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灏道:“党项移民的材料简单,无论有的还是没有的,想要什么材料都能拿到,就是三部土司头人的材料难一点,需要等三部下山之后才能着手。”
赵然点头道:“我有个想法,作为宗圣馆道门行走,我想要了解世情民风,故此委托白马院出一份期刊……”
“期刊?”
“嗯,就是定期的邸报,除了公布白马院的政令外,平常也可以登载一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案子、传说话本、历史故事、道教经义、异闻奇趣等等。”
袁灏迟疑道:“可是……红原识字的人不多,也没有缙绅世家,去年四川乡试,整个松藩,连一个中举的都没有,就怕出来以后没人看。方丈也知道的,咱们道院每有政令发布,都是张贴于门口的白墙上,由典造院道士当场解说。”
赵然道:“所以这本期刊要用白话文来写,不需要多深的学问,只需念过《千字文》、《三字经》的,就能读懂。再者,这也是培育我红原读书人的一个推动。除了面向松藩发行,还可以向全省发行嘛,全省不够,咱们甚至能发到兴庆去,据我所知,西夏人还是很爱看闲书的。”
“卖到西夏?”
“对,在传奇故事中宣扬我大明中原的繁荣和富庶!”
袁灏当即眼睛一亮:“宣扬我道门的经义和思想!”
赵然连忙摇头:“这个不能着慌,若是太急切了,会被禁的,慢慢来就是。”
袁灏点头,继而又琢磨道:“唯恐财力不够、人力不够……”
“这个你放心,这本期刊的编纂,就挂在号房,号房现在没几个人,编辑部给五个火工居士编制,编制由我来想办法。回头我就去天鹤宫要编制,咱们红原编制太少了,白马院可是道院和官衙合一,编制却和小河县龟寿院一样,足足少了一个县衙的人,这像话吗?今年非得扩充一下不可!”
袁灏大喜:“全仰着方丈了!方丈全力解决这些大事,小事交给我来办就是了。对了,这本期刊应该叫什么名头,还请方丈赐下。”
“就叫《君山笔记—世俗版》。”
将袁灏送出书房,赵然在一堆黑材料中挑挑拣拣,最后敲定了一篇嘉靖十九年五月的夏军军议记录,说的是镇守葫芦隘的夏军商议军粮晚到的补偿措施。
主持军议的葫芦隘主将、东南监军司都巡检使李光宪非常苦恼,白马山大营摧粮甚急,可关隘中存粮不够,本该七天前便送到的军粮却迟迟未到,如何应对,是摆在李光宪面前的一个大难题。
军议的结果,就是派遣一百名军士,除去军服铠甲,冒充盗匪,前往齐穷寨抢粮。
赵然听说,李光宪在葫芦隘被攻破的时候,成功转进脱身,如今依旧在重建的东南监军司中任职。此君姓李,是拓跋家的人,但很显然并没有打入王族的内部核心圈,否则不会只是个都司。
他当年对赵然这位成东家非常客气,赵然过关回明的时候,也殷勤相待,陪了许多笑脸,赵然对他印象还算不错。但事到如今,赵然也只能默默向这位老兄道歉了。
赵然从西夏回来的时候,曾经将柔安郡主这一后党派系向他索要白马山大战内部材料的事情报告了东方礼,此刻真开始实施,自然还要再告知一遍,凡事多请示多汇报,这肯定是没有错的。
东方礼看完他准备发过去的材料后回复:“可发。”并询问赵然,今后是否成为常态,还有多少材料要发过去。在得了赵然的答复之后,东方礼要求他,每次发材料之前,都要让自己过目。赵然对此自是毫无疑义。
将这份记载整理好后,赵然以飞符发给白庚,向白庚叮嘱:“将文字卖给金波会所成东家,让他们拿两百个汉人奴隶民来换。”
白庚很快回复:“卫使,这么干不好吧?贩卖消息,这可是大罪。”
赵然回复:“放心吧,我还能害了你?”
赵然不知道,在西夏一共有多少汉人奴隶,但他预估中,单是白马山大战,西夏人所俘获的汉民、战俘等等,就不下十万。明军取得白马山大捷之后,曾与西夏进行过一次大规模换俘,单是那一次换俘,就换回了近万明军,明人在西夏中的数量之多,由此可见一斑。
到了八月底的时候,西线和北线都已经完成了竣工,红原通往月亮渡和切瓦河谷的通道打通,运送物资的大车可以高效的往来两地了。
无论在哪里,秋收都是最重要的事务,随着秋收的即将来临,西线和北线工程又已经完工,征募来的百姓被白马院遣散,各自赶回田间地头,照看着几乎快要熟透的庄稼。
赵然来到红原,同样将以前在谷阳县有声有色的农村互助合作小组带了过来,每一甲结成一个互助小组,确保在农忙时能够集中力量劳作。去年这一措施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保证了秋收的顺利完成,所以今年的秋收,农户们都极有信心。
南线工程因为较长,赵然又刻意没有动用过多的妖修,所以至今只完成了五分之一,可却同样面临着劳动力要被抽调去收割庄稼的问题。
以筇河部为主的三部大小头人们,纷纷来到海子山下的小街,和保忠商谈这些壮劳力的事情,他们一方面想把部民们调回山里收割庄稼,一方面又想保住秋收之后继续输出劳力的员额,和保忠进行了一番激烈的讨价还价。
白马院早就在这几个月的接触中摸清了三部现存的体制,对于大部分底层的部民来说,他们虽然通过反正逃脱了给党项人为奴的命运,但实际上生活方式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善,依旧在给头人们为奴。
因此,在接到保忠的禀告之后,袁灏和雷善都敏锐的感觉到这或许是一个机会,联袂来见赵然。
他们设想了一个简单的办法,打算试一试这几个月的努力有没有起到成效。
雷善道:“反正这些部民回去以后,收割的庄稼也不是自己的,或许只要我们提高工钱,能够吸引到其中的一些人留下来,如此一来,或许裂痕就产生了。”
袁灏冷笑:“不是或许,而是早就产生了。西线和北线的民夫每天能到手十文,他们只能拿到一半,刚开始还没有不满,毕竟能够拿到就好,但连续两个多月下来,许多人都有了怨言。小街上的酒楼里,喝多了咒骂自家头人的部民比比皆是,那里天天都有人在骂娘,头人们一点活都不干,就能从每个人头上刮走十二文,谁心里都不舒服。”
雷善叹道:“他们以前给党项人干活,后来又给自家头人干活,哪里有报酬可言,那时候没听他们抱怨,如今有了报酬,能给自己家里添置物件了,反而开始抱怨了,人心呐……”
赵然点头道:“我有个想法,作为宗圣馆道门行走,我想要了解世情民风,故此委托白马院出一份期刊……”
“期刊?”
“嗯,就是定期的邸报,除了公布白马院的政令外,平常也可以登载一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案子、传说话本、历史故事、道教经义、异闻奇趣等等。”
袁灏迟疑道:“可是……红原识字的人不多,也没有缙绅世家,去年四川乡试,整个松藩,连一个中举的都没有,就怕出来以后没人看。方丈也知道的,咱们道院每有政令发布,都是张贴于门口的白墙上,由典造院道士当场解说。”
赵然道:“所以这本期刊要用白话文来写,不需要多深的学问,只需念过《千字文》、《三字经》的,就能读懂。再者,这也是培育我红原读书人的一个推动。除了面向松藩发行,还可以向全省发行嘛,全省不够,咱们甚至能发到兴庆去,据我所知,西夏人还是很爱看闲书的。”
“卖到西夏?”
“对,在传奇故事中宣扬我大明中原的繁荣和富庶!”
袁灏当即眼睛一亮:“宣扬我道门的经义和思想!”
赵然连忙摇头:“这个不能着慌,若是太急切了,会被禁的,慢慢来就是。”
袁灏点头,继而又琢磨道:“唯恐财力不够、人力不够……”
“这个你放心,这本期刊的编纂,就挂在号房,号房现在没几个人,编辑部给五个火工居士编制,编制由我来想办法。回头我就去天鹤宫要编制,咱们红原编制太少了,白马院可是道院和官衙合一,编制却和小河县龟寿院一样,足足少了一个县衙的人,这像话吗?今年非得扩充一下不可!”
袁灏大喜:“全仰着方丈了!方丈全力解决这些大事,小事交给我来办就是了。对了,这本期刊应该叫什么名头,还请方丈赐下。”
“就叫《君山笔记—世俗版》。”
将袁灏送出书房,赵然在一堆黑材料中挑挑拣拣,最后敲定了一篇嘉靖十九年五月的夏军军议记录,说的是镇守葫芦隘的夏军商议军粮晚到的补偿措施。
主持军议的葫芦隘主将、东南监军司都巡检使李光宪非常苦恼,白马山大营摧粮甚急,可关隘中存粮不够,本该七天前便送到的军粮却迟迟未到,如何应对,是摆在李光宪面前的一个大难题。
军议的结果,就是派遣一百名军士,除去军服铠甲,冒充盗匪,前往齐穷寨抢粮。
赵然听说,李光宪在葫芦隘被攻破的时候,成功转进脱身,如今依旧在重建的东南监军司中任职。此君姓李,是拓跋家的人,但很显然并没有打入王族的内部核心圈,否则不会只是个都司。
他当年对赵然这位成东家非常客气,赵然过关回明的时候,也殷勤相待,陪了许多笑脸,赵然对他印象还算不错。但事到如今,赵然也只能默默向这位老兄道歉了。
赵然从西夏回来的时候,曾经将柔安郡主这一后党派系向他索要白马山大战内部材料的事情报告了东方礼,此刻真开始实施,自然还要再告知一遍,凡事多请示多汇报,这肯定是没有错的。
东方礼看完他准备发过去的材料后回复:“可发。”并询问赵然,今后是否成为常态,还有多少材料要发过去。在得了赵然的答复之后,东方礼要求他,每次发材料之前,都要让自己过目。赵然对此自是毫无疑义。
将这份记载整理好后,赵然以飞符发给白庚,向白庚叮嘱:“将文字卖给金波会所成东家,让他们拿两百个汉人奴隶民来换。”
白庚很快回复:“卫使,这么干不好吧?贩卖消息,这可是大罪。”
赵然回复:“放心吧,我还能害了你?”
赵然不知道,在西夏一共有多少汉人奴隶,但他预估中,单是白马山大战,西夏人所俘获的汉民、战俘等等,就不下十万。明军取得白马山大捷之后,曾与西夏进行过一次大规模换俘,单是那一次换俘,就换回了近万明军,明人在西夏中的数量之多,由此可见一斑。
到了八月底的时候,西线和北线都已经完成了竣工,红原通往月亮渡和切瓦河谷的通道打通,运送物资的大车可以高效的往来两地了。
无论在哪里,秋收都是最重要的事务,随着秋收的即将来临,西线和北线工程又已经完工,征募来的百姓被白马院遣散,各自赶回田间地头,照看着几乎快要熟透的庄稼。
赵然来到红原,同样将以前在谷阳县有声有色的农村互助合作小组带了过来,每一甲结成一个互助小组,确保在农忙时能够集中力量劳作。去年这一措施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保证了秋收的顺利完成,所以今年的秋收,农户们都极有信心。
南线工程因为较长,赵然又刻意没有动用过多的妖修,所以至今只完成了五分之一,可却同样面临着劳动力要被抽调去收割庄稼的问题。
以筇河部为主的三部大小头人们,纷纷来到海子山下的小街,和保忠商谈这些壮劳力的事情,他们一方面想把部民们调回山里收割庄稼,一方面又想保住秋收之后继续输出劳力的员额,和保忠进行了一番激烈的讨价还价。
白马院早就在这几个月的接触中摸清了三部现存的体制,对于大部分底层的部民来说,他们虽然通过反正逃脱了给党项人为奴的命运,但实际上生活方式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善,依旧在给头人们为奴。
因此,在接到保忠的禀告之后,袁灏和雷善都敏锐的感觉到这或许是一个机会,联袂来见赵然。
他们设想了一个简单的办法,打算试一试这几个月的努力有没有起到成效。
雷善道:“反正这些部民回去以后,收割的庄稼也不是自己的,或许只要我们提高工钱,能够吸引到其中的一些人留下来,如此一来,或许裂痕就产生了。”
袁灏冷笑:“不是或许,而是早就产生了。西线和北线的民夫每天能到手十文,他们只能拿到一半,刚开始还没有不满,毕竟能够拿到就好,但连续两个多月下来,许多人都有了怨言。小街上的酒楼里,喝多了咒骂自家头人的部民比比皆是,那里天天都有人在骂娘,头人们一点活都不干,就能从每个人头上刮走十二文,谁心里都不舒服。”
雷善叹道:“他们以前给党项人干活,后来又给自家头人干活,哪里有报酬可言,那时候没听他们抱怨,如今有了报酬,能给自己家里添置物件了,反而开始抱怨了,人心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