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2章 惊天的赌局
说到这里,杨震却是摇了摇头道:“但是你这边不动,他们那边是不会动的。日军为了引诱我们上钩,可谓是下了血本。你不行动,他们也绝对不会行动。我还是那句话,二十三师团选择了在最不恰当的时机发起的这个反击,绝对不是表面上为了夺回林西县城那么简单。”
“所以我说,单在林西一块战场上,的确是你们拖的起,日军拖不起。在你看来,现在比的就是谁更有耐心。但是在日军看来,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如果二十三师团此次反击,就是为了拖住你们,让他们无法在短时间之内抽出身来,对他们下一步的全面反击将会极为有利。”
“因为在全局上,能拖得起的是日军,而不是我们。在战争之中,双方比拼的不仅仅是战斗力和装备,还有国力和持续作战能力。现在我们的兵力已经使用到了极致,已经可以说是后继乏力了。如果长时间拖下去,被拖垮的只能是我们。”
“眼下关东军宁愿坐视实际上已经成为孤军的七十一师团全军覆灭,宁愿看着新京以北的两个师团苦战,冒着我军对新京地区合围的风险,其部署在四平街以及其以南地区的主力就是迟迟不动。”
“他们这是在下一场惊天的赌局,赌的就是我军持续作战能力远不如他们。他们在等,等的就是我军各部陷入苦战之中,各部的距离逐渐拉开,相互之间无法策应的时候。日军虽然张狂一些,但是从来就不会无的放矢。他们每一个行动,都会有自己很深的目的。”
“这种情况,你说是我们有耐心,还是日军有耐心?之前我宁愿放弃将这个二十三师团彻底歼灭的誓言,只给你三天的时间击溃这个二十三师团,并突破林西一线,就是不想让你们陷在林西无法脱身。”
“所以,你这个后发制人的思路换了其他的时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但是现在,我却不是很赞同。还是那句话,二十三师团此次的行动,绝对不是一个偶然,更不是一个孤立的行动。如果我没有预料错,恐怕应该是关东军整体反击的开始。”
说完,杨震并没有让王光宇立即回答自己,而是将一张标明了目前各个纵队进展情况,以及日军在新京以南、中长铁路以西的兵力部署情况的整个东北战场的态势图打开,让他自己考虑一下。
其实对于王光宇这样的军事干部,杨震其实完全可以直接下命令。但是对于这个自己最看重的纵队级指挥员,也是未来的兵团级指挥员第一人选,杨震却是很难得的这次将话说的很透。他更希望王光宇能够真正的去了解和把握自己的战略意图,而不是被动去执行。
王光宇是一个人才,心思缜密不说,为人也不呆板,灵活度也足够。但是受制住职务和个人经历的所限,战略眼光多少还有些不足。等他将什么时候这个缺点弥补了,就是他真正成长起来的时候。
虽说拔苗助长并不是一个好的培养方式,但对于王光宇这种肯用心的人来说,有些时候还是可以起到加速他成长的作用。所以杨震在面对王光宇的时候,他一般都会将自己的战略意图点出后,让王光宇自己去琢磨下一步该怎么办。
对于眼下的抗联纵队一级的将领之中,杨震最看重的就是王光宇和陈翰章两个人,其次是杜开山和陶净非。这四个人,在杨震看来只要用心培养多给他们机会,未来都是完全独当一面的人选。
陈翰章擅长用兵,而且极有忍耐力,对新战法吸收和理解能力强,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政双全人才。杜开山胆大、心细,把握战机能力极强,尤其擅长追击和剑走偏锋。不用下命令,他能连敌人的厨子和马夫都能给你抓来。
而陶净非的性格则与王光宇有些相似,稳扎稳打却又不失灵活。陶净非虽然在稳重性上略差王光宇一筹,但是灵活性上还略微多出一分来。而且这几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性子异常的坚忍不拔、宁折不弯,都属于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那种人。
还有王效明、曹亚范、王明贵等一大批的干部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这些人杨震相信,只要用心培养,给他们机会,他们会在战场上用事实证明自己的实力的。而不是像原来的历史那样,注定只能成为一颗流星。
原来在后世看抗联史的时候,除了在后世也是默默无名,不知道究竟是牺牲在日军七三一的魔窟之内,还是最终战死在沙场的杜开山之外。杨震对于王光宇其他三人的能力,并不是太以为然。
但真正的了解他们之后,才发现并不是他们没有能力,而是抗联原先一直弱小的格局限制了他们的发挥。如果给他们一个适合的天地,他们所做出的成绩不会逊色于当时国内的任何一名将领。正是因为他们都过早的牺牲,才没有能大放光彩,向世人展现他们的能力。
也正是直到真正的融入到这个时代之后,杨震才真正的了解抗联的艰苦,更了解了那些尚未来得及大展拳脚,便成为一颗颗流星的抗联将领。如果给他们更大的舞台,哪怕是稍微好那么一点点的环境,他们都会在这白山黑水之间创造一个奇迹。
但抗联始终未能真正打开局面,使得他们发挥自己才华受到了相当的限制。而随着形势的急剧恶化,这些本应该成为一代名将的人,却因为过早的牺牲,而无缘获得本应该属于他们的荣誉。而东北的形势,已经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与之前只能坐困深山老林时,早已经远不是可以同日而语。现在正是让这些人,真正发挥自己才华的时候。也正是因为这样,杨震才更希望这些人能够尽快的成长起来,在更大的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
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中华,从来就不缺乏热血男儿。名将更是如恒河之星,浩如烟海而层出不穷。到了近代的中国,之所以屡战屡败,也并非是缺乏帅才和将才,更多的是政治原因。
很多本来就应该成为辉煌的人,却因为其他本不应该出现的原因,或是早早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或是只能默默无闻的度过他们的军旅生涯。只要给他们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杨震有信心会将他们打造成为虽不能流芳百世,但也要成为一代中华名将。
至于刘长顺,杨震却是认为他先天上性格的缺点所致,无法承担太大的责任。这个家伙优点是稳重,缺点却是太稳重,应变能力较差。用兵布阵向来是中规中矩,不肯冒半点风险。让他去指挥,大败仗是不会有的,最多有一些小挫折,但是也很难有太大的战果。
不过刘长顺此人倒是有一个别人所没有的优点,那就是对于上级的命令几乎是无条件的服从。你让他坚守以一块阵地,如果你没有接到命令,就算打光了他也不会撤退。但受制于能力的限制,最多也就是一个纵队司令员也就到头了。
而马春生则是一匹野马,如果驾驭不得力,搞不好他会把骑手给弄伤了,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磨练,至少得把他的笼头给套上。虽然这几个部下都比杨震的年纪要大,最小的陈翰章也要比他大上一岁。但是杨震对这些人的脾气秉性的了解,却是相当的深。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对每个人的培养方式也是不同。对于王光宇这样的人,他历来都是只点出重点,至于其他的让王光宇自己琢磨。甚至很多的时候,给王光宇布置任务的时候,只有一张标示着敌我态势的地图。
就像现在,将自己的思路点出来后,只给了王光宇一张敌我态势图,至于该怎么调兵、部署,他没有提供任何的意见。但是杨震相信王光宇会根据整个战场态势,做出自己最好的判断来的。王光宇有这个能力,也应该做出最符合全局的判断。
在王光宇沉思的时候,杨震没有干涉王光宇的判断和思考,而是只背着手站在王光宇指挥部的门口看着远处的青山,以及指挥部门外警惕的望着周边情况的李明博和他的部下。说实在的日军这次突然的全线反击,对于杨震来说也是一个意外。
到现在除了十二吐方面的日军之外,其余各个方向的日军目前还没有任何的动静。包括自己最为关注,或是应该说是自己有意识留下的漏洞那边日军,同样没有任何的动静。也就说自己判断日军在十二吐一线的反击不是孤立行动,但眼下其他方向却没有任何的反应。
难道真的是自己判断失误,二十三师团在十二吐的行动,真的只是一个孤立的,或者说是催死挣扎?或是他们在十二吐的行动即非是声东击西,也不是孤注一掷,而是虚晃一枪要总撤退?
不对,如果二十三师团要撤退的话,真正的选择只是虚晃一枪的话,他们选择的这个地点绝对不应该是十二吐。在那个方向,他们搞出任何的动静都不足以引起全局震动,更无法承担掩护撤退的重担。
十二吐的先天地理位置决定了在哪里只能吸引自己的注意力,而掩护不了撤退。日军非全部机械化的部队,从那里撤退一旦身后有追兵,整个部队虽然不能说放了羊,但是掩护部队却是无险可守。如果日军沿着嘎斯汰河南岸发起反击,承担掩护撤退都比十二吐一线要安全的多。
而且二十三师团真的要撤退的话,其他方向的日军不会一点动作没有。而现在其他战线太平静了,平静的有些吓人。一个师团的总撤退,还是没有侧翼掩护和接应以及策应的总撤退,在对手配备了大量骑兵和坦克情况之下会遭遇到什么,这个不言而喻。
无论这个二十三师团向东北方向的巴林右旗还是向正东方向的翁牛特旗撤退,所经过的地形绝大部分都是草原、沙地以及少数的低山、丘陵地貌。在这种地形之下,没有掩护和支援的总撤退,无疑是将脑袋送到对手的坦克和骑兵的枪口之下。
第1143章 最好的反坦克武器
日军将领不是傻瓜,他们不会这么做的。而在这个时候,二十三师团也不可能撤退。如果他们这一跑,日军下一步的作战计划无论是什么,恐怕都要泡汤。就算二十三师团想跑,关东军司令部也不可能同意。
杨震可以断定,这个二十三师团此举,绝对是日军全面反击的一个前兆。日军主力此时还没有动,他们还是在等待着一个时机。也许这个时机就是这个二十三师团突破孙家营子一线的时候。
想到这里,杨震转过头看着那边死死的盯着地图的王光宇。犹豫了一下,还是没有将心中的这个想法完全说出来,他还要等,看王光宇怎么下这个决心。这个决心对于一线指挥员来说不好下,但是不好下也得下。
还好,王光宇并没有用杨震等的太久。就在杨震还在琢磨日军下一步的反击方向,究竟会不会按照自己的设想,选择的主要突击目标是陈翰章身后的时候,那边王光宇却是已经下定了决心。
王光宇抬起头来,看着杨震咬了咬牙道:“一号,我决心将预备队前移,在苏家台庙以北从孙家营子一线强渡嘎斯汰河,进入程家大院一线。摆出一副直逼十二吐一线日军侧翼的态势。同时将苏泗汰一线的二线部队,提前进入一道沟、东山一线。”
“另外将孙家营子位于大井一线的二线部队中的骑兵与装甲部队,秘密调至苏家台庙一线。一旦孙家营子一线的日军利用我军预备队南下的机会,趁虚向孙家营子一线攻击,那么我部署在苏家台庙一线的坦克与骑兵集群,将会以最快的速度向孙家营子一线日军侧翼发起攻击。”
“另外我准备将林西境内的所有卡车都集中到一起,就部署在林西县城以北。一旦孙家营子一线遭遇到日军进攻,我可以利用我们的机动性的优势,快速的将预备队转向孙家营子一线。同时在嘎斯汰河程家大院至墨山头一线上,秘密架设六条以上的浮桥。以保证我军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快速的渡河。”
“这样,无论二十三师团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我军都可以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而我军预备队南移,又可以引诱二十三师团暴露出真实的战术意图。一号,这样做虽说将我军的机动性建立在机动性上,很容易出现一些意外。但这也是我们能做到的最好,也是最恰当的部署。”
对于王光宇的这个部署,杨震大致还是满意的。但也只能说大致,因为在杨震看来,王光宇在整体部署上还有一些保守。其实这也怨不到他,毕竟抗联的装备大幅度上升,还是去年的事情。尤其是坦克集群作战,大部分的高级指挥员还需要学习。
听罢王光宇的部署,杨震没有立即回答他,而是只是微笑的看着他。他这一笑,倒是不要紧。却把那边的王光宇吓了一大跳,心里毛毛的,还以为自己的部署一号有什么不满意的,或是有什么漏洞自己没有想到。
就在王光宇刚要张口的时候,杨震却是摆了摆手道:“不是你部署上的原因,是我自己的一点思路上的原因。你的部署虽说还略微有些保守,但也算相当不错了。不过老王,你说在反坦克作战之中,什么反坦克武器是最好的?”
听到杨震的反问,王光宇微微一愣,想了想道:“最好的反坦克武器,当然是反坦克炮了?我们的无后坐力炮和火箭筒也不错,不过射程还是有些偏近,无法在日军坦克火力射程之外摧毁他们。所以我认为最好的反坦克武器,还是反坦克炮,而且是口径越大威力也就越大。”
“我们在林西机场外围战的时候,就有过这样的体会。一号您不知道,当时日军坦克出动的相当突然,采取的又在我军的无后坐力炮和火箭筒射程之外对我机枪火力实施压制的战术,我们的无后坐力炮和火箭筒想打也够不着。”
“而那几门苏制四十五毫米反坦克炮,当时又部署在其他的方向。当时我军的机枪阵地,在日军的坦克火力打击之下损失很大。而我们营属的十二毫米高射机枪在平射的时候,除非命中侧面。在正面则很难在远距离打穿日军坦克,尤其是装甲比较厚实的九七式坦克。”
“见到这种情况,前线指挥员眼睛都急红了,不管不顾的命令当时配属给他们的四门苏制野炮平射。其实他也不知道这种野炮发射的高爆榴弹,对坦克居然也有这么大的杀伤力。他只是想将那几辆日军坦克,赶出他们的火炮有效射程。就算击毁不了,吓唬也将他们吓唬走。”
“结果却没有想到,这几门被赶鸭子上架平射的七十六毫米野炮。第一炮就命中领头的一辆日军装甲最厚的九七式坦克,直接就将那辆日军坦克的炮塔给掀飞了起来。至于那两辆九五式坦克,则直接被打成零件。”
“当时几乎在场的所有人,都被这种野炮的威力吓了一跳。都没有想到这种野炮,在没有专用穿甲弹的情况之下,仅凭发射的普通高爆榴弹,平射威力会如此的巨大。比我们之前装备的三七反坦克炮,以及从外蒙弄到的四十五毫米苏制反坦克炮的威力都大的多。部队上下一致要求总部,对这种野炮进行仿制作为远程反坦克火力使用。”
听到王光宇的话,杨震却是摇了摇头。这个家伙还是一个大口径反坦克炮拥护者,只是他的这个眼光还是短了一些。也是这个时代本身就正处于坦克的一个大发展时期,反坦克炮和坦克的竞争,贯穿了整个二战。在自己的部队之中,也出现这样的人也不足为奇。
看着自己对面的王光宇,杨震想了一下之后才道:“其实,最好的反坦克武器,就是坦克本身。当然反坦克炮,尤其是大口径的反坦克炮也是一种性价比比较高的反坦克武器。但是反坦克炮只能选择固定发射阵地的作战模式,实在是太被动了。而且口径越大,越是笨重。”
“只能使用即设阵地作为发射阵地,这对于擅长高速突击的坦克来说,还是死板了一些。如果对方采取大集群的装甲突击战术,你需要部署多少的反坦克火炮才能挡住敌人的坦克集群?十发炮弹也许击毁不了一辆坦克,但是在你打出这十发炮弹的时候,坦克也许都有可能冲到你面前了。”
“要知道坦克的出现就是为了进攻所准备的,是火力、机动与防护力有效的结合。他们是随时在活动的,不是固定的阵地。将坦克集中到一起,组成大规模的装甲集群,只要油料供应充足,在几天之内甚至可以转战千里。”
“坦克的出现,为千里机动作战创造了一种新的作战模式。他的最大优点就是将防护、机动性和火力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可以选择战线的任意一处进行突破。而且可以进行大范围的机动穿插作战,对敌军集群目标实施包围。”
“日军以掩护步兵突击的装甲部队战术,将坦克的行动限制在掩护步兵上,这本身就是一种小国寡民和国力不足的表现。当然也与潜在的主要作战对象,也就是我们中国本身即没有多少坦克,反坦克装备也不足有一定的关系。”
“将坦克平均分配给各个师团,看似增加了步兵的攻击能力。但是却将坦克的使用范围限制的过于狭窄,部署的也过于分散。要是换了那些坦克大国,日军的这个战术甚至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我在这里要提醒你的是,日军的装甲战术使用是一个错误的。真正懂得坦克战术的指挥员,不应该是这种使用的方式。因为他没有发挥出坦克的最佳性能,也就是他的机动性体现出来。他们更多的是将坦克作为一种步兵支援武器使用,而不是作为一种突击武器使用。”
“当然,坦克究竟该怎么使用,目前全世界也都在探索之中。当然我也不是说德军的坦克战术就是最正确的。每个国家的国情与生产力的发展情况不同,符合自己的装甲战术也不会相同。”
“就比如说苏联人,他们自苏德战争爆发以来已经损失了上万辆的坦克。虽说也算伤筋动骨,甚至可以说是重伤,但是要说其装甲力量全军覆灭却远远的算不上,因为他们手中还有可以作战的坦克群。而我们只要损失超过五百辆的坦克,就可以说的上是全军覆灭了。”
“所以每一个国家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制定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装甲战术,不能完全的照搬别的国家。当然借鉴还是必要的,但是不顾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却是绝对不可取的。”
“但无论你怎么变化,在新型的反坦克武器没有出来之前,坦克还是最好的反坦克武器。作为一个适应现代化战争的指挥员,必须要懂得怎么样运用坦克。当然你不是坦克部队的指挥员,你考虑的更多的应该是怎么样在战略的环境之下运用你手中的坦克部队,而不是应该去考虑在战术上怎么运用。”
“我说你在战术上的有些保守,指的就是你的这麾下的这个坦克旅的使用上。你也犯了与日军一样的毛病,将配属给你的坦克作为步兵和支援武器使用,而忽视了这种武器真正的作用,也就是它的高速突击作用。”
“这次你迂回部队在整体的作战表现上,可以说是可圈可点。但是在坦克部队的运用上,却是很失败。你看看你现在装甲旅各个部队的分布,简直成了羊拉屎了,东一坨、西一坨,根本就没有能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拳头。”
“当然你的这种战术运用,与林西的地形有关系,但是也未尝不是与你脑海之中还没有形成正确的坦克运用战术有关系。说实在的我们接触最多的两支拥有坦克部队的军队,无论是苏联还是日本,至少是现在对于坦克战术运用都不成功。最成功的德国军队,距离我们又是太过于遥远。”
第1144章 有些代价注定是要付的
杨震的话说到这里,王光宇已经明白他的思路和想法了。只是对于使用坦克与日军坦克联队打一场坦克战,王光宇还有些犹豫。全军的坦克部队加在一起,数量的确不少。从苏联购买的苏制货,苏联人赠送的战利品,从日军手中缴获的,林林总总加在一起有几百辆。
但现在抗联还没有自己的坦克生产能力,这些坦克被打掉一辆,就永久的损失一辆。在眼下外购与争取外援的渠道已经全部被封死的情况之下,这些坦克损失一辆,部队就少一辆,根本就无法补充。
更何况缴获的日式坦克,不是被改为自行火炮,就是留在坦克训练基地训练使用。几乎并不直接配备部队作战。部队在作战时候,可以运用的总体坦克的数量还是比较少。而自己手中的装甲旅编制内,再加上自己搞到手的苏军坦克,总数占了全军的近三分之一。这一旦损失过大,对全军的整体作战能力影响就大了。
而且用坦克去进行反坦克作战,这能行吗?部队可从来没有在这方面实战过。这万一在战斗之中失利,这损失可就不仅仅是坦克了。对于杨震使用坦克去反击日军的坦克攻势想法,王光宇很是有些不理解。
在王光宇看来,坦克还是作为移动的火力堡垒对付步兵比较恰当。不仅威力大,也安全的多。至于对付敌军的坦克作战,那还是算了吧。尤其是日军的九七式坦克,性能还是优于抗联的苏制坦克的。用坦克去反坦克,王光宇总觉得有些不靠谱。
看着有些不理解的王光宇,杨震有些无奈的摇了摇头道:“老王,坦克作为攻击性的武器,不单单是针对步兵和工事的,对付敌军的坦克也是同样可以的。都是机动性、防护性与火力的结合,为什么就不能进行反坦克作战?”
“实际上坦克的运用和步兵的在战术上,有区别但也有共同点。既可以正面的对决,也可以利用机动设伏,迂回包抄等步兵的战术。而且在火力远超步兵的情况之下,采取机动设伏的战术威力也会更大。”
“既然步兵可以面对面的对决,那么坦克为什么就不能?我们的坦克性能即便是与日军最新式的坦克相比,性能也不落后。看坦克的性能,可不单单是看坦克的装甲厚度。我军的主力苏制t二六坦克与九七式坦克相比,在装甲厚度大致相等并不相差太多,火炮威力和机动性,还要在日军最新式的九七式坦克之上。”
“而且在日军之中,性能最好的九七式坦克并不是主力。他们这个坦克联队,还是以九五式轻型坦克为主,还有部分九四式装甲车。只要步兵配合好了,我认为面对面的与日军打一场坦克战完全没有问题的。而且我们的坦克全部装有无线电通讯设备,在作战配合上要比日军好的多。”
“咱们的装甲部队,之前在演习场上演练过坦克战的战术,但是在实战之中还没有真正的经历过。所以我想既然这次二十三师团的坦克联队全部出动,那么对于我们的装甲部队也是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
杨震说到这里,王光宇已经明白他的意思了:“一号,您的意思是将目前在林西境内的坦克部队集中到一起,与这个二十三师团坦克联队打一场坦克大战?可我们在短时间之内能够增援到十二吐一线的坦克部队兵力并不多,与日军这个坦克联队相比兵力最多也就大致相等,几乎不占据什么优势。”
“而且作为我军主力的苏制坦克,与日军坦克性能,尤其是最新式的坦克性能相比,还略微有些差距。火炮的口径还是装甲的厚度,都要略逊于日军的主力九七式坦克。还有我们的部队,还没有进行过于日军大规模装甲部队面对面的交锋经验,一旦损失过大,会对我们下一步的作战产生影响的。”
对于还有些犹豫的王光宇,杨震摆了摆手道:“有些损失怕什么?既然部队早晚都要面对,那么早面对比晚面对要好的多。我们培养出一支新式部队,有了新的装备,不能这也怕、那也怕,放在手心中捂着、盖着不让他们上战场。”
“我们花了这么大的代价,组建坦克部队,就是为了实战,为了发挥他们应该发挥的作用。不是为了让他们在后方养老的,更不是让他们去完成普通步兵就能完成的任务的。如果不是为了战争服务,我们组建他们敢什么?”
“无论是新式的部队,还是新式的装备,乃至新式的战法,都要经历过实战的检验。没有见过血的刀,就是打造的再好,也不能算是宝刀。一支没有经历过实战考验的部队,就是吹的再响,也是没有战斗力的部队。”
“我们有了新式的装备,就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学会使用。我们的攻击战术,不能总是让人家说我们采用的是人海战术。之前火力贫弱,采取人海战术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火力差,只能用人来填。”
“但是现在有了新的装备,我们总不能没有任何的进步。在攻击与防御的时候,还是采用人去填。记住我一句话,人命在有些人的眼中,在这个乱世之间是最不值钱的。但是在我看来,最宝贵的却恰恰就是人。无论你的装备在先进,武器再强大,最终的使用者都离不开人。”
“尤其是作为高级指挥员,我们一定要在战术上摆脱陈腐的观念,敢于去创新。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支军队,可以完全照搬别人的战术。即便是装备相同,但所面临的国情与敌情,还有军队的素质与构成还是不同的。”
“我们要形成自己独特的作战风格,根子在哪里?就在我们这些做高级指挥员的。我们不能学重庆方面,购买哪个国家的武器,接受哪个国家的援助,就学习人家的作战风格。昨天学德国,今天学苏联,后天又学美国。学的国家多了,却始终形不成一套自己的作战体系来。”
“当然每一种新装备的投入与使用,都要有一个漫长的熟练过程。无论是坦克还是飞机,都是在一战之中在欧洲战场上开始大规模应用的。但你能说刚研发出来的时候,欧洲的那些军官都会熟练的掌握?就像重机枪刚刚研发出来的时候,许多欧洲国家是作为炮兵武器来装备与使用的。”
“无论是德军还是苏军,或是英军与法军,对于坦克这种新式武器的使用,直到此次欧洲战事全面爆发,也不能说是熟练。甚至很多旧的经验,都是陈腐与过时的。德军的坦克战术,之所以最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包袱敢于去想象。”
“将坦克集中到一起,利用其机动与火力的优势,攥成一个拳头去打人,而不是墨守成规与英法一样的将坦克分配给步兵作战。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才在西欧战场上快速的击败了比自己强大的法军。法国的坦克性能并不比德国人差,但是他们输在了理念上和观念过于陈腐上。”
“所以,我一直在强调我们的高级指挥员,在战术上要敢于创新,要敢于动脑子。付出一定的代价不要怕,有些代价是我们这支军队走向成熟注定要付出的。只要把东西学到手,有些代价该付出就得付出。东西丢了就不要了,关键是要把真东西学到手。只要观念能跟的上去,装备还是会有的。”
说到这里,杨震想了想道:“跟你说一件事情,但是你要绝对保密。美国人已经通过了专门为反法西斯国家提供装备和物资的《租借法案》。也就是说美国人会根据你的需要,先援助你装备和物资。等到战争结束之后,这些东西再作价偿还。”
说到这里,杨震却是摇了摇头道:“但是你这边不动,他们那边是不会动的。日军为了引诱我们上钩,可谓是下了血本。你不行动,他们也绝对不会行动。我还是那句话,二十三师团选择了在最不恰当的时机发起的这个反击,绝对不是表面上为了夺回林西县城那么简单。”
“所以我说,单在林西一块战场上,的确是你们拖的起,日军拖不起。在你看来,现在比的就是谁更有耐心。但是在日军看来,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如果二十三师团此次反击,就是为了拖住你们,让他们无法在短时间之内抽出身来,对他们下一步的全面反击将会极为有利。”
“因为在全局上,能拖得起的是日军,而不是我们。在战争之中,双方比拼的不仅仅是战斗力和装备,还有国力和持续作战能力。现在我们的兵力已经使用到了极致,已经可以说是后继乏力了。如果长时间拖下去,被拖垮的只能是我们。”
“眼下关东军宁愿坐视实际上已经成为孤军的七十一师团全军覆灭,宁愿看着新京以北的两个师团苦战,冒着我军对新京地区合围的风险,其部署在四平街以及其以南地区的主力就是迟迟不动。”
“他们这是在下一场惊天的赌局,赌的就是我军持续作战能力远不如他们。他们在等,等的就是我军各部陷入苦战之中,各部的距离逐渐拉开,相互之间无法策应的时候。日军虽然张狂一些,但是从来就不会无的放矢。他们每一个行动,都会有自己很深的目的。”
“这种情况,你说是我们有耐心,还是日军有耐心?之前我宁愿放弃将这个二十三师团彻底歼灭的誓言,只给你三天的时间击溃这个二十三师团,并突破林西一线,就是不想让你们陷在林西无法脱身。”
“所以,你这个后发制人的思路换了其他的时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但是现在,我却不是很赞同。还是那句话,二十三师团此次的行动,绝对不是一个偶然,更不是一个孤立的行动。如果我没有预料错,恐怕应该是关东军整体反击的开始。”
说完,杨震并没有让王光宇立即回答自己,而是将一张标明了目前各个纵队进展情况,以及日军在新京以南、中长铁路以西的兵力部署情况的整个东北战场的态势图打开,让他自己考虑一下。
其实对于王光宇这样的军事干部,杨震其实完全可以直接下命令。但是对于这个自己最看重的纵队级指挥员,也是未来的兵团级指挥员第一人选,杨震却是很难得的这次将话说的很透。他更希望王光宇能够真正的去了解和把握自己的战略意图,而不是被动去执行。
王光宇是一个人才,心思缜密不说,为人也不呆板,灵活度也足够。但是受制住职务和个人经历的所限,战略眼光多少还有些不足。等他将什么时候这个缺点弥补了,就是他真正成长起来的时候。
虽说拔苗助长并不是一个好的培养方式,但对于王光宇这种肯用心的人来说,有些时候还是可以起到加速他成长的作用。所以杨震在面对王光宇的时候,他一般都会将自己的战略意图点出后,让王光宇自己去琢磨下一步该怎么办。
对于眼下的抗联纵队一级的将领之中,杨震最看重的就是王光宇和陈翰章两个人,其次是杜开山和陶净非。这四个人,在杨震看来只要用心培养多给他们机会,未来都是完全独当一面的人选。
陈翰章擅长用兵,而且极有忍耐力,对新战法吸收和理解能力强,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政双全人才。杜开山胆大、心细,把握战机能力极强,尤其擅长追击和剑走偏锋。不用下命令,他能连敌人的厨子和马夫都能给你抓来。
而陶净非的性格则与王光宇有些相似,稳扎稳打却又不失灵活。陶净非虽然在稳重性上略差王光宇一筹,但是灵活性上还略微多出一分来。而且这几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性子异常的坚忍不拔、宁折不弯,都属于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那种人。
还有王效明、曹亚范、王明贵等一大批的干部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这些人杨震相信,只要用心培养,给他们机会,他们会在战场上用事实证明自己的实力的。而不是像原来的历史那样,注定只能成为一颗流星。
原来在后世看抗联史的时候,除了在后世也是默默无名,不知道究竟是牺牲在日军七三一的魔窟之内,还是最终战死在沙场的杜开山之外。杨震对于王光宇其他三人的能力,并不是太以为然。
但真正的了解他们之后,才发现并不是他们没有能力,而是抗联原先一直弱小的格局限制了他们的发挥。如果给他们一个适合的天地,他们所做出的成绩不会逊色于当时国内的任何一名将领。正是因为他们都过早的牺牲,才没有能大放光彩,向世人展现他们的能力。
也正是直到真正的融入到这个时代之后,杨震才真正的了解抗联的艰苦,更了解了那些尚未来得及大展拳脚,便成为一颗颗流星的抗联将领。如果给他们更大的舞台,哪怕是稍微好那么一点点的环境,他们都会在这白山黑水之间创造一个奇迹。
但抗联始终未能真正打开局面,使得他们发挥自己才华受到了相当的限制。而随着形势的急剧恶化,这些本应该成为一代名将的人,却因为过早的牺牲,而无缘获得本应该属于他们的荣誉。而东北的形势,已经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与之前只能坐困深山老林时,早已经远不是可以同日而语。现在正是让这些人,真正发挥自己才华的时候。也正是因为这样,杨震才更希望这些人能够尽快的成长起来,在更大的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
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中华,从来就不缺乏热血男儿。名将更是如恒河之星,浩如烟海而层出不穷。到了近代的中国,之所以屡战屡败,也并非是缺乏帅才和将才,更多的是政治原因。
很多本来就应该成为辉煌的人,却因为其他本不应该出现的原因,或是早早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或是只能默默无闻的度过他们的军旅生涯。只要给他们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杨震有信心会将他们打造成为虽不能流芳百世,但也要成为一代中华名将。
至于刘长顺,杨震却是认为他先天上性格的缺点所致,无法承担太大的责任。这个家伙优点是稳重,缺点却是太稳重,应变能力较差。用兵布阵向来是中规中矩,不肯冒半点风险。让他去指挥,大败仗是不会有的,最多有一些小挫折,但是也很难有太大的战果。
不过刘长顺此人倒是有一个别人所没有的优点,那就是对于上级的命令几乎是无条件的服从。你让他坚守以一块阵地,如果你没有接到命令,就算打光了他也不会撤退。但受制于能力的限制,最多也就是一个纵队司令员也就到头了。
而马春生则是一匹野马,如果驾驭不得力,搞不好他会把骑手给弄伤了,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磨练,至少得把他的笼头给套上。虽然这几个部下都比杨震的年纪要大,最小的陈翰章也要比他大上一岁。但是杨震对这些人的脾气秉性的了解,却是相当的深。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对每个人的培养方式也是不同。对于王光宇这样的人,他历来都是只点出重点,至于其他的让王光宇自己琢磨。甚至很多的时候,给王光宇布置任务的时候,只有一张标示着敌我态势的地图。
就像现在,将自己的思路点出来后,只给了王光宇一张敌我态势图,至于该怎么调兵、部署,他没有提供任何的意见。但是杨震相信王光宇会根据整个战场态势,做出自己最好的判断来的。王光宇有这个能力,也应该做出最符合全局的判断。
在王光宇沉思的时候,杨震没有干涉王光宇的判断和思考,而是只背着手站在王光宇指挥部的门口看着远处的青山,以及指挥部门外警惕的望着周边情况的李明博和他的部下。说实在的日军这次突然的全线反击,对于杨震来说也是一个意外。
到现在除了十二吐方面的日军之外,其余各个方向的日军目前还没有任何的动静。包括自己最为关注,或是应该说是自己有意识留下的漏洞那边日军,同样没有任何的动静。也就说自己判断日军在十二吐一线的反击不是孤立行动,但眼下其他方向却没有任何的反应。
难道真的是自己判断失误,二十三师团在十二吐的行动,真的只是一个孤立的,或者说是催死挣扎?或是他们在十二吐的行动即非是声东击西,也不是孤注一掷,而是虚晃一枪要总撤退?
不对,如果二十三师团要撤退的话,真正的选择只是虚晃一枪的话,他们选择的这个地点绝对不应该是十二吐。在那个方向,他们搞出任何的动静都不足以引起全局震动,更无法承担掩护撤退的重担。
十二吐的先天地理位置决定了在哪里只能吸引自己的注意力,而掩护不了撤退。日军非全部机械化的部队,从那里撤退一旦身后有追兵,整个部队虽然不能说放了羊,但是掩护部队却是无险可守。如果日军沿着嘎斯汰河南岸发起反击,承担掩护撤退都比十二吐一线要安全的多。
而且二十三师团真的要撤退的话,其他方向的日军不会一点动作没有。而现在其他战线太平静了,平静的有些吓人。一个师团的总撤退,还是没有侧翼掩护和接应以及策应的总撤退,在对手配备了大量骑兵和坦克情况之下会遭遇到什么,这个不言而喻。
无论这个二十三师团向东北方向的巴林右旗还是向正东方向的翁牛特旗撤退,所经过的地形绝大部分都是草原、沙地以及少数的低山、丘陵地貌。在这种地形之下,没有掩护和支援的总撤退,无疑是将脑袋送到对手的坦克和骑兵的枪口之下。
第1143章 最好的反坦克武器
日军将领不是傻瓜,他们不会这么做的。而在这个时候,二十三师团也不可能撤退。如果他们这一跑,日军下一步的作战计划无论是什么,恐怕都要泡汤。就算二十三师团想跑,关东军司令部也不可能同意。
杨震可以断定,这个二十三师团此举,绝对是日军全面反击的一个前兆。日军主力此时还没有动,他们还是在等待着一个时机。也许这个时机就是这个二十三师团突破孙家营子一线的时候。
想到这里,杨震转过头看着那边死死的盯着地图的王光宇。犹豫了一下,还是没有将心中的这个想法完全说出来,他还要等,看王光宇怎么下这个决心。这个决心对于一线指挥员来说不好下,但是不好下也得下。
还好,王光宇并没有用杨震等的太久。就在杨震还在琢磨日军下一步的反击方向,究竟会不会按照自己的设想,选择的主要突击目标是陈翰章身后的时候,那边王光宇却是已经下定了决心。
王光宇抬起头来,看着杨震咬了咬牙道:“一号,我决心将预备队前移,在苏家台庙以北从孙家营子一线强渡嘎斯汰河,进入程家大院一线。摆出一副直逼十二吐一线日军侧翼的态势。同时将苏泗汰一线的二线部队,提前进入一道沟、东山一线。”
“另外将孙家营子位于大井一线的二线部队中的骑兵与装甲部队,秘密调至苏家台庙一线。一旦孙家营子一线的日军利用我军预备队南下的机会,趁虚向孙家营子一线攻击,那么我部署在苏家台庙一线的坦克与骑兵集群,将会以最快的速度向孙家营子一线日军侧翼发起攻击。”
“另外我准备将林西境内的所有卡车都集中到一起,就部署在林西县城以北。一旦孙家营子一线遭遇到日军进攻,我可以利用我们的机动性的优势,快速的将预备队转向孙家营子一线。同时在嘎斯汰河程家大院至墨山头一线上,秘密架设六条以上的浮桥。以保证我军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快速的渡河。”
“这样,无论二十三师团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我军都可以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而我军预备队南移,又可以引诱二十三师团暴露出真实的战术意图。一号,这样做虽说将我军的机动性建立在机动性上,很容易出现一些意外。但这也是我们能做到的最好,也是最恰当的部署。”
对于王光宇的这个部署,杨震大致还是满意的。但也只能说大致,因为在杨震看来,王光宇在整体部署上还有一些保守。其实这也怨不到他,毕竟抗联的装备大幅度上升,还是去年的事情。尤其是坦克集群作战,大部分的高级指挥员还需要学习。
听罢王光宇的部署,杨震没有立即回答他,而是只是微笑的看着他。他这一笑,倒是不要紧。却把那边的王光宇吓了一大跳,心里毛毛的,还以为自己的部署一号有什么不满意的,或是有什么漏洞自己没有想到。
就在王光宇刚要张口的时候,杨震却是摆了摆手道:“不是你部署上的原因,是我自己的一点思路上的原因。你的部署虽说还略微有些保守,但也算相当不错了。不过老王,你说在反坦克作战之中,什么反坦克武器是最好的?”
听到杨震的反问,王光宇微微一愣,想了想道:“最好的反坦克武器,当然是反坦克炮了?我们的无后坐力炮和火箭筒也不错,不过射程还是有些偏近,无法在日军坦克火力射程之外摧毁他们。所以我认为最好的反坦克武器,还是反坦克炮,而且是口径越大威力也就越大。”
“我们在林西机场外围战的时候,就有过这样的体会。一号您不知道,当时日军坦克出动的相当突然,采取的又在我军的无后坐力炮和火箭筒射程之外对我机枪火力实施压制的战术,我们的无后坐力炮和火箭筒想打也够不着。”
“而那几门苏制四十五毫米反坦克炮,当时又部署在其他的方向。当时我军的机枪阵地,在日军的坦克火力打击之下损失很大。而我们营属的十二毫米高射机枪在平射的时候,除非命中侧面。在正面则很难在远距离打穿日军坦克,尤其是装甲比较厚实的九七式坦克。”
“见到这种情况,前线指挥员眼睛都急红了,不管不顾的命令当时配属给他们的四门苏制野炮平射。其实他也不知道这种野炮发射的高爆榴弹,对坦克居然也有这么大的杀伤力。他只是想将那几辆日军坦克,赶出他们的火炮有效射程。就算击毁不了,吓唬也将他们吓唬走。”
“结果却没有想到,这几门被赶鸭子上架平射的七十六毫米野炮。第一炮就命中领头的一辆日军装甲最厚的九七式坦克,直接就将那辆日军坦克的炮塔给掀飞了起来。至于那两辆九五式坦克,则直接被打成零件。”
“当时几乎在场的所有人,都被这种野炮的威力吓了一跳。都没有想到这种野炮,在没有专用穿甲弹的情况之下,仅凭发射的普通高爆榴弹,平射威力会如此的巨大。比我们之前装备的三七反坦克炮,以及从外蒙弄到的四十五毫米苏制反坦克炮的威力都大的多。部队上下一致要求总部,对这种野炮进行仿制作为远程反坦克火力使用。”
听到王光宇的话,杨震却是摇了摇头。这个家伙还是一个大口径反坦克炮拥护者,只是他的这个眼光还是短了一些。也是这个时代本身就正处于坦克的一个大发展时期,反坦克炮和坦克的竞争,贯穿了整个二战。在自己的部队之中,也出现这样的人也不足为奇。
看着自己对面的王光宇,杨震想了一下之后才道:“其实,最好的反坦克武器,就是坦克本身。当然反坦克炮,尤其是大口径的反坦克炮也是一种性价比比较高的反坦克武器。但是反坦克炮只能选择固定发射阵地的作战模式,实在是太被动了。而且口径越大,越是笨重。”
“只能使用即设阵地作为发射阵地,这对于擅长高速突击的坦克来说,还是死板了一些。如果对方采取大集群的装甲突击战术,你需要部署多少的反坦克火炮才能挡住敌人的坦克集群?十发炮弹也许击毁不了一辆坦克,但是在你打出这十发炮弹的时候,坦克也许都有可能冲到你面前了。”
“要知道坦克的出现就是为了进攻所准备的,是火力、机动与防护力有效的结合。他们是随时在活动的,不是固定的阵地。将坦克集中到一起,组成大规模的装甲集群,只要油料供应充足,在几天之内甚至可以转战千里。”
“坦克的出现,为千里机动作战创造了一种新的作战模式。他的最大优点就是将防护、机动性和火力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可以选择战线的任意一处进行突破。而且可以进行大范围的机动穿插作战,对敌军集群目标实施包围。”
“日军以掩护步兵突击的装甲部队战术,将坦克的行动限制在掩护步兵上,这本身就是一种小国寡民和国力不足的表现。当然也与潜在的主要作战对象,也就是我们中国本身即没有多少坦克,反坦克装备也不足有一定的关系。”
“将坦克平均分配给各个师团,看似增加了步兵的攻击能力。但是却将坦克的使用范围限制的过于狭窄,部署的也过于分散。要是换了那些坦克大国,日军的这个战术甚至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我在这里要提醒你的是,日军的装甲战术使用是一个错误的。真正懂得坦克战术的指挥员,不应该是这种使用的方式。因为他没有发挥出坦克的最佳性能,也就是他的机动性体现出来。他们更多的是将坦克作为一种步兵支援武器使用,而不是作为一种突击武器使用。”
“当然,坦克究竟该怎么使用,目前全世界也都在探索之中。当然我也不是说德军的坦克战术就是最正确的。每个国家的国情与生产力的发展情况不同,符合自己的装甲战术也不会相同。”
“就比如说苏联人,他们自苏德战争爆发以来已经损失了上万辆的坦克。虽说也算伤筋动骨,甚至可以说是重伤,但是要说其装甲力量全军覆灭却远远的算不上,因为他们手中还有可以作战的坦克群。而我们只要损失超过五百辆的坦克,就可以说的上是全军覆灭了。”
“所以每一个国家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制定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装甲战术,不能完全的照搬别的国家。当然借鉴还是必要的,但是不顾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却是绝对不可取的。”
“但无论你怎么变化,在新型的反坦克武器没有出来之前,坦克还是最好的反坦克武器。作为一个适应现代化战争的指挥员,必须要懂得怎么样运用坦克。当然你不是坦克部队的指挥员,你考虑的更多的应该是怎么样在战略的环境之下运用你手中的坦克部队,而不是应该去考虑在战术上怎么运用。”
“我说你在战术上的有些保守,指的就是你的这麾下的这个坦克旅的使用上。你也犯了与日军一样的毛病,将配属给你的坦克作为步兵和支援武器使用,而忽视了这种武器真正的作用,也就是它的高速突击作用。”
“这次你迂回部队在整体的作战表现上,可以说是可圈可点。但是在坦克部队的运用上,却是很失败。你看看你现在装甲旅各个部队的分布,简直成了羊拉屎了,东一坨、西一坨,根本就没有能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拳头。”
“当然你的这种战术运用,与林西的地形有关系,但是也未尝不是与你脑海之中还没有形成正确的坦克运用战术有关系。说实在的我们接触最多的两支拥有坦克部队的军队,无论是苏联还是日本,至少是现在对于坦克战术运用都不成功。最成功的德国军队,距离我们又是太过于遥远。”
第1144章 有些代价注定是要付的
杨震的话说到这里,王光宇已经明白他的思路和想法了。只是对于使用坦克与日军坦克联队打一场坦克战,王光宇还有些犹豫。全军的坦克部队加在一起,数量的确不少。从苏联购买的苏制货,苏联人赠送的战利品,从日军手中缴获的,林林总总加在一起有几百辆。
但现在抗联还没有自己的坦克生产能力,这些坦克被打掉一辆,就永久的损失一辆。在眼下外购与争取外援的渠道已经全部被封死的情况之下,这些坦克损失一辆,部队就少一辆,根本就无法补充。
更何况缴获的日式坦克,不是被改为自行火炮,就是留在坦克训练基地训练使用。几乎并不直接配备部队作战。部队在作战时候,可以运用的总体坦克的数量还是比较少。而自己手中的装甲旅编制内,再加上自己搞到手的苏军坦克,总数占了全军的近三分之一。这一旦损失过大,对全军的整体作战能力影响就大了。
而且用坦克去进行反坦克作战,这能行吗?部队可从来没有在这方面实战过。这万一在战斗之中失利,这损失可就不仅仅是坦克了。对于杨震使用坦克去反击日军的坦克攻势想法,王光宇很是有些不理解。
在王光宇看来,坦克还是作为移动的火力堡垒对付步兵比较恰当。不仅威力大,也安全的多。至于对付敌军的坦克作战,那还是算了吧。尤其是日军的九七式坦克,性能还是优于抗联的苏制坦克的。用坦克去反坦克,王光宇总觉得有些不靠谱。
看着有些不理解的王光宇,杨震有些无奈的摇了摇头道:“老王,坦克作为攻击性的武器,不单单是针对步兵和工事的,对付敌军的坦克也是同样可以的。都是机动性、防护性与火力的结合,为什么就不能进行反坦克作战?”
“实际上坦克的运用和步兵的在战术上,有区别但也有共同点。既可以正面的对决,也可以利用机动设伏,迂回包抄等步兵的战术。而且在火力远超步兵的情况之下,采取机动设伏的战术威力也会更大。”
“既然步兵可以面对面的对决,那么坦克为什么就不能?我们的坦克性能即便是与日军最新式的坦克相比,性能也不落后。看坦克的性能,可不单单是看坦克的装甲厚度。我军的主力苏制t二六坦克与九七式坦克相比,在装甲厚度大致相等并不相差太多,火炮威力和机动性,还要在日军最新式的九七式坦克之上。”
“而且在日军之中,性能最好的九七式坦克并不是主力。他们这个坦克联队,还是以九五式轻型坦克为主,还有部分九四式装甲车。只要步兵配合好了,我认为面对面的与日军打一场坦克战完全没有问题的。而且我们的坦克全部装有无线电通讯设备,在作战配合上要比日军好的多。”
“咱们的装甲部队,之前在演习场上演练过坦克战的战术,但是在实战之中还没有真正的经历过。所以我想既然这次二十三师团的坦克联队全部出动,那么对于我们的装甲部队也是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
杨震说到这里,王光宇已经明白他的意思了:“一号,您的意思是将目前在林西境内的坦克部队集中到一起,与这个二十三师团坦克联队打一场坦克大战?可我们在短时间之内能够增援到十二吐一线的坦克部队兵力并不多,与日军这个坦克联队相比兵力最多也就大致相等,几乎不占据什么优势。”
“而且作为我军主力的苏制坦克,与日军坦克性能,尤其是最新式的坦克性能相比,还略微有些差距。火炮的口径还是装甲的厚度,都要略逊于日军的主力九七式坦克。还有我们的部队,还没有进行过于日军大规模装甲部队面对面的交锋经验,一旦损失过大,会对我们下一步的作战产生影响的。”
对于还有些犹豫的王光宇,杨震摆了摆手道:“有些损失怕什么?既然部队早晚都要面对,那么早面对比晚面对要好的多。我们培养出一支新式部队,有了新的装备,不能这也怕、那也怕,放在手心中捂着、盖着不让他们上战场。”
“我们花了这么大的代价,组建坦克部队,就是为了实战,为了发挥他们应该发挥的作用。不是为了让他们在后方养老的,更不是让他们去完成普通步兵就能完成的任务的。如果不是为了战争服务,我们组建他们敢什么?”
“无论是新式的部队,还是新式的装备,乃至新式的战法,都要经历过实战的检验。没有见过血的刀,就是打造的再好,也不能算是宝刀。一支没有经历过实战考验的部队,就是吹的再响,也是没有战斗力的部队。”
“我们有了新式的装备,就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学会使用。我们的攻击战术,不能总是让人家说我们采用的是人海战术。之前火力贫弱,采取人海战术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火力差,只能用人来填。”
“但是现在有了新的装备,我们总不能没有任何的进步。在攻击与防御的时候,还是采用人去填。记住我一句话,人命在有些人的眼中,在这个乱世之间是最不值钱的。但是在我看来,最宝贵的却恰恰就是人。无论你的装备在先进,武器再强大,最终的使用者都离不开人。”
“尤其是作为高级指挥员,我们一定要在战术上摆脱陈腐的观念,敢于去创新。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支军队,可以完全照搬别人的战术。即便是装备相同,但所面临的国情与敌情,还有军队的素质与构成还是不同的。”
“我们要形成自己独特的作战风格,根子在哪里?就在我们这些做高级指挥员的。我们不能学重庆方面,购买哪个国家的武器,接受哪个国家的援助,就学习人家的作战风格。昨天学德国,今天学苏联,后天又学美国。学的国家多了,却始终形不成一套自己的作战体系来。”
“当然每一种新装备的投入与使用,都要有一个漫长的熟练过程。无论是坦克还是飞机,都是在一战之中在欧洲战场上开始大规模应用的。但你能说刚研发出来的时候,欧洲的那些军官都会熟练的掌握?就像重机枪刚刚研发出来的时候,许多欧洲国家是作为炮兵武器来装备与使用的。”
“无论是德军还是苏军,或是英军与法军,对于坦克这种新式武器的使用,直到此次欧洲战事全面爆发,也不能说是熟练。甚至很多旧的经验,都是陈腐与过时的。德军的坦克战术,之所以最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包袱敢于去想象。”
“将坦克集中到一起,利用其机动与火力的优势,攥成一个拳头去打人,而不是墨守成规与英法一样的将坦克分配给步兵作战。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才在西欧战场上快速的击败了比自己强大的法军。法国的坦克性能并不比德国人差,但是他们输在了理念上和观念过于陈腐上。”
“所以,我一直在强调我们的高级指挥员,在战术上要敢于创新,要敢于动脑子。付出一定的代价不要怕,有些代价是我们这支军队走向成熟注定要付出的。只要把东西学到手,有些代价该付出就得付出。东西丢了就不要了,关键是要把真东西学到手。只要观念能跟的上去,装备还是会有的。”
说到这里,杨震想了想道:“跟你说一件事情,但是你要绝对保密。美国人已经通过了专门为反法西斯国家提供装备和物资的《租借法案》。也就是说美国人会根据你的需要,先援助你装备和物资。等到战争结束之后,这些东西再作价偿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