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怀治乃宇文盛的继任,也是继任灵州都督一职杨怀义的兄长,他固然为太后亲信,但与铁勒大亲王之间却有仇隙——当年豫章郡主在大明宫内遇害,被韦太后推出顶罪的凶手可是豫王世子妃杨氏,正是杨怀义的嫡女。
虽说豫章郡主之父拔野叔华已然在突厥兵犯甘州之前遇刺身亡,但如今这位铁勒大亲王拔野季布却乃豫章的嫡亲叔父,而杨氏尽管已被处死,拔野季布却并不认为侄女在天之灵能够得以瞑目,铁勒贵族自恃高人一等,恨不能让杨氏满门为侄女偿命,但突厥大亲王却一直不容他轻举妄动,直至韦太后铲除蜀王珅,威逼天子退政,又移居华清宫避开长安城的严寒,突厥大亲王才终于不再约束拔野季布,告诉他报仇血恨的时机已到。
并为季布出谋划策,让他在吐蕃大亲王哈吉勒举办的酒宴上,公然以辱骂作为挑衅。
杨家本为世族,虽然门楣相比京兆十望尚有不及,在大周却也极受尊重,更不说杨怀治兄弟几人都是韦太后的亲信,杨怀义如今镇守灵州,杨怀治高居京兆尹一职,权望可谓炙手可热,杨怀治虽知韦太后重视与突厥休战议和,但对突厥可汉阿史那奇桑的出尔反尔却一直耿耿于怀,更不说三大亲王中,铁勒王拔野季布最是无足轻重,杨怀治被当众辱骂,如何能忍,先是在言辞上还以厉害,到后来竟与拔野季布大打出手,结果是季布被一拳揍出了鼻血,杨怀治胸口肋骨也隐隐生疼。
而吐蕃亲王哈吉勒作为宴主,当然要居中劝和,暂时终止了这一场争端,不过当然还是更加倾向季布,如今共治议和,突厥让利吐蕃却丝毫无损,吐蕃赞普索朗平措十分满意阿史那奇桑的作为,而韦太后名义上虽说是“受降”,实际上却妥协忍辱,这让索朗平措笃信曾经强盛的周国已然走到了穷途末路,并无意终止与突厥之间的同盟,哈吉勒领会伯父的授意,自然不会对周国示好敬重。
于是当众指责杨怀治跋扈无礼,将其逐出宴厅。
杨怀治固然深受奇耻大辱,却也没有其余办法挽回颜面,只不过离开时在大亲王府门前丢下了几句愤愤不平之辞,这话却被传进了哈吉勒、季布的耳中。
季布立时担保,要为铁勒、吐蕃二国讨回颜面,责斥周廷官员的猖狂无礼。
杨怀治根本没想到季布会率兵攻打京兆府衙,他当时正在奋笔疾书,意欲弹劾拔野季布的嚣张跋扈,屡屡损毁大周国威,恳求太后加以训斥,勒令铁勒处罚作为使臣却有意损毁共治议和的季布,只听书房之外杀声四起,杨怀治出外察看,尚未回过神来,已经成了铁勒亲卫的刀下亡魂。
京兆尹竟然被铁勒人杀害在官衙,杨怀治的下属哪里能忍,调集巡卫意欲捕拿凶犯,而“大仇得报”的季布甚至又再返回哈吉勒的宴厅——这时酒宴尚未结束。
于是京都巡卫便直接与三大亲王府发生冲突,但他们根本不是蛮夷兵勇的对手,巡卫死伤多达百人,镇留京城的禁军因未得统将姚潜授令,不敢与异族王发生冲突,但突厥大亲王已经被“激怒”了,他告诫哈吉勒:“杨怀治乃杨怀义兄长,杨怀义此时镇守灵州,倘若听闻杨怀治被我等处死,必定会为兄长报仇,就算不敢私自出兵,也必然会游说太后罢止议和,杀害我等三人,故,咱们应当先下手为强,干脆一把火烧了兴庆宫、芙蓉园,韦太后镇怒之下,才会处治杨氏一门。”
哈吉勒是上回大亲王遇刺事件中唯一的幸存者,心知肚明韦太后尽管懦弱,大周官员却有许多对议和心存质疑, 故而竟然也赞成以焚毁宫苑的手段震慑韦太后必须严惩杨氏一族。
这场大火数日不熄,万千百姓似乎也终于明白了这些猖狂的夷族根本没有议和的诚意,一度主和的士子哑口无言,他们聚集在曲江池畔,匍匐在断壁残垣的芙蓉园外泣不成声,大周建国以来,年年春闱之后,进士们白袍花冠聚饮芙蓉园的喜荣耀将不复存在了,他们也终于意识到过往的繁荣与富强已然付之一炬,亡国之祸迫在眉睫,这不是一姓取代另一姓,仅仅只是贺姓之治易主,这是华夏文明的劫难,是民族的覆灭,是炎黄子孙必须被蛮夷奴役,再无尊严。
华清宫的平静也被彻底打破,韦太后勃然大怒,她的愤怒源于不久前才祭祀大宴,在那里诏告天下“复兴盛世”的明堂,毁于这场大火,她愤怒的是突厥三国对于她至高无上的权威嚣张的挑衅,她也终于意识到荡平内乱不足以震服蛮狄,那些言而无信的狂徒不是“仁德教义”能够感化,必须予以重击!
韦太后忍无可忍,这回不需王淮准等重臣谏议,她宣布开战,着姚潜立即回京,逮拿三大亲王当众处死。
然而已经晚了一步。
突厥大亲王煽动铁勒、吐蕃两位同盟放火之后,已然想到他们也有可能“弄巧成拙”,在当晚便已经率部撤离长安,留守甘州的边军没有得到朝廷的诏令,部将不敢轻举妄动阻止三大亲王出城毁损所谓共治议和,他们想到被逼自刎的齐俊,这位可是在衡州内乱、安北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的衡阳侯,然而却死于违令,死于所谓的议和,他们为齐俊的遭遇悲愤不已的同时,心领神会韦太后丧权辱国的“决心”,谁敢毁损“和平”?谁敢违令不遵?
他们眼睁睁地看着三大亲王离城出境,直到数日之后收到诏令,才明白自己放走了人犯。
而三大亲王之中,只有突厥王明白,韦太后不会再忍让,他的任务,正是要逼迫韦太后率先撕毁协约,宣告开战!
这样一来,铁勒及吐蕃便没有犹豫的余地了,必须也只能与突厥团结一致,对抗愤怒的周国,直至突破甘州,夺占长安。
而在此之前,谢莹早已为阿史那奇桑出谋划策,再度遣使向天竺、大食,将韦太后曾经写给她那封议书公示——周廷原本提议天竺、大食必须给付赔款,然而仗义的突厥可汉严辞拒绝了损害盟友利益,韦太后因此心怀不满,共治议和万无可能长久,突厥若然战败,天竺、大食势必会直面周国的怒火,只有突厥占领长安一统江山,天竺、大食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
一番巧言游说,天竺、大食答应增兵支援。
滑稽荒唐的共治议和彻底落下帷幕,韦太后以丧权辱国换来的和平,尚且不足一年。
而在此一年间,阿史那奇桑修复了与同盟国之间的关系,也平息了突厥国内对于主战的质疑,甚至得到了更加强大的支援。反观大周,损失的是怀恩王十万旧部勇锐之师,骁勇善战熟谙安北地势的大将衡阳侯,甚至连为姚潜出谋划策稳守甘州不失的奇能智士也因为贺珅同党被处死,大周军心涣散,悲愤与绝望的情绪彻底摧毁了军士们的意志,保家卫国马革裹尸已经不再成为他们的荣光,他们对韦太后的朝廷充满了质疑,他们不知道为这样的君国出生入死,换来的会不会是屈辱。
这样的军队,能否战胜卷土重来锐不可当的百万夷狄?
而已经准备好与韦太后翻脸的十一娘,当知闻被后世史称“火烧兴庆宫”的事件后,明白已向突厥五部宣战的韦太后,大约暂时不能分心对付晋王系了,她并没有感觉如释重负。
十一娘书告贺湛:是时候抽身权术了。
共治元年岁末,十一娘收到贺湛的回书,主要提起一人,正是渐入之父萧行辄。
当年萧行辄意欲攀附毛维,逼迫渐入娶毛氏女为妻,渐入离家而走,这婚事虽然不了了之,但萧行辄的投效却让韦太后格外惊喜,是以萧行辄一度官拜吏部尚书,后来又擢升为左仆射,再后来尽管毛维暗通贺珅之事暴露,然而萧行辄并没有攀附成功,在此事件上,并没有受到牵连。
但萧行辄虽说期望仕进,实则与父亲萧怀望却甚反感韦后弄权,他们是正统派。
贺洱正式亲政那回,因主要是杜渐宏在前冲锋陷阵,萧行辄尚能隐忍,故而没有暴露实为正统派的立场,但在共治议和、贺珝党除两件政事上,他并不赞同韦太后的主张,终于当太后决定处死衡阳侯齐俊时,萧行辄忍无可忍,在朝堂之上与太后据理力争,甚至不惜以挂冠要胁,韦太后明白过来自己一直被京兆萧愚弄,勃然大怒,将萧行辄斥为齐俊同党,罢其职官,交大理寺审决。
萧行辄入狱,一度生死攸关。
王相国在向晋王夫妇示诚后,决定由他营救萧行辄。
所以大理寺卿虽然想以“逆臣同党”的罪名将萧行辄处死,却因王相国等重臣的阻挠下,未能如愿。
韦太后当时针对的主要是铲除贺珅,而王淮准等人拒绝贺珅拉拢的行为让她甚为满意,也愿意给予王淮准等中立派几分颜面,表现为宽赦萧行辄。
然而萧行辄当然没法官复原职了,贬黜为良德令,远赴岭南道高州任职。
王相国为他送行时,点到即止曰“令郎现在邙山求教”。
原本心灰意冷的萧行辄顿时醒悟王相国为何愿意营救他个“太后党”。
邙山求教,必然是指凌虚天师,而萧行辄亲友中与凌虚天师有关联者,只有晋王妃。
王相国因此从萧行辄口中,得到了几个人名,那是他任吏部尚书时,暗中提拔的几个正统派。
贺湛将此详细书告十一娘,是问她意向,意欲将此几人,重新安插在什么职位。
十一娘的回信尚未写成,便知闻战报。
姚潜领军,与突厥联军第一次正面交锋,以惨败告终。
虽说豫章郡主之父拔野叔华已然在突厥兵犯甘州之前遇刺身亡,但如今这位铁勒大亲王拔野季布却乃豫章的嫡亲叔父,而杨氏尽管已被处死,拔野季布却并不认为侄女在天之灵能够得以瞑目,铁勒贵族自恃高人一等,恨不能让杨氏满门为侄女偿命,但突厥大亲王却一直不容他轻举妄动,直至韦太后铲除蜀王珅,威逼天子退政,又移居华清宫避开长安城的严寒,突厥大亲王才终于不再约束拔野季布,告诉他报仇血恨的时机已到。
并为季布出谋划策,让他在吐蕃大亲王哈吉勒举办的酒宴上,公然以辱骂作为挑衅。
杨家本为世族,虽然门楣相比京兆十望尚有不及,在大周却也极受尊重,更不说杨怀治兄弟几人都是韦太后的亲信,杨怀义如今镇守灵州,杨怀治高居京兆尹一职,权望可谓炙手可热,杨怀治虽知韦太后重视与突厥休战议和,但对突厥可汉阿史那奇桑的出尔反尔却一直耿耿于怀,更不说三大亲王中,铁勒王拔野季布最是无足轻重,杨怀治被当众辱骂,如何能忍,先是在言辞上还以厉害,到后来竟与拔野季布大打出手,结果是季布被一拳揍出了鼻血,杨怀治胸口肋骨也隐隐生疼。
而吐蕃亲王哈吉勒作为宴主,当然要居中劝和,暂时终止了这一场争端,不过当然还是更加倾向季布,如今共治议和,突厥让利吐蕃却丝毫无损,吐蕃赞普索朗平措十分满意阿史那奇桑的作为,而韦太后名义上虽说是“受降”,实际上却妥协忍辱,这让索朗平措笃信曾经强盛的周国已然走到了穷途末路,并无意终止与突厥之间的同盟,哈吉勒领会伯父的授意,自然不会对周国示好敬重。
于是当众指责杨怀治跋扈无礼,将其逐出宴厅。
杨怀治固然深受奇耻大辱,却也没有其余办法挽回颜面,只不过离开时在大亲王府门前丢下了几句愤愤不平之辞,这话却被传进了哈吉勒、季布的耳中。
季布立时担保,要为铁勒、吐蕃二国讨回颜面,责斥周廷官员的猖狂无礼。
杨怀治根本没想到季布会率兵攻打京兆府衙,他当时正在奋笔疾书,意欲弹劾拔野季布的嚣张跋扈,屡屡损毁大周国威,恳求太后加以训斥,勒令铁勒处罚作为使臣却有意损毁共治议和的季布,只听书房之外杀声四起,杨怀治出外察看,尚未回过神来,已经成了铁勒亲卫的刀下亡魂。
京兆尹竟然被铁勒人杀害在官衙,杨怀治的下属哪里能忍,调集巡卫意欲捕拿凶犯,而“大仇得报”的季布甚至又再返回哈吉勒的宴厅——这时酒宴尚未结束。
于是京都巡卫便直接与三大亲王府发生冲突,但他们根本不是蛮夷兵勇的对手,巡卫死伤多达百人,镇留京城的禁军因未得统将姚潜授令,不敢与异族王发生冲突,但突厥大亲王已经被“激怒”了,他告诫哈吉勒:“杨怀治乃杨怀义兄长,杨怀义此时镇守灵州,倘若听闻杨怀治被我等处死,必定会为兄长报仇,就算不敢私自出兵,也必然会游说太后罢止议和,杀害我等三人,故,咱们应当先下手为强,干脆一把火烧了兴庆宫、芙蓉园,韦太后镇怒之下,才会处治杨氏一门。”
哈吉勒是上回大亲王遇刺事件中唯一的幸存者,心知肚明韦太后尽管懦弱,大周官员却有许多对议和心存质疑, 故而竟然也赞成以焚毁宫苑的手段震慑韦太后必须严惩杨氏一族。
这场大火数日不熄,万千百姓似乎也终于明白了这些猖狂的夷族根本没有议和的诚意,一度主和的士子哑口无言,他们聚集在曲江池畔,匍匐在断壁残垣的芙蓉园外泣不成声,大周建国以来,年年春闱之后,进士们白袍花冠聚饮芙蓉园的喜荣耀将不复存在了,他们也终于意识到过往的繁荣与富强已然付之一炬,亡国之祸迫在眉睫,这不是一姓取代另一姓,仅仅只是贺姓之治易主,这是华夏文明的劫难,是民族的覆灭,是炎黄子孙必须被蛮夷奴役,再无尊严。
华清宫的平静也被彻底打破,韦太后勃然大怒,她的愤怒源于不久前才祭祀大宴,在那里诏告天下“复兴盛世”的明堂,毁于这场大火,她愤怒的是突厥三国对于她至高无上的权威嚣张的挑衅,她也终于意识到荡平内乱不足以震服蛮狄,那些言而无信的狂徒不是“仁德教义”能够感化,必须予以重击!
韦太后忍无可忍,这回不需王淮准等重臣谏议,她宣布开战,着姚潜立即回京,逮拿三大亲王当众处死。
然而已经晚了一步。
突厥大亲王煽动铁勒、吐蕃两位同盟放火之后,已然想到他们也有可能“弄巧成拙”,在当晚便已经率部撤离长安,留守甘州的边军没有得到朝廷的诏令,部将不敢轻举妄动阻止三大亲王出城毁损所谓共治议和,他们想到被逼自刎的齐俊,这位可是在衡州内乱、安北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的衡阳侯,然而却死于违令,死于所谓的议和,他们为齐俊的遭遇悲愤不已的同时,心领神会韦太后丧权辱国的“决心”,谁敢毁损“和平”?谁敢违令不遵?
他们眼睁睁地看着三大亲王离城出境,直到数日之后收到诏令,才明白自己放走了人犯。
而三大亲王之中,只有突厥王明白,韦太后不会再忍让,他的任务,正是要逼迫韦太后率先撕毁协约,宣告开战!
这样一来,铁勒及吐蕃便没有犹豫的余地了,必须也只能与突厥团结一致,对抗愤怒的周国,直至突破甘州,夺占长安。
而在此之前,谢莹早已为阿史那奇桑出谋划策,再度遣使向天竺、大食,将韦太后曾经写给她那封议书公示——周廷原本提议天竺、大食必须给付赔款,然而仗义的突厥可汉严辞拒绝了损害盟友利益,韦太后因此心怀不满,共治议和万无可能长久,突厥若然战败,天竺、大食势必会直面周国的怒火,只有突厥占领长安一统江山,天竺、大食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
一番巧言游说,天竺、大食答应增兵支援。
滑稽荒唐的共治议和彻底落下帷幕,韦太后以丧权辱国换来的和平,尚且不足一年。
而在此一年间,阿史那奇桑修复了与同盟国之间的关系,也平息了突厥国内对于主战的质疑,甚至得到了更加强大的支援。反观大周,损失的是怀恩王十万旧部勇锐之师,骁勇善战熟谙安北地势的大将衡阳侯,甚至连为姚潜出谋划策稳守甘州不失的奇能智士也因为贺珅同党被处死,大周军心涣散,悲愤与绝望的情绪彻底摧毁了军士们的意志,保家卫国马革裹尸已经不再成为他们的荣光,他们对韦太后的朝廷充满了质疑,他们不知道为这样的君国出生入死,换来的会不会是屈辱。
这样的军队,能否战胜卷土重来锐不可当的百万夷狄?
而已经准备好与韦太后翻脸的十一娘,当知闻被后世史称“火烧兴庆宫”的事件后,明白已向突厥五部宣战的韦太后,大约暂时不能分心对付晋王系了,她并没有感觉如释重负。
十一娘书告贺湛:是时候抽身权术了。
共治元年岁末,十一娘收到贺湛的回书,主要提起一人,正是渐入之父萧行辄。
当年萧行辄意欲攀附毛维,逼迫渐入娶毛氏女为妻,渐入离家而走,这婚事虽然不了了之,但萧行辄的投效却让韦太后格外惊喜,是以萧行辄一度官拜吏部尚书,后来又擢升为左仆射,再后来尽管毛维暗通贺珅之事暴露,然而萧行辄并没有攀附成功,在此事件上,并没有受到牵连。
但萧行辄虽说期望仕进,实则与父亲萧怀望却甚反感韦后弄权,他们是正统派。
贺洱正式亲政那回,因主要是杜渐宏在前冲锋陷阵,萧行辄尚能隐忍,故而没有暴露实为正统派的立场,但在共治议和、贺珝党除两件政事上,他并不赞同韦太后的主张,终于当太后决定处死衡阳侯齐俊时,萧行辄忍无可忍,在朝堂之上与太后据理力争,甚至不惜以挂冠要胁,韦太后明白过来自己一直被京兆萧愚弄,勃然大怒,将萧行辄斥为齐俊同党,罢其职官,交大理寺审决。
萧行辄入狱,一度生死攸关。
王相国在向晋王夫妇示诚后,决定由他营救萧行辄。
所以大理寺卿虽然想以“逆臣同党”的罪名将萧行辄处死,却因王相国等重臣的阻挠下,未能如愿。
韦太后当时针对的主要是铲除贺珅,而王淮准等人拒绝贺珅拉拢的行为让她甚为满意,也愿意给予王淮准等中立派几分颜面,表现为宽赦萧行辄。
然而萧行辄当然没法官复原职了,贬黜为良德令,远赴岭南道高州任职。
王相国为他送行时,点到即止曰“令郎现在邙山求教”。
原本心灰意冷的萧行辄顿时醒悟王相国为何愿意营救他个“太后党”。
邙山求教,必然是指凌虚天师,而萧行辄亲友中与凌虚天师有关联者,只有晋王妃。
王相国因此从萧行辄口中,得到了几个人名,那是他任吏部尚书时,暗中提拔的几个正统派。
贺湛将此详细书告十一娘,是问她意向,意欲将此几人,重新安插在什么职位。
十一娘的回信尚未写成,便知闻战报。
姚潜领军,与突厥联军第一次正面交锋,以惨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