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暮这次真生了气,身子探进窗:“张晨星你怎么回事!我招你了?”
“你打扰我了。”张晨星对他说:“也打扰到别人看书了。”
梁暮被张晨星气得心梗。
他在书店外的巷子里走了一会儿。
城市变化很大,现如今规划清晰,一半是老城区、一半是新城区。新城区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老城区破败古韵、人间烟火。梁暮少时因为合唱团比赛,来过这个城市几次。他们住老城区,但比赛和排练的地方在新老城区交界。合唱团的老师们组织他们坐大巴在城市里穿行。
从前梁暮觉得张晨星长大后会像她妈妈。
他对张晨星的母亲有依稀印象,比赛时候一些家长会来观看。张晨星的妈妈是一个典型的江南美人,总是穿一件合身的丝绸裙,用木簪挽发髻,戴珍珠耳饰。少年时代的张晨星彩排时穿宽松校服与他人无异,正???式演出时的服装却是她母亲亲手做的。梁暮犹记得众人围着张晨星欣赏她身上那件裙摆处绣着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风景,不破坏整体,又有克制的美。一次梁暮妈妈抽空跟合唱团一起来看比赛,还对梁暮说:“南方的妈妈手真巧。”
那些年梁暮随合唱团去过很多地方比赛、表演,印象最深的却是这座南方小城。
那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后来他去读书,国内国外,真依了母亲的想法,爱上了艺术。毕业后开工作室,父母希望他留在身边,梁暮却选择了这里。
巷子里的石板路政府修过一次,不比从前坑洼,墙角却仍然有薄薄一层青苔。正值梅雨季,连天细雨下个不停,难得雨后初霁,空气却潮湿憋闷。
张晨星成年后不像她妈,像个炮筒。
梁暮从巷头走到巷尾,气消了,最终又站在张晨星的书店门口。遇到出来关门的张晨星,对他视而不见,从门上开了那把旧锁。
“张晨星,等等。”
“还有事?”
“我办卡。”
“100一个月。”
“我办3个月。”
“那你进来,我给你写档案。”
“你先给我介绍介绍会员套餐。”梁暮跟在张晨星身后,顺手按开了灯。张晨星节省,店里没人的时候只开书桌上那盏阅读灯。日子就是这样,收入不丰厚,这里省一毛、那里省一块,也能磕磕绊绊过下去。
“每个月100,可以随时来看书。有免费的茶叶和开水。”
“一天三块三,挺划算。”梁暮认真算账,又环顾店内,满满当当的书,没有一处额外装饰。真心爱书的人会没有任何杂念的喜欢这里,在这里,你只需要跟书交流就好了。这种感觉他多年前有过。
张晨星说了必要的话后就停止了交谈,拉开抽屉拿出一支钢笔和一个手册推给梁暮:“登记。”
梁暮很多年没用过钢笔,握笔姿势都显生硬,手一滑,指关节就被笔尖染了墨水。神情一顿,终于还是扯了张纸先擦手。梁暮有轻微洁癖,没法要求别人,只要求自己干净。擦了手又去写档案:姓名、电话、有效期,没了。没有身份证号,因为不重要;没有生日备注,因为店主肯定不会在生日这天给祝福。成年后的张晨星就是这个德行,虽然才交谈几句,但梁暮就是知道。
梁暮交了钱,等张晨星的收据,张晨星摇摇头:“没有,登记了就算。”
“那□□呢?”
“每个月统一开一次。”
“行。”
“关门,不送。”
没有任何一句多余的客套,将会员梁暮关在了门外。
第5章 3019天
张晨星需要赶工。因为前几天去汉中,导致手里这本书交工延迟。店里人不算多,但白天难免会有各种事耽搁,只有夜晚是安静的。
冲了澡坐在书桌前,戴上手套,轻轻翻开书。这本书一共要修复三个问题:水渍、书页破损、字迹模糊。张晨星从上百种纸张中进行比对,终于找到适配纸张进行复刻。
她一个人度过无数个这样的夜晚。
最初的时候,她彻夜难眠。手边放着剪刀、菜刀、锤子、一根包了铁的棍子,一点响动就能让她从床上弹坐起来。不敢闭眼,就那么睁眼,后来索性坐起来看书。家里唯一有价值的就是父亲留下的一屋子书,一本一本看。白天睡觉,晚上看书。只在家里米面油全空的时候出门。街坊邻里几乎见不到她人,就彼此揣测:晨星不会出事了吧?最终派周茉来。
周茉跟张晨星同年出生、同校同班上学,是张晨星最好的朋友。周茉翻墙进去用力敲窗,把蒙头大睡的张晨星敲起来,确认人活着,没寻短见,又翻墙出去通风报信。
非常奇怪的是,张晨星后来没想过死亡。
母亲的离开至少给了她一种信念,找到她、并把她留下那三万块钱摔到她脸上,自此跟她恩断义绝。就算要死,也要等到找到她以后。
而梁暮的出现在张晨星沉重的生活里,连插曲都算不上,她甚至没跟任何人提起。
梁暮是在第五天来的。
他出了一个短差,给上一个人物补了后续镜头。母亲程予秋有时也会自嘲:当初要改变理科基因,结果力气用大了,儿子入不敷出,就差敲盆沿街乞讨了。倒没有程予秋说得那么夸张,梁暮可以自己养活自己,左手赚钱右手花,好歹算是独立了。
梁暮读编导专业,成绩优异,毕业时也有制片人找他做小众电影导演,却被梁暮拒绝。理由是他要去做更小众的纪录片。
制片人就劝他:纪录片导演那么多,能养活自己的没几个。梁暮对此不以为然:那就饿死我吧。
梁暮脊梁硬、脾气臭、一条道跑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在这个社会是罕见的异类。人生百态,镜头记录真实故事,不赚钱也值得。但爱好也需要钱来养着,梁暮也不算太傻,搞了一个小工作室支撑着。刚刚兴起的旅拍、婚礼摄影、日常摄影,什么活都接。用客户的话说:高材生就是不一样,活好、价格高,就是服务态度差点意思。
梅雨季的雨下得缠绵,檐下扯着水晶碎珠子一样。书店没人,张晨星从案前抬头透窗仰望,缓缓酸涩的眼。看到梁暮朝这边走。他没有撑伞,大步流星,黝黑的短发上能看到水珠,推开店门的时候带着外面的潮湿。也不用张晨星说他,自己站在门口的地垫上搓掉鞋底的水,t恤湿了薄薄一层贴在身上。
“有水吗?”梁暮看到张晨星不抬头,主动跟她说话。
“自己烧。”张晨星抬起沾着墨水的手向身后指:“那里。”
梁暮也并不矫情,自助服务挺好。走到水龙头前洗水壶、接水、烧水。甚至从旁边的小盒子捏一撮绿茶丢到杯子里。转身去书架前找书。
从一定概念上来说,张晨星算是一个富有的人,因为她有一间书屋。这书屋不花哨,书墙、书架、巷子里随手摘的花。眼前这朵花被丢到白色搪瓷杯里,视觉对冲,也算好看。
梁暮找了本《沉默的大多数》,连同热茶一起放到窗边位上,找了张纸和一根铅笔,对着张晨星坐下。低头看了会儿书,过一会儿拿出笔在纸上乱画,偶尔抬头看张晨星一眼。梁暮好奇张晨星这几年的经历,是什么造就了现在的她。
萧子鹏劝他别跟张晨星较劲了,原话是:“你热脸贴冷屁股,大老远喊人家,就差跟人家抱头痛哭了,人家呢?搭理你吗?”
“就算绝交我也得知道她为什么变得这么无情。”
“饭馊了你还要观察怎么变质的吗?没用吧?时间,是时间!”
“你话这么多,怎么交活那么慢?那个求婚的催你呢!”
萧子鹏无奈闭嘴,却还是对梁暮竖拇指:“你真牛逼,老师没说错。”
梁暮手里这本《沉默的大多数》是由青年出版社出版的首版,入眼就是岁月的沉淀感,读这样的书是一种精神享受。梁暮还真看进去了。
梁暮不说话、不打扰,这让张晨星觉得他尚算一个合格的读书人。张晨星手里的书修复完成,在进行最后的校验。戴着手套一页一页轻轻的翻,精神高度集中,目不转睛。全部完成后已经过了中午,她饥肠辘辘。
梁暮还在看书,张晨星奉行一贯的“有人就不用看着”的政策,把那本书包装完好,又裹了几层防水袋带着,出门去觅食,把梁暮一个人丢在书店里。巷子尽头有一家面馆,里头的素浇面吃十几年都不腻。
门关了,梁暮才从书里抬头,看到张晨星这个“甩手掌柜”走进细雨里。她也不撑伞,利落短发别在耳后,梁暮只来得及看一个侧脸。
被晾这了。
萧子朋还在巷子附近停车场等着,问他:“战况如何?”
“说了一句话。”
“什么话?”
“喝水自己烧。”
萧子朋发来一连串哈哈哈:“你们都修仙呢?不吃饭?”
“她出门了,书店没人。”
“…得,看店吧!”
梁暮也有点饿,让萧子朋送吃的他不来,说他年老体弱不能淋雨;张晨星又迟迟不回来。在茶叶罐旁边放着两袋干脆面,他视线扫过去移回来,终于去拿了一袋。多少年没吃的东西了,入口香脆,还挺好吃。
张晨星不知道去哪儿了,梁暮接连把两袋干脆面吃完,她还没回来。她不回来、他不能走。
索性站起身在书店里走。
梁暮在想:如果张晨星是我的故事,那我的镜头应该从巷子口开始。石板路、老青苔,一家开了很多年的二手书店。要一镜到底,速度慢一点,扫过书架上的书,最终落到那张书桌上。或许可以回到黄浦江畔,他们坐在江边,他对张晨星说:“你可以用一样东西代替你的生命。”???
沉默的张晨星拿出一把小刀,从马尾上割掉一撮头发。
“那我今天跟你同生共死。”梁暮拿过那把小刀,扯住短头发,也割掉一撮。
这样的故事或许每天都在发生着。
书店后门连接小院子,里面是张晨星住的地方。梁暮没有擅自闯入,也没探头去望,这是一种职业习惯。拍纪录片要懂得克制、做人也一样。
张晨星两点左右才回来,衣服已然湿透了。她吃了面条又走路去邮局把书寄走,这才回来。她不喜欢打伞,绵绵细雨落在身上很舒服,有时走在雨里听到雨声落到堆着的破罐子上、野草上、花朵上的沙沙声响,会有回到十几岁的错觉。
看到梁暮还在就对他微微颔首,推开后门穿过院子,回到屋里换了一身衣服。还是t恤运动裤,像复制粘贴一样,一点变化没有。
回到店里打开电脑,去看上面的订单。张晨星也会卖一些二手书,她淘来损坏不严重的书,经过简单处理,留下一些,网上卖掉一些。
总之就是这样名不见经传的小生意,赚不了大钱,仅够她养活自己。母亲留下的钱一分没动,甚至在这样艰难的时日里又存下近五万块钱。
衣食住行开销很小,衣服穿几年,坏了缝缝补补,穿出去不觉得丢人;住在这里,虽然不方便,但她行动范围小,自行车就能代步;吃的更是简单,吃百家饭,但她会买了肉蛋送过去,赚钱都不容易,不肯占便宜。她没有太多世俗的欲望,房子、车于她而言都是身外物,哪怕你一身高定高奢站在她面前,她未必能认出来。
梁暮对她换了一件一样的t恤是诧异的。
二十五六岁的姑娘,都是爱美的年纪。张晨星素净着脸,继承了她母亲柔和的眉眼,却用短发和衣着把柔和打破,像那白搪瓷杯里的花。
张晨星把包裹抱到桌上,几十本书,换成谁都会觉得沉,而她习惯了。食指上缠着创可贴,翻书页时不小心将手指划伤,手背略细腻、手心显粗糙,一双常年辛苦劳作的手。
“帮你?”梁暮问她。
“不用,谢谢。”
包装袋扯开,书香溢出来。张晨星买到一批外国名著书籍,准备好好修复。
“我可以看看吗?”
张晨星顺手给他一本,又低头给书分类。
她递给梁暮的是一本《堂吉柯德》,杨绛先生译版,这很珍贵。梁暮翻开来看,书页上似乎是前书主写的题字:别妄想世事永恒不变。书脊有一条深深划痕,内里又有读者的批注划线以及贴着的书签。这种感觉像是洞悉了别人的故事。
“别妄想世事永恒不变。”梁暮念出声:“这说的不是咱们吗?”
张晨星耳里尽是撕牛皮纸的沙沙声响,自动过滤掉梁暮这句问话。
“所以买旧书的人多吗?”梁暮对这个感兴趣,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喜欢用这种方式与一个可能永远不会相见的人进行交流呢?
“不少。”
“为什么呢?买新书岂不是更好?”
“因为便宜。”
张晨星不会拐弯抹角,她买这些书是按斤来、卖的时候按单本,却仍旧比现在动辄几十上百的书便宜。有一些爱书的人只看里面的内容,并不会在意这本书是新是旧。
“旧书寄情。”梁暮总结了他的感受。
“你打扰我了。”张晨星对他说:“也打扰到别人看书了。”
梁暮被张晨星气得心梗。
他在书店外的巷子里走了一会儿。
城市变化很大,现如今规划清晰,一半是老城区、一半是新城区。新城区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老城区破败古韵、人间烟火。梁暮少时因为合唱团比赛,来过这个城市几次。他们住老城区,但比赛和排练的地方在新老城区交界。合唱团的老师们组织他们坐大巴在城市里穿行。
从前梁暮觉得张晨星长大后会像她妈妈。
他对张晨星的母亲有依稀印象,比赛时候一些家长会来观看。张晨星的妈妈是一个典型的江南美人,总是穿一件合身的丝绸裙,用木簪挽发髻,戴珍珠耳饰。少年时代的张晨星彩排时穿宽松校服与他人无异,正???式演出时的服装却是她母亲亲手做的。梁暮犹记得众人围着张晨星欣赏她身上那件裙摆处绣着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风景,不破坏整体,又有克制的美。一次梁暮妈妈抽空跟合唱团一起来看比赛,还对梁暮说:“南方的妈妈手真巧。”
那些年梁暮随合唱团去过很多地方比赛、表演,印象最深的却是这座南方小城。
那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后来他去读书,国内国外,真依了母亲的想法,爱上了艺术。毕业后开工作室,父母希望他留在身边,梁暮却选择了这里。
巷子里的石板路政府修过一次,不比从前坑洼,墙角却仍然有薄薄一层青苔。正值梅雨季,连天细雨下个不停,难得雨后初霁,空气却潮湿憋闷。
张晨星成年后不像她妈,像个炮筒。
梁暮从巷头走到巷尾,气消了,最终又站在张晨星的书店门口。遇到出来关门的张晨星,对他视而不见,从门上开了那把旧锁。
“张晨星,等等。”
“还有事?”
“我办卡。”
“100一个月。”
“我办3个月。”
“那你进来,我给你写档案。”
“你先给我介绍介绍会员套餐。”梁暮跟在张晨星身后,顺手按开了灯。张晨星节省,店里没人的时候只开书桌上那盏阅读灯。日子就是这样,收入不丰厚,这里省一毛、那里省一块,也能磕磕绊绊过下去。
“每个月100,可以随时来看书。有免费的茶叶和开水。”
“一天三块三,挺划算。”梁暮认真算账,又环顾店内,满满当当的书,没有一处额外装饰。真心爱书的人会没有任何杂念的喜欢这里,在这里,你只需要跟书交流就好了。这种感觉他多年前有过。
张晨星说了必要的话后就停止了交谈,拉开抽屉拿出一支钢笔和一个手册推给梁暮:“登记。”
梁暮很多年没用过钢笔,握笔姿势都显生硬,手一滑,指关节就被笔尖染了墨水。神情一顿,终于还是扯了张纸先擦手。梁暮有轻微洁癖,没法要求别人,只要求自己干净。擦了手又去写档案:姓名、电话、有效期,没了。没有身份证号,因为不重要;没有生日备注,因为店主肯定不会在生日这天给祝福。成年后的张晨星就是这个德行,虽然才交谈几句,但梁暮就是知道。
梁暮交了钱,等张晨星的收据,张晨星摇摇头:“没有,登记了就算。”
“那□□呢?”
“每个月统一开一次。”
“行。”
“关门,不送。”
没有任何一句多余的客套,将会员梁暮关在了门外。
第5章 3019天
张晨星需要赶工。因为前几天去汉中,导致手里这本书交工延迟。店里人不算多,但白天难免会有各种事耽搁,只有夜晚是安静的。
冲了澡坐在书桌前,戴上手套,轻轻翻开书。这本书一共要修复三个问题:水渍、书页破损、字迹模糊。张晨星从上百种纸张中进行比对,终于找到适配纸张进行复刻。
她一个人度过无数个这样的夜晚。
最初的时候,她彻夜难眠。手边放着剪刀、菜刀、锤子、一根包了铁的棍子,一点响动就能让她从床上弹坐起来。不敢闭眼,就那么睁眼,后来索性坐起来看书。家里唯一有价值的就是父亲留下的一屋子书,一本一本看。白天睡觉,晚上看书。只在家里米面油全空的时候出门。街坊邻里几乎见不到她人,就彼此揣测:晨星不会出事了吧?最终派周茉来。
周茉跟张晨星同年出生、同校同班上学,是张晨星最好的朋友。周茉翻墙进去用力敲窗,把蒙头大睡的张晨星敲起来,确认人活着,没寻短见,又翻墙出去通风报信。
非常奇怪的是,张晨星后来没想过死亡。
母亲的离开至少给了她一种信念,找到她、并把她留下那三万块钱摔到她脸上,自此跟她恩断义绝。就算要死,也要等到找到她以后。
而梁暮的出现在张晨星沉重的生活里,连插曲都算不上,她甚至没跟任何人提起。
梁暮是在第五天来的。
他出了一个短差,给上一个人物补了后续镜头。母亲程予秋有时也会自嘲:当初要改变理科基因,结果力气用大了,儿子入不敷出,就差敲盆沿街乞讨了。倒没有程予秋说得那么夸张,梁暮可以自己养活自己,左手赚钱右手花,好歹算是独立了。
梁暮读编导专业,成绩优异,毕业时也有制片人找他做小众电影导演,却被梁暮拒绝。理由是他要去做更小众的纪录片。
制片人就劝他:纪录片导演那么多,能养活自己的没几个。梁暮对此不以为然:那就饿死我吧。
梁暮脊梁硬、脾气臭、一条道跑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在这个社会是罕见的异类。人生百态,镜头记录真实故事,不赚钱也值得。但爱好也需要钱来养着,梁暮也不算太傻,搞了一个小工作室支撑着。刚刚兴起的旅拍、婚礼摄影、日常摄影,什么活都接。用客户的话说:高材生就是不一样,活好、价格高,就是服务态度差点意思。
梅雨季的雨下得缠绵,檐下扯着水晶碎珠子一样。书店没人,张晨星从案前抬头透窗仰望,缓缓酸涩的眼。看到梁暮朝这边走。他没有撑伞,大步流星,黝黑的短发上能看到水珠,推开店门的时候带着外面的潮湿。也不用张晨星说他,自己站在门口的地垫上搓掉鞋底的水,t恤湿了薄薄一层贴在身上。
“有水吗?”梁暮看到张晨星不抬头,主动跟她说话。
“自己烧。”张晨星抬起沾着墨水的手向身后指:“那里。”
梁暮也并不矫情,自助服务挺好。走到水龙头前洗水壶、接水、烧水。甚至从旁边的小盒子捏一撮绿茶丢到杯子里。转身去书架前找书。
从一定概念上来说,张晨星算是一个富有的人,因为她有一间书屋。这书屋不花哨,书墙、书架、巷子里随手摘的花。眼前这朵花被丢到白色搪瓷杯里,视觉对冲,也算好看。
梁暮找了本《沉默的大多数》,连同热茶一起放到窗边位上,找了张纸和一根铅笔,对着张晨星坐下。低头看了会儿书,过一会儿拿出笔在纸上乱画,偶尔抬头看张晨星一眼。梁暮好奇张晨星这几年的经历,是什么造就了现在的她。
萧子鹏劝他别跟张晨星较劲了,原话是:“你热脸贴冷屁股,大老远喊人家,就差跟人家抱头痛哭了,人家呢?搭理你吗?”
“就算绝交我也得知道她为什么变得这么无情。”
“饭馊了你还要观察怎么变质的吗?没用吧?时间,是时间!”
“你话这么多,怎么交活那么慢?那个求婚的催你呢!”
萧子鹏无奈闭嘴,却还是对梁暮竖拇指:“你真牛逼,老师没说错。”
梁暮手里这本《沉默的大多数》是由青年出版社出版的首版,入眼就是岁月的沉淀感,读这样的书是一种精神享受。梁暮还真看进去了。
梁暮不说话、不打扰,这让张晨星觉得他尚算一个合格的读书人。张晨星手里的书修复完成,在进行最后的校验。戴着手套一页一页轻轻的翻,精神高度集中,目不转睛。全部完成后已经过了中午,她饥肠辘辘。
梁暮还在看书,张晨星奉行一贯的“有人就不用看着”的政策,把那本书包装完好,又裹了几层防水袋带着,出门去觅食,把梁暮一个人丢在书店里。巷子尽头有一家面馆,里头的素浇面吃十几年都不腻。
门关了,梁暮才从书里抬头,看到张晨星这个“甩手掌柜”走进细雨里。她也不撑伞,利落短发别在耳后,梁暮只来得及看一个侧脸。
被晾这了。
萧子朋还在巷子附近停车场等着,问他:“战况如何?”
“说了一句话。”
“什么话?”
“喝水自己烧。”
萧子朋发来一连串哈哈哈:“你们都修仙呢?不吃饭?”
“她出门了,书店没人。”
“…得,看店吧!”
梁暮也有点饿,让萧子朋送吃的他不来,说他年老体弱不能淋雨;张晨星又迟迟不回来。在茶叶罐旁边放着两袋干脆面,他视线扫过去移回来,终于去拿了一袋。多少年没吃的东西了,入口香脆,还挺好吃。
张晨星不知道去哪儿了,梁暮接连把两袋干脆面吃完,她还没回来。她不回来、他不能走。
索性站起身在书店里走。
梁暮在想:如果张晨星是我的故事,那我的镜头应该从巷子口开始。石板路、老青苔,一家开了很多年的二手书店。要一镜到底,速度慢一点,扫过书架上的书,最终落到那张书桌上。或许可以回到黄浦江畔,他们坐在江边,他对张晨星说:“你可以用一样东西代替你的生命。”???
沉默的张晨星拿出一把小刀,从马尾上割掉一撮头发。
“那我今天跟你同生共死。”梁暮拿过那把小刀,扯住短头发,也割掉一撮。
这样的故事或许每天都在发生着。
书店后门连接小院子,里面是张晨星住的地方。梁暮没有擅自闯入,也没探头去望,这是一种职业习惯。拍纪录片要懂得克制、做人也一样。
张晨星两点左右才回来,衣服已然湿透了。她吃了面条又走路去邮局把书寄走,这才回来。她不喜欢打伞,绵绵细雨落在身上很舒服,有时走在雨里听到雨声落到堆着的破罐子上、野草上、花朵上的沙沙声响,会有回到十几岁的错觉。
看到梁暮还在就对他微微颔首,推开后门穿过院子,回到屋里换了一身衣服。还是t恤运动裤,像复制粘贴一样,一点变化没有。
回到店里打开电脑,去看上面的订单。张晨星也会卖一些二手书,她淘来损坏不严重的书,经过简单处理,留下一些,网上卖掉一些。
总之就是这样名不见经传的小生意,赚不了大钱,仅够她养活自己。母亲留下的钱一分没动,甚至在这样艰难的时日里又存下近五万块钱。
衣食住行开销很小,衣服穿几年,坏了缝缝补补,穿出去不觉得丢人;住在这里,虽然不方便,但她行动范围小,自行车就能代步;吃的更是简单,吃百家饭,但她会买了肉蛋送过去,赚钱都不容易,不肯占便宜。她没有太多世俗的欲望,房子、车于她而言都是身外物,哪怕你一身高定高奢站在她面前,她未必能认出来。
梁暮对她换了一件一样的t恤是诧异的。
二十五六岁的姑娘,都是爱美的年纪。张晨星素净着脸,继承了她母亲柔和的眉眼,却用短发和衣着把柔和打破,像那白搪瓷杯里的花。
张晨星把包裹抱到桌上,几十本书,换成谁都会觉得沉,而她习惯了。食指上缠着创可贴,翻书页时不小心将手指划伤,手背略细腻、手心显粗糙,一双常年辛苦劳作的手。
“帮你?”梁暮问她。
“不用,谢谢。”
包装袋扯开,书香溢出来。张晨星买到一批外国名著书籍,准备好好修复。
“我可以看看吗?”
张晨星顺手给他一本,又低头给书分类。
她递给梁暮的是一本《堂吉柯德》,杨绛先生译版,这很珍贵。梁暮翻开来看,书页上似乎是前书主写的题字:别妄想世事永恒不变。书脊有一条深深划痕,内里又有读者的批注划线以及贴着的书签。这种感觉像是洞悉了别人的故事。
“别妄想世事永恒不变。”梁暮念出声:“这说的不是咱们吗?”
张晨星耳里尽是撕牛皮纸的沙沙声响,自动过滤掉梁暮这句问话。
“所以买旧书的人多吗?”梁暮对这个感兴趣,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喜欢用这种方式与一个可能永远不会相见的人进行交流呢?
“不少。”
“为什么呢?买新书岂不是更好?”
“因为便宜。”
张晨星不会拐弯抹角,她买这些书是按斤来、卖的时候按单本,却仍旧比现在动辄几十上百的书便宜。有一些爱书的人只看里面的内容,并不会在意这本书是新是旧。
“旧书寄情。”梁暮总结了他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