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了早饭喝野菜大米粥,晚饭吃大米饭配腊肉炒菜的日子。
杨稔自己都松了口气,这会她不能再说自己爱吃嫩玉米了,得缓一些时日才能喜欢上了。
如今还是灾害期间,家里还是得省一些,是以还是一日两顿,只不过会煮的多一些,吃得饱饱的。
而儿子小景因为要念书,还是一日三顿的,不过就算不念书,小孩也得吃饱吃好,正是长身体的时候。
蝗灾过后,大家都是靠着存粮以及抢收回来的玉米过日子。
第49章 高束脩
因为县城的粮铺早在蝗灾来临就关了门, 一直没再开张。
今年这年只怕又是冷冷清清的度过了,杨稔心里估计。
好在她如今是真的家里有粮心里不慌,两年的口粮, 就不信还好转不过来, 若是那样,自家有再多的粮食也是没用的,天灾太严重会变成乱世的。
心里底气十足,精神也好, 这时候家里没事, 杨稔开始给家人缝制衣裳,因着干旱, 家里已经三年未做新衣裳, 衣服都快穿烂了。
不管怎样,今年一家三口是要做一套新衣裳的, 等过年的时候穿,希望新年新气象,明年能好过起来。
一直缝制到下午,陈如松接儿子回来了。
停好驴车,小景跳下车,跑进屋子,嘴上欢快的喊道:“娘, 我回来了。”
听见声音, 杨稔脸上浮上笑容, 放下手里的东西,蹲下搂着儿子,“回来啦,饿不饿?要不要吃块米糕?”
因着如今粮食都贵, 杨稔自己却喜食米糕,这些时日已经学着自己研究着做了,虽不如买来的好吃,可也不难吃,饿了吃一两块充饥十分方便。
今日恰好还有几块,若是儿子饿了,吃这个正好。
小孩子容易饿,小景立马点头。
美滋滋的吃着米糕,他并没有出去找伙伴玩,而是拿出书来一边吃米糕一边看书。
夫妻俩看着欣慰,他们没有要求儿子一定要一直看书背书,可儿子自己有这个想法却是最好不过的,家里只是普通老百姓,虽挂着义门陈氏的名,可自家人知道自家事,这个陈氏只是个名,还得靠自身努力。
不想影响儿子看书,夫妻俩走开一些。
过会儿就要煮晚饭了,杨稔索性就来到厨房,看看晚上吃什么菜好。
来到厨房,陈如松将刚刚得知的事情说出:“私塾先生说这几年天灾,粮食太贵,养家困难,日后的束脩要交粮食,按从前的粮价来交。”
“如今蝗灾刚过,怕是粮食的价格比上次你陪着大哥去买还高一些,十几倍,干旱伊始就已经涨到一月两百文的束脩了,这会又这样,便是又涨了几倍的束脩。”也就是一月要一两多,文房四宝还是自家买,这一年下去就十几两银钱了。
“若是答应,每月就要五十斤稻谷,三月便是一石。”陈如松估算出来。
听着这数,杨稔有些生气,语气有些不好道:“合着这是算好的,三月交一次,一次便是一石,可真会算。”
“我今儿没答应,打算明日送小景时看看别的孩子家里是怎么想的,如今这粮食可是买不到的,先生要吃粮食,这没什么,可换成干旱前的粮价是决不成的,便是十倍的粮价都是亏的。”陈如松也是不满私塾先生的要求,将事情告诉媳妇也只是让她知道有这个事,至于如何解决,他来就好。
“他若是同意按十倍的粮价换,也不是不行,只是一定要私塾的所有学生家里都是这样的换法。”若是十倍的粮价,一月的束脩就是几斤稻谷,家里还是能腾出来的。
媳妇这样一说,陈如松明白过来,“或许那冯先生的目的就是这个,只是先说出来,学生的爹娘未必会答应,这才先将过分的要求提出,之后再退一些,也就能令人接受了。”
十倍的粮价,私塾先生不会亏,而家里拿的出粮食的,也是之前存下的,少有是用十倍粮价买下来的,心里也不会觉得太亏。
“希望是这样,县城的束脩不低,咱们尽量先让儿子在镇上念几年,存够银钱再去送去县城。”
是不是这位冯先生的打算,杨稔不清楚,只是她希望就这样解决,家里如今是没有进账的,这会天灾好几年,帕子荷包买的人也少,铺子里也不收了,家里也没有产出,只有消耗。
若是按照十倍的粮价,一月几斤粮食自家还是出得起,一年下来也能承受,可要是一月五十斤粮食,三月便是一石,一年就是整整四石,家里半年的口粮就没了,真不能接受。
晚饭吃的是炒蕨菜,还蒸了几片腊肉,蕨菜是往年的,家里还有一些干货是往年的,如今要先将这些吃掉,免得放久了坏了。
吃饭时,陈如松想起镇上还有一家私塾,只是那家私塾先生较为年轻,虽也教出了几个童生,可到底看上去不如冯秀才有文采的样子,是以自家当初也没选择他。
“镇上还有一家私塾,若是明日冯先生依旧还是要按干旱前的粮价交束脩,我就去瞧瞧那家私塾,都是秀才老爷,就算年轻些,相必也是有文采的。”陈如松也担心冯先生不改主意。
“我记得姓罗是吧,当初听大哥说了一下,你也别等冯先生改不改主意,不管冯先生怎么说,都去罗先生那看看,若是瞧着还成束脩也比冯先生要的低,等儿子这次学完三月,便转到罗先生那去。”
若是冯先生的意思就是按干旱前的粮价提供束脩,那也太贪得无厌了,而若是只是想提出一个不可能的要求,转而让学生的家里答应退一步的要求,那么这冯先生太精了,心眼也多,日后指不定还出什么幺蛾子呢。
杨稔对冯先生提的要按照干旱前的粮价提供束脩这事,是真的很讨厌。
只是她之前忘了镇上不是只有他一家私塾,才想着退一步就退一步,十倍的粮价可以接受,私塾十几个学生,一人几斤便有几十斤,私塾先生一家五口人,一月几十斤粮食是要吃的,如今买不到粮食,就算有存粮,也不会太多,那先生想要粮食当束脩也勉强理解。
但是思来想去,杨稔又改了主意,“算了,你先看看那冯先生是怎么说的,若是能退一步,按照如今的粮价,便是一半的粮价也能考虑一下,只要别太过分,还是让儿子继续在那念着,谁知道那罗先生又是什么样的人呢,况且冯先生好歹还教出了一个秀才,罗先生只教出了几个童生。”
真从冯先生那转到罗先生那去,若是罗先生有什么不好,可就没有地方可去了,还是先观望观望。
看着媳妇皱着眉头,陈如松不由劝解道:“你啊,别担心太多,明日我去瞧瞧,还有近一月才到交束脩的时候呢。”
翌日一早,杨稔给儿子做好午饭,陈如松送儿子去私塾。
冯先生已在学堂等候着了,看见学生被家人送过来,他露出和蔼的面容,随后朝陈如松问道:“陈老爷,老夫昨日与你所说之事,不知你考虑得如何?好些学生的家里已是同意此事了的。”
“这......,冯先生,都有哪几个学生家里同意了?”上私塾的,可不是什么富贵人家,富贵人家都请先生单独教学了,陈如松不太相信昨日才得知的消息,今日就同意了,按干旱前的粮价换成粮食交束脩,不管对哪家来说,这个要求可都算得上是过分了。
“钱家和付家这两家今日一早就将粮食送来了,还有几家已是答应下来,只等下月便送来。”冯先生笑眯眯地说道。
钱家和付家都是镇上富裕的人家,若是单独请个先生有些捉襟见肘,可只是送去私塾,确实绰绰有余的,是以对先生的要求,并不多加思考就满足了。
甚至他们认为,先生提出这个要求,便是家里缺粮了,第二日一早就将粮食送来了。
冯先生说出这两家,陈如松倒是相信了,便是他也是知道这两家算是私塾里最富有的人家,逢年过节给先生送的礼也是最重的。
只是说还有几家答应了这话,他还是半信半疑,但看冯先生这个态度,是不会退步了的,两家粮食都交了,怎么会还退,或许日后还会要求更高,反正有这两家兜底。
果然,冯先生下面这句话验证了他的猜想,“陈老爷,这几十斤粮食不多,你瞧瞧这两家多爽快,孩子念书最重要不是。”
瞧着这人为难的样子,冯先生也为他感到无奈,他这个要求确实有些高,本打算今日要是有人拒绝他就退一步,粮价提一些上去,可没成想一过来,钱、付两家直接送来了粮食,既然如此,他自然就不改了。
镇上可就只有他教出了秀才,那个姓罗的教出三个童生有什么用?这些人犹犹豫豫一番,还是会答应下来的,冯先生得意地想着。
这个要求陈如松是不能答应的,一年的束脩够自家吃半年的粮食,更何况这会还是蝗灾过后,粮食是重中之重,谁也不能保证之后的日子是什么样,但也不能直接拒绝,因为儿子还要在这继续念上一月。
“冯先生,这事你容我再考虑考虑。”陈如松打算先拖着,等去问了罗先生那的条件再做打算。
只是镇上就那么大,他若过去了,冯先生过不久就会知道,儿子接下来的一月可就难过了。
是以陈如松先架着驴车回家。
“怎么样?”杨稔一直惦记着这事,自家男人一回来,她就忍不住问了出来。
陈如松摇摇头,“镇上有两家富户,今早就将粮食送过去了,也是我没想到,那两家竟然毫不犹豫。”
“这可真是。”这两家这样殷勤,显得自家这犹犹豫豫的不像样,可那么多粮食真不能给出去,今年吃半年,明年一整年,后年半年,家里的粮食吃完,若是明年不成,好歹剩下的粮食还能撑半年,可若是给出去,家里便得全靠老天了。
“镇子不大,我想着若我去罗先生那打听,冯先生定然会知道,小景还要念上一些时日,我怕冯先生变脸欺负小景,便想着明日让二哥帮我去问问,打听打听,只盼望罗先生那的束脩不要也跟着提高。”若也提高了,可真不妙了。
第50章 县城私塾
当晚陈如松过去拜托, 第二日陈二哥就去帮忙打听了。
好在罗先生开的私塾并未涨价,只在干旱后与冯先生一样涨了一些,并且照旧要比冯先生开的私塾少上五文钱, 是一百九十五文钱一月, 对比冯先生涨价后的束脩,实在是良心。
“怕是罗先生这时还不知道这边涨了,若是知道,定然也是要涨的。”
杨稔得知并不算高兴, 依旧烦恼着, 毕竟之前就是跟着冯先生这边涨的,这会不涨, 过两日也是要涨, 他们如今送过去,到时候涨了束脩, 他们还得补,不补得担心先生忽视小景啊。
陈如松沉吟道:“也是这个理,要是涨的之比冯先生少上几个子,还不如留在冯先生那。”
接着又道:“咱们先拖拖,这几日罗先生定然会知道冯先生涨了束脩的事,看他怎么做,儿子这会还念着书, 倒不急, 实在不行先回到族塾再读些时日, 等天灾过去再说。”
“能送还是接着送,族塾只教识字,孩子念书耽误不得。”私塾是教日后参加科举要学的知识,如今虽在启蒙阶段, 可也比族塾强上不少,族塾只是教识字,至多背上几篇简单的文章,别无其他,儿子六岁后正是要开始学习的时候,可不能耽搁。
道理陈如松自然知道,“明日我去县城问问吧,镇上只有两家,总是比对着来,县城私塾多一些,或许会不一样,县城私塾也比镇上好,贵一些也值得。”
“你这话一说,我总算明白了,原来咱们是觉得镇上的私塾不值这个价,这才犹犹豫豫的。”
“是了,咱们一开始接受了镇上私塾一百文的束脩,后来因着干旱涨了一倍两百文也能接受,可如今蝗灾过去要涨好几倍,成了一两多银钱一月,确实觉着不值。”陈如松也想通了。
“你明日去县城,除了打听私塾,也买些棉花和棉布,家里分家之后就没做过棉被,我想做一床棉被,去年盖着棉被觉着有些冷了,还有咱们两个也要做一套冬衣。”衣裳只做好了小景的一套,因着没有棉花了,布也不够,他们夫妻俩的衣裳搁置了。
“好,家里还有什么缺的,这次买齐。”
“还有......”夫妻俩就家里需要添置的物品商量起来。
因着他们的县城是隶属府城管辖,是以县城是较为繁华的,私塾不下十个,打听第一家私塾时,陈如松惊喜的发现,这儿的束脩比镇上还少,当然是指如今的束脩,第一家收费是五百文一月,也是经过灾后涨过束脩的,基本也都是涨了一倍,这次蝗灾却没涨,也没听说要涨。
第二家比上一家高一些,要五百五十文,因为这位先生教出了三位秀才,而第一家是教出了两位。
陈如松一个个地打听过去,打算将各个私塾的信息都记下,回去与媳妇商量儿子的去处。
将县城所有私塾打听了一遍,陈如松发现,私塾收的束脩都是按照教出了几个秀才老爷来定的,县城唯一一家教出了举人的私塾,要一两银钱。
买了所需物品后,陈如松回了家。
不等媳妇提问,他便直接说出媳妇想听的,“县城十多家私塾,不过有几家是童生开的,我便没去打听,没道理在镇上进的是秀才开的私塾,去县城反而还不如了。”
接着又道:“秀才开的私塾有七家,第一家教出了一个举人五个秀才,二十几个童生,是县城私塾中第一好的,束脩一两银钱,第二家教出四个秀才,十几个童生,束脩六百文,第三家教出三个秀才,十来个童生,束脩五百五十文,
第四家也教出三个秀才,童生七八个,一样的束脩,第五家教出一个秀才,但童生教出了十几个,是以束脩是四百八十文,第六家教出五个童生,束脩四百文,第七家也只教出了三个童生,束脩是四百文。”
陈如松已经将私塾的信息写在纸上,顺序也给排好了,边说边给杨稔看。
“秀才教出了举人老爷,这第一家可真厉害。”杨稔完全被第一家的条件给吸引住了。
“我得知时也惊讶,只不过咱们如今先放过这个,瞧瞧下面的,小景还小,我打听过了,如今那第一家私塾收的大多是童生,他们是为了考秀才的,咱们儿子才刚刚开始学,进去也未必好。”这是陈如松的真实想法。
纸上的字杨稔基本认识,能看懂写的内容,纠结一番,杨稔选中了第三家,“一样的束脩,这家教出的童生比后一家教出的童生多。”
“第二家也不错,教出了四个秀才呢。”陈如松也看中了的第三家,只是第二家他也觉着也好。
“那这两家都再瞧瞧。”杨稔也纠结。
“好,如今县城私塾的束脩竟比镇上少了。”
“也是幸好,要是县城的私塾比镇上还高,咱们都要送不起儿子念书了。”一年就十几两,算上笔墨纸砚要的银钱,估计要十五两左右,如今家里又没进项,若是一直这样,自家如今的存银只有四十多两,两三年就用光了。
如今县城私塾既好还实惠,便是第二家私塾,一年下来束脩七两多,算上笔墨纸砚应当十两出头,自家好歹能撑四年多,到那时,就算灾害还未结束,自家也能想出别的谋生的活计了。
“只是若是送小景去县城,每日去就要小半个时辰,得早起了。”自家这时候,可买不起县城的房子了,只能是每日来回奔波。
“也只能早一些,如今这情况不易,相信日后总会变好的。”当初他们夫妻俩还信誓旦旦觉着之后定能买得起房。
“一定会。”陈如松肯定道。
杨稔自己都松了口气,这会她不能再说自己爱吃嫩玉米了,得缓一些时日才能喜欢上了。
如今还是灾害期间,家里还是得省一些,是以还是一日两顿,只不过会煮的多一些,吃得饱饱的。
而儿子小景因为要念书,还是一日三顿的,不过就算不念书,小孩也得吃饱吃好,正是长身体的时候。
蝗灾过后,大家都是靠着存粮以及抢收回来的玉米过日子。
第49章 高束脩
因为县城的粮铺早在蝗灾来临就关了门, 一直没再开张。
今年这年只怕又是冷冷清清的度过了,杨稔心里估计。
好在她如今是真的家里有粮心里不慌,两年的口粮, 就不信还好转不过来, 若是那样,自家有再多的粮食也是没用的,天灾太严重会变成乱世的。
心里底气十足,精神也好, 这时候家里没事, 杨稔开始给家人缝制衣裳,因着干旱, 家里已经三年未做新衣裳, 衣服都快穿烂了。
不管怎样,今年一家三口是要做一套新衣裳的, 等过年的时候穿,希望新年新气象,明年能好过起来。
一直缝制到下午,陈如松接儿子回来了。
停好驴车,小景跳下车,跑进屋子,嘴上欢快的喊道:“娘, 我回来了。”
听见声音, 杨稔脸上浮上笑容, 放下手里的东西,蹲下搂着儿子,“回来啦,饿不饿?要不要吃块米糕?”
因着如今粮食都贵, 杨稔自己却喜食米糕,这些时日已经学着自己研究着做了,虽不如买来的好吃,可也不难吃,饿了吃一两块充饥十分方便。
今日恰好还有几块,若是儿子饿了,吃这个正好。
小孩子容易饿,小景立马点头。
美滋滋的吃着米糕,他并没有出去找伙伴玩,而是拿出书来一边吃米糕一边看书。
夫妻俩看着欣慰,他们没有要求儿子一定要一直看书背书,可儿子自己有这个想法却是最好不过的,家里只是普通老百姓,虽挂着义门陈氏的名,可自家人知道自家事,这个陈氏只是个名,还得靠自身努力。
不想影响儿子看书,夫妻俩走开一些。
过会儿就要煮晚饭了,杨稔索性就来到厨房,看看晚上吃什么菜好。
来到厨房,陈如松将刚刚得知的事情说出:“私塾先生说这几年天灾,粮食太贵,养家困难,日后的束脩要交粮食,按从前的粮价来交。”
“如今蝗灾刚过,怕是粮食的价格比上次你陪着大哥去买还高一些,十几倍,干旱伊始就已经涨到一月两百文的束脩了,这会又这样,便是又涨了几倍的束脩。”也就是一月要一两多,文房四宝还是自家买,这一年下去就十几两银钱了。
“若是答应,每月就要五十斤稻谷,三月便是一石。”陈如松估算出来。
听着这数,杨稔有些生气,语气有些不好道:“合着这是算好的,三月交一次,一次便是一石,可真会算。”
“我今儿没答应,打算明日送小景时看看别的孩子家里是怎么想的,如今这粮食可是买不到的,先生要吃粮食,这没什么,可换成干旱前的粮价是决不成的,便是十倍的粮价都是亏的。”陈如松也是不满私塾先生的要求,将事情告诉媳妇也只是让她知道有这个事,至于如何解决,他来就好。
“他若是同意按十倍的粮价换,也不是不行,只是一定要私塾的所有学生家里都是这样的换法。”若是十倍的粮价,一月的束脩就是几斤稻谷,家里还是能腾出来的。
媳妇这样一说,陈如松明白过来,“或许那冯先生的目的就是这个,只是先说出来,学生的爹娘未必会答应,这才先将过分的要求提出,之后再退一些,也就能令人接受了。”
十倍的粮价,私塾先生不会亏,而家里拿的出粮食的,也是之前存下的,少有是用十倍粮价买下来的,心里也不会觉得太亏。
“希望是这样,县城的束脩不低,咱们尽量先让儿子在镇上念几年,存够银钱再去送去县城。”
是不是这位冯先生的打算,杨稔不清楚,只是她希望就这样解决,家里如今是没有进账的,这会天灾好几年,帕子荷包买的人也少,铺子里也不收了,家里也没有产出,只有消耗。
若是按照十倍的粮价,一月几斤粮食自家还是出得起,一年下来也能承受,可要是一月五十斤粮食,三月便是一石,一年就是整整四石,家里半年的口粮就没了,真不能接受。
晚饭吃的是炒蕨菜,还蒸了几片腊肉,蕨菜是往年的,家里还有一些干货是往年的,如今要先将这些吃掉,免得放久了坏了。
吃饭时,陈如松想起镇上还有一家私塾,只是那家私塾先生较为年轻,虽也教出了几个童生,可到底看上去不如冯秀才有文采的样子,是以自家当初也没选择他。
“镇上还有一家私塾,若是明日冯先生依旧还是要按干旱前的粮价交束脩,我就去瞧瞧那家私塾,都是秀才老爷,就算年轻些,相必也是有文采的。”陈如松也担心冯先生不改主意。
“我记得姓罗是吧,当初听大哥说了一下,你也别等冯先生改不改主意,不管冯先生怎么说,都去罗先生那看看,若是瞧着还成束脩也比冯先生要的低,等儿子这次学完三月,便转到罗先生那去。”
若是冯先生的意思就是按干旱前的粮价提供束脩,那也太贪得无厌了,而若是只是想提出一个不可能的要求,转而让学生的家里答应退一步的要求,那么这冯先生太精了,心眼也多,日后指不定还出什么幺蛾子呢。
杨稔对冯先生提的要按照干旱前的粮价提供束脩这事,是真的很讨厌。
只是她之前忘了镇上不是只有他一家私塾,才想着退一步就退一步,十倍的粮价可以接受,私塾十几个学生,一人几斤便有几十斤,私塾先生一家五口人,一月几十斤粮食是要吃的,如今买不到粮食,就算有存粮,也不会太多,那先生想要粮食当束脩也勉强理解。
但是思来想去,杨稔又改了主意,“算了,你先看看那冯先生是怎么说的,若是能退一步,按照如今的粮价,便是一半的粮价也能考虑一下,只要别太过分,还是让儿子继续在那念着,谁知道那罗先生又是什么样的人呢,况且冯先生好歹还教出了一个秀才,罗先生只教出了几个童生。”
真从冯先生那转到罗先生那去,若是罗先生有什么不好,可就没有地方可去了,还是先观望观望。
看着媳妇皱着眉头,陈如松不由劝解道:“你啊,别担心太多,明日我去瞧瞧,还有近一月才到交束脩的时候呢。”
翌日一早,杨稔给儿子做好午饭,陈如松送儿子去私塾。
冯先生已在学堂等候着了,看见学生被家人送过来,他露出和蔼的面容,随后朝陈如松问道:“陈老爷,老夫昨日与你所说之事,不知你考虑得如何?好些学生的家里已是同意此事了的。”
“这......,冯先生,都有哪几个学生家里同意了?”上私塾的,可不是什么富贵人家,富贵人家都请先生单独教学了,陈如松不太相信昨日才得知的消息,今日就同意了,按干旱前的粮价换成粮食交束脩,不管对哪家来说,这个要求可都算得上是过分了。
“钱家和付家这两家今日一早就将粮食送来了,还有几家已是答应下来,只等下月便送来。”冯先生笑眯眯地说道。
钱家和付家都是镇上富裕的人家,若是单独请个先生有些捉襟见肘,可只是送去私塾,确实绰绰有余的,是以对先生的要求,并不多加思考就满足了。
甚至他们认为,先生提出这个要求,便是家里缺粮了,第二日一早就将粮食送来了。
冯先生说出这两家,陈如松倒是相信了,便是他也是知道这两家算是私塾里最富有的人家,逢年过节给先生送的礼也是最重的。
只是说还有几家答应了这话,他还是半信半疑,但看冯先生这个态度,是不会退步了的,两家粮食都交了,怎么会还退,或许日后还会要求更高,反正有这两家兜底。
果然,冯先生下面这句话验证了他的猜想,“陈老爷,这几十斤粮食不多,你瞧瞧这两家多爽快,孩子念书最重要不是。”
瞧着这人为难的样子,冯先生也为他感到无奈,他这个要求确实有些高,本打算今日要是有人拒绝他就退一步,粮价提一些上去,可没成想一过来,钱、付两家直接送来了粮食,既然如此,他自然就不改了。
镇上可就只有他教出了秀才,那个姓罗的教出三个童生有什么用?这些人犹犹豫豫一番,还是会答应下来的,冯先生得意地想着。
这个要求陈如松是不能答应的,一年的束脩够自家吃半年的粮食,更何况这会还是蝗灾过后,粮食是重中之重,谁也不能保证之后的日子是什么样,但也不能直接拒绝,因为儿子还要在这继续念上一月。
“冯先生,这事你容我再考虑考虑。”陈如松打算先拖着,等去问了罗先生那的条件再做打算。
只是镇上就那么大,他若过去了,冯先生过不久就会知道,儿子接下来的一月可就难过了。
是以陈如松先架着驴车回家。
“怎么样?”杨稔一直惦记着这事,自家男人一回来,她就忍不住问了出来。
陈如松摇摇头,“镇上有两家富户,今早就将粮食送过去了,也是我没想到,那两家竟然毫不犹豫。”
“这可真是。”这两家这样殷勤,显得自家这犹犹豫豫的不像样,可那么多粮食真不能给出去,今年吃半年,明年一整年,后年半年,家里的粮食吃完,若是明年不成,好歹剩下的粮食还能撑半年,可若是给出去,家里便得全靠老天了。
“镇子不大,我想着若我去罗先生那打听,冯先生定然会知道,小景还要念上一些时日,我怕冯先生变脸欺负小景,便想着明日让二哥帮我去问问,打听打听,只盼望罗先生那的束脩不要也跟着提高。”若也提高了,可真不妙了。
第50章 县城私塾
当晚陈如松过去拜托, 第二日陈二哥就去帮忙打听了。
好在罗先生开的私塾并未涨价,只在干旱后与冯先生一样涨了一些,并且照旧要比冯先生开的私塾少上五文钱, 是一百九十五文钱一月, 对比冯先生涨价后的束脩,实在是良心。
“怕是罗先生这时还不知道这边涨了,若是知道,定然也是要涨的。”
杨稔得知并不算高兴, 依旧烦恼着, 毕竟之前就是跟着冯先生这边涨的,这会不涨, 过两日也是要涨, 他们如今送过去,到时候涨了束脩, 他们还得补,不补得担心先生忽视小景啊。
陈如松沉吟道:“也是这个理,要是涨的之比冯先生少上几个子,还不如留在冯先生那。”
接着又道:“咱们先拖拖,这几日罗先生定然会知道冯先生涨了束脩的事,看他怎么做,儿子这会还念着书, 倒不急, 实在不行先回到族塾再读些时日, 等天灾过去再说。”
“能送还是接着送,族塾只教识字,孩子念书耽误不得。”私塾是教日后参加科举要学的知识,如今虽在启蒙阶段, 可也比族塾强上不少,族塾只是教识字,至多背上几篇简单的文章,别无其他,儿子六岁后正是要开始学习的时候,可不能耽搁。
道理陈如松自然知道,“明日我去县城问问吧,镇上只有两家,总是比对着来,县城私塾多一些,或许会不一样,县城私塾也比镇上好,贵一些也值得。”
“你这话一说,我总算明白了,原来咱们是觉得镇上的私塾不值这个价,这才犹犹豫豫的。”
“是了,咱们一开始接受了镇上私塾一百文的束脩,后来因着干旱涨了一倍两百文也能接受,可如今蝗灾过去要涨好几倍,成了一两多银钱一月,确实觉着不值。”陈如松也想通了。
“你明日去县城,除了打听私塾,也买些棉花和棉布,家里分家之后就没做过棉被,我想做一床棉被,去年盖着棉被觉着有些冷了,还有咱们两个也要做一套冬衣。”衣裳只做好了小景的一套,因着没有棉花了,布也不够,他们夫妻俩的衣裳搁置了。
“好,家里还有什么缺的,这次买齐。”
“还有......”夫妻俩就家里需要添置的物品商量起来。
因着他们的县城是隶属府城管辖,是以县城是较为繁华的,私塾不下十个,打听第一家私塾时,陈如松惊喜的发现,这儿的束脩比镇上还少,当然是指如今的束脩,第一家收费是五百文一月,也是经过灾后涨过束脩的,基本也都是涨了一倍,这次蝗灾却没涨,也没听说要涨。
第二家比上一家高一些,要五百五十文,因为这位先生教出了三位秀才,而第一家是教出了两位。
陈如松一个个地打听过去,打算将各个私塾的信息都记下,回去与媳妇商量儿子的去处。
将县城所有私塾打听了一遍,陈如松发现,私塾收的束脩都是按照教出了几个秀才老爷来定的,县城唯一一家教出了举人的私塾,要一两银钱。
买了所需物品后,陈如松回了家。
不等媳妇提问,他便直接说出媳妇想听的,“县城十多家私塾,不过有几家是童生开的,我便没去打听,没道理在镇上进的是秀才开的私塾,去县城反而还不如了。”
接着又道:“秀才开的私塾有七家,第一家教出了一个举人五个秀才,二十几个童生,是县城私塾中第一好的,束脩一两银钱,第二家教出四个秀才,十几个童生,束脩六百文,第三家教出三个秀才,十来个童生,束脩五百五十文,
第四家也教出三个秀才,童生七八个,一样的束脩,第五家教出一个秀才,但童生教出了十几个,是以束脩是四百八十文,第六家教出五个童生,束脩四百文,第七家也只教出了三个童生,束脩是四百文。”
陈如松已经将私塾的信息写在纸上,顺序也给排好了,边说边给杨稔看。
“秀才教出了举人老爷,这第一家可真厉害。”杨稔完全被第一家的条件给吸引住了。
“我得知时也惊讶,只不过咱们如今先放过这个,瞧瞧下面的,小景还小,我打听过了,如今那第一家私塾收的大多是童生,他们是为了考秀才的,咱们儿子才刚刚开始学,进去也未必好。”这是陈如松的真实想法。
纸上的字杨稔基本认识,能看懂写的内容,纠结一番,杨稔选中了第三家,“一样的束脩,这家教出的童生比后一家教出的童生多。”
“第二家也不错,教出了四个秀才呢。”陈如松也看中了的第三家,只是第二家他也觉着也好。
“那这两家都再瞧瞧。”杨稔也纠结。
“好,如今县城私塾的束脩竟比镇上少了。”
“也是幸好,要是县城的私塾比镇上还高,咱们都要送不起儿子念书了。”一年就十几两,算上笔墨纸砚要的银钱,估计要十五两左右,如今家里又没进项,若是一直这样,自家如今的存银只有四十多两,两三年就用光了。
如今县城私塾既好还实惠,便是第二家私塾,一年下来束脩七两多,算上笔墨纸砚应当十两出头,自家好歹能撑四年多,到那时,就算灾害还未结束,自家也能想出别的谋生的活计了。
“只是若是送小景去县城,每日去就要小半个时辰,得早起了。”自家这时候,可买不起县城的房子了,只能是每日来回奔波。
“也只能早一些,如今这情况不易,相信日后总会变好的。”当初他们夫妻俩还信誓旦旦觉着之后定能买得起房。
“一定会。”陈如松肯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