谁与珠珠有嫌隙,今晚上是否发生了什么不快时,那八个人回答一致,全部说没有。可如果都没有,那珠珠身上那把水果刀到底怎么来的?是谁在说谎?又为什么要说谎?”
郑航这个时候又说话了,“会不会是盛威做的?他们家那么有钱,闹出事后收买了所有人,让他们别把事情说出去。我甚至怀疑停电都是他们自己干的,故意演出这一出,为的就是不让我们找出真相。他们也把事情推得干干净净,反正疑罪从无,只要他们都不招认,又不知道真凶是谁的情况下,只能将他们都放了。”
郑航以前看推理小说的时候,就看到过类似的操作,越想越觉得有可能。
“这只是你的揣测,没有任何根据。”老刘提醒他。
这也是新人常犯的毛病,他们总是会用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来生搬硬套,想当然地认为事情是什么样子的。
作为一个刑侦人员,最重要的就是证据。就连平时的推理,也要基于有事实佐证的情况下。
如果违背了这一点,由着自己开脑洞,那是很容易被带入误区的,也容易冤枉好人、放过真凶。
“其他人还有补充的吗?”颜白又问。
秦适刚才没有参与讨论,但一直在草纸上厘清各人物关系,还有目前掌握的有价值的证词。
“颜队,我有一个看法,我认为这八个人的证词全部都不能信。”
其他人都很惊讶,室内也安静下来了。
颜白却翘起了嘴角,“为什么会这样认为?”
“他们给的信息太少,而且都是一些看似有用其实深思起来不会起到太大作用的东西。”
“秦适,我插一句嘴啊。你要考虑一下当时的情况,停电呢,大家都在想着电赶快来,根本就顾不上别人在干什么。你一句我一句,可能连当时自己说了什么话都忘了,怎么跟我们说?”
一位姓王的刑侦人员说道。
“说对了!”秦适忽然道,“你一句我一句,就是这个。停电会让人感到不安,这个时候大多人都会通过与身旁人说话来缓解这种不安,甚至几个人还会凑到一块去,这是人下意识的反应。就算他们哪一个不记得说了些什么,也不会所有人都不记得。那么他们为什么对于这一块都很少提及,一带而过?会不会是怕多说多错?”
而事发时所有在场的人都有嫌疑。
颜白在勘察过现场后,又比对了当时在场所有人的证词,确认有人在说谎,而且还不止一个人。
死者的死因报告要一周才能出,这一周里他们也不能什么都不做。
如果能直接从他们的证词中找出破绽,逐一攻破,让凶手自己招认,那当然是最好的。
“从这八份证词中,你们都看出了些什么?”颜白问大家。
方然先举手发言。
“颜队,根据歌厅经理所说,206包厢今晚上被大盛集团的盛公子给包下来了。与他一同来的,还有他的三个朋友和堂弟。他们叫了四个陪酒姑娘,五个人,四个姑娘,以盛公子的大手笔,岂不是很奇怪?”
这时候队里另一位同事说:“方然,你还是看得不仔细啊。你看这位堂弟的证词,他说他平时很少来这地方,还是大学生。被自己堂哥拉着过来见识,要给他点姑娘,他没要。几杯酒下去,人都晕乎了,后来都在睡觉,根本就不知道包间内发生了什么。”
方然摇摇头,“这只是他自己的说辞,并没有得到证实。而且他堂哥特地带他来见识,会不给他点姑娘吗?”
“他说了,他还是个大学生。”
“大学生就不可能……”
“好了。”颜白打断了他们的争论,“这个问题之后审讯时可以问问,现在就暂且跳过。”
方然听颜白的,继续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走到了案情分析板前,将这个案子几个相关的人全部写了出来。
“包下包厢的盛威,他的三个朋友王诚,宋刚,铁峰,还有他的堂弟盛武。四个姑娘,凯蒂,安吉拉,美美,以及死去的珠珠。从已有证词中,我认为首先可以排除掉宋刚,安吉拉,铁峰。”
“理由呢?”老刘问。
“那我先说说宋刚,歌厅停电之后,他负责去看情况。旁人也可以证明,在宋刚出包厢后,还听到了珠珠的声音。所以他拥有不在场的证明,是可以排除掉的。”
“再就是安吉拉,她是珠珠的好朋友,停电之后她被什么东西给绊倒了,膝盖也青了一块,证明她没有说谎。而她绊倒后,是铁峰将她扶起来的,这之后他们两人一直在一块。铁峰扶着她,还关心她撞得严不严重。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人要杀人,那对方不可能没察觉。证词也一致,没有冲突的地方,所以我认为这两位也没有嫌疑。”
“那有没有可能是这两人一起下手的?毕竟现在也没证据说凶手只有一个人。”郑航说。
“但其他人也说了安吉拉的确有被绊倒,还听到了她的呼痛声,摸过去扶起她的也确实是铁峰。”
“我认为仅凭这样不能就完全洗清他们的怀疑。”
“我仍然保留我的看法。”方然说。
她的说完了,老刘接着说。
“我认为不只是铁峰和安吉拉的嫌疑不能完全排除,就连宋刚也未必完全没有作案可能。他的确离开了包厢,但谁又敢保证他没有偷偷折返?这些人中就他一个有不在场证明,但证明也是可以制造的。当时因为停电,包厢内一片混乱。谁进去谁出来,大家都不知道。”
“照你这么说,那八个人都有作案可能了?”方然问。
“的确是这样。”
“我认为你故意夸大了极小概率的事件。”
“在办案中,但凡有一丁点可能性,都不能排除。”这就是刑侦人员的严谨性。
老刘接着分析,“在问到这些人中,谁与珠珠有嫌隙,今晚上是否发生了什么不快时,那八个人回答一致,全部说没有。可如果都没有,那珠珠身上那把水果刀到底怎么来的?是谁在说谎?又为什么要说谎?”
郑航这个时候又说话了,“会不会是盛威做的?他们家那么有钱,闹出事后收买了所有人,让他们别把事情说出去。我甚至怀疑停电都是他们自己干的,故意演出这一出,为的就是不让我们找出真相。他们也把事情推得干干净净,反正疑罪从无,只要他们都不招认,又不知道真凶是谁的情况下,只能将他们都放了。”
郑航以前看推理小说的时候,就看到过类似的操作,越想越觉得有可能。
“这只是你的揣测,没有任何根据。”老刘提醒他。
这也是新人常犯的毛病,他们总是会用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来生搬硬套,想当然地认为事情是什么样子的。
作为一个刑侦人员,最重要的就是证据。就连平时的推理,也要基于有事实佐证的情况下。
如果违背了这一点,由着自己开脑洞,那是很容易被带入误区的,也容易冤枉好人、放过真凶。
“其他人还有补充的吗?”颜白又问。
秦适刚才没有参与讨论,但一直在草纸上厘清各人物关系,还有目前掌握的有价值的证词。
“颜队,我有一个看法,我认为这八个人的证词全部都不能信。”
其他人都很惊讶,室内也安静下来了。
颜白却翘起了嘴角,“为什么会这样认为?”
“他们给的信息太少,而且都是一些看似有用其实深思起来不会起到太大作用的东西。”
“秦适,我插一句嘴啊。你要考虑一下当时的情况,停电呢,大家都在想着电赶快来,根本就顾不上别人在干什么。你一句我一句,可能连当时自己说了什么话都忘了,怎么跟我们说?”
一位姓王的刑侦人员说道。
“说对了!”秦适忽然道,“你一句我一句,就是这个。停电会让人感到不安,这个时候大多人都会通过与身旁人说话来缓解这种不安,甚至几个人还会凑到一块去,这是人下意识的反应。就算他们哪一个不记得说了些什么,也不会所有人都不记得。那么他们为什么对于这一块都很少提及,一带而过?会不会是怕多说多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