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嘉和站起身来,走到窗边,往窗外望去,心思却不在外面的景致上。
    他是相信自家三叔的眼光的,只不过在听到那第二个弟子是个落第三次的秀才时,左手不知不觉地抓紧了窗沿,内心还是压不住不住翻腾的火气。
    他想起了一段往事。
    自己自小便是韩家这一辈中读书最有天赋的,全家人都很满意,祖父便找了三叔,想让他教自己读书,谁料三叔竟然拒绝了,只跟祖父道,若是你们不怕我将他教歪了,便尽管让我来教,听完他这番话,祖父和父亲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韩嘉和那时便知,家中要自己走的路,与三叔的道不同。
    但他还是不甘心,自己没能成为三叔的弟子。
    以至于还想亲眼看看,能得到三叔的认可,被收为弟子的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到了当天晚上,他便见到了沈伯文。
    韩嘉和看到沈伯文的第一眼,只是觉得这个人相貌气度倒是不错,没有一些农家子身上的寒酸气,似乎也不为自己出身贫寒感到拘谨。
    但,似乎也就这样了,单凭这一点还不足以让自己刮目相看。
    沈伯文自然也看见了这个站在自家老师身边的年轻人,经老师介绍,便知道了这是老师的侄子。
    因为韩辑并没有介绍说是京都韩家,所以他一时之间也就没有把眼前的青年跟那个丢了画的韩家联系起来,他看得出来这人显然家世极好,但也没有别的什么想法,他既没有攀附权贵之心,只想安安静静读自己的书,若是能平和成为朋友固然不错,但若是没有眼缘,那便相安无事最好。
    两个人的第一次见面,平淡之极,也敷衍之极。
    韩辑皆看在眼里,也并没有要为他们拉近关系的意思,没多说什么,便直接把今晚的考题交代下去,让这两人开始答题。
    随即他便坐在上首,端起茶慢慢地喝了起来。
    心中却在想着,眼前这两个孩子,恐怕是没有什么成为朋友的机会了。
    第二十六章
    待到他们放下笔,韩辑反而没有像之前那样,自己批阅,只是道:“你们将文章交换,互相看看吧。”
    韩嘉和闻言有几分诧异,但也并没有说什么别的,只道了声好,就将自己的文章交给了桌子另一侧的沈伯文。
    沈伯文亦是如此。
    毕竟在现代的时候,让学生交换作业互相修改,也是正常的事情。
    拿到对方的文章之后,二人便不约而同地低下头看了起来。
    沈伯文看了第一眼,便不自觉地坐直了身子,他对手中这篇文章的初印象,便是惊艳。
    上面的字体不是自己从前见过的任何一种,但却很有观赏性和艺术性,从容且大气,仿佛从字里行间,书写之人的性格气度便迎面而来,他便先在心里点了点头。
    除开这一笔字,仔细阅读内容,不知不觉就看入了神。
    另一侧的韩嘉和,原本是带着批判的初衷,来看沈伯文这篇文章的,因为此人连着三次乡试落榜,还被自家三叔收为弟子的经历,若是说到京都去,也有一大堆人要被惊掉下巴,自己当然要来看看,他有什么过人之处。
    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字体。
    韩嘉和拿着纸张的手微顿,心中的震动却并不小。
    这笔字……
    他虽然自负,却也没认为自己已经阅尽了天底下所有的字体,但姓沈的一个农家子弟,竟然也能习得这样出众的字,应当也是自有奇遇了,不过他却没有认为这一手字是自家三叔教的,毕竟从字上就能看出来,落笔之人已经浸淫其中许多年了,而三叔收沈伯文作为弟子,也仅仅是去年发生的事。
    这就是认知偏差了。
    韩辑当年收沈伯文作为弟子的时候,他才刚捡起来原来所练的字不久,还有些不熟练,因此韩辑才认为他是刚学时间不长,而此时他已经捡起来又练了一年多,自然而然已经恢复了原本的熟练程度,被韩嘉和看做是练了许多年了,也没有错。
    韩嘉和不得不承认,若是真字如其人的话,这个沈伯文,应当是个极有风骨之人,是他三叔会欣赏的那种学生。
    但想要榜上有名,光靠一手字却不行,就算你写得再好,被誊抄的人抄过一遍,还是跟其他人一样,能不能唱名东华门,能不能科举入仕,看的还是文章如何。
    他接着看下去。
    也不知过了多久,放下文章,韩嘉和不得不承认,三叔的眼光还是一如既往的好。
    若是这个沈伯文能一直有这篇文章的发挥水平的话,乡试榜上有名不成问题,还会是自己在会试之时的强敌。
    他垂下眸子,心中却在想,这一趟到底没有白来,他性子向来自傲,除了谢家的谢之缙,其他地方那些成了名的学子,在他眼中根本不值一提,却没想到在这远离京都的江南小镇上,还能遇到值得让他正视的人,不由自主地便将之前的轻慢收了些许。
    韩辑将二人的脸色尽数收于眼底,也没有继续交代别的的意思,轻咳了一声,又道:“天色也不早了,你们就早点回去休息吧,嘉和还会在这里待上一段时间,还有的是机会来往。”
    沈伯文便道了声是,便与韩嘉和二人起身告辞了。
    走出书房外,二者也没有别的交集,互相拱手道别,便走上了不同的路,一人回自己的院子,一人出府回家。
    走在回家的路上,沈伯文还在想韩嘉和的那篇文章。
    今晚老师虽然没有教导什么,但自己这一趟却不算白来,但不同于韩嘉和的见识甚广,沈伯文对自己和旁人的文章,缺少一定的认知,他只能看出好或是不好,内容写得怎么样,有什么优点或是缺点,但这样的文章能不能中举,或者在考生之中能排怎么样的位置,他却并不清楚。
    韩辑在教导他的过程之中也发现了,但却无意纠正这一点,在他看来,时刻对自己和他人的学识水平保持敬意和谦虚,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才不至于养成刚愎自用的性格,倒也不是说为人傲气有什么不好,只是对于他自己而言,还是更加欣赏谦逊的人。
    相较于傲气,还是傲骨更重。
    就导致沈伯文到现在为止,还对自己能否中举,抱着一股不确定的态度,只能告诉自己,尽力而为便是。
    孰不知韩嘉和这个上一次京都乡试的第二名,都已经将他视为能与之一战的对手了。
    嗯,上回京都乡试的解元是谢之缙。
    谢之缙之父谢琢,如今已是户部尚书,内阁次辅,相较于韩嘉和的父亲,已然进入了文官圈子的核心地带,简在帝心。
    两家在明面上虽不至于相争,但私底下的比较却从不曾间断,谢之缙和韩嘉和二人年纪差不多,一直都在被明里暗里地比较,比如学识,从外貌到内在。从进学,再到书院,到如今的科举。
    不管韩嘉和心里有多讨厌这种对比,却也不得不承认,谢之缙的确是跟自己旗鼓相当的对手
    直到躺在床上,望着头顶青色的床帐,韩嘉和闭上眼睛,心中却还在不断回想着沈伯文的那篇文章。
    他从小记性极好,书本文章之类的看过几遍就能记住,沈伯文的文章,因为给他的印象颇深,看了一遍就记住了。
    其实若是单凭文笔来说,只能说是平平,但他的文章好像就有一种特性,能让人在看的时候不知不觉忽略了文笔,沉浸到内容中去,待到看完,便觉得这样的内容,还是最为适合他这种文风,多一分过臃,少一分则陋。
    实在也是一种独特的个人风格了。
    想着想着,夜幕低垂,韩嘉和也沉沉睡去。
    ……
    八月七日,天高气爽,惠风和畅。
    桃花村,沈家全家人都起了个大早,原因无他,因为再过两天,就到乡试的日子了,今日便是送沈伯文去府城,在那边的客栈住下来,以免到时候手忙脚乱。
    这跟现代时的考研似乎也没什么太大区别啊,沈伯文当时就在想,要提前去考点附近订房子,提前两天过去,还要适应一番考试时的作息,想到原身那几次在贡院里的经历,他便在家中模拟了好几次考试,每次出来都筋疲力尽,不得不承认,古代考科举,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自己本身的学识是一方面,能不能正常发挥出来是另一方面。
    不过,每到乡试附近,客栈可不好订,尤其是考点附近的。
    还好,就在半月前,沈伯文打算去一趟府城定客栈的时候,吴掌柜却找上门来,交给了他一块儿牌子,又同他道:“沈先生,这是咱们吴家的客栈,那个地方正好在考场附近,走路过去不过半柱香的功夫,省事儿,我已经吩咐那边的掌柜给你留了房间,你拿着这块牌子过去,就能直接入住。”
    “这如何使得。”沈伯文闻言便推辞道。
    只是吴掌柜却道:“这一年多来,我家那小孙子进步极快,老夫都还没谢过沈先生的用心教导,这区区一个房间,能值得什么,沈先生就不要推辞了,安心拿着,好好地考个举人回来才是正经,到时候老夫也能跟旁人说道说道,我家孙子可是举人老爷教出来的!”
    话都说到这里了,沈伯文也不好再推辞,只得接了过来,又是一番道谢。
    也正是因为如此,解决了他考前的一大难题。
    将能用得到的东西都装到马车里,沈老太太又看了半晌,转头问大儿媳妇儿:“考篮,还有考篮里的东西都带齐全了吗?”
    周如玉闻言便将考篮上盖着的布掀开,一样一样地给老太太指过去:“笔,墨,砚台,镇纸,水注,还有这是卷袋,红绳,还有卷布、油布门帘、号顶、蜡烛和烛台、小凳、枕头、衣竿、竹钉、锤子、水筒、小炉子……”
    说实话,沈伯文在第一次看见她在考篮里装了这么多东西,都震惊了。
    这是去考试还是搬家……
    但仔细回想了一番贡院号舍里的环境,他不得不承认,这些东西都是很有必要的。
    笔、墨、砚台、镇纸、还有水注自不必说,都是答卷时能用得上的,纸张自有考场发放。红绳是为了将答完的考卷卷起来绑好,再装入卷袋之中,绑卷的绳子也未必就要用红色的,只不过是全家人想要讨个好彩头,才特意找的红绳。而蜡烛和烛台自然是为了在夜里答卷。
    乡试,要考三场,每场三天,是要结结实实把你关在号舍中三日的,吃喝拉撒睡都在里头,因此还需要准备一些生活用品。
    小凳,枕头是为了晚上睡觉的时候能舒服一点准备的,衣竿是用来挂东西用的,竹钉就相当于现代的挂钩,需要用小锤钉在墙上;而水筒则是用来汲水,烧水热饭用的是小炉子。
    卷布的作用则是既可以充当答卷子书写时的毡布,又可以当做吃东西时的桌布。号舍里的条件无比简陋,为了遮风挡雨,古代的考生们想尽了办法,号顶是罩在号舍顶上的布,油布门帘是挂在号舍门口的,不过看原主那次还是得了风寒,看样子油布门帘的防风效果似乎并不怎么样。
    甚至还有前辈写下了“油渍为防秋雨骤,布粗难禁晓风尖。”的诗句。
    第二十七章
    看着老太太一样一样细细检查过去, 沈老爷子也开口道:“这次让老三跟着你过去,帮你提提考篮什么的,你媳妇儿给你做的那些吃食也带了吗?”
    沈伯文闻言便回道:“带了, 馒头包子饭团,还有一只板鸭,切成块, 都放在中间那层。”
    “行。”看老太太检查完了,老爷子便发了话:“都差不多了就早点上路吧, 天黑之前就能到府城了,去了早点歇息,养养精神。”
    “是, 儿子省得。”
    交代完正主,老爷子又跟沈叔常再三叮嘱:“去了照顾好你大哥。”
    不待沈叔常应声,顿了顿,他又道:“要是发现他有什么身上不舒服的,就赶紧请了大夫过来看,别心疼银子。”
    “爹你放心, 儿子明白。”沈叔常满口答应。
    沈伯文无言, 看来原主上次重病, 还是把家里人吓着了啊……
    由于出来的早,当兄弟二人到达府城的时候, 正值傍晚时分。
    在府城门口,马车排队进城门时,这高大的城门, 还有排的长长的等着进城的队伍, 沈叔常不由得看花了眼, 转过头跟自家大哥道:“大哥, 我之前从没来过府城,咱们那儿跟人家这儿差的也太远了。”
    一边说,一边转头看个不停。
    沈伯文闻言便笑道:“要不然怎么人家是府城呢?”
    说罢,便提醒弟弟:“快到咱们了。”
    到了城门口,验过二人的路引之后,城门口的士兵便将他们放了进去,或许是这些天见过太多这样来赶考的人了,说话声音中都透着些许不耐烦,“行了,进去吧。”
    沈叔常还是好脾气,谢过他们,就赶着马车进了城。
    广陵府城的热闹景象,自然不是长源县那么一个小县城可比的,繁华的街道上尽是行人,不说摩肩擦踵,也往来之人众多,看这个样子,马车是过不去的了。
    沈伯文回想了一下吴掌柜跟他说过的客栈所在的位置,便同沈叔常道:“三弟,咱们还是先从客栈,安顿下来再说吧。”
    “行,大哥。”到了府城,自然都是听大哥的,沈叔常也没什么意见,只是问他:“但是客栈怎么走啊?”

章节目录

青云路(科举)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PO文屋只为原作者成白社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成白社并收藏青云路(科举)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