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查消息可以发到《军报》上去,以后还要明确一个观点:打了败仗未必会被追究,胜了也不一定只有奖励,关键还是要看过程。我们不能只看结果,忽略了过程。古人尚且常言胜败乃兵家常事,难道我连接受这点儿挫折的度量都没有吗?”徐梁道:“所以审查是必须,只有详审细察,才能总结教训和经验,军队战法才能改进。”
“是,陛下。”
“胡鹤还是第一个赢了被审查的军官吧?”徐梁问道。
“的确。”李岩苦笑: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年轻军官运气太背。
“那刚好,”徐梁笑道,“传个消息出去。奖励加两级。”
八月是在一连串的报捷声中度过。
期间虽然有倒马关—唐县这么个小插曲,但报纸上并没有刻意提到,所以也不为世人所知。直到九月间胡鹤的审查结束,被陛下亲自提名奖励勋章,如此才将这场惨烈的“小战”宣之于众。
嗅到了气味的江南文人纸上谈兵,颇有质疑新军麾下大将高燕的图谋。这种指桑骂槐在官场上故不失为一条妙计,但不等这苗头长大,一师在北直接连取得的胜利便铺天盖地传遍大江南北。
九月底,眼看着又到了深秋时候。明军早早就准备好了质量上乘的全新冬衣,这让清军阵营内的绿营兵眼红不已:清军一切都奉行满洲至上的原则,不等满洲大兵换完冬衣是轮不到他们的。
而且满洲大兵也未必能尽数换装。
运河和海路两条线被堵死之后,京师、北直整整一年没有得到南方商品的输入。大明帝国作为一个地域发展极不均衡的国家,北方缺乏支持大规模战争的物力资源,南方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源,这也是两极分化严重却没能产生南北朝的原因。
没有了苏松的棉布,京师就算肯花银子换装都做不到。
福临坐在紫禁城的龙椅上,茫然地看着下面的文武官员一个个脸上挂着悲戚的面容,好像又死了哪位重臣。
多尔衮站在满汉诸臣之首,面色尤其难看,好像随时都会倒下一般。他已经收到了塘报,一支明军从海路占据皮岛。迅速占据了辽海之中的几个大岛,屯兵垦荒,筑城设堡,显然有常驻的打算。
而且这回明廷不再受辽西将门的影响,或者说拖累,一应物资。甚至连砖头都是山东、江南运过去的,支持力度之大实乃前所未见。
清廷中枢立刻调集驻守盛京的八旗兵,连十三四岁的青少年都在征调之列,即便如此也才凑得一万人马。这支老幼并存的人马,被命令前往旅顺,确保旅顺不失。多尔衮虽然还没有得到旅顺的近况,但想来明军如此声势浩大地渡海作战,肯定不会放着旅顺不管。
“明廷的精兵不过那么一些,哪有到处都是精兵的道理?既然他们分兵辽东。正是北直扭转的大好时机。宜当令阿巴泰、洪承畴速速进兵击溃明军!”多尔衮站在朝堂上,大声说道。
谁都知道如今朝政出自睿王府,朝堂上只是走个过场,焉有质疑之理。
“叔王所言极是。”一个少年的声音飘落下来,原来却是只有七岁大的福临。
虽然是附和,却也是小皇帝第一次在朝中发表意见。多尔衮略带戒备地望向自己的侄子,只见福临果然又开口道:“叔王,辽东那边的祖宗陵寝就不要了么?”
一干满汉大臣闻言纷纷垂泣。好像被说中了什么伤心事,更有胆子大的文臣竟高声称颂。说皇帝这是天生的仁孝。
多尔衮面色铁青,心中暗骂一声:屁大点的小娃娃知道什么祖宗陵寝!还不是后宫有人教的?
福临敏锐地觉察到叔王目光不善,还流淌出一股令人畏惧的神色。他不知道自己这个问题有什么问题,只是单纯想问而已。至于祖宗陵寝这些事,也完全是因为登极之后从天坛到太庙一路跪拜过来,形成的模糊概念而已。
至于祖宗陵寝的重要性。福临却还是一无所知。
“是谁让陛下说这等话的!”多尔衮终于忍不住厉声喝问道。
福临懦懦摇了摇头,小声道:“就是朕想到而已……”
“臣等出生入死为陛下基业拼杀,还望陛下多读些书,切莫为身边奸人所用!”多尔衮没有耐心跟侄子讲道理,言辞中已经定了基调。
福临闭口不言。他不能理解自己随口一问。跟“身边奸人”有什么关系。自己身边难道有奸人么?既然有奸人,叔王权力这么大,为什么不将之铲除呢?
虽然心中满是疑惑,但福临仍旧不失为听话的好孩子。当初刚到北京的时候,宫中拿出一套龙袍冠冕,说是给他登极行礼用的。他试穿之后也觉得颇为有趣,宽袍博带,庄严肃穆,精气神都提起来了。
只是后来突然之间又不许穿了,说那是汉人的东西,还得按满洲老制来。
福临虽然舍不得,但也听话照做了。
——自己这么乖,为什么还要凶我呢?我不是皇帝么?
福临心中不解,打算散朝之后去问问母后。说起来,最近母后也是长吁短叹,说些要回老家的话。
原本可以鼓舞士气的朝会被小皇帝这么一搅,多尔衮自己都不想呆下去了。草草收尾之后,多尔衮仍旧出宫,在自己的王府里召见心腹,传达令旨。
苏克萨哈回到北京,见了自家主子,道:“主子,眼下分兵之误尽显无疑,看来北面和南面再难同时维持,只能弃一面了。”
多尔衮阴森森地看着苏克萨哈。
苏克萨哈飞快地低下头去,知道自己已经触了逆鳞。
北攻南守两面出击是多尔衮定下的策略,谁敢当面说决策有误?
虽然事实上的确如此。
满洲兵少,汉人降兵又靠不住。至于汉军旗,最早只是用来放火器的。照黄台吉的说法,只有体力不支的人才选为火铳手,其战斗力不问可知。
而且蒙古各部多少有些松动。他们与明廷打了三百年的仗,明廷放着河套不管,等于背着一只手跟他们打了三百年。这让蒙古各部早就积攒下了对大明的阴影。没有满洲大兵的支持,蒙古人恐怕连入关抢劫的能力都欠奉。
想到蒙古人,多尔衮又想起了那支在倒马关被击溃投降的蒙古骑兵。那些骑兵都是来自科尔沁和察哈尔的蒙古部族,其中还有自己四福晋的亲戚。据说首领也是草原上有点名气的小头人。没想到竟然被明军一个局百来人给打败了。
而且输在一个=小小尉官手里,明军甚至连个游击将军都没出现。
“弃南,则京师不保;弃北,则所获不保。弃哪面?”多尔衮抑制着头风发作,努力以平和的声音问道。
“主子,照咱们的老规矩。只有拿回家的才是所获。”苏克萨哈不敢再莽撞了,小心翼翼道:“如今北京和山陕都不是咱们的。咱们席卷一圈,只要能将阿哈、财物带回关外,就是历年来所获第一啊。”
有道是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猎人们都知道,只有剥皮剔骨炖熟了的猎物才是真正的猎物。
苏克萨哈这话倒是让多尔衮心中宽敞了许多,很多事换个角度来看的确会有翻天覆地的效果。
比如徐梁前世读书时,有人抱怨足球场太小,于是学校将之改为两个超大的篮球场。从此再无抱怨。
现在也是一样。从夺人社稷、灭人国运来看,清廷貌似失败了。不过,将去年到今年的种种都看作是“抢西边”,则不失为史上最为成功的“抢西边”!
——难怪汉人要说退一步海阔天空,退一步之后果然天地大开!
多尔衮顿时觉得头痛好了许多。
“不过退出关外……”多尔衮又有些迟疑:“诸申肯么?”
苏克萨哈露出一抹苦笑:现在谁还想留在关内朝不保夕?还不都是想着多带点奴隶、财货回老家过好日子?
在离开了明廷的习惯性运作之后,北京城作为一个近百万人的大都市,如今已经成了一个垃圾场。
同样的城市布局,明人有垃圾分类的习惯:基本分为两大类。能烂的和不能烂的。不能烂的都是无机物,运走填埋造山。能烂的都是有机物。是用来堆肥的。至于居民日常产生的秽物,更是人家拿着铜钱求买的好肥。
至于人、货、垃圾走哪道门,何时走,都有规矩。正是这些生活习惯让北京城一直运作良好,干干净净,在万历年间就已经人口过了百万。却不会发生污水横流、瘟疫肆虐的情形。
对比当下,北京就像是个大垃圾堆,四处都蚊蝇,满城飘散着或浓或淡的臭味。如此卫生条件之下,五六月间竟然没有爆发较大的时疫。足可见上苍对满清实在偏心偏到姥姥家了。
“主子,西面济尔哈朗还有十余万众,南路阿巴泰、洪承畴也还有十万。靠这二、三十万大军,要走还来得及。”苏克萨哈道:“一旦明军再多些,咱们就算想走也未必能走成了。”
“我要走,谁拦得住?”多尔衮不信邪。
苏克萨哈张了张嘴,本想说:明军为何要拦住?跟在大军后面一口口蚕食,岂非更高明的主意?最终还是忍不住了。
“二、三十万大军……”多尔衮突然有了另一个主意:“索性统统调到南路来,一举攻下济南府,让大明皇帝再动动筋骨!
“主子,那盛京那边……”
不等多尔衮考虑盛京老巢的安危,一个戈什哈冒着被杀头的风险将两则同时送到的军报放在多尔衮案上。
多尔衮只看了个标题,便止住苏克萨哈,先读起军报来。
苏克萨哈只见多尔衮目光如扫,飞快地将两封塘报读完,重重拍在桌上。他鼻孔张大,牙关紧咬,像是有话要说,却终于一个字都没说出来,直挺挺地朝后仰倒,摔在地上。
“是,陛下。”
“胡鹤还是第一个赢了被审查的军官吧?”徐梁问道。
“的确。”李岩苦笑: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年轻军官运气太背。
“那刚好,”徐梁笑道,“传个消息出去。奖励加两级。”
八月是在一连串的报捷声中度过。
期间虽然有倒马关—唐县这么个小插曲,但报纸上并没有刻意提到,所以也不为世人所知。直到九月间胡鹤的审查结束,被陛下亲自提名奖励勋章,如此才将这场惨烈的“小战”宣之于众。
嗅到了气味的江南文人纸上谈兵,颇有质疑新军麾下大将高燕的图谋。这种指桑骂槐在官场上故不失为一条妙计,但不等这苗头长大,一师在北直接连取得的胜利便铺天盖地传遍大江南北。
九月底,眼看着又到了深秋时候。明军早早就准备好了质量上乘的全新冬衣,这让清军阵营内的绿营兵眼红不已:清军一切都奉行满洲至上的原则,不等满洲大兵换完冬衣是轮不到他们的。
而且满洲大兵也未必能尽数换装。
运河和海路两条线被堵死之后,京师、北直整整一年没有得到南方商品的输入。大明帝国作为一个地域发展极不均衡的国家,北方缺乏支持大规模战争的物力资源,南方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源,这也是两极分化严重却没能产生南北朝的原因。
没有了苏松的棉布,京师就算肯花银子换装都做不到。
福临坐在紫禁城的龙椅上,茫然地看着下面的文武官员一个个脸上挂着悲戚的面容,好像又死了哪位重臣。
多尔衮站在满汉诸臣之首,面色尤其难看,好像随时都会倒下一般。他已经收到了塘报,一支明军从海路占据皮岛。迅速占据了辽海之中的几个大岛,屯兵垦荒,筑城设堡,显然有常驻的打算。
而且这回明廷不再受辽西将门的影响,或者说拖累,一应物资。甚至连砖头都是山东、江南运过去的,支持力度之大实乃前所未见。
清廷中枢立刻调集驻守盛京的八旗兵,连十三四岁的青少年都在征调之列,即便如此也才凑得一万人马。这支老幼并存的人马,被命令前往旅顺,确保旅顺不失。多尔衮虽然还没有得到旅顺的近况,但想来明军如此声势浩大地渡海作战,肯定不会放着旅顺不管。
“明廷的精兵不过那么一些,哪有到处都是精兵的道理?既然他们分兵辽东。正是北直扭转的大好时机。宜当令阿巴泰、洪承畴速速进兵击溃明军!”多尔衮站在朝堂上,大声说道。
谁都知道如今朝政出自睿王府,朝堂上只是走个过场,焉有质疑之理。
“叔王所言极是。”一个少年的声音飘落下来,原来却是只有七岁大的福临。
虽然是附和,却也是小皇帝第一次在朝中发表意见。多尔衮略带戒备地望向自己的侄子,只见福临果然又开口道:“叔王,辽东那边的祖宗陵寝就不要了么?”
一干满汉大臣闻言纷纷垂泣。好像被说中了什么伤心事,更有胆子大的文臣竟高声称颂。说皇帝这是天生的仁孝。
多尔衮面色铁青,心中暗骂一声:屁大点的小娃娃知道什么祖宗陵寝!还不是后宫有人教的?
福临敏锐地觉察到叔王目光不善,还流淌出一股令人畏惧的神色。他不知道自己这个问题有什么问题,只是单纯想问而已。至于祖宗陵寝这些事,也完全是因为登极之后从天坛到太庙一路跪拜过来,形成的模糊概念而已。
至于祖宗陵寝的重要性。福临却还是一无所知。
“是谁让陛下说这等话的!”多尔衮终于忍不住厉声喝问道。
福临懦懦摇了摇头,小声道:“就是朕想到而已……”
“臣等出生入死为陛下基业拼杀,还望陛下多读些书,切莫为身边奸人所用!”多尔衮没有耐心跟侄子讲道理,言辞中已经定了基调。
福临闭口不言。他不能理解自己随口一问。跟“身边奸人”有什么关系。自己身边难道有奸人么?既然有奸人,叔王权力这么大,为什么不将之铲除呢?
虽然心中满是疑惑,但福临仍旧不失为听话的好孩子。当初刚到北京的时候,宫中拿出一套龙袍冠冕,说是给他登极行礼用的。他试穿之后也觉得颇为有趣,宽袍博带,庄严肃穆,精气神都提起来了。
只是后来突然之间又不许穿了,说那是汉人的东西,还得按满洲老制来。
福临虽然舍不得,但也听话照做了。
——自己这么乖,为什么还要凶我呢?我不是皇帝么?
福临心中不解,打算散朝之后去问问母后。说起来,最近母后也是长吁短叹,说些要回老家的话。
原本可以鼓舞士气的朝会被小皇帝这么一搅,多尔衮自己都不想呆下去了。草草收尾之后,多尔衮仍旧出宫,在自己的王府里召见心腹,传达令旨。
苏克萨哈回到北京,见了自家主子,道:“主子,眼下分兵之误尽显无疑,看来北面和南面再难同时维持,只能弃一面了。”
多尔衮阴森森地看着苏克萨哈。
苏克萨哈飞快地低下头去,知道自己已经触了逆鳞。
北攻南守两面出击是多尔衮定下的策略,谁敢当面说决策有误?
虽然事实上的确如此。
满洲兵少,汉人降兵又靠不住。至于汉军旗,最早只是用来放火器的。照黄台吉的说法,只有体力不支的人才选为火铳手,其战斗力不问可知。
而且蒙古各部多少有些松动。他们与明廷打了三百年的仗,明廷放着河套不管,等于背着一只手跟他们打了三百年。这让蒙古各部早就积攒下了对大明的阴影。没有满洲大兵的支持,蒙古人恐怕连入关抢劫的能力都欠奉。
想到蒙古人,多尔衮又想起了那支在倒马关被击溃投降的蒙古骑兵。那些骑兵都是来自科尔沁和察哈尔的蒙古部族,其中还有自己四福晋的亲戚。据说首领也是草原上有点名气的小头人。没想到竟然被明军一个局百来人给打败了。
而且输在一个=小小尉官手里,明军甚至连个游击将军都没出现。
“弃南,则京师不保;弃北,则所获不保。弃哪面?”多尔衮抑制着头风发作,努力以平和的声音问道。
“主子,照咱们的老规矩。只有拿回家的才是所获。”苏克萨哈不敢再莽撞了,小心翼翼道:“如今北京和山陕都不是咱们的。咱们席卷一圈,只要能将阿哈、财物带回关外,就是历年来所获第一啊。”
有道是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猎人们都知道,只有剥皮剔骨炖熟了的猎物才是真正的猎物。
苏克萨哈这话倒是让多尔衮心中宽敞了许多,很多事换个角度来看的确会有翻天覆地的效果。
比如徐梁前世读书时,有人抱怨足球场太小,于是学校将之改为两个超大的篮球场。从此再无抱怨。
现在也是一样。从夺人社稷、灭人国运来看,清廷貌似失败了。不过,将去年到今年的种种都看作是“抢西边”,则不失为史上最为成功的“抢西边”!
——难怪汉人要说退一步海阔天空,退一步之后果然天地大开!
多尔衮顿时觉得头痛好了许多。
“不过退出关外……”多尔衮又有些迟疑:“诸申肯么?”
苏克萨哈露出一抹苦笑:现在谁还想留在关内朝不保夕?还不都是想着多带点奴隶、财货回老家过好日子?
在离开了明廷的习惯性运作之后,北京城作为一个近百万人的大都市,如今已经成了一个垃圾场。
同样的城市布局,明人有垃圾分类的习惯:基本分为两大类。能烂的和不能烂的。不能烂的都是无机物,运走填埋造山。能烂的都是有机物。是用来堆肥的。至于居民日常产生的秽物,更是人家拿着铜钱求买的好肥。
至于人、货、垃圾走哪道门,何时走,都有规矩。正是这些生活习惯让北京城一直运作良好,干干净净,在万历年间就已经人口过了百万。却不会发生污水横流、瘟疫肆虐的情形。
对比当下,北京就像是个大垃圾堆,四处都蚊蝇,满城飘散着或浓或淡的臭味。如此卫生条件之下,五六月间竟然没有爆发较大的时疫。足可见上苍对满清实在偏心偏到姥姥家了。
“主子,西面济尔哈朗还有十余万众,南路阿巴泰、洪承畴也还有十万。靠这二、三十万大军,要走还来得及。”苏克萨哈道:“一旦明军再多些,咱们就算想走也未必能走成了。”
“我要走,谁拦得住?”多尔衮不信邪。
苏克萨哈张了张嘴,本想说:明军为何要拦住?跟在大军后面一口口蚕食,岂非更高明的主意?最终还是忍不住了。
“二、三十万大军……”多尔衮突然有了另一个主意:“索性统统调到南路来,一举攻下济南府,让大明皇帝再动动筋骨!
“主子,那盛京那边……”
不等多尔衮考虑盛京老巢的安危,一个戈什哈冒着被杀头的风险将两则同时送到的军报放在多尔衮案上。
多尔衮只看了个标题,便止住苏克萨哈,先读起军报来。
苏克萨哈只见多尔衮目光如扫,飞快地将两封塘报读完,重重拍在桌上。他鼻孔张大,牙关紧咬,像是有话要说,却终于一个字都没说出来,直挺挺地朝后仰倒,摔在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