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起身出去了。
    第85章 高关澄长跪
    ◎太子丧仪◎
    马廷庸等人已经等在辅仁殿, 政务那么多,就是太子丧仪都要等着处理,他丝毫不敢大意。
    而高关澄已经收到消息, 孟廷元在江南大开杀戒。陛下给了孟廷元旨意, 可先斩后奏,这是放手让他去闹。
    稍有不慎,京中都会惹来杀身之祸。
    陛下如今谁也不见, 只有宗亲才能见到陛下,比如廉亲王, 比如康亲王府的老王妃,康亲王人还在广东, 这次也要北上为太子送葬。
    高关澄自从听到宗子被杀, 就已经有点乱了阵脚。
    思虑了一夜, 把帖子都送到廉亲王府去了, 他不知道赵善易看都没看就扔了。
    赵善易心里冷笑,这帮狐狸们这会儿想起他来了, 陛下的刀都加到脖子上了,才想起来喊救命。早些猖狂的劲儿去哪了?
    怎么不狂了?
    赵善易自己都绷紧神经,连知道裴岘回京都没能见一面。
    这几日宫中忙碌, 他要防着这帮人狗急跳桥做出什么没脑子的事情。谁掉了脑袋他不在乎, 但血溅出来可不是好事,惹得那帮言官再喋喋不休实在是烦人。
    裴岘提领京卫营,驻守在城外,安阳侯领着人去看守皇陵,陛下的陵寝都没修好, 更别说太子。陛下的旨意是将自己的陵寝先给太子用。
    陛下的意思, 太子要停灵六个月, 这肯定是不行的,这确实是不合规矩。
    但没人敢反对,敢去触这个霉头。
    廉亲王在等康亲王入京,到时候由辈分更高的康亲王来为陛下宽心,并为陛下分说。但难保有人为名声,做这个死谏的言官,让陛下在气头上担恶名。
    为臣者,就要想的多一些,为陛下考虑的周全一些,这不是坏事。
    所以廉亲王在这件事上处理的非常谨慎,他连后宫周太后的召见都没去,毕竟周太后可不是安分的人,这种时候她实在不适合出来见人。
    在礼部没有理清楚之前,谁都不要轻举妄动。
    赵幼澄这里日日都有信件到,入京的信到这里是最快的,她得到的消息甚至比京中更快。
    孟廷元跟疯了一样,已经斩杀了高关澄的族兄。
    因为高家宗主设计拖孟廷元下水,只是没想到孟廷元根本不讲武德,带着陛下的密旨,直接大开杀戒,连证据都等杀了人后慢慢收拢。
    这要是放在从前是不可能的,那帮言官会用一张嘴杀死他。可现在太子驾崩了,陛下震怒,他们居然都知道怕了。
    可见世人都是欺软怕硬,他们也知道陛下这次是震怒。没人敢多嘴。
    而孟廷元或许是因为已经知道太子没了,也知道陛下心中太恨。
    也或者是他心中也有恨。
    总之,高家宗主一死,江南一片死寂,人人自危,张克定趁机压粮价。冯直这边原本高门紧闭的大族们如同决堤一样,开始抛手中囤的粮,争着和冯直谈米券。最后保价的关头了,冯直无疑是最后的避难所。
    聚在冯直身边的粮商们一拥而上,都压上身价,大肆吃进粮食。
    只需一个月,最晚两个月,冯直开了头,后面的价格会更低,让那些粮商也赚一点。
    冯唐的信要谨慎很多,关于这样大肆吃进的粮,他的意思是先进河南仓,河南仓的粮食北上,这样也能掩人耳目。
    他在信的结尾祝贺这次的成功,毕竟江南的粮价已经降下来了,想必京中用不了多久也会降价,那些大族抛售了大部分粮食,剩下的低价出售,也不算伤本,他们可能不知道,冬至之前粮价都不可能涨上去……
    江南那边关于如何调度,钱花的怎么样,赵幼澄一概不问,全权交给冯唐去安排。
    等到第五日,冯唐信中说,江南粮价已经跌至七十文一斗,但眼下孟廷元杀疯了一样,已经抄了两家了,粮价怕还是会大跌。
    赵幼澄知道这是陛下拿内阁大臣高关澄开刀,把江南的大族们镇住了。
    这些日子虽然她不在京中,也知道那些老臣定然给陛下施压了,若不然孟廷元不能这么疯。
    鹊仙桥向北是宣武殿,再向后才是辅仁殿,向西是养性殿和学士殿。高关澄此刻跪在宣武殿前,他族兄被诛杀的消息传来后,他就知道高家完了。
    怎么也没想到一贯温和的陛下,怎么会大开杀戒。
    他们不敢说多大的掌控,但自认是了解陛下的。可偏偏最了解的帝王给了他致命的一击。
    这十年来,陛下和内阁偶有争执,但从无这么凶残。
    这么多年他不敢说跋扈,但也兢兢业业,为陛下效忠……
    不光高关澄,京中大部分都惊呆了,被这个消息都震的不敢轻举妄动。
    高关澄接着走了第二步臭棋,就是私自跪在宣武殿前。
    他若是告病,陛下都不会把他怎么样,可他偏偏选了最下策,赵善易一听说他跪在那里,就叹息:“高关澄老了,糊涂了。这次他必死无疑。”
    而后心里莫名烦躁,这帮人为什么非要闹事?非要在太子停灵的时候闹事?
    这是嫌脖子和脑袋离得太近了吗?
    赵晖原本是不知道的,杨寿山怕陛下生气,都没有报这件事。
    直到午后了,周宪实进养性殿的时候才说高关澄跪在那里。
    赵晖听着周宪实委婉称,高大人这些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他冷笑,问杨寿山:“高大人可是在殿外?”
    杨寿山这才细细解释了。
    “高大人不曾进左二门,是跪在宣武殿前。”
    赵晖听得冷笑:“是吗?他这是跪给天下人看的吗?让天下人指责朕刻薄寡恩吗?呵,他既然爱跪着,就让他跪着。朕还没有和他算账,这就来威胁朕了?怎么?他劳苦?那要不朕挪开,这把椅子让给他来坐?”
    周宪实听得吓了一跳,赶紧俯身:“陛下息怒。”
    赵晖:“任何人不准去过问,什么时候跪死了,什么时候来报!”
    周宪实从没见过这样的赵晖,这些时日一直传陛下性情大变,他还不相信。
    可眼前的陛下杀性这么重,做不得假。
    杨寿山应了声就退下了,周宪实原本还有说情的心思,此刻根本不敢沾身了。他也没想到事情会变成这样,太子驾崩本就是国祚不稳,内阁那帮人明明可以缓缓图之,为何要试图去左右尚且在壮年的陛下。
    没有人知道高关澄当日说了什么彻底惹怒了陛下。
    周宪实来报的还是江南的粮价,孟廷元领的命是查办高家,但是淤泥之下水太浑。他就彻底起底,有庆王和张克定互为援手,已经撒开网查,眼下已经抄家两家,剩下的还在查办中。
    周宪实的意思倒也不是给高家求情,而是让孟廷元适可而止。
    孟廷元这么杀下去,将来不好回京。他不敢为江南的人求情,所以为保孟廷元,希望陛下想想这次不要命的孟廷元,毕竟他自小和陛下一起长大,这些年为陛下冲锋陷阵。若是在江南杀的太狠,将来孟廷元怕是不能善终。
    毕竟杀戮太重,死仇太多,对孟廷元没有好处。
    这明显是他的感情牌,赵晖这会儿也感情占了上风。
    听了周宪实隐晦的提醒,心里的火气其实散了一些。其实他若是狠一些,可以另派人去继续查,而不是让孟廷元一个人在江南。
    所以周宪实猜让孟廷元南下是陛下临时起意。
    朝臣如今怕的是陛下彻底清查江南。但他知道不会的,因为太子的事,陛下没有精力去查江南了。若不是高关澄触了龙须,陛下也不会这样的。
    失去太子,让陛下生了旧情,怒气撒出去了,也就过去了。
    总不能将大族一个一个杀过去。
    “孟廷元本就是为倒卖官粮的事情南下,朕保他一辈子,朕倒要看看,他的麻烦在哪里。”
    周宪实见他松口,将案子拢在倒卖官粮上,心里也放心了,满口答:“是。臣明白。”
    等出了养性殿,这下连宣武殿也不能走了,只从西角门悄然出宫。
    周聿昭从宫中禁严开始,只见过几次赵延之,醇亲王府一落千丈,赵延之自己也要脸,混账虽然是真混账,但要脸,也不怎么出门了。
    宫中别说他,就是太后娘娘也不能召见谁,所以宫中的事谁也不知道。
    赵延之没滋没味说:“眼下这个状况,人人自危,哪里敢议论,也就赵善易那只属狐狸的清楚宫中的状况,他一个宗室破落户的庶子,命好被廉亲王看上收成嗣孙,这才飞黄腾达了……”
    话语中难免都是嫉妒和艳羡。
    毕竟赵善易的出身,一直都是别人诟病他的地方,就连他心眼多,别人也说是他穷破落户心眼多才攀上廉亲王。
    周聿昭不这么看,赵善易的本事不是攀上廉亲王,而是得陛下重信。
    就比如裴岘这样始终置身世外的权臣,几乎不参加朝政。但朝中的桩桩件件事都有他的影子。
    这才是周聿昭最忌惮的。
    可他出身和他们不同,向来没有交情。眼下这种什么也不知道的状态会让人很没有安全感,所以周聿昭掉头去了叔祖父的府上。
    周宪实很晚才回来,陛下不理朝政,各地的折子都要处理,六部的政务也要处理。高关澄一出事,马廷庸和张玉倒是老实了,但马廷庸看似有好高关澄同进退的意思。吕大人因为太子驾崩,身体不行了,也告假了。
    入秋了,今年是个多事之秋。
    周聿昭见周宪实进了院子,就起身去迎,周宪实见他来,笑笑说:“吏部还稳当吧?”
    周聿昭:“眼下都稳当,这个当口,谁也不敢乱动。”
    周宪实点点头:“安分些吧,现在撞上来就是个死。”
    周聿昭听得惊愕,看着叔祖父不明白他的意思。
    周宪实:“孟廷元在江南大开杀戒,高关澄怕是要折在宫中了。”
    这些周聿昭一概不知。
    “怎么会?”,周聿昭听的目瞪口呆。
    陛下登基这么多年,性格温和是众所周知的。
    周宪实尝了口茶,叹气:“太子去的太突然了,许是性情大变吧。”
    他自己也说不上来。
    周聿昭问:“那,江南那边……”
    周宪实抬手微微压了压,示意他不要急,慢慢说:“你回信告诉他们,朝廷的决心不是他们能抵抗的。户部怎么安排,张克定怎么吩咐,他们就怎么做,否则就是下一个高家。”
    周聿昭还不知道江南的高家已经被查办。
    “高家怎么了?”

章节目录

太平歌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PO文屋只为原作者顾青姿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顾青姿并收藏太平歌最新章节