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将领虽然很快就反应过来,组织军队进行反击,无奈他手下的士兵心理素质没他这么好,就算有个别心理素质好的,反应也跟不上,就只能这么眼睁睁地看着华**队将自己包了饺子。

    空军凶残,陆军更凶残!两者合在一起,这是完全不打算给人活路的节奏啊!

    在华国陆空两军的联手之下,俄**队被打得节节败退,分散开来。每一次他们想要反击,都会惹来华国陆军更为凶狠的进攻,至于空军,更是哪儿俄军多就往哪儿钻,整得俄军苦不堪言,到了最后,他们也只能像不久前的日军一样,疲于奔命。

    一旁的蒙古人看到这一幕,别提有多解气。

    先前这些老毛子杀了他们多少弟兄,如今,他们自己也“享受”了同等的待遇,可谓是因果轮回,报应不爽!

    如果不是他们的武器设备跟不上,贸贸然加入战局只能成为拖后腿的存在,恐怕他们现在早就和华军一起杀俄军去了!

    饶是如此,他们也没有闲着,偶尔看到有一两波溃不成军的俄兵游离在战圈之外,准备逃跑,他们就悄悄绕到别人背后,暗地里捅刀子!

    不知不觉间,他们对华国人的认同度,已经高了不少。

    也许是慑于华军表现出的实力,也许是认识到,脱离了华国的他们,只能够任人欺凌,相反,跟在华国的身后,他们还能够风光一把。

    再怎么有傲气的民族,都是要生活在现实里的。

    经过这一场战争,蒙古人的许多想法都悄然发生了改变。

    ☆、第102章 妥协

    原本莫斯科那边对拿下蒙古之事可以说是十拿九稳,他们早就已经盘算好了,以最快的速度拿下蒙古,等到华国反应过来,想要夺回蒙古的时候,占据地利之势的他们可以与华军好好打上一场。

    临时政府当政时期,俄国与华国的那场战争对于他们来说,简直就是耻-辱,所以,在上台后,苏维埃迫不及待地想要洗刷这份耻辱,证明他们与临时政府是不同的,华国人其实也没那么可怕。

    然而,他们没有想到,早在他们与蒙古人交战的时候,华军就已经在边界处等候着了,他们更没有想到,原来自己的军队在华军的面前,是这样的不堪一击。

    自华军打败临时政府,并从俄国的手中抢回从前的诸多失地后,苏维埃政府便不敢小觑华军分毫,可没想到,到头来,他们还是低估了华军的实力,不,应该说,是华军的实力增长得太快了,快到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列宁和其他苏维埃的官员们脸色阴沉地坐在政府大厅里,周围的气息十分压抑。这一回,是他们败了,败得彻彻底底。从情报,到行动能力,再到战斗力,他们没有一项比得上华国。

    如果不是这次的战争,恐怕他们还不会知道,华国已经培养出如此可怕的一支空中力量,与此同时,他们的陆地作战能力也比上一次强上了不少。

    这个国家,成长的速度太快了。两年前,他们还备受他国欺凌,一年前,情况虽然好转了一些,但它在国际上的地位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直到这一年,它才仿佛脱胎换骨似的,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曾经打败过它的各国面前。

    德军、临时政府、日本,以及他们苏维埃,都相继败在了这个国家的手下。

    最近这两天,他们才知道,在华国海军面对日本海军不占优的情况下,华国都能够利用空中优势击败日本,那么,一旦华国的海上力量也成长起来了,远东可还有哪个国家拦得住它?

    这是苏维埃政府第一次真正的认识到,华军的威胁力有多大。然而这时,他们的军队已经战败。为了以最快的速度拿下蒙古,在开战之初,苏维埃政府可是调派了边关所有的力量。如今,俄军被困在蒙古,兵力无法如期撤回,导致边境处兵力空虚,苏维埃政府又一次走到了悬崖的边缘。

    请求与华国和谈,那是肯定的,那么多的兵力,就算是俄国,也折损不起。作为战败国,要被割肉放血,也是显而易见的,才刚刚败给华国的日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列宁并不后悔利用了日本,不过,从日本的事件中可以看出,想要让华国松口,绝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那么,要怎样与华国讨价还价,他们自身能够接受的底线是什么,就需要好好考虑一下了。

    俄国毕竟与日本不同,虽说这批兵力对于他们来说十分重要,但他们所面临的境况到底没有日本那般严重。日本被围了首都,对于华国提出的要求,根本没有考虑的余地,只能全盘接受,否则,就有亡国的危险。而俄国虽说因为这一次的战败免不了伤筋动骨,但确实还没到有亡国之灾的地步。

    不久后,俄国使者带着来自莫斯科的指令来到了蒙古,与华国使者进行会谈。在此期间,华国提出了休战的条件,不说别的,只是巨额赔款这一条,就让俄国使者难以接受。华国使者却坚决不肯让步,他们在来之前就已经被交代过了,这一次务必要在保住华国权益的同时让俄国真正尝到肉痛的滋味,以后不敢再轻易的打华国的主意。

    双方之间的谈判进入了僵持阶段,那些俄国俘虏们一时之间自然也不好处理,于是他们就受到了跟日本俘虏同等的待遇,被拆散了发配到各个需要搞基建的地方去干苦力去了。

    华**方觉得,他们也不能够每天什么事情都不干,把时间全部浪费在一群俘虏身上,既然俄国方面难以下定决心,就让他们来帮帮这些人好了。

    果然,在知道华国这边的动作后,莫斯科方面当即就松了口,表示答应废除前清时期清廷与沙皇俄国之间签订的所有条约,承认那些土地归华国所有。俄华之间以后结为友好同盟,俄国支持华国对蒙古的所有权,日后不会再染指蒙古。

    他们会做出这样的承诺,自然也有自己的考量。

    华国已经夺回了那些土地,并取得了控制权,就算俄国人不承认,也无济于事;而蒙古方面,这次战败,俄方与蒙古人结下了血海深仇,起码短时间内俄国是绝对不可能取得蒙古的控制权了,所以,在俄国人看来,答应这两条,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实际损失。虽然这样一来,他们的面子上会很不好看,但谁让他们是战败国呢?如果一定要付出一笔代价,才能够赎回俄国被俘的那些将士们,列宁政府宁愿他们付出的是面子,而不是里子。

    相比之下,华国提出的割让西伯利亚,以及索要巨额赔款的要求,就让列宁政府不太能接受了。

    丢了前清的地盘,好歹还能够说是物归原主,要是连本国的地盘都丢了,国人会怎么看待他们?再者,西伯利亚的那些矿产资源,也是他们绝对不愿意放弃的。再说巨额赔款问题,列宁政府才刚入主莫斯科不久,自己都穷得叮当响,华国还对他们狮子大开口,他们上哪儿弄那么多钱来?

    当然,如果他们要筹钱,也不是筹不来,如果是为了提升军备或者发展国力,他们愿意勒着裤腰带过日子,可问题是这笔本该用来发展国力的钱要拿出来给华国,他们怎么肯?给了华国,他们自个儿不就只剩一个空架子了?

    事实证明,不给还真不行。

    看看日本的例子,就知道了,最好别把华国人惹毛了,不然,绝对没好果子吃。

    在两架涡轮轴机在莫斯科上方一日游,并警告性的投下了两枚杀伤力不算太大的弹药后,列宁政府终于妥协了。

    华俄双方签订了和平友好条约,除了名正言顺的将那些有争议的地方都划归自己名下外,华国还得到了一大笔赔款,此外,还从中俄领海交接处小小地敲了俄国一笔。

    对于俄国而言,犟着不签的后果就是,签的越晚,付出的代价越多。如果俄国早知道华国人是这样的作风,他们也许一早就签了,可惜,千金难买早知道。

    日本蔫儿了,俄国怂了,借着这两场战争,华国好好地扬了一回名。西方各国虽然忙于欧战,但对于远东的事情也不是毫不关心。

    在听到华国接连打败俄、日的消息后,虽然也很是震惊了一把,但是想到华国近年来有能力制造出那么多高端的武器,便也不觉得奇怪了。

    如果不是他们身陷战争泥泽,难以脱身,恐怕他们会选择在华国凭借科技力量崛起之前控制住华国,让其为自己服务。现在,没有他们的遏制,远东竟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压制得住华国,可见华国的崛起,已经成为必然之势。

    对此,西方各国的情感自然很是复杂,多了一个强国,就意味着参与瓜分战利品的对象,又多了一个,同时,也意味着他们恐怕不能再像以往一样,在华国肆意掠夺。对于协约国来说,这种情感的复杂程度更甚,虽然华国是他们的盟友,但与团体内的其他盟友相比,他们很难把华国当作自己人。

    不过,在某一点上,这些国家达成了共识。既然没有办法阻止华国的崛起,那么,就要与其交好。多一个强大的朋友,总比多一个强大的敌人来得要好,不是吗?

    况且,他们对于在华日与华俄两场战役中出现的飞机群很是在意。

    日本和俄国对华国制造的飞机不了解,他们这些时常向华国购买飞机、坦克及各种武器的国家却是清楚的。那两架在日本皇宫和莫斯科上空进行轰炸的飞机,性能远超华国卖给他们的那些飞机。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华国在航空领域技术上又有了新的突破!

    在他们中的大部分国家技术还停留在飞艇层面的时候,华国已经迈出了这么一大步,要说心里面没有一点想法,那是不可能的。不过,随着华俄与华日两场战争的爆发,西方各国已经意识到,华国再也不是从前那个能够任由它们摆布的国家了。如果说在这之前他们对于华国的定位还是“一个有发展潜力的跟班”,那么现在,他们第一次真正把华国放到与他们同等的位置,对于日后与华国的相处模式,他们也有了新的思考。

    作者有话要说:  谢谢嘉瑞与我的雷~

    最近作者菌比较忙,都是存稿箱菌在为大家服务,所以更新速度不会太快,大家见谅哦~

    ☆、第103章 效应

    随着这两场战役,飞机彻底进入了众人的视野。

    在和华国交战过的日本人和俄国人眼中,那是一种可怕的东西,不仅从心理上给人带来巨大的压力,其本身也有着颇为厉害的破坏力。西方各国对于飞机原本持着观望态度,他们各自有着飞艇队,并没有充分挖掘飞机的作战能力。但是华国对日的一场空战,让他们看到了飞机在面对飞艇时的优势,与此同时,飞艇致命的弱点也明明白白的暴露在他们眼前。

    大量的订单疯狂地向着飞机制造厂涌去,欧洲各国对于飞机的需求量,已经达到远远超出顾氏飞机制造厂生产能力的地步。有一些国家还指明想要引进顾氏飞机制造厂新近研制出来的涡轮轴战机,顾氏工厂没有答应。

    给自己人的战机都生产不过来了,哪里还有多余的涡轮轴机卖给外国人?别看现在华国的飞机制造技术很牛,生产线毕竟还只有那么有限的几条。再者,保密工作还是要做好的,起码在顾氏飞机制造厂研制出性能超越涡轮轴战机的飞行器前,他们是不可能松口把战机卖给欧洲那些国家的。同样,要是他们华国人想向英美购买那些人最新研制出来的武器,想必那些人也不会同意。谁要是把自己手中掌握的先机拱手让人,谁就是傻子!

    华国态度坚决,那些西方国家虽然对涡轮轴战机垂涎不已,一时之间却也无可奈何。如今的华国已经不比往日,不是他们可以随意欺辱或者威胁的了。从俄国和日本的惨状就能知道,要是哪个国家敢轻视华国,必定会尝到苦果。如果他们没在打欧战,或许还可以联合起来与华国周旋周旋,现在么,自己都焦头烂额的,还敢到处树敌?要是把华国人逼到同盟国那边,他们找谁哭去?他们希望得到华国的大杀器,但一点儿都不希望被大杀器对着的是自己!

    虽然不出售涡轮轴战机,活塞式螺旋桨飞机的制造链却以极快的速度膨胀了起来。

    在战事结束的那几天,几乎每天都可以在报纸上看到有关飞行器的报导。作为本次战争的英雄,华国民众对飞机,有着极高的热忱,更不用说飞机这东西本身,就极具梦幻色彩,他们对于这个话题的讨论,自然乐此不疲。

    尽管他们中的许多人,别说飞机,连飞艇或热气球也许都没见过,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想象这些英雄在天空中翱翔的样子。谁要是不知道飞机的光荣事迹,那就落伍了。

    茶楼里,说书的人编造了各种版本的故事,来叙述英勇的空军如何把日军和俄军打得屁滚尿流;报纸上,文人们写了不少文章或是诗歌来称赞飞机,称其为“极富想象力的创造”、“本世纪初最大的奇迹”。

    有些嗅觉敏锐的商贩们与顾氏飞机制造厂签订了合同,仿着真正飞机的模样制造出各式各样的模型,放在店里卖,还别说,生意特好,那些飞机模型上架不过几日,便被抢购一空。可以说,群众对于这项神秘物事的饥渴度,已经达到了一个临界点。现在,任何与飞行器有关的话题,或是沾边的东西,都能够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

    虽说飞机现在还仅仅用于军事用途,但是现在,它彻底的火了。不用顾氏工厂去做宣传,自有一大票人忙着帮他们宣传这样神奇的物事。

    “这真是史无前例的壮举。”一位已到垂暮之年的文人感慨着,他本是文人界的泰斗,活了足够久的时间,经历过足够多的事情,自以为已经没有什么能够让他大惊小怪的了,如今,见周围都在疯传航空业之事,恍然间觉得自己像是重活了一遭。

    看着自己的桌案上摆放着的飞机模型,回想着学生将它送来时那兴奋的神情,这位老人垂着头,嘴角翘起,眼中却隐有泪意。

    年轻的人,年轻的行业,从这些朝气蓬勃的人和产业中,他似乎看到了国家复兴的希望。

    要是在一年前,不,半年前,谁告诉他华国会有今天,他定是不信的。可事实证明,年轻一代的人,确实做到了他们那一代人没做到的事情,打拼出了属于他们的天地。

    如今,他年事已高,即便对航空业有再大的兴趣,也不可能转而研究这些了,不过,他却可以做些别的事。

    老人盯着屋里的电话看了一会儿,忽然朝它走了过去。

    “老朋友,你不觉得,学校里该增加一门课程,不,一个学院了么?”

    ……

    a市某高校增设航空类院校的举措就像往水中投下了一颗石子一般,激起了层层浪花,许多高校反应过来,纷纷效仿该高校的举措。如今,航空业的兴起已成为必然之势,若是哪所综合类高校对此无动于衷,倒要落在其他院校之后了。

    在两场战役之前,别说对飞行业有所研究的人,就连对飞行业有所耳闻的人都凤毛麟角;在此之后,绝大部分人对此虽然依旧知之甚少,却许多理工科的学子,心中都燃起了了解它、挖掘它的渴望。

    虽说目前对于航空这一块,各大高校的知识储备和教育资源也颇为缺乏,但不是有顾舒晗在么?为了培养更多的航空业人才,顾舒晗专门建立了一个机构,负责与各大高校沟通,定期向各大高校输送一些研究成果。再不济,还有b大等高校在,顾舒晗可是在这些高校中亲自讲过课的、与这些高校的教授和学生们交流过的,若他们派教师或学生去这些高校听一听课,与这些高校的教授、学子们交流一番,必然受益匪浅。

    对于华国人而言,许多东西,都是在摸索中建立的。教授们在研究的同时,学生们也在研究,这种种,方才促进了学术的不断进步。

    ……

    d大前方排起了长龙,这几日正好是高校报名的时间。

    “又是想进航空学院的?”

    “可不是,自打那些空军为咱华国立功后,不知多少人想进这个学院。别看航空学院才刚成立没多久,行情可好着呢!”

    有人听了,暗自咋舌。

    “来报名的所有人都能够进航空学院?”

    “错,因为这学院才刚开,教学资源有限,校长准备让航空学院走精英路线,没打算招太多人。所以来的人里头,大半都是要被赶回去的。再说,航空业虽然重要,但造船、修路这些,也是要有人干的嘛,都让学生钻航空学院了,其他老牌学院怎么办?”

    “倒也是。”那人盯着蜿蜒的队伍看了好一会儿,果然见到有不少学生垂头丧气地离开了。

    因为种种原因,新近才刚成立的航空学院,俨然成为了精英学院的代名词。

    而将这个行业引入华国的顾舒晗,在学生们的心中,更是蒙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随着他们对航空业的认识越来越多,他们对于顾舒晗的崇敬,也就越来越深。由于地域的缘故,顾舒晗无法到全国各地的高校进行教学,不过,这并不妨碍学生们对于顾舒晗的憧憬。

    顾舒晗每发表一次言论,每举办一场有关航空业的讲座,这些高校的学生们都会千方百计的把相关的资料搞到手,贪婪地看着资料上顾舒晗所说的每一句话。每当这个时候,有门路弄到资料的那些学生附近必定挤满了人,本班的人,邻班的人,都会向他们借了资料,争先传阅。

    除此之外,每一次若是报纸上刊登了顾氏飞机制造厂的最新东西,他们都会把那些消息剪下来,珍藏在自己的笔记本里。种种举动,足以看出,顾舒晗对他们的影响何其深远。

    如果说,创业之初的顾舒晗在这些学子心目中还是新时代女性的代表,是偶像的话,那么现在,随着航空业的发展,她在社会上的地位,在学子们心中的地位,与从前已然有了很大的不同。

    从前,她还是一个可以追赶、模仿的对象,如今,提及她,他们却只有膜拜的份。能够进入各大高校的学子们自然都是聪慧的、高傲的,但同时,他们也有自知之明。

    实业做得十分出色的人虽然少,但还是有;能够凭借一己之力,开创一个全新的行业的人,却是绝无仅有。更何况,顾舒晗不是尾随在西方国家的身后,去拾人牙慧,而是走在了时代的前沿,走在了世界的前方,这足以让他们感到自豪。

    他们虽然无法做到顾舒晗那种程度,却也希望能过亲身参与进去,为这项荣耀的事业贡献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

    在大批的学子涌入这项全新的专业的时候,b市附近一批学习航空业的学子毕业了,他们有的加入了正在扩建的顾氏飞机制造厂,有的加入了顾氏工厂新开的材料生产厂,还有的,加入了顾氏工厂与其他工厂合办的厂子。

    来自欧美的订单量如此之多,仅凭顾氏一家工厂自然很难拿下,因此,顾舒晗开始效仿先前,与其他工厂主合办厂子,生产材料一类的东西。

    在航空制造业这一块,顾氏工厂在华国是没有同行的,那些从飞行器的崛起中看到商机,想要来分一杯羹的厂子,必须得靠着顾氏工厂的引导,才能跨进这一行的门槛。因此,对于与顾氏工厂合作的厂子来说,这一次的合作,与从前的合作又有所不同。

    从前的两个联盟,虽然也是以顾氏工厂为尊,但到底还没到顾氏工厂一家独大的地步,而在航空业,顾氏工厂有绝对的主导权和话语权,离了顾氏工厂,没有一家厂子能够玩得转。因此,业内大佬们看顾舒晗的目光,与以往也有所不同了。

    对于这些,顾舒晗自然不会没有觉察,但她接人待物的态度,还是如往日一般,不卑不亢,该强硬时强硬,该温和时温和,生意上的合作伙伴见她这样宠辱不惊,对她越发敬佩。

    作者有话要说:  最后一章存稿用完,作者菌要开始请假了。

章节目录

民国创业手札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PO文屋只为原作者晏央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晏央并收藏民国创业手札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