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初期,朝鲜并不叫朝鲜,虽然建立了朝贡关系,但是当时朝鲜的名号叫高丽。
后来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政变,换了数位国主,成为既成事实之后,邦国为大明授予朝鲜称号,国主为朝鲜国国王。
几乎每一任朝鲜国国主都要被大明敕封之后,才能成为真正的国王,是真真正正的宗主国关系。
即便是大明中后期,乃至末期,朝鲜依然尊大明为国主,甚至大明还曾在万历年间,派遣精锐部队,抗击倭寇,帮助朝鲜复国。
甚至在后世,在朝鲜这种地方,还出现过崇祯二百五十八年的说法。
可见大明朝对于朝鲜来说,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
“这位王先生好大的威风,将军来了已经快十几次了,竟然没有见过咱们一次,便是诸葛亮也未曾这般刁难过刘备吧?”
因为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在明朝大火,所以即便是一个随从也能随便说出两三个三国的梗来。
魏鹰的脸色自然不是很好看,在辽东当过兵的人,本身就脾气暴躁,行事风格粗犷直接,最受不了拖泥带水。
若不是这位从中原来的王先生名气实在是太大,他恨不得一把火把人家的草屋烧了。
尤其是因为战场犯了错误,被徐梁贬谪到了朝鲜之后,心里更是苦闷,虽然不敢很皇帝抱屈,但是心里的邪火是实打实的。
魏鹰非常感激徐梁,因为他是不良子出身,整个村子里没有人能看得起自己,唯独皇帝陛下,给了自己不次于徐敬业、高燕将军那样的机会。
可惜自己不争气,把好好的辽东搞成了这个样子。让满清临灭亡之前,还能哆嗦一把。这种失误,让他非常咽不下这口气,发誓无论如何也要在朝鲜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迹,以报答君主的知遇之恩。
然而现实的骨感,总是会无情的打击理想的丰满,尽管见识过辽东的艰辛,到了高丽之后,却发现高丽比辽东更艰难。
尽管他们的贵族样样都在学习大明,从服饰到语言,甚至文化习惯,官员系统都是一样的。
但是底层的百姓却相差甚远,大明的百姓勤劳勇敢、抗压能力强,但是朝鲜的百姓,却天生个子矮小,而且非常懒散。
即便是这里所谓的强兵,魏鹰却觉得连辽东师的矿工都不如,也真是难怪倭人只十四万人马就几乎将之灭国。
就在魏鹰近乎绝望的时候,有人告诉他一个消息:在平壤府远郊有一个明国来的贤人,平日施医赠药不,还为村民子弟讲学,且不收束脩,深得百姓爱戴。
如果有这样一位“同胞”存在,魏鹰当然要巴巴地从汉阳赶往平壤,希求一见。他被贬谪之后,虽然名头很大,提督朝鲜兵马,但整个朝鲜他只能调动从辽东带来的十来个侍卫,以及这一年多时间里编练的五百朝鲜兵。
至于文官,那可不是他能够调动得了。而且人人都嚷着人手不足,哪里肯分出资源来帮他?同时也因为这些文职官员大力搜罗在朝鲜能够征辟的汉人,使得魏鹰对于那位名叫王夫之的贤人越发有种如饥似渴的感觉。
可惜贤人都有避世的病态心理,总要迫不得已才肯出山。
这王夫之更是病入膏肓,魏鹰都去了十几次,每回都只有一个朝鲜童子看门,一问三不知,到现在连这位王先生的年纪大都不知道。
王闯跟在魏鹰身后,却是略有所思。他被发配辽东师后,多得魏鹰照拂,没吃什么苦头,而且还得意继续领兵。
魏鹰因为撤兵丢土被贬谪朝鲜之后,王闯对魏鹰心怀愧疚,总懊恼自己没有亲自督战,以至于战败,所以请求跟随魏鹰入辽,并且得到了辽东方面的同意。
一个罪卒的调动,当然不需要经过太高级别的审批,如果不是参谋部对王闯格外上心,根本连相关文书都不会看到。
“将军,”王闯出生叫住魏鹰,“有些不对。”
“怎么?”魏鹰勒马停下,转头问道。
“今没看到他家的牛。”王闯沉声道。
“那又如何?”魏鹰不以为然。牛是活物,可能自己跑出去吃草了,可能被邻居家借走干活了,也可能赵老爷馋虫发作宰了吃肉……没看到很稀奇么?
“王夫之是外来户,村人又他没有田土,养牛干嘛?”王闯道。
“代步?”一个随侍声借口道。
王闯转向那个随侍,却没笑话他,只是道:“那上两回为何我们却见他将牛留在家中?”他又对魏鹰道:“我觉得大概是两桩事,一桩是挤奶,一桩是拉车。”
魏鹰略有所思:“照此来,他是不堪其扰,要逃!”
“不错。”王闯道:“咱们不妨杀个回马枪,尾随那个童子,多半能够找到王先生的藏身之处。”
魏鹰捻起一缕马鬃,叹道:“何必如此呢?他既然铁了心不为我用,咱们再另外想办法就是了。”
“我一个罪卒有什么关系?”王闯道:“将军风华正茂,真要在此消磨么?”
魏鹰心中一动,终于还是摇了摇头。
王闯轻轻一咬牙,突然拨转马头,一言不发地朝来路奔驰而去。
魏鹰下意识地追了两步,终究还是停了下来。
“将军,咱们跟过去么?”随从问道。
“回城吧。”魏鹰摇了摇头,心中暗道:就算真的找到这个贤人又能如何?下隐居的文才之士不知凡几,又有几个人能够如诸葛卧龙一样指点江山呢?
王闯却不这么想。
他知道读书人思路跟武将的大相径庭。
想当初方阁老不也是方家玩世不恭的子侄么?被方老先生推荐给陛下,起初就是在陛下身边儿聊聊天,可是一旦上了战场,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人家是策略连着策略,而且不带重复的。
自己这等武夫觉得困在了朝鲜,毫无办法。找个读书人来看看,不定能柳暗花明呢!
更何况寻常读书人哪有不远千里跑来朝鲜当隐士的?
这王夫之多半是个有故事的人。故事等于阅历,有阅历的读书人总能给人一点惊喜吧。
王闯一路策马回到只有三五户人家的山村中,翻身下马,不想惊动外人。他到了王夫之家门口一看,正巧看到那朝鲜童子拎了一个篮子,里面装着碗筷等居家杂用,轻快地出了门,也没有锁就往村外走去。
王闯认准了那童走的方向,却不追他,而是返身进了王夫之的屋子。
这屋子乃是大明法式营造,比周围朝鲜贫民的房屋高出了两头。王闯一边翻找,一边暗道:这个穷乡僻壤哪里去找会大明样式的工匠?多半是这王夫之自己就懂营造之事。不管怎么,这也是个能人啊!
等王闯翻了一圈出来,心中更是确定王夫之要跑。
整座房子,除了家具不便搬运,其他能带走的都已经带走了,恐怕这童就是最后一次来这儿了。如果魏鹰晚来两,多半就是真的鸟去巢空了。
——这死心眼的读书人,让你做官又不是要你的命!跑什么?
王闯腹诽一句,朝那童离去的方向追了过去。
那童步子本来就,又提了东西,走得慢,浑然不知有人缀在身后,仍旧欢乐地唱着童谣,朝主人藏身的山中走去。
王夫之当初选择了平安道平壤府隐居,正是看中了这里的山脉连绵。
王夫之跟那种大清覆灭逃到高丽的读书人不一样,他来高丽已经好几年了,而他来满清的原因,就是为了躲避徐梁的征辟。
因为他从始至终都觉得徐梁是一个彻彻底底的乱臣贼子,而他王夫之则是崇祯朝的臣子,是旧明臣。
这种人其实在大明大有人在,只是王夫之名气太大,被徐梁在石船山烦的不行,所以跑到了朝鲜。
起来正是他在此处定居,才引来了几户朝鲜山民,用他从大明带来的铁制农具开垦荒地,种植庄稼,才形成了如今的村落。
王夫之虽然不是地主,却实在被缺做圣人一般尊崇,一年四季的果蔬都不需他担心,自有农人送到家中,每年秋收之后,村民也会送新米过来。
王夫之又投资松商,从人参贸易中赚了不少钱,但始终不肯花钱购买田土。
恐怕早就预备了这一,田土可是带不走的。
王闯追到山中,不见童的身影。不过此时已经能够从地上看到两条车辙痕迹,顺藤摸瓜便找到了一个隐蔽的山坳。
山坳中有一座茅草屋,就像是猎人偶尔过夜、休憩用的。在这座屋门前有两块开垦出来的菜田,已经冒出了蓬蓬绿色,显然一直有人照料。一头黄牛在藏边吃着草,看到了外人方才发出一声低沉的哞声。
“你找谁?”
王闯正往茅屋走去,突然身后传来一个中年男子的声音。
王闯回过头,却见阴面的山坡上有个农夫,身穿褐衣,头戴斗笠,双手拄着一柄锄头,警惕地望着自己。
“你既然跟我汉语,自然知道我是来找谁的。”王闯匪气未泯,毫不着色地按着刀柄就往坡地上走,一副自来熟的模样,道:“你在挖渠?”
坡地上已经开出了一条笔直的水渠,里面汩汩流淌着山泉。这农夫正在横向开渠,要将山泉水引到旁边的地里。
“这里能种什么?”王闯问道:“王先生。”
那农夫正是魏鹰苦苦寻访的王夫之。
王夫之见来壤破了他的姓名,又见他一手按刀,自知没有逃跑的希望,索性大大方方道:“人参。”
人参从被人们发现之后。一直是大补元气的圣品。许多年代久远,药效强劲的老参甚至还有吊命的功效,被吹得神乎其神。如果从历史人文角度来看,明与建州女真。以及朝鲜在东北的混乱局面,也完全可以是“人参战争”。
当初正是汉、满、朝三国的参客因为挖参而逐渐积累下了血仇。
“嗬,还从未听过人参能种的。”王闯低头看地里不知是野草还是人参苗的绿叶,颇为不信。
王夫之也不多解释,只是出于尖刻的性,随口回了一句:“那是你见识少。”
王闯被呛了一口,心中却是大喜:这种出口伤人水平跟方阁老当年在军中的样子几乎一模一样,简直就是同门师兄弟啊!
可别看呛人这事,首先那让有个好脑子,反应够快。其次还得有自信,也就是一股超越常饶傲气。有这两条打底。断然不会是个庸人。更何况这王先生还会种人参,甭管能不能种成,起码明这人真真敢想啊!
——不是庸人,绝不是庸人!
后来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政变,换了数位国主,成为既成事实之后,邦国为大明授予朝鲜称号,国主为朝鲜国国王。
几乎每一任朝鲜国国主都要被大明敕封之后,才能成为真正的国王,是真真正正的宗主国关系。
即便是大明中后期,乃至末期,朝鲜依然尊大明为国主,甚至大明还曾在万历年间,派遣精锐部队,抗击倭寇,帮助朝鲜复国。
甚至在后世,在朝鲜这种地方,还出现过崇祯二百五十八年的说法。
可见大明朝对于朝鲜来说,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
“这位王先生好大的威风,将军来了已经快十几次了,竟然没有见过咱们一次,便是诸葛亮也未曾这般刁难过刘备吧?”
因为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在明朝大火,所以即便是一个随从也能随便说出两三个三国的梗来。
魏鹰的脸色自然不是很好看,在辽东当过兵的人,本身就脾气暴躁,行事风格粗犷直接,最受不了拖泥带水。
若不是这位从中原来的王先生名气实在是太大,他恨不得一把火把人家的草屋烧了。
尤其是因为战场犯了错误,被徐梁贬谪到了朝鲜之后,心里更是苦闷,虽然不敢很皇帝抱屈,但是心里的邪火是实打实的。
魏鹰非常感激徐梁,因为他是不良子出身,整个村子里没有人能看得起自己,唯独皇帝陛下,给了自己不次于徐敬业、高燕将军那样的机会。
可惜自己不争气,把好好的辽东搞成了这个样子。让满清临灭亡之前,还能哆嗦一把。这种失误,让他非常咽不下这口气,发誓无论如何也要在朝鲜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迹,以报答君主的知遇之恩。
然而现实的骨感,总是会无情的打击理想的丰满,尽管见识过辽东的艰辛,到了高丽之后,却发现高丽比辽东更艰难。
尽管他们的贵族样样都在学习大明,从服饰到语言,甚至文化习惯,官员系统都是一样的。
但是底层的百姓却相差甚远,大明的百姓勤劳勇敢、抗压能力强,但是朝鲜的百姓,却天生个子矮小,而且非常懒散。
即便是这里所谓的强兵,魏鹰却觉得连辽东师的矿工都不如,也真是难怪倭人只十四万人马就几乎将之灭国。
就在魏鹰近乎绝望的时候,有人告诉他一个消息:在平壤府远郊有一个明国来的贤人,平日施医赠药不,还为村民子弟讲学,且不收束脩,深得百姓爱戴。
如果有这样一位“同胞”存在,魏鹰当然要巴巴地从汉阳赶往平壤,希求一见。他被贬谪之后,虽然名头很大,提督朝鲜兵马,但整个朝鲜他只能调动从辽东带来的十来个侍卫,以及这一年多时间里编练的五百朝鲜兵。
至于文官,那可不是他能够调动得了。而且人人都嚷着人手不足,哪里肯分出资源来帮他?同时也因为这些文职官员大力搜罗在朝鲜能够征辟的汉人,使得魏鹰对于那位名叫王夫之的贤人越发有种如饥似渴的感觉。
可惜贤人都有避世的病态心理,总要迫不得已才肯出山。
这王夫之更是病入膏肓,魏鹰都去了十几次,每回都只有一个朝鲜童子看门,一问三不知,到现在连这位王先生的年纪大都不知道。
王闯跟在魏鹰身后,却是略有所思。他被发配辽东师后,多得魏鹰照拂,没吃什么苦头,而且还得意继续领兵。
魏鹰因为撤兵丢土被贬谪朝鲜之后,王闯对魏鹰心怀愧疚,总懊恼自己没有亲自督战,以至于战败,所以请求跟随魏鹰入辽,并且得到了辽东方面的同意。
一个罪卒的调动,当然不需要经过太高级别的审批,如果不是参谋部对王闯格外上心,根本连相关文书都不会看到。
“将军,”王闯出生叫住魏鹰,“有些不对。”
“怎么?”魏鹰勒马停下,转头问道。
“今没看到他家的牛。”王闯沉声道。
“那又如何?”魏鹰不以为然。牛是活物,可能自己跑出去吃草了,可能被邻居家借走干活了,也可能赵老爷馋虫发作宰了吃肉……没看到很稀奇么?
“王夫之是外来户,村人又他没有田土,养牛干嘛?”王闯道。
“代步?”一个随侍声借口道。
王闯转向那个随侍,却没笑话他,只是道:“那上两回为何我们却见他将牛留在家中?”他又对魏鹰道:“我觉得大概是两桩事,一桩是挤奶,一桩是拉车。”
魏鹰略有所思:“照此来,他是不堪其扰,要逃!”
“不错。”王闯道:“咱们不妨杀个回马枪,尾随那个童子,多半能够找到王先生的藏身之处。”
魏鹰捻起一缕马鬃,叹道:“何必如此呢?他既然铁了心不为我用,咱们再另外想办法就是了。”
“我一个罪卒有什么关系?”王闯道:“将军风华正茂,真要在此消磨么?”
魏鹰心中一动,终于还是摇了摇头。
王闯轻轻一咬牙,突然拨转马头,一言不发地朝来路奔驰而去。
魏鹰下意识地追了两步,终究还是停了下来。
“将军,咱们跟过去么?”随从问道。
“回城吧。”魏鹰摇了摇头,心中暗道:就算真的找到这个贤人又能如何?下隐居的文才之士不知凡几,又有几个人能够如诸葛卧龙一样指点江山呢?
王闯却不这么想。
他知道读书人思路跟武将的大相径庭。
想当初方阁老不也是方家玩世不恭的子侄么?被方老先生推荐给陛下,起初就是在陛下身边儿聊聊天,可是一旦上了战场,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人家是策略连着策略,而且不带重复的。
自己这等武夫觉得困在了朝鲜,毫无办法。找个读书人来看看,不定能柳暗花明呢!
更何况寻常读书人哪有不远千里跑来朝鲜当隐士的?
这王夫之多半是个有故事的人。故事等于阅历,有阅历的读书人总能给人一点惊喜吧。
王闯一路策马回到只有三五户人家的山村中,翻身下马,不想惊动外人。他到了王夫之家门口一看,正巧看到那朝鲜童子拎了一个篮子,里面装着碗筷等居家杂用,轻快地出了门,也没有锁就往村外走去。
王闯认准了那童走的方向,却不追他,而是返身进了王夫之的屋子。
这屋子乃是大明法式营造,比周围朝鲜贫民的房屋高出了两头。王闯一边翻找,一边暗道:这个穷乡僻壤哪里去找会大明样式的工匠?多半是这王夫之自己就懂营造之事。不管怎么,这也是个能人啊!
等王闯翻了一圈出来,心中更是确定王夫之要跑。
整座房子,除了家具不便搬运,其他能带走的都已经带走了,恐怕这童就是最后一次来这儿了。如果魏鹰晚来两,多半就是真的鸟去巢空了。
——这死心眼的读书人,让你做官又不是要你的命!跑什么?
王闯腹诽一句,朝那童离去的方向追了过去。
那童步子本来就,又提了东西,走得慢,浑然不知有人缀在身后,仍旧欢乐地唱着童谣,朝主人藏身的山中走去。
王夫之当初选择了平安道平壤府隐居,正是看中了这里的山脉连绵。
王夫之跟那种大清覆灭逃到高丽的读书人不一样,他来高丽已经好几年了,而他来满清的原因,就是为了躲避徐梁的征辟。
因为他从始至终都觉得徐梁是一个彻彻底底的乱臣贼子,而他王夫之则是崇祯朝的臣子,是旧明臣。
这种人其实在大明大有人在,只是王夫之名气太大,被徐梁在石船山烦的不行,所以跑到了朝鲜。
起来正是他在此处定居,才引来了几户朝鲜山民,用他从大明带来的铁制农具开垦荒地,种植庄稼,才形成了如今的村落。
王夫之虽然不是地主,却实在被缺做圣人一般尊崇,一年四季的果蔬都不需他担心,自有农人送到家中,每年秋收之后,村民也会送新米过来。
王夫之又投资松商,从人参贸易中赚了不少钱,但始终不肯花钱购买田土。
恐怕早就预备了这一,田土可是带不走的。
王闯追到山中,不见童的身影。不过此时已经能够从地上看到两条车辙痕迹,顺藤摸瓜便找到了一个隐蔽的山坳。
山坳中有一座茅草屋,就像是猎人偶尔过夜、休憩用的。在这座屋门前有两块开垦出来的菜田,已经冒出了蓬蓬绿色,显然一直有人照料。一头黄牛在藏边吃着草,看到了外人方才发出一声低沉的哞声。
“你找谁?”
王闯正往茅屋走去,突然身后传来一个中年男子的声音。
王闯回过头,却见阴面的山坡上有个农夫,身穿褐衣,头戴斗笠,双手拄着一柄锄头,警惕地望着自己。
“你既然跟我汉语,自然知道我是来找谁的。”王闯匪气未泯,毫不着色地按着刀柄就往坡地上走,一副自来熟的模样,道:“你在挖渠?”
坡地上已经开出了一条笔直的水渠,里面汩汩流淌着山泉。这农夫正在横向开渠,要将山泉水引到旁边的地里。
“这里能种什么?”王闯问道:“王先生。”
那农夫正是魏鹰苦苦寻访的王夫之。
王夫之见来壤破了他的姓名,又见他一手按刀,自知没有逃跑的希望,索性大大方方道:“人参。”
人参从被人们发现之后。一直是大补元气的圣品。许多年代久远,药效强劲的老参甚至还有吊命的功效,被吹得神乎其神。如果从历史人文角度来看,明与建州女真。以及朝鲜在东北的混乱局面,也完全可以是“人参战争”。
当初正是汉、满、朝三国的参客因为挖参而逐渐积累下了血仇。
“嗬,还从未听过人参能种的。”王闯低头看地里不知是野草还是人参苗的绿叶,颇为不信。
王夫之也不多解释,只是出于尖刻的性,随口回了一句:“那是你见识少。”
王闯被呛了一口,心中却是大喜:这种出口伤人水平跟方阁老当年在军中的样子几乎一模一样,简直就是同门师兄弟啊!
可别看呛人这事,首先那让有个好脑子,反应够快。其次还得有自信,也就是一股超越常饶傲气。有这两条打底。断然不会是个庸人。更何况这王先生还会种人参,甭管能不能种成,起码明这人真真敢想啊!
——不是庸人,绝不是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