仆童又添满了茶,众人一番寒暄,从交谈中,刘征觉得徐英确实是个比较有见识的人,于是便问道:“徐君以为,我大汉今日纷乱时局,根源何处?”
“源在困民!”徐英毫不犹豫的说了出来。
“此言何解?”刘征颇感惊讶的问道。
徐英于是将自己所思考的近世得失侃侃说了出来:“国之根本,首在农桑。羌胡之乱,延续百年,朝廷府库殆尽,以至敛财于民,民不堪负,政由此失。失政则乱,乱则刀兵起。刀兵四起,百姓由是更不聊生,田地荒芜,十室九空,天下由此亏空。”
徐英的这番话点出的问题是人民困苦不堪,但是并没有将问题引向朝政的腐败。其实徐英自然也知道根源在人,但当着汉王的面,指责历代先王,这显然是应该避讳的。刘征当然能听出弦外之音,不过这也不是需要纠结的地方。
从徐英的话中听来,其必有相应的对策。既然他说出的问题是“困民”,那么其对策必然是“富民”、“安民”,而这正是刘征目前所急需的。
看来是问对了!
听了徐英的话,刘征不停的点头称是。
当徐英说完,刘征于是追问道:“徐君言之成理,既如此,徐君可有治民良方?”
徐英看着刘征诚恳的眼神,当下也没有丝毫保留,于是说道:“英以为,治国首在农桑,薄赋敛,减耗费,开源节流。民富则兵强,兵强则廓清天下,还以太平。近年来,英苦思治民之策,所得四田之法,请献于汉王!”
终于说道了实际处,刘征更加来了精神,沮授、徐庶、张既三人 亦是翘首以盼。
“敢闻徐君良策!何谓四田之法?”刘征拱手道。
四田法是徐英结合近世以来朝政问题所得出的办法,在徐英看来,所谓“国力”,其实便是“民力和物力”。大汉自桓灵以来,国力衰微,以至于羌胡不能制,民变不能平。
所以要增强国力,首在富民,而富民则无非是从农桑出着手。
“所谓四田之法,乃屯田、营田、职田、学田。屯田养军需;营田安流民;职田省府库;学田兴教育。军需足,则无敛于民;流民安,则祸乱不生;府库省,则国用日盈;教育兴,则民知廉耻,国有才用!”
徐英的话令刘征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刘征心中当然有许多的治国韬略,但徐英在治民农桑这一块却是形成了一套更为清晰的理论。
这四田法看似简单,实际上皆有中的。屯田养军需,对应的是军旅;营田安流民,对应的是百姓;职田省府库,对应的是官吏;而学田兴教育,对应的则是士人。
四田之法,分别对应支撑“军”、“民”、“吏”和“士”,这就已经很完备了!从人的划分来将,军、民、吏、士几乎将天下人都囊括其中。
能够单单从土地政策一点上,应对到天下所有人,可见这徐英确确实实有很深远的见识。
刘征不是全才,虽然兼有现代人的许多知识,但实际上并不系统。当初在汉中定下的诸多新策,虽然也却是有些效果,但毕竟不成体系。
术业有专攻,穿越未必金手指。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比同时代最聪明的人更聪明,这句话看似有逻辑矛盾,但实际上即便是这个时代最聪明的人肯定也有比不上别人之处。
这十余年来,刘征如果不是勤学善思,恐怕也不可能达到现在这样的高度。若说第一次入长安,是借由了先知的优势,那经历了痛入骨髓的挫败之后,再一次的进入了长安,则是凭借刘征智慧见识。
历史就像是一潭平静的水,站在岸上的人看到的永远都是那个一成不变的样子。但是当你伸手,水还是这潭水,但泛起的波纹却告诉我们,细节处已经大不一样了。
刘征不可能凭借自己一双手就打下整个天下,如此,向徐英这等能够献计献策的人才就变得至关重要了!
刘征听的入迷,可以看得出来的兴奋,紧接着向徐英询问四田法的详细情况。
所谓屯田,既是利用戍卒军队或农民垦殖荒地,用此措施取得军饷和税粮。
这并非是徐英首创,自秦已有之,后来汉武帝也颁行过,不过只限于军屯。
“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此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徒适戍以充之。”这便是军屯之始。
后来汉武“初通西域,置校尉,屯田渠犁”,这些屯田一般都是在边陲地区进行,目的是为了支撑边塞旷日持久的战争。至于中原地区,却是没有屯田之事。
秦朝或者汉武时代,都不具备在中原军屯的条件。
想要在国家腹地进行军屯,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其一是有足够的闲置土地来源。如果不是乱世,哪里有那么多的空闲土地呢?而现在恰恰已经满足了这个条件。天下纷乱,田地荒芜,民不复农桑,正好在荒芜土地上开军屯之法。
其二则是可以预见的旷日持久的战争,以及遭受大损的国力。比如秦末战乱,不过短短数年,屯田于不屯田并见不出什么优劣势。至如新莽之时,一者时间短,二者也不似现在这样经历了桓灵二弟数十年的衰败。
屯田或许许多人都了解,但其它三田法恐怕就鲜为人知了。
徐英提出的营田,乃是将荒芜的土地收归官府所有,除却屯田所需之外,其余募人耕种,量收租利。这样便可以将各地流民都安置下来,而且可以有效的防范地主豪强趁机兼并土地。
流民们种官府的地,收取地租,总比给地主当佃户要好,而且这对于官府掌握百姓更加有利。
营田所收租税要重于普通自耕农,但肯定也轻于屯田。
所谓职田,顾名思义,便是职官所享有的福利。但职田并非官吏私有,每一任官吏都可以享有这些职田所带来的收益,相当于官府发给的俸禄福利。但是当官吏离任之后,则必须将职田交给继任者。
如此一来,郡县官吏的耗费不必完全仰仗国家府库,算是一种半自给自足的状态。官吏有了稳定的生活保障,国家节省了一定的开支,可以更多的精力放在大处。
对于这个时代来说,这种想法已经很先进了!刘征对此也深以为然。
“源在困民!”徐英毫不犹豫的说了出来。
“此言何解?”刘征颇感惊讶的问道。
徐英于是将自己所思考的近世得失侃侃说了出来:“国之根本,首在农桑。羌胡之乱,延续百年,朝廷府库殆尽,以至敛财于民,民不堪负,政由此失。失政则乱,乱则刀兵起。刀兵四起,百姓由是更不聊生,田地荒芜,十室九空,天下由此亏空。”
徐英的这番话点出的问题是人民困苦不堪,但是并没有将问题引向朝政的腐败。其实徐英自然也知道根源在人,但当着汉王的面,指责历代先王,这显然是应该避讳的。刘征当然能听出弦外之音,不过这也不是需要纠结的地方。
从徐英的话中听来,其必有相应的对策。既然他说出的问题是“困民”,那么其对策必然是“富民”、“安民”,而这正是刘征目前所急需的。
看来是问对了!
听了徐英的话,刘征不停的点头称是。
当徐英说完,刘征于是追问道:“徐君言之成理,既如此,徐君可有治民良方?”
徐英看着刘征诚恳的眼神,当下也没有丝毫保留,于是说道:“英以为,治国首在农桑,薄赋敛,减耗费,开源节流。民富则兵强,兵强则廓清天下,还以太平。近年来,英苦思治民之策,所得四田之法,请献于汉王!”
终于说道了实际处,刘征更加来了精神,沮授、徐庶、张既三人 亦是翘首以盼。
“敢闻徐君良策!何谓四田之法?”刘征拱手道。
四田法是徐英结合近世以来朝政问题所得出的办法,在徐英看来,所谓“国力”,其实便是“民力和物力”。大汉自桓灵以来,国力衰微,以至于羌胡不能制,民变不能平。
所以要增强国力,首在富民,而富民则无非是从农桑出着手。
“所谓四田之法,乃屯田、营田、职田、学田。屯田养军需;营田安流民;职田省府库;学田兴教育。军需足,则无敛于民;流民安,则祸乱不生;府库省,则国用日盈;教育兴,则民知廉耻,国有才用!”
徐英的话令刘征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刘征心中当然有许多的治国韬略,但徐英在治民农桑这一块却是形成了一套更为清晰的理论。
这四田法看似简单,实际上皆有中的。屯田养军需,对应的是军旅;营田安流民,对应的是百姓;职田省府库,对应的是官吏;而学田兴教育,对应的则是士人。
四田之法,分别对应支撑“军”、“民”、“吏”和“士”,这就已经很完备了!从人的划分来将,军、民、吏、士几乎将天下人都囊括其中。
能够单单从土地政策一点上,应对到天下所有人,可见这徐英确确实实有很深远的见识。
刘征不是全才,虽然兼有现代人的许多知识,但实际上并不系统。当初在汉中定下的诸多新策,虽然也却是有些效果,但毕竟不成体系。
术业有专攻,穿越未必金手指。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比同时代最聪明的人更聪明,这句话看似有逻辑矛盾,但实际上即便是这个时代最聪明的人肯定也有比不上别人之处。
这十余年来,刘征如果不是勤学善思,恐怕也不可能达到现在这样的高度。若说第一次入长安,是借由了先知的优势,那经历了痛入骨髓的挫败之后,再一次的进入了长安,则是凭借刘征智慧见识。
历史就像是一潭平静的水,站在岸上的人看到的永远都是那个一成不变的样子。但是当你伸手,水还是这潭水,但泛起的波纹却告诉我们,细节处已经大不一样了。
刘征不可能凭借自己一双手就打下整个天下,如此,向徐英这等能够献计献策的人才就变得至关重要了!
刘征听的入迷,可以看得出来的兴奋,紧接着向徐英询问四田法的详细情况。
所谓屯田,既是利用戍卒军队或农民垦殖荒地,用此措施取得军饷和税粮。
这并非是徐英首创,自秦已有之,后来汉武帝也颁行过,不过只限于军屯。
“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此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徒适戍以充之。”这便是军屯之始。
后来汉武“初通西域,置校尉,屯田渠犁”,这些屯田一般都是在边陲地区进行,目的是为了支撑边塞旷日持久的战争。至于中原地区,却是没有屯田之事。
秦朝或者汉武时代,都不具备在中原军屯的条件。
想要在国家腹地进行军屯,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其一是有足够的闲置土地来源。如果不是乱世,哪里有那么多的空闲土地呢?而现在恰恰已经满足了这个条件。天下纷乱,田地荒芜,民不复农桑,正好在荒芜土地上开军屯之法。
其二则是可以预见的旷日持久的战争,以及遭受大损的国力。比如秦末战乱,不过短短数年,屯田于不屯田并见不出什么优劣势。至如新莽之时,一者时间短,二者也不似现在这样经历了桓灵二弟数十年的衰败。
屯田或许许多人都了解,但其它三田法恐怕就鲜为人知了。
徐英提出的营田,乃是将荒芜的土地收归官府所有,除却屯田所需之外,其余募人耕种,量收租利。这样便可以将各地流民都安置下来,而且可以有效的防范地主豪强趁机兼并土地。
流民们种官府的地,收取地租,总比给地主当佃户要好,而且这对于官府掌握百姓更加有利。
营田所收租税要重于普通自耕农,但肯定也轻于屯田。
所谓职田,顾名思义,便是职官所享有的福利。但职田并非官吏私有,每一任官吏都可以享有这些职田所带来的收益,相当于官府发给的俸禄福利。但是当官吏离任之后,则必须将职田交给继任者。
如此一来,郡县官吏的耗费不必完全仰仗国家府库,算是一种半自给自足的状态。官吏有了稳定的生活保障,国家节省了一定的开支,可以更多的精力放在大处。
对于这个时代来说,这种想法已经很先进了!刘征对此也深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