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不想说如今是后悔了,早知道自己外家会这样扶不起来,当初也不该因不喜承恩侯夫人的缘故,而不去管那两个孩子,好歹也要把孩子带进宫里来,让大儒们教导,至少也要懂些事,而不是让他们长于妇人之手,一个比一个的没出息。
要说如今教导其实也还不迟,但有个程谨安在那对比着,皇帝就有些更看不上眼那两个了,颇有点眼不见心不烦的想法。
皇帝就道:“他敢斩断跟程家的关系,倒是跟他母亲一个脾性,可到底也是舅舅你的血脉,朕不想他太委屈。”
其实要程谨安不恨承恩侯,回头跟承恩侯一个姓氏了,只怕皇帝也只得委屈一下程谨安了,还得捞回来放在眼皮子底下看着。
承恩侯是真没想过让程谨安认祖归宗,就道:“他与他母亲一般,从不愿受半点委屈,臣对他并无他意。”
自己长子被打残了,连个子嗣都还没有,他心里一开始是愤怒的,可等看到了程谨安那张脸后,愤怒就歇了下来,横竖是自己欠他母亲的,拿一个儿子还了就是,好在还有一个儿子,还能延续血脉香火下去。
至于程谨安对他的父子情,他是从来都没想过的,其余的也不想计较。
皇帝见自己舅舅一副心灰意冷的模样,也不想多说了。
想骂他当年糊涂,受人挑拨,才丢了这么一个麟儿,但想想和离还是自己下的旨意,就挺没意思的。
他当初的的确确是一片好心,小舅舅是真心喜欢程谨安的母亲,是喜欢了许多年的并不作假,但当时会赐婚给二人,也并非只是为了偏心自家外家。
实在是程谨安母亲父母双失,未婚夫家怎么看都不如自己小舅舅家一进门就能掌家,上面又没有几重婆婆压制,又地位尊崇的好,更不会有夫家嫌弃她娘家无人之说。
只是未曾料到,两人难到白头,程锦安母亲青丝尤在,承恩侯却情义已无。
承恩侯并不想与程谨安亲近,皇帝也不勉强,不说承恩侯愿意与否,就是程谨安怕也不可能的,否则也不会让自己母亲的外家在朝上参了承恩侯府好几日。
皇帝自己心中有了想法,就让人赐了了许多药材让承恩侯带回府去,才去见了皇后。
皇后倒是被皇帝的想法给惊奇了,“陛下觉得妥当?”
皇帝点了点头,“总不能对不起母后临终前的嘱托。”
可程谨安姓程不说,谁知道是不是真的承恩侯血脉,不过皇后也不想多说承恩侯府的事情,皇帝觉得合适那就合适了。
至于程谨安日后要有了孩子,愿不愿意跟承恩侯姓,谁又知道。
皇后心里明白皇帝的疑心病,什么生母遗愿,程谨安更为出息都是借口,无非是不想给外家半分实权,但又觉得自己对不起生母,就这么自我安慰了。
作者有话要说: 皇帝是被先帝时候的外戚给祸害怕了,半点不想外戚出息了,程锦安虽然是他表弟,但是不跟承恩侯姓来着,能被人利用的可能也低一些,自己能作妖的可能也低一些,就想重用一下了。
太孙是你戳我逆鳞了还想我闭嘴,怎么闭嘴都不可能啊,嘴炮max了~~我连心爱的女人都护不住,还说其他的不是扯淡啊?扯淡?
加更完毕,么么哒。
第143章 1.28
三关副将是程谨安的消息,让朝廷震了一下。
着实都没想到皇帝怎的就想便宜这么个小子了,按道理萧安还是三关大将,副将就不太可能是程谨安。
皇帝同时下的任命还有封乌将军为齐水伯,调任京城任京城西营副统。京城分东西二营,副统各有二,姓乌的本被萧安请为副将,没想到一下子蹦到了京城,虽明着官职是不如副将,可天下脚下的前程跟边关的前程相比,到底还是在天子脚下占便宜。
当然也有的人想法不同,却也没有多说,现下里朝廷讨论得最关键的是副将人选,无论如何也不能是程谨安。
三关大将才十五岁,可萧安太能打,功劳摆在那,调回京城许还有麻烦在,又狗屎运来了没死成,朝廷里的也拿她没办法。
可有这么一个十五岁的大将,副将再是才十七的程谨安就不行了,到底两个都年轻气盛的年纪,不如换一个年纪大一点的较为稳妥。
当初封萧安为三关大将都已经是皇帝执意,朝臣们没能扭过他,现在再拿副将顶程谨安,朝臣们就不愿意了。
没道理舍了一个大将让皇帝儿戏,这会儿得寸进尺连副将都给出去的道理。
也是皇帝说了这样的话,有人心里嘀咕,还不如让乌将军留在三关,把程谨安丢在京城里呢,不过西营副统之位,想想也有些舍不得。
又是一通搅合,皇帝也没法子了,只得道:“瞧着这开年了,三关还有一场硬仗要打,谨安虽年纪不大,在三关的战功诸位卿家也是看在眼里的。他与萧安自幼一道长大,在带兵打仗上极为互补,副将之职也只有他担得起了。”
也亏得皇帝这般不要脸把程谨安夸上了天去,明白的都知晓,只怕这厮的身份当是承恩侯府的谁了,皇帝这才有徇私的想法。
也有人把关注点放在了皇帝所言的三关还有一仗上,顿时交头接耳起来。
随后不久,户部尚书便出了列,“禀陛下,年前三关之战,已耗费无数辎重,如今乃是春种之季,国库又已捉襟见肘,边关军户也要下地播种,实在是不好再与蛮子开战了。”
顿时就有户部的两位侍郎出列,“请陛下三思。”
就是别的朝臣,赞同户部尚书此言的也不在少数。一年之计在于春,不论是因一场战事和历过一季寒冬而空了的国库,还是边关待开垦的土地,都经不起再打仗的。
春时有春害,要国库拨款下去的地方多去了,三关将士下半载的吃食,还得靠春夏这两季。
所以国库空虚,又要耽搁三关春种,这是万万不行的。
这个道理,程谨安也知道,可也只能站出列来,道:“诸位大人说得有理,只是我们不打蛮子,蛮子难道就不会来打我们了?还是诸位大人觉得,因为国库空虚,就要边关让出城池满足蛮子丧权辱国为好?”
程谨安这话就严重了,兵部侍郎站出来道:“程将军此言差矣,边关不守,大庆百姓何以安居?”
可兵部不管粮草,这话说得自然是不腰疼了。
“只是,开春的这一仗,是否有必要?还是程将军可以保证开年后这一仗,一定会大胜?还有程将军的意思是蛮子开春会再来侵犯,可手中有实证?”兵部侍郎连番问道。
很明显,就是兵部也不赞成再打仗的。
程谨安眼皮一撩,就道:“蛮子攻打大庆,何时提前打过招呼?不过以防万一,避免有之前一台关与胡马关之祸罢了。能不打自然最好。”
军事上,谁也没有兵部有发言权,然而边关到底会不会打仗,从信息的时效性、对蛮子的了解上来看,也唯有边关的将士才更有发言权。
程谨安知道主动出击必然会被举朝反对,必不可行,但被动守城却是避免不了的,无非是先给户部提个醒,今年三关春夏之时许有调用粮草之时。
因听闻只是可能会打仗,并非三关将士必须要主动出击,户部的人也松了口气,就是兵部也不好再说。
就如程谨安所言,总不能让大庆退一城让给蛮子来掠夺,如今今日一城,明日两城,再过几日大庆就无完土了。
要说如今教导其实也还不迟,但有个程谨安在那对比着,皇帝就有些更看不上眼那两个了,颇有点眼不见心不烦的想法。
皇帝就道:“他敢斩断跟程家的关系,倒是跟他母亲一个脾性,可到底也是舅舅你的血脉,朕不想他太委屈。”
其实要程谨安不恨承恩侯,回头跟承恩侯一个姓氏了,只怕皇帝也只得委屈一下程谨安了,还得捞回来放在眼皮子底下看着。
承恩侯是真没想过让程谨安认祖归宗,就道:“他与他母亲一般,从不愿受半点委屈,臣对他并无他意。”
自己长子被打残了,连个子嗣都还没有,他心里一开始是愤怒的,可等看到了程谨安那张脸后,愤怒就歇了下来,横竖是自己欠他母亲的,拿一个儿子还了就是,好在还有一个儿子,还能延续血脉香火下去。
至于程谨安对他的父子情,他是从来都没想过的,其余的也不想计较。
皇帝见自己舅舅一副心灰意冷的模样,也不想多说了。
想骂他当年糊涂,受人挑拨,才丢了这么一个麟儿,但想想和离还是自己下的旨意,就挺没意思的。
他当初的的确确是一片好心,小舅舅是真心喜欢程谨安的母亲,是喜欢了许多年的并不作假,但当时会赐婚给二人,也并非只是为了偏心自家外家。
实在是程谨安母亲父母双失,未婚夫家怎么看都不如自己小舅舅家一进门就能掌家,上面又没有几重婆婆压制,又地位尊崇的好,更不会有夫家嫌弃她娘家无人之说。
只是未曾料到,两人难到白头,程锦安母亲青丝尤在,承恩侯却情义已无。
承恩侯并不想与程谨安亲近,皇帝也不勉强,不说承恩侯愿意与否,就是程谨安怕也不可能的,否则也不会让自己母亲的外家在朝上参了承恩侯府好几日。
皇帝自己心中有了想法,就让人赐了了许多药材让承恩侯带回府去,才去见了皇后。
皇后倒是被皇帝的想法给惊奇了,“陛下觉得妥当?”
皇帝点了点头,“总不能对不起母后临终前的嘱托。”
可程谨安姓程不说,谁知道是不是真的承恩侯血脉,不过皇后也不想多说承恩侯府的事情,皇帝觉得合适那就合适了。
至于程谨安日后要有了孩子,愿不愿意跟承恩侯姓,谁又知道。
皇后心里明白皇帝的疑心病,什么生母遗愿,程谨安更为出息都是借口,无非是不想给外家半分实权,但又觉得自己对不起生母,就这么自我安慰了。
作者有话要说: 皇帝是被先帝时候的外戚给祸害怕了,半点不想外戚出息了,程锦安虽然是他表弟,但是不跟承恩侯姓来着,能被人利用的可能也低一些,自己能作妖的可能也低一些,就想重用一下了。
太孙是你戳我逆鳞了还想我闭嘴,怎么闭嘴都不可能啊,嘴炮max了~~我连心爱的女人都护不住,还说其他的不是扯淡啊?扯淡?
加更完毕,么么哒。
第143章 1.28
三关副将是程谨安的消息,让朝廷震了一下。
着实都没想到皇帝怎的就想便宜这么个小子了,按道理萧安还是三关大将,副将就不太可能是程谨安。
皇帝同时下的任命还有封乌将军为齐水伯,调任京城任京城西营副统。京城分东西二营,副统各有二,姓乌的本被萧安请为副将,没想到一下子蹦到了京城,虽明着官职是不如副将,可天下脚下的前程跟边关的前程相比,到底还是在天子脚下占便宜。
当然也有的人想法不同,却也没有多说,现下里朝廷讨论得最关键的是副将人选,无论如何也不能是程谨安。
三关大将才十五岁,可萧安太能打,功劳摆在那,调回京城许还有麻烦在,又狗屎运来了没死成,朝廷里的也拿她没办法。
可有这么一个十五岁的大将,副将再是才十七的程谨安就不行了,到底两个都年轻气盛的年纪,不如换一个年纪大一点的较为稳妥。
当初封萧安为三关大将都已经是皇帝执意,朝臣们没能扭过他,现在再拿副将顶程谨安,朝臣们就不愿意了。
没道理舍了一个大将让皇帝儿戏,这会儿得寸进尺连副将都给出去的道理。
也是皇帝说了这样的话,有人心里嘀咕,还不如让乌将军留在三关,把程谨安丢在京城里呢,不过西营副统之位,想想也有些舍不得。
又是一通搅合,皇帝也没法子了,只得道:“瞧着这开年了,三关还有一场硬仗要打,谨安虽年纪不大,在三关的战功诸位卿家也是看在眼里的。他与萧安自幼一道长大,在带兵打仗上极为互补,副将之职也只有他担得起了。”
也亏得皇帝这般不要脸把程谨安夸上了天去,明白的都知晓,只怕这厮的身份当是承恩侯府的谁了,皇帝这才有徇私的想法。
也有人把关注点放在了皇帝所言的三关还有一仗上,顿时交头接耳起来。
随后不久,户部尚书便出了列,“禀陛下,年前三关之战,已耗费无数辎重,如今乃是春种之季,国库又已捉襟见肘,边关军户也要下地播种,实在是不好再与蛮子开战了。”
顿时就有户部的两位侍郎出列,“请陛下三思。”
就是别的朝臣,赞同户部尚书此言的也不在少数。一年之计在于春,不论是因一场战事和历过一季寒冬而空了的国库,还是边关待开垦的土地,都经不起再打仗的。
春时有春害,要国库拨款下去的地方多去了,三关将士下半载的吃食,还得靠春夏这两季。
所以国库空虚,又要耽搁三关春种,这是万万不行的。
这个道理,程谨安也知道,可也只能站出列来,道:“诸位大人说得有理,只是我们不打蛮子,蛮子难道就不会来打我们了?还是诸位大人觉得,因为国库空虚,就要边关让出城池满足蛮子丧权辱国为好?”
程谨安这话就严重了,兵部侍郎站出来道:“程将军此言差矣,边关不守,大庆百姓何以安居?”
可兵部不管粮草,这话说得自然是不腰疼了。
“只是,开春的这一仗,是否有必要?还是程将军可以保证开年后这一仗,一定会大胜?还有程将军的意思是蛮子开春会再来侵犯,可手中有实证?”兵部侍郎连番问道。
很明显,就是兵部也不赞成再打仗的。
程谨安眼皮一撩,就道:“蛮子攻打大庆,何时提前打过招呼?不过以防万一,避免有之前一台关与胡马关之祸罢了。能不打自然最好。”
军事上,谁也没有兵部有发言权,然而边关到底会不会打仗,从信息的时效性、对蛮子的了解上来看,也唯有边关的将士才更有发言权。
程谨安知道主动出击必然会被举朝反对,必不可行,但被动守城却是避免不了的,无非是先给户部提个醒,今年三关春夏之时许有调用粮草之时。
因听闻只是可能会打仗,并非三关将士必须要主动出击,户部的人也松了口气,就是兵部也不好再说。
就如程谨安所言,总不能让大庆退一城让给蛮子来掠夺,如今今日一城,明日两城,再过几日大庆就无完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