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你很急,但也没必要这么急吧?让我在正宁帝和你们六位阁老的眼皮子底下写奏折。你自己看看,这合理吗?
哪位臣子的奏折是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写出来的啊?萧景曜真是槽多无口。
就离谱!
第057章
正宁帝也没见过臣子在他眼皮子底下当场写奏折的, 看向萧景曜的眼神格外有兴趣。
萧景曜冷不丁被胡阁老坑了一把,深深叹气。奈何官大一级压死人,胡阁老的品级不知比萧景曜大了多少级, 还有个在一旁笑呵呵看热闹的正宁帝。萧景曜叹气之余,还是得好好地完成这份奏折。
写奏折的格式萧景曜当然会,但看着正宁帝和六部阁老目光灼灼的眼神, 萧景曜也不想浪费时间,迅速决定摒除那些问安的废话, 单刀直入,直接写到办报纸的好处。
除了先前讨论的那几点之外, 萧景曜抬头看了眼正满怀期待看着自己的胡阁老, 念着这位胡阁老一心为公, 兢兢业业攒钱攒粮也是为了能更好的治理天下。这次鲁州灾情, 胡阁老放粮也放得十分爽快, 是个心怀天下之人。
萧景曜已经把前面好几点都写了下来, 被胡阁老坑了一把的心气也顺了过来。想到胡阁老提到银钱就双眼放光,激动得不能自已, 萧景曜沉吟片刻, 还是写到了报纸的另一个大头收入:广告。
胡阁老伸头一瞅,“广告?广而告之?”
萧景曜一边点头一边道:“没错。商人们也存在竞争,各大商号为了抢生意,花样百出。大齐各地都有出名的富商,浙商闽商徽商……都是大齐境内鼎鼎有名的商号。这是按地域划分,实则同一地的商人,竞争更激烈。本地糕点就那么大, 其中一家吃的多了,其他家就吃的少了。我当年在雍州和邓氏书局合作, 邓氏书局愿意给我大笔分红,就是因为当年的群英会活动帮他们奠定了雍州第一书局的地位。此后邓氏书局占据了雍州更多的印刷书局市场,甚至将分局开到了京城,原本能同邓氏书局打擂台的雷氏书局,就这么沉寂了下去,份额被邓氏书局占了不少。”
李首辅关注的重点偏了,“群英会?群英会是你的主意?”
邓氏书局开到京城的第一年,就在京城办了次群英会,一举打响自己的名号。李首辅等人还为自己支持过的丞相买书投过票呢。
这事儿竟然是萧景曜想出来的?他那时候才多大!
萧景曜眨眨眼,点头道:“确实是我给邓氏书局出的主意,所以这次卖科举书籍,我第一个去找邓氏书局。第二次合作,也算是老熟人了,他们也不会故意给我挖坑。”
虽然挖坑也没用。
萧景曜很清楚,正宁帝把他往中书舍人这个位置上一放,估计有人已经派人马不停蹄地跑去雍州,将他从小到大的事情都查个底朝天了。估计其中也有正宁帝的人手。
帝王嘛,对近身伺候自己,又能看到各种机密文书的官员,肯定会有疑心的。
所以萧景曜选择状似无意地将自己先前干过的事情说出来,免得正宁帝疑惑萧元青把家底都败光了,萧家怎么还有钱在京城买大宅院。
要是以后有人拿这事儿做文章,现在萧景曜提前和正宁帝以及六部尚书交了底,那人也只能做一回无用功了。
萧景曜想了想,决定顺手给可能这么干的挖个坑,不好意思地笑道:“臣父当年受人蒙骗,将家中最值钱的两个大铺子都输了出去,没少被长辈数落。到臣开蒙后,见家中长辈为臣的读书开销发愁,一时便想出这个法子,让陛下和阁老们见笑了。”
胡阁老幽幽道:“一时想出来的法子,就能赚京城一间大宅院还有剩余啊。”
群英会有多热闹,久居深宫的正宁帝都有所耳闻。也就是这几年大家都过了新鲜劲儿,热情没有原来那般高涨。邓氏书局第一次在京城办群英会的时候,那架势,当真是书局门口人挤人,掌柜和小厮们每天都数钱数到手抽筋。
那会儿胡阁老每天都站在邓氏书局对面,看着书局门口人潮涌动的模样,胡阁老眼睛都绿了。
京中权贵云集,最不缺的就是银钱。一场群英会办下来,按胡阁老的估算,邓氏书局起码进账百万两之巨!
一个月!进账几百万两!
胡阁老只恨想出这等搂钱妙招的人没有出仕,不然怎么都要把他要来户部,勤勤恳恳给国库搂银子!
都有这等聚宝盆的本事了,给自己搂钱算什么好汉,给国库搂钱,让天下百姓都过上好日子才不枉费老天爷赐给他的经商天赋!
结果萧景曜主动承认,群英会活动的法子,是他想的?
胡阁老看向萧景曜的目光,从原来的看金子的眼神,变成了看金矿。现在胡阁老眼里,左眼写着大金矿,右眼写着国库金银爆满,大伙儿放肆搞工程干活。国库有钱!
萧景曜再好的心理素质都有点扛不住胡阁老太过炙热的眼神了,总觉得胡阁老再这么看下去,自己的衣裳就要凭空起火将自己给烧了。
胡阁老再次请求正宁帝,“陛下,如此良才美玉,一定要让他来户部!”
正宁帝看着胡阁老每只眼睛都亮着一轮火把,轻咳一声,将歪掉的话题再正回来,“景曜还没解释广告呢,胡卿先听他说完再激动也不迟。”
萧景曜得了正宁帝的示意,继续说道:“正因为商号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所以只要我们的报纸留出了夹缝页给他们打广告,他们就一定会捧着银子来争取这个小小的夹缝页版块!”
“报纸可是要以陛下的名义出版,印的是《大齐日报》的名头。有了这个名头,臣敢肯定,不论何地的官员,都会抢着买一份报纸。”
《大齐日报》,勉强类似后世某七点钟准时播放的新闻。试问哪一个有着雄心壮志的公务员,不会准时收看这个新闻呢?
除非他在加班忙不开。就算是加班,干完活后都得找时间把重要信息补回来。
这可是国家大事的风向标,一般人看个热闹,有点兴趣的配上华夏家外交黑话,看得津津有味。体制内各个部门的,头脑聪明的,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精准预测官方接下来会有怎样的大动作。
大齐官方发行的唯一日报,正宁帝都会阅读的,或许一些文章策论还过了正宁帝的眼,经由正宁帝同意后才刊印在报纸上的。
这代表什么?
代表他们也能从报纸刊印的文章策论的内容和风格上,揣摩正宁帝接下来的动作。
封建时代,揣摩圣意,是每个当官的都要具备的能力。不然大家能力都差不多,陛下凭什么不选个最合心意的?当然,个人能力优秀到吊打同僚的,大概可能出例外。更有可能碰上个小心眼记仇的皇帝,把人一贬三千里,或者直接拖出去咔嚓掉脑袋。
帝王的生杀大权可不是开玩笑的,一句话就能定人生死。
所以不管是京官还是地方官,他们一定会买官方发行的《大齐日报》。
头脑灵活的富商们更加会时刻关注《大齐日报》的动向。不管什么时候,权都在钱上面。商人们想赚钱,必然要关注朝廷动向,从中寻找机会。免得一不留神就踩进坑,买卖都做了一半了,结果朝廷说不允许这么干。
那砸进去的银钱岂不是全打了水漂。
亏了钱还算是小事,真要犯了忌讳,撞到朝廷枪口上,那就该担心一家人的脑袋还能不能好好留在自己的脖子上了。
所以商人们肯定会想尽办法,一期不落的将《大齐日报》买齐。
现在来捋一遍,一定会花钱买报纸的是些什么人?官员,权贵,富商。
前两个都是富商们的目标啊。
老百姓们手里能有几个钱?要论大主顾,还得是官员和权贵们。
想想吧,在高官权贵们每天都要看的报纸上打一次广告。譬如邓氏书局,在《大齐日报》上广告一打,立马名满整个大齐。到时候,别说雍州第一书局了,就算是大齐第一书局的位置,邓氏书局都有能力争一争。
胡阁老两眼放光,右手握拳,狠狠砸在左手手心,激动道:“只要有一家商户在报纸上打了广告,和他同行的其他家就不可能不来打广告!不然就会被打了广告的那家商户吃掉份……份额!”
李首辅也点头,“如此一来,只要开了广告版块,《大齐日报》就能等着商贾们捧着银子上门,求着《大齐日报》的官员给他们一个打广告的机会。”
正宁帝双眼大亮。
萧景曜又补充了一句,“还有,若是日后再出现灾情。咳……好心给朝廷捐了大笔赈灾款项的商户,《大齐日报》可以给他们一个小版块,报道他们捐了多少银子,也是朝廷对他们的赞许。”
“好一招空手套白狼!”胡阁老拍案叫绝,“有这么大一根胡萝卜吊在他们面前,不愁他们舍不得往外掏银子!”
正宁帝的神情彻底放松下来,舒舒服服地往椅子上靠了靠,端过茶杯轻啜一口,觉得今儿的茶真是格外香,比糖水都甜。
喝了口茶后,正宁帝乐呵呵道:“日后再有灾情,胡阁老也不必再为国库钱粮发愁。想必有的是商人哭着喊着要为朝廷出一份力。今年鲁州灾情,若是有报纸,一百万石粮食,估计都不用朝廷出,商贾们立马就给凑齐了。”
“何止凑齐。怕是朝廷还能多赚一笔钱粮。”胡阁老心里头那叫一个爽啊,每年灾情,他也想过办法让大商户们捐钱捐粮。奈何他们都不大乐意,要么扣扣搜搜的,要么就直接装傻。银子在人家口袋里,胡阁老也不好明抢,只是心下难免郁郁。
萧景曜这个法子一出,日后捐钱捐粮的问题,恐怕就要双方易位了。到时候,得是商人们着急忙慌地捧着大笔钱粮来求朝廷收下,而不是朝廷费心让他们出点善心。
想到那个场面,胡阁老就控制不住脸上的笑意。都顾不上正宁帝还在这里,胡阁老顿时拍桌大笑,“好好好!日后朝廷就等着商户们心甘情愿上门送钱!”
萧景曜顶着其他人或惊叹或诧异的目光,摸了摸鼻子,一脸无辜。
自己只是一点微不足道的小建议罢了,绝对没有薅商户们羊毛的意思。
只能说,薅资本羊毛,资本家才是专业的。萧景曜这种天生的钱篓子,一提到赚钱,总能想到各种各样的办法。
花样百出,让人眼花缭乱。
反正现在的正宁帝等人是没有见过这等能让肥羊主动上门挨宰的套路的,对萧景曜简直惊为天人。
要不是太过缺德,萧景曜还想在报纸上掀起各大商人的骂战,晋商骂闽商奸诈小人,不如晋商做买卖大气。闽商骂浙商唯利是图一点良心都没有,哪像我们闽商,不赚不义之财之类的。
要薅羊毛,肯定逮着最大的几只羊来薅。这些商号已经有了商会,在外十分团结。这种名誉之争,肯定谁都不让谁。
几地的商人打起来,那才叫热闹。这几方都得在报纸上骂战,想要版面,不好意思,拿钱。最终几大商户全都败北,被薅羊毛。唯有办报纸的朝廷庄家通吃,赚个盆满钵满。
不过这事儿太缺德,萧景曜也就在心里想想,摸着自己仅剩的良心,没把这个损招告诉胡阁老。
搞资本,资本才是专业的/狗头。
正宁帝深深看了萧景曜许久,十分赞同胡阁老的话,“你确实是陶朱公在世,适合去户部。”
正在拍桌狂笑的胡阁老顿时更开心了,“陛下圣明!”
李首辅等人下手慢了一步,只能扼腕。
说完薅商贾们羊毛的事情后,萧景曜还提到了办报纸的另一种好处:掌握舆论。
大齐倒是没有文字狱。但因为民众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放眼望去,遍地文盲,民智未开,就容易受人蒙蔽。
比如某个一心只想造反的轻水教。这个时空,周朝灭亡了,轻水教就反梁复周,梁朝灭亡了,它又跳出来反楚复梁。现在大齐灭了前楚,它又开始哔哔反齐复楚了。
萧景曜也只能说,这是个神奇的组织。真爱是造反,口号就随便喊喊。
轻水教起事,大多是假扮道人神婆搞封建迷信,蒙骗老百姓。老百姓不明所以,迷迷糊糊就被他们给带进沟里。等到官府派兵抓人,他们溜得倒是挺快,只是苦了老百姓,莫名其妙就成了阶下囚。
萧景曜觉得,可以在报纸上再增加一些破除神棍神婆招摇撞骗的内容,然后再戳穿一些骗术,附以真实事例,让老百姓们对骗子有戒心,不再被蒙蔽。
萧景曜听过,轻水教有人祭行为,选童男童女和妙龄女子献祭给他们的轻水神。
这等拿人命献祭的教,当然是邪/教。萧景曜当然要抓住机会,趁着报纸这个利器,戳穿他们的一些骗术,免得有更多的老百姓上当。
官府爱民如子,担心百姓受骗,可见正宁帝之仁德。
等到百姓们对《大齐日报》越来越信任,其他居心叵测之人再想搞事情,也得掂量掂量他们还能不能煽动他们眼中的愚民。
正宁帝和六位阁老继续用火热的眼光盯着萧景曜,看得萧景曜背后隐隐发凉,但萧景曜坚强地稳住了,没有露怯,对着他们露出一个完美无瑕的笑容,镇定道:“臣只能想到这些,让陛下和阁老们见笑了。”
李首辅和胡阁老几人对视一眼,齐齐向正宁帝道喜,“恭贺陛下再得一肱股之臣!”
他们先前的评断是错的。萧景曜不是有阁老的天分,他现在就能入阁给他们打下手了!如此机灵聪慧,走一步看十步的后辈,当真令人惊喜。
正宁帝开怀大笑,看向萧景曜的目光格外满意,起身拍了拍萧景曜的肩,“朕和阁老们都对你寄予厚望啊!”
萧景曜躬身道:“陛下和阁老们谬赞了,景曜愧不敢当。”
“这可不是谬赞。”正宁帝眉目疏朗,眉心的川字纹都笑开了,“如你这样的官场新秀,还未历练过,大多只会照本宣科,从经史子集中找先人之例。像你这样奇思妙想的,寥寥无几。更别提你还能给出具体可行的办法,一环扣一环,算得清清楚楚。阁老们这声夸赞,你当得起!”
胡阁老也点头,“有本事的人,才华是遮掩不住的。”
正宁帝更是得意,这可是朕的祥瑞,合该有这样出色的表现。
有了萧景曜这个祥瑞,不知能解决朕多少烦心事。看看,他这一出手,未来几年,朕都不用再为国库钱粮发愁了。
李首辅毕竟更老辣一些,等正宁帝笑完后,李首辅沉吟片刻,又补充了一个想法,“若是办报纸十分有用的话,朝廷或许可以再重新请大儒来正儒经,为儒经做注。”
正宁帝和其他阁老都皱起了眉头,不知道李首辅这话有何意思。
李首辅微微一笑,“如今在世大儒,北有孔垂玉,南有徐世经。他们各自见解不同,骂战无数次。若是朝廷在报纸上放出要重新注儒经,理儒学的口风,恐怕这两位大儒立马就要马不停蹄地进京了。”
哪位臣子的奏折是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写出来的啊?萧景曜真是槽多无口。
就离谱!
第057章
正宁帝也没见过臣子在他眼皮子底下当场写奏折的, 看向萧景曜的眼神格外有兴趣。
萧景曜冷不丁被胡阁老坑了一把,深深叹气。奈何官大一级压死人,胡阁老的品级不知比萧景曜大了多少级, 还有个在一旁笑呵呵看热闹的正宁帝。萧景曜叹气之余,还是得好好地完成这份奏折。
写奏折的格式萧景曜当然会,但看着正宁帝和六部阁老目光灼灼的眼神, 萧景曜也不想浪费时间,迅速决定摒除那些问安的废话, 单刀直入,直接写到办报纸的好处。
除了先前讨论的那几点之外, 萧景曜抬头看了眼正满怀期待看着自己的胡阁老, 念着这位胡阁老一心为公, 兢兢业业攒钱攒粮也是为了能更好的治理天下。这次鲁州灾情, 胡阁老放粮也放得十分爽快, 是个心怀天下之人。
萧景曜已经把前面好几点都写了下来, 被胡阁老坑了一把的心气也顺了过来。想到胡阁老提到银钱就双眼放光,激动得不能自已, 萧景曜沉吟片刻, 还是写到了报纸的另一个大头收入:广告。
胡阁老伸头一瞅,“广告?广而告之?”
萧景曜一边点头一边道:“没错。商人们也存在竞争,各大商号为了抢生意,花样百出。大齐各地都有出名的富商,浙商闽商徽商……都是大齐境内鼎鼎有名的商号。这是按地域划分,实则同一地的商人,竞争更激烈。本地糕点就那么大, 其中一家吃的多了,其他家就吃的少了。我当年在雍州和邓氏书局合作, 邓氏书局愿意给我大笔分红,就是因为当年的群英会活动帮他们奠定了雍州第一书局的地位。此后邓氏书局占据了雍州更多的印刷书局市场,甚至将分局开到了京城,原本能同邓氏书局打擂台的雷氏书局,就这么沉寂了下去,份额被邓氏书局占了不少。”
李首辅关注的重点偏了,“群英会?群英会是你的主意?”
邓氏书局开到京城的第一年,就在京城办了次群英会,一举打响自己的名号。李首辅等人还为自己支持过的丞相买书投过票呢。
这事儿竟然是萧景曜想出来的?他那时候才多大!
萧景曜眨眨眼,点头道:“确实是我给邓氏书局出的主意,所以这次卖科举书籍,我第一个去找邓氏书局。第二次合作,也算是老熟人了,他们也不会故意给我挖坑。”
虽然挖坑也没用。
萧景曜很清楚,正宁帝把他往中书舍人这个位置上一放,估计有人已经派人马不停蹄地跑去雍州,将他从小到大的事情都查个底朝天了。估计其中也有正宁帝的人手。
帝王嘛,对近身伺候自己,又能看到各种机密文书的官员,肯定会有疑心的。
所以萧景曜选择状似无意地将自己先前干过的事情说出来,免得正宁帝疑惑萧元青把家底都败光了,萧家怎么还有钱在京城买大宅院。
要是以后有人拿这事儿做文章,现在萧景曜提前和正宁帝以及六部尚书交了底,那人也只能做一回无用功了。
萧景曜想了想,决定顺手给可能这么干的挖个坑,不好意思地笑道:“臣父当年受人蒙骗,将家中最值钱的两个大铺子都输了出去,没少被长辈数落。到臣开蒙后,见家中长辈为臣的读书开销发愁,一时便想出这个法子,让陛下和阁老们见笑了。”
胡阁老幽幽道:“一时想出来的法子,就能赚京城一间大宅院还有剩余啊。”
群英会有多热闹,久居深宫的正宁帝都有所耳闻。也就是这几年大家都过了新鲜劲儿,热情没有原来那般高涨。邓氏书局第一次在京城办群英会的时候,那架势,当真是书局门口人挤人,掌柜和小厮们每天都数钱数到手抽筋。
那会儿胡阁老每天都站在邓氏书局对面,看着书局门口人潮涌动的模样,胡阁老眼睛都绿了。
京中权贵云集,最不缺的就是银钱。一场群英会办下来,按胡阁老的估算,邓氏书局起码进账百万两之巨!
一个月!进账几百万两!
胡阁老只恨想出这等搂钱妙招的人没有出仕,不然怎么都要把他要来户部,勤勤恳恳给国库搂银子!
都有这等聚宝盆的本事了,给自己搂钱算什么好汉,给国库搂钱,让天下百姓都过上好日子才不枉费老天爷赐给他的经商天赋!
结果萧景曜主动承认,群英会活动的法子,是他想的?
胡阁老看向萧景曜的目光,从原来的看金子的眼神,变成了看金矿。现在胡阁老眼里,左眼写着大金矿,右眼写着国库金银爆满,大伙儿放肆搞工程干活。国库有钱!
萧景曜再好的心理素质都有点扛不住胡阁老太过炙热的眼神了,总觉得胡阁老再这么看下去,自己的衣裳就要凭空起火将自己给烧了。
胡阁老再次请求正宁帝,“陛下,如此良才美玉,一定要让他来户部!”
正宁帝看着胡阁老每只眼睛都亮着一轮火把,轻咳一声,将歪掉的话题再正回来,“景曜还没解释广告呢,胡卿先听他说完再激动也不迟。”
萧景曜得了正宁帝的示意,继续说道:“正因为商号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所以只要我们的报纸留出了夹缝页给他们打广告,他们就一定会捧着银子来争取这个小小的夹缝页版块!”
“报纸可是要以陛下的名义出版,印的是《大齐日报》的名头。有了这个名头,臣敢肯定,不论何地的官员,都会抢着买一份报纸。”
《大齐日报》,勉强类似后世某七点钟准时播放的新闻。试问哪一个有着雄心壮志的公务员,不会准时收看这个新闻呢?
除非他在加班忙不开。就算是加班,干完活后都得找时间把重要信息补回来。
这可是国家大事的风向标,一般人看个热闹,有点兴趣的配上华夏家外交黑话,看得津津有味。体制内各个部门的,头脑聪明的,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精准预测官方接下来会有怎样的大动作。
大齐官方发行的唯一日报,正宁帝都会阅读的,或许一些文章策论还过了正宁帝的眼,经由正宁帝同意后才刊印在报纸上的。
这代表什么?
代表他们也能从报纸刊印的文章策论的内容和风格上,揣摩正宁帝接下来的动作。
封建时代,揣摩圣意,是每个当官的都要具备的能力。不然大家能力都差不多,陛下凭什么不选个最合心意的?当然,个人能力优秀到吊打同僚的,大概可能出例外。更有可能碰上个小心眼记仇的皇帝,把人一贬三千里,或者直接拖出去咔嚓掉脑袋。
帝王的生杀大权可不是开玩笑的,一句话就能定人生死。
所以不管是京官还是地方官,他们一定会买官方发行的《大齐日报》。
头脑灵活的富商们更加会时刻关注《大齐日报》的动向。不管什么时候,权都在钱上面。商人们想赚钱,必然要关注朝廷动向,从中寻找机会。免得一不留神就踩进坑,买卖都做了一半了,结果朝廷说不允许这么干。
那砸进去的银钱岂不是全打了水漂。
亏了钱还算是小事,真要犯了忌讳,撞到朝廷枪口上,那就该担心一家人的脑袋还能不能好好留在自己的脖子上了。
所以商人们肯定会想尽办法,一期不落的将《大齐日报》买齐。
现在来捋一遍,一定会花钱买报纸的是些什么人?官员,权贵,富商。
前两个都是富商们的目标啊。
老百姓们手里能有几个钱?要论大主顾,还得是官员和权贵们。
想想吧,在高官权贵们每天都要看的报纸上打一次广告。譬如邓氏书局,在《大齐日报》上广告一打,立马名满整个大齐。到时候,别说雍州第一书局了,就算是大齐第一书局的位置,邓氏书局都有能力争一争。
胡阁老两眼放光,右手握拳,狠狠砸在左手手心,激动道:“只要有一家商户在报纸上打了广告,和他同行的其他家就不可能不来打广告!不然就会被打了广告的那家商户吃掉份……份额!”
李首辅也点头,“如此一来,只要开了广告版块,《大齐日报》就能等着商贾们捧着银子上门,求着《大齐日报》的官员给他们一个打广告的机会。”
正宁帝双眼大亮。
萧景曜又补充了一句,“还有,若是日后再出现灾情。咳……好心给朝廷捐了大笔赈灾款项的商户,《大齐日报》可以给他们一个小版块,报道他们捐了多少银子,也是朝廷对他们的赞许。”
“好一招空手套白狼!”胡阁老拍案叫绝,“有这么大一根胡萝卜吊在他们面前,不愁他们舍不得往外掏银子!”
正宁帝的神情彻底放松下来,舒舒服服地往椅子上靠了靠,端过茶杯轻啜一口,觉得今儿的茶真是格外香,比糖水都甜。
喝了口茶后,正宁帝乐呵呵道:“日后再有灾情,胡阁老也不必再为国库钱粮发愁。想必有的是商人哭着喊着要为朝廷出一份力。今年鲁州灾情,若是有报纸,一百万石粮食,估计都不用朝廷出,商贾们立马就给凑齐了。”
“何止凑齐。怕是朝廷还能多赚一笔钱粮。”胡阁老心里头那叫一个爽啊,每年灾情,他也想过办法让大商户们捐钱捐粮。奈何他们都不大乐意,要么扣扣搜搜的,要么就直接装傻。银子在人家口袋里,胡阁老也不好明抢,只是心下难免郁郁。
萧景曜这个法子一出,日后捐钱捐粮的问题,恐怕就要双方易位了。到时候,得是商人们着急忙慌地捧着大笔钱粮来求朝廷收下,而不是朝廷费心让他们出点善心。
想到那个场面,胡阁老就控制不住脸上的笑意。都顾不上正宁帝还在这里,胡阁老顿时拍桌大笑,“好好好!日后朝廷就等着商户们心甘情愿上门送钱!”
萧景曜顶着其他人或惊叹或诧异的目光,摸了摸鼻子,一脸无辜。
自己只是一点微不足道的小建议罢了,绝对没有薅商户们羊毛的意思。
只能说,薅资本羊毛,资本家才是专业的。萧景曜这种天生的钱篓子,一提到赚钱,总能想到各种各样的办法。
花样百出,让人眼花缭乱。
反正现在的正宁帝等人是没有见过这等能让肥羊主动上门挨宰的套路的,对萧景曜简直惊为天人。
要不是太过缺德,萧景曜还想在报纸上掀起各大商人的骂战,晋商骂闽商奸诈小人,不如晋商做买卖大气。闽商骂浙商唯利是图一点良心都没有,哪像我们闽商,不赚不义之财之类的。
要薅羊毛,肯定逮着最大的几只羊来薅。这些商号已经有了商会,在外十分团结。这种名誉之争,肯定谁都不让谁。
几地的商人打起来,那才叫热闹。这几方都得在报纸上骂战,想要版面,不好意思,拿钱。最终几大商户全都败北,被薅羊毛。唯有办报纸的朝廷庄家通吃,赚个盆满钵满。
不过这事儿太缺德,萧景曜也就在心里想想,摸着自己仅剩的良心,没把这个损招告诉胡阁老。
搞资本,资本才是专业的/狗头。
正宁帝深深看了萧景曜许久,十分赞同胡阁老的话,“你确实是陶朱公在世,适合去户部。”
正在拍桌狂笑的胡阁老顿时更开心了,“陛下圣明!”
李首辅等人下手慢了一步,只能扼腕。
说完薅商贾们羊毛的事情后,萧景曜还提到了办报纸的另一种好处:掌握舆论。
大齐倒是没有文字狱。但因为民众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放眼望去,遍地文盲,民智未开,就容易受人蒙蔽。
比如某个一心只想造反的轻水教。这个时空,周朝灭亡了,轻水教就反梁复周,梁朝灭亡了,它又跳出来反楚复梁。现在大齐灭了前楚,它又开始哔哔反齐复楚了。
萧景曜也只能说,这是个神奇的组织。真爱是造反,口号就随便喊喊。
轻水教起事,大多是假扮道人神婆搞封建迷信,蒙骗老百姓。老百姓不明所以,迷迷糊糊就被他们给带进沟里。等到官府派兵抓人,他们溜得倒是挺快,只是苦了老百姓,莫名其妙就成了阶下囚。
萧景曜觉得,可以在报纸上再增加一些破除神棍神婆招摇撞骗的内容,然后再戳穿一些骗术,附以真实事例,让老百姓们对骗子有戒心,不再被蒙蔽。
萧景曜听过,轻水教有人祭行为,选童男童女和妙龄女子献祭给他们的轻水神。
这等拿人命献祭的教,当然是邪/教。萧景曜当然要抓住机会,趁着报纸这个利器,戳穿他们的一些骗术,免得有更多的老百姓上当。
官府爱民如子,担心百姓受骗,可见正宁帝之仁德。
等到百姓们对《大齐日报》越来越信任,其他居心叵测之人再想搞事情,也得掂量掂量他们还能不能煽动他们眼中的愚民。
正宁帝和六位阁老继续用火热的眼光盯着萧景曜,看得萧景曜背后隐隐发凉,但萧景曜坚强地稳住了,没有露怯,对着他们露出一个完美无瑕的笑容,镇定道:“臣只能想到这些,让陛下和阁老们见笑了。”
李首辅和胡阁老几人对视一眼,齐齐向正宁帝道喜,“恭贺陛下再得一肱股之臣!”
他们先前的评断是错的。萧景曜不是有阁老的天分,他现在就能入阁给他们打下手了!如此机灵聪慧,走一步看十步的后辈,当真令人惊喜。
正宁帝开怀大笑,看向萧景曜的目光格外满意,起身拍了拍萧景曜的肩,“朕和阁老们都对你寄予厚望啊!”
萧景曜躬身道:“陛下和阁老们谬赞了,景曜愧不敢当。”
“这可不是谬赞。”正宁帝眉目疏朗,眉心的川字纹都笑开了,“如你这样的官场新秀,还未历练过,大多只会照本宣科,从经史子集中找先人之例。像你这样奇思妙想的,寥寥无几。更别提你还能给出具体可行的办法,一环扣一环,算得清清楚楚。阁老们这声夸赞,你当得起!”
胡阁老也点头,“有本事的人,才华是遮掩不住的。”
正宁帝更是得意,这可是朕的祥瑞,合该有这样出色的表现。
有了萧景曜这个祥瑞,不知能解决朕多少烦心事。看看,他这一出手,未来几年,朕都不用再为国库钱粮发愁了。
李首辅毕竟更老辣一些,等正宁帝笑完后,李首辅沉吟片刻,又补充了一个想法,“若是办报纸十分有用的话,朝廷或许可以再重新请大儒来正儒经,为儒经做注。”
正宁帝和其他阁老都皱起了眉头,不知道李首辅这话有何意思。
李首辅微微一笑,“如今在世大儒,北有孔垂玉,南有徐世经。他们各自见解不同,骂战无数次。若是朝廷在报纸上放出要重新注儒经,理儒学的口风,恐怕这两位大儒立马就要马不停蹄地进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