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向刘备献策了豫州战场后续的大致相持思路之后,就踏上了南下淮南赴任之路。
    刘备也派了两千骑兵护送诸葛亮,至于这一行人走的路线,当然是从郾城前线折返、先回叶县、由运河回到博望,然后走白河、淯水、汉水顺流而下。
    在武昌改乘两艘五牙战舰,外加数艘艨艟护航,沿长江直奔丹阳郡。
    诸葛亮才不会傻到真为了省几天路途上的时间,而冒险沿汝西南下、走弋阳谷道(信阳)穿越大别山呢。那条路是给故意被曹操抓住的死间信使走的。
    说起曹操抓到的那个“教李素密信笼络孙权、策动其背叛曹操”的汉军信使,以及其背后的那套反间计,这一切当然也是出自诸葛亮离开豫州战区前的灵光一闪。
    走之前有枣没枣打一竿子,给曹操再多添点堵,多撒个烟雾弹。
    不管这个计策最后是否成功,关键是肯定会让曹操和孙权离心离德。哪怕孙权任人捏扁搓圆,孙家手下那些旧部故吏也忍受不了这样被猜忌的羞辱,但凡朱治朱然吕范任何一个闹出点花样来,诸葛亮就赚了。
    这个计划的细节,诸葛亮没跟刘备多说,但也不会瞒着皇帝,就大致提了一嘴有这回事,刘备也不多问。
    因为刘备知道这个计策跟豫州战区没关系,只是影响到淮南和冀州战区。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嘛,对于谋士的微操细节,为人君者就该充分放权。
    另一方面,诸葛亮虽然不跟刘备陈述详情,却是第一时间就提前把他的真实计划汇报给了李素——诸葛亮的正牌信使,是在假信使之前就出发了的,而且走的是绝对安全的路线,没有被曹军抓获。
    诸葛亮当初琢磨这点小把戏,也是想为自己奔赴淮南战场迟到的行径陪个罪。
    显示一下自己对于恩师那边的任务还是很重视的,哪怕远程办公,也还是有实打实干活儿。
    所以李素提前心里有了数,也知道诸葛亮这一手安排能如何充分发挥利用。
    同时,李素也结合了豫州那边曹军增调的情况、曹操对各个战区的态度,及时判断出了曹军如今各防区兵力的大致实力。
    ……
    五月二十,长江南岸的芜湖港。
    大汉丞相李素,已经抵达扬州大半个月,这段时间他一直在调度军需、整顿配置兵马战船、侦察敌情、安排谍间,为北伐做准备。如今,总算到了要全面进攻的日子了。
    八万扬州驻军的北上,非同小可,准备工作自然也是千头万绪,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准备,也是完全正常的。
    尤其扬州驻军这次按计划要兵分两路,东路由京口攻广陵,西路由芜湖攻濡须口,这两处出击阵地之间,相隔三百余里(按长江航程来算,不是直线距离),配合协调当然颇有难度。
    幸亏李素不用亲自操心这些琐碎的事情,就算没有诸葛亮在身边,至少还有一些内政统筹方面颇有才干的能吏干臣为他服务,整个过程也就丝毫没有出乱子。
    这个过程中,做事最多的要数前些年衣锦还乡的扬州布政使顾雍。
    李素当初平了孙家之后,就离开了扬州回朝了,整整近三年没有再踏足过扬州。
    这次五月初才刚刚故地重游,视察了从柴桑到秣陵的各大城市,摸底了一下本地的治理情况。
    还真别说,所到之处,所见所闻,都让李素颇觉耳目一新。
    扬州完全看不出是一个才脱离战乱不满三周年的地方(三年前的秋天打完仗的,今年才仲夏五月),主要城市都已经生机勃勃,百业繁荣。
    百姓耕作生产也非常有序,人尽其力,有足够自耕田地的百姓,全部积极力田。
    因为江南没有麦作区,粮田全是稻作区,在顾雍的劝农推广下,双季稻的普及几乎已经到了百分之百的程度。
    之前孙家治理时期,虽然也知道这是好东西,会增加产量,但无奈行政能力不够强,而且没法管束山越人的生活生产方式。顾雍来了之后,能进一步推广,让山越农民都知道要种双季稻,着实有些手腕,至少生产宣传教育工作做得很到位。
    而且据说顾雍做事还挺人性化。他这人虽然话不多,但做事稳当,不会冒进急躁,决策前会充分调研、实事求是听取民间困难。
    之前几年统治者多半只是注意到双季稻能极大提升产量、从而提升国力,就疯狂一刀切要求种植。
    顾雍上任之后,深入基层听取百姓和粮商的说法看法,也意识到了百姓普遍有抱怨“林邑稻虽然可以多种一季,但米粒粗粝难吃,没有黏性”。
    顾雍就让人做试验田,反复对比,而且是每个县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际的气候、日照、灌溉情况做实验,绝不盲目把一个地方的经验生搬硬套移植到别处。
    最后还真就被顾雍安排人实验出了结果,发现吴郡沿海某几个比较湿润、日照多的县,乃至太湖南岸几个县,可以做到“早春尽量提前抢种一季林邑稻,农历五月底前收割,就还来得及种第二季,该种传统糯稻”。
    这就做到了早稻和晚稻种不同的品种,降低了百姓的抗拒,好歹收成里面有一季是软糯黏性的稻米。
    顾雍还承诺,给朝廷缴纳粮税时,只要满足每人两石稻谷,无论早稻晚稻都行,让百姓可以自己选。
    如此一来,那些相对富裕、口味挑剔的百姓,也纷纷选择种一季林邑稻拿来应付朝廷、交公粮。第二季传统晚稻留下自己吃。
    历史上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总量超过北方,一直是到北宋时期才实现的。
    南北朝的时候南方虽然已经靠衣冠南渡充分发展了,但南方的平原面积显然远不如华北,所以只能说太湖平原单位面积发展度追上了华北,而总规模依然远远不如,到了唐朝大统一的时候,河南河北人口和经济规模依然是超越江东的存在。
    而历史上宋朝南北经济总量扭转的出现,主要就是占城稻(书中的林邑稻)推广后,南方普遍有了两季主粮农作物。
    现在顾雍能让扬州如此高速地全民自发推广种植,连山越人都自发普及,拉动效果果然不同凡响。
    虽然扬州的经济总量肯定还是低于冀州,可扬州如今江南部分的三百万人口(五岁以下小孩没算进去),估计发挥出了北方四百来万人的生产力。
    而且顾雍的治理也不仅限于农业区。在少数人口稠密的繁华县城周边,确实田地不足、百姓也不愿意外迁到荒凉地区,顾雍还劝导百姓广事蚕桑和其他工商业生产。
    吴县(苏州)、乌程县(湖州)等地的织锦产业已经开始模仿益州的生产方式,当地富商豪绅也比较舍得下本。
    在顾雍属下工商官员的严格执法下,吴郡豪绅都依法缴纳织机税和足额的专利费,拿出积蓄投资扩大生产。从织绸缎到织麻布,所有的新式织机都有民间充分投资。
    最让李素惊诧的是,今年他甚至还发现吴郡有人刚刚开始第一年尝试种植棉花,准备连棉布织机也一起投资。
    要知道,此前大汉境内的棉花产区主要是西北地区,也是李素给凉州百姓寻找的一条生财养家的活路,相当程度上还平抑了西北百姓经常造反的问题。
    棉花在日照充足的高纬度地区才最适合生长,同时也要充分的灌溉,西北夏天日照极长,这个优势江南是绝对做不到的。江南唯有在灌溉方面可以胜过西北。
    李素视察之后,问了当地百姓是如何实现种植棉花的,才得知原来他们也舍不得用原本已经成熟的粮田来种棉,而是经过了几年的失败实验之后,拿的原本靠近海边,以及太湖下游沙质淤灌区的盐碱地来尝试。
    众所周知盐碱地本来就种不了粮食,放着也是浪费。而棉花这东西虽然也怕盐碱,但经过劳动人民数年的测试,有人总结发现这东西只是在抽苗阶段特别怕盐碱。
    抽完苗之后的生长期里,其实也没那么娇贵。这种特性,如果是在西北,那还没法利用,毕竟水资源宝贵。
    但是在太湖以东、靠近海边的盐碱沙土平原,水就不值钱了。百姓们在种棉苗之前疯狂引太湖水长江水浙江水大水漫灌去盐碱,然后下苗。等抽苗后水也褪尽,盐碱度有所回升也无所谓了,这才确保了棉花的大面积成活。
    李素了解了这些细节后才恍然,毕竟历史上南宋末期到元明,“松江棉布”的招牌也是很响亮的,而且按说历史上也没什么长途的农产品原材料转运,松江棉布肯定是靠松江附近的州府种出来的棉花织的。可见吴郡当地是可以种棉花的。
    后世到了当代,吴会之地没有棉田了,一方面是工业发达了没那么多地种棉,还不如去新江种,发挥各地的产业差异优势。
    另一方面也是经过千年的水土治理后,扬州各郡的水咸土碱问题也解决了。没有了盐碱地之后,就算有农田也犯不着种棉花。(一直到南宋以临安行在,临安的西湖水都是带咸味的,这才有南宋时在临安城内疯狂打井挖深层地下水喝的情况)
    把这些民情都掌握之后,李素倒也犯不着去纠正顾雍。反正盐碱地种棉确实不占用良田,属于额外收益的添头。
    只要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战争调度潜力,地方上的具体民政细节完全可以放权。怎么样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怎么来好了,何必非要纠结微操呢。
    顾雍这种种灵活的激励和劝农施政手腕,让地方的财政和物资积蓄非常充裕。
    他治理下的扬州,虽还远不能跟已经首善十年的益州比工商生产,但居然已经跟荆州相差不远。
    考虑到做了多年荆州布政使的鲁肃,内政才干也绝对是一流的,顾雍这个成绩已经非常可观了。
    当然鲁肃的政绩被追赶,倒也不是鲁肃能力不行,实在是荆州地区这几年财政负担重,富余的民力、徭役都被抽去挖南阳运河了。
    荆州地区的农业受官府控制程度也比较重,绝大多数田地都要种粮食,多出来的谷物才好供给挖运河的民夫、以及高顺在荆州集中训练的十几万新军。
    荆州这几年的民营工商业,几乎没怎么发展。绝大多数的民用工业投资都是李素、诸葛亮这样的勋贵寡头投的,主要是白糖和白瓷。
    不过随着运河彻底修完,未来数年荆州地区也算苦尽甘来,可以进入收割红利的高速发展期。
    李素了解完了顾雍的全部政绩、视察了各处府库实际情况、验看完账目后,也不得不承认,当初他给皇帝刘备大致规划今年的统一战争各战区出兵规模时,着实有点低估扬州地区的战争潜力了。
    既然扬州的生产恢复得那么好,双季稻和各种休养生息加持、三百万人能顶北方四百多万人产能,之前按照“三百万人口供八万正规军远征”估算的出兵规模,显然是非常轻松了。
    李素也想速战速决,一上手就来一把狠的,争取直接攮下来曹操至少一整个州,他也就临时决定多调集部队,以壮军威。
    反正刘备阵营如今是六十三万正规军、出兵四十万远征曹操,剩下的分布各地守家,所以预备队动员潜力还是非常充裕的。
    短短半个月的军需准备期内,李素秘奏刘备拿到许可,又增添了两万部队,把从江东渡江北伐的部队总规模扩大到了十万。
    同时,他还从益州、交州累计抽调了两万战兵,只是距离比较远,传令也比较慢,需要再有两个月的时间调度到位。
    所以现在五月下旬进攻时,李素只能先动用十万人,但到了七月底八月初的时候,他还可以再得到两万生力军援军,到时候把总兵力扩充到十二万。
    部队所需的渡江战船也是非常充沛。既有足够的江海两用大福船,也有包铁船舷的五牙战舰,都是曹军所没有的(也包括曹操部下的孙权)
    李素的兵力和军备、器械都大大加强后,对面的曹仁,却因为曹操中了诸葛亮的疑兵计,还得抽调走淮南守军北上堵漏。
    谁让曹操觉得田畴假装关羽缺船是假的、而诸葛亮希望他相信李素策反了孙权也是假的。两个虚实相印证之后,曹操相对更重冀州而轻淮南,李素当然占便宜了。
    五月二十一,李素的军队正式拔锚,开始发动对瓜州和濡须口的正式军事进攻。
    在军事进攻之前,李素也顺水推舟,利用诸葛亮为他创造的条件,往孙权的辖区散布消息,试图跟孙权联络上,让孙权知道他已经被曹操猜忌了。
    曹操是否猜忌孙权不重要,重要的是孙权得知道有这回事儿。不管曹仁和孙权谁被逼动手,反正对李素都是有利的。

章节目录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PO文屋只为原作者浙东匹夫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浙东匹夫并收藏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